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研究》

2024-07-11

《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研究》(共7篇)

篇1:《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研究》

《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时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小学习作中,自评自改需要较强的评改能力和较高的自觉性,实施起来有难度。相比之下,互动评改顺应了儿童心理,能有效调动评改积极性,帮助儿童迅速领悟习作的要领、技巧,提高写作。批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作文情况的检查、评估、交流和总结,又是对学生继续修改作文的指导。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被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扰着,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言不由衷。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甚至视作文为畏途,一写作文就犯头痛。每次批改作文,教师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并不领情,教师在作文本上批改出的错别字、错误标点、语句不通、结构内容等有必要修改的问题,学生并不重视,据统计学生拿到作文最关心成绩的占76%,关心好句子的占17%,关心老师评语的占7%。教师精疲力竭,学生作文收效甚微。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至于老师。

我校处于弹子石CBD的城乡结合处。本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处于由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转型阶段,但是人的素质、观念等却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我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和外来打工者。本校招生地段的社会环境复杂,外来人员众多,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是小学文化,工作也不固定。他们整天忙于工作,奔波劳碌,疏于

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无时间顾及教育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教育氛围,大多数学生在习作方面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习作能力低下。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强调在小学教育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青少年打好做人、求知、生活、健体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健康成长,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本学期我们提出了《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研究》的课题,对此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调查和分析高年级小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现状。

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明确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相关要求。

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从多个层面探讨培养小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内容:

1.通过文献研究,使老师明确新课程改革对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相关要求。

2.调查和分析五、六年级学生在现阶段的语文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3.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家校协作等四个层面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高年级学生课堂上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学校教研组工作对培养学生互相

评改习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2)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个体指导,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互相评改习作的学习习惯。

(3)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互相评改习作的学习习惯。

(4)加强家校协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习作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习作的归因分析。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借鉴先进经验。

3、行动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学生进行提高相互评改习作能力的培养。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个别案例,有助于积累经验的积累,以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经验总结,为理论总结奠定基础。

5、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五.研究措施:

1.通过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筹备资料库,为本课题的研究做好准备。

2.强化理论学习: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阅读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并组织讨论与交流。

3.规范制度,保证课题实施: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

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有价值的经验。

5.撰写研究性文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

6.充分利用学术委员会指导老师的作用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六.研究对象:

五年级一班、五年级二班、五年级三班、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六年级三班、七.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集

3、个案集

八.人员分工:

1.课题小组成员:杨眉、欧邦霞、唐敏、吴欣梅

2.人员分工:

(1)学习调查阶段:

①明确新课程改革对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相关要求。

负责人:杨眉、欧邦霞、唐敏、吴欣梅

②调查高年级学生在现阶段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负责人:杨眉、唐敏

(2)实施操作阶段

①分析高年级学生在现阶段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现状及提高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实施策略。

负责人:杨眉、吴欣梅、②召开《提高高年级学生在现阶段的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座谈会》 负责人:杨眉、欧邦霞

③会议记录、阶段计划、阶段小结

负责人:杨眉、欧邦霞、唐敏、吴欣梅

(3)汇编总结阶段

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负责人:杨眉、欧邦霞

篇2:《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为了探索习作教学的新方法,切实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并以文载道,在习作教学中求创新,求发展,使兴趣与能力在习作教学中优化互补。《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实践、观察、调查、对比等方法,取得了具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简介 1、课题背景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非得说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习作成了蒙蔽老师和自己的帷幕,而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生对习作自然兴味索然了。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这些问题有所缓和。但许多学生仍然存在着习作畏难情绪,依然视习作为“苦事”。这些问题令人忧虑,也激发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探索和研究。、课题的界定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了。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

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一)、转变观念,倡导自改

一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集》,其中一段关于改作文的论述,“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任何能力的锻炼总是越频繁越好,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就学生能力的锻

