文学20题

2024-06-20

文学20题(精选6篇)

篇1:文学20题

考研文学20题

1、为什么说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楚辞的产生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它和《诗经》相比,有着多方面的进步。

(1)《诗经》多数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口头创作,所表现的是群众的生活,很少看到诗人的个性;而楚辞是诗人的独立创作,特别是在屈原的诗歌中,塑造了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有鲜明的个性,从而结束了诗歌集体创作的局面,开始了作家创造的新时期。

(2)《诗经》的句式基本上是四言,篇幅较短,形象比较单纯,所反映的多是生活中的片断。而楚辞则完全打破了四言的限制,以参差灵活、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宏伟的结构,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主观与客观的剧烈冲突。它不但是中国诗歌语言的第一次解放,推动了诗歌体式的反战,也显示了诗人艺术构思的进步。(3)《诗经》中的民歌侧重于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社会政治,风格朴素,代表着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则以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辞,抒发诗人的主观激情。并以其卓越的成就和鲜明的特色,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它和《诗经》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的产生使古代诗歌从集体创作进入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实现了诗歌语言和体式地重大解放,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开辟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道路,从此古代诗坛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2、试述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形成过程。

我国古代叙事诗有一个萌芽、出发形成到臻于成熟的过程。

(1)先秦时期,诗歌的基本形式是抒情诗。但《诗经》中的部分诗歌已有叙事成分,如《生民》《公刘》等,记事概括,没有中心情节和饱满的人物,是叙事诗的萌芽。

(2)叙事诗至汉代乐府民歌方初步形成。民歌是诗歌的先行者,两汉乐府民歌中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如《东门行》、《陌上桑》等,它们都写了生活中的片断,有情节、有人物、有一定矛盾冲突和性格特征,意味着叙事诗已初步形成。

(3)东汉末年,出现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标志着叙事诗的发展和成熟。

3、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对《诗经》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1)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和残暴罪行,表达了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平和反抗,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进一步发展。(2)汉乐府民歌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形成了新的诗歌体裁——叙事诗,丰富了我国的诗歌体裁。

(3)汉乐府民歌突破了《诗经》四言格式,长短不拘,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无言,表现力有很大提高,(4)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赋比兴手法。

总之,两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传统,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建安文学取得了那些突出成就。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GC,形成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成为后代的楷模;艺术上为五言诗的发展壮盛奠定了基础。

汉末魏初,北方的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七子”、蔡琰邓众多作家。这些人都怀抱救世济时的理想,又都卷入了汉末**的漩涡,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能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袭用乐府旧题,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他们的创作一方面深刻反映了社会**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抒发他们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上,建安作家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和汉末故事的长处,而且在实践中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诗句的修饰和润色,在对偶、炼字和声韵上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使诗歌更趋华美。经过建安诗人的努力,五言诗成熟并开始姓盛;七言诗也在这时奠定了基础。建安时期的辞赋和散文创作比较汉代有了明显的进步。汉代那种铺张扬厉的大赋消沉了,抒情小赋有了较大的发展。散文则趋于自由通脱,无论抒情、叙事或议论都显得生动活泼。

5、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原因是什么?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虽然距离建安文学只有一二十年,但与建安文学相比,无论是作家的思想,还是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安文学中反映人民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在正始文学中没有了,代替他们的是对黑暗恐怖的政治的揭露和对死亡灾祸随时都会到来的忧叹;建安文学中所具有的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正始文学中有着浓厚的老庄思想色彩,这是建安文学中没有的,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也是建安文学的明朗刚健的风格有别。

原因: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夺权斗争,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消极遁世的道家思想逐渐蔓延,用道家的放任自然与虚伪礼教相对抗,用道家否定一切的精神来否定现实,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建安文学虽紧承建安文学之后却在内容与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所以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仍然是一致的。

6、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首先是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赞美纯朴的田园生活,表现他悠然自得的心境和情趣。如《和郭主簿》。

其次是表现他参加劳动的感受。《归园田居五首》描写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动生活,表达了甘愿过着夕露沾衣的生活,也不愿回到官场中去的愿望。劳动中和农民建立了友谊:“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其三是表现诗人生活的困苦和他的种种思想斗争;在少量诗篇中还反映了农村凋敝的景象。“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

诗人后期的《桃花源诗并记》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温饱的理想社会,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具有否定封建统治和封建王权的积极意义。

7、南朝乐府民歌与北朝乐府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何不同?

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不同,故而在内容与风格上就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南朝民歌由于多产生育商业发达的都市,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又由于统治者采录民歌仅仅是为了声色娱乐,在收集时按照他们的趣味进行选择,因此,现存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而且多是女性口吻,某些情歌还有较重的色情成分和胭脂气,很少泥土气息。

南朝民歌载形式上的特点,一是体制短小,多是无言四句的小诗,它的出现为绝句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多用比喻和隐语双关。语言清新、自然、活泼,多方言口语,具有一种天真活泼的情态,风格清丽委婉、缠绵哀怨而趋于柔弱。

北朝乐府民歌,现存只有六十余首。由于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于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又出于各个民族,因此反映现实生活比南朝要远为深广。其中以反映战争、徭役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诗篇最多;其次是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表现壮烈牺牲,歌颂战斗英雄的,如《木兰诗》;还有少数诗篇写婚姻恋爱和北国风光的,如《敕勒歌》。可见,北朝民歌数量虽然比南朝民歌少,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南朝民歌所不能比的。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感情直率,就是情歌也大都大胆泼辣,这就形成了北朝民歌刚健豪放的风格,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

8、试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王维是一个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在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领域都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他将各种艺术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他诗歌的艺术性。

