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深深的记忆作文

2024-07-05

浓浓的年味深深的记忆作文(共20篇)

篇1:浓浓的年味深深的记忆作文

浓浓的年味记忆散文

年的记忆

妩媚儿

年!

喜悦!祥和!幸福!团圆!

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每逢过年,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喜庆的春联户户贴。人们满面春风,做事小心翼翼,说话和颜悦色。

年,弥漫着春的气息!

翻阅童年的记忆,很小的时候,我总会掰着手指头数啥时候过年,心中对“年”的渴望急切得难以形容。

年,是急切的等待!

过年了!“咚!叭!”爆竹声把我从美梦中唤醒。睁开惺忪的睡眼,准会看到母亲亲手为我做的.新衣服和枕边放着的崭新压岁钱,我顿时露出幸福的笑颜。

年,是幸福的味道!

起床了!全家人在母亲的领导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井然有序。父亲负责为各位神灵和列祖列宗点燃小红烛,拱揖上香。孩子们端着各种面制供品:银子罐,麦秆垛子,浑身眼,枣山,梭子,罐罐,馄饨饭等,负责依次供上。接着,父亲带领家人给他们送“盘缠”,烧纸马,焚纸钱,虔诚地磕头跪拜。母亲则口中念念有词,乞求神灵及列祖列宗保佑全家,一年之内身体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孩子们聪明伶俐,积极上进。

年,是虔诚的祭拜!

放炮了!大人先点燃一堆柏枝火,然后鸣放鞭炮、双响、八响等。噼噼啪啪,响声震天。大家围着火堆烤烤手,再依次从火上跳过,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

年,是人们的美好心愿!

小孩儿颈上佩戴铜钱、烤熟的带着淡淡的香味的面制莲花和馄饨,神气活现,笑容灿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比试谁吃的饭中有硬币,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有福气。碗中的馄饨饭“破了”说“挣了”,“完了”说“满了”。大家谈笑风生,热闹非凡。内心的醇美、甘甜和喜悦如清泉般欢快流淌。

年,是热气腾腾,合家欢乐的团圆饭!

大人们穿着洁净的衣服,走街串巷,走亲访友,声声道年好,句句祝幸福,春风满面,其乐融融。

年,是祥和、祝福的味道!

孩子们呼朋引伴,无拘无束地玩乐,走到谁家就吃到谁家,尽情地疯,尽情地野。

年,是孩子们狂欢的味道!

人到中年,活到了一定的厚度,事务繁杂,忙工作,忙生活,已不再渴望过年,但“年”的脚步匆匆,如约而至。你走着走着却不经意间撞开了“年”的大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论你是否混出了模样,不论你是忙碌还是清闲,老人、孩子盼你回家过年。不论你内心幸福还是强装笑颜,都必须笑容满面。

年,是五味杂陈!什么味道,只有自己明白。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子女的外出,父母内心孤独,面容憔悴,要过年了,眼巴巴地盼着儿孙们早日归来。哪怕只看一眼,哪怕只吃一顿团圆饭。

年,是老人对晚辈苦苦的思念和无言的期盼!

匆忙回到父母身边,看他们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健康每况愈下,苦涩、酸楚的滋味,怎能不溢满心田?又感谢“年”的到来而能与父母重新团圆,瞬间化为无限的喜悦!放下一年的疲惫,与父母相陪,浓浓的年味幸福的滋味!

年,是为人子女对父母深深的愧疚和团圆时的幸福喜悦!

年,是什么?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回味其中,苦辣酸甜,自己细心品味。

20xx年1月11日

篇2:浓浓的年味深深的记忆作文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最宝贵的情感叫母爱,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柔和的阳光。

母爱是恬静的月夜。

母爱是润物的细雨。

母爱是温馨的港湾……

生命中的母爱,浩荡如东海之水,巍峨如万仞高山,但又是那么简单。有时,她是在雨中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她又是在黑暗中为你点亮的一盏灯。在我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时候,妈妈的鼓励成了我们心灵最好的慰藉。

小时候,看到爸爸妈妈总是在为工作忙碌着,于是,我决定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就这么努力着,坚持着,我仿佛看到成功在向我招手了。直到迈入那所不理想的学校后,我才不得不承认:我失败了!所有美好的希望在那一刻消失了,我辜负了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期望。那段时间,我一直都闷闷不乐,仿佛考不上重点中学,我的人生从此就完了一样。所有的人都否定了我的努力,除了讽刺就是责骂……只有妈妈例外,在我被别人认定永远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时候,妈妈叫我不要放弃!那个晚上,她跟我讲了很多很多。有一些话,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敏啊,成功,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失败,是任何人都害怕面对的。然而,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总是相伴而生的。我们应该在学会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去面对失败。即使失去了整个世界,妈妈也不会放弃你……”当我的作文能被别人肯定,获得好评时;当我能站在领奖台上领取奖学金时;当我能作为学生代表坐在主席台上发言时,我都得感谢我的妈妈!我那最最亲爱的妈妈,是她默默地陪伴在我的身边,用她那瘦弱的肩膀为我遮风挡雨,是她牵着我的手,和我一起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她用柔和的话语温暖了我冰冷的心……因为有了妈妈的鼓励,我追逐梦想的道路注定不会孤单……

是啊,母爱就像那首悠远纯净的田园诗,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宁静,母爱就像那幅洗去铅华的山水画,为我们留下清新和自然;母爱就像那支宛转悠扬的歌,轻吟浅唱,赶走我们内心的寂寞……

篇3:浓浓的年味深深的记忆作文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是一首意境优美而又充满无限凄凉的七言绝句。诗人既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浓浓乡愁, 也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还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 全诗交织着诗人凄情暖意、欢怀忧心的复杂心境。秋风瑟瑟, 梧叶飘飞, 寒声阵阵, 江船漂泊, 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辗转难寐, 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透过窗户, 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原来是孩子们夜捉蟋蟀。孩子们兴致高昂, 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 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那份专注痴迷, 那份谨慎小心, 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 全在举手投足间展露无遗。此情此景令他倍感亲切, 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 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以无知儿女之乐, 反衬出有心人之苦, 最为入妙”, 巧妙地反衬出悲情, 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

