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中心规划

2024-07-07

生产中心规划(通用6篇)

篇1:生产中心规划

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于印发《生产力促进中心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要求,全面推动“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快速健康发展,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附件: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附件:

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十五”期间,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五”发展计划纲要》确定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加强资源集成,组织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促进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共同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代表第一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立了法律地

位,成为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面旗帜。

生产力促进中心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5年底,数量由“十五”初期的580家增加至1270家,居世界同类机构第一。从业人员达16000余人,其中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50%,博士、教授和专家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模式,有力支撑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西部生产力促进行动”,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效推动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体制创新。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和机构性质多元化的格局,构建并完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力促进体系。

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日趋规范。“十五”期间,科技部修订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实施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实现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制定和贯彻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标准,完善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规范。全面推行生产力促进中心参加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范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管理。

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成为技术创新服务的中坚力量。截止2005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服务收入92.3亿元,服务企业总数达9.68万家,共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078亿元、增加利税112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285万人。开展国际间的人员交流22391人次,引进项目1528项,引进资金29亿元。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

随着中介服务机构的不断增多和壮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经历着冲击。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WTO后过渡期,国外中介机构陆续进入我国的科技服务市场,使生产力促进中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生产力促进中心本身的发展态势看,1200余家中心如何避免产生

同业竞争、突破“做实、做强、做大”的瓶颈、探索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今后五年,要充分认识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我国生产力促进体系建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指导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质量提高与数量增长相结合,坚持重点扶持与全局带动相结合,坚持加大投入与营造环境相结合,鼓励多种模式的实践,探索分类管理和指导的途径和办法,全面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2.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发展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旺的支撑力量,发展成为孵育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中坚力量,发展成为引领科技中介机构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继续扩大生产力促进中心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培育若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能跻身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组织、开拓能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带头人;形成若干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联合其它中介机构及产学研组织共同参与的生产力促进联盟;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把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设成全国科技中介机构的骨干力量。

2010年,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达到2000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200家。扩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面,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0万家,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000亿元、增加利税100亿元,培训人员300万人次。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万人,其中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推进国际合作工作,人员交流3万人次,引进项目2000项,引进资金100亿元。

四、主要任务

1.发展行业、专业和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推动行业、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有生力量。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000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给予支持,形成“建设一个中心,扶持一个产业,壮大一域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新局面。

2.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在加快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再建设100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中规定的指标,科学、客观、公正、公开和定期地进行绩效评价,实行动态管理,使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工作。

3.推进生产力促进联盟建设。围绕中小企业国际工业分包、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推广等能力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本着自愿、协同的原则,建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其他中介机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联盟,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推动生产力促进工作与有关科技计划相结合。继续加强生产力促进工作与星火计划紧密结合,推动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继续加强生产力促进工作与火炬计划紧密结合,配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产业集群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成果和实验设备等优势资源,加大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力度。面对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大为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的力度。

5.加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外同类机构,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其创造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选派中心的领导到国外先进的中介服务机构学习考察,促进相互间的信息往来。加快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促进服务领域国际化。

6.加强自律,诚信服务。严格按照《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等管理和考核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规范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开展创名牌、创精品服务,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通过调整评价导向,加强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类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分类管理和指导,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由他律管理向自律管理的转变。

7.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创造环境,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生产力促进中心队伍;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创办或领办生产力促进中心,改善从业人员结构;加速形成广

纳人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和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形成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办法,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五、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法律地位;深入研究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非营利机构的试点工作,为生产力促进中心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2.科技部将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推动生产力促进联盟体系建设,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能力建设,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公益共性服务,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

3.协调出台优惠的财税政策。积极与财政、税务等部门协调,争取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有关服务给予税收优惠。

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集成,建设技术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

5.充分发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作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要有效集成各种资源,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

6.各地方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对生产力促进中心能够承担的工作,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推广、产学研联合等方面,要积极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实施,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2:生产中心规划

(国科发高[2011]2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1992年以来,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渐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加速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一面旗帜。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学指导“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1.发展现状

200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及其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总体规模稳步扩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力促进工作体系。截至2010年,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2032家,从业人员2.3万人,总资产155.6亿元,服务收入69.9亿元。2008年起实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试点,有力推动了省地市良性互动、行业区域有机结合、县 1