作为一个诗人兼音乐家,他善于发现自然界的声音美,从虫鸣鸟鸣到人语泉声,他都巧妙的写进诗中,以衬托形象,构成意境,如“鱼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作为诗人兼画家,他又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动态美并加以巧妙配合,写进诗中,构成美的境界。如“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取景、构图和色彩的配合都独具匠心。所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的突出艺术成就。王维不仅擅长大笔勾勒,形成富于概括力的画面,更善于撷取景物最为动人的刹那,加以精工刻画,以含蓄的风格创造出感人的美的境界,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青苔上点点夕阳,烘托环境的幽深凄清,刻画之细微,令人惊叹。因此,王维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总的说,王维的田园山水诗都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在表现山水田园美的同时表现出诗人的个性,成就很高,在当时和后代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9、唐传奇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有什么进步?它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传奇”一名大概出自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一书,后人遂把唐人小说统称为传奇。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志怪小说相比有了明显进步。一是在题材内容上,志怪主要记鬼神怪异之事,传奇虽然也传写奇闻,但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二是在写作态度上,志怪把怪异作为事实来写,并不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唐人写传奇才开始了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另外,唐传奇在结构、语言、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开辟和创造。因此,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飞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特点: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语言凝练流畅、生动传神。唐传奇兴起和发展,首先与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城市经济繁荣。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市民对文化娱乐的新要求,“市人小说”的流行。这是社会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其次,唐传奇的发展也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六朝志怪小说为唐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唐代变文、话本等通俗文学未传奇作家提供了创作经验,唐代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新乐府民歌创作引到了作家面向现实。

此外,唐代科举考试盛行的“行卷”、“温卷”风气对文人们写作传奇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佛道教义、神怪传说的流行也对传奇有相当影响。

10、简介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欧阳修在诗文革新中的贡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可以说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是适应当时政治革新的需要而发生的。宋代到了仁宗时期,国力渐弱,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危机日益严重,政治上要求变革。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王安石实行变法。同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文学家认识到当时流行的西昆体诗风和晦涩险怪的文风,无补于政治,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们遂大力提倡诗文革新。经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的持续努力,出现了为那雪创作的繁荣局面,对后代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诗文革新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绮靡的西昆体十分和奇涩险怪的文风,提倡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文学风尚,以使文学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服务。欧阳修是当时文坛领袖,对诗文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理论上继承发展韩愈的文学主张。主张文以明道,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其次,在创作实践上,其散文、诗词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再次,他政治地位高,借助行政手段推行诗文革新主张。

11、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这个典型有何意义?

凤姐是《红楼梦》中个性十分鲜明的典型人物,她的性格特征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凤姐,在艳丽的丰姿、甜蜜的笑语、超人的才干的背后隐藏着一颗贪婪、凶狠、冷酷的心。

她聪明决定、才干超人。年纪不大酒主持荣国府的家政;病中协理宁国府的丧失,有条不紊。伶牙俐齿,八面玲珑,深得贾母喜爱。恣意妄为,仗势欺人,恶行累累。

凤姐的形象富有特征的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暴露了贾府的腐朽和罪恶。

12、简析晴雯。

晴雯是贾府中的女奴,一个通身焕发着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的女奴。

她童年包含辛酸,十岁被送到贾府,后来服侍宝玉,进了大观园,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她聪明俊俏、天真善良、口齿轮流、铁骨铮铮,正直中带有劳动人民的粗犷气息,机敏中焕发着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在大观园中,她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身为奴婢,却不讨好主子,是宝玉的丫头,却直呼宝玉其名。抄检大观园是封建统治者对女奴们一次大规模镇压。怡红院的丫头们都俯首听命,任人来搜查。晴雯却出任意料,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以示反抗,重病中被撵出荣国府,不久含恨离开了这个罪恶的人间。晴雯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被压迫的女奴的典型。她有着鲜明的反抗封建主义的思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清白纯洁的善良品质。可是。竟被无辜摧残致死。这就有力的暴露了封建奴婢制度的黑暗喝罪恶,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专横。

13、《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以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本质。狂人的“狂”实际上是封建制度迫害的结果。在狂人眼中,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字里行间都歪歪斜斜地写着“吃人”二字,从而表现了

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

狂人的“狂”,又是他觉悟的表现。他对吃人礼教的憎恶是强烈的,揭露是深刻的,否定是彻底的。而且,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就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热切希望和无限憧憬。

《狂人日记》发表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内容和新颖的结构,最早的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就,它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正确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战斗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14、分析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是个无家无业的贫苦农民,一无所有,是旧中国农村中受苦最深的人之一,具有一般农民的质朴和勤劳,同时也沾染了解游手好闲的狡猾。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和思想毒害,造成了他的愚昧落后、精神麻木,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独特的复杂性格。当精神胜利法暂时失灵时,他还有两件更为可悲的法宝:一是自己打自己(打的是自己,而被打的似乎是另一个);一是健忘。阿Q的性格使他永远处于奴隶的地位。

阿Q的阶级地位使他本能的趋向革命,虽然他对革命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土谷祠里的革命幻想,突出反映了阿Q的革命观念中是混杂着各种落后意识的。不过他毕竟直到革命是暴力,能改变人的经济地位,对他来讲有利无害。但是,阿Q要革命,假洋鬼子却不准他革命,并与统治阶级政权机关合作,把阿Q送上了“大团圆”的结局。

阿Q是极成功的艺术典型。他集中概括了旧中国广大受压迫剥削而要求革命的贫苦农民的阶级特征,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沉思考。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描绘,形象概括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热情加以发扬和引导,未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革命要求,告诉人们汲取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这就是阿Q形象的重大意义。

15、分析《故乡》中闰土地形象。

《故乡》作于1921年1月。那时,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压榨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通过“我”回乡的见闻和回忆,展示了当时农村凄凉破败的生活图景,塑造了闰土这样一个饱受反动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淳朴、勤劳的农民形象。