炼说,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于是来了‘徒劳无功’的共同感慨。”因此,叶老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老师要做的事是转变习作评改观念,切忌大包大缆,不应以教师的批改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应该是激发学生自改习作的兴趣,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因此,提倡让学生自改作文,自主参与作文的全程训练,既可减轻老师沉重的改作负担,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激发兴趣,乐于自改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导师,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种潜在力量。但小学生对于自改作文,心理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他们有的懒于修改,有的想改,但无从下手;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有的是“奉命修改”,“师命难违”。总的来说,多数学生对作文的修改缺乏正确的认识,兴趣不大,甚至认为“多此一举”,这自然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调动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常常背诵修改文章的名句“文成于改”“千修百改成华章”“文章不厌反复改”,了解名人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如《欧阳修追字》《推敲的由来》,鲁迅创作的严谨风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经过反复酝酿才确定,使得该句成为千古名句,从而激发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此外,还可以找一些原稿以及修改稿印发给每一位同学,组织他们读原稿和修改稿,并且组织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谈谈读后的感想,体会修改后的好处,让习作修改“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三)、教给方法,学会自改

1、以学定教,重视讲评。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先学后教”“作后讲评”。有一个比喻,说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以“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在前面跑啊跑、学生在后面按着老师的步伐,跟啊跟的教学;以“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跑啊跑,教师在后面关注、倾听、关照、扶持、帮助的教学。在批改时,第一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摘录学生作文中表达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个别至全体子;第二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第三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 作文,边读边看学生作文中有没有普遍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创意的表达,值得大家学习,找到了这一个点,课上进行训练,由缺点而练成优点。这种训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有心理认同感,欢迎。

2、示范引路,由扶到放

下水示范。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

具体做法:(1).欣赏。讲评课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好,也感受到了写作带给自己的荣耀。诸如学生作文中“神说:世界要有光。于是光芒普照大地。比尔·盖茨说:我要有钱。于是微软垄断全球。老妈说:我要更漂亮。于是她就把大冬瓜做成了面膜”之类的话,不仅本身精彩,还能使课堂上产生欢快的笑声,笑声里大家知道了什么叫有魅力的语言、有情趣的语言。

(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出现的。挑刺,我主要着力于句病,有时也抓段病。句病如“我”病、“我想”病、“在”病、“今天”病等。如:“我跑到了一个墙角,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一滴,两滴„„我想:我也想为班级增光„„”句中的“我想”完全不需要,有了,反而阻碍语言的流畅。

(3)训练。讲评课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写好对话,写好场面,写好心理活动,写好人物外貌等。不管哪个内容,都要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①从学生作文的“亮点”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②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就是走“无序之序”的训练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所指引出的“序”,就是最好的“序”。

另外也要教给学生自改习作的一般步骤:如中年级的“三读三改法”:

(1)、一读,通读,改正错别字和用得不当的词语及不正确的标点。

(2)、二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改正不通顺的句子。(3)、三读,默读习作,对照习作要求,发现成功精彩之处,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进行自主修改。

这样,学生清楚整个评改过程,使得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评改时可以效仿。

3、集体合作,共同提高

因自改后,习作明显完美多了,但难免还有许多自己发现不到的问题。因此,就进一步发挥集体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即进行互改。互改是建立在自改的基础上的。互改时,首先把每四个学生分为一组,互换作文后,自己轻声读习作,了解重要内容,接着一人读三人听,在评价别人的文章时多看别人的闪光之处,哪怕有一个好词、有一个好句都要给予肯定,多看他有进步的地方,每个人都要善意地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逐一轮换读,讨论修改之处,找出修改作文的方法,在

集体探讨中摸索修改作文的门路。其次,是在上述训练一段时间后,改四人一组为二人一组进行互改,就是在集体修改中掌握修改方法后,可设同桌互改,前后桌互改,前后交叉互改。改后换回自己作文,再次进行自改。此时,自改不仅可对照同学的改文学习到好的修改方法,得到好的修改结果,而且也再次锻炼了自己修改的能力。

4、面批面改,呵护心灵。

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在面批学生的作文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做一次认真的阅读,就学生的作文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了如指掌,也就是面批做好“备课”。例如,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作文,和学生一起寻找习作中的亮点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改完以后让他读一读,并适当加以鼓励。这既是对孩子的呵护,也是对孩子所写的习作的高度关注。采用面批这一形式,老师与学生之间边读边谈,有时还会心灵上的近距离接触,让你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冲出火花。在谈话的过程中完成作文的批改,老师有讲有析,学生有听有问,随时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学生的充分参与,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激情。

