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2024-07-28

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共10篇)

篇1: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一)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大交流大交融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昂扬进军号。正当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热潮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于2月24日至28日来到我省考察调研,并强调要以文化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题中之义。3月21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今日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围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我们欣喜地看到,赣鄱大地正迎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二)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文化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发展之根,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发展之魂。一个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度,一个留下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灿烂文化成果的国度,一个创造了经济崛起奇迹、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度,1 没理由不在世界文化浪潮中占据高地。江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倍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紧迫性。

一条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必然包括文化的科学发展路径。没有强有力的文化建设作支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都将受到种种牵制;没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作根基,道德滑坡和文明失范都将不可避免;没有文化底蕴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没有文明素质提高的现代化,必将冲突不断、危机重重。

我省正在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内在地包含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怎样在创建科学发展“江西范本”的同时,探索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科学发展新路,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三)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江西,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

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孕育了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山清水秀、宜居宜人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以鄱阳湖、井冈山、庐山、三清山等为主要载体的绿色文化;物华天宝、源远流长的赣鄱大地,孕育了以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道教祖庭龙虎山等为主要标志的古色文化。融红色、绿色、古色于一体的赣鄱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耀眼的光彩,释放出迷人的魅力。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步伐,我省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文化事业生机勃勃,文化产业过千亿元,文化民生持续改善,文化项目如火如荼,文化企业不断壮大,文化2 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文化精品创作红红火火,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文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国红歌会、泰豪论坛等一大批知名文化品牌享誉省内外……

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担负着提升经济“硬实力”的重任,又肩负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使命。以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为重要指针,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物质基础,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坚实根基,以干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强烈愿望为奋进动力,切实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努力在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担当应有使命、争得应有地位、争取更大作为、谱写更美篇章,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四)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坚持文化引领与文化惠民双向推进。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人民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不可能兴旺发达。

文化引领,就是弘扬“大道”,凝聚富民兴赣的精神力量。这里的“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道,就是科学发展之道,就是社会和谐 之道,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道,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之道,就是英模正气之道,就是文明新风之道……在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文化交流相互激荡、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只有加强文化引领,切实弘扬“大道”,才能构筑全省人民的美好精神家园,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化惠民,就是服务大众,丰富赣鄱儿女的文化大餐。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文化饥渴”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就像对粮食、空气和水的需求一样,不可或缺。应该看到,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精神上的愉悦,公平公正离不开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全面小康离不开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民生的阳光照耀赣鄱,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翼齐飞。

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事业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文化事业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公益性。我们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均等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具有“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4 就业、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独特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抓好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我省5个过千亿元的产业中,文化产业就是其中的一个,这说明文化产业在我省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2.5%,位于全国第16位,高于我省GDP在全国排名3个位次。但是,与国内几个千亿元以上文化大省相比,我们的发展仍有不小差距。差距蕴藏着潜力,潜力孕育着机遇。只要我们找准突破口,切实完善文化产业布局,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就有可能把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产业大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六)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坚持文化改革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

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来自改革和创新。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才能不断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为了完善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职能,是为了更好地锻造文化市场主体,是为了让广大文化工作者更有积极性,更有创造性,更有尊严感,更有价值感,更有成就感。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当 前,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量虽不大,但难度不小。只有把改革同推动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同激活文化要素结合起来,同整合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同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的深度融合结合起来,同促进文化资本的流动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

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思路。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对待传统文化,要有精心萃取的韧劲;对待外来优秀文化,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对待新兴文化业态,要有异常敏锐的眼光。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在文化观念、内容、风格、流派上创新,在文化创作的体裁、题材、形式、手段上创新,在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上创新,才能形成文化创造的江西风格、江西特色、江西气派。

