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塞》教学设计

2024-05-17

《出 塞》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出 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大致了解“边塞诗”

1、出示《从军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这两首属于什么诗?简单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3、引入《出塞》。

二、熟读古诗,疏通古诗意思

1、师配乐朗读;生试读。

2、交流读诗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径把诗读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读诗方法自主交流古诗的意思。

4、班内检查交流情况。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味

(一)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1、在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边关)

2、“明月”和“边关”从秦汉时期到如今都怎样?

3、作者想借助这两种没有改变的景物来说明边关的一种什么现象?(边关的战事也一直在持续,跟秦汉时一样)

4、是啊!几百年了,边关的战事一直都没有平息,国家始终受到侵扰,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什么之情?(担忧)

5、点学生品读出“担忧”。

6、长年的战事,作者有没办法改变?所以作者内心又是如此的……?(无奈)

7、点学生品读“无奈”。

8、每到寂静的.夜晚,将士们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将士们思念着什么?(家乡)还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又是多么凄凉的夜晚啊!

9、点学生读出“凄凉”。

家乡的人儿也想着将士您啊!因为您“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为什么“人未还”?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一种怎样的惨景?

3、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何曾不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可是“万里长征”,路途是如此遥远,来回谈何容易?作者内心对将士们如此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时为他们发出哀叹。

4、点学生品读“同情”与“哀叹”。

(三)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

2、从“但使”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可惜这位名将不在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怀念)

点学生品读出“怀念”

提示:要是这位名将在该多好啊!要是朝廷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啊!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读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样做?(任用良将)

四、课内外整合,挖掘古诗意蕴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边塞诗。

2、投影其中三首让学生朗读。

3、挖掘边塞诗的共同点。

(写的都是边关的景色。写的都是将士的生活。表达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叹或赞扬将士的情怀。)

4、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配乐朗诵。

篇2:《出 塞》教学设计

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阅诗人和本诗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自学诗意。

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检查预习)

1、解诗题

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注意“教”读第一声。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

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学生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简要拓展“互文”修辞手法。)

“万里长征人未还。”――离家万里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还。(师:诗中的“人”指的是――出征的战士。唐朝管出征边塞的士兵就叫“征人”。板书:征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要是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还健在,绝不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提示:“但使”“飞将”“不教”“胡马”四词要翻译过来;师可视情况简要介绍阴山。)

四、品词句,悟诗情。

师:读好古诗,知道了大意,离学会还相差甚远。但凡脍炙人口的诗作,都蕴含着诗人极强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绝妙,我们又该如何去发现呢?

(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T出示)

1、同学们,请轻声吟诵,看看诗句在你脑海中留下怎样的画面?

引导品悟句一:

(预设)生1:一轮明月照着边关。

师: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读出你的感受来。

质疑:可这“明月、边关”是边塞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句一又绝妙在哪儿呢?(PPT出示朝代,感知时间久远。)这一“秦”一“汉”两字,将时间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来,明月变了吗?(生:没有)边关变了吗?(生:没有)变的是一批又一批守边的征人们呐!所以,诗人第一句的七个字是想告诉我们--(出示“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息。”齐读)让我们读出句一的“历史久远”来。(生齐读)

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1、品悟句二

师:诗人王昌龄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征人。他关注的边关及征人是怎样的呢?(PPT出示图片,师讲解)

(出示句二)回想画面读一读,你又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种诗情?

(预设)生2:万里长征----离家万里,路途遥远。(师补充:那时,从家乡到边关,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别说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生3:人未还----战争很残酷。(师追问:为何没回?――也许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也许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个“人未还”,饱含了多少凄凉与残酷啊!)

3、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齐读一二句。

师:人未还,心相系呀!同学们,每到明月高挂的夜晚,那些背井离乡、历经生死考验而幸存下来的征人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思亲)

(PPT依次出示征人父亲、妻子、孩子图)那么同在一轮明月下,千百万征人的亲人们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师描述画面,引导读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夫、父)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思念的哀伤吗?还有什么?(悲愤)

师:对什么的悲愤?(战争)

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一、二两句。(生齐读)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不仅品出了征人和亲人之间的思念,还悟出了他们对战争的愤恨。看来,采用想象画面、品悟重点字词来体味诗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荐给大家!