首先, 初步来看, 《夜书所见》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 寒声阵阵, 秋风秋江, 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 捉弄蟋蟀, 儿童欢悦, 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 相互映衬, 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其次, 具体来看, 一二句写景, 秋风扫落叶, 长天送寒意, 是悲景, 传悲情;三四句写人, 深夜挑促织, 明灯照篱落, 是乐景, 传欢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悲喜交加, 以欢衬悲, 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最后, 深入来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一“送”一“动”, 寓情于物, 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 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 痴迷难返, 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 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 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 意味深长。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 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 各有所致。

全诗, 绘声绘色, 层次分明, 饶有画意, 构思别致, 章法不苟, 起承转合, 余味无穷, 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有一种地方, 当你身临其境, 并无特别感觉;一旦离开, 思念便像迷迭清香, 轻轻揉碎, 弥散开来。这个地方便叫故乡。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 那地方的山水草木、民俗乡情, 总会深深地渗透在人的心窝, 并怀念着、向往着、回味着。而随时光的流逝, 那乡愁便愈加浓烈起来。“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看月亮, 思故乡。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彭邦桢这首《月之故乡》, 一个不知所终的流浪者, 正柔肠寸断地沉浸在对乡愁的倾诉之中:我原本是有故乡的呀!可故乡呢?一个在水里, 咫尺天涯, 无法触摸, 这不是故乡;一个在天上, 天涯咫尺, 遥不可及, 那也不是故乡!在诗人的反复吟咏之中, 思乡的无限惆怅之情展露无遗。

一个怀有乡愁的人, 会不安, 会感到寂寥, 心中会时刻挂念家乡的消息, 哪怕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听到家乡的名字都会激动不已。在异乡, 如果碰到老乡, 亲切的方言拉近了感情, 而乡愁同时却被放大了很多倍, 仿佛所有人的乡愁都叠加在一起, 让每一个人想起家乡如坐针毡, 恨不得插上翅膀即刻飞回去。乡愁可以写成诗歌, 谱成歌曲, 画成画卷, 但都解不了乡愁带来的苦, 只能让更多人陷入乡愁里, 加入到想家的行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古诗以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情感、精练的语言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一首首意境悠远的古诗, 拨动着学生的心弦, 孕育着他们热爱古诗文化的兴趣, 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 是人类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 古诗词教学要入情入境,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 教师要舍得“情感投入”, 融教师之情和诗人之情于一体, 以浓郁真挚的感情去熏染学生之心, 把学生引入到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让他们把自己当作“意中人”去推想、思忖、玩味、鉴赏, 与诗人情脉相通, 做到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真正体会到诗人的真情实意, 并与之共鸣, 拨动心弦, 使心灵得到美的享受。

篇4:浓浓的乡愁 深深的怀念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首意境优美而又充满无限凄凉的七言绝句。诗人既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浓浓乡愁,也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还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全诗交织着诗人凄情暖意、欢怀忧心的复杂心境。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江船漂泊,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辗转难寐,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孩子们夜捉蟋蟀。孩子们兴致高昂,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举手投足间展露无遗。此情此景令他倍感亲切,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

首先,初步来看,《夜书所见》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其次,具体来看,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最后,深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饶有画意,构思别致,章法不苟,起承转合,余味无穷,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有一种地方,当你身临其境,并无特别感觉;一旦离开,思念便像迷迭清香,轻轻揉碎,弥散开来。这个地方便叫故乡。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民俗乡情,总会深深地渗透在人的心窝,并怀念着、向往着、回味着。而随时光的流逝,那乡愁便愈加浓烈起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彭邦桢这首《月之故乡》,一个不知所终的流浪者,正柔肠寸断地沉浸在对乡愁的倾诉之中:我原本是有故乡的呀!可故乡呢?一个在水里,咫尺天涯,无法触摸,这不是故乡;一个在天上,天涯咫尺,遥不可及,那也不是故乡!在诗人的反复吟咏之中,思乡的无限惆怅之情展露无遗。

一个怀有乡愁的人,会不安,会感到寂寥,心中会时刻挂念家乡的消息,哪怕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听到家乡的名字都会激动不已。在异乡,如果碰到老乡,亲切的方言拉近了感情,而乡愁同时却被放大了很多倍,仿佛所有人的乡愁都叠加在一起,让每一个人想起家乡如坐针毡,恨不得插上翅膀即刻飞回去。乡愁可以写成诗歌,谱成歌曲,画成画卷,但都解不了乡愁带来的苦,只能让更多人陷入乡愁里,加入到想家的行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以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情感、精练的语言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一首首意境悠远的古诗,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孕育着他们热爱古诗文化的兴趣,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入情入境,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舍得“情感投入”,融教师之情和诗人之情于一体,以浓郁真挚的感情去熏染学生之心,把学生引入到诗人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把自己当作“意中人”去推想、思忖、玩味、鉴赏,与诗人情脉相通,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正体会到诗人的真情实意,并与之共鸣,拨动心弦,使心灵得到美的享受。

篇5:浓浓的父爱,深深的情作文

记得不久前的一个深夜,外面寒风刺骨,爸爸去买夜宵。他只穿了一条短裤和一件短袖。他去了好久好久,才打来了一个电话,原来他竟然大老远地去雅士阁买我最喜欢吃的秋刀鱼,我眼泪顿时涌了出来,脑海中老是浮出爸爸在凉飕飕的深夜里冷得发抖,就是为了几只秋刀鱼,心中老是涌出无限的愧疚。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可是又接到电话,要去接人,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爸爸很忙,可他还记得女儿喜欢吃什么,而我却不知道爸爸爱吃什么,我真的好笨!

几条皱纹不只什么时候爬到了爸爸的额头,连白头发也来凑热闹。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自己代替爸爸,长皱纹、白头发,可爸爸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爸爸多做一点,以后就可以少做了。我知道爸爸在骗我,可这样的把戏每次都让我开心。

小时候,爸爸常常独自坐在阳台上喝酒,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喝酒,到现在,我才知道,小时侯家里穷,爸爸常常为这事发愁。我明白了爸爸的辛苦,端上一杯水给爸爸喝,爸爸便喜笑颜开。

篇6:浓浓的年味作文200字

在这里我给你们介绍一个我们家乡台州特有的年味小吃――麦油脂。说到这个名字,我已经流口水了,如果你们想吃的话,就跟我一起学一学,做一做吧!

