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2024-09-04

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通用9篇)

篇1: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摘 要:女性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她们加强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的条件以及现实困难,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与经费等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有效提升培训实效。

关键词: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效探索

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农村许多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顺利实现了就业转移,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笔者在跟踪调查近三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时,发现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即农村女性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较低,有的培训班甚至是清一色的男性劳动力。通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

1.培训内容与女性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吻合目前农村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较多地考虑了适合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部分有培训愿望的女性劳动力往往只能参与男性劳动力的培训。譬如,现在企业紧缺的电气焊、起重机操作工、车工等工种培训。目前,县级培训中心、市县级中职校培训处都是围绕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社会培训,参训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劳动力。以笔者学校2013年培训情况为例,一年中为企业培训了300多位起重机操作工,而女性劳动力为零。有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使得女劳动力即便参加了也难以达到技能水平,很难顺利实现转移就业。

2.农村女性劳动力缺乏参训的主动性

调查发现,时下在农村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意识。年青的女性劳动力还有要通过参加培训改变现状的追求,愿意参加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已建立家庭并有小孩的中年妇女,则受到家庭的牵累而不愿离开家门参加培训。有些年龄稍大的如40岁左右的妇女则觉得自己基础差,对学习工科类的实用技术毫无兴趣,宁可守住自己家中那点责任田,也不愿意参与培训学习。

3.培训地点不方便

据调查资料分析,县级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基本上都设置在县城,这主要是考虑到师资的聘请、硬件设备方便取用等方面的条件。但这样的安排却给女性劳动力多了几点困难,一是她们要考虑到诸如带小孩、必要的家务活等方面的家庭负担问题,难以数天离开家庭;二是增加了交通费、必要的生活费、住宿费等项开支。

二、引导女性劳动力实现转移培训的对策

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技能的实用性,并且能够与顺利就业挂起钩来,切实让她们看到参加培训的好处,看到可以实现致富的希望。

1.送教上门,把培训办在家门口

对于一些涉及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工种,使得“送教上门”成为可能,因为其职业工种不需携带笨重的机械类设备,只需教师下乡以及携带轻便的示教器材就可以了。前几年,笔者所在县培训中心已开始考虑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会同乡镇成技校根据农村地域分布,举办一些服务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并把培训地点设在乡镇成技校,实行送教上门。培训办在家门口,使得许多女性劳动力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挤出时间参加培训活动。

2.多举办符合女性劳动能力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要想吸引女性劳动力参加培训,首先就要考虑举办适合女性能力的职业工种。我们曾举办过服装加工、面点制作、计算机操作、网店等工种,参训者中女性就占了多数,而且由于这些工种职业特色浓厚,学成了可以直接找一份工作,或者自己独立操作走创业之路,实用性强。有的妇女说:“面点制作太实用了,学会了即使不到外面去做,在家里也可改善家庭生活”。而出勤率高的是如何开“网店”的培训,她们所追求的是学会了自己也可以开个“网店”,当回小老板。

3.以“代加工”为抓手,提升培训质量

在用工紧张时,许多企业会把一些容易组装的活外包给个人加工,取名为“代加工”,最典型的是电子部件的组装。这类活儿对农村青年女性劳动力来说比较适应,设备投入不多,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要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可胜任。如县培训中心承接了某摩托车企业“转向灯”电子模块电路的安装项目,然后由笔者学校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接手“代加工”的工作。由于代加工的工作可以在家里去做,干活、家庭两不误,而且干活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招生容易,学员学得认真。

4.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让她们看到希望

许多女性学员是抱着学点有用技术、找点事做的心态参加培训的,培训如果能够做到与就业结合起来,那培训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如为配合松阳当地茶产业的加工需求,学校曾举办了适合农村男、女性劳动力能力要求的“茶叶制作工”的培训,女性劳动力参加比例达到了40%,培训结束后大部分都被茶厂聘用。这种培训后就能找到事做的培训形式,很受女性劳动力的欢迎。

(作者单位: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篇2: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摘要 简述了川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指导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特点;问题;措施;河南周口;川汇区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37-01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转移就业和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存在培训体制不顺、培训条件较差等问题。在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新常态下,为使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持续就业,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川汇区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特点

