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024-08-23

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精选12篇)

篇1: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程序设计技术

二、学时与学分:56学时(含实验学时32/2)3.5学分

三、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理工科各专业

四、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

五、课程教材: 《程序设计技术(C语言)》(第3版)熊壮,陈策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六、参考教材: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熊壮,刘慧君,伍星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梁光春、曾

一、熊壮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C语言程序设计》,孙家骕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Second Edition),Brian W.Kernighan & Dennis M.Ritchie,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计算机学院

八、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设置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和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是程序设计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从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出发,以C程序设计语言为教学语言,通过对典型实例的算法描述以及相应C语言代码描述展现了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如何组织数据和如何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了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如何将方法和编码相联系的具体程序设计过程,进而向学生传授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打下良好的程序设计基础。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C语言数据描述和C程序设计初步

1.C程序的基本结构

2.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

3.基本运算符和表达式

4.不同类型数据混合运算及数据转换 5.C程序设计初步

6.常用数学类标准库函数使用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和C语言的控制结构

1.C程序控制结构中的条件表示 2.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基础 3.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基础

4.C语言中的其它简单控制结构 5.C语言控制结构应用举例

(三)数组及其应用基础

1.一维数组应用基础

2.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应用基础

3.数组简单应用——数组元素值的随机生成 4.数组简单应用——常用排序方法 5.数组简单应用——常用查找方法

(四)C程序结构与C函数

1.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2.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 3.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 4.编译预处理

5.多源文件C程序的组织方法

(五)指针及其应用基础

1.函数与指针的关系及其简单应用 2.返回指针值的函数

3.多级指针的定义和使用

4.指针与数组的关系

5.指针数组和命令行参数 6.用指针构成动态数组(*)

(六)字符串数据处理及其应用

1.C语言的字符串表示方法 2.字符串中有效字符的统计 3.字符串的复制 4.字符串的连接

5.字符串中字符的查找 6.字符串中字符的插入和删除 7.字符串的比较和子串的查找 8.字符串中子串的插入和删除

(七)结构体类型和联合体类型

1.结构体数据类型的基本概念

2.typedef关键字的简单应用 3.结构体数组

4.结构体数据类型与指针的关系

5.结构体数据类型的简单应用——单链表 6.联合体数据类型的基本概念

(八)C语言的文件处理及其应用

1.文件概念与文件类型指针

2.C语言中的文件处理基础

3.文件的基本读写操作和顺序文件处理 4.文件的定位操作和随机文件处理

(九)位运算与枚举类型

1.C语言的位运算及其应用 2.位段及应用

3.枚举数据类型及其应用

十、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为32/2,实验环境为:

1)WINDOWS 9X/2000/XP/2003操作系统环境; 2)Microsoft Visual C++ 6.0)集成环境;

实验内容参照《程序设计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执行。

十一、说明:

十二、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为40,各部分学时分配如下:

(一)C语言数据描述和C程序设计初步(3H)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和C语言的控制结构(5H)

(三)数组及其应用基础(4H)

(四)C程序结构与C函数(5H)

(五)指针及其应用基础(8H)

(六)字符串数据处理及其应用(4H)

(七)结构体类型和联合体类型(4H)

(八)C语言的文件处理及其应用(4H)

(九)位运算与枚举类型(3H)

十三、考试方式:

本课程考试由笔试和实践环节考试(考查)组成,笔试为闭卷考试,试题类型为:

1)单项选择 2)程序填空 3)阅读程序题

4)根据算法写程序或者根据程序写出算法描述 5)按要求编写程序

大纲制定者:熊壮

大纲审定者:

篇2: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 《EDA技术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 学 分: 1 总学时/周数: 1周

适用专业: 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EDA技术课程后的必修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综合利用所学EDA技术知识完成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电子系统设计,从系统顶层模块的划分、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语言描述(编程)、各模块及整体电路仿真、到最后下载到可编程器件实现真实的电路,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次采用现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完成一个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得到一次自主使用VHDL语言描述电路功能的训练机会,从而提高对VHDL语言的使用能力,加深对仿真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提高对使用Max+plus2EDA软件工具的熟练程度,最终获得初步的电子系统设计经验,为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电子设计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采用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想像的空间,设计分阶段进行,在独立力完成了方案设计后,组织一次交流讨论会,互相启发开阔设计思路,尽可能使学生在这个具有创新思维、难度最高的设计环节获得更多的收益,通过该课程设计更深入更全面地提高使用Max+plus2软件工具完成设计全过程的熟练程度,尤其是要提高仿真和试验开发系统的使用能力,设计最终要做出真实电路并上电检测其功能和性能指标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最后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选题原则

