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2024-07-24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共6篇)

篇1: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内容摘要: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千年的发展不仅形成独特的方言,建筑形式,同时也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

关键字:客家、风俗习惯、岁时习俗、婚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 正文:

汉民族历史悠久,其风俗习惯同样源远流长。客家,作为汉民族民系之一,即是已客居他方千年之久,并受土著居民的影响,吸收和融汇了东越后裔的习俗,但其基本面貌一直保持着汉唐时中原汉族的特色,如客家人也像汉族其他民系一样,视春节,端午,中秋为三大节日,春节吃年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但毕竟深受粤赣闽地区土著文化的影响,客家也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客家的风俗习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岁时习俗、婚姻习俗、生育寿辰喜庆习俗和丧葬祭祀习俗。

一、岁时习俗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时习俗,并常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① 入年界。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看重,人们自农历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准备过年;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十二月廿五入年界开始,家家户户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并制作一些年货,如蒸糖糕、做米果、杀鸡、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② 除夕。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对联,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早上起来,先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拜菩萨、敬神,然后在各家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敬奉祖先;(这种“神灵供奉”和“祖先崇拜”的行为,已经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心理,逢年过节都会进行,在福建和田镇,还有广东的兴宁市可以说是香火不断。)上午,要在大门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并在房间、谷仓、家具、床铺、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边,贴上写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言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也就是所说的“天光过新年,恭喜添福庆”。

③ 春节。百岁年为首。春节是全国最为隆重,最为欢乐的节日,客家更不在话下,那年味浓浓,亲情浓浓的习俗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客家俗语道:“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个耕,读个读。”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古人又称之为“三朝”。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回归时,主家要会送同等价值的礼品,也就是所说的“礼尚往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喝、玩、乐,各地游乐活动不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还有就是在江西的崇义县上堡乡流传下来的古俗--舞春牛。总之春节期间鞭炮不息,笑声不断,探亲访友,十分热闹。

④ 元宵。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天宫赐福日”、“寿年”,是春节中活动最为精彩,最为热闹,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闹花灯佳节。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到处点缀着多姿多彩、造型独特、内容新颖的花灯:龙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麒麟送子灯、吉祥如意灯......不但有赏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大型活动,在广东梅州丰顺县的埔寨镇,更有十余清乾隆六年的元宵“烧火龙”习俗。总之,元宵的客家美不胜收。

⑤ 端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备三牲祭祀祖公,家家用菖蒲、艾叶、葛藤挂在大门两边,又饮雄黄酒,制香包(雄黄袋)借以驱邪避异。同时,各家各户会裹粽子,而住在河滨的还会进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以庆祝端午。

⑥ 中秋。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客家地区,都把中秋节当做亲人团圆的日子,故又叫做“团圆节”。到那天,家家户户买月饼、柚、柿、花生等果蔬,还要作炸“芋丸”这种客家特有的食品。明月初升,便在院内或者户外摆出香案“接月华”,然后边赏月边品茶边共叙天伦之乐。然后,妇女小孩就去“伏祝岗姊”、“请桌神”、“请笠嫲哥”,更有不少青年男女在野外唱山歌。

⑦ 重阳。九九重阳,客家地区历来对这个节日并不特别的看着。可能是由于重阳夹杂中秋和农忙之间。但只要条件允许,吃一顿狗肉则最好的,客家谚语有云:“重阳狗袛,冬至鸡”,象征着“九九长”的寓意。而放风筝,登高野游这种习俗,在广东兴宁较为盛行。

进入农历九月份以后,客家人有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客家人又进入新的一次节日习俗的轮回,虽然每年都过,当节日习俗所孕育的各种思想却不会随着时间而磨灭,而是随着时间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骨子里,心头里。

二、婚姻习俗

在人生的历程中,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种种礼俗,其中较为重要的礼俗有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等等。这些礼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全部内容。而其中结婚礼可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

古往今来,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把婚姻缔结看做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给予高度重视。而作为传承五千多年礼俗文化的中国,婚姻的重视尤为显著。《中庸》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易经》也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着,重人伦,广继嗣也。”可见古人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地区,并且历代都保存着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深受古时“传宗接代”的影响。首先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家族,也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次,婚姻对象的选择,“门当户对”的观念才能有成,并且由于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必须“明媒正娶”;其三,由于客家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因此,招赘之风并不风行,“嫁娶婚”是为正宗;其四,“同性不婚”的原则为客家人所严格遵守,还有就是家族的祖先辈结怨而发誓互不通婚,他们的后代也严格遵守。

时至今日,客家人传统婚姻方式依旧传承至今。其大体有人家女、二婚亲、童养媳、等郎妹、华顿梅,隔山娶亲、一夫而妻,纳妾和冥婚等。嫁娶的礼俗,因人而异,而客家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①人家女 闺女者,称为“人家女”。娶大闺女为妻,对女方而言,又称“大行嫁”。整个过程分为议婚、定婚、报日子和完婚几个程序。这也是我国自周以来实行的婚礼仪式的简化。

