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024-05-04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共11篇)

篇1: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课前延伸:阅读课文,阅读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的文章。【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章标题醒目、新颖,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虽不是一篇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2、走近作者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3、相关资料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仰之弥高()

3.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6)他,是的巨人。他,是的高标。

二、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三、拓展练习近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6、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7、文中记了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xiá

kuī

2.①很不一样。迥:差得远。②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③全身心、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④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⑤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1)诗人、学者、民主战士(2)做了再说(3)钻之弥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4)凶多吉少

慷慨淋漓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5)鼓壮志,声震天地。(6)口

4、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5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7、第一件事:父亲画一个人牵几只羊,青年农民看到。他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

8、父亲说到做到

9、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具体的理解略。

篇2: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

饱含的激情。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们看屏幕,他是谁?(臧克家)

1、作者简介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人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⑴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⑵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⑶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初读课文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文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三、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知道(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危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炼含蓄

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敬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五、小结:

篇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美

1. 结构美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 言行完全一致, 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间, 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 使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另外文章多次用到照应, 有首尾照应, 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 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使文章结构谨严, 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 一种气势, 加强了感染力。

2. 剪裁美

作者所选材料, 讲究典型, 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 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现了出来。对于材料的使用, 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 有取有舍, 有繁有简。例如, 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 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 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 而是着重写他的研究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突出了闻先生对学问的研究, 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头发零乱”, “睡得很少”这些细节, 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如群蚁排衙”, 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这样的剪裁, 详略得当, 能有力突出中心, 可见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 形象美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 例如,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 具体再现了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 生动美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 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 本来是叙述语言, 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 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 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就包含了比喻, 既形象, 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 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 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 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 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 都是明显的例子, 叙述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 使文章生动, 富于感染力。

5. 含蓄美

一个“说”字很普通, 作者却赋予它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 是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而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 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 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 闻一多的“说”, 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 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实际上不仅是“言”, 也是“行”了。一个“说”字, 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 真可谓言简意丰, 含蓄凝练, 耐人寻味。

6. 情感美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 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 哪些是抒情。例如,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 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叙述中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显然是描写, 但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又如, “饭, 几乎忘记了吃”, 本来是一句极平常的赞语, 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如此对比, 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 “夜间睡得很少”, 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 但跟着一个情犹未了的“惜寸阴”, 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 善于化平淡为神奇, 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 使得全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7. 音乐美

篇4: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导入

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清晰的结构

1.从题目看,本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初读文章,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的?

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特点是什么?②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特点是什么?③你能从文中的一些过渡句、总结性的语句中看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3.活动总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分总结构,结构严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结尾总结,深化中心。

三、体会精当的选材

1.学生齐读文章结尾对闻一多先生评论性的句子(19、20段),教师提问:①作为学者,其“卓越”体现在哪里?②作为革命家,其“大勇”体现在哪里?

2.思考:这样的选材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3.活动总结。文章选材上的特点:选材典型、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凸显中心。

四、品味精彩的语言

1.在第3段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

2.在第15-18段中,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在如此精彩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4.带着感情反复朗读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或段落。

五、拓展延伸

1.说说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哪些方面?

【反思】这节课,教学过程流畅而清晰,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不足之处却很明显:

1.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文本自身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篇课文出自于著名诗人臧克家之手,语言风格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语言,简洁凝练、典雅含蓄。但是反观这节课的设计,从背景介绍到段落划分,再到内容概括,最后语言赏析,似乎每篇课文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去上,而缺少了对文本特征的把握与体现。

2.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活动的思维深度不够。这堂课,基本上只采取了问答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只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答案,“思维值”较低。课堂表面上很“流畅”,在没有异议、没有争论中完成了老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然而这只是一元思维的体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3.拓展延伸环节冲淡了语文味。学生在激情昂扬,纷纷表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种种品质、精神之际,与在历史课、政治课上的表现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这节课上,教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课堂的实效不高。

第二稿设计

一、积累文雅的词汇(略)

二、体味壮美的人生

1.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2.把刚才所学的词语划分成两类,并说说划分的依据。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壮美体现在哪里?(请运用所学雅词进行概括)

4.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其壮美又体现在哪里?(请运用所学雅词进行概括)

三、品味诗化的语言

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诗一样的语言。

1.用词典雅,多四字短语,形象鲜明,极有韵味。提问:请找出这样有韵味的四字短语,并在书上也用四字短语做点旁批。

2.抓住特点,善用比喻,极具形象感和动态感。提问:文中哪些地方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有音乐的美感。

①这个环节,我们通过“变形”的方式来体会短句对人物表达的作用。如第16小节“变形”为:他说了/说的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②教师提问:你还能用这种方式为其他段落“变形”吗?

