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2024-06-21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Unit 9 Where’s my schoolbag?

SectionB 1a—2c

本单元的话题是talk about fun places,在此语境下继续学习现在完成时。主题图呈现的是两名学生的对话,图中还呈现了在五种博物馆参观的场景和本单元的基本句型。1a-1c通过图文及听力活动导入单元话题,是整个Section A的基础。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的英语名称,学会使用重点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及其肯定与否定回答。活动1a主要呈现话题词汇,1b通过听力训练让学生对本单元重点句型和词汇所构建的语境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和理解,1c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问答活动,完成简单的语言输出。2a-2c以听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如何询问和谈论曾经浏览过的主题公园和博物馆,再现本单元目标语言,除此之外,还综合了交通方式的提问How are we going to get there?复习了交通方式的表达法。在教学中,我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的原则;目标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实践性。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评价的教学手段,立足根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

一、语法方面

虽然目前英语教学淡化语法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部分不可或缺。本单元继续学习现在完成,主要学习用been表示是否去过某地,用ever提问是否曾经做过某事以及用never表示从未做过某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训练学生对于此时态在实际口语交际中能正确使用。另外,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输出活动,让学生和同伴问答与过去的经验有关的事情,这种存在信息沟和不确定性的趣味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目标语言。这些语法教学活动,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在课后练习时对时态的运用也轻松很多。因为刚开始学习been,ever和 never的用法,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且很多错误重复再犯,这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少批评

二、口语交际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听说训练,尝试让学生在口语运用中学会表达他们的个人意见,抒发个人情感。因此,在第九单元中,功能话题是talk about fun places。这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引导得当,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在准备上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向学生展示我曾经去过的大庆博物馆图片,并简单介绍我看过的内容,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适时向学生提问:(1)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2)Were did you go?(3)Have you ever been Daqing Museum before? 学生好奇心和热情被点燃,为接下来听力做好铺垫。

2、在1b的听力教学,采取听录音,回答问题的方式,Ask:Has Claudia ever been to „? 引导学生回答:Yes,she has./No,she hasn’t.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中人称和数的变化。

3、在对待开放性话题上,是我与学生最愿意进行的部分。本单元我们选择的开放性话题是:Let’s go somewhere different today!我提前准备了一些图片,学生不但复习了刚刚学习的词汇,也在交际中自然而然地使用我们学到的语言目标,对重点句型能熟练运用,甚至,许多同学对完成时态的用法超越了教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能使用准确。

三、情感态度方面

通过谈论曾经浏览过的各类博物馆和主题公园,燃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在教学中有一颗童心,有一颗爱心,我们便会在课堂上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温情的萦绕,产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此为基础,拥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赞叹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乐于学习也不再是一句空话,而会演变为他们为理想而付出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我收获很大,但也有许多不足,例如: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因此合作教学对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很明显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机会也多,而另有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而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

2、个别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个别小组出现“冷清”的场面,这些学生只顾自己独立思考,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出现上述情况,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恰当、或小组的编排不够合理等。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或者合作意识淡薄,角色的落实不到位,或合作能力不强,合作精神不够。因此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每个合作小组成员的合理编排,又要注意到自己教学内容的设计、话题的趣味性以及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调动起来。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反思,我从中领悟到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那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我要以此作为我的教学思想,指导我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篇2: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高校课堂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质疑,然后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解疑,通过展示总结、整合。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点拨即可。彻底让学生当主人,打造生本课堂。

存在问题

1.对学环节,小组建成时间不长,学生对于自己的分工以及课堂模式还不是很熟练,对学环节似乎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分析:

(一)分组不够科学,有部分对子之间学习基础差距过大,导致两名同学无法互相学习合作。

(二)要求有错误的地方用红笔相互修改,而学生对于合作还很好奇,积极性过高,有激情,但没有效果。

(三)要求检查后评定等级,学生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并没有形成,所以等级评定成为摆设。