作者强当年在海边沙地上、金黄的圆月下那个手握一柄钢叉的聪明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同眼前枯瘦干瘪、神情迟钝、形同“木头人”的同一个闰土,进行了鲜明的对照,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层层压迫下的悲惨命运。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普通农民的形象,在农村中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他吃苦耐劳,承受一切艰辛和不幸,生活的煎熬使他变得麻木,他逆来顺受,默默劳作。然而他所受的精神摧残甚至超过了生活上的苦痛。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他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他恪守的生活准则,在他与他的童年伙伴之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怪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他的命运的悲剧色彩。闰土的巨大变化,把“我”的想象撞击得粉碎,从而对造成这一悲惨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痛的控诉。同时“我”期望下一代能有“新的生活,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说明作者的立意并不在于缅怀往昔,而是借助闰土地形象向现实挑战,并引导人们去追求未来。

16、简析《药》的结构特点及其主题思想。

发表在1919年《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适值五四运动爆发。

小说安排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明线,写开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痨病的故事。一条是暗线,写革命者夏瑜为解放群众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两条故事线索通过“药”——人血馒头而联接起来。

《药》的深刻主题思想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们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的愚弄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的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毫不理解。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剧,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药》运用了两条线索的艺术结构,加重了悲剧的浓厚色彩,深化了主题思想。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却并不使人感到绝望。小说的结尾夏瑜的坟山出现了一个不知谁送的花环,预示革命后继有人,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和希望。

17、《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其次,鲁迅善于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白描:用极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力避陪衬拖带,并擅长捕捉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画眼睛: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的灵魂。

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反映出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再次,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非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谋篇。《故乡》

最后,语言丰满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独特的风格。

18、简述《野草》的思想内容。

散文诗集,共23篇,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

(1)呼唤未来,追求光明。《秋夜》作者肯定了顽强抵抗秋天的枣树,同时对于追求光明而灯火的小青虫表示敬意。

(2)赞颂叛逆的斗争精神。《这样的战士》着力描绘一个坚韧和执着的展示,奋然走进“无物之阵”,在“不闻战叫”的境地里,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了投枪”。《过客》的坚贞。(3)无情地鞭挞黑暗现实,揭穿社会上的伪善和堕落。《狗的驳诘》嘲讽那些卑琐贪欲,比狗还要无耻的势利小人。

(4)抒发作者的矛盾心情。这类篇章大多隐讳曲折,流露了空虚和寂寞的情绪,却又表现了作者在艰难中前进的决心。如《影的告别》,影的命运是十分寂寞的,“黑暗”灰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不过影来告别的时候却又抱着献身的意愿。

总之,《野草》以主观感情抒发为主,交织着鲁迅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战斗精神,是一个伟大的探求者的心声。

19、《朝花夕拾》得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1926年写于北京和厦门,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猫、狗、鼠》《无常》等文,在夹叙夹议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针砭。《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里,作者以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调,记叙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带有明显得传记文学色彩。《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追怀旧日师友的篇章。作者回忆了国外留学生活和辛亥革命中的生活片断,境界很为开阔,塑造了严肃认真冲破民族偏见而热心教诲作者的藤野先生,也勾画出了范爱农耿直、寡合的性格,在简洁的笔墨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深怀念和由衷感佩之情。

《朝花夕拾》所写的人和事,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寄予爱憎,使回忆与感想,抒情和讽刺和谐地结合起来。《朝花夕拾》着重抒情和叙述,流畅清新,在平易亲切中寓有深长的韵味,鼓励人们更好的认识生活,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20、《女神》的思想内容及其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出版于1921年8月。

(1)歌颂在毁灭种的创造与新生,最求美好理想。《凤凰涅槃》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时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诗人在诗中把一切投入烈火、与旧中国决裂的英雄气概,毁弃旧我、再造新我的痛苦和欢欣,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大众彻底革命的形象写照。凤凰的更生,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女神之再生》以神话为题材,而突入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表现了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诗集中的许多篇章,都以极大的热情抒写温暖、光明、太阳,洋溢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

(2)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诗人自喻为正在炉中燃烧的煤,而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诗人思念祖国的激情在熊熊燃烧。

(3)对工农群众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景仰和赞扬。《地球,我的母亲》,称工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米修士”,农民是“全人类的保姆”,赞颂工农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人。(4)对大自然的壮丽颂歌。《女神》中歌咏大自然的诗占半数之多。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清丽幽静。诗人还借助“泛神论”歌颂“自我”,表现冲破一切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女神》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宏大的艺术魅力,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宝库,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21、《女神》的艺术特色。

《女神》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它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1)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自我”夸张,构成了《女神》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诗人驰骋想象,遨游太空,驾驭宇宙,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和个性,描绘出一幅幅气势磅

礴、宏伟壮丽、色彩绚丽的艺术画面,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和民主主义的革命理想。在赞美大自然的颂歌中,鲜明地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是一个叛逆者、追求者的形象,他要彻底摆脱一切枷锁和传统的束缚。诗人的叛逆性格,五四的时代精神,通过“自我”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诗歌形式的新颖多姿、不拘一格。诗人主张打破一切诗的形式,冲破一切旧格律、旧程式、旧传统的束缚,创造完全适应思想感情内在节奏的崭新形式。《女神》中,有叙事的诗剧,也有儿歌和带古风的小诗,有近似散文诗的《胜利的死》;有长达三百多行的《凤凰涅槃》,也有仅三行《鸣蝉》。诗人批判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传统,创造性的熔于一炉,形成了自由奔放的独特风格。

(3)采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表现新的思想意义。诗人选取古代题材,主要不是为了再现历史,而是“借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理想,为现实斗争服务。《凤凰涅槃》表现了“中国的再生”的主题,《女神之再生》则通过共工、颛顼争帝的传说,抨击了军阀混战,借女娲补天的神话表达了建设“美的中国”的理想。使古老的神话传说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不但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22、《凤凰涅槃》的主题思想。