(七)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坚持文化项目与文化企业双核带动。

文化建设离不开有效的载体。从发展的角度看,最为基本的载体有两个:一是文化项目,二是文化企业。

经济发展要靠项目带动,文化发展同样要靠项目带动。近年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省展演中心、江西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落地生根,极大地促进了我省文化的跨越发展。但是,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文化大项目还不够多、好项目还不够大、新项目还不够强。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项目建设的新突破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经济发展要靠企业支撑,文化产业发展同样要靠企业支撑。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文化企业越兴盛,文化产业就越繁荣;文化企业实力越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有实力的文化大企业越多,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就越大,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用体制机制的力量,激发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的活力,打造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八)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努力实现文化精品与文化人才的双丰收。

文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出精品、出人才。我们必须把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作为重要突破口,以文化人才支撑江西文化大厦,以文化精品助推江西文化繁荣。

江西历来名家辈出、佳作不断。唐宋八大家,江西有其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众多名篇流芳千古……新的伟大时代,呼唤更多精品力作。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养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才能打造文化人才高地;只有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才能夯实文化人才基础;只有大力加强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让他 们担当重任、茁壮成长,才能构筑文化人才梯队;只有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浓厚氛围,为文化人才提供发挥的空间、施展的舞台,才能让“文化赣军”浩浩荡荡。

(九)文化要大发展,思想要大解放。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文化相对于经济,既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大多相对繁荣;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不一定就落后,同样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实践经验启示我们,文化资源与矿产资源不同,是典型的可持续资源、可传承资源、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生不息。

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创造活跃的江西,应该而且可以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上有更大作为。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担负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任,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开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

篇2: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11月22日,来自各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和部分乡镇文广站负责人30多人齐聚裕安区独山镇,畅谈十七大,谋划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共同感受着基层文化的春天。市政协副主席王士雄、市政协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张从昌等出席会议。

与会人员从各地的实际和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文化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十七大报告让基层文化工作者感受到的是一股春风扑面,基层文化大有可为。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工作者是鼓舞,是激励,是召唤。

必须在五个方面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一是落实好上面的“送”。即对于国家和省关于基层文化工作的各项工程,如“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要抓在手中,落到实处。二是立足自己的“种”。整合资源,培育主导产品并做大做强,着力在“特”字上下功夫,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山水文化、茶文化、革命文化、旅游文化、淮河文化等特色品牌。二是努力培养一支精明强干的文化队伍。包括创作队伍、演出队伍、群文主导队伍、文物考古队伍。三是切实抓好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抓好国家、省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四是各项文化工程和各项文化活动要结合实际,贴近群众,注重实效;五是政府要加强对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

王士雄同志强调,十七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更高的位置,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整合六安红色、古色和绿色文化的独特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建设皖西本土文化。要解放思想,加速改革,走出去、请进来,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多渠道、多模式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凝聚力量,树立信心,扎实工作,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实践,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工作。

篇3:谈档案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档案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方面, 档案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成果的主要载体, 是人类有目的地延续社会记忆并力图反映人们在积累形成档案活动中认识档案现象与价值观念的成果, 具有显著的文化属性, 肩负着延续人类历史文明、丰富人类文化构成、承载人类科技成果等使命。在所有的文献史料中, 最能体现系统完整、真实可靠要求的历史记录就是档案。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档案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云:今世可以通古, 后世可以知今。档案的出现是为了强化社会和人类的记忆功能, 保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联系性。档案真实记录了历史, 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包含的内容丰富而翔实, 蕴藏的文化厚重而深邃。人们通过档案为人类各种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与凭证, 进而增强社会的记忆体系,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使人类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另一方面,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还要求“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定部署, 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因此, 档案部门有责任和义务, 积极主动加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中, 发挥档案的独特作用。

二、档案文化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 档案文化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档案文化以其特有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对社会起着存史资政、惠及民生、教化育人、传承文明等作用, 对其他文化形式具有基础性作用, 文学、艺术、教育、旅游等各类文化无不以档案为依托和素材, 需要借鉴档案文化而发展。所谓档案文化, 即“人类群体在实现自身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档案观、档案管理理念与模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这是广义上的文化概念, 除了档案实体文化之外, 还包括了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种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正如《宜宾日报》2011年11月10日刊登的《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深化档案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的, “档案文化是在档案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基础上, 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升华, 是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的再丰富、再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档案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愈加紧密, 其宣传教育、存贮传播文化、开发文化产品和凭证功能愈发显现。档案文化在这一背景下, 也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要赋予档案文化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位、文明素养与思想蕴涵, 使档案文化在不断地汲取、扬弃、升华中走向发展与成熟。