议婚,也就是商议婚事。如果双方父母熟识的话,直接请人做媒;如果是由他人介绍,如若双方同意,女方父母可到男方家查看,俗称“看婿郞”,而后男方家长可到女方处查看,所谓的“看亲”。经过了解同意后,就进行“排八字”。八字相合后就进行议婚,其主要内容是指双方商议聘金和鱼肉。

议婚谈定后,接着就是定婚,俗说“过年庚”,通过媒人进行订婚凭证的交换,女方的“年庚纸”,男方的一部分聘金。

接着就是由男方选取良辰吉日为结婚日期,定后,遣人携带礼品报告女方。期间聘金要全部交清。吉日决定后,男方便可写好请帖,分送亲戚朋友,准备宴客。

完婚,女方称女子为“行婚”,男方称女子为“入门”。完婚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婚礼,洞房。婚后的三天,新娘由弟妹陪同回娘家,俗称“转门”。住几天后再回夫家。至此,婚礼正式结束。

② 二婚亲。女子结婚后,与丈夫离婚或者丈夫早逝成孀妇,要再行出嫁,称之为“二婚亲”。二婚亲,依旧会有媒妁、主婚人、聘金、婚书等,但不会按照六礼仪进行,远不如人家女行大嫁来得重视。

男子再婚同样,其婚礼不如初婚之重视。

③ 隔山娶亲。这是在客家侨乡的一种特殊婚俗。侨乡男子多年轻时出洋谋生,在家之父母,找媒人介绍找个媳妇,娶回家中。这种婚姻形式就是“隔山娶亲”。由于新郎不在,因此在入门拜堂是,常用雄鸡代替男方。这种婚姻形式存在许多的弊端,对女方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一种十分不合情理的婚俗。

④ 冥婚。顾名思义,就是人死后在结婚的意思。所以,凡男女生前未婚而死,或已经订婚的男女,未完婚而死,则两家父母都会为之举行婚礼,使死后在阴间也能成为夫妻,俗称“冥婚”,也叫“结阴亲”《周礼·地官·媒氏》有“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的律令,冥婚的形式字先秦经历代直至民初,历代不衰。如今在台湾,广东的东莞县都存有这种落后的礼俗。

由上可见,客家的种种婚俗,虽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其落后的一面也是十分凸显,这些弊端不知造成多少婚姻的失败,以往由于礼教的原因,大家只能安之若素。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思想的进步,如今这些落后的婚俗已经少之又少。

三、生育寿辰喜庆习俗

(一)、生育习俗

妇女有孕了,叫“有好事了”。在怀孕期间,一举一动都要十分的谨慎,特别是“胎神”,因此,孕妇的房中忌器物的随便移动,忌钉,禁装修墙壁、门窗、屋顶,禁动针引线裁制衣服,否则就会触动胎神,必导致将来婴儿变成畸形、残废或者流产。假如动了胎气,也就是触动了胎神,则可以去药堂购买“十三味”、“安胎散”等药物以保胎,又或是请“先生妈”写安胎符,撒在触动胎神的东西搬出的路线上,还有就是放在身上、床上或棉被下。

妇人分娩称为“轻”,也叫 “落月”,通常在家里床上生孩子,由产婆接生。产后的一个月内,妇人不是劳动,俗称“坐月子”,期间通常食鸡子抄姜酒以摄取营养。还有在坐月子期间,一律以热水洗澡,忌洗头发,易得“头风”。

婴儿出生后三朝,备鸡酒糯米饭祭祀祖先及“床头婆”,祈求庇护。十二朝,报喜给岳家及媒人,俗称“送酒”,外婆多以公鸡回赠叫做“送庚”。除此之外,还会请星相家占卜婴孩的中生命运,俗称“造流年”。当男婴二十四朝、女婴二十朝时理发,又或是任其自然脱落。弥月就会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外祖父母馈送衣服礼物,叫做“做满月”。到了周岁时,同样会进行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叫做“做对岁”。

(二)、寿辰习俗

客家人祝寿分为两种,一为老丈人家为女婿做生日,有两次:新婚后的头一次生日,叫做“新生日“;另一次则是在女婿三十一岁时,俗称“做三十一”。

另一种则是五十一岁开始的祝寿,尔后每过十年就庆祝一番,叫做“做大生日”。也就是一搬人所说的“五十杖家,六十杖乡,七十杖国,八十杖朝。”祝寿时要念《祝寿文》,唱《拜寿歌》

(三)、乔迁之喜

客家人做新屋,迁往新居叫做“新屋进伙”或“搬新屋”。

人们常认为:新居不出煞,会有灾煞作崇,住了会不安宁。因此客家人在乔迁前,都会请堪舆师驱赶“三煞”,俗称“出煞”。“出煞”的时候一般都在乔迁之日的凌晨一时开始。

而到了早上吉时,则会请一些有名望而且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到了中午会设宴庆贺,有一家或一族的长辈或请堪舆师坐首位,开宴前,开席的长辈需说好话,然后开宴,直至尽欢而散。