(四)、展示成果,善于自改

通过“佳作欣赏”、“经验推广”、“得到启示”等多个角度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体验自改习作的喜悦。“佳作欣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优秀作文中得到启发;“经验推广”优秀习作作者从自己写作体会或构思方面把经验介绍给大家;“得到启示”谈谈自己通过在作文修改上得到的启示和收获,“你认为本次习作中,你最满意的修改在哪里?”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等展示自己的修改“成果”,“你学会了哪些修改方法?”如怎样写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怎样把细节写具体等。老师评定等级时,习作等级可设为“习作等级+修改得分”,习作等级在学生第一次完成习作后就评定,修改得分在学生自改后评定,老师针对学生的修改,采用加分的方法,而且不封顶,可超过百分,让学生看到到自改习作的成绩。哪怕他们只改出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也应该得到肯

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修改后的进步,尝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还可把学生修改后的原稿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把自改后的习作发布到“班刊”“博客”“班级网站”、推荐到报刊发表等,体验到自改习作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意自改习作。

“文从改中出”,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我们必须给学生充裕的修改作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学生才会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写作的窍门,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相信孩子的语言会在一次次修改中亮起来的。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一个班(4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我们首先对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问卷,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将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写作水平、评改能力等情况,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自我写作与评改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出新的写作与评改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充分发挥潜能的课题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平时在学生语文写作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其他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并挖掘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内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师撰写案例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各种写作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提炼出教学途径。

(4)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的步骤

⑴启动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计划,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召开课题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研究初期,积累和筛选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为研究做好准备。

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和听课。

了解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学生的学情调查。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每学年规定课题组成员至少每人上一节研究课;每学年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每班每学期至少有2篇习作在网站上交流。

调查、了解、分析习作有效教学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发展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及论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教学反思或叙事或论文在网站上交流

⑶总结阶段(2014年11月-12月)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

编辑成果专辑,教师、学生成果汇编成册。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研究结题鉴定。

六、具体措施

本课题从2012年9月申报开始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半,虽然研究时间比较短暂,但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课题实践力度较大,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开展了如下的工作。

1夯实管理,健全研究机构

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课题组为了确保研究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内容、步骤,为课题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如:每学期要制定具体的短期研究计划,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一般每四周一次),交流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研究困惑与困难,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内容;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

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写下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个研究阶段至少撰写研究心得或论文两篇;每次专题活动或研究课有记录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2理论引领,创设研究氛围

自课题被批准立项以来,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著作和经验文章,统一思想,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

每学期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探讨在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等。课题组先后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的相关专题,鼓励大家撰写学习心得与反思,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题沙龙活动,这一个个举措逐渐转变了课题组成员的习作教学观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也使课题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等活动,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积极开展公开教学,定期安排一位老师上一节公开课,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共营互惠。这些学习有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能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课题组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比赛。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为此,我们根据中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消防演练、学雷锋活动、庆六一征文、读书笔记评比、小组流动日记竞赛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自由、自主、快乐地写作,在玩与写的过程中发展了习作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与研究,课题 “提高中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生作文兴趣有明显提高,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理念与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1、学生的转变

(1)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2)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一个多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3)提升了学生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让此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虞快同学的作文《小章鱼脱险记》发表在《新作文》周刊上。《请为我送上祝福的掌声》发表在《常州晚报 小记者》等。蒋妍、蒋依辰同学在溧阳市作文选拔赛中,获二等奖。

(4)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写作和评改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教师的转变

实验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水平得到提高,老师在探索中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全新的习作教学观。通过今昔教学策略的对比,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写出佳作。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因而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

(2)生成了习作教学的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教给学生写作与评改的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找回写作教学中久别的童心、童趣,从而更深、更广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陈丽娟老师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陈学秀老师的《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有效指导小练笔》,戴惠仙老师的《想象作文设计举要》《探究作文教学之“三源”》,黄爱红老师的《培养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等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一年半,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作文也的确得到了提高,但仍有许多困惑,特别有几点思考需在这里提出:

1.大班化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虽在提高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缩短学生个体之间差异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更好地、真正地让每个学生的习作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呢?