1.1 培训主体多元化

培训主体既有国有,也有民营;既有教育部门的普通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劳动部门的技校、培训中心,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也有社会力量举办的专业培训班,用工单位利用自己的培训基地、设施开展的在岗培训。

1.2 培训教育产业化

民营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川汇区转移培训的主要力量。培训机构发挥自身的技术、信息优势,面向社会自主有偿培训,以培训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1.3 培训就业一体化

多数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合作,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实行培训、技能鉴定和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1]。

1.4 培训需求层次化

群众根据用工需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有的选择短、平、快的实用技能培训、技术等级培训,有的选择各种学历教育进一步深造。

1.5 培训学习终生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企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用工单位要求员工提高职业技能和劳动效率;经济形势下滑导致就业岗位竞争加剧;从业人员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规范的现实要求。这些原因都使得转移就业人员对学习的兴趣浓厚,参加培训班的愿望较强烈。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函授、电大、自考、夜校的创办为打工者提供了进修和深造的机会,是这些学校的主要生源。一些具有较好文化基础的打工者自费脱产到各类高校深造,回归教育,终身教育也已经初现端倪[2]。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财政支持有限

转移培训还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地方财政对转移培训的投入不大。

2.2 培训条件较差

在培训过程中,受教学设备、场地、硬件等师资力量不高的限制,授课方式简单、教学枯燥等问题突出。由于待遇水平较低、晋升途径不通畅、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培训工作的质量。

2.3 管理水平低

一些培训机构办学思想落后、管理简单、培训目标单

一、办学模式封闭、专业设置老化、教学内容陈旧,脱离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加强转移培训工作的措施

3.1 打破农民城市化的藩篱,以制度创新带动培训需求

把转移培训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打破农民城市化的藩篱,以制度创新带动培训需求,如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劳动力资源,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受限制、不受偏见地平等参与城乡就业竞争。

3.2 把转移培训纳入职业培训范畴,依法管理

要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用工制度;制定国家标准,对不同工种、不同技术等级的应知应会、实作水平提出明确要求;职业技术等级的考核、鉴定以及技术等级证、特种作业证、上岗证的发证,要实行考核与培训分离;要对培训主体的资金、师资配置、教学条件、实习场所、生活设施、教学管理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对培训主体的培训资格、培训质量进行严格审查、监督与评估。

3.3 坚持转移培训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这有利于汇聚培训资金、挖掘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增强人们培训的成本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培训市场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改善培训条件。

3.4 建好培训基地

立足于现有培训机构,利用其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建设培训基地,政府可以通过项目拨款、奖励先进等方式给以支持。打破体制上的条块分割,聚拢社会资金,鼓励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办学,产学研结合,优化培训资源。要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转移群众基本情况等方面出发,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和市场的需求;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通过改善条件、提高待遇,稳定师资队伍,发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大力发展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远程教育,扩大优秀教师的教学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地接受高水平的培训教育[3]。

3.5 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改革培训方法。在课堂讲授、实习操作、录像观摩等培训方法基础上,重视参与式教学,创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运用实习、考察、诊断等行动式教学和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同步提高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后续教学工作开展的参考和依据。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及时正确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6 抓好劳动力市场信息工作

认真调研、及时掌握劳务市场需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消长变化,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培训部门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内容,使培训后的人员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市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3.7 创新招生宣传

采取邀请参观培训条件、毕业学员回校演讲、创业学员样板示范、家长新生试听试学等方式,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吸引群众参加培训[4]。

3.8 消除培训障碍

农民群众参加转移培训可能面临住所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家务拖累、信心不足、环境影响、学非所用等诸多障碍,必须在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贴近群众的需求,消除培训障碍,才能激发培训热情,扩大培训数量。

3.9 把转移培训与鼓励创业结合起来

部分打工人员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金,希望回乡创业,但是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仍然需要学习。转移培训要积极满足群众需求,开设新专业,在市场调研开拓、小额信贷支持、生产跟踪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学员克服创业的困难和风险,开辟转移培训新领域[5-6]。参考文献

篇3: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湖北恩施地区在农民培训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为缓解当地县乡和农村地区的留守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科学技术能力欠缺的情况, 恩施地区对农民给与选择性的技术培训和补助。在培训过程中, 地方政府会给当地农民提供一些补助资金, 农业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场为大家培训各种技术。比如魔芋的栽种、茶叶的种植、葡萄及修建沼气池等。