③反复朗读,比较体会诗化的语言和对闻一多崇高精神的高度赞美。

四、试写铿锵的诗歌

要求:选取课文中的句子重新组装,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1.选取课文部分内容,选材、立意。

2.有相对明确集中的主题。

3.尽量使用课本中的句子,新添词语或句子不得超过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

【反思】比起第一稿来,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进步:

1.在“教什么”上,抓住了文本的主要特征——诗化的语言。本节课,从对文中雅词的学习与积累,到通过给雅词分类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再到对文章诗化语言的赏析与品味,最后整合、改编文中的语句来进行诗歌再创作:无一不体现对文本的最突出特征——“语言”的重视与学习。

2.力求“不仅是‘教教材,更是‘用教材教”。如“体会壮美的人生”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雅词,来概括闻一多的人生壮举;再如“试写铿锵的诗歌”环节,则是对文中精彩的语言进行整合和改编,从而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是进一步地运用文本,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但是,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仍然是明显的:

1.一些教学设计没有从学情出发,导致操作性不强。如,在“体味壮美的人生”中的教学设计:“把刚才所学的词语划分成两类,并说说划分的依据。”本来的打算是,学生能从闻一多“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身份的角度出发,完成对词语的分类,同时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问题自身的指向不明和缺乏铺垫,学生对这16个词语或是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或是尝试着从感情色彩、词性等角度乱分一气,课堂一时陷入僵局,只能由老师公布答案草草了事。

2.各个教学环节看似层次分明,实则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这里积累一下生字词,那里介绍点写作背景;这里把语言品析一下,那里再动笔练一练;各个教学活动之间没有用一根线串联起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却缺少一根串联的丝线。

第三稿设计

一、导入

作者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因此,他文章里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且很有节奏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同学们在预习中应该已经发现了——作者在文章里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预习的反馈练习。

二、预习反馈

1.易错字音:锲而不舍(qiè) 目不窥园(kuī) 潜心贯注(qián) 气冲斗牛(dǒu) 慷慨淋漓(lín) 热情澎湃(pài)

2.易错字形:lì(沥)尽心血 群蚁排yá(衙) 警报dié(迭)起 声zhèn(震)天地 ang(昂)首挺胸 长xū(须)飘飘

三、课文感知

1.阅读文章,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说”和“做”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结合文中出现的四字短语来进行阐述。

4.学生朗读,比较体会四字短语的表达效果。

(形象鲜明,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的美感)

四、品味语言

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四字短语,说说好在哪里?

2.在改编中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①变形:选用文章里含有四字短语的句子,通过停顿,变形成一首小诗。

②创编:利用原文里的四字短语,加以改编,融入自己的创造,成为一首新的小诗.

例:足不下楼/目不窥园/发无暇理/饭忘了食/研究———锲而不舍地钻探。/目光———炯炯远射到史前。/相伴———四壁下深宵灯火。/硕果——无言中赫然而出

3.学生任选一种形式进行改编创作。

4.学生朗读作品,进行交流。

五、课堂总结(略)

【反思】这节课上完后,笔者感到欣慰,因为教材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巧妙利用,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首先,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来看,本课没有被动地演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的特征,充分地反复地利用课文中的四字短语,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进行思维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动脑,既加深了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又得到了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其次,从教学的“选点切入”来看,本课巧妙地以“四字短语”为切入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认知积累,到理解赏析,再到创造性地运用,体现了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

