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赋抒情散文

2024-07-11

秋菊赋抒情散文(共8篇)

篇1:秋菊赋抒情散文

秋菊赋抒情散文

兰有王者之称,则以香谄人;梅有美人之誉,却以色媚世。惟菊者,独赏孤芳,自甘岑寂。冰容款款,玉貌依依。品清独绝,格韵双奇。

烟影飘浮,山容沉寂。三径荫稠,满林寒逼。余音渐减兮,枫飞北院;晚香尤烈兮,花发东篱。秀色可餐兮,留倩影于寒窗;清幽可掬兮,倚修竹于秋季。雅淡有神兮,表佳致于回栏;悠闲自得兮,伴幽人于古寓。铮铮铁骨,素素淡心;巍巍高节,幽幽清气。元氏篱边向斜阳,天随宅畔赋逸句。助渊明之酒兴,动子美之诗意。常与雅人为伍,讵与俗士同类。

回栏之北,曲槛之东。自临秋而吐艳,但零雨之未濛。或黄或白,为紫为红。潇潇其貌,洁洁其容。袅袅香泛,亭亭骨耸。皎皎之身自具,纤纤之尘不蒙。藉幽芳而为伴,俨素情之可通。随三径于荒残,肯使春风辞笔;寄遥情于淡墨,好乘秋月帘栊。映清影于寒潭,弱质当风;隐芳名于盛世,孤芳自重。性非附热,岂争繁华之场;花本宜秋,不藉阳秋之功。

篇2:秋菊赋抒情散文

秋雨醉人秋色怡人,秋风萧瑟时,秋菊芳郁起,思念随秋风与一阵阵菊花的清香飘然而至。

在萧萧瑟瑟的秋韵里,是谁在秋风中长叹,又是谁在秋雨中呢喃,是谁在弹奏出一串忧伤的音符,又是谁帘卷西风黄花瘦呢?晓风残月,杨柳岸边,是谁孤影独行,又是谁用柔美缠绵的文字,把我的思念堆积?邂逅在红尘,无法忘却这份真挚情感。

流星划过的天际,是我对你长长的思念。遥望清幽的月色,遥想三生的约定,是谁负了那一世柔情,碎了一地相依的情话?夜静,心醉,花容倦,细水潺,纤手抚琴,音符飘荡在你为我高唱的.音韵里;情思倾泻在你为我染指流年的文字里。灯火阑珊,残月漫敛,千年情缘怎可一梦倾还,满笺墨残,道不尽离别心酸,却不得不转身翩然。

寄君一曲,轻将心声吐露,你是我流年里的那一劂芳词,眷眷柔情,喃喃丝语,随着岁月的飞舞,心扉上为你写满温馨的思念。纵悟尽一世情长,空蒙境遇惹新伤。我错过了你,还是你错过了我?与你,与我都在暗壁独茕,从此天涯两寂寞。

孤鸿南归,流星消殒,落苑成伤,倾世一片,弱缕三千,点墨成痴,演绎风华绝代。独奏曲终人散,尘缘化茧,往事如烟,悄问落花何处去,可知月色几时明?秋天的气息氤氲了灿然的菊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落霜压菊,静闻菊香。欣赏菊蝶飞舞,陶醉在色彩斑斓的秋色里。蓦然回首,却忘不掉那些辗转在岁月中离去的倩影,谱写了我蹉跎的年华。

解一缕思念的长绳,打开冗长的时光隧道,你像一滴滴清透的心雨,滴落在我思念成殇的心房;你像一层层旖旎的涟漪,在我的心湖泛起,从此,轩窗前,水寒烟,青纱掩去了笑脸,夜幽暗,花无眠,倚着栏杆,思绪蔓延,琴音散落了温馨的香案。读你留给我深情的文字,敲碎了我思念的心灵。仿佛你的文字优雅的变成一串串飘动的音符,让我迷醉在这个缠绵的秋韵里。风起夜谧,谁依旧锁面浅眠,欲语却潸,此时,多么期望清风携着飘动的音符,连同我思念的泪滴,穿越时空,抵达你的心灵。