所选题目应是社会生活、生产中常见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且感兴趣的、对所学知识尽可能综合全面派上用场的、难易程度适中的、一周时间能够完成的的题目。

四、课程设计内容及时间安排

1.设计内容:根据具体设计题目和提出的功能性能指标要求,查阅相应参考资料,将所设计的电路系统划分成若干功能模块完成顶层结构设计(方案设计),对各功能模块用硬件描述语言描述以完成程序设计,对个功能模块及电路系统整体做仿真设计以验证其正误,将设计文件下载至可编程逻辑器件在实验开发装置上检测功能性能指标以完成真实电路的设计。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其中要有顶层结构图,各功能模块的程序,各功能模块和整个电路系统的仿真波形图,并对这些设计图纸和设计程序所表达的逻辑思想、工作原理给以说明,写出设计步骤和设计心得。2.课程设计时间:开始设计的前一周公布设计题目下达设计任务,用半周时间完成方案设计、程序设计,另外半周完成仿真、下载、测试。

五、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潘松 黄继业 编著《EDA技术使用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05。

王振红主编《VHDL数字电路设计与应用实践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六、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现场检测设计出的真实电路占50%,课程设计报告占50%。

大纲撰写人: 杨显富 系(教研室):(签字)学院学术委员会意见:(签字)

学院审核:(签字、盖章)年 月 日

篇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四节《插入艺术字》。

课型:

新授。

目标:

1.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使其熟练运用艺术字工具栏对此进行编辑, 学会插入艺术字, 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调整,能运用艺术字设置方法设计个性作品,利用绘图工具栏设计简单图形。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 任务驱动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积极探讨的能力。

3.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图形。

课时:

1课时。

准备:

课本素材。

方法:

学生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过程:

( 一) 复旧

学生演示演讲稿的编排。 ( 幻灯片的几种浏览方式,幻灯片的编辑,包括删除、添加、移动、复制)

情导:接下来请学生浏览一些信息。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子报刊,然后提问:这些信息浏览完了,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答:主标题。

师问:为什么会记住这些标题?

生答:因为它鲜明、醒目、突出、字形独特、美观、有艺术美感等。

对了,字形独特、突出、醒目,而且美观,像这样漂亮、有个性的字体,我们把它叫做艺术字!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在演讲稿《 中国四大高原》 中插入艺术字,让标题更加独特而美观吧!

( 二) 新授

任务:插入艺术字( 插入一张新幻灯片,作为第一张,插入艺术字“ 中国四大高原”)

师:同学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第44~45页的内容,2人一组,讨论方法,上机操作。

生上机操作( 3分钟) 。

师:巡视观看学生操作情况,留心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以便学生操作完后,抓住重点演示。

生:当“ 小老师”给全班学生演示操作( 同时总结操作步骤在黑板上板书) ,点评全班学生操作情况。

1.插入艺术字( 板书)

步骤A: 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样式→输入文字→调整大小

补充: 学生操作时教师随机提问( 问题: 你还知道其他方法吗? )

找学生示范。 ( 或教师演示)

步骤B:绘图工具栏→插入艺术字按钮

小结:学习了两种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同学们表现都很棒!

