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条例

2024-07-25

城市绿化条例(共6篇)

篇1:城市绿化条例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100号 【发布日期】1992-06-22 【生效日期】1992-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城市绿化条例

(1992年6月22日国务院令第100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城市规划区内种植和养护树木花草等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 国家鼓励和加强城市绿化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绿化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

第五条 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者其他绿化义务。

第六条 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国务院设立全国绿化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全国城乡绿化工作,其办公室设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权划分,负责全国城市绿化工作。

地方绿化管理体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区的城市绿化工作。

在城市规划区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九条 城市绿化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同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相适应的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等规划指标,由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城市的性质、规模和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规定。

第十条 城市绿化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第十一条 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设计单位承担。

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时,必须有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

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林地和干道绿化带等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必须按照规定报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设计方案确需改变时,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二条 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城市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应当以植物造景为主,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并适当配置泉、石、雕塑等景物。

第十三条 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因地制宜地规划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各有关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单位管理内防护绿地的绿化建设。

第十四条 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规划和建设,由该单位自行负责,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并给予技术指导。

第十五条 城市苗圃、草圃、花圃等生产绿地的建设,应当适应城市绿化建设的需要。

第十六条 城市绿化工程的施工,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绿化工程竣工后,应当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该工程的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十七条 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和开发住宅区项目,需要绿化的,其基本建设投资中应当包括配套的绿化建设投资,并统一安排绿化工程施工,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绿化任务。

第三章 保护和管理

第十八条 城市的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各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单位自建的公园和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管理;居住区绿地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单位管理;城市苗圃、草圃和花圃等,由其经营单位管理。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城市绿化规划用地性质或者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占用的城市绿化用地,应当限期归还。

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化用地,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损坏城市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

砍伐城市树木,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补植树木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二条 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的,必须向公共绿地管理单位提出申请,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同意后,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营业执照,在公共绿地管理单位指定的地点从事经营活动,并遵守公共绿地和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城市的绿地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持树木花草繁茂及绿化设施完好。

第二十四条 为保证管线的安全使用需要修剪树木时,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兼顾管线安全使用和树木正常长生的原则进行修剪。承担修剪费用的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定。

因不可抗力致使树木倾斜危及管线安全时,管线管理单位可以先行修剪、扶正或者砍伐树木,但是,应当及时报告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绿地管理单位。

第二十五条 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稀有、珍贵树木,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

对城市古树名木实行统一管理,分别养护。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古树名木的档案和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养护管理。在单位管界内或者私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由该单位或者居民负责养护,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技术指导。

严禁砍伐或者迁移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迁移古树名木,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扫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六条 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或者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林地和干道绿化带等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责令停止侵害,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坏城市树木花草的;

(二)擅自修剪或者砍伐城市树木的;

(三)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

(四)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的。

第二十八条 未经同意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恢复原状,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未经同意擅自在城市公共绿地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责令限期迁出或者拆除,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对不服从公共绿地管理单位管理的商业、服务摊点,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设点申请批准文件,并可以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直接责任人员或者单位负责人,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地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城市绿化条例

(2017年10月31日孝感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18年1月18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绿化工作,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城市绿化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资源节约,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兼顾环境保护、休闲游憩、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功能。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城市绿化发展目标,保障城市绿化发展所需资金及用地。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做好城市绿化相关工作,组织、动员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及辖区内单位开展城市绿化相关活动。

第五条

市、县(市)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本级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绿化工作,市辖区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绿化工作。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按照规定职责对损害城市绿化的行为进行查处。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绿化的相关工作。

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等部门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和群众性绿化工作,鼓励开展创建园林小区、园林单位等活动。

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和其他绿化义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投资、捐资、认建、认养等方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投资、捐资、认建、认养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按照协议享有冠名权等权益。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爱护城市绿化,并有权对损害城市绿化的行为进行劝阻、投诉和举报。举报经查证属实的,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八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安排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绿化用地。城市新建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城改建区不低于25%。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定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以下简称城市绿线),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城市绿线划定后,不得擅自调整。因城市规划修改或者城市建设确需调整的,应当征求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并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因调整绿线而减少的绿地面积,应当限期予以补足。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与绿化无关的建设。

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或者拆除。

第十一条

城市新建区三百米半径内应当规划建设不少于一处一千平方米以上的游园,五百米半径内应当规划建设不少于一处五千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旧城改建区三百米半径内应当规划建设街头绿地,五百米半径内应当规划建设游园。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安排配套绿化用地,其绿地率应当达到下列标准:

(一)新建区的住宅项目不低于30%,旧城改建区的住宅项目不低于25%;

(二)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等项目不低于35%;

(三)交通枢纽和公用设施项目不低于20%;

(四)商业服务业设施项目不低于20%;

(五)工业、物流仓储等项目为10%至15%;

