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回忆作文初三

2024-07-15

描写回忆作文初三(精选7篇)

篇1:描写回忆作文初三

我有一个本子,它引起了我在上二年级的回忆。

一天,我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觉得无聊,就翻我屋子里的本和书。我翻到了一个有微微破损的本子。咦,这不是我上二年级时用的本子么?我翻开本子看了看,脑海中涌出那时的画面。

那天,我买了一个本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到学校了,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别的本子写早自习。为什么不用新买的本子呢,因为我不舍得用。下课时,我拿起那个新买的本子欣赏起来,我的同桌小明看见了说:“这个本子这么漂亮,借我看看。”说完了,他也拿走了本子。我说:“我还没同意呢,我都没看够,不借你。”我和小明扯起那个本子来。本子出现了破损了,显然这是我们两个拉扯出来的。小明居然还不放手,我下意识的打了小明一个耳光。小明终于放手了,他哭了起来,我心想,幸好老师不在,要不然我就被老师打一顿。屋里的同学来凑热闹了,小张来问事情怎么样,我详细的跟小张说了个明白。小张说:“他要看,你借他就是了。”我说:“我怕他不还了,这是我买的本子。”小张说:“你给他道歉就可以了。”我刚开始时还不愿意,经过小张的一番劝告,我给小明道了歉,小明不哭了,和我和好了。

我看到了那个本子,我想起来那件事,我悟出来一个道理,友情很重要。

篇2:描写回忆作文初三

回忆很美,美到再也回不去。

——题记

我记得我说过,我喜欢看你笑的样子,因为那样,我也会开心,不知道你忘记了吗?

我很送丧自己,可以在枯燥的初中三年生活中有你这样一位知心的朋友,也许,人人都会拥有,但做不到无可替代,也要独一无二。

我忘记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只记得,和你度过的每段时光里,我都很满足,也很快乐。我们有过争吵,有过不爽,但这些东西都被彼此心中某种强大的东西震撼的支离破碎。我们也会在一起疯,会把某人说的一无是处,会针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发表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总之,有你在的日子,那些回忆很美。

人常说,鱼没有回忆,鱼的记忆很短,我不这样认为,那七秒的记忆,是鱼儿最珍贵,也是最美好的,之所以忘记,是因为记忆中的那个人,注定和你分开。

快要毕业了,有些话很难说出口,即使说出来了,结果仍是一样,注定只拥有回忆,而那现实的东西,我是可望而不可即。

我现在把那些珍贵的回忆一一装帧,到我老的时候,回想起往事,也可以开心的笑,同时我要把这回忆分一半给你,不管那时的你身处何方,过的快乐与否,我要将这份久违的回忆送到你手上,然后对你大声说:“亲爱的笨蛋,你是不是也拥有这样的回忆?”

回忆在有些时候是一种药,他可以让你年轻的心变得淡定,可以让你悲愤欲绝的心变得坚强。

回忆是一堵墙,封锁了我对你的好,在这诺大的世界中,如果没有你的消息,没有你的一切,不知光凭回忆是否可让我安乐?

只想在最后偷偷的看你几眼,不被你发现,在回忆来打包之前,让你的笑增添进去,便是不过期的防腐剂,就看一眼,让我在回忆中记住这美丽的情感。

谢谢你的勇敢,让我明白了曾经我不懂的一切,也让我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拼命维护有你的回忆。

篇3:初三学生的作文教学探析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把握好这一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作用。作文批改, 历来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严峻课题。传统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写多练”,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精批细改”, 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那么, 教师如何从“作文山”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得出的体会是, 多批少改、符号标出、注重讲评、师批生改。

作文批改, 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和延伸。对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往往比作文前的指导效果更大一些, 因为它能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致辅导, 这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即我们应该承认, 学生的作文往往不是教师改好的, 而是他们凭着浓厚的兴趣, 勤学苦练, 自写自改好的。