2.调整艺术字( 板书)

小组竞赛:抢答,老师用鼠标指图标按钮,学生说作用,回答好的学生演示,大多数不会的,老师演示。

小结: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刚才的操作是利用工具栏来实现的,它像一个“ 聚宝盆”,能帮我们实现很多设计理想。

实践:本节课还有一个小设计,制作金鱼,老师给大家简单演示一下它的制作过程:参照课本第47-50页,老师相信大家会制作出一条更漂亮的金鱼。 练习5分钟,学习金鱼的制作。

教师展示本节课优秀作品。

3.小结,鼓励创新

(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谈收获。

( 2) 想一想,漂亮的艺术字还能做什么?( 宣传单、手抄报、电子报刊)

( 三) 课后作业

篇4: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五、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灵活的评价方式

篇5: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实践环节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in Electronics Technology

教学形式:分散

学时或周数:4周学 分:2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设计目的

根据所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对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以及模拟与数字综合电子线路进行设计、安装与调试。

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设计过程使学生受到设计思想、设计技能、调试技能与实验研究技能的训练,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基础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电子技术系统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

用所学知识对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以及模拟与数字综合电子线路进行设计、安装与调试。

1、基础型课程设计项目 1.1模拟电路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

1、OCL和BTL音频功放的设计 课程设计

2、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课程设计

3、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

4、水温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5、语音放大电路设计

课程设计

6、集成差分放大电路(单运放差分放大器、双运放差分放大器、三运放差分放大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

7、RC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

8、用开关电容滤波器S3528实现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可设置)课程设计

9、用开关电容滤波器S3529实现高通滤波器(截止频率可设置)课程设计

10、用开关电容滤波器实现带通滤波器(截止频率可设置)课程设计

11、用开关电容滤波器实现带阻滤波器(截止频率可设置)课程设计

12、利用铅笔实现可变声音的写字 1.2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内容 课题设计

1、数字频率计 课题设计

2、数字电压表 课题设计

3、数字时钟

课题设计

4、出租汽车里程计价表 课题设计

5、数字电子秤

课题设计

6、红外线数字转速表 课题设计

7、数字温度计 课题设计

8、电容数字测量仪

课题设计

9、汽车尾灯控制电路设计

课题设计

10、数字定时声光报警抢答器的设计 课题设计

11、高速并行A/D转换系统

课题设计

12、数字式自动调节电路的设计

课题设计

13、直流电机的数字脉冲控制电路设计

2、综合型设计项目

课程设计1 测量放大器设计

课程设计2 数字式工频有效值多用表设计 课程设计3 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

课程设计4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课程设计5 高效率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课程设计6 简易智能电动车设计

课程设计7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 课程设计8 电压控制LC振荡器设计 课程设计9 智能调制接收机设计

三、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3.1 基本要求

(1)以电子技术基础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设计实验分为基础型和综合型两个层次,基础型指基本单元电路设计与调试,系统型指若干个模拟、数字基本单元电路组成并完成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的设计、调试;

(2)熟悉常用电子仪器操作使用和测试方法;(3)自学计算机软件辅助电路设计方法;(4)学习电子系统电路的安装调试技术;

(5)拓展电子电路的应用领域,能设计、制作出满足一定性能指标或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设计任务。

(6)独立完成选题的设计任务,写出设计报告,正确绘制电路图。3.2 实验方法

(1)学生可自拟或从参考设计题目中选定设计题目(模电、数电各选一个或在综合设计项目中选择一个)

(2)学生自学与设计题目有关的参考资料;

(3)在规定时间内学习使用有关电路设计软件进行电路设计的方法

(4)学生针对实验课题的要求,查找资料提出设计方案,写出设计步骤,并进行初步设计;

(5)设计完成,要写出设计报告。

(6)教师在课内外给予及时指导和答疑

(7)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应适当讲授。

四、课程设计成果

课程设计报告是课程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课程设计报告应反映出作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以及作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1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每组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2)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纸清晰、数据完整、结论明确;(3)课程设计报告后应附参考文献;

(4)要求课程设计报告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 4.2 设计报告主要内容

(1)设计方案电路的结构框图;

(2)单元电路的设计和元件参数计算以及元器件型号的确定;(3)设计手段、设计过程、步骤;(4)设计程序;

(5)安装、调试步骤;

(6)实验测试数据和误差分析;(7)设计的电子文档;

五、考核方式

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1.理论设计方案、电路布局、安装和调试40% 2.设计报告,占总成绩20%; 3.考核答辩,占总成绩20%; 4.考勤情况,占总成绩10%; 5.创新设计及扩展功能10%;

六、主要参考教材

杨志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高吉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陈明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用教程.湖南:湖南中南大学,2006.