2.Group work部分,大部分组长完成较好,但还存在个别组长组织能力欠缺,小组合作组织不够有序、有效,合作效果差。

篇3: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从七年级学生认知角度看, 生命就是一个有机体从诞生到结束的过称。简单地说, 就是“活着”。其实, 生命的过程, 不仅包括诞生、活着, 还包括死亡。只有完整地理解整个生命的过程, 才能更好地珍爱与呵护生命。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是美好的, 在生命持续的过程中, 生命体可以感受世界的灿烂与多姿, 可以体会生命参与世界、改变世界的快乐, 但生命终究会老去, 也会步入最后的结局———死亡。只有正确对待生命的最后结局, 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 感悟生命的珍贵, 真正做到热爱、尊重、呵护生命。正如法国哲学家加谬所说:“我们必须清楚: 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 生命的美丽灿烂才有绽放的可能, 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须承担之重, 赋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朋友、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 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可贵机会, 也昭示了生命的分量———责任, 沉重而幸福……”在教学过程中, 突破对生命前半部分的关注, 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衰退与死亡, 是教师在这一单元中, 借助教材提供的角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完整性的一个较好契机。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了解完整的生命过程是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死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 除了让其了解生命孕育与成长外, 适当地解读生命的死亡, 是让未成年人真实地了解生命过程, 正确地解读生命归宿的必需, 也是加深对生命感悟的必要成分。未成年人因简短的生活经历, 能感知生命的美好, 因而在接受生命美好未来方面有切实体会。生命不仅存在开始, 而且存在结束, 不了解生命的完整过程, 缺乏对生命短暂的敬畏, 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观念。

对生命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自身的体会。帮助与指导学生思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是最深入 解读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最有效辅助手段。两位美国少年杰瑞米和强尼在十六秒中的精彩表现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在 校车司机驾车接送小学生上学途中, 司机突发心脏病。危急关头, 两个十三岁少年挺身而出。在拯救全车同学及司机过程中, 良好地反映出西方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在报道中, 记者写道:“就学校教育而言, 美国中小学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 让学生关注死亡, 体悟人生, 珍惜生命, 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 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 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 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当紧急状况出现后, 训练有素的杰瑞米和强尼能够表现出色, 尤其是杰瑞米, 在与死神的博弈中, 他凭着自己的机警和能力, 掌控了宝贵的16秒, 从而化险为夷, 有效地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1]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 对生命认识的讲解远远大于对生命保护措施的实践, 新教材中安排了“溺水、火灾、触电”等专题, 使学生一旦遭遇真实的突发事件, 知道能用理论上讲的内容操作。从这一点看, 根据教材中引入的主题, 由教师帮助整理救助知识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 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理念。可聘请专业人士进入课堂作示范与讲解, 安排独立的章节用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保护生命的知识。

对生命的保护, 只是解读生命的一个章节。对生命死亡, 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对未成年人而言, 也太过遥远。但在生命内容的叙述中, 引入这一话题, 帮助未成年人理解死亡, 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每个未成年人都有一个家庭, 甚至会几代同堂。当家庭中的老人去世或者家长出现不幸, 怎样正确面对这种悲哀, 尤为重要。应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成熟的生命观。死亡是生命的 必然, 生理机能的衰老、疾病的突发、意外事故是导致死亡的基本原因。死亡是生命个体再也无法感知外界的精彩。它不仅表现为生命个体在某个时间的凝滞, 而且反映为生命个体在这个世界的消失。当家庭或周边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 未成年人往往不会体会到那种死亡的恐惧, 甚至没有对去世者应有的哀伤。他们往往不会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针对这种情 况,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可贵, 更好地体会生命需要呵护、需要珍爱就显得必需。从存在的对立面感知生命的脆弱, 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珍惜生命, 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也是解除未成年人在遭遇挫折时草率地用生命抗争这种行为的良药。同时, 能让未成年人知道在生命存在的时间里, 对长辈多关心与孝顺, 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遗憾成为心头永远的阴影, 从而更好地推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现代家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收养宠物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未成年人因为一时心动, 或收养一只宠物犬, 或收养一只玉兔, 但往往在三两天初始的热情后, 不再有热忱照顾宠物;或者因耗费太多的时间关注宠物, 引起家长的反感。最终家中宠物或者被遗弃, 或者非正常死亡。这种行为恰恰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宠物, 特别是犬类, 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正常的宠物犬, 一般有相当于四五岁孩子的智商, 它们也有感情与需要。饲养它们, 是培养一种对生命呵护、对生命珍爱态度的很好方式。宠物犬不仅需要喂养食物、清理身体, 而且需要交流情感。收养宠物犬, 是一个辛苦的也是漫长的培育生命的过程。未成年人在收养宠物犬过程中, 可以培养责任意识、爱心意识等多种优秀品质, 习得相关生物知识、卫生知识, 更好地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 收藏培养生命成长中的快乐点滴。与此相反的行为, 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未成年人对生命的珍视。可以说, 收养宠物是一次“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最好的实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安排与组织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 用专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次交流, 可以更好地加深未成年人对生命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 通过设立“热爱生命”单元, 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引导师生思考贴近生活的问题, 又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师生可以更充分地享受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与学的快乐, 不仅可以让学生关注、思考、解决身边切实的问题, 而且可以激发教师设计安排相关内容的热情,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更使教师深切体会“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同时, 教师在备课资源的开发方面能充分享受自主乐趣。总之, 新视角必然能发展新能力, 新方式必然能激发新活力。

