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2024-07-26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共6篇)

篇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的第1章,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此节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学过了一遍教材,又复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结构、细胞种类,以及物质进出细胞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内环境”,对学好后面的“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这一章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做好了引导,才会对后续学习有所帮助。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内环境的定义,又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相关内容更详细。资料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了“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作介绍。

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本节安排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只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

2.教学目标

2.1知识: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2能力: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基质;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过程

提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得出一份教案,一份学案,一份PPT。

3.1读一读(自主,5min),学案文本。

课前发放学案,了解学习目标后,学生自主大声诵读课本或学案,诵读过程中在本子上罗列本章节共分为几大块知识,每部分知识下面涵盖了哪些内容,比如: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由于是复习课,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引导其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成型的概念图或者体系是一轮复习的重点。

3.2想一想(自主,5min),重点难点。

教师用PPT展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有什么异同与联系?血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是不是内环境?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一段时间后,疱为什么又消失了?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什么关系?稳态的概念?稳态是绝对的吗?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人们对稳态调节机制是如何认识的?等等。

让学生在思考之后个别举手回来,每个问题可以请多名同学回答,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或者用图表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如果学生对某一题的整体认识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就当做简单知识对待;对某一题只有部分学生达到要求,当做中等知识对待;如果多数同学都无法讲清楚的问题,而且是教学目标要求要掌握的知识,则当做偏难知识。

3.3议一议(合作探究,10min),未解之惑。

对于中等和偏难的知识,需要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结果。期间教师可以走动,旁听小组成员的讨论,进行适时点拨、引导。此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要求老师做好调控和引导。

3.4讲一讲(主导,15min),知识总结。

采用PPT中图、表和简单的文字总结,讲述重要常考知识点,带领同学们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搭配动画,把各系统和体液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出来,建立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对本章内容有整体的、宏观的把握。

3.5练一练(应用,10min),知识运用,形成能力。

1.(2006年上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肌肉细胞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肌肉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组织液,故选C。

2.(2006年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递质小泡存于神经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A。

4.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学们都要不断思考,不断回答,不断发现问题,继而不断地解决问题,而老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制造问题,不断引导方向,不断调控局面。从而改变以往课堂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状况,学生是主体,拥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篇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学生不能静下来梳理和记忆相关知识,知识不系统,记忆短缺。

专业语言概括能力很欠缺。又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本节课用常见现象引入相关知识点,边讲边练、边总结。强调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区别相关概念。

由于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课堂的练习性,课堂延伸不多。

篇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突破

人体细胞生活在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中。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还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

1.组织液、血浆 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1血浆和组织 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 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 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 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2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 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3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 淋巴液在 左右锁骨 下静脉处 流入血浆。

2.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3.造成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

1花粉等导致过敏反应时, 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 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组织间隙蛋白质增多, 组织间隙水滞留引起水肿;2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下降。血浆渗透压受血浆白蛋白含量影响较大, 任何使血浆白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 组织内液体增加引起水肿;3在某些病理条件下, 淋巴管道堵塞, 淋巴回流受阻, 引起淋巴性水肿;4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的液体交换失衡。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慢性肾小球肾炎 (大量肾单位被破坏,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等均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引起水滞留而水肿。

【例1】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 关系图, 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 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解析】选D。据图分析, 乙表示组织液, 甲表示血浆, 丙表示淋巴, 丁表示细胞内液, 当2、6受阻时, 会引起组织水肿。当丁表示红细胞时, 其O2浓度比甲中的高。

【例2】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解析】选A。血浆蛋白 和血红蛋 白的合成、丙酮酸氧化分解都在细胞内发生。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在消化道进行。抗体与相 应的抗原 发生特异 性结合发 生在血浆中。

考点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的数量越多, 渗透压越高;反之, 越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pH在7.35~7.45之间变动。血浆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 因为血浆中存在具有缓冲作用的缓冲对, 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例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体温调节、渗透压调节均受下丘脑控制

B.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血浆的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不变, 与它含有缓冲物质有关

D.环境温度 的变化会 影响人体 内酶的活性

【解析】选A。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变动, 而不是稳定不变。在一定范围内, 人体能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机体的体温平衡, 酶的活性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例4】剧烈运动使血浆中酸性物质增加, 但血浆pH值变化很小, 此时最直接起到稳定pH值作用的是 ()

A.血液中激素的调节作用

B.泌尿系统对酸性物质的及时排泄作用

C.呼吸系统参与了血浆pH值的调节

D.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挥了作用

【解析】选D。血液中的激素与血浆pH值的稳定与否没有直接关系。泌尿系统对酸性物质的及时排泄作用、呼吸系统参与血浆pH值的调节等对稳定pH值的作用较弱。血液中的缓冲对直接起到稳定pH值的作用。