三、实现档案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融

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实现档案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融, 笔者以为,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档案文化理念方面。

要不断加强档案文化意识, 深入理解和认识档案文化的作用。档案文化意识体现在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理解和认知, 以及对档案的积累形成、开发利用所能施加的影响上。这不仅在于档案工作者, 也包括广大社会公众。进一步扩大档案受众的覆盖面, 揭开档案神秘的面纱, 拉近档案与公众的距离等等, 都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档案文化氛围。同时, 要从档案工作者着手, 积极弘扬档案战线正能量, 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发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兰台精神, 营造良好的兰台精神氛围, 并使之得到广泛认同, 自觉作为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进而从思想和行动上统一步调, 推动档案文化建设。

(二) 档案自身建设方面。

这里面包括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基层档案部门是社会档案信息资源的源头。要进一步抓好基层单位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推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社会文化的积累与丰富创造有利条件。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档案资源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根本。没有了丰富的档案资源, 文化建设也就成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各级档案馆也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相关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 逐步扩大档案接收征集范围。在占有了充分的档案资源基础上, 可以通过完善档案存储方式、规范电子文件管理、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等途径, 提升档案现代化水平, 为档案文化的发展以及档案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局夯实基础。

(三) 档案管理与服务方面。

篇4:“双轮驱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供的环境前所未有,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前所未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0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又多次论述和强调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展望“十二五”,未来五年文化战线的任务还很多,文化部门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两翼齐飞”。要着力在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这四项重点任务上狠抓落实,制定具体的改革发展举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有些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有文化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机制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做好: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加强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规范,加快推动其完成转企改制任务,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培育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品牌;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突出公益属性,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动大多数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只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使文化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发展服务的对象,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作为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服务为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鄉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落实各项文化惠民的重大措施,包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丰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实施“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丰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

三是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起草《文化产业促进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建设一批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公共综合服务平台,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和运营成本;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吸引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与管理;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协调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制定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研究制定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并积极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办好文化产业展会和重大活动,向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展会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效益,利用国外大型文化活动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

四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充分发挥文化在引领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中的重要功能,遵循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重点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努力推进管理手段创新,综合运用资金支持、文艺评奖、舆论引导等手段,加强对艺术事业的宏观管理,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并重,坚持精品创作与活跃基层群众生活并举;努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开拓艺术传播渠道,积极拓展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普及和提高的机制、途径,深入研究国内国际演出市场,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优秀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和观众覆盖面;重点抓好“国家艺术创作引导扶持工程”,通过工程实施,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艺术人才、艺术院团和文艺研究论著、文章,建立起国家扶持艺术创作与生产的长效机制,推动艺术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外交人才等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秀艺术人才扶持计划,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第三,在投入保障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争取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完善文化投入专项资金制度;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建立国家艺术基金,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篇5: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号角,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的论断,意在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善于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营养。

应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智慧之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离开历史文化的精神沃土和宝贵财富,而要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众所周知,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朴素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命题,其中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这些执政治国的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以和谐理念来推进;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需要以和谐理念来指引;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化解;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促进公平正义,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化解等。可以说,正是把历史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才能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已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同、所接受、所传承。在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与生态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贫穷与战争、疾病与健康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海涵”、“兼爱非攻”等思想,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不断从中吸纳精华、汲取智慧,开拓视野、鉴往察今。