四、丧葬祭祀习俗

(一)丧葬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代表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因而,丧葬礼仪比起其他的习俗礼节来的更为庄严肃穆。丧葬可细分为丧礼和葬式。

丧礼是指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和拜诵、哭泣的礼节。在民间丧礼俗称“送终”,在古代视其为“凶礼”之一。葬式,是丧葬仪礼的组成部分,是指掩埋死者遗体的方式。

客家人对已“慎终追远”的丧葬,主要是传统古礼的传承,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十分周到,每个家族都有族谱,祠堂。,以穷源竟委,昭穆分明。

以下则是客地旧时的丧葬习俗叙述如下:

① 弥留 当尊亲病入膏肓时,其远亲近邻都须前往探视,家人随侍在侧,已尽乌私。其易箦(病危将死)之时,移至厅堂,分男左女右,置于“老人间”,首内脚外,不挂蚊帐,即所谓的“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② 始卒 死亡气绝后,敲打铜锣三响,表示已经寿终。随即在厅堂悬挂白色幛幕,俗称“孝帘“。孝子孝孙随即剃发、赤足,挂灯前往附近河边,投铜钱三枚,用瓦罐盛水而归以为死者尸体沐浴,称为“买水沐尸”。

③ 入殓 此礼节较为繁杂,分为买水沐尸,换上寿衣,而后迎棺,封棺环节。④ 置灵 封棺后,灵柩置于厅堂,孝帘外设一灵桌,桌上放一纸做灵屋。屋内设置灵位,桌上放置香炉烛台以祭奠,开始“百日”除灵。

⑤ 报丧 俗称“报生”,人死后,家人即为发丧,用口头报知亲戚挚友,并发讣告。

⑥ 成服奠祭 俗称“做斋”,普遍大多延请僧尼诵经“做功德”,同时举行成服祭奠仪式,此礼常委托“地理先生”主持,其分为:告灵、告祖、题谥、祭麻。

⑦ 出殡 客家人死后大都用仰卧直肢的土葬,这与崇拜大地及农作物生长有关系。客家人地处山地,土葬又称为出殡环还山。

⑧ 点主 客家人在丧葬中必设“神主牌”,题死者之谥,其字数必须合“生老病死苦”中的生老二字。而最后的“主”字,一般故意写为“王”,留在治丧那天,由德高望重的人点上那一点,俗称“点主”。

⑨ 祭奠服丧 祭奠贯穿整个丧葬的全过程。而服丧,则以辈分远近作为等差。

亲子必须服丧三年,孙二年,曾孙一年,还有就是所谓的“爷死三年不采花,娘(原为女+哀,客家言意为母亲)死三年不露牙”。

死者去世满白日,孝子孝孙也要备牲醴果品等物,穿孝服哭拜先灵,俗称“做百日”。此后每逢死者出生及去世的纪念日,家人又分别备牲醴果品敬祀。

(二)祭祀

客家人除了祭祀神灵外,还十分重视祭祖。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观念十分强,对自身的由来具有一种深入了解的渴望,度自己的祖先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种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客家人历来重视礼教,把祭祖看作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所以敬亲祭祖也成了客家人的传统习俗,通过祭祀,表达尊祖敬宗的虔诚之情。因此平日威严寂静的祠堂,在祭祀时会显得格外热闹。

结语;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一种传统,并不断的弃其糟粕,留其精华。而客家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进步革新,各种落后的习俗不断为客家人所抛弃,譬如前文所述童子媳,隔山娶亲等婚姻礼俗,虽未完全灭绝,但也仅仅存在于一些十分落后的地方。而传统习俗中好的一部分,比如岁时习俗,祭祀习俗等等,也随着客家人的血脉传承下来,并将悠远流传。

参考文献:

1.金鹰达主编:《中国客家人文化》,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8 2.万陆主编:《客家学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8 3.刘佐泉主编:《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 4.谢重光主编:《客家文化概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2 5.曾祥委主编:《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和民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 6.谭元亨主编:《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 7.董励主编:《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 8.丘恒兴主编:《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刘晓春主编:《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10.房学嘉主编:《客家源流探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1.罗香林主编:《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12.邱权政:《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13.陈久金主编:《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0 14.中央文明办调研组主编:《我们的节日》,学习出版社,2006.2 15.谭元享,黄鹤主编:《客家文化审美导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11

篇2: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 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3、行定

待女方去男方家“拉屋场”完之后,则就表示双方都同意这场婚事,于是,便要正式把婚事给定下来,也就是行定。通常是指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择吉日前往女家定婚的习俗,女方根据俗规和男方家境列出彩礼数目,其中包括操办婚宴的“三牲(猪头,鱼,肉等)”数量;孝敬双亲的“恩恤礼”;置办嫁妆的银钱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公、亲家母。