摘要:七年级《热爱生命》单元设置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主题, 并预留了讨论范围, 为教师实践“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提供了空间。

关键词:七年级《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生命专题教育

参考文献

篇4: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篇5: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公元2,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消灭袁绍B、废汉称帝C、建立魏国 D、统一天下

3、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4、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蜀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吴国船队 D.东汉船队

二、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

曹操 诸葛亮

刘备 周瑜

孙权 许攸

答案:

一、1、B 2、D 3、D 4、C

篇6: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政权。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平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篇7: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纳贤士 C、实行屯田 D、曹操奸猾

2、200年,曹操战胜袁绍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杜甫在一诗中曾提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的“老臣”指:

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

4、208年,曹操准备统一全国,在与孙权、刘备联军的决战地点是: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建立魏政权的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睿

6、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

A、北方 B、东方 C、南方 D、西方

7、下列选项中,不是西晋后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原因的是:

A、东汉末期起,北方社会动荡不安,而南方比较安定

B、北方人民躲避战乱 C、匈奴等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D、北方人民志愿到南方参加南方的开发

8、北方人民南迁主要分布在:

A、淮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岭南一带

9、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①北方人中大量南迁;②大量劳动力的补充;③先进生产工具的带来;④先进生产经验的带来;⑤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下列叙述中,哪些可以表明南方经济的发展:①大量湖田的开辟,各种种植技术的结合,水利工程的兴修;②织锦技术的迅速提高;③灌钢法的发明;④青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并使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⑤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A、为了便于扩大势力 B、改变鲜卑人的生活环境 C、与汉族和睦相处 D、为了便于学习和接近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2、在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都城在:

A、咸阳 B、平城 C、长安 D、建康

13、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是:

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商高

14、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水经》

1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谁的书法的美称:

A、王羲之 B、王献之 C、顾恺之 D、祖冲之

16、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是:

A、书法 B、绘画 C、雕塑 D、石窟艺术

17、东汉末年政局最主要的特点是:

A、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 C、大一统局面 D、外族侵扰频繁

18、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①、曹操控制了汉献帝;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刘备到得诸葛亮的辅佐;⑤、刘备称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19、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土地肥沃 C、种植水稻 D、北人南迁

20、下列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朝代的是:

A、王羲之与顾恺之 B、曹操与孙权 C、祖冲之与贾思勰 D、王羲之与祖冲之

二、填空:

1、东汉末期,乘北方混战之机, 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2、西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 流域。

3、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是 。

4、 写的《 》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又是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5、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

6、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的画家是 ,他的画现存的有《 》、《 》。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随着 的传播而发展起来。著名的石窟主要有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阳的 。

8、秦的统一,结束了 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9、陈胜、吴广起义后在陈建立了 政权。后起义失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次大规模的 战争,它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1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 ”称号,成为至高无上的地位。秦朝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 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 集权制度。

1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使 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12、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的麻醉剂是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被人们称为“ ”。

13、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 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三、填表

1、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与艺术

姓名 领域 成就或代表作

书法

祖冲之

地理学 《水经注》

贾思勰 农学

绘画

四、材料阅读:

1、“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魏主”是指谁?

(2)、魏主的这个诏令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他是怎样以身作则的?

(3)、类似的改革还有哪些方面?

(4)、这此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

2、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食:吃)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忧:担心)冻饿,亦亡(亡:无)千金之家。”-------《汉书》

材料二:“江南之(之:作)为国盛(盛:繁荣昌盛)矣。……民户繁育(繁:多),将曩时一矣(指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大丰收),则数郡忘(忘:无)饥。会(会:会稽,郡名)土带(带:临)海傍湖,良畴(畴:田)亦数十万顷,膏腴(膏腴:肥沃)上(上:上等)地,亩值一金,鄠杜(鄠杜:关中一带地名)之间,不能比也。荆(荆:荆州)城跨南楚(楚:现湖南湖北一带)之富,扬(扬:扬州)郡有全吴(吴:现江苏)之沃,鱼盐杞梓(杞梓:指木材)之利,充仞(仞:满足的意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覆:供应)衣天下。”----《宋书》

注:《汉书》为东汉时人所撰关于两汉的历史。《宋书》主要为记叙南朝时宋的历史。

(1)、《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是什么?