(二)品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面对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回到汉朝相对安稳的日子啊,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1、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

2、了解李广。

(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

(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1)(PPT出示相关边塞诗句,师生合作读。)

师:此时,你想对无休止的战争说--(战争真残酷、征人伤亡很大……)

(2)(PPT出示《资治通鉴、唐纪》资料)师引读。

师:此时你相对朝廷说----(你们怎能不管征人死活?你们要派良将才能打胜仗啊……)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哪是在盼李将军啊,他分明是在――(板书:忧国忧民盼和平)读出诗人满怀的期盼--(生读)

4、师:可怜的千百万征人们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战场伤亡咱认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当时将领的无能实在太令人寒心呀!征人们,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行不行?(不行!“没有国哪有家”!)请同学们牢记:无论何时何地,“有国才有家”!

师:来,同学们,让我们读出保家卫国的豪情----(齐读三四句)面对前来进犯的敌人,读出我们必胜的决心----―(再读三四句)

四、背诗文,颂经典。

1、颂诗人(PPT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诗人王昌龄。因他深知征人之苦,所以无限哀叹----(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因他心系家国,所以呼喊----(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2、颂征人

师:看着看着,这远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万征人的代表。他们虽九死一生、思乡思亲,仍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他们虽痛恨朝廷、将领和战争,但又希望杀敌报国使家国太平!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

3、颂经典

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用诵读向征人、诗人和他的作品致敬!(生起立,齐诵全诗。)

五、课外拓展,延读经典。

师:请坐。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1、学法迁移(如果时间不足,把拓展学习引向课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想象画面,体会诗境;品悟字词,体味诗情”的方法学会了《出塞》。请看,我把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也带来了。(PPT出示: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学生自学,反馈。师评价(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建议把学法继续运用到自己搜集的边塞诗里。)

篇3:《出 塞》教学设计

●启发想象, 进入诗境

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 透过现象探索本质, 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 在学习《出塞》一课时, 笔者将收集到的有关边塞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做成课件, 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 从而弥补了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等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的“断层”现象, 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现实的感知能力。又如, 用课件显示朝代更替、边塞之苦, 让学生自觉地了解和感受, 他们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从而改变了过去学习古诗的被动和冷淡。

●指导朗读, 体会情感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 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例如, 在教授《出塞》这首诗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边塞的苍茫,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笔者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 并选取相应背景音乐。上课初, 笔者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 在具有边塞古韵的音乐声中, 教师诵读全诗,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多次反复诵读, 使学生逐渐理解了《出塞》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 深刻理解了边塞的苍茫之感。

●扩充信息量, 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参考资料 (书本) 等信息, 是非常有限的,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 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 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 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 学习的容量增加了, 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知识信息, 从而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例如, 笔者在教授《出塞》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止停留在书本上, 不止对本课的人物有所了解, 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 就通过课件展示了关于“龙城飞将”李广的一些相关资料。这种信息的扩展, 自然而然就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知识。

篇4:草原出塞曲等

原来,之前骑过的马都只好算是散步或是小跑,哪里有飞跑起来,猎猎劲风,仿如侠女。纵马飞驰,很快便到了一座小山上。从小山上往远处望,但见草青青兮水绿绿,一泓碧水,九曲回肠一般在绿草地上蜿蜒,仿佛要把鹰隼的叫声从天边引来,把羌笛的声音从玉门关内引来。在那一刻,但觉鸿之渺渺,策马扬鞭,也不过是弹指之间,刹那芳华。

然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再喜欢,也得拨转马头,折返。马是一匹老马,回程已经有点气喘,不忍太多鞭策让它缓步而行。到了营盘,发觉那里已是黄沙一片,草原真的很娇嫩经不得揉搓。

在各大帐幕间盘桓良久,不经不觉已是黄昏。这里算不得很高的高原,八月也谈不上苦寒的季节。但日头一旦偏西,便是胡马嘶风,忽觉身上的衣裳其薄如纸,不禁想倘使就这样遗落在路间,是很难生还的罢?近日看《狼图腾》描写草原上活物生存的不易,信焉。未来草原之前,总以为满地野花,绿草如茵的大草原是童话世界,理想的生活场所好不浪漫。来了,方知这般艰难。现在还只八月还没风霜,到了冬天,还不知是怎样一种境况呢。