第一步,先把面粉放进大容器里加水,和成半干的面糊,这时炉子里生火、放煎盘。第二步,捞起一块半干的面糊在涂上油的煎盘上铺开,一张张麦油脂的皮就这样出来了!不要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了,还有后面最重要的一步呢――包馅料。

首先把炒熟的馅料(根据自己喜欢的荤素搭配)放到麦油脂皮上,之后把它卷起来,再把它煎的脆脆的,这样一个面两金黄的台州小吃――麦油脂出炉了。你们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很想吃呢?

篇7:浓浓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噼里啪啦”,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大早,就响起了炮声,炮声此起彼伏。“起床啦,今天是大年三十,过年嘞!”妈妈兴奋的告诉我。“什么?耶!太开心了!”我快速穿好衣服。

吃过早饭,我们一家人上街买年货。街上人满为患,车流不息。人挤都挤不动,更别说车了,堵起长长的一排。好不容易买了年货,真是累!

中午,我们和亲人一起回到奶奶家吃团圆饭。爷爷奶奶忙个不停,爸爸也来帮爷爷奶奶煮饭。看着一盆盆香喷喷的.菜肴端上桌来,不禁咽了咽口水。桌上有很多好吃的,炖鸡、酸菜鱼、卤猪肠、鸡排、炸热狗、汤圆炖鸭……等等。“吃饭了——!快来——!快来——!”奶奶喜气洋洋的对我们说,一家人欢聚一堂,围在一起吃饭真是热闹!大人们相互敬酒、祝福。屋外此时放起鞭炮,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多么温馨的画面呀!

饭后,大家坐在一起抢红包,每个人打开微信,等着抢红包。有些人抢得多,有些人抢得少,但大家还是很开心,这只是为我们增添欢乐罢了。

“贴春联喽!”爷爷喊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都跑去帮忙,爷爷来贴,大哥用浆糊来糊,其他人负责拿、递春联。爷爷每次贴竖联时,总要读一下,看哪个贴左边,哪个贴右边。我心里挺佩服爷爷,能辨别春联顺序。

晚上,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坐在一堆看春晚。主持人会和电视机前的我们一起倒数,“五——、四——、三——、二——、一!新年快乐!”,可热闹了。我们特别喜欢看小品,被小品逗得开怀大笑……

——这就是浓浓的年味!

篇8:浓浓乡韵深深乡情

然而“家乡”在4~5岁孩子的心中是什么?答案恐怕难以描述。他们对家乡常州的了解甚少, 诸如一些著名人物 (三杰) 、有名景点 (洗砚池、穿月楼、篦箕巷) 等几乎是一无所知, 家乡的情感更谈不上。另外, 作为一个开放城市, 班里真真正正的常州后人已为数不多, 相当一部分的孩子都是随同父母工作而迁移来的新市民, 他们对于常州的了解更少, 深深地家乡情感更是难以体验, 因而对孩子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可谓迫在眉睫。如何利用地方文化、培养孩子爱家乡的情感呢?

一、用整合、创造性的眼光去传承地方文化, 让孩子体会常州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

常州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如何传承?在此我们共同探索、查阅资料, 利用日常生活和各种媒体获得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其中《老常州市井风俗》一书给我们打开了了解常州的一扇大门, 电视台的《老常州》栏目也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常州名人趣事有所帮助, 成为主题活动开展的一个基石。根据孩子对龙城文化的零星知识, 在收集、了解一些龙地名的由来的基础上, 我们创造性地生成了三句普通话, 半句常州方言的地名文化原创作品, 三句半《龙成龙地名》, 孩子们不光在园内表演得起劲儿, 讲得顺溜, 回家表演更是带劲儿, (因为爸爸妈妈不如他, 他们不会说常州话) ;锡剧《双推磨》的欣赏、学习、表演, 大大地激发了孩子对地方戏剧的好感。最为精彩的是用纯方言讲述的笑话故事《蚂 (mo) 蚁gao象鼻头》, 诙谐幽默的故事内容, 让孩子们深深喜爱, 他们方言水平虽为蹩脚, 但一份勇于表述、敢于表达的热情却欣然跃出, 孩子学方言、讲方言的热情被激发;社会《老职业》和《叫卖声》的回味、体验, 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熏染, 孩子们模仿的叫卖声甜美、悦耳, 从中感受到了常州人民勤劳、朴实、节俭的品格。

二、老游戏、新玩法, 激发幼儿参与热情, 让孩子体验常州民间游戏的童真乐趣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也是孩子最乐意参与的活动方式。常州民间流传着许多浓浓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风俗和游戏, 它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这些风俗、游戏自然而然地担当了我们主题活动中的主角。给老游戏以新的生命活力, 注入新的内涵是我们这次班本主题开展中的一大特色。“打弹子”是我们小时候常玩的游戏之一, 场地小, 投资少, 只要几颗弹珠, 孩子们就可以三五成群地自由游戏。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重新思考、改编、巧妙设计生成了数学活动《打弹子》《拍墙头》等, 将数的分合、单双数、顺倒数的学习融入其中, 把以前纯属娱乐的游戏, 给了它新的玩法, 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让孩子的学习不觉枯燥。得雀子、划虎跳、鞭抽陀螺、跳皮筋、挑世界、斗田鸡等民间游戏的习得, 既丰富了课程内容, 让孩子体验了童趣和欢乐, 更多的是对常州的地方游戏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把空间留给孩子, 去感受、表现地方文化, 营造具有新的地方文化的活动环境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 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对于孩子来说一种真实的体验比说教更有价值。为了让孩子能亲身感受, 并逐渐了解家乡, 除了力请家长用国庆长假, 带领孩子游玩龙城外, 我们将活动室的主题墙、空间都留给了孩子, 利用创意美术的手段有选择性地将教育活动与环境的创设溶于一体, 根据孩子自己的理解, 用绘画的手法把龙城的名胜古迹等搬进活动室, 营造成常州的缩影, 美术活动《牌楼》《千果巷》《文亨桥》《明城墙》的创作;典故引领下的特色课程小组合作画教学,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常州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常州人民聪颖智慧。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感性认识, 又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 同时增加了孩子对家乡的一份浓浓深情。