考点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 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直接参与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器官有三个:肺、肾脏和皮肤。

4.内环境是联系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桥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例5】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3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4为养料和氧气

D.6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C。3通过泌尿 系统和皮 肤完成;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体内细胞不能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例6】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 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 , 其中A代表 , B代表______ , C代表_______。A、B、C中蛋白质 含量最高 的是______。

(2) 葡萄糖经过D被吸收进入机体的方式是________ , 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要穿过_______层生物膜。

(3) 由此可以看出, 人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才能与外界 环境间接 地进行物 质交换,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

(4) 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 , 但机体会通过分泌激素, 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使尿量______ , 从而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1) 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内环境, 其中A代表血浆, B代表组织液, C代表淋巴。A、B、C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A。 (2) 葡萄糖经过D被吸收进入机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葡萄糖由小肠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至少穿过7层生物膜, 即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组织细胞1层。 (3) 人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4)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 但机体会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 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使尿量减少, 从而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1)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A (血浆) (2) 主动运输7 (3) 内环境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 升高抗 利尿减少

考点四: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稳态的重要意义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 络是机体 维持稳态 的主要调 节机制。

1神经调节:是调节的主要方式, 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氢离子等在体液传送下对机体的调节。

3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抵御外来异物和病原体微生物的入侵。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2体温与血浆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 细胞代谢正常;3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例7】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请据图分析回答。

(1) 若3为神经递质, 则它的受体一般位于______, 它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从而使该神经元产生________。

(2) 若5代表抗体, 则5是由_______细胞产生的。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 这种抗体可与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 导致患者肌肉萎缩, 说话和吞咽困难, 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 这种疾病属于_______免疫病。

(3) 若8表示甲状腺激素, 紧张刺激可引起下丘脑分泌_______ , 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_ , 进而促进8的分泌, 而8含量的增加又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 的分泌活 动, 这种调节 方式称为_________。

(4) 当血糖升高时, 一方面可以直 接刺激________,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________ (填图中数字序号) 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解析】 (1) 若3为神经递质, 则它的受体一般位于突触后膜上, 递质有兴奋型的还有抑制型的, 它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从而使该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自己的抗体攻击自己的受体, 自身的免疫系 统攻击自 身属于自 身免疫病。 (3)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引起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以后, 会抑制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负) 反馈调节。 (4) 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进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答案】 (1)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2) 浆细胞自身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负) 反馈调节 (4) 胰岛B细胞24

跟踪训练

1.右图是人 体局部内环境的 示意图。以 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人发生过 敏反应, 1结构的通 透性会升高

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 会引起丙液减少

2.下列物质中, 都可在血浆中检测到的是 ()

A.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B.氨基酸、淀粉、二氧化碳、钠离子

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

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B.剧烈运动后, 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

C.人喝醋后, 血浆中的pH维持在7.35~7.45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

1血浆2组织液3淋巴

A.1231B.2132

C.3123D.2311

5.抽取血液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含有多种血细胞, 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外液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 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 与蛋白质无关

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 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

D.若血浆中检验出HIV抗体, 说明该患者曾被H5N1病毒感染

6.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适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 血浆酸碱度变化随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7.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当血液的pH稳定时, 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 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8.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属于血浆, 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3属于组织液, 2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3增多

C.4属于细胞内液, 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 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9.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12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1进入血液和淋巴

C.2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 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在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人体内环境 稳态的实 现需要消 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神经—体液—免疫调 节网络是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1.右图表示 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完全反应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 乳酸钠和碳酸

1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胰蛋白酶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 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 通过神经—体 液调节机制实现的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 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13.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3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1中渗透压过高时, 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增强

C.正常情况下, 1~3的成分保持不变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 13等处的渗透压会上升

14.下图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示意图,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 胃肠道的水分通过1_______方式进入内环境。

(2)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2_____的形式进入胃肠道内。

(3)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3_______作用成为_______的主要成分, 其中大部分的水分又通过4_______作用进入内环境。

(4)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5皮肤的_______结构排出体外。

(5) 若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 细胞内液的水分_______。

15.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其中毛细血管 管壁细胞 生活的具 体内环境 是________ (填标号) 。

(2)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 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 2与3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

(3) 正常人2内的pH通常维持 在_______之间, 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物质。

(4) 内环境酶促反应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和________。

(5)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降低, 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会增多[] ________, 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 ([]内填标号, 下同)