篇6:推进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进一步推进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公安机关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公安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新的姿态担当起公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和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公安工作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满足和适应广大民警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安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根本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和谐警营、和谐警民关系为基本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警战略,努力形成文明执法的行为文化、以警为本的管理文化、团结向上的环境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推进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对挑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目标任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全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公安文化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机构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入警心,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牢牢确立;警营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团结和谐的警营氛围更加浓厚,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公安机关软实力持续提升,队伍执法形象不断改善,警民关系更加和谐;公安文化精品接连涌现,公安文化的大众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显著增强,逐步使公安文化发展与广大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公安队伍的英雄业绩相匹配,与公安机关的社会地位和承担的政治、社会责任相对称。

(一)弘扬忠诚警魂,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把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潜移默化、养德固本的功能,善于用文化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润物无声的人文方式加强和改进队伍管理,用法治文化、英雄文化和廉政文化熔铸“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的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始终保持公安队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和谐警营文化,满足民警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警营文化氛围,建设具有鲜明人民警察职业特色的物态人文环境,建立文体活动制度,完善必要设施,创新群众性文体活动模式,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广大民警和谐工作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不断激发民警建功立业的创造活力和工作激情,形成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团队精神。

(三)弘扬公安先进文化,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围绕贯彻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根本方针,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注重发挥公安文化在融洽警民关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群众喜闻

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播法治、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将公安文化与社区文化和其他行业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构建起水乳交融的和谐警民关系,在优化执法环境的同时,为引领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四)提升队伍素养,塑造良好执法形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育警、励警、律警、悦警和强警的功能,使民警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境界,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使执法为民的理念根植于每个警种和每名民警,渗透到执法执勤的各个环节,规范到一言一行。认真落实《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职业行为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公正、文明、理性、平和”执法的履职能力,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良好执法形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育警,把握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和塑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重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

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公安工作全局,以推动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为着力点,紧密结合“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和“三访三评”工作,有针对性地创新公安文化建设,在贴近队伍实践中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推动公安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警为本,全员参与。

坚持面向基层,全警参与,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民警的文化创造力,切实保障民警的文化权益,满足民警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使民警共享公安文化建设成果,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警种特点,实施定向指导;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利用警营和社会两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严格遵循持之以恒、务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既要有紧迫意识,又要有战略眼光,夯实基础,逐步推进,不断发展跨越。

(五)坚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和传承公安文化建设既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其他行业(系统)文化建设丰富成果,创新理念,开拓思路,推进公安文化全面创新,积极拓展具有公安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安文化发展繁荣之路。

四、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安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于公安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通过组织宣讲团、报告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演讲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民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要准确把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和队伍中的热点问题,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年龄段民警群体和民警个人的不同需求,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各项措施,加强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出一批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二)加强公安文化阵地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做大做强公安新闻报刊、影视栏目等公安文化阵地和品牌,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强势正面舆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市场发

展、具有警察特色、符合文化传播规律的公安文化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网站、手机、论坛、博客、微博、播客和QQ群等新兴媒体,积极拓展公安文化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发挥公安部所属人民公安报社、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等文化主阵地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公安报》等公安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积极办好“中国警察网”、“公安手机报”,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公安网络和文化信息平台。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积极推行基层科所队警察文化室(俱乐部)建设,增设文化宣传橱窗,使民警有阅览、娱乐、健身、减压和陶冶情操的场所。要在单位办公区张贴、悬挂体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图片,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有条件的公安机关要在办公场所、广场公园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警察文化长廊、警察雕塑园、警察荣誉墙、英烈祭奠场所和廉政教育基地等。各地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警察博物馆或陈列馆。要充分利用公安部中国警察博物馆的展示平台,适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逐步扩大社会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对江西瑞金国家政治保卫局、陕西延安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河北西柏坡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旧址等公安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利用,建设一批内容生动翔实、布局科学合理的全国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四)推出更多公安题材优秀文化作品。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从公安实践中汲取素材,深入挖掘、热情讴歌公安队伍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断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题材文化作品,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要深入推进公安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精心组织“万家灯火平安夜”公安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慰问演出、“金盾文化工程”评选、全国公安相声小品大赛、公安歌手大赛、公安文学大赛、“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全国公安文艺汇演等重点公安文化项目,公安部每年出版反映牺牲公安英烈事迹的系列报告文学,出版公安文学精选,组织创作1至2部影视精品。鼓励有条件的省级公安机关每年组织创作1至2部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举办1台公安文艺晚会。要加大对基层公安文艺创作的指导扶持力度,每年组织一批警营内外的创作队伍深入生活、随警作战,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增强公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