篇9: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一、儿子的难过愧疚,蕴含感激之情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竟然”的意思是居然,没想到。作者没想到什么呢?“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身体瘦弱的母亲,肩负着全家生活的重担,育儿的艰辛和生活的酸楚使她的体重一辈子也没有超过89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背上背着妹妹,手里拉着“我”,翻山越岭。即使儿女们长大了,每逢要挑重担,母亲也从不让“我们”挑。所以,在儿女们的印象中,母亲的身体应该很结实,母亲的臂膀应该很有力,母亲就像是一棵大树,能遮挡生活的风风雨雨。当这棵“大树”经受不住病痛的折磨卧床不起,需要孩子的帮扶时,第一次抱母亲的作者没想到母亲是如此的轻,才会使出很大的力气而差点仰面摔倒。这时作者才蓦然发现,母亲实际上是那样单薄瘦削,那样瘦弱不堪,历经岁月洗礼的“大树”早已失去了她曾经的坚韧,母亲早就应该放下生活的重担,享受子女的照顾了。

此时的作者,怎能不难过,不愧疚呢?一方面,母亲身体不好,为母亲的病情担忧;另一方面,母亲那么瘦小,而“我”却不知道,母亲用她瘦小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而“我”却没能帮母亲分担。课文中的三个“没想到”,道出了作者心中的酸楚,更蕴含了一种无言的感激。

二、母亲的不以为然,彰显无私之爱

“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教育子女而费尽心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儿女的体贴和牵挂。

更进一步分析课文,母亲“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母亲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再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不是的。母亲用她单薄的肩头,带着“我们”度过了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带着“我们”熬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这一切,在母亲看来,是天下千千万万的母亲都会做的。

课文中刻画的这一位自认为普普通通的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许多曲折的道路,而孩子第一次将她抱起时,这位母亲竟潸然泪下!母亲的心是这样容易得到抚慰,母亲对子女的要求竟是如此的简单!这就是伟大无私、厚重绵延的母爱——给予的多,要求的少。

三、儿子的突发奇想,表达感激之情

当愧疚、内疚一齐涌上心头时,“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这是儿子的心声,这是人间最美好的声音。此时的病房静谧无声,只有心灵颤动的声音,只有爱心流淌的声音。这突发奇想的一抱,抱的仅仅是母亲那瘦弱的89斤的身体吗?不!作者这深情的一抱,抱的是母亲几十年的沧桑岁月,抱的是母亲悠悠的慈母情怀。

可是,作者仅仅是抱起了母亲,就让母亲这样激动,这样欣慰,这样幸福,这样满足,而小时候,母亲抱过作者无数次,她一直都关心和照料着自己的儿女。当我们想到这一点时,就会明白,课文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要忘记像作者那样用自己的方式向母亲传递对她的爱。

可以这么说,《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触动了我们作为一个孩子的孝心,我们应该爱母亲,回报母亲的付出与辛劳。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帮母亲洗脚,第一次为母亲修剪指甲,第一次为母亲梳理凌乱的头发……让这些第一次多些再多些,让这些第一次变为生活的平常,让这些第一次闪烁爱的光芒。

篇10:浓浓的年味作文2500字

除夕还未到来,大街小巷早已有了卖鞭炮的小贩。他们吆喝着,一边讨价还价,一边抹着头上的汗水。他们憨厚的笑容和鞭炮的喜庆化为了欢乐的年味。

家里,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收送节礼,去超市购置年货,发祝福短信……孩子们也不闲着:他们一会儿跑到这个长辈前说几句:“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会儿跑到那个长辈前说几句:“年年有余,大吉大利!”,乐得大人们合不拢嘴。当然,孩子们也不忘要几个压岁钱,更忘不了要些零食甜甜自己的嘴。大人们的忙碌和孩子们的顽皮化为了祥瑞的年味。

除夕夜,一家人欢聚一堂,享受家庭的和睦。天真的孩童拎着鞭炮,挨家挨户的拜年。大人们坐在电视机旁,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观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他们频频举杯,一饮而尽。电视里有趣的相声,让人捧腹的小品,优美的舞蹈,惊险的杂技,使除夕夜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饭菜的香味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化为了温馨的年味。

瑞雪兆丰年。此时,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白雪和火红的灯笼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雪花飘飘悠悠的落下,在为这温馨的春节鼓掌,为这美丽的夜色歌颂,为这家庭的和睦舞蹈!除夕夜这样感人、欢乐的场景,更胜于画家泼墨,更雄于书圣挥毫。纷纷扬扬的白雪和暖融融的灯光化为了美丽的年味。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针和分针重合,落在了第12格上,时间仿佛定格在了那一刻。大人们微笑着祝福,孩子们雀跃着欢呼。这时,如同穿过无数的时光,大人孩子回忆起一年的点点滴滴,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在经历了风雨挫折后,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大人们喜笑颜开地将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孩子早就坐不住了,狼吞虎咽的吃了一通,才心满意足地去放鞭炮。“柳绿花红春即来,杏盛桃绽冬已去。”家家户户的门窗上贴着窗花、年画、对联、……神气的年画和精巧的窗花化为了热闹的年味。

篇11:情深深,意浓浓作文

老师的爱,像一条长河,

情深深,意浓浓作文

。它恬静,泛着微微的涟漪;它清澈,看得见河底的块块卵石;它轻柔,如春风送我前行。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教室,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今天是圣诞节,我愿做圣诞树上轻轻飘落的雪花,为你送上温情的祝福;我愿做平安夜里悠扬的钟声,给你带来真挚的问候。祝同学们圣诞快乐,学习犹如拔节的竹笋―天天向上!”我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一个同学鼓起掌来。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掌声。老师的话像和煦的春风拂过我的脸 ;像滔滔不绝的河水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有点不好意思,脸上绽起了两朵绯红的云,心头热热的。老师那么繁忙,还这么关心我们。 老师送给了我们圣诞謦语,我们也要送给老师几句祝福与感激。这时, 任家欣同学举起了他的小手,他自信地站起来,声情并茂地说:“悠悠天宇旷,切切小学生作文大全浮云终日行,情意淌不完。”他一边说,脸上的笑容像有两朵春天我愿化作一朵艳丽的花朵,愉悦您的眼睛,在夏天我愿化成一杯冰镇可乐,为您驱赶炎热;在秋天,我愿摘下一串串葡萄,为您解渴;在阳光,照进您的房间,让您时时刻刻都感到温暖!”她还没说完,老师脸上的笑容就变得更灿烂、更甜蜜。是那么美好! 老师的爱,像温暖太阳、像和煦的春风、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老师,您的爱比父亲更严厉,比母亲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篇12:我闻到了浓浓的年味作文

奶奶取出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和好发酵的面,在炕上铺上塑料布,将桌子抬上炕,一切准备就绪。

妈妈一边将发酵好的面团一块一块地揪出来放在桌子上,在面团周围撒上些许面粉,一边对我说:“你反正闲得没事干,不如来学蒸馍。”我听了哪肯将就,学蒸馍就不能看电视了。不行,我得想个办法。我一溜烟跑到另一间房里拿了一本书装模做样,哈哈,这下妈妈无话可说了吧!

