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2024-07-21

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精选8篇)

篇1: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利用导言《忆昔》来导入新课,可以设计提问“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社会呈现出什么局面?哪位同学知道诗中的‘开元’指的是什么?”

2、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的社会又繁荣的何等程度?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开元之治

1、唐玄宗统治前期取得的盛世局面与其有效的整治措施是分不开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唐太宗通知初期改革的措施。(出示幻灯片)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三项措施当中你认为哪一项最好、为什么?

3、提倡节俭方面联系以前的内容,以前学过的统治者中还有谁在统治期间提倡节俭,并带领国家走入的繁荣?得出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成由俭,败由奢。”

过度:唐玄宗在其统治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利国利民的措施,历史上把其前期的统治称之为“开元之治”,也正是因为其前期利国利民的统治使唐朝在其统治前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盛世。下面我们就走入盛世,来看一下当时的开元盛世社会繁荣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盛世经济的繁荣

1、首先让学生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的盛世经济的

繁荣。

2、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开元时期唐朝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3、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已经对盛世经济的繁荣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三组同学开始讨论,怎样以一位当时唐朝人的身份向其他同学介绍当时盛世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的繁荣。

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在三个组中间指导,明确知识点的准确性,提示方法。

农业方面:1)兴修水利2)农耕技术的发展3)蔬菜品种的增加(胡萝卜、大蒜、黄瓜等)4)茶叶的种植5)新农具的使用(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方面:1)丝织品(花色品种多、工艺高超)利用课文中小字部分内容试着去介绍,方法让学生自己想。2)陶瓷业(青瓷、白瓷、唐三彩)介绍唐三彩。、

商业方面:1)明确当时唐朝繁华的都市有那些。2)长安城的布局有什么特点3)长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4)长安城的人口有什么特点。

1、教师总结每一组同学的发言,并操作课件为学生演示。

2、三组汇报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过渡: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他统治的前期为“开元盛世”那他统治后期出现什么情况呢?

唐朝的衰亡

任何事情发展到了定点之后变走向衰败。历史也不例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败,9唐朝灭亡。

三、总结

一个历史人物,两个历史概念,三方面成就找同学来回答。

完成课课清小卷

教学反思:

1、学生阅读讨论之前要给好标准,时间安排等,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大段的时间不能无目的的散给学生。

2、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三千丈、三彩、三人行)。

3、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明确好书中重点的位置,指导学生能做好记录。

4、书中凡是提过的以前的知识点一定要点透,可以找学生回答一下,房谋杜断分别是谁,教师要说清楚。

5、注意学科语言的使用,书中的重点学科专业词汇不可以被替代,非重点内容在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情况下,慎用。

6、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和表现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标新给予肯定。

7、注意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用精巧的问题设置去体会学生其所学知识的看法,从学生的角度教师去了解其对知识的理解。

8、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握。

[人教版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案]

篇2: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图,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下搜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通过小辩论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前者体现了明朝初期开放式的对外关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后者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导言部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A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罗盘针的使用等。

通过归纳,使学生学会联系前后知识。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介绍,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放一段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录像,同时强调学生要从片中抓取重点信息。

篇3: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一、初中历史人教版的重要意义

历史课程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文化课程, 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中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到历史知识以及技能,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也能够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提升民族间的凝聚力, 并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为了培养人才与传扬历史文化, 各地印刷了大量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程, 为学校授业解惑所用, 但是, 由于这些版本的内部不尽相同, 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虽对人才的培养有些许的好处, 但因其问题存在较多也间接制约着历史文化传承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育工作者将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 将内容、体例进行了新的尝试, 编写了统一标准化的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人教版的应用, 不仅与时俱进, 在内容与格式方面也进行了改进, 如时期的划分等, 让学生一目了然, 其条理性的梳理方式, 也让学生易学易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意义所在,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历史人教版的新教材改变了旧版本单一公式化的叙述方式, 更加注重思想教育方面的编写, 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国情概况以及趋势, 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部展现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艰辛与喜悦, 为国家的壮大而自豪, 进而引发爱国主义情怀, 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是旧版本上缺少的, 但却是每个人应该去了解和接受的。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中, 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 在第三册中对于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文都进行了大篇幅的叙述, 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促进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升华与发展。