通过这种方式, 确实为一部分留守农民带来了技术提升的空间, 还给与了部分生活补助,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为农民朋友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眼光不长远, 把获得补助金作为主要目标, 不注重学习效果。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劳动力参与实践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尤其是在一些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交通条件相对封闭, 民众很少接触外部环境的地区, 比如偏远的山村地区。这里的农民文化水平很低, 对实践培训的理解有限, 不愿意走出家门到外面参与工作和培训。这类情况的存在使得乡镇政府的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无法发挥作用, 对特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依然起不到良好帮助。

2.2 部分农民接受培训的时候表现出学习兴趣低下的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 接触到的技术和知识稍微复杂和高深一些。因此有很多农民在接受培训的时候理解的难度较大, 跟不上节奏, 而且有部分农民存在不关注技术培训效果只想领取补助金的情况。根据很多参加技术培训的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反映的信息来看, 农民在接受培训的时候因为听不懂或者跟不上节奏而不配合或不听从教导的情况经常出现。而且由于农民本身的素质较低, 在言行举止方面也表现的较为无礼和粗鲁, 这也给实习教学造成了一定干扰。

2.3 农村转移劳动力资源尚未形成规模化

目前劳动力转移培训之后的安置工作还处于较为松散的水平。在转移劳动力接受培训完成之后, 继续回到平常的农业劳动上而不发挥技术优势的情况比较常见。或有人想要发挥技术出外务工也仅仅是个人的举动, 无法形成规模, 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单独出外务工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单凭个人实力也无法让用人单位信服,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输出。劳动力资源的整体输出和长期任用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改进方案

3.1 强化意识观念培训, 加强乡土资源开发价值灌输

湖北恩施地区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山区资源丰富, 开展各种动植物种植养殖是个不错的项目。不过本地农民在传统意识中不注重对地方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在学习了相关的养殖、种植技术之后, 也不进行这方面的创新。为此, 有必要邀请农业部门为大家讲解地方的特产和资源价值, 介绍当前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下的自然无公害农副产品的发展前景, 让农民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技术是有很高的财富发掘价值的, 让农民朋友可以积极的掌握技术, 把眼光放在利用技术为自己造福方面, 而不仅仅是为了收取一部分补助金。要培养农民朋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农民朋友努力寻求新技术支持下的突破和发展。

3.2 强化劳动力资源的输出和本土利用

对恩施地区县乡农村的劳动力进行培养, 落实农民朋友的技术应用观念和意识, 让农民形成以技术带动个人增收, 以技术带动家庭创收的新理念。在此基础上, 要强化农民劳动力资源的输出, 也就是在地方创建好的技术开发项目, 让技术突出的留守农民集合到这些项目中发挥作用, 给予更高的补助和实行绩效奖励机制, 推动留守农民向技术型农民转变。目前该地区开展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项目已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参与农产品种植的留守农民带来了上万元的年收入, 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日子好了起来。

不过从整体来看这样的项目还是太少, 仍然有大部分地区大部分留守农民没有得到好的开发项目, 收入水平偏低。建议地方政府深入研究地方特色和资源, 上马一批新项目, 为更多的留守农民提供增产增收的渠道。在现有项目运作的成功经验指导下, 地方政府继续加大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和宣传力度, 吸纳留守农民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以地方特色和资源为基础, 多措并举, 一定可以为更多的农民带来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提高。

此外还可以为农民朋友寻求走出本地, 走向其他县区、乡镇的机会。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水土资源并不是很好、交通不便, 搞开发的难度大, 不如把这些地区的农民组集中起来。在地方农业作业完成之后的农闲时节让留守农民批量的到外地去打工, 通过这种方式为留守农民提供一个发挥技术优势获得额外收入的机会。

4 总结

目前, 湖北恩施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一定效果, 这证明了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实践培训是有切实优势的,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可以作为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其他出路和良好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不过从现状来看,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太差, 对技术培训的理解与误区, 不看重技术培训的效果, 而且劳动力的培训和培训之后的人才输出之间尚未建立系统有效的分配方案, 导致一部分劳动力自谋出路, 不利于收入水平的提升。这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多做研究、多做尝试, 提高培训时长, 促进农村劳动力水平的逐步提升, 促进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林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八种模式[J].成人教育, 2006 (10) :64.