再次,从课堂教学的程序看,本课体现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淡化提问设计,不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唯一抓手,而是注重“活动”的设置,将“活动”作为学生开启课文大门的钥匙。因此,课堂教学中用于讲析的时间大大减少,用于实际训练的时间大大增加。

最后,从教学的隐形效果来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暗示学生要用变化、运动的观点来理解、运用教材;教给了学生“创造”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和兴趣。

篇5: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2.品味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学习过程: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著名诗人。以《老马》成名。他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尤其是他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一.课前预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1.参照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给划线的字注音。

弥()高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群蚁排衙()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迥乎不同()气冲斗牛()2.读一读,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è()然 dié()起 ǒu()心沥血

kāng()kǎi()淋漓 目不kuī()园 无xiá()顾及

(1)作者在记叙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时各选取了哪些事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2.为了鲜明地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光辉形象,作者抓住闻一多先生的特点,对他进行了传神的描写。请你从文中找出对闻一多先生的语言、肖像、动作进行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描写各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3.根据前面的探究,你一定能够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冰 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堪称民族英雄!

温馨提示:评价一个人物可以根据人物的生平事迹,围绕着人物的贡献、性格、精神等谈自己的看法。一般格式是“XXX是一个 的人”。

我的评价:

(二)探究写作手法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与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其中除了扣人心弦的叙述之外,还有精炼含蓄的议论,让文章洋溢着理性与感性的和谐之美。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或段落,并体会其作用。知识链接

篇6: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张庄中学“自主――互助,当堂巩固”七年级语文课案

_________班第__________小组 姓名___________

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型: 新课 执笔: 李小慧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

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

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指导:

一.搜集资料。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

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

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

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

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作者,诗人。19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写到课本上)

3、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4.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1.字词积累

衰微 hè然 警报dié起 典 jí mí高 zhuó越 校补 ( )而不舍 ( )穷年 ( )心注

心 神 ( )乎不同 一反 往

淋漓 气冲( )牛 目不( )园

目光 无xiá shuò果 群蚁排( )

独cái 大无wèi (课本“读读写写”进行添加)

2.借助工具书,理解这词语的意思;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无暇及此 群蚁排衙 赫然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第一课时

拓展与探究:

5、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6、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

7、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一文库网

?

8、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堂小结:

1、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朱自清

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多画像》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 作为革命家:

3、1.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

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4、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③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⑤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啊,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

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这位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

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张庄中学“自主――互助,当堂巩固”七年级语文课案

_________班第__________小组 姓名___________

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型: 新课 执笔: 李小慧

自主学习检测:

1、基础知识积累。

hè然 警报dié起 典 jí mí高

zhuó 校补 无xiá shuò果 2、解词。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3、填空:

(1)闻一多是著名的 、、。

(2)本文原题为“ ”,作者是 。

课堂反馈1:

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课堂反馈2:

冰心说:“闻一多先生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最完美的、最伟大的诗篇。”周

恩来、邓颖超惊闻闻一多先生遇害,提笔写下这样的挽联:“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

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一句墓志铭,来表达你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课堂评价:

篇7: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

臧克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3、学习闻一多严谨、专注的治学态度,领略其卓越的学者风范。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从小生活在农村,同情农民的苦难生活,奠定了他此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2、相关资料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期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后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抗战八年,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不剃去,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独裁,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1945年,在“一二一惨案”后,更英勇地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他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最后献出了宝贵的性命。

自主预习

感知文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赫然而出()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仰之弥高()

....锲而不舍()迥乎不同()

迭起()...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迥乎不同:

赫然:

.锲而不舍:

迭起: .兀兀穷年:

高标: ..气冲斗牛:

弥高: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一反既往:

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4、围绕“说和做”,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试概括一下。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安排了总领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请找出来,说说这样安排使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围绕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件事,我们已经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大家讨论一下,说说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犹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良方。..........