因此, 教师既要重视“多批”, 又要尽量“少改”。“多批”显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少改”就是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不能将学生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删掉, 或者改得面目全非。“批得少”乃至“不批”作文中的优点不能得到肯定, 存在的问题便不能引起重视, 久而久之, 便会茫茫然、昏昏然,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随之丧失殆尽, 因此, 提倡“少改”。从客观上讲, 中学语文教师普遍负担过重, 是难以做到“多改”或“细改”的;从效果上看, 教师越俎代庖式的“多改”或“细改”是不会“多益”的, 因批改的目的是“授之以渔”, 而绝不是“授之以鱼”。有的教师讲究“精批细改”, 往往将作文批改的周期拖得很长, 这样, 既失去了作文批改的时效性、新鲜感, 又得减少作文次数。其结果, 教师不堪重负, 学生的能力也无法提高, 事倍而功半。

这里的“多批”相对于“少改”而言, “多”因人、因时、因文而异, 且“批”主要用符号标示, 而不用或少用文字批注, 这样“多批”既全面地“批”, 又有重点有针对性, 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养成写作的积极性。下面, 我从教学实践中, 总结如下几点, 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激励为主

发回作文本,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去关注老师的批语, 渴望在批语中得到老师的单独指点, 乃至赏识。所以, 教师一定要写好批语, 不仅要指出文法上的得失, 更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 利用批语激励学生的作文情感。特别是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更要善于发现其“光亮点”, 在评语中有所褒奖, 或选材好, 或立意新, 或语言有特色, 或书写用功, 或下笔不凡, 或结尾点睛, 或层次清晰, 或过度自然, 或自动检索以小见大, 或说不上有什么优点, 都较以前有很大进步, 教师都应毫不吝啬地标出赞扬号。

教师对其缺点要真诚指出, 尽量具体, 使其在欢愉的心境中改掉缺点。通过批语激励,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身的进步, 品尝到自己劳动成果的甘甜。同时, 也使他们从批语中感受到一股暖意, 透过批语仿佛看到了老师那殷殷期待的目光, 从而为下一次写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针对性强

在每次作文批阅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确定批改对象和批改内容的重点。非重点批阅的作文, 只看基本要求, 略画赞扬号再打上分数即行, 这部分学生因成绩得到肯定, 便不会因“批”得少而影响积极性。确定了批改内容的重点, 批阅起来就迅速方便。比如有学生错别字多, 就着重批改他的错别字, 在错别字的上面或下面打×;有学生说话啰凌吵, 就用删除号;有学生说话不照应前后, 就着重批他的失于照应。这种用符号标示、多批少改的做法简单易行, 又富有启发性, 使学生作一次文, 就会有一次收获、有一次进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讲评, 师批生改

由于这里的批改是有重点的“批”而未“改”, 所以在批改时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就有待于教师讲评时予以弥补。“多批”在于发现问题, “讲评”在于解决问题, 因此, 讲评尤其重要。为了加强其针对性, 要求在教师批改时, 必须做好笔记, 在讲评时必须做好讲评板书, 而且要求学生紧挨着前次作文记好讲评笔记, 然后让学生根据讲评内容, 再结合自己作文上教师给出批注的问题, 尽可能地加以修改, 待下次作文交上来时再检查。

此外,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首先, 学生的优秀作文可向报刊推荐投稿, 争取发表, 也可以让学生文学社刊择优发表, 在学校广播台口头发表。可在学校、班级的黑板报、墙报、自办小报的作文园地上发表, 也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择文汇集成班级作文选, 用于班内外、校内外的交流。这样,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次, 实行积分评奖, 每个作文本扉页上写上目录, 期末算积分评奖, 积分少的, 可以较之上学期评进步奖。这样, “批”的分数就不再是一个枯燥的数字了。

上述“多批少改”是就作文批改的基本方式而言的, 这并不排除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的“全班集体批改”“学生自改和互改”“当面批改”等多种不同方式。当然, 作文批改的方式, 有个师生双方的习惯、适应及配合的问题, 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会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

篇4:浅析鲁迅小说中童年回忆的描写

关键词:鲁迅 童年 回忆 《社戏》 《故乡》

一.鲁迅的童年经验以及回忆书写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鲁迅先生远没有伟大的童年时代生活,而他的童年时代大多是通过已经伟大了的鲁迅的回忆来展现给世人的。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朝花夕拾》就是鲁迅永别故乡后的情思,就是在流离颠沛中,对儿时童心的追忆,它表现的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童年生活。而在小说中,“我”并非真正的鲁迅,而是鲁迅的化身,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回忆的童年或许是真的,或许更是一种童年梦幻,是对童年生活纯真无邪的希冀。所以,本文就以《社戏》、《故乡》这两篇有关童年回忆的小说进行分析。