凝视着你那一行行婉约清丽的文字,流溢出的柔柔情愫,犹如绽放的秋菊,你用千般真情吟出它的芬香,我以万般柔情唱出它的芳华,用回眸的眷念浸透它的烂漫,并携一缕秋风,掬一汪明月,裁一方宣纸,用思念的泪水当墨,用纯真的情感作画笔,为你描出一幅永远温馨幸福的心画,署上你的名字,保存在我的心坎直到永远。

似水流年繁华尽,鬓老身残思已休。展笺执笔断肠句,浓墨滴滴伤心间。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论司马相如抒情赋中的私人情感

关键词:司马相如 抒情赋 失意文人 私人情感

西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天下稍安,物阜民丰。到了武帝时期达到鼎盛。汉赋作为汉朝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以其错综古今、包罗万象的特点反映了大一统王朝的强盛。武帝时期的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无疑是生在黄金时代的命运宠儿。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大家,他奠定了汉赋天子游猎的主要内容以及劝百讽一的主要形式,在整个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司马相如,历来关注的重点都是他铺张扬厉的天子游猎赋,比如《上林赋》《子虚赋》,后来的辞赋家如扬雄,模仿的也主要是司马相如这类润色鸿业的鸿篇巨制,这是由他文学侍从的身份所决定的。侯柯芳先生在《司马相如其人其文》一文中指出“润色鸿业,歌功颂德,劝百讽一,虚构夸饰以谀帝,堆砌藻饰以逞才,皆文学侍从之行也。” 但是司马相如的赋作并不是只有天子游猎的大赋一种文风,他也并不是只有文学侍从一种身份和心态,正如侯柯芳先生所说,司马相如的著作“亦可分为帮闲驰辞、写实抒情、论证如理者三类”。并且在现存的司马相如赋作中,抒情赋占有较大的比例。《汉志》记载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子虚》《上林》《哀秦二世》《大人》《长门》《美人》六赋。其余的只有《魏都赋》张载注引《梨赋》一句,《北堂书钞》引《鱼葅赋》有题无文,剩下的二十一赋无从考证。在这现存的六篇赋文中有四篇都是抒情赋。前人大都认为《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和《大人赋》均有讽刺意味,主文而谲谏。孰不知者几篇赋文在讽谏之外也有个体内心情感的表达,赋家之心包括宇宙,但也是在特定的主体心境下形成的。盛世之下的司马相如所有的未必仅是润色鸿业之心。所以,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盛世中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在气势浩荡的天子游猎赋之外所作的抒情赋到底抒发了何种情感。

我们所看到的司马相如形象都是生活在《子虚赋》《上林赋》那种民丰物阜、国力强盛的盛世中的得意文臣,但是,司马相如的仕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为他写就抒情赋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感情基础。

