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2024-07-17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精选6篇)

篇1: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业局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达到580家,实现产值950亿元、利税27.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840亿元。

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组织领导,促责任目标到位。2009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目标写入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将此目标列为今年2号议案。张学忙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工作。2010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市直各部门围绕全市统一部署,结合各自职能,明确了部门服务的具体措施。市郊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成立专班抓落实。全市上下基本上做到了发展有规划、奋斗有目标、工作有措施、落实有专班,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责任明确、任务到位的工作机制。

(二)抓金融支持,促加工企业壮大。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引导融资对接等措施,落实和完善一系列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壮大。一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市财政每年落实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补贴资金20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安排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加工技改专项补贴。二是大力开展银企对接,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每年都组织2次市级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担保中介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去年先后协助30多家加工企业融资超过10亿元。三是大力创新融资方式。市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与市农商行合作,已为农业企业提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融资近2亿元;通过重组壮大,新的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已经累计为企业委托放贷达1.8亿元,担保6.2亿元,为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抓龙头企业,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外引内扶,大力扶植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抓招商引进,培植龙头企业主力军。依托武汉特大城市交通区位和物流、信息、资金、科技优势,坚持优势互补,以质取胜,着力招引扛大梁的加工项目,高龙水产总投资1.29亿元,建成了年加工8万吨的水产加工线;湖北绿泉蔬菜投资6900万,建成日加 工100吨全自动化绿色豆芽生产线2条;总投资5.5亿元的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已完成一期投资3.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96亿元。二是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在加强自身规模与实力的同时向外拓张。华发羽绒将原有工厂迁至武湖加工园区内,不仅规模得到扩大,还引进合作伙伴,将业务由原来单一羽绒加工拓展到羽绒及羽绒制品深加工;江夏区灵星禽业公司增加3000万投资,组建了集团公司,并在新洲建成年加工1万吨的保洁蛋生产线2条,扩大了公司实力和带动力。三是抓整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天种公司正在积极进行股改,9家企业已进入上市后备库。

(四)抓园区建设,促企业集群发展。重点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各级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发展,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工业加工区在原有17.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3.5平方公里新规划的基础上,区政府利用三个国资公司,整合资金21.35亿元,加快食品加工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4.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全部被可口可乐瓶装商生产(武汉)有限公司租用;黄陂区武湖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台湾农民创业园内“七通一平”正在加紧建设,园区总规模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全区近2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扎堆园区;蔡甸姚家山加工园区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三镇食品公司新农牛肉项目完工投产,世林福幸、新牧人食品公司入驻建设;新洲区先后规划了阳逻、汪集、徐古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汪集工业园区级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内4.1平方公里“三纵一横”主干道水泥路面建设和高压线路改造;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规划面积2000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投资9000万元的藠头深加工项目和年加工5万吨水产品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汉南卓尔工业园由政府搭台,卓尔控股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园区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对接,形成企业与企业上下游合作产业链条,真正实现行业企业集群发展。

(五)抓板块建设,促加工原料基地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根据龙头企业对原料要求,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订单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围绕企业生产发展建设基地,近年来重点围绕来福如意、武汉新辰、武汉小蜜蜂等蔬菜加工企业,建设新洲双柳、东西湖惠安两个10万亩蔬菜板块基地和江夏山坡4万亩藠头基地。全市今年新建12万亩的正规化基地,重点推进蔬菜、水产板块和畜牧小区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六)抓优化服务,促发展环境改善。积极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印发了《市农业局关于优化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上门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从融资、项目支持、农商对接、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并在优惠政策落实、配套基地建设和相关手续办理上 跟踪服务。实行了重点龙头企业调度制度,按月对50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分析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了市农业局领导走访企业工作制度,要求市农业局每个局领导对口联系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共对10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78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 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三)品牌创建相对滞后。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四)精深加工较为薄弱。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其中深加工占80%,武汉市分别只有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水产品总产42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五)产业外向度不高。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六)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近年来,虽然政府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一是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且多数位于农村地区,缺乏高价值的抵押物,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一般金融机构在这方面难以通融。目前由于市农业担保公司的介入问题虽有所缓解,贷款门槛高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