(六)城市主干道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15%。其他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率,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建设项目属于兼容用地性质的,其配套绿地率指标按照所含各类别用地比例的加权平均值确定。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设计方案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时,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参加审查。设计方案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化工程应当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确需改变设计方案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完成。确因季节原因不能同时完成的,完成时间不得迟于主体工程竣工后的六个月。

住宅项目配套绿化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在居住区的显著位置公示绿地平面图。

第十五条

城市绿化建设应当结合本地地理气候特征,优先选用乡土和适生植物,合理配置植物类型,不得栽植不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

鼓励进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和开放式绿化,但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影响建筑安全和公共安全。

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适宜进行立体绿化的,应当实施立体绿化。城市道路两侧沿线单位,除有特殊安全需要外,应当实施开放式绿化。室外停车场具备条件的,应当配植庇荫乔木、绿化带,铺设植草地坪。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市绿地性质。因城市规划修改或者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确需改变的,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改变绿地性质的,申请人应当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就近建设同等面积的绿地。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地。因城市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地的,应当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批准。

经批准临时占用绿地的,占用者应当在被占用绿地四周明显位置设置公示牌,标明占用事由、面积、期限等有关信息。

临时占用绿地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确需延长的,应当办理延期手续,延期最长不超过一年。临时占用期满前,应当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十八条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责任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

(二)单位附属绿地由所在单位负责;

(三)居住区绿地由业主或者业主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负责;

(四)生产绿地由其经营单位负责;

(五)其他绿地由其所有权人负责。

第十九条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做好绿地内花草树木及绿化设施的养护管理工作。因养护管理不当造成绿化苗木受损、死亡、缺株或者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补植、修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使用财政性资金实施养护的绿地,其养护管理责任人应当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养护单位。

第二十条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责任人应当根据树木生长情况,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定期对树木进行修剪。

树木生长影响采光、通风、居住安全和城市管线、交通、建(构)筑物安全的,养护管理责任人应当及时组织修剪。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植、砍伐树木。

因城市建设或者存在安全隐患需要移植树木的,应当经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取其他措施避免移植树木的,不得移植。

树木无移植价值的,可以向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申请砍伐。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移植树木的,申请人应当在适宜树木生长的季节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移植。树木移植后一年内未成活的,应当予以补植。经批准砍伐树木的,申请人应当补植砍伐株数三倍的树木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三条

因抢险救灾或者处理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需要移植、砍伐树木的,可以先行处理。紧急情况排除后五日内,有关单位应当向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补办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有树木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划拨前应当告知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提出对树木的处置、保护意见。

第二十五条

敷设各类管线应当避让现有树木,按照有关技术规范保持安全净距。

在绿地范围内进行地下设施建设的,在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地下设施上缘应当留有符合植物生长要求的覆土层。

第二十六条

禁止下列损害城市绿化的行为:

(一)攀折树枝、剥刮树皮、践踏草坪;

(二)擅自采摘花果枝叶、采收种条、采挖种苗;

(三)依树搭棚,围圈树木,在树木上刻划、钉钉或者晾晒衣物、悬挂物品、拉设管线;

(四)在绿地内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禽家畜;

(五)擅自在绿地内设置各类摊点;

(六)在绿地内堆物、焚烧物品、丢弃废弃物或者倾倒有毒有害物质;

(七)擅自在绿地内挖坑取土、搭建建(构)筑物、设置广告;

(八)损坏喷灌、雕塑、护栏等绿化设施及绿地内的其他附属设施;

(九)其他损害城市绿化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古树名木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实行统一管理。

单位管界和个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其所在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落实养护管理措施。

严禁砍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因公共利益确需移植的,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报批。第二十八条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绿化防灾应急预案,建立植物疫情监测预报网络,健全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绿化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防治。

第二十九条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对绿化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绿化建设市场信用监管机制。

第三十条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绿化的资源调查、监测,建立健全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

下列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等信息应当自形成或者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向社会公开:

(一)经依法批准或者批准修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二)经依法划定或者调整的城市绿线;

(三)城市绿化行政许可条件、程序及依法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

(四)城市绿化监督检查的情况及处理结果;

(五)其他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建设项目竣工后,未达到配套绿地率指标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达到的,处所缺绿地面积土地征地费和绿化建设费之和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按规定时间完成配套绿化工程建设的,责令限期完成;逾期未完成的,处未完成绿化工程预算费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擅自改变城市绿地性质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每平方米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占用城市绿地的,责令限期改正,并按实际占用时间、面积处每日每平方米五十元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自逾期之日起处每日每平方米一百元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擅自移植、砍伐树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树木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至第五项禁止行为的,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可以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六项至第八项禁止行为的,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并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擅自移植古树名木的,追缴树木,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树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擅自移植致使古树名木死亡或者砍伐古树名木的,处树木价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篇3:城市绿化条例

究其原因, 很重要的一点是规则的不够明晰导致利益争夺加剧。行业呼唤规则, 保障各自的利益, 提高城市实施的效率。此时, 深圳《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出台, 旗帜鲜明地指向了这三大城市更新痼疾。若该条例一旦通过实施, 将是国内首次将城市更新提升至立法高度。