2.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需要研究人员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繁忙,如何调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3:《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研究》

一、积累词语夯实习作基础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厚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学生习作没有词汇和材料,如何写作文?没有“读书破万卷”,又怎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学好语文离不开基础知识,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是关键。”。积累词语的教学策略有:归类整合,系统积累;运用规律,长久积累; 借助语境,准确积累。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阅读,另一条是动笔。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能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一旦需要,这些材料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自己应用。“不动笔不读书。”课内,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在读完课文后要认真把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还积极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以及和同学交换阅读,扩大阅读量,并做好语言积累。课外,教师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篇目,采用学校阅读和家庭阅读相结合,提倡多读书多看报,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他们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词汇,为习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模仿勤练习作技能

模仿,是人类学习语言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模仿是学习,是借鉴,是习作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模仿指导,要求学生从仿句、段、篇入手,从仿内容、细节、 情感入手,从仿人物对话、肖像外貌、心理描写入手。通过仿写,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梯子”,为学生打好句子基础。 比如《画风》这篇文章,内容浅显,可以结合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仿写因果关系的句子。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后,让学生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你所熟悉的一座山、一条河、一处景点。教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美丽的家乡。无论哪种形式的仿写,都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的仿写。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增长,教师可通过范文培养学生的驾驭材料能力、开拓思维能力,从范文中悟出的规律应用到创作中去, 引导他们逐步从“仿”作阶段进入“创”作阶段,努力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三、培养兴趣开启习作活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尽情地玩,自由地写,这样会使学生增添许多写作乐趣。把学生喜欢的游戏适当地引进作文课堂, 如老鹰捉小鸡游戏、袋鼠跳步游戏、击鼓传花迎新年等等,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自由地、轻松地展示个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真实的交往,有想象互动的过程,有真实的感受。并且每个学生都是这个过程的不同形式的参与者、描述者、评价者,学生就有了写作的材料,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写,思维最活跃、想象最丰富、表达最顺畅,写起文章来,就会思如源泉、妙语连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诗词竞赛、美文朗诵、踏青写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心得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习作真正成了他们表达交际的工具。俗话说: “毛驴没人骑不行,写文章没人逼不行。”我的“逼”,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我采用小练笔的方法,坚持随课文内容仿写小作文,每周至少一文,定时交流,选出好的展示在“学习园地”上。 这样通过引导,通过“逼”,更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生活实践丰富习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就如泉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泉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哪里有生活,哪里就会有习作的材料。现实生活绚丽多彩,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敏于观察、 善于发现,把生活中的见闻积累下来作为日后习作的素材。生活中的语言也极为丰富。谚语、歇后语、日常用语、对联、歌词都是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习作时恰当地运用,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有时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生活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中逐渐走向成熟,在习作中得以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无边的生活空间,融入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引来一渠清水,给他们提供创作机会,让他们的心灵无拘无束地奔腾,为他们创造一个能自由探究的多元生活空间,使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城市学生见到的是高楼大厦、繁华街道、和谐社区。那些奥妙无穷的科技馆、美轮美奂的展览馆、景色宜人的公园、和谐温馨的社区、生机勃勃的动物园,都是学生们的好去处。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日益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习俗仍在农村延续, 诸如: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赛龙舟、娶新娘闹洞房、新居落成仪式等是农村学生亲身经历的场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因地制宜,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习作材料。

五、注重评改增强习作实效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有的老师碍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没有进行当场点评。其实同学和教师当场的点评、激励,能使其他学生产生力求写好的积极心理。教师可结合班级、学校举行的各类征文比赛中,选取一些典型的习作,先让学生浏览一下,概括出优缺点,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习作的立意、选材、构思、方法等进行讲评,给学生指明了修改方向、教给修改方法。教师的评改不是作文的最后步骤,而是让学生扬长避短,使习作写得更好,更有创造性。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改和互改。自改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一般采取多读的办法,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由于学生习作水平与自改能力有限,对自己的文章形成思维定势,找不出毛病来,教师应创设民主修改的氛围,提倡互改。互改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一方面,优秀习作被同学所肯定,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评改他人的习作, 迅速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借鉴别人的构思、布局、方法中精妙之笔,从中领悟到写作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高年级学生互相评改习作能力的研究》

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培养的是祖国未来。要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必须先提高教师质量。所以我们首先要提高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习作指导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探寻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做到既“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又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为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教师的指导习作能力找到途径和方法。既为学生增加知识储量,又为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小学教师强则小学生强;小学生强,则国民强。国民强,则国家强。

过去我们很长时间的习作教学都是无效劳动,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写作水平不高。所以习作教学必须改革。

我们需要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引起世界各国教育行家的关注。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的研究。

“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和教师指导习作能力方法的研究”就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以“三维度” 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习作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积极思考谋划,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力争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他们今后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小学生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学习及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研究他们在教与学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