忙碌的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妈妈和奶奶一人坐在桌子的一边,揪起一块发酵好的面团,在撒满面粉的桌子上用手掌一揉,另一只手将面团一转,手掌再一揉,就这样,面团在周而复始的动作下变得更筋道了。

揉好之后,再换另一团……在所有面团都变装完毕后,就开始揉馍了。第一次揉的是圆馍,将面团揪成一块一块大小相同的小面团,用手掌揉呀揉,最终揉成椭圆形就好了。

将揉好的圆馍有规有矩、有行有列地摆在热炕上,看起来像一位位训练有素的军人。等它们发好之后,在围城一圈手拉着手坐在大车上出去晒太阳,补好钙之后,就要去厨房接受最后一道关卡的考验——蒸。

将摆满馍的蒸笼放在大锅上,用砖头固定好,四十分钟后,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圆馍就出锅了。屋子里顿时香味四溢,馋得我直流口水,眼睛里闪烁着饥渴的眼光,趁没人注意,以迅雷不及掩耳势抓起一个馍,又以不亚于刘翔的速度“逃离”了“案发现场”。妈妈发现后,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冲着我狼吞虎咽的背景扔下一句:“小馋猫。”

蒸馍,紧随圆馍出锅了,最后一锅——包子!看着色香味俱全的包子馅,我的食欲又蠢蠢欲动起来。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伸手打开我已经伸出一半的小爪子,说道:“不准吃!”

包子出锅时,夜幕已经悄然降临。柔和的灯光照耀着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的一家人,真幸福啊!

篇13:浓浓的年味深深的记忆作文

文章开头以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 一个“最”字, 把春节置于“第一节日”的地位。接着, 作者运用“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 程度逐步升级, 表现了越到年根, 年味儿越浓。

文中, 作者共写了10件事, 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的习俗, 同学们, 你能用“动词+名词”的格式将其概括出来吗?如第一件事:“炒年货”。

【温馨提示】按照时间的推移, 作者还描写了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守除夕、拜新年等习俗。

作者对过大年的每一件事的描绘, 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画, 生动而富有情趣, 年味儿十足。

细读文章可以发现, 文章还运用了不少重叠式词语、并列式短语来表现年味儿之浓。如“家家炒花生”中的“家家”是叠词, 体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炒年货, 过年的气氛很浓。又如“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中的“村南村北”写出了整个村落的人们互拜新年的热闹气氛。大家再找找, 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呢?

【温馨提示】如“一天比一天增温”中的“一天比一天”, 说明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一锅又一锅”“一捆捆”, 写出了炒的年货多, 烧的柴禾多, 表现了过年气氛的浓烈;“此起彼伏”写出了集市上四处都是小贩不停的叫卖声, 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 文章中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句子, 也能体现浓浓的年味儿, 如“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这一句, 用夸张的修辞, 表现了妇女们为了置办年货而忙碌的情形。同学们看看, 课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句子呢?

【温馨提示】如“门神爷也换岗了”“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 就要开刀问斩”等。

过年如此热闹、如此隆重, 是因为它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盼:欢天喜地, 享用劳动果实;展望未来, 祈求好运, 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 增进亲情, 密切邻里人际关系, 和和美美奔前程……

篇14:水乡,浓浓的年味

过年,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同心结,炎黄子孙绵延不断的感情链。

过年,特别是水乡的农村,那最正宗、最古朴的年味,大致经历忙年、拜年和过年的历程,这就是从这三个“年”中弥漫开来的这浓浓的年味,并不只是物质的丰盛,更应该是文化的丰美。

记得小时候,我们乡下过年,尽管当时物质生活非常匮泛,平时勒紧腰带,什么都舍不得吃。但是,对过年还是相当隆重的,要吃得好些,所以,进了腊月门,就开始忙年了,先是忙生的,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化、电气化,一切靠人工,稻子变成米,麦子变成面粉,糯米变成糯米粉(又称圆子面),都靠石碓、石磨,以流汗的苦力拉笼、椿碓、推磨,日夜忙乎。生的忙完,又开始忙熟的,蒸馒头,做糕,贴饼。熟的忙完了,也就到了腊月小年夜了,这时又开始忙着买鱼,割肉,打酒,一直忙到年三十,到了除夕,劳碌了一年的人们,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家家户户贴对联,扎摇钱树。这摇钱树就是用一个松枝插在装满米的一个大缸内,上面缀满白果、花生、葵花子等等。这时年味开始升温,老人、大人、小孩,人人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里。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一家人看着灯火、腊烛,围着炭盘,那叫“守岁”,到鸡打鸣时,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没有时钟、手表,听到鸡叫,凭着感觉,看看星辰,估摸到了那个时辰,开始祭拜,乡下人叫敬菩萨,上香,点烛,放鞭炮,开始新一年的祈祷。乡村四野,鞭炮此起彼伏,此时年味到了顶峰,风里飘着年味,雪里裹着年味,水里浮着年味,大地喷射着年味。年,实际就是人们把生活理想化了,期盼理想化生活出现,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初一,吃了早茶以后,就开始拜年了,往往从村庄的一端开始,顺着向另一端拜,我们村庄沿着一条河,南北向的,我们家住在北端。早晨,约摸8时许,大人们由一人牵头,开始挨家串户向南端拜年,大人后面跟着穿着花衣服的小孩。大人们双手台拍作揖,互相说着祝福的话,小孩们讨着“彩头”,就是花生、葵花子、糖果之类的,放在衣服的口袋里,从北到南几个口袋盛得满满的,小孩之间还互相比较着谁多、谁少。住在南端的人,由南向北拜,两支拜年队伍相遇时,互相恭贺以后,仍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拜,一直拜到最后一户。