刚才骑过的白马在我身边哀哀低嘶,嚼着青草,满眼乞怜。走近细看,马鞍的后面,与马皮肤接触的地方,居然破了碗口大一块,我的天。估计是它的主人想多赚点钱让无数游人骑着它驰骋的缘故,心中有几分义愤填膺。吹来八月的劲风,依稀体味出一种悲壮,依稀感受到《出塞曲》的韵味。将军骑马壮,骑马重返故乡。我虽不是将军,此处亦不是故乡,仍希望有日可以重返,届时已经是人强马壮……

草原欢乐颂难难

如果我是草原上的一颗星,我将彻夜闪亮,猪肉涨价、动力缺乏都与我无关。照耀着成群的牛羊和帐篷后与小伙私会的姑娘。

如果我是沙漠中的一棵胡杨,我将坚强地看时间从我身边走过,直到流淌成我面前的一汪绿洲一汪泉,我的信仰是滋养干涸的根,它很深。

如果我是一个硕实的蒙古包,我将挺直脊梁,带来清凉的夏暑,拂去冰寒的痛苦。我要照顾我怀中的牧民让他们永远在烛火旁入睡,那么安然。

如果我是一杯巴特尔手中的奶茶,我将融化我的灵魂,顺着他的血液流遍他的全身把神奇的力量推向他的胸膛,使他受到长生天的眷顾。

如果我是额尔古纳河中的一个卵石,我将把秘密让流水带到下游,那里的鱼儿会听到爱的诺言,尽管我很远,而且永远都会停留在这里等待。

如果我是那达慕上的那副彩旗,我将抖动我的生命为勇士们喝彩,风会把我的祝福捎给他们。我的颜色就是胜利者的光彩,是荣耀在人间的灵光。

如果我是一匹蒙古马的马蹄,我将把每一个虔诚的亲吻献给最最伟大的土地,它们的赞赏汇成一片尘埃,我看得见速度的影子,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通向未来的音符。

篇5:出塞教学设计

一、赏析背景 1.诗题解读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2.简介边塞诗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4、简介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5、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李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战争是惨烈的,所以心怀天下的诗人王昌龄还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塞》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类特殊环境的诗。

二、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A——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补充):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B——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 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C——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课件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2、、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意:“教”的读音。

3、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4、指导朗读:对和平的渴望和憧憬,对朝庭的失望和无奈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5、“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学习这首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一定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当如何珍惜和平?

3、你能试着写一首现代边塞诗吗?或者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4、用楷书默写本首古诗

篇6:出塞 教学设计

授课:洪艳艳(屯溪区黎阳小学)评析:胡莉莉(休宁县海阳一小)

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师:我想先问一下,今天来的是六几班的同学? 生:六(3)班。

师:那就是一群不一般的孩子,是吧?相信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是不是? 生:是。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快乐的古诗问答,在洪老师的古诗词中,请你找一找,有哪些景物,好吗? 生:好!

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一生小声跟读,师将话筒递给学生,生接读):笛弄晚风三四声。”在这一首诗歌里,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地 生:长笛 生:晚风

师:接下来,我们换一种形式。在我描绘的词语当中,你能不能想到是谁描写的什么诗句?可以吗? 生:可以。

师:西塞山、鳜鱼,想到了吗?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自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不是?接下来,看洪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吗? 生:3种。

师:谁来说说? 生:sāi sài sè

师:它读sài时作何解释?有什么意思? 生:塞外

生:边塞,也就是边疆

师:对,“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虽然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但是它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总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么,出塞呢?(板书:出,将诗歌的题目补充完整)“出塞”指的是什么? 生:走出边疆 生:出征边疆 师:对,指的就是出关,唐代的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首《出塞》出自王昌龄之手。(板书作者)(点评:快乐的古诗问答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课堂,由“塞”字的三个读音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大屏幕出示古诗)谁来读一读吧?(学生无人举手)

师:送给你们一句话: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读书的声音、回答问题的声音。(一生举手,朗读全诗)

师:这是教室里最勇敢的孩子,我来教你读一个字,最后一行的第二个字,跟洪老师念:“不教(jiāo)胡马度阴山。”(生跟读)

师: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不语)难住你了吧?不着急,让老师来告诉你。这个字读jiāo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唐朝诗人写诗都要遵循平仄的韵律,这儿该读第一声;其次在古代汉语字典里,这个字是这样解释的,当这个字作“使、让”时读jiāo。听我这样一说,你该知道在这句诗里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了吧!生:不让胡马度阴山