关于司马相如的抒情赋在讽谏之外到底抒发了什么情感,这就要联系他一生的仕途经历。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汉代赋家的地位也许并没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高,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春风得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被汉武帝征召,但据万光治在《汉赋通论》中考证,汉代并没有明确的以赋取士的制度,除了考课经术和举荐入仕外,汉人还以身份或财产作为选士的标准。景帝后二年五月颁布《重廉士诏》称“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今赀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宦,无赀又不得官,无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 司马相如在景帝时也是“以赀为郎”的,可见其家小有资产,并非以辞赋作为进身之阶。其次,从司马相如自身的经历来看,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以赀为郎,在孝景帝身边做自己并不喜欢的武骑常侍,由于景帝不好辞赋,遂客游梁王。后因《子虚赋》被武帝征召为郎,其间是有过一段春风得意的日子,后又因人言相如出使时受金而失官。相如晚年为孝文园令,久居茂陵,不得重用,可谓郁郁不得志。所以纵观其一生,司马相如并不是一直仕途顺利的。由于汉代集权社会对知识分子规范严格,也因为汉代《诗》的经学化,所以汉代抒情文学并不发达。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删诗,就提出了诗歌兴观群怨的教化和美刺作用,就是强调诗歌在抒情之外还有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到了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也实现了大一统,至此确立了儒术的官学地位。汉儒解诗,就出现了经学化和教条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把孔子提出的诗歌教化功能作为排斥诗歌本身的抒情功能和片面强调诗歌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依据。对于诗的曲解附会,是汉儒过分迷信文学对政治的干预功能而导致的,同时也导致了汉代诗歌创作的萎靡。锺嵘《诗品序》称:“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也就是说时人也意识到了汉代诗歌创作萧条的问题,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汉代文人对儒家经典迷信的同时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所以就忽略了文学本身的抒情作用,从而贬低了诗这一抒情文学体裁。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提到:“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五言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属是也,于俳优倡乐多用之。六言者,‘我姑酌彼金罍之属是也,乐府亦用之。七言者,‘交交黄鸟止于桑属是也,于俳偕倡乐多用之。”四言以外的诗都是乐府倡乐所用,注重政治教化的汉儒自然不屑一顾,他们热衷的是做诗颂美统治者的功德。可见这正是王朝统一和思想专制给文学带来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司马相如抒情赋作较少见,以至于大家普遍看到的是其讽谏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和众多受规范和重压的知识分子一样的司马相如内心没有丝毫的失意、苦闷和愤怒。只是因为汉代文学的特殊情况,诗赋都往歌颂方向发展,往往主体情感就淹没在其中了。但即便如此,司马相如还是委婉地抒发自己或无奈或抑郁的情感。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到“汉武帝时文人,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而一则寂寥,一则被刑。盖汉武好楚声,武帝左右亲信,如朱买臣等,多以楚辞进,而相如独变其体,盖以维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然相如亦作短赋,则繁丽之辞较少,如《哀二世赋》《长门赋》。”可见,司马相如这种繁丽之辞较少的短赋才更体现他的真性情,是摆脱了文学侍从身份以及润色鸿业任务之外内心私人情感的直接表达。所以研究这些抒情赋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司马相如其人其文。

《美人赋》本事见于《西京杂记》:“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可见此文的写作目的是自刺,劝诫自己切勿沉迷美色,同时也是以赋明志,提醒自己时刻“心正于怀”。此赋是传统的赋作形式,用对话的方法结构全篇,只是与《上林赋》《子虚赋》相比更短小而已,但其内容和语言并不逊色。《美人赋》所描写的际遇和感情,与长卿文君情事有关,所以司马相如的赋不仅是赋才,更是赋心。所谓赋心,不仅是写亲身经历之事,更是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明朝王世贞提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长门》一章,几于并美。”《长门赋》首见于萧统的《文选》一书,关于此篇赋文的作者问题一直有较大的争论,主要是因为《文选》中收录的序言与史实不符。本文根据其文辞风格的特点,偏向于认为序言为他人所作,正文仍是司马相如所作。关于此文真正的写作目的,笔者认为并不是所谓的“千金买赋”,而是为了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心情。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被征召,约在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陈皇后在元光五年被废,即公元前130年,所以《长门赋》的写作年份应该在公元前130年之后。《史记》中提到司马相如在作《难蜀父老》“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招为郎。”《难蜀父老》开头即云“汉兴七十有八载”,不难推出此文的写作时间为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由此可以推出,公元前129年,司马相如有过一段失官落拓的生活。前人多认为《长门赋》是司马相如作于任孝文园令时,但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是在写过《谏猎疏》和《哀二世赋》之后才由郎迁至孝文园令的,所以中间肯定隔着一段时间,前人认为因为孝文园距离长门宫较近,所以引起司马相如的感慨。而本文则认为,《长门赋》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29年,即因人上书言其受金而免官期间。因为此间司马相如由天子近臣突然成为庶人,心中一定积郁太多不平之气,加之一年前陈皇后被废,退居长门宫,时间相去不远,使相如有契机借此事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之情。借思妇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一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屈原,屈原的《离骚》就已经为后世文人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文学形象,以骚体赋为代表的文学体裁正是屈原及楚辞对汉代文学影响的结果。同时,《长门赋》也正是利用骚体赋这一哀感凄恻的文体来抒发感情的。历来文人认为《长门赋》哀怨悲凉,为千古闺思之祖。历来闺怨之辞向来是文人借以抒发自己不平之情的。《长门赋》缘情发义,托物兴词,所谓缘情发义,托物兴词,发的就是失官不平之情,兴的就是无奈悱恻之词。

