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感言:《数新房》教后感

2024-05-27

教师教学感言:《数新房》教后感(精选3篇)

篇1:教师教学感言:《数新房》教后感

《数新房》教后感

本课教学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展开教学,同时每句的教学都为学生设计了训练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第一句的教学,我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复习巩固。并抓住全文重点第二句从内容看,这一句只要引导学生看图就能读懂句子意思。但从结构上看,这一句式复杂,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一句式。我首先设计了问题,看图指出哪幢是新学校,哪幢是新工厂,什么房子近,什么离小朋友远,从而得出规律,使学生理解近的用“这”,远的用“那”,再引导学生看图练说。然后请小朋友用实物练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按句式练说。通过分析、理解、练说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由理解型的上升到运用型的训练,,由此使目标达成度高。而第三句是教学难点所在,我先让学生就数了几次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初步让小朋友体会到新房之多,数也数不完,然后又联系实际由自己的家->学校->家乡->祖国深入体会到新房之多。最后通过自己做动作感情朗读,并抓住“新”和“多”,进行祖国在前进、热爱祖国的教育,自然地收到了课前预备的效果,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整堂课训练的密度和广度都顺理成章地到了位。

[《数新房》教后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教师教学感言:《数新房》教后感

本人从2008年9月开始任教高中数学, 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一下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 从而激发探究欲望。例如,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 可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求值 (抢答) 第一组:sin30°, cos30°, tan30°;第二组:sin3π, cos3π, tan3π;第三组:sin210°, cos32π, tan (-3π)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恰当自然, 要能紧扣内容本质, 切忌画蛇添足;要摒弃唯情境而情境的观念, 切忌庸俗化;要明确教学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情境;要注意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的需要。为“穿靴戴帽”而创设数学情境以及不加提炼的创设甚至远离主题的创设, 不仅不能成为时尚, 相反会使数学教学因情境的存在而模糊教学视线, 继而成为教学负担。

二、创设思维情境, 启导学生探究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 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对准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要问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帮助学生将证据与结论联系起来;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将学生的观点引入课堂, 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讨论;还要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留有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 同时获得探究活动的精髓。例如,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得出, 可创设如下的问题:问题1:角π+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的位置关系如何?问题2: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角α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问题3:将第三象限内的角转化为第一象限的角。问题4:当锐角α的终边绕原点逆时针旋转时, 上述得出的等式成立吗?利用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单位圆, 讨论探究角的关系;指导学生利用单位圆及角的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 导出公式;启发学生观察公式的特点, 明确公式的作用。这样, 我们就可以将抽象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学化。

三、创设质疑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创设质疑情境是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的一种手段。例如, 教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一课, 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 角-α、π-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的三角函数值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于是, 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新的发现, 成了主动探索者, 也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加强, 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四、理性归纳,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 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 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我提出问题:“分析总结诱导公式的结构特点?”再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巩固应用, 引导学生形成认知:1.α+2kπ (k∈Z) , -α, π±α的三角函数值, 等于α的同名函数值, 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2.利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任意负角的三角函数公式三→或一相应的正角的三角函数公式→一0到2π角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四锐角的三角函数查表→求值。即负化正, 大化小, 化到锐角为终了。这样的教学将诱导公式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实施了统一, 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之后, 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教师在教学时要达到“授人以法”的境界, 进而成为一名“授人以道”的教师。所谓“授人以法”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给他们方法, 使学生自己有能力去扩展知识。而“授人以道”是指我们教学的结果能够使学生将他们掌握的方法和获得的知识贯穿起来, 使他们既能高瞻远瞩, 又能析物入微, 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走创新之路。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失误, 摸索教学规律, 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易于学生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的各种情境, 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出发, 激发学生的探究发现意识, 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摘要:探究发现式教学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空条件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创设有目的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作为一个智慧的发现者,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 去学习当前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探究发现式教学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人类无限的知识, 在创造性的发现活动中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发现式教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参考文献

[1].赵清正, 《探索发现式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程序》, 人民教育, 1988.12

[2].孙孜、涂荣豹, 《“单位用定义法”VS“终边坐标法”》[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9.6

篇3:教师教学感言:《数新房》教后感

“教后感”记录了我在教学生涯中的每一个起起落落,说起对它的灵感,就来源于现实生活:师生沟通;同事切磋;换位思考;自我反思。一路行来,“教后感”已成为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师生沟通,找准症结

每上完一堂课,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一下,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老师,他们中的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对老师常常抱一种敬而远之的复杂心态,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又不敢说,生怕招来嘲笑。我在与他们进行课余的谈心之后,总能听到他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老师,再讲慢一点,我会进步的。”“我自己做出了那道题。”“我认为与这节课有关的还有这么几个问题。”……学生的话似春风拂面,使我时时感受到为人师的喜悦;似警钟时时敲打着我,告诉我找准症结赶快弥补。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我发现、感悟和收集到了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意识、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

二、同事切磋,互相学习

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同一內容的处理方法往往不同,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会不同。因此,我平时注意多听同事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同事那里,我学到了不少自己讲课时涉及不到的问题。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视线太窄了,教学内容不仅要涉及课内,还要引申到课外;不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开放性问题的训练;不光是知识的吸收,还要有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后,我每上一堂课,总是先想一想如何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除了多听同事的课以外,还要多请同事听听自己的课,然后通过“意见交锋”和“思维碰撞”,以引发教学反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年长的听课,我则俯下身子,虚心求教,总会听到一些金玉良言;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则采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说自己想说的东西,哪怕是三言两语,都会是肺腑之言,真话实话。

三、换位思考,教学相长

每备完一课,写完一节教案,我都静下心来,转向从学生的角度再去理解一下这堂课,这节教案,并时时提醒自己:自己就是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设想学生遇到每一个细节问题时的反应,尽量避免老师自我理解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偏差。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不好,说明教师在这些地方教得不好,引导得不好。只有借助学生的眼光来反观教师自己,才容易捕捉到教学中的得与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教案由短到长,由浅入深,我的教学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了,并且在课堂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时学生们还可以当几回老师呢!我自己进步的同时,学生也进步了,我终于感悟出“教学相长”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四、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教后感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自我反思,主要是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带着这些“沉重”的反思,我及时处理与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收到了显着的效果。如:课堂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做法,及时记录下来并加以推广;对于教学中的疏漏之处,我也如实记录、分析、改正,督促自己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法;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记录课堂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结构与教学在我的努力下,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再也不是忙于翻教材,寻找答案,而是思如泉涌,踊方法。在我的努力下,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再也不是忙于翻教材,寻找答案,而是思如泉涌,踊跃发言,做作业时也能独立完成,没有了抄袭现象。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正是有了“困”,才有了教师们穷毕生之力,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也正是有了这种求索精神,才有了我与学生们共同登上知识殿堂的喜悦,才有了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百倍信心。学后有所思,教后有所感,我与“教后感”同行!

上一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评估下一篇: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