2.提高了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初中历史人教版的新教材中不仅添加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 还注重了民族团结教育。在人教版的内容中表述的不是单一的某个民族, 而是以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为主, 将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以及所付出的贡献, 都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共同历史为主, 提高了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文中也对个别危害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的人以及事做了批判, 让学生明白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从而坚持以正确的方式做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事。

3.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初中历史人教版的新教材与旧版相比较, 更加重视品德教育。我国历史文化深厚,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 有很多引人注目的英雄事迹, 熏陶着学生的成长。人教版的新教材,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在内容中对于有价值的事迹或是任务, 都特殊、生动地叙述出来, 而在近代的历史中, 有很多的捍卫祖国、保护人民、无惧牺牲的英雄豪杰等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事迹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感染着学生的情操, 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指引着学生政治思想前进的方向, 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4.强化了基础知识,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初中历史人教版的内容经过不断地尝试与改进, 在基础知识方面进行了强化。

(1) 扩大了历史知识面。在初中历史人教版的新教材中, 增加了以往旧教材没有的历史重点知识与历史发展线索脉络, 以及特殊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具体史实情况, 包括重大事件、人物等方面。此外, 还增加了历史知识的延伸, 涉及到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必备知识, 如成语的出处、重要方针与措施等。

(2) 完善了历史知识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旧版的教材内容不仅存在诸多问题, 在历史内容方面也过于简化, 存在缺陷, 初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的出版, 完善了历史知识内容, 也将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做了更新与改进, 这种与时俱进的改变, 满足了时代与人们的需求。其历史知识方面的完善与更新, 拓展了历史知识涉及的领域, 注重了革命史、文化史、经济史等方面的内容, 以及增加了历史依据的介绍, 包括历史文物、古迹、资料等。

5. 重视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4 个方面。

(1)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初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的内容, 其字体的改变、图文说明、以及注释等内容, 促使学生去探索与学习, 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中增加的历史资料等内容, 也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强化了个人的阅读能力。

(2) 促进学生识图能力的发展。在人教版的图片说明这一项, 以直观、生动有趣的事物形象, 表述出内容的重点,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识图能力的发展, 从而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

(3) 促进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人教版新教材内容中的提示语思考题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等进行观察与分析, 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促进其观察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4) 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在初中历史人教版的新教材中不仅增加了问答题和思考题等内容, 还增设了讨论课, 这种新型的课堂方式, 不仅能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促进历史文化精髓与心得的交流, 也能使学生在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 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6.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 培养了学习积极性。初中历史人教版的新教材不仅在内容上有所改进, 在表达形式与方法上也有所突破, 其生动有趣的表达手法, 以及精简的教材内容,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将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二、初中历史人教版的特点

1.内容结构简单易懂, 多以主题、板块等形式为主。中国的历史文化版图非常宏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学习我国历史文化, 在人教版的新课程中, 将我国古代以社会为主题划分为三个方面, 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对我国影响最深的封建社会。再以这三个发展阶段为板块, 详细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历史进程, 从而在直观上建立起一个古代历史知识脉络的框架, 这种框架的构成, 不仅让学生很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目标, 还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 提高了学习效率。

2.教材内容精简化。以往版本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术语以及历史概念晦涩难懂, 极易不被学生理解与记忆,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人教版历史的应用, 避免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在教材内容上具有了精简化的特点, 使新教材的内容不仅浅显易懂, 其生动的、贴近学生的语言表述方式, 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材, 采用了以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的表达方式, 运用生动的彩色插图, 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文字中所表述的事物, 如类猿人的进化形象、农用工具、器皿、祭祀用品、兵器等等, 这种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 不仅将学习内容简易化, 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其图片的使用, 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4.课后新栏目的增加。初中历史人教版在教材内容后增加了一些新的栏目, 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索等栏目, 这些新栏目的增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 在与教师进行新栏目互动的过程中,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5.历史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的传统版本上并没有对教材内容做发散性的延伸, 因此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定的框架内, 初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的出版, 改变了这一问题, 其历史知识的延伸与发展的特点, 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人物、背景等方面,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篇4: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55-01