市中心健康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国际工业分包中国联盟、中国生产力工业设计服务联盟建设进展顺利,50多家中心参与联盟,初步探索了业务联盟建设的机制和模式。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业务开拓初见成效。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服务领域涉及决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等方面。2010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企业总数24.4万家,为社会增加就业165.4万人,培训人员254.1万人次。成功引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服务模式,累计帮助

6.1万家企业进入国际工业分包网络,匹配国内外订单261单,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27.6亿元。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实施、创新方法理论研究、科技信用体系建设、技术转移和成果交易等科技专项工作,不断探索服务模式,丰富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创新支撑发展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园区、服务产业集群、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专家大院、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等工作扎实推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服务软件、动漫、创意等新兴领域的企业,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中欧知识产权保护培训5次,累计培训700人次。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与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共同创办的“两岸生产力经管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行动成为惠台十项政策之一。2010年,开展国际交流4.1万人次,引进项目2266项。

管理考核日趋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制定出台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新认定了四批、共148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颁布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继续做好绩效评价,并从2008年起公布当年考核获得优秀的中心名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42家国家级示范中心已成为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2.面临形势

党的十七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也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使命更重要、任务更艰巨。

当前,科技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经济发展对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创新型企业、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已经成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责任。

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必须加强核心业务培育,提高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占领国内科技服务业的龙头位置。同时,必须认真研究数量发展与质量提升、业务相似和差异化需求等新问题,有效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分工,增强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公信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高举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旗帜,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目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竞争力,着力构建引领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2.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坚持“各具特色、各专所长、分类指导、分别推进”的思路,稳步扩大规模和实力,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服务的体制机制,建立与产业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促进体系。行业类中心要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院所高校的创新优势,着力增强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标准服务的能力,重点提高“全程式、差异化”服务的能力;综合类中心要发挥科技部门资源,针对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提高“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专业类中心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生产力促进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重点提高“集聚式、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3.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为服务产业、支持企业、促进创业就业的载体,发展成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载体,发展成为密切产学研用、衔接创新体系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促进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

2015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保持在2000家以上,从业人员总数3万人。服务企业总数50万家,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0%。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6000项次,向企业导入技术8000项,提供产品检测服务2万次,技术推广服务3万项次。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点任务是以下五方面。

1.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动力

重点任务:面向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建设公共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二次开发”,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协助政府研究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探索研发设计、创新创业服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新模式。加强涉农中心能力建设。

主要举措: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进入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服务,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

2.支撑企业成长,提升竞争实力

重点任务: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营能力。开展工业设计、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继续做好国际工业分包工作,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供咨询、监理服务,引导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技型企业投融资项目的咨询与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参与主板、创业板、股份转让系统、风险投资、担保、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工作。

主要举措:培育技术研发能力强、成长态势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创新型企业。扩大工业分包行动试点,培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企业,加快国内分包业务的拓展。

3.密切产学研用,激发创新活力

重点任务:开展行业和专业的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的培训。开展行业科技活动信息的采集和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促进行业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开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宣贯活动,使中小企业了解标准,用好标准。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化体系。推动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修订,推进企业的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积极探索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的模式,促进行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

主要举措: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促进创新源头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围绕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开展行业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探索支撑就业创业的新机制。

4.强化体系联盟,形成资源合力

重点任务:深入做好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加强区域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建设和培育,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积极探索大中城市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工业分包和工业设计联盟建设,围绕咨询诊断、科技金融、新农村建设、技术转移等领域,组建业务联盟。研究跨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之间、行业中心与区域中心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交流平台。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服务业的交流合作,促进有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合作。继续做好与台港澳地区同类机构的交流合作。

主要举措:推动业务联盟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和业务规范。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互动展望计划,促进东西部地区中心的交流合作。办好两岸生产力经管论坛。

5.深化自身建设,夯实服务内力

重点任务:加强制度建设,运用绩效考核、奖励评比等激励机制,推进分类指导,提升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理论探索和战略研究,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培养中心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生产力促进事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

主要举措:修订《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和行业服务标准。做好绩效评价。定期组织生产力促进奖评比。

四、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1.法律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细则的制订,参与《科技进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确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法律地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

2.科技部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现代服务业的重大任务;结合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加大支持力度。

3.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计划,加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和管理,鼓励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项资金。地方科技部门要将行政管理改革中能够赋予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能,优先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