撰写人:谢新开 审核人:李泽光

篇6: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实习大纲

课程名称: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实习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习要求:必修

应开学期:第7学期;学时: 2周;学分:2分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数控技术

主撰人:审核人:

一、设计实习目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实习是高等本科机械专业中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完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特别是在数控技术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编制、数控系统设计总体方案的拟定,进给伺服系统机械部分设计、计算以及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控制软件设计等,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的知识,进行一次数控技术的实践性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加工编程能力,初步设计计算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生产中所遇到的数控技术方面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选题及要求

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数控设备的使用和设计过程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工作量要求,课程设计的选题分4种类型并完成以下不同的内容:

1、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NC机床操作与加工仿真

(1)设计零件;

(2)零件工艺分析及确定工艺路线,选择数控机床设备;

(3)编制加工程序;

(4)使用仿真软件(如:宇龙数控仿真系统)进行加工仿真;

(5)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见后。

2、进给伺服系统机械部分设计计算

(1)确定脉冲当量;

(2)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计算和选型;

(3)滚动导轨的计算和选型;

(4)进给伺服系统传动计算;

(5)步进电机的计算和使用;

(6)设计绘制进给伺服系统一个坐标轴的机械装配图;

(7)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见后。

3、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及框图绘制;

(2)8031单片微机及扩展芯片的选用;

(3)I/O接口电路及译码电路的设计;

(4)设计绘制一台数控机床单片微机应用系统电路原理图;

(5)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见后。

4、NC机床控制软件模块设计及仿真

(1)设计计算机数控的控制软件的某一个模块(插补、刀补、总控等);

(2)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模块的仿真;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见后。

三、工作量

根据选题不同,有以下不同的要求:

1、设计应不少于3个零件,每个零件应不少于3种以上的几何元素;能在计算机仿真系统上熟练的操作数控机床,将设计的零件加工出来。有完整的设计说明书。

2、进给伺服系统一个坐标轴的机械装配图(A0或A1图纸一张)和完整的设计说明书。

3、单片微机应用系统电路原理图一张(A1图纸一张)和完整的设计说明书。

4、编写控制系统模块程序及仿真程序和完整的设计说明书。

四、说明书要求

说明书是课程设计整个设计计算过程的叙述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过程及说明;

(2)设计的零件、图纸或计算机程序;

(3)设计中各种参数的选择及说明;

(4)结果及分析;

(5)说明书应不少于6000字。

五、考核方式

篇7: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该课程后,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夹具结构进一步了解的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 初步掌握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学会查阅有关资料; 2. 掌握设计机床专用夹具的基本原理的方法,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完成本课程教学后,并在本学期集中进行,时间为3周。

三、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1. 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 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3.具体内容

(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

了解零件的性能、用途和工作条件;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2)拟订工艺路线

正确选择基准; 确定加工方法和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

3)选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既要保证加工质量,又要经济合理。

4)确定指定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

5)确定指定工序的切削用量。

6)计算代表性工序的单件工时。

7)填写工艺文件。

(2)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1)准备阶段

分析指定工序的加工技术要求、工艺特点、毛坯情况、所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及切削用量;收集有关设计制造同类型夹具的资料,吸收其中合理部分;

2)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

根据零件尺寸要求,分析需限制的第一类自由度,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和定位元件,制定夹具方案、绘草图和刀具的对刀、导向方式。

3)确定夹紧方案。

根据零件的结构和所需的夹紧力,确定夹紧方案。4)确定夹具结构。

(3)绘制夹具装配工作图及零件图

四、课程设计要求

1.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制定一个成批生产的(或中批或者大批生产)、中等复杂程度零件(不少于10道工序)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填写工艺文件

(3)填写若干个工序卡

2.专用夹具设计

(1)设计某道工序的一个专用夹具,画出符合要求的夹具装配图(由15~20个零件组成。

(2)绘制夹具中两个零件的零件图。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篇8:网页设计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一、深化教材改革, 精选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渠道, 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 高校教材必须突出它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高校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相适应, 与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 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

教材模式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 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 对于某一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入知识和理论, 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 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 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 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网页设计技术教材也不例外, 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校让学生进行社会调研, 把握社会对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脉搏, 然后全体教研组的人员进行讨论, 精心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面的讲解,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精心备课