关于《哀二世赋》的写作背景,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来看,“上善之。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也”。宜春者,本是秦离宫,阎乐杀胡亥之地。所以司马相如随武帝过此地,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写下了这篇赋文。此篇赋文讽谏意味较强,但其怀古叹今情绪也为浓烈,笔者以为与长卿年岁逾长有关。前文提到《难蜀父老》的写作时间在公元前129年,岁余,相如复召为郎,在写了《谏猎疏》之后才写了《哀二世赋》,所以《哀二世赋》的写作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28年以后。此时的司马相如已过知天命之年,距离去世也不到十年的时间了,加之其一直有消渴疾,身体状况不佳,仕途不顺,见到前朝遗迹,在讽谏之余难免会有古今之感。所谓“精魍魉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呜呼哀哉!”也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易变的感叹。

《大人赋》是司马相如由郎迁至孝文园令后写就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拜为孝文园令。天子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仟道,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仟意也,乃遂就《大人赋》。”前人对于此赋的理解,多是主文谲谏,讽刺武帝沉溺于求仙之事。但笔者认为,此文在讽谏之外也有相如抒发自己宦海沉浮、烈士暮年的慨叹。司马相如一生多为天子近臣,居任郎官时间较长。郎,为天子侍从之臣,备顾问,可作为天子私人代表出使四方。郎之品秩,从比三百石到比六百石不等,中郎将为郎官群体的中层管理者,比二千石,他们与天子十分接近,地位显要(《汉书·百官公卿表》)司马相如由郎为中郎将,复为郎,最后迁为孝文园令。按《后汉书·百官二》:“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园,案行扫除。”虽为东汉制度,其地位与执掌应与西汉差别不大。孝文园令品秩略高于郎,但其主要任务却是“掌守陵园,案行扫除”,与郎官清要之职比较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明升暗降。司马相如本人“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疾闲居,不慕官爵”,但并不说明他没有政治理想。武帝朝关于封禅制度的讨论极为激烈,但互相抵牾,久议而难决,“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指《封禅文》),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表明他时刻在思考封禅等国家大的礼制的建设。“公卿国家之事”是琐碎的公务,这是司马相如不愿意做的。实际上,司马相如希望能够参与国家要事的讨论,为上建言献策。孝文园令是司马相如生前最后的官职,后因病免,久居茂陵。《大人赋》的写作时间正是他迁至孝文园令时,且年事已高,难免会感慨人生短暂,壮心不已。“矐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事不足以喜。”“乘虚无而上假兮,超无有而独存。”这些都是长卿在《大人赋》中抒发的内心情感,仕途失意,有志不获骋,让他不禁发出即使如此能活万世也不足喜的感叹。

以上所叙四篇赋文大体按照写作时间先后排列,此四文均在《子虚》《上林》之后。本文认为,造成此四篇赋文与天子游猎赋之流光溢彩风格相去较远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司马相如年岁逾大,所历仕途亦有浮沉坎坷,所以难免呈现出一副迥于天子游猎赋中意气风发与铺张扬厉的低沉哀伤与幽怨悱恻。以上四篇赋文中最能体现盛世盛名之下长卿的苍白与无奈的,当数《长门赋》了。这篇赋文很好地继承了《诗经》的风比兴传统,所谓风就是长卿借陈皇后幽闭长门宫之事言自己仕途失意,是敢怨而不敢言;比就是“天漂漂而疾风”,及“孤雌峙於枯杨”之类;兴就是文中对陈皇后上下兰台,徘徊不前等动作描写,从而衬托其内心的抑郁不安。司马相如有碍于文学侍从的身份,所以是“敢言而不敢怨”,但长卿终究不是依附皇权的附庸,他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真实的情感,所以隐藏在汉赋张扬恣肆、体大物博之下的,实际是司马相如与后世大多数文人相类似的敏感之心与身世之感。虽不易发现,但如果加以体会还是可以察觉出长卿细微的叹息。