(一)

规则不明导致利益争夺加剧

作为较早地为城市更新确立了政策依据的城市, 深圳也较好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践行了市场精神。早在上世纪末, 深圳启动了城中村改造试点, 2004年政府颁布《深圳城中村 (旧村) 改造暂行规定》, 真正拉起旧改大戏序幕。在广东省“三旧”改造的大背景下, 2009年12月1日《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中明确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原则, 在拆除重建的城市更新方式中, 明确鼓励多元化的改造主体。这与其他城市普遍采用政府作为唯一主体进行城市更新的做法不同, 因此激发了市场极大的改造热情, 不少房地产企业为了获取土地资源而积极进入城市更新领域。

随后两年深圳又继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政府不再主导征收拆迁, 转由开发商和被拆迁对象之间的自主谈判, 实现存量土地价值的开发提升。

不过完全交由“市场主导”引发了诸多后续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是, 政府前期介入太少, 规则的缺位导致开发商相互竞争激烈, 令旧改成本水涨船高。而补偿标准的完全市场化则是明显的不足, 一些旧改项目前期拆迁完全成为市场行为, 但事实上这一市场协商过程最终对整个城市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开发商支付了过高的补偿成本, 必然要向上要空间, 提高容积率, 间接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地方密度。

随着各方利益不断博弈, 拆赔比不断飙高、拆建比也无法度可循, 导致项目进展缓慢、行政审批空间大等问题不断涌现。城市更新缺乏立法保障, 法律上“多数决”无法对抗“少数派”等原因致使个别业主“漫天要价”等非理性行为频频出现, 部分旧改项目陷入僵局, 停滞多年仍无法动工。

(二)

一面是“钉子户”漫天要价, 一面是城市更新时不我待, 不乏乱象的大局之下, 市场开始呼唤政府给予规范和指导。此时, 《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出台, 旗帜鲜明地指向了这三大城市更新痼疾。

拆不动?两大“强制”成核心条款

强制征收:草案第59条规定, 当不愿参与权益转换和签订搬迁安置补偿协议的权利人不超过5%时, 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按照经核准的权益转换方案中强制征收补偿承诺, 确定征收补偿金额并预缴承买价款, 申请区政府强制征收不愿参与权益转换和签订搬迁安置补偿协议权利人的房地产并出售给项目实施主体。

强制售卖:草案第60条规定, 在少数权利主体拒绝与项目实施主体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而使得项目实施受阻的情形下, 拥有项目范围内95%以上 (含95%) 房地产权利的人, 可以向项目所在地的区政府申请强制售卖项目范围内全部房地产。

赔不起?引入“市场评估”的理念

拆赔比标准:草案第51条规定, 建筑物产权置换按照建筑物使用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 测算, 置换比例不得低于1∶1, 但是不得高于1∶1.3。而涉及的土地产权置换房产, 则按照土地面积乘以经批准的项目建筑容积率的50%的标准测算;土地货币补偿按照土地市场评估价计算;建筑物货币补偿按照建筑物重置的市场评估价计算。

原有权益确定:草案第47条规定, 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范围内土地和建筑物的价值应当通过市场评估、协议收购、产权置换等方式予以确定, 并作为权益转换的基础, “通过市场评估的, 市场机构评估结果应当按照3家评估机构的市场评估值的算术平均值确定。”由此为城市更新引入了市场化的评估机制。

玩不转?创新加入投融资政策

对于“玩不转”这个问题, 除了开发商本身的思维限制, 资金有限也是枷锁之一。为此, 草案中极具创新意识地加入了投融资政策, 并通过多条规定对城市更新的投融资政策进行了说明。其中第74条规定, 鼓励民间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土地信托基金参与城市更新;第75条则允许城市更新项目范围内房地产资本化和证券化。

这样的突破, 或将让当今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众筹”, 加入到城市更新领域来, 让原本便是社会受益的项目, 变成社会参与的游戏, 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总而言之, 深圳官方为城市更新划下了新跑道, 将决定整座城市发展的“姿势”。

(三)

实施细则需明确, 操作过程应司法介入

“强制征收”和“强制售卖”两大核心条款, 被诸多从业者视为“钉子户解决机制”。开发商自然拍手称赞, 但在学者和律师看来, 其流程和合法性还存在问题。按理应该走法律程序, 由城市更新的主体向法院申请强拆, 法院经过评估后下达强拆的裁决, 而不应该是由区政府或市政府来作出决定。条例应该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 内容太笼统将在实际操作中带来新的问题。

至于草案中体现的拆赔比标准是否合理, 也让专家议论不止。一方面, 以套内面积计算赔偿标准, 在仍以建筑面积计算房产价格和赔偿的深圳市场, 格格不入;另一方面, 根据物业所处的区位以及地上建筑物的性质不同, 拆赔比一概而论并不合理。何况, 有了浮动标准之后, 原业主会否只接受最高标准的赔偿呢?