备课是讲课的前奏, 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 我们要吃透大纲, 熟悉教材, 把握教材的难易。大学的教育应该是双主教学: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备课阶段我们要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能力基础[1], 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需要, 能力培养。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我们才可以在下一阶段讲课中有的放矢, 才能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 教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 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能是传统的、单一的, 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 从而影响了上课效果, 教学质量也不高。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或结合使用可以起到既让学生听课兴趣大增,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学生学会学习, 自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多种方法的使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1、任务驱动法 (Task-based Learning) 任务驱动教学法[2]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 以完成任务为主线, 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 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页设计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网页设计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s)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 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现代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如第3章中建立一个站点就可以使用该教学方法。

3、项目教学法 (Project Teaching) 项目教学法[3]以一个具体的应用系统开发项目为课题, 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实践, 大家分工协作。在开发过程中了解各个阶段的知识。这样的项目不一定严格要求学生得出成型的项目产品, 但在开发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实际应用系统开发过程, 并得到很多的实际经验。例如在学习第8章Dreamweaver的动态网页技术时, 就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设计一个具有动态网页的网站。

四、重视上机实践

网页设计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上机实践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否完成, 讲授内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和认可, 二者要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在上机实践中, 学生独立做实验, 教师做辅导, 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完成上机实践的时间就不一样,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上机实践的内容上就要有所不同, 要给不同层次的同学安排难易程度不一的实验题目。一方面要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适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兴趣高和具有挑战性的学生, 就要设计一些难度稍高的实验题目。教师还要注意即时查收学生实验题目的完成情况, 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以便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做出合适的选择。

另外, 现在的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校园网, 网页设计技术课也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服务教学。将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视频、教学素材、练习题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放在网络上, 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校园网之后, 可以以先前的课堂教学为基础, 针对不同个体学生的学习特征,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学习, 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中。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五、变革考试模式

网页设计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 因此考试形式也不一样。网页设计技术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试就不能单以笔试的方式进行。那么该门课的考试以什么方式进行呢?笔者认为应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作为该课程的考核模式。平时成绩来自于学生提交的作业与平时测试, 而期末考试的组织则是以分组协作方式进行。分组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 一个小组最多5人, 其中一个为组长, 组长必须是对这门课学得相当精通的人来担当。考核内容:以某一个主题为内容开发自己的网站, 素材可以从网上下, 也可以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 使用已有的自己制作的素材, 特别是艺术设计类的学生, 用自己制作的素材作为网站的素材再合适不过了。组内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各分管自己感兴趣的模块, 组长将每个人的模块进行最后的整合, 组员遇到不会的地方他负责解决。如果组长也解决不了的, 组员进行集体讨论协商解决, 最后也不能得到解决的则请求教师给予帮助。

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方式进行期末考试, 学生们都提交令人满意的答卷, 甚至有的组别做得相当不错, 受到评审老师的好评。通过这样的考试模式,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总结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 不仅教学效果显著, 而且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各方的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值得其他相似课程借鉴。

参考文献

[1].金旭球, 《大学计算机基础》备课, 重在备学生, 福建电脑, 2008年第8期

[2].李雁飞,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长治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

篇9: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四节《插入艺术字》。

课型:

新授。

目标:

1.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使其熟练运用艺术字工具栏对此进行编辑,学会插入艺术字,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调整,能运用艺术字设置方法设计个性作品,利用绘图工具栏设计简单图形。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积极探讨的能力。

3.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图形。

课时:

1课时。

准备:

课本素材。

方法:

学生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过程:

(一)复旧

学生演示演讲稿的编排。(幻灯片的几种浏览方式,幻灯片的编辑,包括删除、添加、移动、复制)

情导:接下来请学生浏览一些信息。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子报刊,然后提问:这些信息浏览完了,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答:主标题。

师问:为什么会记住这些标题?

生答:因为它鲜明、醒目、突出、字形独特、美观、有艺术美感等。

对了,字形独特、突出、醒目,而且美观,像这样漂亮、有个性的字体,我们把它叫做艺术字!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在演讲稿《中国四大高原》中插入艺术字,让标题更加独特而美观吧!