(2)、《宋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是什么?

(3)、《宋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这句是 说的。

4、“欧洲人很早就把中国称为‘赛里斯’,是‘丝绸之国’的意思。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灿若朝霞的长袍出现在剧场包厢时,百官们都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恺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人们用‘天下第一织物’等最美的语言赞美中国丝绸。”

(1)、丝绸之路从 经河西走廊、今 地区,通往中亚、 ,直到欧洲。

(2)、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 造纸等到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 、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五、问答:

1、请叙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篇8: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我的《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 是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当中的一节, 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 明确挫折会因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后果和影响, 让学生学会思考并能在挫折面前做出正确选择, 做一个敢于接受和直面挫折的人。

对于我来说在这堂课中教学收获很大, 从整体看教学设计是比较完整的, 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亮也对本堂课作了这样的评价:“从教学的整体设计来看, 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注重了能力培养和知识支撑的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凸显。”

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了兴趣导入法, 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准备了一把剪刀和一个小盆景, 利用盆景和剪刀让学生产生悬念, 同时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当我把小盆景拿出来的时候, 我发现学生眼前一亮, 非常好奇, 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我用剪刀把小盆景中的小花枝叶剪掉。随着导入新课, 学生也跟随着老师的提问进入思考状态, “剪掉枝叶小花会怎么样呢?”学生开始争先恐后的举手, “会死去, 会更加茁壮成长, 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等等, 一系列答案从学生口中答出。尤其是当我提问:“如果把小花的生长过程看成是你们的成长过程, 你会把这把剪刀比喻成成长过程中的什么?”时, “阻碍、挫折、磨难”等词语被学生迅速说出来, 反应强烈。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 我抓住了七年级学生的好奇、活泼、思维活跃等特点大胆尝试, 努力创新, 在问题的设置上也凸显两难性, 如:“剪掉枝叶, 小花会怎么样?”这种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不局限于一个思路, 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

在感悟挫折这个环节, 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利用辩论这种形式, 设计“挫折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命题, 主要是考虑是对学生的启发性和活动性。如果用传统的正反例子也可以达到让学生明确挫折会因不同人的不同态度产生不同影响, 但是这样就会显得很死板, 课堂不活跃, 也达不到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个问题的效果。利用正反双方的激烈争论, 将课堂交给学生, 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辩论开始前学生被分为两个大组, 根据自己一方的命题采取分四人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讨论的形式。当辩论开始时, 先由正方学生阐述观点, 然后反方学生阐述, 最后进入学生自由辩论。学生发言积极, 反应强烈, 在辩论中学生自主探讨挫折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论证, 从自己、名人身上找例子或从生活中的事例中谈感悟, 正反双方时而侃侃而谈, 时而争锋相对,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种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学习知识, 体会, 感悟挫折, 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更使学生的思维, 反应, 合作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这是本堂课设计的一大亮点。

在本堂课的升华知识点部分, 我利用了感动宜宾16岁少年王万楹的故事, 将视频分为2段, 首先让学生了解王万楹的基本情况, 三岁残疾, 九岁丧父, 母亲重病, 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在最困难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粒米, 一滴油, 通过第一段视频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看到王万楹经历的挫折, 同时思考:“如果你是王万楹, 你遇到这些挫折的第一反应时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想我会大哭一场, 我会告诉自己坚强”等等。有了视频的铺垫, 学生的回答很有真情实感, 也为后面的在挫折面前应树立怎样的态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第二段视频中, 看到了王万楹为了家里的生活自己学二胡并到街头卖艺, 利用卖艺挣来的钱给母亲买药让自己和母亲过得轻松一点。在学校王万楹没有让老师, 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 他用自己的乐观与微笑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看了视频, 王万楹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 你从王万楹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心中豁然开朗, 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其实能不能战胜挫折关键在我们的心态, 只有在挫折面前积极应对, 冷静思考, 勇敢地直面挫折的人才能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在这个环节, 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 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 注意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 利用16岁宜宾少年王万楹的挫折故事为线索, 让学生体会, 感悟, 从内心中真正认识到面对挫折应选择坚强, 选择笑对人生并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会勇敢的直面挫折, 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是对教师的一次挑战, 它考验着我们能否真正的将德育工作进入到课堂, 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用心去领略生活中的真善美, 真正地发挥学生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希望通过自己对课堂的一次次反思, 让思想品德课名副其实的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让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中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的同时也见证思想品德课与我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申请继承权公证须知下一篇:测试卷七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