还有专业人士指出, 虽然草案中物业价值的评估引入了“市场评估”的理念值得肯定, 但这3家评估机构由谁来选定在草案中并没有提及。

类似需要细化完善的规定仍有不少, 也让业界对于完善后的《城市更新条例》有了更多期待。

研究人士指出, 城市更新的权益保障与决策效率, 不妨努力探求恰当的平衡点, “一刀切”湮没少数派诉求的做法终究不是拔“钉子”的高明手法。法例还需保护小业主的权益, 以平衡开发商的强势, 政府在过程中要保持中立。

具体而言, “不足5%可强拆”的规定, 需要强拆权立足于公共利益立场, 而不能成为攫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因此, 需要对强拆权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约束, 保持强拆权的公益色彩。而确保小业主的合法权益还需要细化条款, 操作过程必须合法, 更需要司法介入, 将一切司法化。唯有如此, 才能体现出《城市更新条例》的价值和意义。

立法才是正确方向, 标准差异化更符合市场规律

一直以来, 有关城市更新的法制建设总滞后于城市更新的活动实践。没有法制的框架, 就很难让各方利益主体进入理性博奕的轨道。

事实上, 在城市更新实践中, 开发商与拆迁户之间合作的达成, 本身就是一个市场价值的寻找过程。本次草案虽然也规定了通过市场评估、协议收购、产权置换等方式确定土地及建筑物的价值, 并作为权益转换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解决政府、开发商与拆迁户之间囚徒困境的有效手段, 因为市场化评估结果对利益相关方并不存在强制性。

把城市更新提到立法层面才是解决更新难和慢的正确方向。也只有城市更新立法, 才是解决困境的正确路径, 它有利于引导当事各方形成正确的预期, 并理性判断和决策。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更新的定义有点太泛, 目前界定的范围太广, 导致城市更新涉及的利益面很大, 按理说只有符合公众利益才会激活强拆等条款, 但现在列入的很多情况还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都适用新条例的话, 容易出现问题。所以, 立法也不应一概而论。未来实施过程中, 更新项目不同区域应该执行差异化的标准, 更符合市场规律。

篇4:城市绿化条例

一、理念创新:民主行政和公众参与理念

城市是人群、资源、文化和财富的聚集之地,也是问题、矛盾、风险和危机的聚集之处。正如有学者指出,行政往往必须积极介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各种关系人民生活的领域,成为一只处处可见的手,如此方能满足人民与社会的关系。[1]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对传统行政法及政府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政府要想成为一只“处处可见”的手并不容易。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是通过调整政府与市民社会、市场组织以及政府内部层级间关系,将多元化主体引入到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服务中,使其与政府共同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责任来实现的。这就提出了对行政法制度变革的要求,而行政法制度的变革,首先是行政法理念的变革。[2]

城市治理较之于城市管理,强调公众对城市公共事务的参与,实现政府的管理行为与公众参与行为的统一,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因此,公众参与理念具有更强的现代性、民主性、包容性、互动性。一方面,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意味着政府要改变传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支配、控制及主导的管理理念,树立广泛参与、通力合作的治理理念。《治理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推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城市和幸福城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该条例将推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放在首位,凸显了城市治理和公众参与的理念,体现了通过公众参与促进城市发展并最终形成多元主体治理体系的努力。《治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城市治理应当遵循依法行政、服务优先、公众参与、共同治理、柔性管理、最小损害的原则,尊重社会公德,执行国家政策和专业标准,维护公共利益。该条例将公众参与、共同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原则放置于总则当中规定,也充分说明了南京市在依法治市、城市治理方面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意味着从制度设计上要求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行政过程中来,强调政府应为公众参与提供必要条件和保障,但同时必须意识到,公众参与并不意味着否定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治理条例》第二章专章规定了“公众参与治理”,包括个人参与、企事业单位协同治理、各类组织参与治理、社区参与、新闻媒体参与等,同时在相关章节中明确了公众参与的方式、程序和效力。第二章第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可见立法者已经意识到公众参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并在制定法上予以保障。

二、制度创新之一: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

城市治理理念认为,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而是存在着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种非政府组织、各种私人机构以及公民个人在内的许多决策中心,这些主体在一定规则约束下,以多种形式共同行使主体性权力。[3] 根据《宪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既是政府执政的一种理念,又是公民的一类权利。

《治理条例》中规定的城市治理委员会制度是该条例体现城市治理理念的一大创新。《治理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公务委员,专家、市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公众委员共同组成,其中公众委员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五十。城市治理委员会主任由市长担任。第三款规定公众委员应当通过公开公正的方式产生。具体产生办法以及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议事规则,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日前,南京市已经公布第一届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的招募办法,并结合报名人员的专业、工作经历等因素,通过分类摇号产生了45名公众委员。2013年5月24日,南京市第一届城市治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公众委员聘任仪式在南京市政府大礼堂举行。作为城市治理委员会主任的季建业市长指出,原先市民虽然也有很多途径参与城市管理,但一直是单向模式,即以政府管理为主,市民是被管理者,无法发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政府也发现有很多问题迫切需要尊重市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南京要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推进。下一步,公众参与的机制将放大到各区、各镇和各街道、社区,它们也要陆续成立各级城市治理委员会。[4]