(五)加强公安文化载体和标识建设。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使用特色鲜明、具有纪念意义和传播价值的公安文化产品,通过公安文化载体建设凝聚警心、展示形象。要全面贯彻落实公安机关派出所、警务室外观标识、警车标识等公安标识规范,树立公安机关统一、规范、专业的文化形象。要积极组织创作 《中国人民警察警歌》,设计人民警察警旗,规范警察阅警式程序、入警宣誓、祭奠英烈等仪式,统一警察文艺演出服饰,推出第二套中国人民警察邮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紧密结合民警的兴趣爱好,组建成立形式多样的书画、摄影、集邮、收藏、体育等兴趣小组和警营乐队、合唱队、歌舞演出队、体育运动队等,在重大节庆日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政治部《关于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通知》(公政治[2010]445号)精神,把开展警体达标作为提高公安民警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充分发挥警营内部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核心骨干作用,组织全警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进一步提高民警体能素质,形成崇文尚武的警营氛围。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建立体育专项俱乐部或体工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要充分发挥中国前卫体协的重要作用,论证并组建前卫体协篮球队,坚持每5年组织一届全国公安系统综合运动会,每年至少组织3次全国公安系统单项警体比赛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公安机关拳击、跆拳道、武术散手等专业体育运动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

(七)深化公安文化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公安院校、史研部门的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对公安

文化如何更好地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如何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如何进一步提高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力度,积极谋划公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公安理论与软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目录中增列 “公安文化建设研究”专题,每年重点支持3至5项公安文化建设课题。成立公安文化研究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公安文化的建设发展规律,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每2至3年举办一次全国公安文化论坛,编辑出版《公安文化建设编丛》,推进公安文化理论研究的交流发展。

(八)加强公安文联和文化艺术团体建设。要充分发挥公安文联在公安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联络、协调、服务、引导作用,严格依照章程履行职责,积极稳妥地发展公安文化产业。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组建专业和业余相结合、以业余为主的警官艺术团(文工团)、警乐团、合唱团等,保证训练时间,提高演出水准,为各类大型公安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公安部论证筹建中国警官艺术团,并加大对现有文化艺术团体的支持扶持。各公安院校要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团体,打造响亮的公安文化品牌。

(九)开展公安文体交流。各级公安机关文化体育团体要经常组织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文化体育人士的交流,通过公安文化体育示范点建设、创作室建设、警营开放活动、警察艺术节、警民运动会等方式,开展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公安系统内外文化体育建设的先进经验。要积极加入国际警察文化体育组织,广泛开展国际(境外)文化体育交流,通过访问演出、参加国际(境外)警察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拓展公安文化和中国警察形象的展示空间。

(十)大力实施公安文化人才战略。要建立公安文化人才库,全面掌握优秀公安文化人才的结构、分布、特长,为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培养、储备人才力量。要在文化人才录用上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行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签约、聘请、兼职等方式,吸纳更多人才参与公安文化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优秀公安文化人才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能够兼顾本职业务与公安文化工作。同时,要为公安作家提供专门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环境。要择优选送潜力较大的文化人才到国家和地方文艺院校、艺术团体研修深造。对在国家级文化艺术比赛和省部级文化活动中获得荣誉的文化人才,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晋职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在公安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文艺界人士可给予相应的荣誉称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安文化事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在职民警警察公共关系培训班,设立警察公共关系和公安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点,通过委托培养、培训班、讲习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不同门类的公安文化领军人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完善公安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