鲁迅的童年以13岁为界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段生活,在13岁以前鲁迅也有过快乐的童年,而13岁以后,一连串的打击突然降落到他头上。首先是祖父因科场案入狱,接着父亲久病不起,鲁迅不得不过早担起家庭重担,常年奔走于药铺和当铺之间,在世人的冷眼中受尽了侮辱和炎凉,过早尝遍了人生的酸苦,遭受着难堪、屈辱、自卑和压抑,正因为如此,13岁之前在乡下度过的快乐日子在鲁迅不愉快的压抑的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对于鲁迅而言,基本上是在一种被压抑的和沉重的氛围中度过他的最重要的一段童年时光的。在鲁迅的童年经验中有着他的对于不愉快的和压抑的早期生活的极为敏感的记忆,或者说,早期生活的压抑感及其记忆,构成了鲁迅童年经验中最显著和最重要的内容。鲁迅是怀着一种受到伤害的心情走向人生、社会的。在对人世的感慨和洞观的背后,不知隐藏了他多少滞重的记忆。同时,鲁迅作为一个精神界的与黑暗抗争的战士,成年后令人绝望的现实人生便时时激起鲁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他的精神需要一个栖息之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就成了他逃避残酷现实,寻找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栖息地。所以在《社戏》中,成年鲁迅由于精神上的压抑,以至于从北京戏园的两次看戏也不能排解他心中的抑郁,从而转向回溯性童年记忆,向我们描绘了童年鲁迅在故乡看戏的自然欢快、美丽动人的画面。

回忆是一个与时间相联系的概念,时间的延续会使一切事情成为回忆,同时也会使一切痛苦渐渐趋于平淡,甚至由于距离的拉开,有些痛苦还会转化为美感,正如距离产生美。鲁迅虽然对旧的社会、旧的人生在理智上充满了憎恶与绝望,但他在情感深处,在潜意识中却不能甚至不愿像别人那样慷慨激昂甚至兴高采烈地埋葬它,因为那社会、那人生里毕竟有着他的一份眷恋与希望。书写童年是一种回忆,对童年的回忆往往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生的, 回忆的引发是有一定契机的:一个历史事件、一种文化嬗变、一次思潮涌动,甚至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都可能引发对童年的回忆。《故乡》中的回忆是因为不愿相信现实中农村残破、凋敝的景象,《社戏》由“我”对在城市看戏的不满始, 以对比的方式勾起了对童年在家乡看戏的回忆。

二.鲁迅小说中的童年情境和故乡景象

我们来看看鲁迅回忆的童年,《故乡》中,“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小说又陆续给我们呈现出了少年的“我”和闰土关于捕鸟、捡贝壳等的天真对话。《社戏》中,在童年“我”的眼里,乡村的风景是那样美丽动人:“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作者还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小说中的童年记忆充满了童真、诗意与温情,自然的一切充满了灵动飞扬的生命活力和绚烂美妙的幻想色彩,而且体现着儿童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

《故乡》写的是现实中的故乡,它是那样的萧索残破,“没有一些活气”。小说开篇就极力渲染一种“臧否不知所云”的心态:“故乡全不如此”,“故乡好得多了”,故乡“仿佛也就如此”,“故乡本也如此”。这或许是因为“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是为“永别”而来。目睹过故乡的衰败,体味了故友的隔膜,满蕴着迁徙的感伤,故乡越发显得黯然失色,以至于离开之际,“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沉郁悲凉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我们回忆的意愿却是趋向于美好事物用以慰藉心灵的。所以,《故乡》以“我”脑里闪过“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田和英姿勃发的刺猹少年,使阴晦之气为之一扫。“我”已经不可能忘掉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

《社戏》所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当这种情感在当前的世界显得陌生时,它就在回忆的世界里寻找。同样是看戏,成年鲁迅在北京看的两回戏,都觉得“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只觉得“耳朵冬冬惶惶地响”,而觉得真正的好戏已经是“远哉遥远”的了,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就由枯燥烦闷的现实中转向温情脉脉的回忆里去了。人既然无法脱离既定的存在,那么人就会在对现实苦难的沉重感受中寻求解脱,就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眺望存在或不存在的远方。