(6)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______ , 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7) 若图示是肝病组织细胞的内环境, 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是, 需取土中的[]液体解析化验, 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 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__。

(8) 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 会使内环境中的pH变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

参考答案

1.D2.D3.D4.B5.C6.D7.A8.D9.B10.B11.D12.D13.B

14. (1) 自由扩散

(2) 消化液

(3) 滤过原尿重吸收

(4) 汗腺

(5) 外渗

15. (1) 23

(2) 2中含大分子蛋白质, 3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3) 7.35~7.45缓冲

(4) 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

(5) [3]组织液水肿

(6) [5]红细胞基因突变

(7) [2]增大

(8) 小氧气不足, 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乳酸, 同时CO2排出不畅

篇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内环境与稳态、概念、学案、复习

1.复习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的第1章,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因为是复习,我们已经学过了一遍教材,又复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结构、细胞种类以及物质进出细胞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内环境”,对学好后面的“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这一章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做好了引导,才会对后续学习有所帮助。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内环境的定义,又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比我们在初中学过的相关内容更详细。

资料内容不要求我们记忆,而是供我们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了“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我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我们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作介绍。

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我们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技能训练,让我们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本节安排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只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

2.复习目标

2.1知识: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2能力: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基质,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复习过程

复习前,老师可以提前进行集体讨论得出一份教案,一份学案,一份PPT,让后让学生根据学案和PPT进行复习。

3.1读一读学案文本。

老师课前发放学案,了解学习目标后,老师可以让我们自主大声诵读课本或学案,诵读过程中在本子上罗列本章节共分为几大块知识,每部分知识下面涵盖了哪些内容,比如: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由于是复习课,我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老师可引导我们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成型的概念图或者体系是一轮复习的重点。

3.2想一想重点难点。

老师用PPT展示一些问题,让我们自己思考,如: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有什么异同与联系?血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是不是内环境?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一段时间后,疱为什么又消失了?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什么关系?稳态的概念?稳态是绝对的吗?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人们对稳态调节机制是如何认识的?等等。

让我们在思考之后个别举手回来,每个问题老师可以请多名同学回答,要求我们自己组织语言或者用图表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如果我们对某一题的整体认识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就当做简单知识对待;对某一题我们只有部分同学达到要求,当做中等知识对待;如果我們大部分同学都无法讲清楚的问题,而且是教学目标要求要掌握的知识,则当做偏难知识。

3.3议一议未解之惑。

对于中等和偏难的知识,需要我们分成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结果。期间老师可以走动,旁听小组成员的讨论,进行适时点拨、引导。此过程是最能体现我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老师只要做好调控和引导。

3.4讲一讲知识总结。

老师采用PPT中图、表和简单的文字总结,讲述重要常考知识点,带领我们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搭配动画,把各系统和体液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出来,建立我们的形象思维,从而对本章内容有整体的、宏观的把握。

3.5练一练知识运用,形成能力。

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逐个安排实例进行练习,加强知识点的运用与巩固。

4.结语

篇5:“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 血液

B. 体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内环境。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考点:本题从内环境的组成,主要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A 【解析】A.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有关,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

错;B.正确;C.确;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故选A符合题意。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 B.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组织液的渗透和淋巴的汇入,故D正确,A、B、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试卷第1页,总14页 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所以,本题不正确的是A .事实上,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不管是细胞内还是细胞外都是如此。其他几项课本上都有相应结论。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外液的成分、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教材第4页有相关的资料分析,所以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记知识的的能力。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 ⑤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A. ②③⑦

B. ②④⑥

C. ①②③⑦

D. ③⑤⑦ 【答案】A 【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激素和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胃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因此进入胃中的牛奶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肌肉注射的青霉素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⑦正确,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准确判断图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试卷第2页,总14页

O

2-6.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 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C.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到体液的1/3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A正确,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错误,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到体液的1/3,C正确,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稳态。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血浆pH偏高或偏低 B.细胞代谢紊乱 C.体温的升高或降低 D.免疫细胞的数量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内环境中PH、体温和生活的免疫细胞知识它的一方面,所以A、C、D错误。考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8.(2015秋•巴彦淖尔校级期中)稳态的生理意义是()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故选:D.