五、工作保障

(一)加大公安文化建设经费保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将公安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公安业务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在重点保障广大公安民警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公安民警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高度重视公安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基础建设,统筹兼顾,重点做好重大文化活动、重要文化阵地、公安文化人才奖励、公安文化精品创作、重要体育赛事和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安机关文化建设扶持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公安文化建设。

(二)加强和改善公安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是公安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任务纳入公安工作的总体部署,融入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努力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各警种、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民警积极参与的公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安机关文化建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省级和市级公安机关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商请机构编制部门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或文艺创作室,县

级公安机关要设专职宣传文化干部,确保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各项文化活动。

篇7: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用一章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让广大市民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倍感振奋。他们纷纷表示,要切实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宜兴的文化软实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的小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小康。文化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关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关心民生的重要内容。市文化局局长宗培君提出,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富有是人民的共同追求。要增强宜兴的文化软实力,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对文化产业给予扶持;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既要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给予优先发展,又要兼顾乡村的文化需求,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服务活动,始终把握好文化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导向。

老百姓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文化的消费者,还是创造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活来自群众的力量。宜城街道岳堤居委主任蒋梅娟告诉记者,岳堤居委拥有书画、戏曲、体育、民间工艺等多个自发性文化团体,社区活动周周有,重大活动月月有,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于这些民间文化的团体和个人,党和政府应当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在扶持的同时加强引导,在规范的同时不断激活,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促使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建设先进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把来自民间的群众文化开发好、继承好。

篇8:浅析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物质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有利于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精神文化的发展, 为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第二、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协调。一元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多元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共存的、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特征的文化。

第三、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协调。传统文化为时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是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就不会有时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时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保持传承性。

第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协调。繁荣中国文化, 争取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走向世界, 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也有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引进世界文化, 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人民的视野, 更多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 在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 要注意处理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关系。

二、着力健全“三个体系”和“五个机制”

1、“三个体系”

首先,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从全局上找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 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尽快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意识形态阵地。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使理想和现实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 通过科学、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制度安排等, 统一思想, 尊重差异, 引导民众。

其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 采取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综合利用多种投融资渠道, 改造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 建立健全文化阵地。加强管理, 真正发挥现有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的作用。培养和挖掘基层文化建设人才, 鼓励和支持热衷于社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化爱好者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激励和引导人民群众自己组建文化活动队伍, 自办文化活动, 发挥他们自身的作用, 使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 同时也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 打造人人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再次, 建立健全文化政策法规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保障。现有的文化建设法规和政策主要以行政监管和限制为主, 缺少硬性指标和详细规划, 而且文化政策涉及部门多, 协调难, 容易造成政策棚架, 流于形式。要加快文化建设立法, 通过详细规划、合理布局,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同时制定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 积极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2、“五个机制”

首先, 建立合理、有效的文化创新机制, 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一是要树立新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工作。二是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不断促进思想文化理论创新, 形成具有现代化指向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新型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四是要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 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支撑。要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和师资力量对文化人才队伍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与学习,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开阔他们的视野, 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精、视野宽的文化专业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胆引进, 破格提拔。要创新人才任用, 职称评聘、评价和奖励机制, 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努力促进人才的交流与积聚。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 充分尊重知识产权, 特别是对创意策划的保护, 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要把民间文艺人才纳入管理范围,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和培养。

第三, 建立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运营机制,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条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 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非常关键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学生党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察、组织和发展、教育和管理的任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学生党支部是否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输送出去的学生党员质量如何, 与高校基层党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 规范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怎样适应党建工作中新的形势和挑战;怎样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怎样构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新模式是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形

1、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对高校学生支部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的作用。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同样突出。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产品生产者在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文化产品的同时, 还要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工夫。此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开发市场机制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内容,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 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发展评价机制,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良思潮侵入校园, 形形色色的诱惑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浮躁心理逐渐滋生。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发展历史缺乏深刻的、全面的了解, 以至于对党的感情不深, 入党的愿望也不够强, 导致入党的动机不纯, 有功利、虚荣、投机的倾向。有些同学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目标、获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缺乏坚定的信念, 缺乏对党员党性修养、责任感的理解和认同。[1]