拜年以后,就是喝春叙酒,开始享受着过年的乐趣,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吃请,你请我,我请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吃,其实,那个年代就是吃早茶,即圆霄茶,早上吃一碗大圆子,一般是芝麻馅心,猪油馅心算是高档的,后来升级到酒宴,不过那时的宴,今天看来绝对称不上什么宴,只是小吃而已。就这样,从初一到初五,初五又叫五马日。小年过后,年渐渐离去,年味也逐步淡了下来,各自开始忙着自己的生计问题了。

篇15:浓浓的年味新年作文400字

超市里到处挂满了大红的灯笼,琳琅满目的商品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货架。从日用商品、食品、饮料到各式衣物、玩具再到大小家电,全部分门别类地排放得整整齐齐。很多商品都用礼盒包装好了,那一个个、一种种、一层层的精美包装,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超市里的人可真多呀!他们有的推着小推车,东瞅瞅,西瞧瞧;有的蹲在那里,拿着同类的商品相互比较,犹豫不决;有的急匆匆地直奔自己购物的地方,拿起就走;有的相互讨论着,时而咨询一下售货员阿姨……

好不容易买完了年货,到了收银台前,我不由傻了眼,几十个收银台前全都排起了“长龙”,没办法,只能耐心等待了。

篇16:浓浓的年味初三优秀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我们身边的年味也变得渐渐浓郁起来,我们的周围充盈着过年的气息。

除夕清晨,我们一家便驱车来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吃团年饭,刚好赶上这边赶集,川流不息的人群把我们的车堵得水泄不通,卖货的很多是附近的农民,他们带着自家的水果、蔬菜、鸡蛋等到集市上出售,再换回自己过年需要的物资。也有些是商贩,开着小四轮满载着贩来的商品在叫卖。我们的车缓缓向前行驶,耳边的叫卖声、砍价声,声声入耳,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团年饭是人们一年到头最期盼的一顿饭了,爷爷奶奶几天前就开始杀鸡宰羊,碗柜里摆满了让人看了就口水欲滴的酥肉、扣肉,灶台上方挂满了熏得油光闪闪的腊鱼腊肉。吃饭时家里的所有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过去这一年有趣的事情和对新年的`期望,桌上的菜品非常丰富,有豆豉辣椒蒸扣肉、香菜炒牛肉、红烧猪蹄、红烧羊肉……这些都是我喜欢吃的菜。

每年的除夕,我们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看春晚,晚会的节目非常精彩,歌舞杂技、相声小品等等,各个民族的人们在一起欢度春节,凌晨十二点我们跟着主持人一起倒计时期盼着新年的钟声敲响,欢呼新年的到来。此时窗外放起了烟花,天上红的绿的闪成一大片,天空被烟火点亮了,人们欢呼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大年初一,我更加高兴,因为这一天我可以“发财”。在这一天,我们会走访亲戚,走进每个人家里我们都互相拜年,逢人就说“新年好”,然后我们就会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还有他们的祝福和希望。

篇17:浓浓的年味儿作文1500字

【例文1】

话说,这过年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我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但过年,您过出了特色吗?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请来听听我家是怎么过年的吧!

“漂香四溢饭菜味”

“开饭啦,大家都来啊,吃年饭了。”随着姑姑的一阵吆喝,我们都闻讯聚集到了餐桌上,“快点啊,别人说不好都在抢菜了,我可不想和你做“扫尾”工作”妈妈不耐烦的拉着我“哎呀知道了,不就是一顿烦嘛,怎么像赶集似的。”我若无其事的边走边说,可刚走进饭厅,一阵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定睛一看,“乖乖,这么多的菜,都快赶上满汉全席了,什么红烧肉,糖醋鱼,都是我最爱吃的,幸好听了妈妈的话,要不然真得进行“扫尾”工作了”想着想着,我的嘴巴早已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在看看我身边的人们,呵呵,一个个都像是战场上的士兵,都拿着自己的“武器”准备奋勇杀敌似的,这时,厨师姑姑发话了“大家看哈,这糖醋鱼,味甜色香,预示着年年有“鱼”,这红烧排骨,色泽红润,预示着“红红火火”……”跟你们说实话,我当时可真没怎么听进去,全盯着这菜上了,生怕被抢了去似的,等姑姑慢慢悠悠的介绍完,大家知道终于要上“战场”了,都纷纷的提起了精神,“那大家开始吃吧”随着爷爷这位“司令”的一声令下,我们便进入了一片“厮杀喊打”声中。

“笑料百出表演味”

吃完了饭,想必大家肯定要消遣消遣,找个乐子吧,这不,我们家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春节联欢晚会”,这主持人当然就非我莫属了,大家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讲冷笑话,的确把台下的观众们给逗乐了,这时,与老爸喝的大醉的叔叔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那走路的姿势有点像“猫步”,“哈哈”,当时我们大部分人就已经笑的不行了,可后来,叔叔抢过了我的话筒,唱起了什么《青藏高原》,“啊啊啊,这就是青藏高原”在唱到高潮的时候,突然一下唱不上去了,可叔叔他呢,硬是在“打肿了脸撑胖子”,不停的在“啊啊啊”“哈哈哈,台下的人们笑的更是厉害了,几乎快到了人仰马翻的地步。”就这样,叔叔最终被姑姑“赶”下了台,这场晚会也因为叔叔的“爆笑”闹剧而收场。

“惊天动地火药味”

这过年最热闹,最好玩的莫过于放烟花了,这不,时间就快指到12那个位置了,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飞奔着下了楼,来到空地上,“哇”我又禁不住叫了一声,原来大伙一个个的都比我的玩心还大,都已经把自己的“军火”摆放到指定位置了,我也不甘示弱,在铁哥们叔叔的帮助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射”计划,按时间的顺序依次发射,“10。9。8…。。”随着时间一秒秒的倒数,我们也屏住呼吸,各自就位,迎接这新年的来临,当倒数到0的时候,第一发礼花拖着长长的尾巴飞向了天空,在空中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紧接着,数百发礼花同时飞向天空“咚咚咚”那声音震耳欲聋,身边胆小的妹妹都堵住了自己的耳朵,但也禁不住对这漂亮的烟花发出赞叹,随着一发发礼花的上天,一次次震耳欲聋的声响,他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在向大家述说着“新年好!”