篇3:生产中心规划

关键词:发电集团,安全生产,数据中心,管控

0 引言

随着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发电企业逐渐向以投资控股为组织模式、以多元化业务为经营内容的集团型企业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组织形态、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化,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多元化业务经营的支撑已经成为发电企业关注的重点。集团型发电企业在落实集团管控的同时,不断加强信息化管控力度。目前,五大发电集团都在加大从集团层面统一建设、推广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对各成员企业安全生产核心业务的统一管理。

文章以大型电力企业集团集约化管控应用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内电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经验,充分考虑国际先进集团管控体系特点和中国发电集团安全生产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以及诸多个性化需求,设计了面向发电集团(总部)和分(子)公司的以设备、项目、运行、安健环、技术监督集中管控为核心的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解决方案,旨在从集团化角度设计信息系统,支撑电力企业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优势资源集中管控的集团集约化管理体系的创新之路。

基于数据中心的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企业级统一数据中心(数据平台),借助网络通道,实现了对集团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共享,使集团上下数据资源时间整合与共享。同时,对于各分(子)公司和电厂安全生产核心业务系统,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推广的原则,统一了数据格式、数据编码、数据口径、操作界面、管理模式和统计标准,在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层面加强了企业信息化管控力度。

基于数据中心的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解决方案的统一推广应用,将使集团安全生产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固化业务流程和控制点,采集真实、可靠、透明、共享的数据,加速数据唯一、准确、及时传递,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和实时反馈。系统的成功实施将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力企业集团集约化转型升级,促进发电集团实现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对提高发电集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整体规划

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日益迫切的发展思路和越来越成熟的数据中心技术,成为基于数据中心的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建设的基石,建设的重点集中在数据中心与安全生产业务应用两方面。

基于数据中心的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解决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整个集团生产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集团(总部)和分(子)公司管理人员可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和分析管辖范围内机组、设备的实时和历史运行状态、经济运行指标、安全管理指标、环保指标,对基层电厂的设备管理、技术监督、检修和资本性支出项目、调度运行、安全监察、环保监察等工作进行科学地预警、对标、监督、分析、评价、指导和考核,从而提高集团的监管力度和管控水平。

基于数据中心的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解决方案通过建立集团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并充分利用集团数据中心的丰富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等手段查找各类电厂和机组在经济安全运行等方面的差距,对同类设备生产运行管理中形成的经验、同类机组的运行优化、设备检修管理经验、安全管理经验等进行集中归纳整理、分析和决策支持,形成集团范围内的知识优势,规范、支持和指导各基层电厂的工作,从而达到集团在经济安全运行方面整体优化的目的。

根据集团(总部)、区域公司及下属电厂安全生产的需求,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解决方案架构如图1所示。

基于数据中心的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解决方案在集团侧的核心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管理。建立集团级设备履历及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对下属电厂重大缺陷监控,辅助设备健康管理;支持资产状况及可靠性分析。

2)技术监督。建立集团级技术监督体系,支持各项技术监督的计划、预警、评价、报表等管理。

3)检修及资本性支出项目管理。建立检修及资本性支出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从计划制定、审批、执行、调整到竣工的全过程管理。对项目的预算与实际完成情况对比分析,支持对项目计划、合同、进度、质量、安全及费用动态监控,辅助检修评价及对标管理。

4)调度运行。实现对集团所管辖电厂运行状况的实时监视,方便快捷地从集团-分(子)公司-电厂等各个层面掌控电厂及机组运行状态。对发电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管理和分析,辅助制定发电计划,对运行日志及交接班、日报等进行管理,支持对厂级现场情况监督管理。

5)安健环管理。建立安监业务综合管理平台,为集团全面管控各级机构各项安监业务提供管理工具。支持多角度安监管理,辅助企业建立预防及应急治理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安监指标及事件的提醒及预警机制,实现对各级机构安监关键事件检查、追踪;建立统一的安监标准体系,为企业构建集团垂直监督一体化信息系统。为各级机构安监管理提供分析与决策支持,实现集团公司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废物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报表、环境监测评价等功能,有效促进环保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环保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目标。