政治素养是否合格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符合党员条件的首要标准。但有的学生党员对于共产主义的实现感到渺茫, 存在疑虑, 甚至产生动摇;有的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缺乏基本的学习和了解, 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政治素质下降、政治敏锐性退化。一系列的问题, 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2、党员发展的任务重, 支部书记不能深层次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手段。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发展评价机制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评价机制, 二是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评价机制。其中,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评价要以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基本性为原则, 对政府投入和综合投融资总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基层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机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针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评

近几年来,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正步入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随着新发展党员数量和比例的不断提高,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入党材料的准备、发展新党员支部讨论大会的组织、预备党员转正等工作量随之大大增加。作为学生支部核心的支部书记在学生党建工作中面临巨大的压力, 使他们很难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和追踪, 培养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未实现规范性和系统化。

另外, 由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有一定量的指标, 为完成指标, 一些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时间不长, 力度不够, 这种做法, 使得一些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重大方针政策知之甚少, 一些学生甚至还没有确立自己的信念、没有纯正入党动机。部分学生党支部把发展党员的人数作为衡量支部工作开展的成效, 出现了“重发展轻培养”, “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 使学生党员的质量打了折扣。

3、学生支部书记角色冲突, 疏于对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价要以文化产业总产值、总就业人数、总固定资产存量规模、政府投入、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市场化程度、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指标进行评价。

篇9: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经济》: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家型人才匮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同时,一些极具文化艺术天赋和才能的文艺人才,因缺乏施展的“平台”和必要的媒体宣传,而长期被埋没。您在这方面有何建议?

于海: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建立文化首席专家制度。由文化管理职能部门牵头推举和评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的首席专家,实行首席专家任期制,每届任期为5年,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赋予首席专家在本领域带领同行努力奋进、创新发展的相应权利和义务。

其次是健全文化名家荣誉制度。建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文化艺术工作大会,授予杰出文艺人才国家最高级别的文化荣誉称号,颁发“国家文艺工作终身成就奖”。

再次是加大对重大文化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建议创立“文化创新成果基金”,每年拿出相当数额的资金开展奖励活动。组建“国家级文艺创新成果专家评审委员会”,每年组织评选国家级文艺创新成果。

此外还要大力支持文化领军人才开展高层次文化活动。要为首席专家和文化领军人才发展文化事业拓宽平台,为他们经营文化产业提供便利,为专家型文化领军人才施展文化抱负开辟广阔的道路。

《经济》:目前,除了文化领军人才匮乏之外,文艺创作激励方面,似乎政策也不够完善、措施不够配套。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于海:对这个问题,我有五点建议:

一是组织好优秀文艺作品评选活动。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设置文艺作品创作奖项,充分发挥优秀作品评选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二是加大对文艺创作的表彰奖励力度。定期在全国范围通报表彰一批文艺创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文艺创作人员,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其他经济补助方面给予重点考虑。三是健全专业文艺创作人员绩效考评体系。每年对专业文艺创作人员进行业绩考评,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任职称的基本依据,从制度上保证文化创作成果丰硕的创作人员获得应有的生活待遇。

四是建立文艺创新成果推介制度。在各级报纸、电视台、电台和网络等媒体开辟系列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录制人物访谈等,大力向公众推荐和介绍新近创作的文艺作品及作者,为扩大新作品和青年创作者的影响开辟道路。

篇10: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

中共兴隆苗族乡委员会

兴隆苗族乡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县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部署,根据《中共大方县委大方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方党发【2012】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着力打造“苗族文化”、“古彝文化”、“等文化品牌,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充分激发文化创造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坚持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一起抓。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挥经济对文化的支撑、支持作用,注重文化对经济的催发、推动作用,推进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增强我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和文化的娱乐消费功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传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衔接。发掘自身文化潜力,挖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顺应现代文化潮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提高区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用创新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4、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从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准突破口,形成带动力,大力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三)总体目标