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和小学教师指导习作教学的经验。

如:调查访谈小学生语文习作的个性心理,内容包括:(1)习作兴趣:包括是否对习作感兴趣,感兴趣的内容、体裁,感兴趣的程度,兴趣是否持久以及影响习作兴趣的因素等。(2)对习作的自信心:对自己习作是否满意及对自己习作的前景是否持乐观态度等。(3)习作质量:包括习作篇幅的长短,习作材料来源(是否存在“编、抄、套、假、大、空”及存在的程度),经常得到的等级等。(4)语言积累运用情况:包括优美词句摘抄(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要求)、背记量,对摘抄、背记的目的性认识,积累意识,运用意识,运用能力,阅读面等。(5)习惯包括阅读习惯,积累习惯,运用习惯,自能习作习惯,修改习惯等。(6)对习作的认识:是否认识到习作是表述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需要等。

调查教师习作教学指导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习作教学指导能力。调查学生已有语文学习策略及教师语文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习作教学现状。学习理论,借鉴先进,结合教学实际,研讨学生习作能力和教师指导习作能力以及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确定出符合小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整体训练体系。可采用下列途径

1、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

2、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习作教学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听说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说,爱说,教师帮助学生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换码,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勤读书、勤思考、勤积累等良好阅读习惯。

3、分层指导。(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习作水平划分层次,同质或异质分组,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

学法指导分层:根据学生习作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

习作要求分层:根据学生习作水平对每一次习作、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要求。

评价方式分层: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标准动态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功能激励化等特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把握以下要点,充分发挥其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功能:

与教学结合。评价中,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评价植根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发挥评价对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功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成为有效的教育教学。

与德育整合。采取不断累积性评价的方式,改变说教和知识灌输单一的倾向,确立“自律自强”、“文明礼仪”、“劳动卫生”、“热爱集体”四个项目以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自律自强、文明守纪、热爱集体、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做人品味。

与家长互动。可根据学生个性表现,确定个性项目评价。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古人早说过:文如其人。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

只有品德高尚了,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篇5:提高阅读量增强学生习作能力

什么样的作文教学和这样的结果密切相关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多数教师的习作课是怎么上的。在小学语文课中, 尤其是在中高年级的每一单元后面都会安排一个集中习作训练。课时要求多为一二课时, 语文教师都知道这是习作指导课 (姑且不论这种安排的理论依据:习作是一种技能, 有方法可循, 可以按目标要求进行训练是否还要进一步探讨) 。下面, 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为例, 来分析一下它对习作的指导意义。

本单元是一组以歌颂爱国主义,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主题的诗、文, 习作训练要求写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 教学文本与习作重点的联系在于表达真情实感。教学中, 教师进行广泛的启发、引导。教师就文题、提纲、重点、情感、表达及学生的生活素材整理进行了指导, 然后便要求学生作文。除了一般教学程序外, 再也难有实质的东西。

事实上, 作文重在表达 (达意、表情) , 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 课堂教学却少有涉及, 也很难涉及。老师不可能就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详细地指导, 既没有这么多时间, 能力上也可能会有问题。此外, 由于教学时间、学生数、题材等问题, 即便给予了详细的表达上的指导, 给出了最合适的方法上的引导, 那也只是教师水平的展示;面对具体内容的作文训练, 学生仍难以形成个人的东西。如此说来, 这样的习作指导充其量也只能是就既定的训练内容给予有限的指导, 而面对习作综合能力的提高却少有帮助。

那么, 在这种习作训练模式下, 学生的习作水平又怎样呢?

笔者收集分析了五年级一个基础尚好的班级一学年的作文。在全班46名同学中, 按新课标要求, 基本符合五年级作文要求的有8人, 占17.4%;语句不够通顺, 用词严重贫乏、干瘪, 辞不达意, 不能准确表达意思的有15人, 占32.6%;基本能说清事情, 能一定程度地表达意思, 知道语言表达需要有一定的方式但却不能自如运用的占50%。总体习作的合格率在40%左右。这种状况与学生接受了五年的语言习作训练的现实是很不相称的。

与此同时, 再看看学生的阅读情况。

小学生们现在的阅读量是多少呢?据统计, 在某校六年级6个平行班级276名同学中, 完整地读过1本书的有60人, 读过2本书以下的有125人, 读过3本以上的有24人, 基本没有读过整本书的有127人, 他们在五年级时平均课外阅读量不到5万字。据了解, 其他年级学生的实际阅读量与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样相距甚远。