公众委员是公众参与治理决策的方式之一,没有入选公众委员的人也并不意味着失去了参与城市治理决策的机会。公众作为参与主体不必进行身份转换即可参与适合其特点的城市治理活动。这里所指参与,并不仅仅指公众在某个行政领域、行政程序中的有限参与、被动参与,而是指公众在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等行政过程中的全面参与、主动参与,这也是行政机关与公众之间积极互动的过程。其他公众可以通过《治理条例》规定的其他方式和途径参与城市治理,本次没有入选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的公民还有机会参选各区、各镇和各街道、社区的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

三、制度创新之二:多中心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模式建立在个人具有独立决策能力、能够计算成本收益的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基础上,此种假设区别于传统经济学上完全的理性人或经济人,而主要定位于社会人和复杂人,即能够自主决策、受环境影响易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个人及人格化的组织[5]在此假设基础上,城市治理强调多重规模的个人和组织并存,并通过协作、竞争和冲突化解来实现公共利益。这意味着,政府并不是管理社会事务的唯一公共权力中心,除政府外,还有企事业单位、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甚至个人等,他们共同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调节。

nlc202309040032

《治理条例》第二章“公众参与治理”当中第十四条规定,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社区服务、市政养护、环卫作业等转移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第十五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参与社会服务,发挥示范作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企业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用事业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邮政、通讯、公共交通等单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配合做好城市治理相关工作。在多元治理模式中,城市政府是城市治理的核心主体,是城市公共管理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营利性企业和民间组织是配合政府为城市治理提供、生产公共服务和物品的组织,他们的介入可以克服政府包揽管理事务的传统弊端;事业单位凭借其专业性特点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发挥其专业性的辐射作用。《治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了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各种方式和途径。社会公众是城市治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他们的参与治理推进了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从而分担了城市政府的任务,是现代化城市自主治理的基础。《治理条例》依托于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志愿者组织、中介组织、新闻媒体及公民等建构起多元多维治理网络,以及这些主体之间广泛的、战略性的合作与参与。

四、制度创新之三:行政辅助人制度

《治理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了行政辅助人制度,该条第一款规定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城市管理工作需要,采取公开考试、择优招聘的方式录用行政执法协管员。协管员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可以在行政执法人员带领下承担宣传教育、信息收集、劝阻违法行为等事务性工作,其协助执行公务的法律效果和责任由所属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承担。恰与前文所述相同,国家角色任务的变迁促使包括城市管理理念及模式在内的行政法制模式转变为参与式行政法制模式,同时,国家任务的扩张势必导致行政管制资源的庞大需求,行政机关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行政管制的需要,各国均掀起了规制缓和改革,借助于公私合作或公众参与方式实现国家任务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行政辅助人制度顺应了公共治理、公众参与的发展潮流。

行政辅助人的特征可归纳为:第一,行政辅助人受行政主体的请求而为之活动,其效果归属于请求之行政主体;第二,行政辅助行为不具独立性,活动受到行政机关的指令约束,并且受其监督。我国虽然理论上尚未形成明确的行政辅助人概念,但行政辅助行为在实践中广泛存在。《治理条例》第六十二条对协管员的界定及特征描述,属于行政辅助人的范畴。

行政辅助人制度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有效方式,由于行政辅助人不具备行政编制,其中大部分也没有经过像正式执法人员那样的专业训练,因此在执法过程中既容易对行政相对人造成侵害,其自身权益也容易遭受侵害。在确立了行政辅助人制度之后,如何保障其有效实施,充分发挥作用,如何保障行政辅助人的权利又规制其行使权力界限是关键环节。《治理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与协管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加强管理,规范协管员的工作行为。市、区、县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协管员证件管理制度。与协管员签订劳动合同既是对协管员权益的保障,同时也是对其职责、义务的规范,使其在法定框架内履行职务。鉴于有行政辅助人利用身份、职务之便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情况,该款规定了健全协管员证件管理制度的内容。《治理条例》作为南京城市治理“小宪法”,对行政辅助人制度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具体规范有待出台。《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是全国首个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地方政府规章,这中对警务辅助人员的定义、录用和管理原则、职责、纪律和权利、招录、培训、考核与保障、责任与处分等内容做出了规定,这对于日后南京市出台行政辅助人员管理规定具有借鉴意义。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群众路线意味着让群众(转化成法律术语即为公众)参与到党和国家事务管理过程中来。可见,从法治理念到政党政策、法律规范都将民主参与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政府权力及资源的有限性与日益繁重的城市管理任务必然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协作。激励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治理已成为一种根本选择。当然,城市治理公众参与同任何理论及制度都存在固有缺陷一样,也存在着不足及运行偏差,如何有效实现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是立法实施后更应关注的问题。随着政府行为模式从政府单方管制到官民共同治理的转变,城市治理理念及制度的发展使公众参与不仅成为逻辑上的应然,更是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震山.行政法导论[M].台湾:三民书局,2011.