6)综合及标准化管理。实现集团制度/规范/标准/信息发布,实现业务流程、业务规则、数据分类编码定义,实现上下级单位间的数据传输、数据校验规则定义、差错检测。

7)管理工具。(1)报表管理:实现灵活自定义报表。(2)主题分析:将分析问题的思路形成模型,实现安全生产各类业务的主题分析。(3)对标管理:支持建立多套对标体系,支持多级对标管理,支持对机组等维度对标,提供对标过程管理,对标结果支持正态分析,提供对标报告编制功能。(4)异动分析:对重要指标进行监视、示警,对示警指标跟踪分析,找到影响指标的关键要素以及影响关键要素的原因,实现对异动指标的分析和责任追溯。(5)商业智能:将重要指标进行抽取,形成领导驾驶舱、数据地图等形式,供客户透过数字快速掌握集团安全生产的全貌,满足集团、分(子)公司、电厂3个层面决策需求。

2 数据中心研究

发电集团数据中心是指对集团内各分(子)公司和电厂的核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整合,由集团集中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并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服务环境,进而实现数据资源价值最大化的运行支撑体系。数据中心包括集团全部业务数据,具体包括安全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燃料管理、营销管理、计划管理、工程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文章重点介绍数据中心中与安全生产业务相关的内容。

建立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包括对生产运行实时数据和安全生产管理数据采集、管理和利用,实现了调度运行实时数据和安全生产管理数据的综合分析、运行指标实时对标、优化调度及运行仿真,大幅提升实时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利用效率,为生产运营水平提升和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并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层挖掘。通过表格、图形等丰富的形式展现安全生产信息,辅助各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进行决策。在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逐步在分(子)公司侧或电厂侧建立二/三级数据中心和异地数据中心备份机制。数据维护的权限仍由分(子)公司和电厂负责,并设置严格的维护权限和灵活的审批流程,可通过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在分(子)公司侧和电厂侧的业务模块实现。

通过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了集团设备、检修及资本性支出项目、调度运行、安健环、技术监督、综合统计、标准化等全部业务的主题分析、对标管理、报表自定义、异动分析、商业智能分析等(见图2),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够满足客户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的管理需求,为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打造出具有出色性能和高度可靠性的企业级数据中心,有力地支撑集团安全生产管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1 数据中心的构成

数据中心是企业的业务系统与数据资源的核心,从应用层面看,包括业务系统和管理分析系统;从数据层面看,包括操作型数据和分析型数据以及数据与数据的集成/整合流程;从技术层面看,包括全局数据字典、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等多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内容;从基础设施层面看,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和整体IT运行维护服务。

2.2 数据中心的特点

数据中心是通过建立一种体系化的数据存储环境,将数据规划中定义的大量数据从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和其他独立业务系统中提取出来,使分散的、不一致的数据转换成集成的、统一的信息,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1)面向主题。数据中心的数据组织是面向主题的,按照一定的主题域(如设备主题域、检修/资本性支出项目主题域、调度运行主题域、安健环主题域)进行组织。这与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主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常指用户使用数据中心进行管理决策时所关心的重点方面。

2)集成的数据。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多数是从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在分(子)公司侧和电厂侧的各个子系统中提取出来的,但并不是原有数据的简单拷贝,而是经过清理、过滤、转换、二次计算,消除不一致和错误的地方,把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整合、关联在一起,形成描述整个企业一致的全局数据。

3)数据的稳定性和更新周期。数据中心存储的是企业当前和历史数据,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后,应考虑存储和定期更新的策略,保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稳定性。

2.3 数据中心的实现

由于数据中心的数据是按照企业统一的数据规范进行组织建设的,目的是整合企业的数据资源,因此,制定企业统一的数据标准,是建立数据中心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为制定企业统一的数据标准,有必要对企业的数据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企业数据模型。数据需求分析通过对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实际调研,梳理企业各个业务流程,分析企业业务数据需求。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消除冗余,建立企业整体数据模型,实现统一信息资源层次体系、统一数据元素标准和统一信息编码。通过对企业数据的规范化定义,实现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一致性、唯一性、正确性、时效性。

2.4 数据中心的二次计算

由于集团(总部)对安全生产注重的是与之相关的全局信息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而(基层)电厂更多的是生产流程上的技术参数和基础信息,因此系统有必要进行二次计算。集团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对基础数据进行二次计算时,重点考虑以下3个维度。