师:是的,字词障碍扫除了,谁再来读一遍这首古诗?(一生朗读)师:好!既正确又流利!我想再问问你,刚才你是在哪儿停顿的?(生再读)

师:看来你是以词语为单位停顿的,这是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根据七言绝句的特点来停顿,前4个字为一个单位。(大屏幕出示古诗停顿)

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初读古诗的方法。首先我们要读流利、读正确,这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第二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掌握要领后,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全文,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点评:教给学生初读古诗的方法,授人以渔。教师在疑难处解疑,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

师:我们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有据诗作画,或在画旁作诗的喜好。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哪些景物呢? 生:明月、阴山

师一边板画明月、阴山,一边讲解: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的这一边是可爱的家乡,阴山的那一边则是骑着胡马的侵略者。再来看看明月,明月在古诗词中常被诗人吟咏。我们来回顾一下,你都学过哪些描写明月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句呢?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苏轼的—— 生:《水调歌头》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王安石的,是吧?看一看,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那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 生:思念家乡

师: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好,我们来看一看,诗人一开篇就抓住了边关、明月来描写,我有一个疑问,“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什么不同朝代的景物会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呢? 生: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

师:喔,你是这样理解的,有没有别的理解呢? 生: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师:说得很好!洪老师带来一段资料,相信看过后,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出示边塞战乱简史,师解说)

师:请你根据这组数据,简单地估算一下,边关遭受外敌入侵长达多少年? 生:九百多年

师:九百多年,近千年啊!此时,你想说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保卫边疆。

师:你想到的是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刚才简单的数据中,我们计算出边疆遭受入侵近千年哪!明月变了吗? 生:没有

师:边关呢? 生:没有

师: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士兵们啊!因为战争近千年一直没有停止!所以王昌龄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岁月依旧,战争从未停止过,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善于倾听的同学发现了,老师在明月前加了个“汉”字,在“边关”前加了个“秦”字,像这样前文隐含了后文,后文隐含了前文的修辞手法,叫做“互文”。(板书“互文”)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你们觉得有困难,不要紧,作为即将升入中学的同学,可以在诗歌边上做上简单的批注。(生做批注)

师:了解了诗意后,我再来问问同学们,“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喔,言外之意,很好!我们不仅了解到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还体会到一种时间的久远和悠长,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一生读后齐读)

(二)学习感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你们看,诗歌的美就在于把最平常的语言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从而展现出一种神奇的美。王昌龄就是在明月、边关这么平凡的字眼中向我们传递了这么多信息。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他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戍边的战士。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关心的边关又是怎样的边关呢?

(播放边关景色,师讲解: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戍边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打战的,这些咽喉重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外敌的入侵。看完这段资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环境恶劣,生活艰苦。

师:是呀,除了这些,还有他们所处的边关离自己的家乡还很——(生)遥远 师:你能用诗句告诉我吗?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哪些重点字、词可以看出? 生:万里、长征

师:万里是离家万里,长征是长途跋涉。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生读)

师:其实,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通过品悟重点字词来体会诗句的意思。同学们试着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还有一位唐代诗人王翰,(出示《凉州词》与《出塞》)他在《凉州词》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人特别擅长作诗与友人唱和,今天我来当一回王翰,你们当一回王昌龄,和诗一回,如何?

师:一想到这延续了千年的战争,我无限惆怅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一想到这次与双亲分别,很可能就是永别,我无奈又失望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几人回 生:人未还

师:看,一个“人未还”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呀!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1年延至3年,后又从3年延至6年,最后竟从6年延至9年。你说,戍边的战士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吗? 生:不可能

师:是啊,根本不可能,所以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士兵,面对这样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在想着家乡白发苍苍的双亲。师:是的,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

生:他们可能在想:家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师:身在边关,心在家乡。那么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出示练习: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

生:他们会想:我的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们团聚呢?

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想追问一下:老人家,为何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我们可以改一改,“万里长征谁未还? 生:万里长征儿未还。

师:请坐,那征人家中那善良、勤劳的妻子,面对同一轮明月,她又会想什么?做什么呢?

生: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望着明月,在想:我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我团聚呢?