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阻碍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陈旧

要想实现新时期初中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必要的。从目前历史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多数课堂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对时代要素及许多新的辅助工具进行充分利用,教师依旧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依旧依靠聆听和笔记来完成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在被压制,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对知识主动获取的积极性。

2、师生互动不足

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不足。课程教学中,师生的良好互动不仅能极大程度的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与合作氛围,同时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说,也能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课前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实施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极为有限,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各为其政,互不干涉”,不能直接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具体特点及高效教学实施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或整改,但是却具备了主题性、创新性、实践性、趣味性、生动性以及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多项特征。基于这一系列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目标。

1、合理的进行知识延伸

人教版历史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对知识进行合理延伸。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大会遇到阅读问题了,因此,书本上、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应降低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教学空间方面给予了教师极大的发挥余地,鉴于此,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延伸历史教学的范围,为课程教学创新性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自由阅读卡片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图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形象的说明。比如,如果课文讲到长城,自由阅读卡里就介绍建筑长城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来,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和收集一些成语典故,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性,帮助学生从典故中去吸收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在活动课后设置、安排一些延伸活动,如在“编历史小故事”活动课之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出一期板报,反映活动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尝试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多种知识延伸的策略与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喜爱程度,同时对于学生知识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来说,也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2、将作业融入生活,注重知识的渗透

在所有教科书的序中,对教学目标及任务都有明确的指示。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渗透。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适应人教版教材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色,建议教师应从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转变以往学生的复习思路,将历史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如每一章节新内容都会设有一定的导入内容,教师进行作业布置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宽思维,如在“秦的暴政”这一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来了解秦的暴政的具体情况,还可以与家人一起进行探讨。这样一来,不仅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了预习工作,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为新内容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需要课程教学中贯彻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于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及综合性来说,也有较高的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充分把握,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及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争取在充分发挥教材特点的同时,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静洁.谈人教版初中历史的高效性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2014,01:153.

[2] 吴梦琦.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编写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篇5:人教版初中历史改革开放教案总汇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改革开放》 作者及工作单位 刘坤英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大王学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形式。

问题教学对于初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作用。课程内容的问题化 ,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出于“问题情境”中的初中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让问题成为学习的动力与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创造性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新知识,在讨论交流中生成新知识。 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理论。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生活在城乡结合的农村,生源比较复杂,因此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本课中的一些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时要尽量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可组织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城市的变化等利用图片进行比较。他们当中的不少学生对家乡的变化了然于胸,并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

基于这两点,我打算将这节课的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整合与乡土历史相结合,以家乡变化来演绎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掌 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以史带论理解原理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评价政策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民族复兴责 任 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唯物史观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

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流程示意 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本节课进程分三个阶段(即三步曲):第一阶段新课导入:探寻历史的足迹—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阶段新授:探究历史的本真—深入历史中,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历史问题能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第三阶段:以古鉴今的启示—从历史回归现实,发挥历史以古鉴今的功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索。最终做到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打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新授组织学

生探究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背景音乐《走进新时代》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

想?

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经济实力的雄厚。我想这一切要感谢三十年前的一次会议,一个伟大的决策。同学们回忆一下是那次会议那一项伟大的决策?

承上启下,那么,改革开放是怎样展开的?城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新课,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如果按讲述的内容把本课分成两部分,怎么分?说明理由。

教师简单概括主要内容:本课主要涉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两方面的内容,对内改革主要学习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师板书内容的分类)

2农村改革

教师交待农村改革的重要性,出示问题: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农村改革的目的?措施?

教师:改革就是解决这些弊端,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用“脚和鞋”的关系举例说明。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小岗村民照片(音乐背景凤阳花鼓)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个弊端的?