4、送节

在行定后,婚事关系确定下来,男方依客家习俗逢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向女方送礼。送节,亦称“捎节”。而不同的节日所送礼物不一样,通常捎端午节时除送“三牲”外,还会送些夏令时节的服装、雨伞、扇子、苎麻粽子之类的东西;送中秋节,礼物大体与端午的相似,不过粽子改为月饼、柚子等;送年节,则送些冬季服装、火笼、苎麻等礼物,有时还会添些年果年糕,而所送“三牲”的份量则要更重些。但送节不论送哪一个,礼物均须贴上红纸或染成红色,以表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5、报日

通常,在行定后,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归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确定后便用红纸具书成贴与彩礼数目一并送至女家,俗称“报日”,过去也称“过茶”。而女家接到报日则对日期进行复验,俗称“册日子”。

二、婚事礼俗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也就是在准备婚礼期间以及婚礼上的一些礼仪习俗。在传统的赣南客家地区,不举行结婚仪式,人们也不承认这门婚姻,因此归娶仪式显得异常神圣。

在归娶仪式中,男女双方的礼节是不相同的。男方在归娶前一天早晨,为祈吉祥、求喜庆,举行贴红双喜、红喜联,宰生猪并喷洒猪血到门联和横批上以驱邪求吉,称之为“祭门神”;在归娶前一天晚上,男家点燃迎亲花轿内的“斗莲灯”,又称“交亲灯”,谓之“暖轿”,此礼节称作“暖轿礼”,亦称“暖轿晡”;在“暖轿晡”当晚的晚饭过后,新郎在“吹倌”的乐曲声中,由司仪官引领祭祖敬神、拜母舅,此仪式叫做“贺郎礼”;除以上各种仪式后,男方还须行“安床礼”。“安床礼”则是男方为新人缝被叠褥、铺床挂帐时举行的仪式。安床挂帐者通常必须是“福禄寿全”的女人,安床时,众人喝彩、唱吉利之词,安床后还得让一男童“翻床”,以祈生男。

女方在出嫁前一天须行“开面礼”,即由族戚中“命好”的两位妇女用两根丝线绞去新娘脸部汗毛,为其开容,以示姑娘成人可以出阁嫁人的仪式。在“暖轿夜”,女方与父母姐妹同桌吃饭别话,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倾述姐妹深厚之情,也就是赣南人常说的“吃爷娘饭”。女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还要行“哭嫁礼”,也称“叫新娘子”,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人和接亲之人,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会被笑之忘本。

婚礼当天,新郎进行化妆,叩拜祖宗吼随同唢呐手、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而新娘子则要化好妆,叩拜祖宗。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有说有笑。当他们临近女家时,新娘的母亲便来到房中陪女儿“哭嫁”,所哭内容多半

诉说自己命苦之言或叮嘱女儿嫁后要孝顺公婆兄长等。当队伍到女家门前时,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进门后,新郎首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男家主事随后呈拜贴,拜太世翁婆、拜亲家,奉礼目,分发各类红包,如“恩恤礼”、“整容礼”、“沐浴礼”、“扶迎鸾礼”、“步仪礼”、“云厨礼”、“秉烛礼”、“司翰礼”等。当归门时辰一到,唢呐手便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紧抱“手箱子”(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号陶大哭,以示依恋,这时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箱子被“抢”,司娘趁机蒙上盖头,罩上米筛,通常在“抢手箱”时,如果新娘出亲时不哭不“赖”,则会被人骂为没良心。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待入洞房时辰一到,司娘便牵新娘跨过火把,以“烧尽秽气”入新房,入房的新人行“交亲合卺礼”,行礼时,主事边赞边引新郎新娘叩拜,一拜百年好合,二拜夫妻齐眉,随后命新郎用左手、新娘用右手将油盏里分开的两根红绳灯芯拨拢,以示“合伙到老”。之后新郎新娘开始喝“交杯酒”,古称“交亲合卺”,喝了交杯酒则寓示新人自此已结永好,永不分离。行礼后,新娘便将娘家带来“新娘果子”分发给围观的人们,谓之“发子孙果”。婚礼当晚最热闹的自然是要属“闹洞房”了,新郎新娘的青年宾客聚集在在新郎新娘的洞房中,尽情戏耍新人,待尽兴后离去,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

三、婚后礼俗

在新婚当晚,新人行拜堂成亲礼后结婚就算完成,但在赣南客家地区,归娶后还须行诸多礼仪,新娘出嫁第三天,即是“归宁”之日,也叫做“回门”或“回红”,也有叫做“拉三朝”,新郎备好“三牲”和酒礼陪新娘婚后第一次归省父母,二女儿和女婿必须当天来回,不能留宿在娘家。婚后半个月,新娘的母亲去看望女儿,了解她在婆家是否习惯、是否孝长尊夫等。而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一个春节须备厚礼看望女方父母,这一习俗叫做“转门礼”,转门”时,新郎在丈母娘家是贵宾须坐上席,而新人作为“上门客”,娘家近亲会轮流请餐,新郎新娘有请必到,数日后,娘亲族人便陪送新人回家,男家同样置酒宴厚待数日,宾客散后转门礼结束。从此新娘不再叫“新娘子”,婚礼就此结束。

调查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让我真的学到了不少,不但使自己透彻详尽的了解了家乡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并且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作为