[2]方世荣、邓佑文.“参与式行政”视域下行政法理念的反思与重塑[J].理论探讨,2012(2).

[3]孙荣,等.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

[4]杨子晚报网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3/05/25/017394102.shtml,2013-07-08访问.

[5]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0:205.

(责任编辑:赵静)

篇5: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

【发布日期】1990-04-21 【生效日期】1990-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

(1990年4月21日北京市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发展本市城市绿化事业,实施《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第三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其他绿化活动,加强管理和科学技术工作,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水平。

第四条第四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绿化的义务。

任何人都应当爱护绿化成果和绿化设施,有权制止损害绿化的行为。

第五条第五条 市园林局是本市城市绿化的主管机关,各区、县、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绿化管理部门主管本地区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城市绿化建设

第七条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组织编制城市绿化专业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

第八条第八条 城市绿化建设应当合理布局,市区绿化与郊区绿化相联结,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相结合,普遍绿化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九条第九条 街道绿化应当注重遮荫滞尘、减弱噪声、装饰街景、美化市容。河湖岸边应当进行绿化,重点地段应当按照城市规划逐步建成河滨、湖滨公园。

第十条第十条 鼓励单位和居民利用庭院空地种植花草树木,提倡发展垂直绿化。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新区开放和旧区改建都应当把绿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郊区城镇应当按照规划进行绿化建设。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城市苗圃、草圃、花圃的建设,应当适应城市绿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城市绿化苗木自给。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项建设工程,应当安排一定的绿化用地,其所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

(一)新建居住区不低于30%,并按居住人口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居住小区按人均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

(二)地处三环路以外的医院不低于45%;疗养院所不低于50%。

(三)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的工人等单位,不低于40%,并按有关规定营造卫生防护林带。

(四)高等院校,地处三环路以内的,不低于35%;地处三环路以外的,不低于45%。

(五)宾馆、饭店和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设施不低于30%。

(六)经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审定批准的城市商业区内的大中型商业、服务业设施不低于20%。

(七)城区旧房成片改建区和风貌保护区,不低于20%。

(八)市区主干道不低于30%,次干道不低于20%。

除前款各项规定外,其他建设工程地处城区的不低于25%,地处郊区的不低于30%。

本条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市园林局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绿化建设费用,应当列入各该建设项目总投资。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各单位和居住区、居住小区现有绿化用地低于第十三条规定的标准,尚有空地可以绿化的,应当绿化,不得闲置。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个别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达不到第十三条规定的标准,又确需进行建设的,须经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按所缺的绿化用地面积缴纳绿化补偿费,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按照城市规划统一进行绿化建设。

绿化补偿费标准和收缴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城市绿化建设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位置,应当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统一安排。

城市绿化管理部门进行绿化建设和管理维护,应当兼顾市政公用设施、水利工程、道路交通和消防等方面的需要。

敷设通讯电缆、输电、燃气、热力、上下水管道等市政公用设施,影响城市绿化的,在设计中和施工前,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市绿化管理部门确定保护措施。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绿化工程应当和建设工程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按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完成绿化的时间不得迟于主体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第二个绿化季节。边建设边交付使用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已使用的楼房周围的绿化,也应当在第二个绿化季节完成。

对未完成绿化的,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不完成的,由绿化专业部门进行绿化,并对责任单位按实需绿化费用的1至2倍征收绿化延误费。

建设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拆除绿化用地范围内的临时设施,清理干净场地,为绿化创造条件。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城市绿化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全市性、区域性公园的设计方案,经市园林局审核后,由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审批。

(二)新建、改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须有市园林局参加审定。

(三)园林绿地内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经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审核后,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四)其他公共绿地和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方案,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审批。

第三章 城市绿化管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并按下列规定分工负责:

(一)公共绿地、防护林带、城市道路、公路和河道、铁路两侧的绿化及其管理维护,分别由园林、公路、水利、铁路等部门负责。

(二)居住区、居住小区的绿化及其管理维护,由区、县城市绿化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组织管辖区域内的单位和居民分片、分段负责。

(三)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用地范围内和门前责任地段的绿化及其管理维护。

各级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应当发挥绿化专业执法队伍的作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国家保护树木所有者和管理维护者的合法权益。树木所有权按照下列规定确认:

(一)园林、公路、水利、铁路等部门在规定的用地范围内种植和管理维护的树木,分别归该部门所有。

(二)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在其用地范围内种植和管理维护的树木,归该单位所有。