在《社戏》、《故乡》中,同样体现着不同层面的自然与社会对立的结构模式。王富仁说《社戏》“里面有着嘈杂的都市生活与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对立,有粗俗自私的城里人和亲切和善的农民的对立,有愚陋倨傲的成人与聪明天真的儿童的对立,有矫饰的贵族化的都市文艺与朴素的平民化的民间文艺的对立,有充满生存竞争的纷乱社会与优美宜人的大自然的对立。这些对立,说到底,实际便是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在《故乡》中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对立。儿童天真、纯洁,是人的天然本性的集中体现,儿童之间亲密友善,而成人却是愚昧、麻木而又痛苦的,早已被社会理性所异化,成人之间是一种封建等级关系,充满了隔膜。《社戏》《故乡》中的自然,是一种生命的圆融,具有和谐、完美的情致,给人一种纯净、清新、活泼而又质朴的亲切感,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美。这种自然所隐喻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境界。童年回忆指向一种摆脱了一切桎梏,坚决、彻底的反抗精神和无压抑的、和谐的人生状态。

三.回忆超越现实的精神慰藉

在当下文学创作中,我们会程度不同地体味到作家的一种远方意识,在他们的笔下,我们会阅读到许多诸如“梦”、“童年”、“乡下”等间离现实的远方描写,这些充满超越性意味的远方意象和精神意绪,既是作家间离现实苦难的一种精神写作形式,同时也是作家试图超越现实苦难、消解现实人生苦难沉重性的富有诗意的表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的结末一句,不知勾起了多少读者的神思遐想。为什么我们会受作品中的这种怅然若失的情愫的强烈感染呢?因为这最末一句话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年少时的我们读到这里并不会有太多真切的感受,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会感叹会怀念,它使我们联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从而搅动我们心灵深层的积淀,引起“心弦的共振”。对童年的回忆,实际上暗示了叙述人当下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缺失, 暗示了叙述人的孤独和焦虑,时光易逝,物是人非。而回忆产生的童年梦幻,宣告了叙述人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否定。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再用感情镀上金色的光泽。即使是忧患的童年,也会因时间的距离和人生的经验寻觅出不一样的美感。对回忆者而言,纯洁无瑕的童年生活,无疑是逃离当下沧桑成年的一种最为便捷、最为经济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范伯群、曾华鹏.作家与读者间的最良导体——人生经验通感——从《社戏》和《朝花夕拾》谈起[J].《名作欣赏》,1986年04期.

[2]陈丽芬、万祥.精神憩息下的审美记忆——评鲁迅《社戏》[J].《安徽文学》,2007年07期.

[3]赵建晖.鲁迅在《社戏》中为什么选用儿童视角[J].《语文建设》,2006年11.

[4]荣松.爱恨交织写故乡——鲁迅小说《故乡》《社戏》之比较[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6年12期.

篇5:初三回忆作文

“他们来了!”猛地,被刺破了的寂静在一瞬间覆没于排山倒海的欢呼声和掌声里。他们来了叔叔挽着新媳妇的手缓缓走来。犹如千军万马挥舞金戈,齐声呐喊,遏止了行云。这阵势,心,为之一颤!漫天的彩色纸条和花带已掀起了缤纷的罗幕,翩翩的姿态,让我眼花缭乱,我才缓过神来,也抓起了篮中的纸条向空中极力撒去。整条道路宛若天花乱坠,夕阳慵懒地为天际抹上了金黄的流苏和艳丽的腮红,真是应景啊!等等,这黄昏的时间点也有来头呢!我的家乡鄱阳对黄昏出嫁有牛马出栏的解释,《说文解字》引《礼》作释:“娶妇以昏时。”三千年前的周公之礼,居然仍在鄱阳留下很深的痕迹。

伴着众人的簇拥,新婚夫妇走入堂中。古代儒家婚礼倡导“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老人说,亲迎的程序又包括起媒、暖房、拜堂、分大小、闹洞房。可我们小孩子哪知道这么多繁文缛节,只能干巴巴地站在一旁看着司仪眉飞色舞地念叨着。他时而振臂高呼,又时而向新郎频频点头。我和小伙伴只顾自己埋着头聚在一起,不时又急得直跺着脚,鼓着腮帮子抱怨不能快点自由。