三、有关工作建议

篇2: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深入**、**两县实地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呈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到XX年10月底止,**县共有12家省、市、县级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注册资金为:**绿宝米业和国兴百丈泉公司各500万元,山村油茶1000万元,将军果业1600万元,斌杰食品2688万元。年销售收入高的在6800万元-1.5亿元之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注册资金少的150万元,多的达500万元。年销售收入在1664 万元-3692 万元之间。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79亿元,XX年预计可实现产值收入7.98亿元。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要涉及粮食、生猪、果业、山茶油、灰鹅、水产等六大领域。全县共种植水稻33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年出栏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0个,5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2个,10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6个,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个,年繁育仔猪2万头以上养殖场1个,生猪出栏今年预计可达到60万头以上;种植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精心打造了埠头和崇贤二个万亩脐橙基地;油茶种植面积达35万亩;饲养灰鹅 420多万羽,饲养红鲤鱼、草鱼水面共12万亩。XX年,全县粮食加工 109586 吨,脐橙加工29800吨,生猪加工1440吨,油茶加工2400吨,灰鹅加工485吨。XX年预计全县粮食加工114649吨,油茶加工XX吨,脐橙加工22800吨,生猪加工1640吨,灰鹅加工495吨。

**县现有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有21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2家。XX年,全县农产品加

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3亿元,产值6.9亿元,利润5600万元,有固定职工2100人,涉及的农业产业有粮食、果蔬、蘑菇、茶叶、席草、生猪等。目前,产量较大的品种主要有:稻谷,年种植面积92万亩,年产量4亿公斤;脐橙,年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量9000万公斤;柑桔,年种植面积2.6万亩,年生产量6500万公斤;蘑菇,年种植面积3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量3500万公斤;白莲,年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480万公斤;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30万公斤;席草2万亩,年产量1600万公斤;黄鸡,年出笼3600万羽,产量4320万公斤;生猪,年出栏20万头,产量XX万公斤;鱼,年产量2200万公斤。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县:一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通过举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年会等形式,建立了政府部门与企业定期交流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的意见》、《**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办法》等推进措施,有力的为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搭建快速发展平台。二是搭建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积极协调农发行、农信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仅在XX年银企座谈会上就为龙头企业争取贷款0.89亿元。同时县里对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XX年,共计奖补各农产品加工企业50余万元。三是搭建培训服务平台。县里经常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提升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的建立。四是搭建内外合作交流平台。积极举办或创办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农产品交易会、外出考察、信息网站等,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绿宝米业、将军果业、山村油茶、斌杰食品、百丈泉饮料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果业、油类、畜产品等四大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县: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建立规模基地。该县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重点扶持优质稻、黄鸡、蘑菇、果业、油茶等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养小区,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稳定充足的原材料。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1600万元,整合捆绑涉农项目资金3000万元,对粮食等主导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如农户发展优势产业贷款,财政予以贴息;财政出资为水稻种植大户办理保险;为黄鸡产业发展设立专项保种资金和市场开拓经费;给予蘑菇种植房每平方米15元补助;对果业、油茶开发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基地给予每亩500元的补助;对“一村一品”专业村给予5000元奖励。二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财政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扶持的同时,各部门全力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多方投资。如帮助**翠微实业有限价公司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800万元,使该企业扩线增容,大大增强实力,挤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帮助龙头企业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加大技改扩建力度,扩大生产规模。****米业有限公司连续多年累计获得XX多万元的扶贫贷款资金,扩建了标准化的厂房和仓库,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品单一,品牌少。两县农产品资源虽然较丰富,加工企业也较多,但加工的品种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仅**县48家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中,就有稻谷加工企业30家。而且,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少。

二是基地单薄,原料缺。两县虽然在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在产业基地上存在缺失,导致其主导产业的原材料供应不足。仅**灰鹅、原料红薯、鲜活草鱼等,只能满足百丈泉公司农产品加工业务的