篇4: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效探索

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农村许多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顺利实现了就业转移,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笔者在跟踪调查近三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时,发现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即农村女性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较低,有的培训班甚至是清一色的男性劳动力。通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

1.培训内容与女性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吻合

目前农村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较多地考虑了适合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部分有培训愿望的女性劳动力往往只能参与男性劳动力的培训。譬如,现在企业紧缺的电气焊、起重机操作工、车工等工种培训。目前,县级培训中心、市县级中职校培训处都是围绕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社会培训,参训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劳动力。以笔者学校2013年培训情况为例,一年中为企业培训了300多位起重机操作工,而女性劳动力为零。有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使得女劳动力即便参加了也难以达到技能水平,很难顺利实现转移就业。

2.农村女性劳动力缺乏参训的主动性

调查发现,时下在农村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意识。年青的女性劳动力还有要通过参加培训改变现状的追求,愿意参加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已建立家庭并有小孩的中年妇女,则受到家庭的牵累而不愿离开家门参加培训。有些年龄稍大的如40岁左右的妇女则觉得自己基础差,对学习工科类的实用技术毫无兴趣,宁可守住自己家中那点责任田,也不愿意参与培训学习。

3.培训地点不方便

据调查资料分析,县级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基本上都设置在县城,这主要是考虑到师资的聘请、硬件設备方便取用等方面的条件。但这样的安排却给女性劳动力多了几点困难,一是她们要考虑到诸如带小孩、必要的家务活等方面的家庭负担问题,难以数天离开家庭;二是增加了交通费、必要的生活费、住宿费等项开支。

二、引导女性劳动力实现转移培训的对策

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技能的实用性,并且能够与顺利就业挂起钩来,切实让她们看到参加培训的好处,看到可以实现致富的希望。

1.送教上门,把培训办在家门口

对于一些涉及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工种,使得“送教上门”成为可能,因为其职业工种不需携带笨重的机械类设备,只需教师下乡以及携带轻便的示教器材就可以了。前几年,笔者所在县培训中心已开始考虑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会同乡镇成技校根据农村地域分布,举办一些服务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并把培训地点设在乡镇成技校,实行送教上门。培训办在家门口,使得许多女性劳动力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挤出时间参加培训活动。

2.多举办符合女性劳动能力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要想吸引女性劳动力参加培训,首先就要考虑举办适合女性能力的职业工种。我们曾举办过服装加工、面点制作、计算机操作、网店等工种,参训者中女性就占了多数,而且由于这些工种职业特色浓厚,学成了可以直接找一份工作,或者自己独立操作走创业之路,实用性强。有的妇女说:“面点制作太实用了,学会了即使不到外面去做,在家里也可改善家庭生活”。而出勤率高的是如何开“网店”的培训,她们所追求的是学会了自己也可以开个“网店”,当回小老板。

3.以“代加工”为抓手,提升培训质量

在用工紧张时,许多企业会把一些容易组装的活外包给个人加工,取名为“代加工”,最典型的是电子部件的组装。这类活儿对农村青年女性劳动力来说比较适应,设备投入不多,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要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可胜任。如县培训中心承接了某摩托车企业“转向灯”电子模块电路的安装项目,然后由笔者学校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接手“代加工”的工作。由于代加工的工作可以在家里去做,干活、家庭两不误,而且干活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招生容易,学员学得认真。

4.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让她们看到希望

许多女性学员是抱着学点有用技术、找点事做的心态参加培训的,培训如果能够做到与就业结合起来,那培训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如为配合松阳当地茶产业的加工需求,学校曾举办了适合农村男、女性劳动力能力要求的“茶叶制作工”的培训,女性劳动力参加比例达到了40%,培训结束后大部分都被茶厂聘用。这种培训后就能找到事做的培训形式,很受女性劳动力的欢迎。

篇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02-0018-03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安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江西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扶贫办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近年来在实施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中,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51万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富民工程、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制,形成浓厚的转移培训氛围