篇3: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村民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哲学观念融合在一起的营建结果[1],其外部空间格局、内部空间秩序、院落空间形态等方面蕴藏了古人将自然条件、文化精神、哲学观念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规划思想[2]。通过传统村落空间营建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解析传统营建过程的特征及其文化语境,剖析传统人居智慧理论与方法,为进而探索地域范围内的村落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路线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福建闽西地处武夷山南段山区,境内山地占94.8%,现龙岩与三明部分辖区。其独特的山水地貌形成许多形态多样的山间河谷盆地,通过与客家文化有机融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7个,是福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本文以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旨在挖掘村落人居环境的营造智慧,解释空间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深层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特色的挖掘、传承、保护与更新发展提供路径与建议。

1.外部空间:风水数术的山水形势改造

风水学在我国分成福建和江西两个流派,闽西虽然隶属与福建,但临近江西,反受江西派的影响。江西派以“理形”为主导,重视形胜,村落的布局则依山就势,将山、岗、河川等自然元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并以此构建“后龙脉,前朱雀,左青龙,右白虎”的理想人居环境。当然,并非所有村落都可以寻获理想的风水形势,许多有缺陷的风水格局需要补充与改造。笔者总结闽西传统村落的外部环境特征,归纳山与水两种改造形式。

1.1水环境的改造

闽西客家村落多布局在汀江流域,得山得水对于闽西客家村落并非难事,改造水系是闽西客家村落的主要形式,并自成体系。水系的改造首在水口设置。作为沟通内外交通要道的水口,左右两侧龟山与蛇山夹峙,具有守卫的象征意义。水口忌宽求窄,有水口不通舟的说法[3]。其次是水口环境的营建,主要采用筑坝、植树、造桥以及建宫等4种方式。水口筑坝的功能是提高水位、控制流速与储存水量,风水上讲确保财富如水般不“一泻而去”,如中都的奖坊村、湖洋上迳村和上登村等;水口植树以构筑屏障,着重选择枫树、榛子树等高大乔木,围护水口,不受外族破坏;水口造桥在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中最为常见,风水上的目的是为财富加一道锁;水口建宫是在水口上建设宫、庙、楼、阁,建宫的目的也是为了锁住风水,体现风水术中的“关镇”的理念[4]。当然,闽西客家村落中并不都具有得水的天然条件。缺水村落多采用凿井挖塘的办法进行完善,典型的村落如中都的仙村,在村中开凿72口水井,挖掘36个水塘,并在塘边筑堤,遍植高大乔木以营造水口。

1.2山环境的改造

山环境的营建主要有围林补山与建塔阁补形两种手法。围林补山是在村落山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改造措施。围林所修补的山一般为村落背后的龙脉山,这里的龙是指山脉走势而形成的一种空中气流[5]。龙脉与村落形成前高后低的形势,但有些村落的龙脉形势上有欠高大,与村落构不成明显的高低态势,因此闽西客家人在龙脉上大范围广植高大乔木,形成围合形的风水林,营造山林合一,与村落高低有致的空间形态。较为典型的就是上杭古田镇的五龙村,古田会议遗址所在的李家宗祠背后的微丘上广植高大乔木,构建了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村落外部景观的深度感与距离感。此外,两翼护山形势不理想的村落则采用建塔的补形方法,理想护山形势是地平而不险峻,形态缓和而不突出,确保聚气而不阻气。常有的村落护山缺失时通过建楼阁案来完善,护山险峻时通过建塔来镇煞气,实现“化凶为吉”。这在闽西客家村落中较为常见,诸如培田村的关帝庙,院田村的文昌阁等。

2.村落空间:礼制等级的传统思想渗透

2.1向心性与礼制秩序

闽西地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远离政治中心,呈现相对的封闭状态,聚族而居有利于闽西客家移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取得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村落空间的营造上首先体现向心的空间形态。不同区域向心趋势不同,距离冲突地域较近的村落,由于专注于防御,村落空间向心性减弱,院落向心趋势则增强,村落空间的尊卑秩序相对弱化;距离冲突地域较远的村落,尊卑秩序内化于院落空间,村落空间的向心趋势得以加强。向心空间主要通过宗祠来表达,宗祠位于院落中心时,院落向心趋势大,村落向心趋势弱;宗祠位于村落中心时,院落向心趋势小,村落向心趋势强。如南靖的田螺坑,位于汀州与漳州的交界处,是客家与福佬两民系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带,防御是村落的主要功能。村落由5个土楼群组成,即5个院落空间组成,宗祠设于土楼建筑的中心位置,具有强烈的中心性。为抵御山匪入侵,土楼在高度、规模上都超过礼制等级制度的限制。同样,培田村因临近官道,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因此村落空间强调尊卑秩序而无需专注于防御,宗祠的位置则位于院落外,布置在村落的核心区域,而院落空间则类似于北京四合院,讲究对称,布局上强调尊卑有序。