为解决写的问题, 老师在充分完成文本阅读教学任务时, 也进行了许多尝试, 如熟读、背诵课文, 写日记、写周记, 要求多读课外书等, 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还是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就如何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这个核心问题, 仍没有具体而效的应对办法。

新课标对阅读、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写”来说,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新课标提出, “写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从阅读量来看,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一二年级达5万字, 三四年级达40万字, 五六年级达100万字。

很显然, 新课标体系科学地指出了习作与广泛大量阅读间的关系。在进行系统语文训练的同时, 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非常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们在完成一般与教材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习作练习时, 都在进行着三维目标训练。在现有的课程计划框架内, 面对同样是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教师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离开了广泛的阅读, 我们是否在做空中楼阁呢?问题的关键又在哪里呢?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胸有成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读书人早已明白的道理。作为“写”的实际做法, 流传至今, 自然说明它是被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读书”、“成竹”、“米”显然是必需的, 回到问题的原点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必有其可行性。

德国十三岁少女安妮·弗兰克躲藏在密室里二十五个月, 在此期间, 她读了大量的书, 写了几十万字的日记。她以自己的一本私人日记跻身“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行列。试想, 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吗?

习作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是有其理论支撑的, 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神经科学也为习作学习提供了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语言学习的研究值得借鉴;“攀登英语”在英语教学上的成功实验也告诉我们:长期大量的阅读、交流是掌握语言的关键。能很好地表达则是掌握语言的重要表现。

美国学者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中特别强调阅读对形成作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他说, 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等技能可以训练, 其他的因素却不能。增加阅读量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帮助学生发展作文的能力更为有效。学生的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但高水平的写作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 作文绝不是技巧问题, 不是反复地训练就能取得较大进步的。

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研究表明, 儿童不仅有语言的本能, 还有着文法的本能, 语言表达的本能;广东省教科所的郭思乐教授倡导“以生为本”。他说, 以教为主的策略就人像教人睡眠一样多余而有害。

应该说, 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让我们以六年级为例, 设计以下方案, 以求为“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而解决“表达”的问题。 (暂且把这项活动定名为“大阅读”活动。)

1.确定专门的阅读时间。

(1) 在课程表中利用校本课程课时, 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 设立一堂阅读课;每周安排一堂阅读交流、指导课。计2个课时。

(2) 要求学生平均每天在家的阅读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累计约2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按每分钟阅读约300字计, 每星期读2~3万字, 每个月就可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

2.确定专门书目。每学期, 师生共同挑选适合新课标要求的书目, 班级人手一册, 每册书约10万字左右。以选择购买为主, 图书馆借阅为辅, 为不影响其他同学阅读, 保证阅读效果, 书籍应一直放在学生身边。

3.阅读方法。每月阅读一本, 同时做读书笔记、摘抄等, 每周五或每月未进行读书交流, 班内再次交换书籍。这样, 一学年下来, 在一个45人左右的班级中, 每个学生至少可以读8本书, 总阅读量超过100万字, 从而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4.确定阅读指导内容: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的办法, 摘抄的重点, 阅读积累的办法等。

5.确定交流的内容: (1) 梗概 (主要内容:时间、人物、事情) 。 (2) 重点章节及最感兴趣的部分。 (3) 最感动人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4) 精彩篇章, 精美词句。 (5) 自己对整本书或某些章节的真实感受。

6.确定专门人员:语文教师、教研人员或若干教师分工合作。班级成立以学生为主的阅读活动协调小组。

7.经费保障:每班按45人计, 一本书约20元, 约需1000元;每生2本读书笔访本, 计200元;其他卡片制作300元, 总计1500元。

8.大阅读活动目标 (六年级) 。

(1) 引起同学们对阅读的高度关注。

(2) 一学年内完成100万字的阅读任务。

(3) 完成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4) 积累纪实及想象素材。

(5) 养成广泛阅读、勤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6) 全面提升习作水平。

活动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一年内有明显提高: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纪实生动具体, 想象丰富, 表达丰富, 情感真实。

此项大量阅读活动尝试重在每个环节、每个年级段有关任务的落实, 尤其是交流与读书笔记的完成可设计一些表格控制活动过程, 如下表:

姓名: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需要厚积而薄发。教师也不必担心这样的阅读难以突显成效, 活动的意义或许在一学年或许在几年后, 甚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同时,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从一年级就开始这样的训练, 进行如此扎实的阅读积累,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不会是一件难事, 需基于阅读而实现的目标也并非遥不可及。

当写作指导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素材及作写法上的指导时, 目前的习作指导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在实际教学中, 为方便教学、方便评价, 这种指导也是不可少的;而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写”的问题, 但其关键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文静.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斯迪芬·德克拉森.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M].