长诗《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1月,是《女神》中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诗篇。《凤凰涅槃》的主题是借神话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它表现了诗人对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它表现了诗人对旧中国黑暗现实主义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新生的强烈渴望,是一曲崇高的爱国主义的赞歌。这首诗,还歌颂了凤凰为追求光明、理想而勇于自我献身的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强信念,闪烁着革命浪漫主义的理想光辉。

诗中塑造了凤凰的形象,它象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新生。诗中通过凤凰在自焚前的哀鸣,强烈地诅咒到处是“屠场”、“囚牢”、“坟墓”、“地狱”的黑暗的旧中国,它们要与充满着“悲哀”、“烦恼”、“寂寥”、“衰败”的过去彻底决裂,这是对整个黑暗的中国社会的有力揭露和控诉。凤凰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旧世界一同毁灭,表现出对现存社会彻底否定的革命精神。更为可贵的是,凤凰毅然在烈火中自焚,并从死灰中获得更生,象征着旧中国的毁灭和新中国的诞生,都必须经过革命烈火的熔炼,才能实现。应该指出,《凤凰涅槃》中所反映的美好理想虽然还是朦胧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诗人,批判黑暗,向往光明,热烈赞颂“中国的再生”的崇高理想,正是五四时代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

23、怎样评价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从1921年至1931年的十年间,共写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游云》等四个诗集。在当时的诗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徐志摩说自己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自序)的人。这话不仅概括了他的思想发展倾向,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特点,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诗人。在《志摩的诗》里,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多少表现了积极向上的倾向。《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要求个性解放,对“容不得恋爱”的社会现实表示了反抗;《先生!先生》、《叫化活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控诉了现实的不平;《婴儿》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这类诗载徐志摩的诗作中只占少数,虽然对社会有所揭露和批判,但内容是浅薄的,其思想深度也很有限。他所追求的理想是爱、自由和美。他把爱情和自由当作一种信仰,这种对爱情、自由的理解是虚幻的。他憧憬的是“回到自然的单纯”。应当指出,徐志摩的理想实际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期望,这种期望一旦破灭,他只能发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哀叹。因而陷入怀疑和颓废之中。他后期的诗更加显得残破、神秘、朦胧,感伤的情调更为浓重。1928年出版《猛虎集》时,徐志摩写了《秋虫》、《西窗》,反对马克思主义和诋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后来他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和蒋介石也有所批评,他在《猛虎集》自序中,曾期待自己有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作一个“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的诗人。但到底走怎样的路?他没有来得及明确回答,就死去了。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是以追求形式著称的。他的诗构思巧妙,比喻奇特,形式多变,结构整饬、节奏感强,具有旋律美;语言凝练,即使运用方言土语,也不失诗的神韵。后期的诗技巧日趋成熟,只是思想内容更加晦涩难解。不过,在诗歌形式上的辛勤探索和实践,对于诗歌的革新运动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篇2:文学20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2.《女神》郭沫若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全诗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篇。这些诗写于1916-1921年。《女神》一问世,便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与中国传统诗歌和早期白话新诗相比,它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女神》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象征是其精义,《女神》在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造了这种自由体。P87

3.新感觉派小说

又称心理分析小说,是在弗洛伊德学说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面形成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三十年代初期曾轰动一时。主要人物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P175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造特色: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一个周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意者。

4.艾青诗歌的主体思想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从思想内容上看,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5.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一,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

1,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2,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1,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2,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6.五四文学的特征

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

7.为什么说《围城》是新儒林外史

第一,描写的都是读书人这一阶层,所谓的“儒生”。

第二,特殊的时代背景,一个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一个是抗战时期。都是很有特点的背景。第三,《围城》的好多比喻都是非常精妙的,讽刺的意味十分明显,和儒林外史丰富的讽刺手法有可比性。具有中国传统的独特的讽刺艺术表现。

8.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9.《野草》鲁迅

《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10.分析祥子人物形象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优秀代表作,而且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骆驼祥子》真是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人生并不因为他的要强而多给予了他什么,大兵、骆驼、曹宅、孙探长、虎妞、小福子„„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让他逃脱车夫的最终命运。他曾经也不信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辆车,他买车的积蓄,没有招谁也没有惹谁,不也就这样没了吗?这能怨谁呢,只能怪命是如此了。所以祥子最终变的和其它的车夫一样,不再要强,养成了烟酒等他过去从来不肯沾染的东西,也就让人觉得可以原谅了,所有的恶习似乎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饶恕了。可是祥子过去是一个怎样要强的人啊!为了买车,他从生活中扣出每一点钱,他舍下面子和下等车夫强座,没命的拉车,甚至连一口好茶也不愿喝——虽然像他这样的高等车夫喝点好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把自己当作铁打的,拼命攒钱„„事情却常常不如人愿,所有的意外都与愿望悖道相驰。祥子的见闻和经历将他磨砺成了另外一个人——与过去的祥子完全相反的人——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学会了和巡警找别扭,学会了保养自己,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有时他也曾想过应该好好的生活,可是一想起他自己的经历他就没了信心,要强又怎样呢,自己过去不也要强过吗,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人一样,还不如趁早快乐一天是一天。直到最后,连他最后的寄托--小福子也离开了这世界,他彻底的绝望了。一个由乡间来的淳朴、老实、善良、结实的小伙子就这样沦落成一个让人同情的混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栽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11.对郁达夫小说中欲与色描写的看法

颓废的气息,对色与欲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郁达夫小说中对色与欲的描写,与低俗的色情描写有本质区别。它是作者自觉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的惊世骇俗之举,对长期以来束缚着中国人身心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一种大胆的宣战和勇敢的挑衅。这类笔墨,并非张资平式的肉欲挑逗和官能刺激。他力图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奥秘。其次,这些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活动的无意义的展览,它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向往却求之而不得的结果。再次,郁达夫在描写人物的性饥渴、性变态以及狎妓嫖娼时,总是不能摆脱精神上的折磨、压迫,严厉的自我谴责和良心的自我批判、向善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之间紧张的内心冲突,时有冲动而尚思克制,主人公总能在内心的搏战之后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总之,郁达夫对于青年性苦闷、性心理的描写,从思想意义上说,体现了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和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文学创作上说,则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对现代小说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12.《呐喊》《彷徨》的主题思想