(三)居住区、居住小区的树木,由房屋管理部门种植和管理维护的,归房屋管理部门所有;由街道办事处种植和管理维护的,归街道办事处所有。

(四)在单位自管的公房区域内,由单位组织职工种植和管理维护的树木,归房屋产权单位所有。

(五)在私有房屋庭院内由产权所有人自种的树木,归产权所有人所有。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对古树名木应当严格保护和管理,禁止砍伐、移植以及其他损害行为。因特殊情况必须砍伐或者移植的,须经市园林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严格控制砍伐或者移植城市树木。确需砍伐或者移植的,必须按下列规定经审查批准,领取准伐证或者准移证后方可进行:

(一)一处一次砍伐不满10株的,由市园林局审批。

(二)一处一次砍伐10株以上的,由市园林局核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除绿化专业部门正常作业以外,需要移植树木的,参照上述规定审批。

砍伐或者移植树木,必须同时提出补载计划或者移植后养护措施,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监督实施。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在发生水灾、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市政、公用、电讯、供电、水利、铁路、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为抢险救灾和处理事故,需要砍伐树木的,可先行处理,事后及时向当地城市绿化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现有公共绿地改变使用性质,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他城市绿地改变使用性质,须经市园林局审核,由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审批。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严格控制临时占用城市绿地,确需临时占用的,须经市园林局审核同意后,报临时用地审批部门批准,并按规定期限恢复原状。

因临时占用城市绿地造成花草、树木损失的,由占用单位负责赔偿。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代征的城市绿化用地,应当按规定期限交由城市绿化专业部门进行绿化,不得擅自转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禁止下列损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一)就树盖房或者围圈树木。

(二)在绿地和道路两侧绿篱内设置营业摊位。

(三)在草坪和花坛内堆物堆料。

(四)在绿地内乱倒乱扔废弃物。

(五)损坏草坪、花坛和绿篱。

(六)钉拴刻划树木、攀折花木。

(七)其他损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预算内安排相应的城市绿化经费。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绿化任务量和养护标准,按财政有关规定安排绿化经费。

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绿化养护费用由房屋产权单位支付。

绿化经费不得截留或者挪作他用。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城市绿化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收取的绿化补偿费、绿化延误费等,应当列入城市绿化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监督使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对责任单位处以罚款:

(一)违反第十五条规定,闲置可以绿化的空地两年以上的;

(二)违反第十六条规定未向城市绿化管理部门缴纳绿化补偿费擅自开工的;

(三)违反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按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绿化建设的;

(四)违反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在建设工程竣工后未按规定清理出绿化用地的;

(五)违反第二十三条规定,擅自移植树木的。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擅自砍伐、移植或者有其他损害古树名木行为的,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的,除对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外以罚款外,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作如下处理:

(一)违反第二十三条规定,擅自砍伐树木的,责令赔偿损失,并按砍伐数量的3至5倍补种;

(二)违反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擅自改变绿地使用性质或者擅自临时占用城市绿地的,责令立即腾退,恢复原状;

(三)违反第二十七条规定,未按规定期限将代征绿地交给城市绿化专业部门的,责令限期交出。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就树或者围圈树木盖房的,责令拆除房屋,恢复树木原貌。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罚款不满50元的,由绿化专业执法队伍决定;罚款50元以上不满5000元的,由区、县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决定;罚款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由区、县城市绿化管理部门报区、县人民政府决定;罚款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由市园林局决定;罚款10万元以上的,由市园林局报市人民政府决定。

罚款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故意损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或者拒绝、阻碍城市绿化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三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各级城市绿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视情节和后果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北京市园林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1990年7月1日起施行。1982年4月28日公布的《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篇6: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1995年4月26日苏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制定 1995年6月16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 1995年7月16日施行 根据1997年8月23日苏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7年10月17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4年7月21日苏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绿化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的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苏州城市规划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建制镇城市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是苏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规划区的绿化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区的城市绿化工作。其主要职责:宣传贯彻执行有关城市绿化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编制城市绿化规划;负责城市绿化的行业管理;组织指导城市绿化建设;查处城市绿化违法案件。

各县级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苏州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下,依法管理本辖区内城市规划区的城市绿化工作。

在城市规划区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和计划,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的人均占有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第五条 城市中的单位和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参加城市绿化建设、保护、管理及其他绿化义务。

鼓励城市公民利用庭院植树种花,垂直绿化,美化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控告、检举和制止损害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

第六条 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城市绿化和城市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化规划必须严肃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七条 城市绿化规划的局部调整,须由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城市绿化规划的调整涉及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变更,须由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提出,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城市总体规划批准机关审批。

第八条 城市绿化规划安排的绿化用地面积,在城市新建区,应当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在旧城改造区,应当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25%。

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第九条 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和居住区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

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时,必须有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

第十条 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新建区的大专院校、机关团体、部队、公共文化设施、医院、疗养院、宾馆、化工、电子企业等单位的附属绿地面积,不得低于单位总用地面积的35%,其它单位的附属绿地面积不得低于单位总用地面积的30%;

(二)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的附属绿地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并按居住人口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