③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主人 .........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第一至五段,回答问题。

1、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第③自然段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篇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拾疑

关于题目的改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两个题目,粗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区别,但细究起来,其指向却大不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个偏正短语,以“说和做”为正,以“闻一多先生”为偏,属于限定性的偏正关系,表明文章所讲是特定某人的事迹。而“说和做”是一个并列短语,突出的是说和做的等位关系;副题“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则交待所记事迹归属特定的某人,而且暗示了这个人物的言行特点,正如文章所谈:“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是闻—多先生言行的最显著的特征。两相比较,原题显然比现题更贴切,更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所以,有资料(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教材全解·七年级语文》2009年11月第2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8月第2版)说“这两个标题没有本质区别”,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一句引用

文章写闻一多先生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时,引用了闻一多先生《静夜》诗中的一句“漂白了的四壁”。这里的引用,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到深夜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闻一多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钻研,可以称得上是废寝忘食,而且兴趣盎然。深夜只有孤灯相伴,闻一多先生不然,却“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在此应该是一种比喻,比喻闻一多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就。问题在于,这句的引用与前句的锲合不自然,衔接不上,破坏了行文方式的和谐。“因它大开光明之路”,“它”指深夜灯光,即施事者;“大开光明之路”是深夜灯光所施之事,“大开”即是其行为动作,与“光明之路”构成动词性的动宾短语,再与“它”组成主谓短语,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而后面“漂白了的四壁”,承前省去了施事者“它”,本应也是所施之事。可是“漂白了的四壁”是一个偏正短语,属于名词性,在此与“它”只能构成二者同位的并列短语,这就与“它大开光明之路”表意不协调了。因此,若需引用,也只能取其大意,改为“漂白了”“四壁”。

关于文章结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只有1 000多字,却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质的最本质特征。这个效果与其结构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教师教学用书》说,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于漪老师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浅探》中,也说文章分两个部分。第1部分记述闻—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第2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两部分之间用了第7、8、9三个段过渡。第7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8、9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连缀紧密,衔接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许多教辅资料都延用了这种处理方法,如前述之《中学教材全解》。

但是,值得探究的是: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很明显,这是作者在分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言行特点之后,对人物的总评价。这也是对全文的总结。文章以闻一多先生的自评“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开篇,引领出对于人物作为学者方面的说与做的叙述;通过第7、8、9段过渡到对于人物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与做的叙述。行文至第18段,我们已经能够完整地感悟到闻一多先生在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言行品质了。应该说,文章此前的内容是两相并列的:作为学者,他“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他“说了就做”,敢“说”敢“做”。在此基础上,作者才有“卓越的学者”“大勇的烈士”以及“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样综合的评价。所以,就文章整体而言,其结构应是分总式的,最后两段应该独立出来,而不应划入“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那一部分里。

篇9:《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伟人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做了就说”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也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结合单元目标,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2、品味生动形象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及作为革命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教学媒体: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四、说教与学活动设计

在整篇课文中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是重点,我对此是这样突破的:

1、朗读法贯穿全文的教学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方面感知。

首先我对这节课的朗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定位在:①能体会文章内容②能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③能读出人物的高尚情操。

具体来说,我在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阶段设计了听读,通过昕朗读带读。有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主要事件及臧克家对人物的总体评价。在品读阶段,我又让学生选点精读,读后评,评后读,以读助学。例如读闻一多大骂特务的语句,让学生进入情景,模仿闻一多进行一句话的演讲,就能深刻体会其人格魅力。

2、抓住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我在备课中发现课文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是: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思想品格上的不同点是什么7相同点是什么7如果这个问题一解决,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个问题就是从整体的角度连贯全课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3、由浅入深分析人物形象。

由浅入深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关于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步:从课外了解闻一多。

在导入课文时,我引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对闻一多的评价。我有两个目的,一是先让学生感受到闻一多的高尚品质,二是也积累了相关资料。

第二步:从整体的角度了解闻一多。

我在整体感知这一块,先从结构切入分析。这篇课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前有总说,中有过渡,后有总结,可以说是学习其他类文章的典范。并且这些议论性的语句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结构可以说一举两得。

紧接着,我从叙事角度引导分析人物形象。闻一多所写的三本书可以证明他是个卓越的学者,闻一多所做的三件事可以证明他是个大无畏的革命烈士。

到此,人物的大致轮廓学生已了然于心。

第三步,从文章的词句深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

在品读课文阶段,我让学生先自主分析词句中包含的相关信息,这一步,既锻炼了学生对词句的品味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正是语文课堂的亮点之所在。例如让学生表演闻一多演讲和参加游行示威的活动,使语文课堂上顿时活起来,学生的思维火花才能在这种氛围中活跃起来。