作品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诞生的:中国政治革命运动的低潮期和歇期,中国思想革命运动的活跃期和高潮期。作品的现实性很强,鲁迅在作品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深刻而又全面,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对国民的思想毒害。小说中写到的很多人物都是在封建旧势力的残酷迫害中无辜地死去。因此,《呐喊》和《彷徨》思想内容的核心应该说是揭露国民性的弱点或“攻打国民性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13.《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题思想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凌吉士):思想:莎菲是丁玲早期作品里一系“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通过莎菲的背叛、追求、幻灭、彷徨、矛盾。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带有病态的反抗。艺术:细腻、大胆而又感情饱满的人物复杂心理刻画。是郁达夫所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伤感小说的总结与结束。

14.京派小说特征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京派小说”的特色:

(1)鲜明的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各自追求各自的平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对于城市的描写只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而存在的。

(2)审美特征:诚实、从容和宽厚。善于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的纯良。

文化保守主义,避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直接的功利目的,采取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小说:

抒情体:作家主观体验的融入纯情主人公的塑造自然背景及象征的运用、散文化的笔调等。如《边城》。

讽刺体: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如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等。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加强了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将“五四”国民性主题继承下来,并整合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各种因素,成为特具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

15.徐志摩诗歌的成就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

(四)“性灵”是徐志摩诗歌中的一种气质和内蕴。徐志摩的诗歌是白话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之功,首先是在诗歌格律方面,很多都是值得现代诗人去借鉴和学习的,在一些方面,让后辈是无法企及的,在当时倡导诗歌的格律对于防止诗歌的散文化,寻求新诗歌的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方面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还有他的诗歌的优美意境,唯美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美的遗产,他有才华,他的诗歌充满着性灵,但是他并不放纵自己的才华,他只是尽情的去展示,并且有节制,放开但又不放纵。他就是这样创造着美的遗产,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就这样如溪流般的不经意间已在你的胸膛里流成了河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的诗歌一定还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成为近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星。

16.巴金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完整描述了封建大家庭在时代风雨中崩溃灭亡的历史。

(2)以呜风、梅、瑞珏等人的系列悲剧,来对封建大家庭的专制、礼教道德的腐朽罪恶进行深刻揭露、批判。

(3)塑造了觉慧、觉民、淑英等一批青年叛逆者的形象,表现他们在时代潮流影响下的觉醒和在反抗封建专制家庭斗争中的成长,以及离开封建家庭走向社会的反叛行为。(4)成功塑造了富有思想意义的觉新的形象,借以批判在反建斗争中的懦夫思想与退让行为。P210

17.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希望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18.赵树理小说在现代小说民族化上的贡献

1在塑造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方面,赵树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赵树理的笔下出现了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这些农民关心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主人公感,开始表现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尽管人更加熟悉并能得心应手加以表现的,仍是老一辈的农民,但就是这类农民在他的作品中也已是被时代大潮所冲击,携带着向前进步的。另一方面,由于赵树理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而且深刻了解农民,使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从思想、感情、习性、气质,到观察、思考、表达的方式,都具有地道的农民的特质。这就是在文学的内容和形象塑造上,赵树理为新文学所增添的新因素。2对于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真切深入的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使赵树理的作品表现的是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之事。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常常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并不是政治概念的没有艺术生命的图解。赵树理以其细致生动的笔触,充分地刻画了变化的中国农村的民主改革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小说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3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4赵树理在语言上更有杰出的创造。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物,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艺术风格。

19.戴望舒现代诗的创造特色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而由于诗人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的熏陶,又使得他的诗歌意象散发着古典诗词韵味。另外,戴望舒的诗歌音节优美、整齐而富有节奏,语言和诗形都呈现出追求现代性的倾向。这些艺术特色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主要表现在:

1、在诗歌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

2、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的深深陶冶

3、诗歌音节优美

4、语言和诗形的现代性追求

20.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篇3:文学20题

一.对国民生存状态的审视

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就有忧国忧民的传统, 屈子、杜甫、顾炎武, 无一不是忧国忧民的典型, 中国文学也自此形成了一种终极关怀意识。作为终极而言, “‘终极’始终是人类感受的极限, 然而又是一种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们有可能超越有限的人生, 使人们体验到一种最可信的和最深刻的终极实体。” (1) 真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和力量, 历代文人们才以关注民生为己任, 而中国文学也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0世纪的启蒙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创作者们当然也不例外。

启蒙文学萌芽于国破家亡的民族危机中, 人们侧重的是反抗外敌的侵略压迫和清除自身的封建生产关系, 渴望的是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反思文学产生于全球性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 人们侧重于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渴望的是早日建成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现代化新中国。从文化心理层面来看, 两者都有救亡图存求发展的民族危机感和急于摆脱愚昧、贫穷、落后的紧迫感, 这就构成了二者在创造心理上的一致性。

启蒙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 当时的中国刚刚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但浓厚的封建思想残余依然在民众中蔓延, 遭受了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统治的人民并没有因此而获得解放。于是, 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五四”启蒙文学家们率先起来反抗封建吃人的礼教, 他们以反对封建的吃人文化为起点, 着眼于“立人”, 着力于“改造国民性”, 他们以《新青年》为根据地,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上切入, 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 重新批判儒家传统, 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鲁迅的《关于〈小说世界〉》等文提出了一系列启蒙文学的运动纲领和创作手法, 他们“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国民灾难的审视和国民灵魂的彻悟, 使启蒙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掀起了一股狂风巨浪。