篇6:努力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可以讲述一些有关修改文章的故事。比如王安石所做《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词句凝练,尤其是“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可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绿”,他曾用过“到”、“吹”、“来”……经过一次次修改,才得出这个形象又生动的“绿”字。还有贾岛对“僧敲月下门”一句也是进行过无数次的修改才得来“敲”字。让学生对比欣赏老师的文章,一段原稿,一段修改过的文章,让学生品析、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告诉学生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修改才能改正自己文章中的错别字、病句、标点,才能把文章变得文从句顺,具体而生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修改,勤于使用激励性语言,哪怕学生圈出了一个好词一个好句,订正了一个错别字,改通顺了一个句子,增加了一个细节描写,都要加以肯定,给予表扬、鼓励。可以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或贴在“学习园地”让大家观赏;还可以设立“园丁奖”。对像园丁认真修剪枝叶一样,修改自己习作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对修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二、示范引导评改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示范修改,带学生走一程,让学生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我每次接任一个新班级的第一次作文写完,我要先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及时做好记录,再归纳出几个与这次训练要求和作文基本要求相关联的共同性问题,然后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语句不通顺或内容空洞不具体的)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由读黑板上的病例,读后说说自己对这篇作文的看法,尽可能找出一些优点,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问题。再针对文章的缺点,引导学生逐句阅读,教师用彩色粉笔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点拨,示范修改。示范修改时尽可能改得精细些。凡是需要添、改、调、删、换的地方都要引导学生认真修改,并准确用上规范的批改符号,而且要说明这样修改的理由。最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读几遍,并说说修改后的文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明确要求,小组修改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作文的修改也一样,除以自主习作、自主评改,还必须进行小组合作评议。小组评改,要把学生分好小组。班级里各种层次、性格的学生都有,教师事先可根据合作学习异质分组的原则,分好四人小组,这样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等方面是不同的,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组间同质有利竞争。

为了避免修改的盲目性,发挥学生主体性。分好了小组,在修改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训练要求,除了每篇文章都要做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语言通顺流畅、有头有尾之外,每次作文都有训练的重点,有具体的要求。例如: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要求是:选择一个人写一篇作文,重点是训练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假如我会克隆……”,重点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想象力,要求学生能借助收集的资料,大胆展开想象,把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写通顺、具体。

在学生明白了此次作文训练重点以后,便开始修改。首先把习作轻声读一遍,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发现漏字、错字,上下文承接不当,用词不当,标点不正确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读完后小组讨论,依次对做了记号的地方进行评议,达成小组共识后进行眉批,并用正确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写上评语。然后再由一人把修改后的文章读一读,看看还有没有“漏网之鱼",再进行补充修改。最后放眼全篇,关注篇章结构,立意构思,把优缺点记录在本子上。通过小组评改,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积累语言,习作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四、多评讲,多欣赏

“乐于表达,勤于动笔”这是对小学生习作态度的评价,也是作文教学的原则。学生只有勤于动笔,才会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叙下来。我每个星期都要让学生动笔写上一、两次作文,可以是课文的续写、可以是读了文章的体会、可以是某项活动、可以是某节有趣的课。有时写上一个片段,有时写个全篇。这么一来,单元习作,检测习作,加上上述的小练笔,每个星期学生有二到三篇习作,如果都精批细改,老师就难以兼顾。因此,对于学生的小练笔,我注重评讲。先大体浏览一遍,然后提些针对性问题,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评语再用一节早课对此次练笔进行总结,表扬同学们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选一、二篇优秀习作请作者朗读给大家听,然后集体评议,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句子、哪些段落你很欣赏。经过一次次的练笔,一次次的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文进步很快,兴趣也很浓,许多同学也从中学到了评改作文的方法。

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润物细无声”只有多讲读,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避短”;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师生才会共同创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学生才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能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