参考文献:

[1]李孝中.司马相如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5]刘熙载.艺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龚克昌.汉赋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7]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万光治.汉赋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10]曹明纲.赋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篇5:闲云赋抒情散文

云者,气也。聚而骤得,失之一瞬。于天为云,在地为烟,处山则雾也。其一也,异名也。千姿而百态,万变不过于一空。荣辱幻化,何足少留?爱恨恩仇,且如一吹。故得有几欢?失又何愁?世事也,人心也,其亦如云乎?

倚天以命,生死由风。喜其轻扬,怒则凝重,哀以暗淡,乐而光彩。或降宝雨,以滋万物;或倾殃灾,荼毒生灵。本无一物,造于心哉。焉来善恶?孰使斯然?善之则善也,恶之则尤恶。善善恶恶,无始无终;循环不爽,自归虚无。天地浩荡,岂装荒诞于一笼?宇宙无边,即放情思之长飞。

篇6:东风赋抒情散文

余幼时,有逐日追风之情,蹦走驰骋之意,每盘旋于高崖仞壁之间,书以明志,不忘本心,此情趣可堪之少年也,封古遏今,绝高峰于凌霄之外,欲以奇险为妙,故余幼时兀自愚而为乐。

逝者无情,独生须发,去日之情怀犹如东流之水,此灵通蔚然于西风,飘渺之间,如膝而散,不复还也。人之须臾,挂怀于兽鸟草木,花红之事,风雪之间,林雨之象,所思于宇宙之中。

今亦老大,事不为,业不主,家不立,空荡之中,形容皓月,伶仃之人。无以书怀铭志之举,亦飘渺于天地之间。呜呼!虎以伶仃而震木林,鸿鹄以孤影而览苍天,蛟龙以独躯而搅东海,何尝不孤也!群流之物,不足举世。

昔庄王举鼎而问天下,虽不能及,碎之髀骨,然此豪气,余当卿焉!不为苟死之间,不为仁义之礼,所生能为霸气着,了了数焉,人中之辈,何不为动之情乎?

余所述之,皆为浅漏,不成文章。

篇7:清菡赋抒情散文

锦瑟年华,良友胜云,楚辞九章,古风雅韵。一日之琴曲,三秋之流弦,修竹为界,清平怡然。灯花夜读,研佳文千律。伏案短疏,行秦台南楚。东武之钟灵水月,蓬莱之仙道风骨。幻化混元太虚,曾朝谪客相遇,斗百诗,有几许?是意境也。所向心旷,以文慰寂寥,凭谁问年少。

及弱冠,书剑纵情,贯万古之真气,何年何夕?暮晚西亭,月出青云,驻足远视,宫娥灵均,此为故梦之所得,抒情而止。此深欲太息,至绝以断笛,可知乎吹落千万琉璃,泪痕留迹、何处沅水起?枯藤依,陌路离,漫漫兮居远,日暮兮乡关。雪之曼舞,风之物语,焉能光转玉壶、空影天际?但愿十年羁旅、楼外星稀。

孺子箫歌,信步而行,畅清欲之舒心,逢萍水之流莺。神觉起,,皆芳草,一脉情意,半塘之幽莲。倏尔就从,亭立玉瓣,若墨韵之游仙。月光稀,琼浆下九天,羽杯进重銮,非能饮也。百湖相映,尽姿绝艳,淤禾而清丽,出尘不染。登台之华晕,飘逸自如。秋叶释甘露,痴泪兰缕。青绫之白衣,妆容以粉黛。迷离影乱,落英多南樾。流年似水,木棹以荡舟也。此欲何求?花者,隐逸也。