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组四级网络,县委农工部、县教育、扶贫、人事劳动、农业等部门和职校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开展调查摸底,逐级认真抓好宣传发动,使全县上下对转移培训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和乡镇普遍认识到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推进招商引资,实施主攻工业目标,推动工业园企业发展和工业经济振兴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在全县上下的大力宣传发动之下,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参训人数逐年增多,转移就业率逐年提高。

(二)紧扣企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

在对县工业企业劳务用工和沿海企业用工需求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开设了电子、电工、电车、针织、汽车驾驶、焊接、手机组装维修、空调组装维修、钳工、电视机组装维修、现代办公设备组装与维修、油画、计算机、电脑艺术设计、幼师等专业。

(三)紧扣培训需求,完善培训设施

职校相继建立了电车实训室、针织实训室、电子电工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子通讯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电视机实训室、音响实训室、焊接实训室、电子琴实训室、复印机实训室和由390台电脑组成的7间计算机房.及3间多媒体教室,在党校和就业培训中心及民办培训学校建立了电脑培训教室。

(四)紧扣培训效果,创新培训方式

坚持长训班和短训班相结合,职校等培训机构独立办班和与有关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工业企业联合办班相结合,派师资深入乡、村、组、企业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订单培训与岗前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转移培训充满活力。安远职校在抓好每月10日.20日报到办班培训,做到即报到即学的同时,还派出师资力量先后深入恒星电子厂、农夫山泉、海韵电子厂、唯宝电子厂、大盛照明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培训员工。与此同时,还与江西师大、福建南平职业培训学校、省新闻出版学校、广东清远第一职业学校、福建晋江嘉美斯油画公司、广东志高空调公司、苏州爱普生公司、深圳新飞通光电公司、惠州LG公司等学校和企业建立巩固的校企、校校联办。

(五)紧扣用工需求,狠抓培训质量

首先,狠抓师资培训。至今,先后选送86名师资到河海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工业大学、武汉华中数控、顺德梁球琚职业学校、清远职校、江西农大、南昌大学、江西师大、江西财大、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争取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新飞通光电公司、东莞佳润公司等企业支持.由公司派工程师到我校培训焊接技术、空调组装与维修、现代办公设备组装与维修等专业师资.每年组织一批教师到沿海大型企业跟班学习。此外.向社会招聘43名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任培训教师。二是编写培训教材,组织了52位骨干教师,先后编写了《就业指导》、万《思想品德》、《焊接技术》、《复印机组装与维修》、《电子技术》、《针织技术》、《电车技术》、《制冷制热》、《手机组装与维修》、《钳工技术》等一批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培训教材。三是严格培训管理。完善了一整套培训管理制度.对学员实行严格的考勤考核,对教师实行教学质量目标考核和培训管理奖惩机制。

(六)认真抓好培训后转移,培训效果明显

几年来,坚持“抓好培训,就业开道”的理念.坚持把就业安置工作做在前头。据统计.20至今,安远职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次,转移就业2.51万人,其中在本县工业园企业就业3212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已深人人心。

二、几点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基于全球化的较为完备的独立经济体系,特别是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历史的经验表明,没有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生产服务一线基础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做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实现“普九”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普遍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高素质基础劳动者大军,无疑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劳动者素质塑造工程。

(一)以转移培训为契机,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局面,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人、在亿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涉农专业,继续实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帮助返乡农民工提高技能水平.努力实现再就业。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还是继续务农.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一样.都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技术和技能后.才能较好地实现就业谋生并不断发展。过去讲“读完初中,外出打工”,现在讲“要打工,读职中”,真实地道出了农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信赖和欢迎。

(二)以转移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三农”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12月11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教育为农村工作服务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任务是为农村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劳动者、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农村职业教育应担负起四项任务:一是为高职院校输送高层次的合格人才:二是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输送有经营管理知识、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务工经商人才;三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四是为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服务。安远县职校实施的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就是以上任务的具体体现。为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探索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形式、新方法,主动适应并服务于行业的工作重点:要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研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文化支撑。当前农村职校要积极面向“三农”,切实为“三农”服务。这既是“三农”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命这所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必须目标明确――培养新型农民.即培养农村经济后继者,专业农民、先导农民。

(三)以转移培训为契机,切实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要争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市财政、教育、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类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职业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的落实,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

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市、县人民政府应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金融机构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优先为符合贷款条件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习基地、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