(二)新授

任务:插入艺术字(插入一张新幻灯片,作为第一张,插入艺术字“中国四大高原”)

师:同学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第44~45页的内容,2人一组,讨论方法,上机操作。

生上机操作(3分钟)。

师:巡视观看学生操作情况,留心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以便学生操作完后,抓住重点演示。

生:当“小老师”给全班学生演示操作(同时总结操作步骤在黑板上板书),点评全班学生操作情况。

1.插入艺术字(板书)

步骤A: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样式→输入文字→调整大小

补充:学生操作时教师随机提问(问题:你还知道其他方法吗?)

找学生示范。(或教师演示)

步骤B:绘图工具栏→插入艺术字按钮

小结:学习了两种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同学们表现都很棒!

2.调整艺术字(板书)

小组竞赛:抢答,老师用鼠标指图标按钮,学生说作用,回答好的学生演示,大多数不会的,老师演示。

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的操作是利用工具栏来实现的,它像一个“聚宝盆”,能帮我们实现很多设计理想。

实践:本节课还有一个小设计,制作金鱼,老师给大家简单演示一下它的制作过程:参照课本第47-50页,老师相信大家会制作出一条更漂亮的金鱼。练习5分钟,学习金鱼的制作。

教师展示本节课优秀作品。

3.小结,鼓励创新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收获。

(2)想一想,漂亮的艺术字还能做什么?(宣传单、手抄报、电子报刊)

(三)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52页第2题,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将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多媒体演讲稿。

篇10:开关电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

英文名称:Switching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设计周数:2 学 分:2 讲授学时:4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开关电源技术》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方面巩固课程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作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能初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课程性质:《开关电源技术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运用电子技术、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及仿真技术等课程知识,进行开关电源电路和系统设计的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

目的: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开关电源电路和系统设计的能力。2.了解与熟悉常用的电力电子电路的电路拓扑、控制方法。

3.理解和掌握常用的开关电源电路及系统的主电路、控制电路和保护电路的设计方法,掌握元器件的选择计算方法。

4.具有一定的开关电源电路及系统仿真实验和调试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依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在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

(一)题目布置和人员配置

依据实验条件,选取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根据学生数量,选取适当的题目数量,以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二)学生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重点在于指导。

(三)考核

考核形式采用设计报告、实验和答辩三方面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设计态度,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文字表达和表述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本课程设计既要立足实验室现有条件,充分挖掘潜力,又要达到综合运用所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设计目的。在以下的几种中选择若干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

1、正激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2、反激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3、半桥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4、全桥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5、推挽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学生在了解与熟悉常用的开关电源电路及系统的电路拓扑、控制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常用的开关电源电路及系统的主电路、控制电路和保护电路的设计方法,掌握元器件的选择计算方法。包括以下的教学环节:

1、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布置设计题目;

2、指导教师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编制课程设计指导书;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设计题目和设计任务书复习所学,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设计;

4、设计、计算完毕,经指导教师审查认可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

5、学生整理设计资料和数据,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审阅报告,进行答辩以检查学生的设计情况。要求:

学生能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符合专业规范的设计和实验工作,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创新和独立思考。

四、理论教学学时分配

本课程除指导教师必要的布置设计和实验任务外,一般不进行理论教学。

五、实验名称与学时安排

根据实际设计题目确定实验和调试内容。学生设计大概在1周,实验(上机)0.5周,撰写报告和考核0.5周。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及创造能力。学生成绩的评定以草图成绩、正规图成绩、说明书成绩、答辩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

七、教材及参考书

1.侯振义 等,直流开关电源技术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 2.杨旭 等,开关电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

篇1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站设计论文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站的实现措施

1.要做好网站的功能定位和需求分析

在对信息技术网站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广泛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仔细研究和调查已经在使用的信息技术课程网站的优缺点,对信息技术课程网站的日后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的分析,从而确保所构建的信息技术网站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功能定位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构建老师和学生使用的强大信息资源库。实践中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站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构建丰富的信息库资源,以便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需求,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更高。其次,要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模块的构建。学习过程中,便捷的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是保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良好关系构建的基础保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网站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实现论坛、聊天室之类的功能。第三要构筑信息技术课程完整的课程内容结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网站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进行网站的设计时就应当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同时配以检测习题和评分系统,让学生可以乐学和好学,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愉快轻松。