虽然反思文学流行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 但那时的中国仍有不少封建残余思想, 所以反对封建思想仍是必要和必须的。不同的是, 此时对国民生存状态的审视并不仅仅停留在封建思想给国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上, 还有文革在国民精神上留下的阴影。继伤痕文学之后, 社会上掀起了强劲的反思思潮, 出现了大量以知青下放、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反思小说, 反思文革十年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巨大伤害。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声音:“没有这十年, 我会是什么样子。”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戴厚英的《人啊人》等都是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反思小说, 这不仅是对当代知识分子责任的一种反思,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还有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张炜的《古船》等更是深入到文化———国民性视角, 在继启蒙文学之后, 对国民灵魂进行又一次的深刻解读。在对国民生存状态的审视上, 反思文学对启蒙文学可谓既有继承, 又有所突破, 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的一种责任。

二.对人性复归的开掘

启蒙文学和反思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 在宣扬人道主义, 提倡人性复归方面也是不谋而合, 二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唱响了一曲人道主义的赞歌。

在集民权、君权、国权于一体的封建社会, 人民的灵魂被严重扭曲, 在政策的高压下, 已经丧失自我, 失去了人性。虽然封建统治者一直沿用并鼓吹孔孟宣扬的“爱民”思想, 但归根结底不过是缓和阶级统治矛盾的一种工具, 人民并不可能从中得到丝毫的同情或怜悯, 在阶级矛盾凸显的同时, 人性问题也开始不断被关注。启蒙文学萌芽于封建社会末期, 对封建专制统治对人民思想的戕害当然看得最清楚, 所以他们宣扬人道主义, 提倡人性复归, 利用西方的异质文化来挽救人民早已千疮百孔的心灵。1918年12月, 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 提出以人道主义作为文学之本, 希望将19世纪在欧洲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接移中国, 以此唤起中国人性的复归。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一个忧郁的青年》、《去国》等也都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 《去国》的主人公在军阀混战、百业不兴、官场污浊的情况下, 只能含恨离去。李大钊在《我与世界》 (1919年7月1日) 中写到:“我们现在所要求的, 是个解放自由的我, 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介在我与世界中坚的家园、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阻碍, 生活的烦累, 应该逐渐废除。”这些都体现了人的觉醒和人性的复归。

20世纪的中国并不止一次地丧失了自我, 除了新旧社会交替的扭曲之外, 60、70年代的文革也使整个中国人民生活在一种精神迷狂状态中。在失去法律的社会中, 人民生活在一种精神崇拜的疯狂世界里, 处于近乎于宗教迷狂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 国民再一次地丧失了人性。虽然它对国民心灵造成的伤害没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那么深, 但是人性的暂时丧失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文革结束后, 反思文学再次倡导人道主义, 呼唤人性复归, 在启蒙文学之后再次把人性题材提上日程。《天云山传奇》、《灵与肉》等反思的是“反右”扩大化以后, 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命运;《李顺大造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剪辑错了的故事》、《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反思的是“大跃进”以后中国农民的命运;《假如我是真的》、《人生》等反思的是中国社会存在的等级制、特权制问题;《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男人的风格》等反思的是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和《草原上的小鹿》、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也都是在这一思潮下应运而生的, 它们同样宣扬人道主义, 呼唤人性复归, 与启蒙文学的这一主张又一次形成了浪漫回照。

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启蒙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最猛烈的, 他们从批判封建的礼教出发, 矛头直指封建思想的最高权威———孔子, 以一种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姿态,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得体无完肤。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纷纷撰文, 猛烈抨击封建帝制, 攻击以儒家为正统的封建统治思想, 但他们认为反孔并非抨击孔子思想本身, 而是抨击专制统治之灵魂, 希望作为反封建、反传统的突破口, 打破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 争得普遍的思想解放。在这一点上, 启蒙文学家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 与“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不足的是启蒙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一开始就和大量引进西方文化联系在了一起, 对传统文化几乎是全盘否定, 而对西方的文化却又是近乎囫囵吞枣似的全盘接受。

与启蒙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全盘否定相比, 反思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则多了几分理智。他们对传统文化并不是全盘的否定, 而是继承与批判兼而采之, 也就是说, 他们更多的是采取一种评判者的态度。如果说启蒙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从大处、整体着眼的话, 那么反思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则深入到了细处, 主要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批判, 比如旧式婚姻、家庭模式在新时期遇到的种种问题。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都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做的回应。当然, 反思文学也没有固步自封, 仅仅针对传统文化而批判传统文化, 他们也像启蒙文学一样引进了大量西方思想, 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全盘接受, 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 为己服务。如意识流小说样式的引进, 女性视角小说的出现便形成了对传统小说样式的巨大冲击。王蒙的《活动的变人形》的出现可谓改变了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真空状态, 其《蝴蝶》更是被誉为“东方的意识流”;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绿化树》、《方舟》等都是女性视角小说的代表作, 之后还涌现了像张辛欣、张抗抗、铁凝等众多优秀的女性视角的小说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反思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虽然细, 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全面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化。

启蒙文学与反思文学除了在以上三点有相似之处, 在对文学样式的突破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总之, 两种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成就了划时代的意义, 演义了非凡的角色, 尤其是反思文学与启蒙文学之间那种惊人的精神同质性, 更是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浪漫回照, 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1]曲春景:《社会关怀、个体关怀与终极关怀》, 《文艺理论研究》[J], 1997年第2期。

[2]卞敏:《哲学与终极关怀》, 《江海学刊》[J], 1993年第3期, 第80页。

篇4:关于20世纪西方文学的思考

[关键词]20世纪;西方文学观念;人的本质

20 世纪的西方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 作為对当代现实反映和表 现的产物,它不仅深受这种时代文化精神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表现和反映了这种现实下的精神实质。