试卷第3页,总14页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9.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主要理化性质的是

A.渗透压 B.血糖 C.体温 D.淋巴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A、C两项正确,B、D两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某同学在参加远足活动的过程中,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此时 A.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B.内环境pH失衡,酶促反应加快 C.血浆渗透压升高,产生渴觉 D.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远足活动的过程中要消耗葡萄糖,血糖浓度有降低趋势,所以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减弱,A项错误;远足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所以该同学感觉浑身酸痛,但乳酸进入血液后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使内环境的pH失衡的,B项错误;该同学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进而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产生渴觉,C项正确;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浓度,而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 如果淋巴循环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 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试卷第4页,总14页 D. 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甲属于细胞内液,故C项错误。12.下列关于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浓度与人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食物中的大量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时,胰脏就会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当某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时,胰脏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C.高浓度的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D.高浓度的胰岛素刺激肝脏分泌葡萄糖 【答案】BCD 【解析】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在血糖浓度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13.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应该是:

A .提高心肌的兴奋性

B .促进脂肪分解,使酮体生成增多

C .促进糖原分解,抑制糖异生 D .促进胆汁和胃液分泌 【答案】B 【解析】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含量,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糖异生指非糖物质转变成糖类,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异生。

14.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 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 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K维持 【答案】C 【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A项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B项错误;血浆中的HCO3—、HPO42—参与缓冲对的组成,维持血浆pH的稳定,C项正确;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维持,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D项错误。

15.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 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 乳酸被NaHCO3中和

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试卷第5页,总14页

+

+【答案】C 【解析】血浆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NaHCO3是内环境中缓冲物质,乳酸被NaHCO3中和,以维持pH值的稳定,应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16.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 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A 【解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二氧化碳的情况与之相反,故A项错误;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B项正确;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7.入冬以来,合肥多次出现雾霾天气,PM2.5浓度飙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机体免疫能力较低导致的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A

【解析】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故A正确;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故B错误;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故C正确;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D正确。

试卷第6页,总14页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18.(2015秋•陕西校级期末)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A.小强将酸奶饮入胃中 B.洗澡时耳中进水 C.氧气进入红细胞中 D.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耳与外界相同,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病人点滴生理盐水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19.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 口服抗菌药物 D. 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解:A、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

C、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D正确.

试卷第7页,总14页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0.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②中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等物质 B.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C. 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 肝糖原的分解在②中进行 【答案】D 【解析】②为血浆,其中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等物质,A项正确;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B项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C项正确;肝糖原的分解在④细胞内液中进行,D项错误。

21.2016年8月7日,我国选手张梦雪在巴西里约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为中国队赢得首金。张梦雪平时训练刻苦,手掌经常磨出“水泡”,若要水泡自然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D 【解析】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也可回渗入血浆因此若要水泡自然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

22.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肉细胞叶绿体合成的葡萄糖可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

试卷第8页,总14页 B. 人体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等 C. 一个目的基因和载体结合形成基因表达载体时会产生四个水分子 D. 抗体、激素、tRNA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答案】AD 【解析】试题分析: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和[H],故A错;神经递质、葡萄糖、胰岛素和淋巴因子在细胞外液中都能出现过,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B正确;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时形成磷酸二酯键,每形成一个磷酸二酯键产生1个水分子,目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与运载体结合时,能形成4个磷酸二酯键,因此产生4个水分子,故C正确;tRNA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故D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3.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出来的蛋白质有的进入组织液中,会使组织液浓度增大。使生存在组织液中的细胞失水,失的水就跑到组织液中。组织液增多的临床表现就是水肿,C错误。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减少,D正确。考点:组织水肿

【名师点睛】学生易对组织水肿理解不清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试卷第9页,总14页 24.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呼吸酶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呼吸酶,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内完成的,呼吸酶一般是不会跑到内环境中去的,A正确;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在内环境中,细胞从内环境中获取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又排放到内环境中,C错误;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发挥作用,D错误;答案是A。【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内环境有关的3个易错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除部分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与组织液中成分可透过毛细血管壁相互交换”可知,A、B都是正确的。根据“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但淋巴中的成分一般不会透过管壁形成组织液”可知,C是正确的,D是错误的。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是人体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第10页,总14页

(1)A液、B液和C液三者共同构成了肝脏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为________。B液和C液成分的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

(2)CO2总是从肝细胞扩散出来,进入毛细血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健康人肝细胞中能进行转氨基作用,例如丙酮酸经转氨酶催化形成丙氨酸。对于肝脏严重炎症的病人,通常测定病人____________(A液/B液/C液)中转氨酶的含量。【答案】

内环境

B液中蛋白质含量高

肝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浓度高于血浆

B液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A液为组织细胞间的液体,故为组织液;B液为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故为血浆;C为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故为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均为细胞外液,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内环境。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是组织液,B是血浆,3是淋巴,三者共同组成了内环境。血浆和淋巴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