1)组织机构维度:包括集团(总部)、分(子)公司、(基层)电厂3个级别,都要进行其相应参数的计算。

2)时间维度:包括年、季、月、周、日等5个级别,还包括环比和同比的计算。

3)主要参数维度:以火电行业为例,主要包括发电量、供电量、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利用小时数、环比指标、清洁能源占比等。

集团安全生产管控应用是指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业务在集团侧的预警、对标、监督、分析、评价、指导和考核,从而提高集团的监管力度和管控水平。有了准确完整的数据,可以通过集团安全生产报表、主题分析、对标管理、异动分析、商业智能等信息化工具,分析、挖掘出集团安全生产管理的专业应用。有助于集团(总部)的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和统筹规划,提升企业形象、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总体而言,发电集团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和数据中心是2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可以齐头并进、分别建设。数据中心是业务系统的数据的有效整合,“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且反应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唯一性、正确性和时效性,成为业务管控和高级管理决策分析的一个强大而先进的基础平台。而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将紧紧依托数据中心,是数据中心业务数据的全方位、按业务主题立体化的一种展现手段。

3 结语

篇4:数据中心机房的规划与建设

关键词:数据中心;机房;卷烟厂

中图分类号:TP309.3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正在实施南宁卷烟厂“十二五”原地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在用地范围内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及全厂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制丝集控系统、真龙制丝集控系统、卷包数采集控系统、能管集控系统、质检仪器数采系统、香料厨房管理系统)、四大物流高架库信息系统(片烟高架物流库系统、辅料库高架物流库系统、成品库高架库物流系统、嘴棒高架库物流系统)、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综合布线网络系统等内容。因为各信息系统设备将会布置在数据中心机房,所以数据中心机房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

1 总体原则

本次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遵循“安全第一、经济与技术、实用与先进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国家现行机房建设的标准及规范。规划前认真分析企业信息系统及数据中心的功能、用途以及今后发展需求,对机房进行各个子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时注重各个子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建立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网络信息集成。机房规划和方案力求简洁可靠,符合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成熟技术设备,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在立足“满足现在、适应未来”的建设策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机房系统的先进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可持续发展性、易管理维护性、开放性、实用性、舒适性、环保节能、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2 总体规划及布局要求

数据中心机房建设项目位于卷包工房三层东区,属于新建机房,机房面积为220平方米,楼层净高6米。机房建成后,将成为南宁卷烟厂的数据中心,承担着生产网络、办公信息等重要数据存储和交换。

机房建设要求达到国家A级机房的建设标准,温湿度要求:23±1℃;湿度:40~55%;温度变化率:<5℃/h,不凝露。新机房规划有进线间、主机房、配电间、控制间、电池间、消防钢瓶间等功能区。其中进线间用于各建筑体汇聚到进线间的光缆、电话线缆、外来线路、设备等;主机房安置各自动化信息系统服务器、核心网络及安全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节能空调系统、机柜等;配电间安装开关电源柜、UPS电池柜、电源配线柜、电池等;控制室配置大屏幕监控、远程操作计算机、操作平台等;电池间用于安置UPS电池,充分考虑电池承重;消防钢瓶间用于气体消防钢瓶的存储。

机房建设功能包含机房装修工程将满足机房防尘、防潮、抗静电、电磁屏蔽等机房环境需求;机房供配电系统满足机房高质量、持续、稳定供电及照明、防雷、防静电等需求;机房精密空调系统满足机房温度调节、湿度调界、风量调节等需求;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满足机房设备运行情况监控;机房综合布线工程满足新机房内及各弱电配线间、中控室设备、网络、数据联通交换需求并配置操作台、机柜等设备;机房KVM管理满足机房内服务器、网络设备管理需求;机房消防系统满足机房消防灭火安全需求。

3 机房系统建设方案

3.1 机房装修:机房天花吊顶采用的600x600×0.8mm铝合金微孔方板吊顶,具有吸音效果,色调柔和,不产生眩光;地面采用抗静电地板,规格600×600,地板的安装高度为450mm,室内净高不小于2.6m。地面面需进行防尘、防潮和保温(厚度12mm以上的橡塑保温棉)处理;墙面柱面除玻璃幕墙外,机房内墙墙面及柱面均采用彩钢板饰面。机房在操作室、主机房、进线间、配电间、消防间设置钢质防火门,门框、窗套采用彩钢板包边处理。机房内部隔断采用12mm防火钢化玻璃隔断。