2.2对称性与等级秩序

对于村落层面的空间,“对称”始终是不同功能空间、不同尺度空间组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构建礼制秩序的主要方式。上至皇城营建,下至院落空间建造,无不采用轴线对称的手法。与城镇建制不同的是,城镇的轴线是南北向,村落轴线则依据山形地势而定,而且采用的不是严格的对称形式,特别在闽西客家区,由于复杂的山地形态、水流走向以及小型的盆地限制,村落的对称受到天然的制约。轴线走向可以是南北向,也可东西,不拘一格;对称形式可以是象征性的,无需严格中矩。一般说来,村落以宗祠为核心构建中轴线,将院落空间串接成一体,各实体空间根据与轴线的关系亲疏、距离远近,体现其等级尊卑关系。当然,以土楼为院落构建的村落空间,由于圆楼的多向性特征,以大门确定其轴线,多少圆楼就有多少轴线,这些轴线应是平行的。为进一步明晰村落的空间等级关系,通常在圆形土楼群中建一方楼,清晰引领土楼群的地理方向。如南靖的田螺坑“四菜一汤”土楼群就是采用这种营造手法。

3.居住院落空间:地域特色的营造技巧表达

聚族而居的院落营造模式蕴含着宗族血缘、风水理念、防御功能的内在表达。这就是客家人在恶劣环境中,为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构建的复杂的人居环境系统,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6]。

3.1防御空间的营造

院落防御空间是通过多手段的营造措施。首先是外部空间,利用自然山水形态,结合院落布局构建具有防御意向的外部环境;同时在院落前后不种植树木,即使是风水林,也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次是外墙防御,主要是外墙与入口,通过修筑厚达1-2米的外墙,并采用三合土夯筑,参合糯米和红糖水等建筑工艺,形成坚固墙体。墙体上预留枪眼、炮楼位置,构建立体防御体系;开口是院落防御的薄弱环节,一般通过少设出入口,及在入口处砌建条石块门框,设置10cm以上厚的实木门板,以及猫眼、横门栓等措施拒敌于院落之外。此外,院落内建设四通八达的巷道和天井,顶层设置环形通道,并构建粮食储备间、外墙排泄暗道及水井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防御时的生活供给。最后是注重精神层面的防御理念与气氛的营建,利用住防一体的模式、高大的围墙、曲折迷离的巷道、严密的布局以及周到细致的生活体系,为族人带来心理安全方面的慰藉,同时给入侵者以震慑。

3.2聚族而居的演绎

闽西村落的空间构成中,院落是构成村落的基本单元,这是由聚族而居的特性决定。首先,闽西客家聚族而居的规模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村落在早期形成中人口规模小,另一方面防御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因此早期村落是院落的形态。院落空间往往采用堂屋式,早期的堂屋是祖堂居中,居住厢房分置两翼的“一堂二横”模式。随着人口的增长,溢出的人口部分则进行重新集聚,有的在原来堂屋的轴线上分别纵向、横向增加堂屋与横屋,解决居住问题,通过多次的增加与扩充,最终在地形与生活容量的制约下,堂屋围拢演绎成为现代意义的院落空间。院落的雏形到成熟形态,祖堂始终处在中心位置,以此为原点进行纵横向的空间扩展直到成熟。可以说,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是院落空间发展的原始动力。闽西客家的院落是闭合的居住空间形态,院落与村落构建二元的村落空间体系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更是家族血缘为主导的聚族而居的模式所主导。

3.3风水理念的运用

风水理念院落空间的应用,体现在布局朝向、入口、空间形态以及内部功能组合上。首先,院落的朝向不受南北向限制,由周边山形水势而定。闽西客家村落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间盆地中,每个盆地都有特定的风水形态,因此每个村落的朝向不同。院落主入口设置半圆形广场,形如铜钱,意味财源广进;主入口对侧安排半圆形水池,构筑聚气的风水格局,确保院落“吉气集聚,运道恒升”。最后是院落内部布局,祖堂的方形与院落的圆形不仅在形态上相互呼应,也表达出闽西客家人“天人合一”的风水哲学思想观。

4.结语

通过从村落外部空间、内部空间、院落空间三个层面探究闽西客家传统村的营建模式,我们可以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模式与山水关系、价值体系、礼制秩序、防御需求相关,营建了富有人居特色的传统聚落,体现最优经济原则和生态环境价值观,是闽西客家空间营建模式的集中体现。

摘要:通过村落外部空间、内部空间、院落空间三个层面,探究闽西客家传统村的营建模式。首先,分析外部空间要素与山水环境的分布特征,总结“围林补山与建塔阁补形”的外部空间的营建手法与改造技术;其次,以“向心”集聚与“对称”组合的模式为对象,研究村落内部空间秩序,进而论证“对称”与礼法的融合模式;最后,通过聚族而居、防御需求、风水理念等机制,阐明院落空间的营建技法。研究表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模式与山水关系、价值体系、礼制秩序、防御需求相关,其营建模式体现了最优经济原则和生态环境价值观。