(2)肝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则其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组织液的浓度,所以CO2总是从肝细胞扩散出来,进入毛细血管。

(3)肝炎患者的血浆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较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成分关系的判断,判断内环境成分之间关系的依据为: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为单箭头,且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27.渗透压、酸碱度和_________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答案】温度

【解析】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28.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其中①~④表示人体的体液,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细胞外液②和③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1页,总14页(2)⑤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②和_________(填标号)。(3)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细胞外液是_________(填标号)。(4)①处CO2浓度比③处的________(填“高”或“低”)。

【答案】

血浆

组织液

②和③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⑤表示毛细血管。四种液体的关系是: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通过回流回到血浆)。根据分析可知:

(1)图中细胞外液②和③的名称分别是血浆、表示组织液。(2)⑤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②和组织液③。(3)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细胞外液是血浆②和组织液③。

(4)细胞内液是产生CO2的场所,所以CO2浓度最高,通过自由扩散到组织液,所以①处CO2浓度比③处的高。

【点睛】本题关键要能正确识别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各种液体与结构,特别是细胞外液主要包含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9.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进而影响 的过程,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突触小体的 中有神经递质,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 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 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4)若抗体能破坏人体自身的红细胞,这属于 ;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在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

(5)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试卷第12页,总14页 【答案】(1)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2)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激素(3)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4)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5)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试题分析:(1)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进而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从而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或激素(间接)调节免疫活动.

(3)感染病毒后发热与体温调节与关,中枢在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4)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5)图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体现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案为:(1)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2)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激素(3)体温调节 肾上腺素(4)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5)神经﹣﹣体液﹣﹣免疫

30.下列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内环境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作答:([]中填数字)。

(1)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液体、内环境与细胞之间可以进行一些物质的交换,试卷第13页,总14页 如图中的箭头所示,其中有一个箭头的方向画错了。请用文字叙述该错误:__________________。

(2)②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②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某人对花粉过敏,当花粉再次进入其体内时,就会引起图中的[ ]___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强,③增多等一系列过敏反应。

(4)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通常生活在①中,此时,人体首先通过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的直接作用使靶细胞裂解。

(5)若①是胰岛B细胞,导致②中胰岛素增加的刺激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若①表示甲状腺细胞,则③中不可能存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若①表示肝脏细胞,则:②的氧含量>③的氧含量>①的氧含量 C.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消化酶不存在于②、③、④中

D.若该图所示的部位是皮肤,当人体所处环境气温达到3 5℃时,⑤的变化是“舒张”。【答案】(1)淋巴(④)流入组织液(2)无机盐、蛋白质(3)⑤毛细血管壁(4)效应T(5)血糖浓度升高超过正常值(6)A 【解析】

试题分析:(1)组织液可流入淋巴,但淋巴不能流入组织液;(2)内环境最活跃的成分是血浆,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3)药粉引起过敏时,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4)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通过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5)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刺激因素是血糖浓度的升高。(6)激素的运输是体液运输,所以③中存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氧气在肝细胞中参与呼吸,使细胞中氧气浓度下降,氧气的运输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即②→③→①,B正确;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存在于外分泌液中,不存在于体液中,C正确;当人体所处环境气温达到3 5℃时,皮肤血管舒张,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篇6:“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内环境与稳态

金沙二中高三备课组叶子

教师寄语: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明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图解表示;

2、举例说出内环境的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学习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学习难点:内环境的概念 教学时数:1课时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点1:内环境 预习与探究:

1、体液可以分为和

2、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和

3、阅读P6图1-1后总结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的关系:

4、体内细胞只有通过,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是否所有细胞所处的内环境都是由以上三种成分构成?请举例说明。

知识点2:稳态的概念 预习与探究:

1、2、探究活动:人体是怎样使内环境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和的调节下,通过各个、知识点3:稳态的生理意义 预习与探究:

1、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降低时,成年人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达标: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3.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A.血液B.血清C.淋巴D.原尿 4.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 5.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D.淋巴.组织液 6.下列何种情况与发生组织水肿无关()

A.毛细淋巴管堵塞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7.对人体内环境中pH及调节途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血液的pH通常维持在7~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C.血液中Na2CO3过多,就与H2C03结合成NaHCO3

D.血液中C02过多时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 8.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内的消化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0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0

2++2-C.纤维蛋白原、Ca、载体D.Na、HPO4、葡萄糖、氨基酸

10.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1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12.稳态的生理意义是()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3.与维持内环境稳定无关的生理活动是()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作业布置:教材P7复习题

上一篇:四年四班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心得体会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