3.2 机房配电系统:(1)机房设计配电按最大总功率统计汇总,包含照明功率2.2kw、空调功率76kw(2台)、UPS功率120 KVA、新风机0.5kw、机房内设备功率按2台新配UPS功率和的70%计算为56KW,机房电力进线功率按200KW计算(考虑25%的功率裕量)。(2)机房考虑直流工作地、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及防雷保护地,现利用大楼联合接地体其接地电阻要求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机房内沿四周做一圈30x3铜带接地网,配电室设总接地排,地板支架、机柜外壳等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应与接地网相连。考虑到机房的抗静电要求,根据机房的设计规范,机房的静电电压应<1KV。要求对抗静电活动地板进行可靠的接地处理。此外,各系统设备外壳、金属线槽、管均应接地,系统接地干线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的多股铜芯绝缘导线。(3)机房防雷第一级:在电源输入端进行电源系统的一级防护,安装一级防雷器。第二级:UPS输入端进行电源系统的二级防护,安装二级防雷器。第三级:在机房重要设备前端(小型机,服务器,交换机柜等)进行电源系统的三级防护,安装三级防雷器。

3.3 机房空调:采用机房专用精密空调2台,设计制冷量功率为40KW,满足制冷要求。机房考虑新风要求,需要新建新风系统,按面积计算220㎡x4.5mx10次x30%=2970m?,可以选择新风交换量为3000m?/小时的新风交换机来满足机房新风的需求。本项目采用风机两台,每台新风交换量达到1500m?/小时完全达到使用要求。

3.4 机房监控内容:(1)机房配电屏监控。(2)机房UPS监控。(3)机房精密空调监控。(4)精密空调漏水检测。(5)机房温湿度检测。(6)机房消防监控。(7)机房防雷检测,要求系统简单易用、B/S管理模式、开放性好、可接入大机房监管系统及联网监控系统。整合核心IT设施监管,实现对网络链路、网络设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业务系统等内容的监管。并根据需要在操作间设置机房监控系统LED显示屏。

3.5 综合布线系统:机房机柜分为4类,分别是:布线机柜、网络机柜、列头柜和服务器机柜。布线机柜到每个网络机柜各敷设六类非屏蔽双绞线,两端配六类配线架。布线机柜到2个列头柜每机柜敷设万兆光纤,两端配光纤配线架。列头柜分别管理所在行服务器机柜,列头柜到每个服务器机柜各敷设六类非屏蔽双绞线,两端配六类口配线架。机房操作间设置控制台,布线机柜到操作间控制台敷设六类非屏蔽双绞线,控制台端设信息插座,包含数据和语音信息点,满足机房设备布线要求。

3.6 机房KVM:机房设置机房集中控制数字KVM系统,在不影响现有数据通信的原则上,利用IP数据网络,对机房内不同品牌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提供统一、集中的管理访问界面,提供权限管理,做到专门设备,专门管理,问题故障,有据可查,最终实现机房集中规划、监控、控制、管理、运维的设计目标,提高运维效率。

3.7 机房消防系统采用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机房内防火分区分为主机房、操作间等防火分区,防火分区之间采用12mm防火玻璃进行隔离。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由火灾报警系统、灭火控制系统及七氟丙烷灭火装置三部分组成。火灾报警系统设置感烟、感温两路报警,通过气体灭火控制器进行控制,七氟丙烷灭火装置贮瓶充装压力为4.2MPa(20℃)。

4 结束语

数据中心机房是卷烟企业信息、数据、网络的核心枢纽,具有核心地位,是整个生产自动化运行的基础。对机房基础设施及相关系统的要求,应充分虑机房的安全可靠,确保机房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设备正常运行的工作环境;从防火、防水、防盗、防雷、防静电、防磁、防干扰、降噪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设成先进、严密、实用、美观、性能稳定的机房环境。保证信息系统及网络的稳定、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刘玉.企业计算机机房的设计与探讨[J].信息技术,2011.