师:我想再追问一句,你为什么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好,谁来改一改?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师:触类旁通,一点就通,聪明!那征人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想什么呢? 生:总是问妈妈:爸爸到哪儿去了? 师:谁能告诉他?

生:父亲在边关保卫国家,和侵略者打战。师:他还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生:他可能会看着父亲临走前留下的文章,思念着父亲。

师:这叫睹物思人。儿子孝道不能尽,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悲哀吗?还有什么? 生:悲愤

师:对什么的悲愤? 生:战争

师: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读一、二两句。(生齐读)

(三)学习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刚才我们不仅读出了对战争的悲愤,还读出了亲人对征人的思念。(板书:思念)面对着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汉朝那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你读懂了吗?

生:只要卢龙城的飞将军在,就不会让侵略者入侵。

师:我从你的理解中知道,只要有飞将军在,就不让胡马度过阴山。诗句中哪个词的意思是“只要”呢? 生:但、使

师:只要有飞将军在,就不让胡马度过阴山。仅仅就是不让胡马度阴山吗? 生:骑着胡马的侵略者。

师:是不让骑着胡马的侵略者入侵。胡马原指产自西北的一种马,在这里不仅仅指胡马,还指骑着胡马的侵略者,这叫做“借代”,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板书:借代)

师:飞将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出示资料,教师解说:飞将军一生都在边关,骁勇善战,与匈奴交战70多次,每次均能获胜。匈奴称他为“飞将军”,对他闻风丧胆。他爱兵如子,每得赏赐均与士兵们共享。士卒不得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吃饱,他绝不先食。)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将军,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很敬佩,因为在古代将军得到赏赐都会独吞,而他却与士卒分享。师:所以,你会无限敬佩地说——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除了敬佩,你还会说怎样地说呢? 生:我会骄傲地说。师:请你骄傲地说。(生读诗句)

师:读得不错,但洪老师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在王昌龄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飞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了。现在的将军又是怎样的呢?(出示高适的《燕歌行》)他们是“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们是“战士生前半死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生:愤怒

师:这样的将领完全不顾士兵的生死,所以士兵们只能无奈地呼唤—— 生:“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师:有了这样的对比,你们对李广将军更加—— 生:敬佩 生:崇拜 生:思念

(点评:资料的出示,音乐的渲染,重点字词的点拨,课内外诗词的对比,丰富的想象,一咏三叹,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读出诗情、悟出诗意)

四、整体诵读,感悟诗韵

师:是的,只要有李广将军在,胡人的军队就不敢入侵;只要有李广将军在,边关就会——(生:平静);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士兵们就能——(生:回家与亲人团聚);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国家就会——(生:安宁)是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仅仅只是士兵们的愿望吗? 生:是全民族的愿望。

师:这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期盼和呼唤,让我们齐诵全诗,把这样的心愿向大家传达。

(生起立,齐诵全诗)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首诗相比,高适的《燕歌行》写得很直白,王昌龄的《出塞》就显得怎样了? 生:委婉 生:含蓄

师:这是因为什么呢?王昌龄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呢?请大家看看注释中“丁丁和东东的对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请好好使用。发现了吗? 生:借代

师:除了借代,还有什么? 生:典故

师:对了,用了典故。善于观察的同学会发现,古代诗人在写诗时经常使用典故,不仅能丰富内容,还能委婉地表达情感。

(点评: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教给学生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拓展延伸,提升品位

师:洪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不同风格的边塞诗。(出示诗句,师生齐读)生:“天山积雪连天高,直从平地卷银涛。”师:这就是边塞雄奇壮丽的景色。生:“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师:戍边的战士们就是这样行军大战的。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师:边塞的天气就是这样的多变。生:“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师:这是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师:异彩纷呈的边塞诗有的雄奇壮丽,有的清新,有的让人热血沸腾。课下,请同学们多搜集、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回到金戈铁马、北风呼啸的岁月,追思古人的情怀,聆听千年谱就的一曲曲雄浑跌宕的边塞曲。

(点评:拓展延伸,拓宽知识面,由一首诗的学习拓展为六首,课堂容量大大增加)

