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鱼课后反思

2024-07-16

化石鱼课后反思(精选6篇)

篇1:化石鱼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重点处理了:为什么“化石鱼尾巴一下也不摆,眼睛一下也不动,嘴巴一下也不张”还说它是真鱼?“我知道啦,原来是一条假鱼。”小金鱼为什么认为那是一条假鱼?学生能够找到答案,但:小金鱼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这句话什么意思?是真的找到答案了吗?答案应该是什么?学生理解有困难,这时,我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古老的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这些使学生对化石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化石是动物的骨骼。同时,给学生一些关于化石形成的简单知识和图片:很久很久以前的鱼死后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经过亿万年,鱼尸体(死鱼)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真鱼),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鱼”。学生明白了它为什么是真鱼。

“附近”有近和周围的意思,很多学生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只是考虑到了“近”的意思,我又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句子,通过读和比较,学生逐渐体会出了这个词的意思。

篇2:化石鱼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仅仅抓住“稀奇”两字进行教学?谁感到稀奇?是谁让小金鱼感到稀奇?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到了有关化石鱼的句子用曲线画下来,然后读给大家听。师在此时创设了语言环境,引导孩子读书,理解化石鱼一动不动,师说:“小金鱼们不要着急,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等待。但是化石鱼的尾巴,生接着读,一下也不摆......小金鱼焦急的等待,但是化石鱼的尾巴,生接着读,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但是化石鱼的尾巴,生接着读,理解了化石鱼一动也不动。创设情境进行朗读利于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还有最后小金鱼想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告诉所有的朋友,师出示图片:小鸭子、青蛙。让孩子们告诉这两个小动物,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的整理,回顾了整篇课文,又回归了整体。在交际的过程中,孩子们表达完整,条理清楚,为写作打下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教学中教师缺乏机制,对孩子的评价不到位,虽想立足于读的训练,但由于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到位,很难让孩子真正的走进文本,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没有自然流露。在教学时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还要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最后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地教学才能真正的让孩子“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

篇3:细品卞之琳的《鱼化石》

鱼化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融化于你的水的线条

你真的像镜子一样爱我了

你我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第一句我把她理解成一个女子对一个男子爱的要求、祈求、恳求、乞求:“用你那长而有力的手臂抱抱我吧!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的歌中唱到的:“说吧, 说你爱我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呢?萨特曾经说过,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人和人之间无法完全沟通。史铁生也说人生有三大困境:人总是希望与他人沟通, 可是又不可能彻底沟通, 于是注定了人要孤独;人的欲望远比实现欲望的能力增长快, 于是欲望得不到实现就注定了人要痛苦;人生下来就在走向死亡, 可是又不想死, 于是注定了人要恐惧!此句说的就是一个女子对另一个男子有了痛彻心扉的爱, 可是男子就是感知不到, 男女之间在爱情上的沟通有了障碍。女子急啊, 于是就在心里大声呼喊:“我爱你, 你爱我吗?要是你也爱我, 就抱抱我吧, 我爱的好辛苦!”可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得不到回应时是多么的孤独与痛苦!

第二句我把理解为鱼水之间的交流。鱼水相依, 水因鱼而有灵性, 鱼因水而生命永存。二者互相依存。水无鱼而成死水, 鱼无水而成死鱼, 水无形而鱼有形, 水养育了鱼, 而鱼塑造了水。很像中国传统的男女之情的伦理阐释:女人依靠男人, 男人给了女人安全感, 同时女人也用自己的柔情与爱恋塑造了男人!当这个女子真的被自己心爱的男子拥入怀中后, 二人开始享受爱情的温馨与甜蜜。可是这种温馨与甜蜜到底能坚持多久呢?女人对此有多少信心呢?

第三句中有个镜子的意象。镜子可以如实的反映临镜者的喜怒哀乐。临镜者喜则镜中人喜, 临镜者悲则镜中人悲, 所以几乎不存在沟通上的障碍。临镜者的爱与恨都能得到及时的呼应。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女子在试探地问自己所深爱的男子:你能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吗?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习惯让女子在爱情方面被动、自卑。只能做爱的奉献, 不敢要求男人对自己爱的专一。因此中国传统的女子渴望男子对自己要爱的专一, 但当感到男子对自己爱的很深沉很专一的时候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不敢相信幸福真的来地如此容易。于是这就成了中国传统女人惯有的与其说是对爱的质疑, 还不如说是对男人的质疑!

第四句是说, 鱼和水分开了, 鱼成了鱼化石。多年后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 被人赞叹其永恒之美。可是在这个永恒背后却是一个灵动的生命的永远定格!

于是我们不禁对“永恒之美”有了思考:爱情是一个涨潮和落潮的过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情能永远保持一个最高的温度, 在两个人爱到最佳状态时成为一种永恒状态,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要想达到此效果就必须不走寻常路。比如动画故事《黑猫警长》中有个情节:黑猫警长办了一个案子:蜘蛛太太在新婚之夜吃了蜘蛛先生。被传讯后蜘蛛太太说自己太爱蜘蛛先生了, 为了保持这个爱的温度于是吃掉了蜘蛛先生, 将这幸福感永远定格于这一夜。这个情节虽然是哄小孩子的, 可是足以另我们成年人为之感叹!在我们人类也有两个人爱到及至, 于是携手微笑自杀的故事在浪漫派小说中也有描写。但是真正实施的没有几人!