50-60%。

三是资金匮乏,受制约。由于生产规模的增大,一些农产品加工业少资金,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仅**翠微实业公司若满负荷生产,需流动资金近2亿元,而企业目前的资金不足一半。

四是深加工少,链条短。两县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和包装,如稻谷加工成大米、脐橙分组打蜡等,精深加工的企业微乎其微,对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作用不大。而且,产业链条短。

四、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及措施

**县围绕“三个做大”做文章:一是继续做大粮食加工业。粮食加工是我县的传统加工项目。目前有绿宝米业、**米业、宠祥米业、惠丰米业等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业,使我县的粮食加工能力在五年内达到1XX0吨。二是继续做大果业加工业。我县种植有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现有将军果业、瑞兴农业、**果业等三家果业生产加工企业。为更好地消化好我县果业产品,提升果业产业产值,壮大果业加工项目。我们将支持各果业加工企业,重点抓好果品的深加工,通过加大加工项目建设,确保我县在五年内果品加工能力达到4.2万吨。三是继续做大水产畜牧加工业。我县有丰富的水面养殖基地,如长冈水库,还有**灰鹅、**红薯、**生猪等等水产和畜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县水产畜牧业的深加工能力。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水产和畜牧业加工项目建设,如扶持好斌杰食品、百丈泉公司、小而大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力争在五年内深加工生猪 90万头,灰鹅600万羽,红薯1万吨,草鱼0.85万吨。

而**县则以“搞好规划、整合资源、做活流通、创建品牌”为抓手强措施:一是搞好规划,进一步搭建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抓布局,做好农业龙头企

业发展规划。根据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主要培育的龙头企业类型和品种,通过大力扶持措施,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抓整合,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建设。在县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重点引进粮食、果蔬、黄鸡、油茶、席草、白莲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避免重复建设,着力培植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龙头企业或产业集团,努力把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打造成集收购、储存、检测、精深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抓完善配套,组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二是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形成农产品工业集群。其一,做大做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做强做大。其二,整合园外企业进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鼓励他们联合投资和经营,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和企业。其三,加强联合,新上精深加工项目,**产业链条。三是做活流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首先是提高农产品储存能力。按照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合理流向和农民方便销售农产品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相关区域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产品仓储中心,做好的收贮和中转。其次充分利用泉南、济广高速和拟建的向汕铁路途经**的有利时机,在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农产品物流平台,加大我县与周边县份的**建设力度,努力将我县打造成辐射周边县市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检验、包装、市场准入等全过程质量监控。三抓定位。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品牌农产品应以高中档精制农产品为主。四抓特色。实施品牌整合,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扶持,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产品,对符合标准的产品,统一贴牌销售,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五是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产品包装设计水平,搞好广告创意策划,积极参加各种展示会、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努力打造知名度高、市场份额高、信誉度高的名牌。

五、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由政府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市级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产品运输、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从多层次、多角度搭建好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

2、加强市场监管。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监管,严格标准化生产,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把好产品质量关。对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

3、强化基地建设。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分类指导,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将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产业推广、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并对基地建设给予相应补贴,举全力共同激发农民种养积极性,推动原料基地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化建设。

4、健全有效机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应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健全种养与收购的有效保障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的延伸。

5、提升企业品牌。品牌是生产力,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做大了品牌,就等

于做大了市场。要结合各地实际,鼓励、引导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品牌,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民营企业管理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五日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总结

省农牧厅: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及省农牧厅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农业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有效地组织全州各县(市)农业部门并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制定了《**州农业局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州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州农业局局长马文科同志任组长,州农业局副局长石国栋同志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及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局质监中心,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全州八县(市)根据州农业局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小组,根据各单位职能进行分工,具体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各负其责,共同开展各项工作。