终于,“暖房”一词如锐利的箭穿过众人的嘈杂直抵我们的耳畔,惊跳起来欢呼着。暖房,意味着大家可以自由活动起来。叔叔便携着新娘向大家一一见面。至于我们便迎来了欢乐的高潮,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穿梭于各个角落,寻找落下来的糖果和完整的大纸花,把它们一一拾起,口袋里塞得满满的。

接着,大伙便坐在一起,摆开酒席,放宽肚子吃了。我们小屁孩儿围坐在一起,各自把拾到的小玩意儿摊到桌上,绚丽的彩纸在眼里熠熠生辉。吃饱喝足后,便由大家长各自领回家了。

篇6:关于回忆初三作文

那天我和妈妈弟弟一起去彭彭家做客。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还把所有零食贡献出来了。妈妈要我们回家的时候,彭彭哀求妈妈让我在她家住一夜,妈妈勉强答应了,我和彭彭高兴地跳起来。

彭彭的妈妈在做饭时候我们两个想到一个好主意,开睡衣晚会,我们马上就写了一条单子,把想玩的游戏都记下来了。吃完晚饭后我们迅速洗澡好到床上开始第一个项目:讲鬼故事。我们轮流编鬼故事,一人讲一段,我们天马行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到镜鬼时,我们看到镜子都觉得很害怕,担心镜鬼从镜子里走出来。我们赶紧把房间里的镜子用布挡住,担心故事变成现实。我们越讲越害怕,吓得浑身打颤,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我想到一个办法来辟邪,把玩具木剑放在床底下,拿两个代表平安的苹果放在桌面上。

第二个项目是脚不沾地,游戏规则是围绕房间走一圈,脚不能碰到地板要利用凳子或桌子踩着过去。玩的就是第三项是挤眉弄眼,从零食堆当中挑出一包饼干撕开,拿一块饼干放在脸上,我担心饼干掉下来就躺床上,开始比赛,看谁先吃到饼干。我们使劲地眨眼睛皱鼻子用尽所有表情将饼干移动到嘴边。当我的舌头能碰到饼干时,饼干却掉了下去。又要重来一次,这次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饼干吃到了。最后一项是枕头大战,我们将枕头扔来扔去,很快累得筋疲力尽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篇7:回忆初三作文

我懒洋洋的爬起来,走进卫生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仿佛又看到刚进初一的我,那时的我眼里都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只记得当时我傻傻的,想不了多少,现在呢,我也稍微成熟了,眼里看到的东西更开阔了,想的也比较多,这短短的三年我真的成长了好多。我凑近镜子,认真审视着自己,我的脸比以前更消瘦了,也有一点点小胡须点缀在下巴,脸是也有一些以前没有的青春痘,这红一点,那红一点,这应该就是青春的表现,意味着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我洗漱完,回到房间,看着乱乱的房间里随地可见的试卷,我清晰的记得我以前奋笔疾书的样子,我还记得我绞尽脑汁想数学题的时候,心思都会飘到太平洋去,我还记得我费劲口舌记单词的时候,一直坏自己记性差……大豆般的汗水,连风扇都抚之不去,汗流浃背的,哈哈哈,但是,现在想想我也挺快乐的,至少我奋斗过。

我收拾了一下脏乱的地面,整理出来的试卷,我翻看了好一会,密密麻麻的字迹,都是我的战绩,哈哈哈,真不知道自己怎么挺过来的,也不感觉到累了。当我找到一张满满都是红色字迹的试卷时,我陷入了沉思……

这张试卷是我有史以来做的最糟糕的试卷了,我还清楚的记得,当老师公布成绩的时候,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一般,我仔细的看这张试卷,不敢相信我会做这么差,但是事实摆在眼前。课后,老师单独找到我,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文笙啊,人呢,都有‘滑铁卢’的时候,但是不能就此陨落,不能成为退缩的懦夫,知道吗?我也看了你的试卷,你没有很大的错误,就是不细心,写试卷的时候肯定掉以轻心了吧?你要记得,不管是任何时候,试卷有多简单,都不能掉以轻心,这非常重要!”我抬起头看着他,他的眼神好坚定,也好犀利,我永远都记得,仿佛眼睛冒着光!我跟他点着头。

上一篇:软件开发公司简介下一篇:读水浒传有感4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