2.做好网站内容的设计工作

第一要对学习的资源进行扩展。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内容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和实际情况,注重对素材资源的额整理和收集,采取不同的学习工具和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对信息技术课程虚席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扩展。第二要做好自我评价系统的设计。在利用网站开展信息技术学习的时候,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内容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自我评价系统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且有真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我评价,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结语

篇12: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

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2.能够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感受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

■ 以学生为中心

■ 操作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利用信息系统来学习

■ 注意信息素养的全面培育

■ 注重学习强于传授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原则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和学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解决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会话、资源、情境、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方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原则

■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非“教”)

■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 教学目标分析

■ 分析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包含教学目标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

■ 不可以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围绕着所学知识来进行意义建构的。

■ 情境创设

■ 信息资源设计

■ 教学方法的设计

■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 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 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

■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信息)和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

■ 学习的氛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 任务情境是指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 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

■ 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 导趣要真实可信(昨天老师去抓老鼠)。

■ 导趣不要用对学生无意义的课件或录相(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没爹没娘说“多利”克隆)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信息资源的设计

■ 教材的使用

■ 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利用教材的能力、会读书的能力,这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学习能力)

■ 与教材相对应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 网络资源的准备。

■ 第四册教材的使用,教师应自已利用学校局域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 农村远教工程中服务器的使用

■ 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环境(资源)的设计。

教学使用的注意事项 ■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由于每个地区的硬件条件的差异,教材的适用性有一定差别,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

■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用齐读卡片形式(常用工具栏)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的组织策略:

■ 示范— 模仿教学策略(曲线的画法„„ 佳木斯市 田丽燕)

■ 游戏教学策略

■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演示法(课件演示、教师演示)

■ 讨论法

■ 训练和实践法

■ 合作学习法

■ 示范模仿法(教师或学生模仿演示)

■ 强化法

■ 教学方法

■ 尝试指导学习法:尝试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生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演示,不能浪费时间。尝试学习法之间,教师一定要做好诊断性的评价。(阿城图形的环绕方式)

■ 迁移学习法:WINDOWS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软件,很多知识是可以迁移,尝试性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画图与金山画王之间的迁移。

■ 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 不要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演示。“课件的讲解”实际是“电灌”的一种表现,媒体本身缺乏交流的特性,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语言。媒体的演示可以来创设情境,呈现微观和宏观的事物演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也易砸自己的脚”多媒体是双刃剑,师生交流不畅,教师的亲和力下降,滋长了教师的依赖性

■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从教学设计上看多数没有考虑时间的设计。我们国家学校的条件、人数、资源的缺乏客观地限制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北京京东学校)

■ 要保证70%以上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不能创设情境及评价占用总课时30%。

■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品德的教育。

■ 课程整合不能是整景,而应是有效率的整合。

学习的方法策略设计

■ 自主、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尝试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前要做好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为了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 自主学习

■ 自主学习能力

■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 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学可以创造最邻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最初可以由教师引导,逐渐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 抛锚式教学策略(基于真实事件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将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自主学习(案例:《旅游计划我来做》)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

(2)创设情境

(3)独立探索,从一个主题的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自主学习。(案例:《保护动物》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 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泛式,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就不会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往往牵强的合作学习无意义、浪费时间,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 合作学习要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具有不良知识结构的知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越是需要合作学习,对不良结构知识可以采用科研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要注意合作中的分工,还要避免学生的包办代替;良性知识结构的知识更适合教师的演示、讲解,二、三人之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

■ 二人或三人间的知识性的交流学习(学生间语言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 多人间的合作研究性的学习

分组最好要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小组内的合作要有效率,合作要有深度。

■ 角色的分配:

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能进入角色,深度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鉴别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和解决问题。(保护动物:科学小组、社区小组、环境保护研究小组、政策法规小组)

■ 交流: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但绝不意味着要淡化交流。

■ 师生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师的指导、帮助、参与无不有语言的交流。

■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课堂上研究氛围和生生的交流。由于条件不一样,学生的水平不一样,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学生间的演示、互助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