(二)开展宣传培训,营造社会氛围。一是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制意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做到报纸有文章、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信息。二是普及标准化知识,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办培训班、广播宣传、基地示范、科技入户等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正确使用、生态健康种植等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积极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净化了农资市场,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在全州营造了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食品安全法》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重点,取得工作实效。一是在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活动中,全州各县(市)多次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州种植业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药、种子经销网点等场所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全年总共出动制法人员5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500份,通过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对全州范围内的148家农药经营商户进行检查,没有发现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的销售;二是在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中,我州重点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对照标准对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检查,及时查找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完善内部管理。检查经营企业75家,经营场所50个,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市、**县农产品监测站每月定时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共抽检蔬菜样品2162个,经过检测有30个样品不合格,合格率为98.6%,**市和**县将检测结果及时张贴在各市场门口。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检查中没有发现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中,组织参加了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开展了农资市场检查活动,会同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进行了一次拉网式全覆盖清理清查专项治理。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995人(次),执法车辆186辆(次),整顿检查农资经营市场、门店及经营企业457户(次),检查二铵、尿素、磷肥、复**等肥料3186吨,各种农药368.3吨;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涉嫌销售伪劣农资经营户43户,查封涉嫌假冒油菜子53袋,查缴假冒伪劣种子1533.8公斤,化肥1.5吨,农药

612盒(支),不合格农膜552公斤,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2万元,在检查中,未发现违规生产、销售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剧高毒农药行为。通过专项治理行动,规范了农资市场,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全州农业生产的健康、顺利进行。

(四)上下协调配合,及时反馈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市)及时将本辖区内工作进展情况按照方案要求每月8日和23日上报州上,州上汇总后于每月10和25日按时上报省上,做到上下信息联动,切实保障执法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州各级农业部门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州未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但由于农产品生产链条长,生产环境开放,不可控因素多,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全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认识不够。部分县(市)、部分单位对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足够重视。同时一些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认同感相对滞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性低,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为使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早上市、快上市,滥用催产类农药及防虫类农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机构未健全、人员少、检测手段差、质量管理难。

由于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无公害生产起步较迟,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除**县和**市有检测中心和简单的设备外,**县、**县、和政县、**县、**县均未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工作大都由县农业局或者农技站承担,工作分工不明确。特别是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无

独立机构,无专门的人员编制,无检测仪器,无专项检测经费,无法对全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地环境监管。

(三)检测经费缺乏。至今州、县两级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和监管经费没有专项列支,检测经费由各级农业部门垫付,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们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整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下去,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按照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思路,围绕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以全程监管为着眼点,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以产地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强化源头监管;以健全生产记录档案为重点,加强生产过程监管;以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全程追溯;以落实责任为保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部门协作,努力探索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和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加强田间技术指导,要求各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生产登记制度,建立质量追溯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获得认定的基地和认证产品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三是争取在年底完成年初制定的4个新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和14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工作。四是抓好基地建设,试行农户质量联保制度,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做好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优质优价销售,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继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关标准,促进我州农产品安全工作向更高层

次发展。五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使执法年整治工作得以继续的更好的发展下去。

篇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外优势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分析

1. 美国农产品加工业。

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模式包括如下关键环节:(1)强化农产品加工的原料基地建设。美国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力和产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使农产品加工原料质优价廉。此外,美国十分重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确保了农产品加工业拥有优质原料,保障了农产品及其食品的品质。(2)合理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美国政府注重多元化的发展,通过价格手段、金融保障以及众多合作形式,调整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等多方利益,形成了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维护和保障了农业的飞速发展。(3)建立了完善的产销体系。美国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体系,整合了各种现代化的营销流通方式,如代理、连锁、配送等,形成了适用于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的新型产销经营体系。美国农产品加工业为了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战略,不断向流通领域扩张,从而构建了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4)注重技术创新。美国不断向农产品加工业引进高新技术,开发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专利。例如美国玉米深加工占玉米总加工量的15%-20%,用于出口的产品多达2000多种。