古人云:“清菡之出淤泥,是隐逸者也”。温婉者,风动起舞:恬静者,婀娜来徐:高洁者,初晴如诉。嗟乎!其论可当君子否?若也,若也。唯行而虚实,难也,难也。念其何为者,痛兮所为也!清菡风雅,卓尔不群,飘絮情致,花叶追寻。志未酬,赋清菡耳:

一颦一回眸,一面一惊鸿。

一生一菩提,一苇一月明。

是年,作辞赋。清菡之风致,经年何知?秋苇满湖,月影流光,逸兴所举,寒境悲怆。景明去何从?朱华之莲心,遗世独怅。

篇8:今赋离别辞风起敛心归抒情散文

清茶留香,终将最后的余温交付于手心;落花辞树,终将最后的芬芳留给黄昏;寒来暑往,而我们终将最美的背影留给青春。今赋离别辞序,待风起,待云归,待自己转身顾眄敛心安然而去。

可曾记得《诗经》里水湄蒹葭之畔的等待;可曾记得唐诗里桃花潭边的眺望,又可曾记得风尘烟驿里送客南浦的孤帆。江郎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已经道尽千百年来的离思。

去年回家途径金陵之时,雨雪霏霏掩上眉目。无名小河的两岸梅花传香,甚为怀念。自是月缺时多月圆,相离泪多相聚。离家返校之时,父母相送于江宁小巷之间。踏雪转身离别的瞬间,眼泪早已模糊了视线,努力忍着不回头,留给他们最后的笑颜不能添上了泪点。去时花如雪,来时雪如花。这是唐人留下的一句诗,初读时只觉得平淡无奇,泛泛无味,而今身在其境才真正的体会到那种人世间最真的感情是如何在最寻常的环境中绽放。如果可以我想在这句诗的后面再补写一句:“聚散寻常事,悲欢在天涯。”

岁月弹指,稚颜渐改,流浪在人间烟火里的我们,对聚散离合的感怀也在一点一点的改变呀。童颜逐乐之时,所思离别不过是明天再见,我们都不会走好远;青春展眉之际,所思离别因为彼此之间的情窦初开,对相聚有了更多的期待。待到红尘经世,身边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谈着谈着就断了,看着看着就远了。某些人的离开已经渐渐的成了一种常态,或许已经来不及伤感,只能努力学着去习惯。

花开花落,那是起伏的人生;波峰波谷,那是燃烧的生命;顺风逆风,那是岁月的感悟;秋去秋回,那是别致的风景。离别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在岁月里慢慢的`感悟,豁然开朗,离别也可以是一种别致的风景。

征雁南飞,逐一片彩霞离去,留下柳堤彳亍独行的人,走入画家的作品里;雨散涟漪,浮萍随波流转,沉入青麟灵动的梦里;青兰焰销落,昼与夜的相离,天明时层添一叠蜡炬。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伤感离开,而是惆怅你等待的那个人何时再归来。羡慕古人能够推杯换盏,一番豪言壮语饮饯阳关。我虽不善饮,却好为辞赋,离别之际,喜欢写下一两句诗行,送给友人,所思所念不过此番离别,若是后会可期,可作为点滴感怀,若是后会难期,偶尔你想起我,偶尔我想起你,就好。

夜阑灯残,泠寒未消,心的深处却缱绻着光明和温暖。他们扶持着我,令我相信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离别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秋菊赋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巴河赋抒情散文04-27

闲云赋抒情散文05-03

茶海赋抒情散文04-09

秋菊05-31

童年秋菊作文06-24

《秋菊打官司》06-03

赞秋菊的古诗04-18

秋菊作文350字04-27

秋天真好 唐秋菊05-05

描写秋菊的作文06-25

上一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下一篇:师德修养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