3)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突出是再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的土地长期的包给农户使用。“责权利”的紧密结合。利用同学熟悉的“租赁门脸”例子帮助理解其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情况。

教师出示《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资料

问题:(1)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2)农业生产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4)教师讲述: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台鞋业 大王服装加工

芦庄棉纺 老河头安州有色金属

4)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出示《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相关资料。

(1)自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这标志着中央原定的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目标提前实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沿续多年的农民“皇粮国税”行将结束,标志着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就是对粮食出产区的种粮补贴,我们实行粮食直接补贴。(3)家电下乡政策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为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城市改革

教师介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改革前的国企情况。分析国企存在的弊端。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国企改革的措施,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教师结和弊端简单讲解

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

对外开放

教师: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1教师介绍对外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利用多媒体出示邓小平一段讲话。

2教师检查各组讨论情况,针对讨论适时引导,适当的评价。板书开放格局

3活动探究:

1)教师出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2)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深圳改革前后面貌图片》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浦东开发区图片资料和新农村沿海城市图片,题词和变化说明了什么?

(

(3)讨论: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和今天的沿海开放城市有什么不同?

听音乐,欣赏图片,谈感想:

我们的国家很强大等。

2思考并回答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1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与开放格局的形成)阐述理由

2学生带问题阅读,各小组积极探讨寻找答案。

(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学生明白改革的目的。。

篇6: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预习设计】

认知前提:秦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来加强期统治?

二新知认知:

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2-65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从整体上对本节课有所认识。

预习任务一:详细阅读课本62-63页,了解秦朝的暴政。

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 ;(2)沉重的 ;(3)残酷的 。(秦二世更加残暴)

(记住: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预习任务二:详细阅读课本63-64页,掌握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及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1、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

(1)时间: (2)政权:在 称王,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失败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 。

2、第二阶段:由项羽、刘邦领导

(1)战役:时间 ,名称 ,以少胜多,项羽大败秦军。

(2)战役结果:秦朝灭亡

3、西汉建立: 年, 建立汉朝,定都 ,刘邦就是 。

【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交流展示: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小组讨论,按“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结果”可以自行拟订一个表格,在书中找出这些内容。然后小组交流,理请线索。

5、学生自主思考: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失败了,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不仅没有结束,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在这之后,是谁又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6、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搜集那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注:最熟悉的是“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霸王别姬”等,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把同学们带入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去。

①同学们细说“破釜沉舟”。从而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中,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项羽因此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中公认的领袖。

②同学们细读P59小字“楚汉之争”。细说“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知道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③引导探究分析“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者为什么是刘邦?并于公元前2,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汉,定都长安。

三、拓展提升:(教师寄语:通过讨论增长自己的见识!相信自己!)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某同学这样写到:“公元前2,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咸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巨鹿,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的小队长陈胜、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写的对吗?如有错误,请在错误处划线并改正。

(2)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篇7: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教师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滥都给当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引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从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

[教师讲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划分为两部分,以尼布尔(今努法尔)为界线,它的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乌尔等。苏美尔城邦出现后不久,在它的北面从叙利亚草原迁来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才统一两河流域。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

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西亚的城邦往往为了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权而战,而各个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强大时期,因此也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巴比伦控制该地区是在其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因为臣民们相互之间常常因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于是汉谟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体人民都必须遵从的法律。这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有282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法律。一些法律听起来还很合理,如第233条规定:“倘若一个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这一工程应由该建筑者本人出资修缮。”

刑罚是严厉的。一条法律规定:“倘若一个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同样挖出其眼。”但是挖出奴隶的眼睛就不会处罚得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罚金即可。

汉谟拉比的雕像。在颁布法典的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巴比伦宗教,来代替多神崇拜。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块石碑或者说是石柱上。顶部是汉谟拉比与巴比伦的正义之神沙玛什的雕像。