1、全面加快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力争到2020年,文化事业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在群众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比较完备,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全乡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成为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

2、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完备。以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不断推进村文化室、文化大院的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便捷有效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3、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巩固,思想政治素质有新的提高,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民主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意识明显增强,公民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各专业、各层次的文化艺术人才不断涌现,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普遍提高。

4、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学艺术、地方戏曲、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丰富多彩。

5、文化产业形成规模。以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6、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日趋活跃,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将市场向外延伸。

二、重点工作任务

1、充分认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弘扬先进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战略举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乡按照县文体广电局“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县、创先争优、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狠抓“五古”文化建设、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挖苗族民间文化、办好苗族文化节,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各村委各单位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以“闯”突破桎梏、以“拼”树立形象、以“精”树立品牌、以“特”走向世界,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2、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以“五古”建设为抓手,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发展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文化服务中心要在近期内达到“四个一”目标,即:建成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出舞台、一个图书室,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建立健全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扶持农民书屋、民间剧团等民办文化的发展,人口聚居达到500人以上的村要建设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推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全乡的电话普及率、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广播电视入户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力争三至五年形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强化乡图书馆、图书室网络建设,建立以乡图书馆为核心、以各村农家书屋为辐射的体系。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普及远程教育网络,扩大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空间。努力形成覆盖和辐射全乡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实现电视、电话、移动通讯“村村通”目标,为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文化市场提供坚强阵地。

3、提高公民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全面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县人民的力量。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重点做好农村、企业、学校、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形势政策主题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维护全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三爱”(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提高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的创建水平。在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以构建和谐兴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树立和谐兴隆的良好形象。广泛开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行为主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科学意识,反对封建迷信,抵制消极思潮,追求文明进步。

——全面推进干部形象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力倡导“为官要诚实、工作要扎实、作风要朴实、办事要务实、效果要真实”的“五实”作风,树立良好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4、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深入推进群众性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协会,充分发挥联络协调职能,积极引导或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改革发展力度和宣传创新力度,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送书送戏进农村、放映电影为主题,探索建立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提高办节办会水平,不断推进群众性文化深入发展。

——积极构建文化发展平台。把发展文化与工业化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人文古迹、自然资源、民间民俗为主的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以普及科技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农村文化,大力发展以塑造形象、凝聚人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大力发展以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提高效率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文化,大力发展诚信友爱、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同步发展。

5、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用相结合的方式,对我乡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整合和利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乡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抢救挖掘民俗文化。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节、苗族跳花节等一批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宣传,加强创作,加强表演,不断把我乡苗族特色传统文化向外推广。积极促进各类文化组织建设,并以之为载体,促进文化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大力发展休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音响制品等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发展态势。继续参与办好苗族文化节等节会。加强以乡文化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和品位。

——开发本土饮食文化。以“苗家鸡八块席”等为载体,开发独具兴隆特色的菜系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

——开发特色工艺品文化。以苗家自制刺绣、蜡染等工艺品为主逐步引向市场,全面提高兴隆乡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6、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 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内部管理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保障机制

(一)构建组织领导机制

一是充实和完善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全面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二是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文化经济强县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三是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乡文化服务中心要对我乡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拿出全乡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总体实施方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我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教育文化建设;要在挖掘文化设施潜力、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培育文化产业、激活文化市场方面下大力气,推动我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对各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规范和引导全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新,培育文化品牌。工、青、妇和学校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全面推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是努力使文化服务中心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强化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坚决打击各类非法经营活动,强化音像市场、娱乐市场、电子游戏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净化文化发展环境。三是建立文化事业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产生的文化成果实行奖励;对着力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经常性富有我乡苗族族特色的文艺演出,积极推进苗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文化旅游业发展。

(三)完善考核管理机制。

一是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目标,作为对各村、各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内容,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要科学的、系统的严格进行考核,确保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按照本《实施方案》制定具体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我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新跨越。

二○一二年七月十九日

上一篇:大家排好队公开课下一篇:《失去的一天》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