■ 课业(作品)的评价更充斥着语言的交流,不仅有口头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有书面的交流(EMAIL、BBS)。

■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学生有语言的交流(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的过程、总结评价都需要语言的交流。)

■ 但交流、讨论一定要有必要性。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讨论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无效的分组、讨论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教学结构(模式)的设计

■ 小任务的事件驱动模式:是一种以典型作品设计

(适合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性还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 预备能力的分析(可以诊断性评价)

■ 目标技能的分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观察、会谈等)

■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 沉思型—冲动型

■ 这是为什么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有所区别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适合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

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学能力、合作的意识较强,更有主见,这时教师应布置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任务设置的合理、高效而实用,高效而实用的任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 任务驱动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 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的工作是设计好学习的任务支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新知的传授、提示点拨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 学习的任务要有层次

■ 基本任务

■ 提高任务

■ 开放性的任务

(画风筝„„ 鸡西碱场学校? 刘丽莉)

■ 任务一,在画图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图片中的颜色,如何选取呢?(相比较:在颜色盒中选取„„颜色)

■ 任务二,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在自定义颜色中寻找找不到的色彩)

■ 任务三,探究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喷枪画草地)

■ 任务四,创作一幅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创作的最棒!

可以看出每个小任务解决一个知识点,而且有层次,有内容,有学习的方向。每个问题产生探索的愿望。

■ 任务不太笼统,“怎样把我们的文章变得更漂亮”“为亲人画一幅画”,“做一张有自己特色的幻灯片”,不如做一个例如“元旦贺年卡”等更具体的任务,随意的任务让学生很难去把握,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维。

■ 任务又不能太简单化,如“设置字词的红颜色、大小12”作为任务,它是一种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要有一定的情境,任务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的发展。(不如为古诗配字,加音乐更好)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 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事情或者学生容易工作的问题(科学的饮食\天气\日常学习活动)。

■ 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问题(历史\环境)。不要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

■ 主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

■ 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资源的分析和约束条件、学习者能力的分析)

主题化的教学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主题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任务驱动是借助事件驱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主题教学一般只有一个主题,而任务驱动可以有多个相关的小任务完成■ 主题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更高,对问题思考的更深;而任务驱动的实质是行为主义的成分要更高,学生相对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设置的任务来学习。

教师的作用

■ 指导者

■ 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

■ 情境创设合理、生动而实用

■ 问题的提出是否具有扩展性,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的思维

■ 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 帮助者

■ 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有用的素材

■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而有兴趣的探索

■ 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出谋划策

■ 引领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参与者

■平等地研究

■平等地学习

■平等地活动

■平等地评价

■ 组织者

■ 组织如何学习

■ 组织学习资源: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一定要有效,无效的学习资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

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开展评价

■ 知识与技能目标:信息技术是以操作技能使用为主的学科,重视学生的技能目标培养。

■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鉴别和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利用主题性的具体研究性的问题,开展爱国主义、爱环境、爱家人、爱护动物、爱人类等。

■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作品评价为主,作品的创作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的手段。表现性评价目标不能笼统处理,而是应该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目标明确。关注学生成就评价时,应尽量体现课程的综合化。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按要求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用多媒体作一个演示方稿

■ 下达任务之前教师应出示任务评价表,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评价的内容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 前置性评价(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运用(教师更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诊断性的评价,教师更应借此判断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及手段)

■ 评价的方式(评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

■ 作品(电子文稿、电子图画、电子小报、图表、电子文章等形式)

■ BBS(使用熟练了自然就产生的效率)

■ E-MAIL

■ 谈论

■ 电子调查表

■ 电子档案袋

■ 量规表格

■ 综合任务的报告

■ 教材的最后一课可以与期末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注意事项

■ 如何形成作品:信息不等于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作品不能简单化,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加提炼地、没有深度思索而随意地堆砌信息的作品,不能深刻地解释和阐释所要研究的主题。质量较高的作品一定透视着学生的思想的作品。

■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的体验与表现”,这一点可能是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难点。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 不能用教师问学生的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我们更提倡导一种有意义的记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理论),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认识、记忆知识的过程。

上一篇:狗狗的母爱作文600字下一篇:社会治安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