自主学习后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内核。这也正是这节课的精髓之所在。

第四步,从迁移拓展的角度深化理解。

篇10: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精彩开篇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慷慨(kāng kǎi)迭(diã)起 赫(hâ)然 淋漓(lín lí)目不窥(kuī)园 兀兀(wù)穷年 沥(lì)尽心血 无暇(xiá)及此 迥(jiǒng)乎不同 仰之弥(mí)高 锲(qiâ)而不舍 炯炯(jiǒng)目光 2.注意下面这些多音字。

⑴校(xiào校规;jiào校订)(2)壳(kã弹壳;qiào地壳)(3)藏(cánɡ躲藏;zànɡ宝藏)(4)行(hánɡ行列;xínɡ行动)

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5.背景链接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交流点拨】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句和总起下文的‚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的过渡句,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交流点拨】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主要写了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二)深层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 ……… ”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示例: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交流点拨】1.我认为文中‚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写

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钻研的精深。闻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闻先生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

2.我认为‚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多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目不窥园‛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沥‛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现出先生用心血一滴滴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

3.我认为‚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一处写得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深夜唯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先生却在这盏孤灯下畅游书海,他全力投身学术研究,乐此不疲,因而成就斐然。

4.我认为‚不动声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一处写得好,‚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照应了下文‚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写先生沥尽心血、埋头实干;‚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写他研究硕果累累,‚群蚁排衙‛足见先生治学的一丝不苟。

5.我认为‚十年坚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一处写得好,‚赫然而出‛写闻一多《楚辞校补》的问世令人惊讶、引人注目,此处写出了人们对闻先生卓越成就的赞叹。

小结: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把他们的诗歌抄写下来,并试着分别做150字左右的评价。

【交流点拨】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死水》《静夜》《七子之歌》; 臧克家:《老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交流点拨】1.我认为文中‚一反既往‛这个词用得好,‚既‛是已经的意思,译为‚完全和过去(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这个词语使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表达简洁风趣,又领起了下文。

2.我认为文中对闻先生的外貌描写很好,因为他抓住了人物特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句话读了很让人动情,它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话鼓舞了人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志。

(二)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请你加以概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交流点拨】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⑴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⑵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⑶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仿照下面两个例子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点拨】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文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2.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

篇11: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睢阳区宋集镇中学 张家彬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睢阳区宋集镇中学 张家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在品读中,初步体会诗坛巨匠的生动语言,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3、学习闻一多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学情分析

我班45人,语文成绩较好的有15人,较差的有10人。重点难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4、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

师: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师提问:这首歌有一句话阐述了说和做的关系,哪一句?生: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师:今天我们一同认识一位名人,看看他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预习展示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2、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出示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问题探究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围绕这两方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两方面在结构上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2.请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3、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学习这篇课文后,你认为闻一多先生的身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实际谈谈。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展示 解惑

1.作为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2.a、“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指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如诗篇《红烛》《死水》等,是一个诗人。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b、“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钻得越锲而不舍”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把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表现闻一多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精神。

c、“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是他潜心古代典籍的动力和目的。

d、“‘望闻问切’也还只是‘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诊断病情的方法。用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衰微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e、“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买相承。f、“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3.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对比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刻苦钻研学术)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治学目的是救国。药方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零乱,饭几乎忘了吃(治学专心刻苦,废寝忘食。)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格子,“群蚁排衙”,写成密密麻麻的小楷。

(一丝不苟,严谨治学。)

6)先生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7)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8)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为人民讲话,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用心极专一)

9)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形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凛然大义,又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

小结: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爱憎分明、无私无畏、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4.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的爱国的精神;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刻苦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等都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爱国热忱;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都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位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传颂他,学习他!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反馈训练

填一填:练习册41页第二课时中的“感知探究” 布置作业

上一篇:是时间的过错让我们只能错过情感美文下一篇:汾酒集团:超级品牌成就超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