篇4:客家精神、客家传统的内涵与传承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而非少数民族,因此所谓“客家族”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是由于社会动荡自中原而南迁的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并与当地畲族、瑶族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这一民系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含了客化的一部分畲、瑶等少数民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广西(东部即与广东交界的市县)等省。此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

客家人在艰苦生活中渐渐磨砺出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气质,即“客家精神”。客家精神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来自万里迁徙的磨练,来自偏僻山区恶劣环境的锻冶,来自祖辈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来自客属先贤“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增彩。关于客家精神,学者们已多有探索和论述。他们从客家历史发展及演进中分析客家民性、民风的特点,指出客家精神的特质。如客家学大师罗香林先生提出七点客家特性;张奋前先生指出客家民性有七点特征;李开仁先生指出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地有杰出的表现,光耀全球,举世同钦,是由于客家人具备了八项民风;客家商界名人胡文虎先生根据客家人的传统特征,指出四点客家精神。综合而言,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团结与革新,开拓与进取。客家精神的表述虽然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盖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纯朴、睿智、挚孝、爱国”八个字。

客家人几经迁徙,终到岭南,艰苦创业,扎根荒蛮;披荆斩棘,拓荒筑田,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他们的先辈曾有不错的地位,但战乱使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迁居在穷乡僻壤,良好的条件优越的背景都已成为过去。长期的迁徙使他们逐步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在漫长的生活旅程中,他们又逐渐形成了“一切靠自己”的自立自强的品质。绵延近二千载,客家精神代代相传,成为客家的可贵传统。时至今日,遍布全球的8000万客家人,都以此为立家之宝、持家之本。

二、客家崇文重教传统

客家地区历来有崇尚读书的习俗和风气。客家人不管家庭生活有多艰难,也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让子女读书,即所谓“讨食也要叫子女读书”。这种传统是有渊源的。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多属书香世家。早时,取得科举功名成为客家社会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历史上卖田卖地、挑担、打炭脚供子女上学的例子比比皆是。客家人这种对科举功名近乎于疯狂的追求客观上促使了“崇文重教”风气的发展和延续。

一个家庭的祖先,没房子住肯定要建房子,没粮食吃要种粮食,没水果吃得种水果,这便是“前人种树后人享福”。父母在那个时代没钱读书,或读很少的书,没什么文凭,没多少文化,那么他们就会拼命的让自己的儿女上学读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客家人先辈对自己的后代充满希望和寄托,期望后代子孙有本领有能力,生活得好,日子过得好。客家人先辈们就这样不畏风锄雨耕的艰苦劳动,建设家乡、家园。先辈们的勤奋奉献精神,

先辈们的寄托和希望,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客家后辈子孙,推动社会前进。

三、金坑村客家文化的传承

广州市萝岗区金坑村的客家人自祖先到金坑定居开拓以来,最少有三百年的历史,按25年为1代,如今已经繁衍了十二代以上。

早在几百年前(唐宋时代)据说金坑地区还是荒无人烟的高山峻岭,金坑的各姓氏祖先本着祖上先人的训导准则,全身心地投入艰苦的开发和建设中,努力把金坑打造成一个文明、富裕的地方。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风锄雨耕,开疆拓土。金坑今天的繁荣就是建立在先辈们辛苦开拓、无私奉献的基础上。一代一代客家人用智慧创造了今日的文明金坑。

篇5:浅析客家风俗

摘 要: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它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传统、民族风情等,本文将以客家的民居、饮食、婚嫁三方面分析它的风俗。

关键词:客家;民居;饮食;婚嫁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而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有“客而家焉”或“客户”之意,以别于当地的居民,后来就相沿而成为这部分汉人的通称。以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地为最集中,还有部分分布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讲客家话,妇女社会地位较高,不缠足,普遍参加生产劳动,不受封建陋习的约束。

所谓风俗,是指人类社会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乐论》说:“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谓之俗。”风俗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受生产活动、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制约和影响。就一个族或一个群体来说,风俗起源于民间,它的导源最初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隋书·经籍志》说:“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天下所有的民族,各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独有的风俗。客家风俗是指客家人聚居区经过漫长时间所形成的风尚、习俗。本文将以客家民居、婚嫁、饮食三方面分析其习俗特点。

一、客家的民居

客家八居于“客”的地位,大多居于偏僻山区,当时盗匪啸起,加上惧怕当

第 1 页(共 4 页)

地人的袭扰,“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故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这种土楼奇特而神秘,有的单座独箱山顶,象是一个硕大的甫菇;有的几座十几座紧挨在一起,仿佛是古罗马的城堡。它的形状有方有圆,也有府第式,交椅体等,宏伟壮观。一座楼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建成。当时,几十户客家人联合起来,用土、灰、倪以福米、红糖、竹片、木条等,揉合一起,并经反复舂、压、夯,筑成十几米高的圆环或四方形上培,在墙内侧垒隔培,建成一间间“斧头形”或长方形房屋,楼顶用瓦盖上。一座楼一般占地上千平方米。培高15米。墙厚1米左右,有3至5层楼,每层房屋约30多间。全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一眼水井供食用,有2至4条楼梯通向各层。它抗蔑抗风性能好,具有较强的防御作用,象一座坚固的大堡垒。若遇不测,只要大门一关,青壮年守护反击,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特殊的环境和防护心理,造就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团结一致、均等相待的特点。土楼中一般住有30一50户,200多人,大家平等对待。每户人家分到一至五层楼的各一间房。第一层一律是厨房、饭厅,二层作为贮仓,三层以上为卧房。而圆楼中还建有一座占地30平方米左右的小圆楼,是族人祭祀和议本的场所,称“筒中女”。两圆楼同心,取“同心同德共患难”之意。