一、20世纪西方文学创作概况代表作

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文化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文学领域的矛盾,它的具体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对新的暴力形式的反抗。新的暴力形式的出现渐渐代替了老的暴力形式。以前作家们眼中的“暴力形式”是现实具体的,比如对法律、制度、战争等具体事物的反抗,现在的“暴力形式”变为了无形的东西,即对人精神上、情感上的不同之处进行反抗排斥。这个阶段的很多文学作品可以体现该阶段的暴力形式。比如《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日内瓦医生》等作品,体现的是战争暴力;《审判》、《城堡》等作品体现的是国家机器暴力;《太阳照样升起》;《变形记》等作品体现的是生存方式暴力;《百年孤独》体现的是陈旧腐烂的传统习俗的暴力。暴力多种多样,甚至于过度的“好”也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暴力形式,比如《白象似的群山》一文中,男主对女主的过度关心,也是一种暴力。

二、20世纪西方文学特征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社会形态的变化,20世纪的西方文学也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陈腐走向繁荣。文学作品受社会现实影响的同时社会形态也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 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充分體现了现代作家的思想观念,将传统的人本主义改变成现代的人本主义。从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传统的人本主义是从世界的角度出发看待人,而现代的人本主义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世界。在传统的西方文学中,作家认为人与世界是独立的两个部分,因为有了世界,所以才有了人。人们观察客观世界,从中寻找人的规律,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来寻找人类活动的根源。现代西方文学中,作家认为人和客观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不可以分割的。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有了世界,换言之,人是世界的本质。所以看待这个世界,要从根开始研究,即用人来研究世界。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规律都可以从人身上找到根源,换句话说,就是自然世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在人的身上得到解释。这种观念事实上颠覆了整个传统的观念,对近现代的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学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20世纪西方文学的流派

尽管20世纪的西方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传统文学,在大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所有的西方作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创作,艺术手法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但是,每个作家的创作手法却是由自己的性格喜好决定的,所以表达艺术的手法五花八门,甚至有的不同的流派使用完全相反的方式去表达同一种思想。在20世纪初,很多作家创新大胆,采用各种新奇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个人的情绪和生活的片段相结合,加以描写。到了后期,大概是20世纪末,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种多样。比如,有的作家突发奇想,将空间分层并列在时间的数轴上,就是对小说进行构思时,将同一个时间点,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放在一起描述,给人一种一眼望去能看到多种情节同时发生的感觉,使小说更有立体感,读者如同天上神人,一眼看透世间万物之感,在一个时间点上把所有事件、所有情节并收眼底,所有情感同时交合。此类文章的代表作是《佛兰德公路》,由西蒙创作。还有的作家喜欢随意简单的风格,将生活中的小片段组合,将生活中的状态呈现出来,以其清新简单的风格广受大家喜爱。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就是此类风格的代表。还有额作家,善用拟人手法,全篇以人的器官自述,别开生面。这些大胆的艺术手法的出现,为20世纪的西方文学增添无数色彩。展示了20世纪西方现代作家极高的艺术水平和非凡的创造能力,正是因为作家们的这种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才能真的为20世纪的西方艺术添砖加瓦,使其繁盛昌荣,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存在部分流派创新“过头”,太过于表现自己,使文学远离大众,但是,这些流派依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他们的创作方法太过于独特,表现的仍然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情感,表现的依然是20世纪现代文学以人为客观世界本质的大的方向。也就是说,体现的依然是在对现实人生问题以及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强烈关注。

四、结论

20世纪西方文学以现代主义的影响最为深远。现代主义是相对于传统主义而言。从某种角度来说,现代主义是反传统的。传统文学是将客观世界和人完全分割成两个部分,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看人,以世界为本质;现代文学是将客观世界和人结合在一起,是从人的角度看客观世界,以人为本质。现代主义是反传统文学,它的出现,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西方传统文学的创新。20世纪的西方文学,除了现代文学外,还有女性文学、非虚构文学和通俗文学等等,这些文学方式没有现代文学影响巨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代文学的影响,有的是在思想上,有的是在内容上,有的是在艺术形式上,或多或少都受到它的影响。总体而言,各种文学形式,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巅峰时代。

参考文献:

[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 2007.

[2]刘建军.老人与海:一部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寓言[M].东北师大学报2012 1 .