这便是我家过的新年,怎么样,还行吧。

【例文2】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任然保留着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可是它那火箭高速般的发展却让这中间的有些东西变了味道。

红包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并常用于过年的一句话。红包起源于明清时候,是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也是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起初,包的只是100块(约现在的1分,只能买颗糖果之类的)五六十年代,包的是几分、几毛;后来,包的钱财越来越多,用处也开始不单纯只是送一份祝福。

一位在香港读大学的`朋友说道:香港的红包包的大多数是10元、20元的港币,有的甚至是一条纸上祝福。

一位在内地读小学的孩子说道:我这些年收的红包储起来多达20万元人民币。

甚至,一些下层官员递给上司的红包,大吉大利、红包薄厚,诡异的笑脸相逢却笑里藏刀,互相一个握手点头,你我心照不宣!

年货

趁着特殊节假,商场抓紧时机、提早预备。一堆堆货品前后摆放的价格牌令多数人不禁赞叹:现在的一百块能买到些什么呢?物涨、货涨,唯独工资不涨!可是,这真的是物超所值吗?不!这都是人心惹的祸——大多数人选年货的标准是:拿出手的时候要显得阔气。各商家看准了这一商业契机纷纷给自己的物品包上一件件诱人的包装。由此,价格就仗着突飞猛升,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那些所谓耀眼霸气的包装只能换来一句左耳进右耳出、从不进脑、从不深刻的“呀!这包装真漂亮”,过后还不是当成废物卖掉,有谁会留着呢?那您又多浪费了多少钱呢?

过年时节,走亲探访肯定少不了满手年货。有些人过年一家团聚普普通通便是福,从来不奢求;有些人一袋年货过百千,从来不吝啬。亲眼可见,要么是推推让让好不容易收下了,要么就是拿一袋去、提一袋回,反正结果都是多得吃不完,摆着堆灰尘——你若喜欢、你拿去,你若不喜欢就垃圾桶拿去。

年饭

自从东方的中国巨龙腾飞之后,经济迅速发展,一年辛勤劳动下来大家都挣得盆满捧满。

年饭大家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特色,而早已提早预订完毕的驰名酒楼敞开大门等待贵客某天大驾光临。要是迟了一步,就只能收到千篇 一律的回复,通俗来讲就是:现在想订?对不起,明年请早!

但在中国这地大人多的陆地上,并非所有人都如此。

一些人,以幸福为名,一家只能吃条鱼、配些饭、带些谈笑,于是尝了富人们一顿中的小东西。

一些人,以“辛勤”为名,一心只想订间房、配上奢侈、带上银行卡、留下名贵剩菜,于是吃了穷人们一年里的所有饭菜。

谁还记得?那些年,钱财不多、单纯祝福的红包;

谁还记得?那些年,普普通通、互相交换的年货;

谁还记得?那些年,一家团聚、幸福满满的年饭;

今时今日,谁还会因为长辈给的一毛几分的红包连夜晚作梦都还满脸笑容?

今时今日,谁还会肆意地满街大跑只为在这新春佳节图个开心,玩个够本?

今时今日,谁还会大过年的在门口坐着,一边看着小孩子们玩耍一边跟左右邻居毫不吝啬地谈笑?

篇18:浓浓的年味深深的记忆作文

一、创设情境, 架设情感的桥梁

很多孩子虽无长期与母亲离别的经历, 但不少人或外出旅游, 或外出活动, 都有暂别母亲的体验, 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桥梁。新课导入可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让学生叙心声, 谈感受。继而引导: (1) 母亲是我们的保护伞, 是我们的守护神。我们中的不少人, 肯定有过与母亲暂别的经历, 起先你可能没什么感觉, 然而用不了三天, 你对母亲思念就会日趋强烈, 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回忆离别情感, 抒发思念之情。 (2) 课文《怀念母亲》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思念, 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感受, 走近作者去体会。

二、自读课文, 理清情感的脉络

先自由朗读, 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接着默读思考:课文中“母亲”的内涵是怎样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化?———把握内容, 理清思路:作者去城里居住, 思念家乡的母亲;作者去德国留学, 思念家乡母亲和祖国母亲。再细读课文, 画出写怀念母亲和祖国的句子, 并反复朗读, 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 弄清作者是怎样凭借对事情的叙述, 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这种情感的。

三、走进情境, 感受情感的真挚

1. 感受身居城市对母亲的怀念。

过早地离开母亲, 后又成为没有母亲的孤儿, 使作者深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 使他“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城中对母亲的怀念, 可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细读深思, 想象情境, 具体感受: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 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 都是奔丧, 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 仍然回到城里。” (1)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很小离开母亲, 很少见到母亲。) (2) 六岁离开母亲, 曾回家两次, 几天后就又离开, 你能想象母子分别的情景吗? (分别的依依不舍, 母子的浓浓深情。)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母亲弃养, 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1) 仔细读读这段话, 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象痛不欲生的场景, 感受对母亲的怀念。) (2) 推想作者没能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理解作者“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的原因。

2. 感受身居国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从国内到了国外, 作者对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主要是借梦境折射、日记表达、散文抒发的。可引导学生在想象梦境、阅读日记、欣赏散文中去体会, 去感受。

(1) “梦境”中感受。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我的生母”与“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1)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描述梦境吗? (母亲或是询问饮食起居, 或是关注学习生活;作者或是问候生活状况, 或是叮嘱保重身体。) (2) 祖国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情境吗? (想象作者在祖国的生活, 梦中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朋友, 体会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的关爱和希望, 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2) “日记”中体会。身居国外, 别离故乡, 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如影随形, 文中的4个日记片段, 相隔仅13天, 足见作者的思念是何等强烈, 何等急切。可引导走进情境, 细心感受, 用心揣摩。 (1) 身处异国, 漂泊他乡, 作者常触景生情, 睹物思人, 从日记片段可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可引导细读日记, 画出写景、写人的句子, 体会怀念之情的真切。 (2) 对写景句子“暗夜渐渐织上天空, 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仰躺在沙发上, 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 可引导阅读想象, 叙谈感受。 (由暗夜的朦胧, 雨天的阴晦, 想象心中的惆怅, 游子的孤独, 感受此情此景下, 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3) 对房东太太的描写, 可引导自读思考:这是怎样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作者有什么表现?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由房东太太的“高兴”和“沮丧”, 感受天下慈母心对孩子的想念和牵挂, 感受儿女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由作者的“想起”和“想哭”, 感受天下游子情:对母亲的思念和挂念, 感受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 (4) 感受怀念的甜蜜。日记中这样叙述:“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 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 故乡的老朋友, 心里有点酸酸的, 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 浓浓的, 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怀念之情的真实表露, 为什么“凄凉”而又“甜蜜”呢?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可这样引导:如果是你, 孤身一人到国外求学, 肯定也有很多时候思念祖国的家乡, 思念亲人和朋友, 哪些时候呢? (明月高悬, 清风徐来时;夜深人静, 万籁俱寂时;逢年过节, 千家团圆时;生活不顺, 遇到坎坷时……) 你能想象某个时候思念母亲、思念朋友、思念祖国的情景吗? (盼望朋友会聚, 问候家乡母亲, 想念祖国母亲, 盼望早日归国……) 为什么“我”想到故乡、老朋友时, 心里感到凄凉, 却又是甜蜜的? (山水阻隔难相见, 时空阻断难会面, 孤独与忧伤中感到凄凉;山水阻不断思念, 时空隔不了怀念。想象中的会面, 幻想中的团聚, 能消除自己的孤寂, 给自己带来慰藉;能消除异国的惆怅, 让自己感到甜蜜。)