总评

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情满胸腔,这情完全源于诗的意境,不虚假,不做作。教师以创新的课堂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智慧,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带入诗的世界。引领感悟工作做得特别好,抓住“万里”、“长征”等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体会戍边士兵艰苦,设计想象环节:戍边士兵面对明月、关山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家乡的亲人面对明月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一咏三叹,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水到渠成。本课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教师准确地把握了自身的角色,在有疑处解疑,如:“教”字的读音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教师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始终不忘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诗歌节奏的停顿、初读古诗方法的总结、课后注释的使用,授之以渔。课堂容量大,由一首诗延伸至十首之多,学生受益匪浅。总之,这节课实为古诗词教学的上乘之作。

篇7:出塞教学设计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刘海深

课前引领

我讲的是一首古诗《出塞》,古诗课的教学模式是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诗词读韵味。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四、总结全诗,拓展内涵。

五、拓展延伸,背诗文。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课题: 出塞

年级:

四年

教材分析:《出塞》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这首诗的主旨看上去是一首歌颂戍边将士,怀念守边名将的诗,但是构思巧妙,把意境引向了深远。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写出了诗人对边关战士的同情,对英雄的怀念,更写出了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念和祈求安宁生活的愿望。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的特点。

2.通过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熟读成诵并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具学具:幻灯片 古诗《出塞》的相关资料

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出塞》。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了资料关于这首诗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谁能说一说 ?

1.生汇报

2.师出示当时的边塞图帮助学生理解边关地形.二.初读诗词读韵味

1.生试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

3.听师读,听节奏。

4.出示韵味图,生练读。

5.自学古诗,可借助工具书,有不明白的也可问同桌或者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然后把你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6.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7.生再读《出塞》。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一).理解前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

1.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明月.边关.人)这三种景物放在一起会构成怎样的画面呢?

2.听师读,生想象。

3.生说画面,谈感受,读感受。

4.在这样的夜,征人们会想些什么呢?出示《资治通鉴》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征人的无奈。尽管战士们痛恨战争但和保家卫国比起来他们选择了后者,征人的家人呢?出示填空,学生在读中感悟亲人们也在盼望战士们早日回家团聚。

(二).理解后两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蕴含的情感。

师:征人们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面对着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他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汉朝那段相对稳定的日子,因为那时

指名读后两句诗。

1.他们会想到谁?为什么会想到李广?生说。

2.出示王昌龄的《从军行》的后两句,生说读后的感受。

3.生读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四.总结全诗,拓展内涵。

1.学生根据读和理解,说自己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读出来。

2.背诵全诗。

3.师简单谈《出塞》在七绝诗中的重要地位。五.拓展延伸,背诗文。

生背诵积累的边塞诗,或者教师推荐学生背诵有名的边塞诗。

明 月

边 关

征 人

亲 人

人 民

思 良 将

盼 团 圆

篇8:《出 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旨在通过吟诵诗歌─意会情境─以诗解诗等, 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和饱满情怀, 感受并体会诗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 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 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文字 (书法) 的热爱。

三、重点和难点

通过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 让学生入情入境, 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 谈诗导入, 共享诗情明月中

1.出示课件《月夜》《咏月诗廊》, 提问:你能想起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小结:“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一轮明月, 照耀了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他们借月寄情抒怀, 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优秀诗篇, 真是“千古诗情明月中” (板书) 。

3.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王昌龄的《出塞》, 他在诗中向我们描绘了一轮怎样的明月?表达了怎样的诗情呢?

4.自读诗歌, 读通, 读透, 运用已学知识如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歌。

[赏析]赏读激趣, 重意境。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意境”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 将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自然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 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 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张老师课始就利用课件营造“月夜”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辽远沧桑的意境, 让学生步入“咏月诗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阅读积累, 情感积累, 让学生体会“月”这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间,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千古诗情明月中”, “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怎样一轮明月, 表达的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如此巧妙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为深入理解诗意, 意会情境作好了铺垫。

(二) 感悟苍凉, 一弯月色照九州

1.我们沿着时光隧道一路飞驰, 穿过漫漫历史长河, 来到大唐, 来到边塞, 此时, 一弯月色照九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身临其境, 你看到了什么?

(明月的苍凉, 雄关的冷峻, 边塞的萧条, 战场的血腥……)

引读:是啊, 还是这明月, 还是这边关, 它们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朝代更替, 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让我们读出时空的辽远和沧桑。“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2.一弯月色照九州, 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胡笳的悲凉, 战马的长嘶, 戍卒的梦呓……)

引读:千百年来, 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凝望明月,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胡笳的悲凉, 更添戍边将士的乡愁!“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3.一弯月色照九州, 此刻, 你想到了什么?