[教师引导]现在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教师过渡]在学习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篇8: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地理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1.它是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整合的需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 依据本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应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教学建议中专门提出要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 统筹教学目标的设置, 还关照自然地理在科学课程中的内容, 有规划地统筹相关内容。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范围之广, 层面之多, 非其他学科所能及。而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目前浙江在历史与社会和科学两门综合性课程中把地理知识进行了分科教学, 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对跨学科地理知识采取的处理方式, 生硬地打破了两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使得原本立体、连贯的科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知识片段。其实这两个学科在教学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整合起来, 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和实效性,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它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 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的社会接班人, 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跨学科整合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就学生而言, 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 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 一个知识结构单一且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做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能尽早地让学生接触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 是对他们学习生涯一个很好的引导。

3.它是落实新课改“课程整合”理念的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加强历史与社会和其他学科的整合, 对教师来说, 可以开阔教学思路, 挖掘教学潜力, 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 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 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引人入胜。与此同时, 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部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及缺乏整合的现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很少有学校能够从实质上落实“课程整合”的理念, 因此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中, 尝试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课标的学科相关性的统计验证

众所周知, 课标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枢纽, 不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科教学与检测的指导性文件, 是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根本依据, 起纲举目张的核心效用。而教科书作为课标实施的载体, 课标整合的程度决定了教科书整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因此, 课标整合是该项研究展开的第一步, 也是具有决定性指导意义的关键一步。

2011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把历史与社会分为三个主题。其中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是主题一“生活的时空”。本主题分如下四个专题:专题一, 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 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 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四, 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2011版初中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中以自然地理为主的是主题二“人类生存的地球”, 本主题包括地球、地形和地壳的运动、土壤、地球上的水体、天气与气候五部分内容。在这一主题学习中,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地球空间的环境构成, 认识地形、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 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基于教材的主要相关内容比较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工具。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 感知越丰富, 观念越清晰, 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同时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并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完成作业。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与科学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两门学科中部分相关知识在教材中是以自己的学科特色进行呈现的, 如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开发和保护等, 两科有交叉, 在章节呈现上有所不同, 但部分知识相关性非常大, 进行整合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对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 学科知识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 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 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与原来政史地分科教学比较, 自然地理知识加入了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习的内容, 其内容注意这两个学科的知识联系, 知识的呈现具有综合性、连续性与系统性。历史与社会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开展地理问题教学, 则能使各类知识融会贯通, 拓宽学生知识面, 学生也会被教师的博学所吸引,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借助教研活动或备课活动积极推进学科整合

为进一步关注整个地理知识的系统性, 更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后续性和系统性, 开展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科学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很有价值。两个备课组活动同时进行, 可避免重复与无效劳动, 正确把握各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强调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阶段的要求, 统一文字表达等, 及时有效有序地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 充分关注初中阶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3.通过实践教学来合理处理联系密切的知识内容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 学生先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学习到地球仪、经纬线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 如何绘制平面图, 地形的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 天气和气候等知识, 同时发现科学学科中有关地理的知识面广泛, 为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中的地球及空间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教师教学中要注意这两科在知识讲解中的先后顺序, 比如讲地图三要素、经纬线、地形类型等知识都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先讲授, 在科学学科中再作拓展教学。

4.开设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

鉴于我国学校教育现状, 课时问题成为在常规课堂当中进行整合教学的最大障碍。在教学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选择、认真甄别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 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 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技能提升;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 省时、高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2015届学生要求进行选课教学, 学校可开办选修课、组建地理-科学兴趣小组, 开发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 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课程可由某一科教师独自讲授, 也可由两科任课教师分工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跨学科知识的魅力。

总之,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在整合教学中一定要基于课标, 弄清楚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思考历史与社会学科问题的一个角度, 是目前历史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 由于初中学生存在因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整而不好理解有些内容的情况, 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 不断更新课程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 用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办法开展教学,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跨学科整合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文章分析了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两学科中地理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在基于课标的基础上, 运用文本分析法对这两个学科的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 找出其交叉点, 对教学提出本学科主导、易懂性、持续性三大整合原则, 并对整合教学的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学科整合,历史与社会,科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关于申请经费的报告下一篇: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