二、客家的婚嫁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

第 2 页(共 4 页)

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三、客家的饮食

客家人聚族客家人吃饭别有风趣,哪一套吃菜饭。哪一餐煮面食,好象事先有约定似的。土楼内各家都有惊人的相似。每到吃饭时分,大人们边吃饭,边捧着饭碗串门,交流思想、信息,显得和气融融。而爱热闹的孩子们则端着饭碗集中在土楼出口处的门厅里,不受大人的约束,边吃饭边评说谁家的饭菜香。菜干、淡红色的福米酒是他们的传统食品。菜干用山区的芥菜制成,把芥菜切成寸把长,经数天反复揉、硒,使其酸水去净成干品,然后,一层菜一层盐,收截在瓦堆中,堆口用泥密封,腌制一年后即可食用。这种菜干吃起来香脆可口,甜咸适中,成为客家人每典的主莱。平时,常用它炖猪肉,菜香肉甜,方便实惠。福米酒是用优质擂稻品种——鹅蛋福(米拉长而橄回,象小鹅蛋)酿成,将擂米蒸熟并掺进酵母,倒进缸中封严实,让其发酵。几天后捞起,开始酿制糯米酒。它虽没掺颜料和酒

第 3 页(共 4 页)

精,但色泽淡红透亮,甜丝丝香喷喷。酒质味美薄香,后劲较大,很受人们的喜爱。

上面介绍的是他们大体的饮食,看起来很简单。事实上,他们的饮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旧时粤东有些地方的客家人,每逢正月初七要煮食“七样菜”(又称“七色菜”或“七样羹”)。何谓“七样菜”?七样菜者,即葱子、芹菜、蒜子、韭菜、芫姜、豆腐、鱼肉等共一锅煮熟,全家老幼大小齐齐吃。同时,它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民俗心态。

葱子是“葱”,是以客家话“聪明”之“聪”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聪明”;芹菜之“芹”,是以客家话“勤劳”之“勤”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勤劳”;韭菜之“韭”,是以客家话“长久”之“久”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幸福“长久”;“芫萎”之“芫”,是以客家话“缘分”之“缘”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有缘有分”;豆腐之“腐”,是以客家话“富裕”之“富”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富裕”;“鱼肉”之“肉”,是以客家话“福禄”之“禄”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有福有禄”。

把上述七样菜综合考察,其整体意思是说:过年吃了这七样菜,可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行好运,人人“聪明、勤劳、识算”,而且“有缘有分”,“天长地久”,“年年富裕”,“岁岁福禄”。由此可知,客家人春节吃“七样菜”是以菜名之谐音为喻,祈祷新年万事如意。这也是客家人饮食中反映出来的一种民俗文化。

上面我主要从客家的民居、婚嫁、饮食三方面去探讨了客家的风俗,如果从文化、哲学等方面切入,相信还有更多的收获,也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客家风俗。

参考文献:

[1] [2] [3] [4] [5]

篇6:客家风俗作文

在车上,妈妈告诉我了一些客家的基本风俗:因为客家族是从中原汉族迁往广东、福建与赣南与当地土著杂居的,所以语言渐渐受到当地土著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方言,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客家习俗,如:大年三十要杀鹅,祭奠祖宗之后才能吃团圆饭;大年初一要吃素,不能沾荤腻,这些都与中原过年有很大区别。

到了赣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数赣州的美食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黄元米馃。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打黄元米馃也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打黄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腊月农闲时进行,其打制过程可以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打黄元米馃,单家独户不行,一般都要几家人合伙一起打。所以一般打黄元米馃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们喜欢聚集的场所。

外公指着盘里的黄元米馃说:“黄元米馃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原料。用一种赣南山区生长的名叫黄元柴的.小灌木烧成灰后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盆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饭倒入石碓中,十来个男人齐心协力用黄元棍将米饭捣烂。最后,由师傅将捣烂的黄元米馃揉成圆柱体,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型的黄橙橙、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风干后的黄元米馃,盛装在大缸里,用碱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年前年后,大家走亲访友,总不忘赠送几块色泽金黄的黄元米馃为礼,意寓吉祥富贵。家中来了客人,从贮存缸中取出黄元米馃,切成条块,炸炒蒸煮,独具风味。而刚打出的黄元米馃,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即可趁热而吃。

上一篇:2024年海南公务员面试技巧:死记硬背反而不利下一篇:路灯亮化工程监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