(四)以转移培训为契机,加强学校自身建设

农村职业教育要以转移培训为契机,努力创立为农民接受的办学模式。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农村用人因一时、一事、一个项目需要,用人时间短、方式灵活,缺乏成套规则,而且人才分散、联系不便.不易掌握人才供需信息,其市场服务重点是技术推广,人才在市场中常以技术、成效、和声誉进入市场。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创立为农民接受的办学模式。要因地制宜设置专业,立足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面向第三产业设置专业.使三个产业协调发展,在当地优势的名、特、优、新、稀资源上下工夫,面向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办出自身的特色来。

参考文献:

[l]刘建同,中等职业教育: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J].求是,2010(1).

[2]张继华等,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篇6: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问题,关系到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是一个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决定农村人地矛盾是否缓解、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能否向前推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的.问题.

作 者:张子平作者单位:湖北农学院经贸系,湖北,荆州,434025刊 名:湖北农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23(3)分类号:F304.6关键词: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篇7: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采取得力措施,把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当作稳定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工作。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益阳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468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有384万,农村总劳动力为182万,富自余劳动力约120万人。到6月末,全市有91.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占富余劳动力人数的76.2%。据对55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外出务工人员青壮年比重增大。从年龄结构看:16岁到35岁的外出就业人员明显增多,至6月末为315人,占全部外出人员的81.4%,其比重较上年末提高6.6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人员由上年末的20人减少到7人。

2、外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地域分布看: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务工的有257人,占外出务工人员近7成,其比重比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从外出地区类型看:在省会城市务工的人员明显减少,由上年末的119人减少到81人;在地区级城市和县市城关镇就业的人员增多,其比重由上年末的61.4%上升到66.9%。

3、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尽管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但从发展趋势看,还是有所提高。到6月底,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员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0.8%下降到60.2%,中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1.9%上升到14.2%。

4、务工人员从事二产业者居多。从三次产业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到6月末,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58人,占全部人员的66.7%。在第二产业中,有约八成人员从事制造业。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25人,占32.3%,主要分布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从事第一产业的只有4人。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呈企稳回升态势。去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农民工大量返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整体下滑,但到今年2、3月份开始回升。据对550户农户调查,到6月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尽管比上年末减少42人,但比3月底增加了17人,呈稳步回升态势。

(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情况。到6月底,全市返乡人员中自主创业人数为1.2万人,占返乡人数的5.3%。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蓬勃发展,更多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就业。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主要特征:从注册登记类型看,农民工返乡创业以个体工商户居多。据调查,安化县申办个体工商执照的占8成多。从创办企业的科技含量看: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从主营业务涉及的范围看,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居多。从三次产业看:从事一、二、三产业的都有,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商业、饮食、服务业及小型运输业等。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鼓励本地创业,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据550户农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市劳动力人平外出务工收入为887.5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自主创业(从事二、三产业)人平收入为450.94元,增长50.3%。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收入增幅减缓,但留在本地创业的增多,两项收入占现金收入的52.2%,其比重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

一、就业能力弱,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从事脏累苦险等工种,风险大、付出多、待遇低。为改变这一现状,各级政府把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作为首要任务、重中之重来抓,面对市场需求,全方位开展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组织输送到企业厂矿接受岗前培训的同时,在企业管理、城市生活、大市场的熏陶下,个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全市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岗前培训、企业洗礼、市场竞争,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方面普遍得到提升,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逐步发生了变化,逐步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变。

(三)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和人才;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积累了资金,又培育锻炼了人才、积蓄了智慧,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改善了居住环境。我市有不少农民是靠务工增加收入来改善居住环境的,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是以劳务经济为突破口奠定了建设的物资基础,务工收入投入占60-70%。二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三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生产发展。经过培训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除部分已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居住外,无一不将所获得的现金收入带回家里发展生产,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和集镇,使农村承包土地有序流转成为可能,大量的农村土地流向种田能手,为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市农用地(含山林、水面)流转面积143.6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8%。

(五)支援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目前,桃花江核电站、白竹洲水电站、益宁城际快速干道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等,急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益阳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在这些建设工地上,处处可以看到益阳农民工的身影,特别是经过泥工、木工、钢筋工等培训后的农民工,更是深受重点工程建设的欢迎,在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支援了辖区内的各项重点工程建设。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存在三大制约因素