篇5:实训中心规划

我院的实训中心始建于2002年,原名为文法实训中心,于2012年更改为文法与影视实训中心。在院领导的重视和校领导的支持下,通过不断整合配置资源,优化实训中心的布局,规范和加强实训室的管理,加大实训经费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实训中心的综合实力。为全面落实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使我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更加适应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保证实训室建设与学校的各方面建设协同进行,实训中心本着科学定位、立足长远、致力发展、培养创新、注重实践、科学管理的原则,特制订本规划。

一、实训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实训中心是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我院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原则是“真、高、开、通”:

所谓“真”,就是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从软件、硬件、环境、管理上都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事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所谓“高”,就是高技术含量,走在时代前端。要设置跟紧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实训项目,体现新技术、新流程、新思维,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具有前瞻性、持久性。所谓“开”,就是开放性好。在环境和总体实训实训环节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一些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所谓“通”,就是通用性强。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地使所建设的实训场地和设备适用性强,能进行多专业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二、实训中心建设目标

1、实训中心现状

面对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态势,面对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面对学校内涵建设发展需要,现有实验实训室不能充分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如:非线编实训室场地、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练习的要求,摄影摄像实训室场地有限,实训教学效果受制约等。实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利用实训室开展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专业竞赛探索不够;实验教学过程需进一步规范;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有待进一步提升;实训项目的更新率还不够高;实训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实训系列教材或教学资料建设的基础还相当薄弱等等。今后五年我院综合实训中心总体目标是:

加大实验实训室软件和硬件建设的力度,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加强各实训室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流程建设,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管理制度严密、操作流程清晰的实训室管理体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实验实训室逐步开放,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大力建设实训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即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资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实验实训室使用与管理的信息化;积极探索实训中心校地合作共建新模式,开发校地共建、共管、共享的专业教学、学生实训、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习实训中心,并注重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的有机衔接与融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将我实训中心建设成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性基地。

三、实施内容

1、工程化改造和建设

2016年计划实施工程化改造综合项目及摄影摄像器材补充项目,拟投资金额220万元,主要用于工程化环境改造及部分摄影摄像实训室设备更新;

2017年计划实施影视后期调色器材购置项目,拟投资5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影视后期调色教学设备;

2018年计划实施影视后期与合成实训室扩建项目,拟投资60万元,主要用于数字后期工作站设备购置; 2019年计划实施形体实训室新建项目,拟投资30万元,主要用于形体实训室设备购置及环境改造;

2020年计划新建一个大型演播厅,拟投资500万元,主要用于现有演播厅的扩建升级及工程化改造。

2、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实训中心计划严格各实验实训室的使用与管理,建立明细的仪器设备及其它财产登记制度,为学院现有的设备资源进行清点、编号、登记、建立档案,为各实训室设备资产档案和运行档案。

建立实训教学资源库,负责全院实训教学信息(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评价标准、教学成果、教学安排表、实验实训报告、实验实训教学记录以及对外培训与开放交流情况等)资料的收集建档及管理,各专业实训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有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考核评价标准、学生实验实训考核命题及标准的制订;上述信息资料作为我院实训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通过参观、调研、学习其他学院、其他高校的实验室情况,对我院的实训中心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大力建设实训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即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资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实验实训室使用与管理的信息化。

3、实训教学改革

(1)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使我院逐步建成由课程实训教学和开放性实训教学两大板块构成的实训教学体系。课程实训教学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优化和重组实验实训教学的内容与结构,科学实验实训项目。开放性实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注重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与有关老师承担的课题相融合,实训项目不断更新,确立包括毕业生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教师科研课题、学生自选课题和对社会服务等五大类型的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2.)实验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实训手段;提高实训室的运行效率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开放型实验实训室建设

符合条件的教学实验实训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向学生开放,要设计多元化的开放实验实训项目,如教学实验项目、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自选课题项目等供学生选择。开放形式可实行阶段性、全天开放或预约开放。在积极推进实验实训室开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学分制和实训项目选修制。

(4)实验实训教学的考核评价

制订各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标准。实训课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鼓励教师改革考核方式,让有独特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4、产、学、研为一体开发

(1)提高实训场地和设备利用率,变纯教育投入为产出化投入。

充分利用实训中心的场地和设备,开展对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服务,既服务于教学,又通过对外开展技术服务,把纯教育的投入为产出化投入。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2)将实践性教学内容直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篇6: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提交论文(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上一篇:田径二级裁判考试试题下一篇:公务员年终工作考核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