(3) “散文”中体察。白天难以归国, 难见母亲, 难遇朋友, 作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梦中。可见, 《寻梦》是怀念之情的集中体现:“夜里梦到母亲, 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 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 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奇妙的梦境, 给作者诸多的寄托;梦境的破灭, 让作者无限的惆怅。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 反复体会, 想象与母亲相见的神奇梦境, 感受与母亲相见的无限幸福。继而引导讨论:在你的想象中, 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引导具体描述, 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

四、创设情境, 促进情感的升华

篇19:浓浓真情,深深感动

一、 “情”在对比中轻触

开篇读题,先让学生们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课题,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而王维在这首诗中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然后,选择课文的第2自然段作为感受这份情的切入口,用课文中“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这句话,带着学生随着王维的笔触去2000多年前的长安街走一走、看一看。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联系语境,在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基础上,用“如果此时你站在长安街头,你会看到人们是怎样庆祝重阳节的呢?”来激活学生的思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争相回答:

生:许多人敲锣打鼓,边走边唱。

生:街上的茶馆里坐满了客人,大家一边饮着菊花茶,一边赏菊。

生:小孩们在家门口放起了鞭炮。

……

当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欢乐场面中时,我相机问道:“这么多快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重阳节的长安街上能不热闹吗?怪不得人们个个兴高采烈,你能把重阳节这么热闹的场景读出来吗?”学生充满个性的想象、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学生读得颇有味道。

二、 “情”在对比中升华

面对学生被调动起来的情感,我顺势问道:“此时的王维看到长安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欢度佳节的情景时,却加倍思念起他的亲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此时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段已水到渠成。我便出示课文中的第1自然段中的第2句:“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然后,深情地说道:“我们知道一年有365天,两年就是730天,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日子呀!王维在这么多个日日夜夜里都没有见过自己的亲人,怎能不思念呢?同学们,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吗?有多久?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感受到,小小年纪的王维,一个人在他乡,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更多的是孤独与寂寞,就连重阳节也过得冷冷清清。于是,教师将前文的热闹与王维的冷清进行对比,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王维是怎样过的重阳节。这样,使原本生疏的感情变得鲜活起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文本所表达的诗情。

三、 “情”在对比中深远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那份感情已被深深地唤醒。他们已经切身地感受到一个年仅17岁的青年,背井离乡、日日夜夜地思念家乡亲人的那种感情,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重阳佳节里,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于是,我再次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引导他们在对比中想象,此时的王维又会想起哪些美好的往事呢?在这时,我让学生们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并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在边读边议中,我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到,当时的王维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的岁月是多么的快乐啊!在他的回忆里流露着幸福与甜蜜,可是如今王维和他的兄弟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他们彼此相隔遥远,难于相见,在这重阳佳节之际,王维更是和他的兄弟们沉浸在这浓浓的思念之中。而这段文字中的省略号,就像王维那长长的叹息声,让学生们体会得更多:

生:我体会到王维心里很难过。

生:他当时情绪很低落。

生:我体会到他当时的无奈与悲伤。

……

此时,已无须多说什么,只有感情朗读才能让学生宣泄出王维那种复杂的心情,感受他当时的寂寞与孤独。于是,我带着学生反复诵读那句千古绝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学生的诵读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出自他们内心的浓浓的真情,深深的感动。最后,当教师出示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学生的朗读可谓是声情并茂、动心动情呀!

篇20:浓浓年味初二作文

灯笼挂起一串串,对联贴起一幅幅,鞭炮响起一声声,灰尘除去一层层全家团聚在一堂。

“嘉欣,快来,快来帮忙啊!”“好嘞,来了,来了!”看见厨房与客厅里那两个忙碌的身影了吗?那便是我和妈妈。妈妈像个女超人一般扛起庞大的箱子与重重的篮子在客厅与厨房里灵活地穿梭。不一会儿,弟弟跑过来说:“妈妈,姐姐,我来帮你们!”说完便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托着我们正在搬的东西,很快,厨房与客厅便被我们收拾得整整齐齐……

“嘉欣,拿下剪刀与透胶。”“行!”,来到门外,一股喜庆大红的.气息向我袭来。看下邻居家,门边都贴上了对联,整个走廊红红火火的。我们家的对联上联是“新春新景新气象”,下联是“多财多福多平安”,横批是“万象更新”。整个对联寓意着我们家来年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大街上,各户人家的门面要不是挂起了灯笼,就是贴上的对联,有的马路的拐角,政府还摆了一团花,五颜六色的花还摆出了文字,中间用花摆的字有“新春吉祥”等,大街上鞭炮声绵延不断,礼炮也在空中不断的绽开出花朵。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大多都穿着红红紫紫的衣服。来到超市里,超市里都装扮得喜气洋洋的,一片大红,到处都是福字与灯笼……

大年三十晚,我们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爸爸做的饭菜,肥嫩的肉质被煎得焦黄脆嫩,浓香的汁包裹在周围,在光照下泛出点点油光……电视机里还放着春节晚会,一家人被贾玲的小品逗得哈哈大笑……

上一篇:高三语文早读材料三下一篇:把爱播给留守儿家访工作记录稿(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