2. 加拿大农产品加工业。

(1)建立起产业化生产模式。加拿大已经形成良好的农产品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长足发展。发展股份合作,把增值利润转给农民,以进一步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为目的,将农产品通过合作社集中加工和销售。发展股份合作,在兼顾不同规模生产者的利益基础上,合理分配股份,并按分股比例确定对公司的管理权限,既保留了合作社性质又促进了股份制公司自身的发展。[1](2)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拿大政府的农业部门拥有研发机构9个,从事农业领域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占全国科研人数总量的28%,居第一位。此外,政府还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多元化利用。(3)推行农业食品新政。针对不断扩张的农业食品产业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为了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加拿大农业部于1995年实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农业食品部。该部门的成立,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4)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生物转化技术,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其农业食品部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十分注重研究和开发优质的保健品和食品。(5)鼓励开发和合理利用新兴技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和企业积极支持和资助社会上有价值的技术开发和研究活动,通过开发和利用新兴技术,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国内典型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分析

1. 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分析。

(1)创立名牌农产品的途径。首先是基地联动途径。关键是建设好农产品的原料基地,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丰富、可靠的原料来源。河北省在这个基础上,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以大幅提高名牌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格局。其次是龙头企业带动途径。河北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加强与农村的联系,以获得丰富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共同生产名牌农产品。在相互了解和融合的过程中,名牌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但改变了农产品的结构,从形态、储存与运输上,实现了时间与空间、需求与供给相统一,而且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扩大了市场占有量。河北农产品深加工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的初次加工,还包括相关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对于农产品的采集、包装、物流运输、储存、相关加工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方面,越来越重视。[2](3)注重品牌的保护。品牌是吸引顾客与留住顾客的最重要方法,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与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正因为这样,所以名牌遭到侵害的事件屡禁不止。为了切实保障名牌的权威性,维护产品形象和企业及消费者的利益,河北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多方位注册、品牌特许经营;依据法律手段,开展打假活动;寻求国家立法支持等。[3](4)进行品牌的延伸。影响品牌延伸的关键要素如下:产品消费者对与核心品牌的认知度水平以及相关延伸产品同核心品牌之间的相关性。前者是其实现优势的基础,后者是其现实指导准则。二者相结合就可建构一个品牌延伸的边界模型。延伸产品是否脱离了核心品牌所限定的延伸边界便决定了品牌延伸的成败。河北农产品加工业从形象性和功能性两个维度对核心品牌进行认知,积极开展品牌延伸,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潍坊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分析。

(1)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近年来潍坊市农产品加工转化总量有了大幅度增长,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潍坊市有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近年来,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其农产品加工业出现了重大发展,年加工总量可达200万吨,加工增值率达65%。[4](2)加工企业数量增多。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有1607家,销售过亿元的达89家。安丘市吸引了日、韩、德、英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55家客商来投资办厂,目前该市有34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具一定规模,与10年前相比增长数量翻番。[4](3)涉及产业明显增多。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与升级步伐加快,潍坊市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例如奶牛、特种动物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加工品种也日益丰富。潍坊维维乳业有限公司,日加工鲜奶规模扩大,带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奶牛养殖业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支柱。针对狐狸、貉等特种动物皮毛市场需求极大的状况,该市及时发展特种动物毛皮加工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了当地养殖户的收入。(4)质量和名牌意识显著提高。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兴加工企业应更加注重科技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把质量和品牌视为企业的生命。另外,安丘市通过与日本兼松株式会社合作,新建外贸食品工业园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借鉴模式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可以通过以下借鉴模式参考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

1. 品牌发展模式。

品牌发展战略模式包括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两个关键环节。美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向重视品牌宣传,不仅投入规模大、艺术性强,而且其推广方式呈现多种多样,回报率也十分丰厚。以可口可乐公司产品为例,其成分中含水量99%,其销售量占世界碳酸饮料的50%,巨大的成功得益于广告宣传。而公司将自身利润的66%用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使其品牌在公众视野中经久不衰。美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在品牌宣传上不惜投入,更把品牌保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无论是对商标严格细致的管理,还是对已注册商标的精心保护,都格外重视,并经常以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注册商标,对相似性或相同的商标提出异议和诉讼。