(厮杀的惨烈;离别的缠绵;家人的守望……)

引读:是啊,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这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最真切、最朴素的美好愿望!试着把这些感情读出来, 一吐为快!“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4.讨论:抽身事外, 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引导、鼓励学生搜索记忆, 师补充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5.小结:“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战乱的苦难, 最终由人民来承受。诗人通过边疆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描写, 流露了对征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深切同情。其实, 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 请看看历代诗人对于战乱的描写。

[赏析]情景交融, 重想象。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 意趣无穷。教师需要独具匠心, 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 启发学生调动记忆, 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 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 变平面为立体, 变静止为灵动, 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张老师的这堂课, 让学生展开想象, 把诗歌中那些文字的东西转换成画面, 让学生进入“一弯月色照九州”这么一个场景中去想象、体验、感受。情景交融, 身临其境。

(三) 体察寸心, 一夜乡心五处同

1.播放音乐《胡笳十八拍》, 小组读课件《战之殇》。闭上眼睛, 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2.师 (小结) :连年征战, 多少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君不见闺中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君不见“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多少个思念的夜晚, 月照中天, 可是亲人却不在身边, 这是多大的伤痛啊!真是“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伤心五处同”!

3.诗人王昌龄面对这一切, 他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景和冀望?

(四) 呼出冀望, 同吟龙标家国梦

1.怎样解释“龙城飞将”“胡马”“阴山”?

师1:借代手法的运用及举例。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师2:简介抗匈名将卫青、飞将军李广等英雄事迹。

2.“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读出了什么?

(对良将的渴望, 对和平的向往, 对朝廷用兵的质疑, 对祖国的赤诚。)

3.让我们一起同吟龙标家国梦!

赏析品悟入情, 重诵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 而古诗文的教学中, 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之法”。《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都强调了“诵读”二字, 要求学生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 在读中体验情感, 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张老师把画面的想象和语言的品味以及情感的朗读, 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品味语言来想象, 通过想象来品味语言, 通过诵读入情, 然后通过想象入境, 可谓独具匠心。

(五) 言诗边塞, 一样豪情古今同

1.这样的梦, 我们一直在憧憬!这样的梦, 我们一直在努力!古往今来, 无数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

2.先说说边塞诗派。 (你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及名句?)

3.再说说古今仁人志士。 (你知道哪些爱国名句?)

4.最后说说王昌龄, 再吟龙标家国梦。 (你还知道王昌龄哪些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鸷鸟立寒木, 丈夫佩吴钩。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5.小结:不管是边塞诗人, 还是古今仁人志士, 他们的骨子里流着同样的血, 一样的梦!这是强国的梦, 这是和平的梦!

[赏析]以诗解诗, 重积累。

小学古诗词教学主要是积累。读得多了, 积累得多了, 那么他们对古诗词的感受就深了。张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 并没有过分地把诗歌分析嚼得过细、过碎。因为有的诗歌, 学生在这个年龄层次里, 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很深, 过了一段时间或者过了若干年之后, 他们回过头来就能理解了。张老师以诗解诗, 引了一些诗, 有关明月的、边塞的、爱国的名句, 这样一些比较的方法、拓展的方法, 是可取的, 但是要从文本入手, 从学生入手, 不要跳到文本外面去, 不要重外轻内。

6.课文总结:今天, 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 诗人遥对边关山月, 触景生情, 抚今追昔, 将一腔诗情留与千古明月!寄托了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可以说, 是明月成就了王昌龄, 是王昌龄丰富了明月!不知不觉, 我们也写下了一首诗, 让我们吟吟看。

咏王昌龄《出塞》 (板书)

千古诗情明月中, 七绝圣手家国梦。

言诗边塞与英雄, 一样豪情古今同。

[赏析]吟咏创新, 重文本。

中国, 是诗的国度。这些优秀的诗歌遗产,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液与生活。听张传根老师执教这首诗, 意外地看到他的吟咏创新, 深深地感知他的深度解读, 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 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深远意义。我一直在思考, 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中国古典优秀诗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 更应该是对语文、对诗文的一种传承与热爱!

(六) 书法课堂, 笔走惊蛇墨添香

上一篇:六年级安全教学计划上学期下一篇:青少年普法网所有题目(3-6年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