古人为了追求爱之永恒, 相爱的双方会发下爱的誓言, 为我们今天的爱做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比如《上邪》中“夏雨雪, 冬雷阵阵, 乃敢与君绝。”刘兰枝、焦仲卿的“君当如磐石, 妾当为莆苇。莆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第四句诗中反映的爱的永恒之美是因为彼此分开而实现的, 所以有人说, 相爱的两个人最后不能结婚, 最好是分开, 这样他们的爱才能保留最在高的水平。于是就有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论断。在小说《中国式离婚》中有这么一段话, 或许也可以做个补充:“初恋, 不可忘却的不是初恋的对象, 是青春初始的悸动, 是对纯洁青春的怀念。所以, 聪明的人们说, 永远不要和你初恋的对象见面, 否则, 他的苍老平庸, 会把曾经的美丽彻底葬送!”

第二句的假设在第四句中得以验证。鱼真的离开了水, 但是鱼没有变成臭鱼、干鱼, 而是成了永恒的鱼化石。就像席慕容的一句诗那样: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候遇到你!鱼在最美丽的时候失去了水的滋养, 变成了美丽的化石。暗示了人在爱的最热烈的时候一瞬即永恒了!

篇4:艾青《鱼化石》赏析

艾青的《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他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

全诗共七节,在诗意上可分四层。第一层(第1节)写鱼的生命之舞。首先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且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灵。

第二层(2节)写鱼生命毁灭的悲剧。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了生物化石。

第三层(3~5节)写鱼化石的形态。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它“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它的生命已宣告终结。

第四层(6~7节)写诗人从鱼化石获得的领悟并揭示出人生哲理。至此“火山”、“地震”、“鱼化石”的暗示性、象征性已十分鲜明。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到1978年,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思考之下,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相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

《鱼化石》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的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

诗的前六节写得相当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无缘无故地遇难而变为化石的过程。这条鱼在遇难之前是多么富有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风华正茂如日中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虎虎青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里大有作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其气吞寰宇的风度和傲视一切的胸怀令人振奋与鼓舞。可惜的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火山的爆发,或者地震的发生,不幸将鱼儿年轻的生命掠夺而去,它被尘埋了无数个世纪,直到地质队员从岩层发现时“依然栩栩如生”,青春的风采依然,活跃的情态照旧,只是此时的风采和情态已经定格,已经符号化,生命的内蕴已经抽空,成为化石的鱼是沉默的,沉默得“连叹息也没有”,所有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动弹”,“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远天和近水,也听不见浪花翻腾的声音。这种缺乏生命灵动、徒具形式的完整又有何意义?在莫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往往显得异常渺小和脆弱,当我们目睹一个活泼的生命突然覆灭,除了深切的哀惋与沉痛的祭奠,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诗人既是在对无辜的鱼儿进行祭奠,又是在对自我生命进行悼惜。曾经,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无缘无故地夺去了诗人十多年的光阴。十多年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又有几个十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不仅如此,鱼的遭遇还象征了所有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的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诗评家谢冕说:“《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就是前面说的‘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

最后两节直接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人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伸到对生存规则和斗争哲学的阐发上来。诗人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逻辑。

附: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艾青

篇5:化石鱼教学反思

我在进行《化石鱼》的教学时努力体现,从读入手,让孩子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学写。《化石鱼》是一篇科普短文,通过小金鱼和和公公的对话,介绍了鱼类的祖先,目的只是激发孩子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化石鱼离现在已经有四亿多年了,时间之久远,就让孩子在读中走进化石鱼吧!

如在读词语“祖先”时我问孩子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没想到孩子说是龙,这时我对孩子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但是我们的祖先不是龙。有谁知道?”很自然的孩子们就知道了我们人类的祖先是猿猴,介绍一下他的样子,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知道的很多,了解了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道了我们和祖先长的不一样,为了解化石鱼的祖先埋下了伏笔。

篇6:美术活动《鱼》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有以下几点进步之处。

一、在布局方面比前几次好了很多,大部分小朋友都能画得很大,而且上下左右空的也比较均匀。

二、粗细笔的交替现在已经做的比较好了,这也说明了小朋友观察范画越来越仔细了。

三、在将鱼的身体分成六等分时,很多小朋友都画得比较好,都画得比较平均,没有出现大小不一的现象。

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画里面的线条时,大多数的小朋友还是不够细心或者说耐心还不够,这些小朋友往往画线条的时候下面通常会留一点空着不画。

二、在一些细节方面的观察还不够仔细,例如画鱼的眼睛时,鱼的眼睛是一个花形,里面有很多直线,部分小朋友会忘记画,还有鱼的两个鳍,里面没画线条的小朋友也有一些。

三、小朋友的想象力还不够。画鱼身体里的线条时,我做了一下示范,并告诉小朋友,里面的线条,可以随你自己画,喜欢什么线条就画什么。可以结果,小朋友还是会时不时跑上来看我的范画,一定要跟的画的一模一样,这样一来就限制住了小朋友的思维。

四、画面不够干净。个别几个小朋友喜欢在其余一些空白的地方画上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小草、小花等等。这样一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就比较乱,而且不干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化石鱼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灯光课后反思05-11

灰雀课后反思05-15

《变脸》课后反思07-02

长城课后反思07-25

教案课后反思范文05-27

课后小结反思范文05-28

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5-29

设计课后反思范文05-31

观察物体课后反思06-29

公开课后教学反思06-30

上一篇: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下一篇:大学社团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