2. 质量支撑模式。

为保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美国农业加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接受严格的质量管理培训,其绩效考评中也含有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甚至奖励中的40%以质量而定。美国质量管理局专家指出,企业的管理层是其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质量形成于生产工序之中,并非形成于检查中。

3. 技术创新模式。

名牌要占领市场必须不断实行技术创新,即名牌没有终身制。如麦当劳始终以技术领先作为优势占据快餐市场,并在快餐市场的整个购并过程中,以技术优势成功发展,经久不衰。

4. 规模牵引模式。

通常认为,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客户忠实度。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需要名牌,名牌需要规模,只有将名牌与规模联动,才能把产品的“优”转化为市场的“优”,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企业规模扩大,可带来市场份额的提高,减小潜在的风险,单位成本降低,产品质量的提升空间更为广阔,售后服务将更为完善,从而可获得更多利益,赢得更高的客户忠实度。[5]

5. 服务配套模式。

完善的名牌服务将有助于其产品在顾客心中永葆青春。例如,卡夫食品有限公司为了实现与对手的差异化,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规定公司的高级经理助理须保证在24小时内回答每一位顾客的问题。为实时了解顾客意见,卡夫食品公司每季度进行职工态度调查,各个部门须由负责人安排按时走访调查客户情况,其查访结果直接体现在员工工资中,卡夫正是通过创建一流的服务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刘中尉.加拿大农业食品业发展的新特点及政策调整[J].世界农业,1998,(6):45-46.

[2]龙春霞.河北省农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0,(1):90-92.

[3]上海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J].上海农村经济,2009,(3):31-33.

[4]徐志敏.潍坊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2009.

篇4: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八大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1.6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1.7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2.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二是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2.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工夫。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2.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2.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2.6加强领导,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抓实抓好。认真研究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纳入市(州),县(市、区)领导班子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篇5: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财政局

bb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4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6镇11乡,533个行政村,28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的96%;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是一个经济穷县、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较差,加之地处内陆,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同时,bb县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是国家命名的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县、中国红枣之乡,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较为明显。

近年来,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了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巩固和发展基础财源。一是突出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的生产布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牵动bb县农产品快速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农产品新的增长点。按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走农工贸一体化,畜牧业走工商贸一条龙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把农民的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加工增值、销售服务等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第三产业

税收,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三是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高新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利用bb县传统农业大县的优势,大力发展师范农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产品资源情况

bb地处黄河故道,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红枣、尖椒、花生、棉花、蔬菜、林果、西瓜等。粮食种植面积110万亩,总产44万吨,其中小麦80万亩,总产28万吨,特别是近几年优质专用小麦迅速发展,2006年达到60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75%;玉米3 0万亩左右,总产1 6万吨,其中优质专用玉米面积2 5万亩。棉花种植在1990年鼎盛时期,面积达到5 3万亩,近年来,虽面积有所减少,但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万亩左右,仍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花生种植面积3 0万亩,总产7.5万吨。红枣种植面积4 6万亩,年产1 2万吨,产值2.4亿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 5.8万亩,总产145.8万吨。尖椒面积达到4 0万亩,总产9万余吨。bb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 4.6%(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16.4、13.6、11.8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林果面积16万亩,年产各种优质水果

10万吨,产值1.2亿元。以羊、禽、猪、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也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县畜禽养殖小区22个,规模养殖户5528户,羊、猪、禽、牛年饲养量分别达到77万只、93万头、950万只、9.7万头,肉蛋总产8.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现状

bb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农业的企业化为手段,强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 9 5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77%,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花生、尖椒、腐竹、棉花、山绵羊、红枣、木材等8 大产业链。目前,以星河油脂公司为龙头的花生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全县30万亩花生基地稳步发展,还在周边地区建立了稳固的花生生产基地。全县共有花生加工企业9家,从事辅助生产专业户2200户,从业人员10000余人。以宋都味美斋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尖椒产业链,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年产辣椒酱1000余万瓶,加工尖椒2000吨,创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了全县8万户尖椒种植。以双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腐竹产业链,三安腐竹加工小区拥有腐竹加工企业126家、500条生产线,年加工腐竹1.5万吨,创产值1.2亿元,带动了大豆、养殖、沼气、运输、彩印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意隆、腾达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棉花产业