(三)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有害气体和其他污染的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营造宽度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

(四)新建、扩建、改建道路的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主干道不低于20%,次于道不低于15%。

属于旧城改造区的可对本条

(一)、(二)、(四)项规定的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时,应当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绿化用地面积标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规划定点时,确需占用绿地或移、伐树木的,应当征得同级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章 建设

第十二条 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及风景林地的绿化,由市、县级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城市道路、桥梁、防汛等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由项目的建设单位负责建设;新建、扩建、改建的居住区绿地的绿化,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现有居住区绿地的绿化,由居住区管理机构负责建设;机关、部队、学校、广等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由本单位负责建设。

第十三条 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和居住区开发项目的配套绿化,应当按照规定的绿地指标进行建设。

对确有困难,绿化用地安排不足的项目,须由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建设单位在批准后15天内向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易地绿化费,用于易地建设和补偿,由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建成区范围内代建,并在下一个绿化周期内完成。

第十四条 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基本建设投资中应当包括配套绿化建设经费,列入工程预算,统一安排绿化工程施工,在不迟于主体工程建设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完成绿化任务。

第十五条 对城市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城市绿化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

建设单位应于绿化工程竣工验收后,报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管理

第十六条 城市绿化按下列分工进行管理:

(一)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由市、县级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管理;

(二)城市行道树和干道绿化带,由建设单位移交所在县级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三)各单位附属绿地和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由所在单位负责管理;

(四)居住区绿地,由居住区管理机构管理;

(五)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由经营单位负责管理。

管护单位,要建立健全树木花草的栽培、养护、修剪及绿化设施等的管理、保护责任制度。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因城市规划调整需要变更城市绿地的,必须征求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在占用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补偿同等面积的绿化用地和费用。

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需要临时占用绿地的,必须经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在规定期限内恢复原状。

在苏州市区范围内临时占用绿地的,由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临时占用超过五平方米以上的园林绿化用地,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在县级市范围内临时占用绿地的,由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城市中的树木,不论其所有权归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移植。确需砍伐、移植的,必须经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规定补植树木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损害城市绿化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

(一)在草坪、花坛、绿地内设摊搭棚、堆物堆料、乱倒乱扔垃圾、取土堆土、排放污水污物、晾晒衣物;

(二)在树干上刻划、钉钉、缠绕铁丝;

(三)践踏绿地、攀折树枝、采花摘果、剪取种条、偷取草花盆花;

(四)其他损害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条 在城市公共绿地及其外围二十米范围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的,必须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在公共绿地管理单位指定地点从事经营活动,并遵守公共绿地和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 城市中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稀有珍贵树木,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应当严加保护,调查立档,作出标志,由县级市、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散生在单位和居民庭院里的古树名木,在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下,分别由单位指定专人和个人负责管护。

古树名木严禁移植、砍伐,对因特殊需要必须移植的古树名木,应经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鉴定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绿化专业队伍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城市中新建各类管线应当避让现有树木。确实无法避让的,在设计中及施工前,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保护措施。

供电、邮电、路灯、市政、公用、消防等部门维护管线需要修剪树木或者砍伐、移植、截干、切根的,必须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委托绿化专业队伍按照兼顾管线安全使用和树木正常生长的原则实施。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致使树木危及管线、交通、公民生命等安全时,有关单位需立即砍伐或者截干、修枝的,可先行处理,并于事后2日内向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补办手续。

第五章 经费

第二十三条 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在每的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应当按省规定的比例拨款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和管护。风景名胜区和公园的建设基金,应列入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安排。

第二十四条 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绿化配套费,应在建设项目总投资中列支。第二十五条 居住区管理机构管理居住区绿地的管护费用,在新村统管费中按一定本条例涉及的有关收费项目,由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比例提取。

第二十六条

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按批准的范围和标准收取。

绿化各项费用,应单独立项,专户储存,用于绿化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绿化各项经费的使用,必须接受本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与审计。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一)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的,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二)对违反已批准的绿化规划,缩小绿地面积的单位和个人,责令改正,可以并处每平方米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不按标准缴纳易地绿化费的,由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并处应缴费用的20%的罚款。

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不按期完成易地建设任务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不按期完成的,由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完成,逾期不完成的,对责任单位处以绿化工程总造价10%-20%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无证设计、施工的绿化工程,由建设行政主管部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擅自占用城市绿地的,由市、县级市城市绿化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一条

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恢复原状,可以并处所占绿化用地面积每平方米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可以并处损失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一)损坏城市树木花草的;

(二)擅自修剪或者砍伐城市树木的;

(三)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

(四)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的。

第三十三条 对不服从公共绿地管理单位管理的商业服务摊点,由市、县级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第三十四条 罚款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罚款收入上交同级地方财对违反本条例的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政。

第三十五条

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地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诉讼。

第三十七条

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和省级开发以及工矿区的绿化规划、建设、保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九条

上一篇:相关专业的信下一篇:幼儿园元旦放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