篇7: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拓展学生生活阅历面,充实写作材料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写作文亦是如此。写文章不是靠什么灵丹妙药完成的,读的书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生活阅历面就大,知识就会增加,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胸有成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在我们的习作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面对习作题目,口咬笔头,紧锁眉头,干瞪眼;有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内容空洞,词语匮乏;有的学生干脆拿出《同步作文选》抄袭;还有的同学拿出一本本作文选,从别人的作品中东拼西凑……种种情况究其原因,使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写作材料贫乏,无东西可写。正如有句话所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文章是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从生活到写作,从客观事物到文章,需要具备两种基本的能力:一种是获得材料的能力,一种是文章的表达能力。如何获得材料呢?首先应从书中去获得。因为读书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感人的佳句,可以掌握各种文章的结构方法、写作方法。几年来,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仿学的写作特点,从一年级就把多读书当成一项重要活动。比如:一个月背四首古诗,一年背三十六首古诗,小学毕业至少备下二百篇以上古诗;学过的好词好句先进行摘抄,再进行背诵;其次,利用每天一小时的阳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亲身做过的活动,用语言叙述出来;再就是我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童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强身健体,做事有耐性、有毅力,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材料,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观察

习作就是给生活留影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大力倡导“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教育”。因此,只要认真细致观察,心目中就会有轮廓出现,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的东西才会具体、生动、形象、真实。我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学生观察的动向,做到有的放失,具体指导。

1. 自由观察。所谓自由观察,就是让学生每时每刻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物。比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春景图》,然后再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动笔写下自己的习作,最后欣赏一下学生笔下的绿叶,鲜艳的花,可爱的小鸟,蓝蓝的天,嫩嫩的柳叶,调皮的青蛙,构成一幅美好的充满童趣的画面。

2. 有目的地观察。比如我们学了《背影》这课以后,要求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习作,学生跟爸爸生活了十几年竟觉得无事可写,并且绝大多数同学笔下的爸爸都是:“高大的身材,乌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脸上爬满了皱纹。”针对这个问题,讲评习作时,我把雷同的外貌描写读一读,然后我說:“你们的爸爸怎么都成了黑发的老爷爷了?”学生大笑。这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生活缺乏观察,连自己爸爸的外貌都缺乏仔细的观察,由此引导学生必须从观察入手,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人物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衣着、语言、性格、年龄等差异方面进行观察,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会千姿百态。

为了养成学生的观察习惯,我给学生拟定一个观察对象,以《关心班集体的人》为题进行习作,于是文章出现了:“陈同学脸上浸着细密的汗珠,她向我们微笑时眼睛眯成一条缝。”还有人写道;“生活委员早上来得很早,放下书包拿起盆去打水,然后用抹布擦门和窗台,最后把脏水倒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学习。”还有人写道:“班长轻轻推开门,一眼看见倒在地上的拖布便弯腰拾起来。”……总之,习作是生活,只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三、展开想象,启迪智慧

如果说读书是写作的源泉,那么观察和想象就是写作的关键。写作文离不开认真观察,观察是基础;写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乃是写作的翅膀。学生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才能把文章写好、写活、写出灵气。

1. 引导学生看图产生联想。教师找好图画,指导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分析图意,然后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如,学习《藏羚羊跪拜》一课时出现插图,让学生想象一下,藏羚羊为什么向猎人跪拜呢?有的同学说:“是让老猎人放它一条生路。”有的说:“是祈求老猎人放过它还没出生的孩子啊!”有的说:“这一跪看出动物也是通人性的。”通过看图大胆想象,把文章的主题充分体现出来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2. 实在事物的想象。实实在在的事物加上合理的想象,文章会更加生动。如,我班闫同学一连旷课一周,让同学想象一下班主任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呢?同学思考后想出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的同学说:“老师会狠狠地批评他一顿;老师会让他的家长明天来一趟;老师会让他说出旷课的原因;老师会给他补课等等。”针对大家说的,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最后让同学根据自己的想象写段话。

3. 触景生情,大胆想象。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有合理的框架结构,更要深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写生情,以情感人,才不失佳作。为此,当教某一文章时,我都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感受。当春暖花开时,我便带领学生漫步在学校的林间小路上,闻一闻花坛里的花,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夏天我有时停止讲课让学生听蝉的鸣叫,去感受那隆隆的雷声,去听大雨啪啪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冬天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我带领同学打雪仗,堆雪人,让学生感受冬季淋漓尽致的快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草一木,行云流水都在变化,这就是她们描写的对象,由看到的景色激发感情,触景生情,广泛联想,写出一篇篇充满灵气的文章。

上一篇:2024年广州户籍新政人才引进入户材料准备清单下一篇:共创卫生城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