篇5:20世纪外国文学 教案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教案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 一、自学导读: (一)了解: 1.卡夫卡生平创作简况。 2.卡夫卡的创作对人类的境况寓言式的呈示(《饥饿艺术家》《变形记》等)。 (二)掌握: 1.表现主义的概念及其特征。 2.卡夫卡对20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揭示。 3.卡夫卡的表现主义技巧。 (三)分析:《城堡》的多重意蕴。 二、重难点点拨: 重点:理解卡夫卡在现代主义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说卡夫卡是时代的先知。难点:在于理解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应该从《城堡》中意识到很多现代主义是没有确切答案的,要放弃一部文学作品应该有一种中心思想,有确切主题的思维习惯,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三、导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 (1883 ― 1924)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01 年入布拉格的日耳曼语大学学习文学,后根据父母的意愿改修法律, 1906 年获法学博士。曾在法院和保险公司任职, 1922 年因病离退。 卡夫卡由 1912 年开始创作,成名作为《变形记》,由此到 1922 年,他持续不断地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 同时写作了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 (1912 ― 1914) 、《诉讼》 (1914 一 1918) 和《城堡》(1922)。 卡夫卡晚年曾给他的挚友勃罗德不止一次地留下遗嘱,要勃罗德在他死后把他的作品“付之一炬。”勃罗德违背了他的意愿,把他的遗作整理为《卡夫卡文集》 6 卷本和 9 卷本,两度出版。而由这些作品,人们进而了解了卡夫卡,并把他看作是“现代文学之父”。 卡夫卡的作品在内蕴上带有他个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悲剧存在的独到观察与深刻感受,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因而被视为是表现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 (二)(教材中提到的)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审判》(1925)、《城堡》(1926)、《美国》(1927);中、短篇小说集《观察》(1913)、《变形记》(1915)、《在流放地》(1919)、《乡村医生》(1920)、《饥饿艺术家》(1924)等。 (三)表现主义及其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的概念最初是运用在绘画评论中。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在巴黎“独立沙龙”展出了8幅作品,被称为“表现主义”绘画。1911年4月在德国柏林第二十二届画展的前言中,表现主义一词又再度出现,用来描述一群法国年青画家(其中包括毕加索)的绘画特色。而在文学批评界,表现主义一词则在1911年7月正式出现在德国,并在此后的几年中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其特征表现为: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像,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四)卡夫卡小说的特征: 1、具有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A.善于营造幻象世界,但又有精细入微的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即小说的图象在总体上呈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世界,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荒诞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又极其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有非常精细入微的细节描写,小说的场景处理也极其生活化。 B.具有高超的虚拟现实的本领,他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在逻辑上又有存在的可能性的现实情境,这种情境卡夫卡往往借助于荒诞、变形、陌生化、抽象化等艺术手段来实现。 2、作品在内容上着力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 3、作品具有一种预言性和多解性。 4、许多作品没有结尾。 (五)《变形记》要点: 1、《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格利高尔的处境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可能面临的生存出境的变形化的写照。 2、现代人面临着亲情的丧失,他们在最亲近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 3、《变形记》状写了人的某种可能性。变成大甲虫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在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写的是人的生存现状。 4、在细节描写上,卡夫卡遵循了写实的原则。 (六)《城堡》要点: 1、是一部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大相径庭的作品。用分析传统小说的角度(如故事性、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典型环境、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来分析这部小说往往难以奏效。 2、多解性。理解《城堡》的焦点是,为什么千方百计试图进入城堡?城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什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卡夫卡的研究史上都没有最终的答案。 3、“城堡”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解释它的主要观点主要有7种: A、从神学立场出发,研究者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所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也有研究者认为卡夫卡用城堡来比喻“神”,而K的种种行径都是对既成秩序的反抗,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B、持心理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C、存在主义的角度则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D、社会学的观点则认为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E、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则认为,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遍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遍的困境;F、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G、实证主义研究者则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 (七)为什么说卡夫卡是时代的.先知?(难点,从以下几点结合作家作品进行总结) 1、卡夫卡所处时代的特点:20世纪社会、历史发展状况。 2、作家的出身(犹太人)。 3、作家的性格:敏感、内敛。 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一、自学导读: (一)了解: 1、什么是意识流。 2、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和心理学背景。 3、福克纳的生平和创作简况。 4、乔伊斯的生平和创作简况。 (二)掌握: 1、作为文学术语的“意识流”的三层含义。 2、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喧哗与骚动》等)。 3、《尤利西斯》的史诗与神话模式以及内心独白的技巧。 二、重难点点拨: 重点了解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有哪些常见的技巧,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中的“内心独白”?并以教材中给出的《尤利西斯》中最后一章为例,具体分析小说人物摩莉的直接内心独白。此外要了解为什么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设置了一个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相对应的神话结构? 三、导学过程: (一)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构成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基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1918年,梅・辛克莱在评论多萝西・理查逊的小说《旅程》时最早把“意识流”这一术语引入了文学评论,此后,作为一个文学术语的“意识流”被文学评论家们广泛运用。 (二)作为文学术语的意识流的三个层面 1、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2、一种小说文体。 两种观点:①包括意识的全部层面(意识、前意识、无意识,)。②侧重于描绘前意识和无意识(教材采取后一种)。根据后一种观点,“意识流小说是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意识的未形成语育层次”,指的即是前意识与无意识层次)。 3、一种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技巧,这些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自、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等。 (三)意识流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 1、内心独白:①间接内心独白,指在叙事者的叙述过程中突然插入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这种内心独白活动有着“他想”、“他意识到”一类的提示性引导词;有时不用“他想”、“他感到”一类的提示词,直接从叙事者的声音转到人物内心的声音。②直接内心独自,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 2、自由联想: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 3、“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手法,通常指电影镜头的组合、叠加,而意识流小说中蒙太奇的运用指的则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两种。 (四)弗洛伊德关于精神领域的三种形态及其作用: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划分为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三种结构形态,认为其中的“无意识”是处于意识最底层的广大的区域,它是一片充满着盲目冲动的黑暗域,深埋着人的本能、欲望与冲突。人的无意识是非理性的,受到理性的压抑而很难实现,同时无意识也是人的清醒而自觉的理性意识所无法认识、也无法控制的。但是,人有做梦的行为,而梦的活动却是无意识

篇6:20本英语专业基本文学读物

1.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 《红字》 霍桑著

2.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著

3.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 《贵妇画像》亨利.詹姆斯著 4.Moby Dick by Herman Melville 《白鲸》麦尔维尔著

5.Martin Eden by Jack London 《马丁.伊登》 杰克.伦敦著

6.The Great Gatsby by F.S.Fitzgerald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 7.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Hemingway 《老人与海》海明威著 8.The Grapes of Wrath by John Steinbeck 《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著 9.The Sound and the Fury by William Faulkner 《喧嚣与骚动》

10.Catch 22 by Joseph Heller 《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著

British Literature

1.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

(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后有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和越剧等艺术作品)

2.Robinson Crusoe by Daniel Defoe 《鲁宾逊漂流记》 丹尼尔.福著

3.Gulliver’s Travels by Jonathan Swift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著

4.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著

5.A Tale of Two Cities by Charles Dickens 《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著

6.Vanity Fair by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名利场》萨克雷著

7.Jane Eyre by Charlotte Bronte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著

8.Wuthering Heights by Emily Bronte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著

9.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Thomas Hardy 《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著

上一篇:个人的反思报告下一篇: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英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