链,全县共有纺织印染企业20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了全县5万户农民种植优质棉20万亩,其中意隆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年产值1.5亿元,年加工棉花8万吨。以茂华羊业公司为龙头的山绵羊产业链,公司现存栏良种肉羊2000余只,年可提供优质种羊和商品羊3800只。改良山绵羊3万余只,辐射带动1000余农户养殖优良种羊,已成为豫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建筑标准最高、饲养品种最优,集科技示范、良种繁育和推广、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肉羊生产企业。以豆公、石盘屯为代表的木材产业链,全县拥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300多家,年经营加工木材1 5万立方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2万余人,带动4000户农民从事木材加工生产,已成为豫北最大的木材加工集散基地。以康辉食品公司、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红枣产业链,全县红枣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

(二)资源招商成效明显,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针对我县工业基础差、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状况,近年来,坚持把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工作重点。一是选择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技术新、市场广的重点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重点扶持,指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搞好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星河油脂、意隆纺织、腾达纺织、瑞鑫巾业、宋都味美斋、双安豆制品等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产品资源及现有企业优势,强化对外合作,坚持资源招商,取得了

明显成效。引进资金6亿元,建成了金星啤酒、汇鑫肉制品、广源纺织、盛群麦芽等80多家起点高、规模大的涉农企业。林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引进了总投资2200万元的溢美木业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即将动工建设。目前,全县拥有3产品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余家,固定资产5亿元,年创产值15亿元。

(三)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行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注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建成了以星河油脂公司为龙头的花生加工基地,以二安双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基地,以卜城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红枣加工基地,以跃进食品公司为龙头的三粉加工基地,以豆公乡为代表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六村乡为代表的尖椒生产基地。其中花生加工基地和豆制品加工基地被批准为省农产品加工基地。在行业龙头的带动下,花生、红枣、木材、三粉、腐竹、尖椒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全县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村39个,超千万的23个,专业加工户(点)90000多户。按照“小区化布局,工厂化生产,公司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其规模发展,集中发展,二安腐竹加工小区和豆公木材加工小区初具规模。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棉纺印染、粮油加工、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引进和培育了金星、康辉、星河、老倔厨等一批知名品牌,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

三、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农产品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综合效益不高。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规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转化率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要进一步扩张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壮大产业实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3 0亿元,其中星河油脂公司达到2 0万吨生产能力,年产值2 0亿元;纺织印染业产值达到1 2亿元,其中意隆公司达到1 5万锭能力,年产值4.5亿元;食品饮料业生产规模达到4 0万吨,年产值1 0亿元。

(二)抓招商。下步要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围绕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植一批规模大、外向型、高效益的龙头企业,膨胀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三)抓龙头。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现有经营状况好、产品有一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措施,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红枣、尖椒、花生、蔬菜为主的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重点抓好星河油脂、意隆纺织、宋都味美斋、康辉食品、汇鑫肉制品、腾达纺织、瑞鑫巾业等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实力迅速增强,规模迅速扩张,市场迅速扩大,有效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四)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目前我县的红枣、腐竹、木材等产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还不高,下步要进一步完善小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由小规模家庭作坊式向大规模、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自身滚动发展向更多的利用社会资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由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向项目联合、做大做强转变,力争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实现新突破。

作者:bb县财政局安理军

篇6: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省乡企局发布: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全面了解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适应新形势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于4月10日~30日先后赴辽源、白山、松原、长春等4个市8个县(市、区)进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工作调研,走访了20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召开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的座谈会6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作 者:吉林省农委乡企局 作者单位:期 刊:吉林农业 Journal:JILIN NONGYE年,卷(期):,“”(15)分类号:

上一篇:英国游学小结下一篇: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