(一)农民工自身素质难以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各类企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或技能单一,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更难以适应和掌握现代高科技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

(二)农民工就业不充分和本地企业招工难的矛盾比较突出。从全市“春风行动”联动大型招聘活动看,招聘现场爆满,但成功招聘的比例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工只想谋求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岗位,而自身素质技能却不高;二是本地企业招工条件苛刻、环境相对较差,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不高,即使招进去了,也难以留得往。如赫山区今年3月份组织一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有78家企业提供了3500个就业岗位,但当场签约的只有1480个,一个月后回访,仅有600来人在正式上班。尤其是80后、90后的农民工,大多只想坐办公、搞管理,不愿下车间、当工人。因而出现有人没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尴尬局面。

(三)资金短缺制约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与其他创业主体相比,农民工回乡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一些,特别是资金问题。一是创业启动资金筹措困难。虽然返乡农民工积累了一定资金,但与创办企业所需资金比起来,可谓杯水车薪。二是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所需要的后续发展资金也较缺乏。有的企业办起来了,却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由于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创办企业大多是租用场地,没有财产抵押,难以找到担保人,小额担保贷款未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贷款扶持对象,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路上的“拦路虎”。

四、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发展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问题,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尽快建立健全引导促进机制。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既要搞好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又要保证本地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对用工的需求,以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力度,把失业返乡农民工全部纳入政府公共培训范围,利用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把年轻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职教三年攻坚计划”,采取集中培训、依托企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和返乡农民工意愿,围绕当前失业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升级开展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同时要加强对返乡创业者的创业培训。创业不仅需要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创业素质。创业培训要聘请本地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讲授创业知识技能,指导他们如何创办好自己的企业,组织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参观考察;并请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的同志讲授相关知识和政策。

(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对有创业愿望、有资金、有技术,并掌握一定信息的返乡农民工,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他们搭建好创业平台。特别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如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给予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等,吸引返乡农民工积极自主创业,使他们成为当地的创业致富能手和“领头羊”。同时,要推出一批自强自立、创业创新的农民工典型,推介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使他们既有事业成就感,更有社会认同感,起到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

(四)加大融资力度,化解资金瓶颈。一些返乡农民工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对他们来说,资金成为企业初创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现有融资渠道和方式还不能适应小企业融资“少、急、频”的需求特点。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建立并发展壮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沟通,加大对创业项目实体的扶持力度,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范围,由原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为主,扩大到扶持全社会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同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

篇8: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一)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优势。

高职院校与其他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相比较, 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 以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而这些对于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次性地解决了教师、场地、教材等问题。[1]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 职业技能鉴定站本身拥有各种丰富的考证资源, 他们依托各二级院系具备完善的资格认证培训体系, 可方便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考取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即取得上岗证。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 好师资条件能够保证农民工参加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过去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升格而来的, 其办学历史悠久, 社会声誉高, 办学经验丰富, 师资力量雄厚, 拥有良好的就业渠道, 可以凭借其市场化的招生体系在所在地广泛组织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打通转移就业的出口, 高职院校多年来把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具有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职业技术教育经验, 有利于农民工在较短时间内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形成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独特优势, 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好的载体。

(二) 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深远意义。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拓宽办学空间, 提高办学效率。高职院校的办学投入非常大, 可以利用自身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有利条件和资源, 向社会开设一些长期或者短期、高层次或基础层次的培训, 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生源和经济来源, 这样既盘活了内部资源, 又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 还进一步改善了学历教育的师资、办学条件, 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提高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发挥, 既是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又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对提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水平, 扩大其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模式, 既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世纪性重要任务作出了贡献, 又宣传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品牌, 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校参与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虽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 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一) 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通过电视、宣传资料、标语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 但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农民对培训政策理解并不透彻,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一些优惠政策持怀疑态度, 对培训操作办法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地方往往只侧重于短时间的引导性培训, 因此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 参加培训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素质较低。

在培训过程中, 农民普遍反应学习吃力, 高职院校的老师习惯于平时的授课模式,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象与学生相比, 生源质量相差甚远, 教师的授课方式他们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消化掉, 因此培训质量不高, 转移成功率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 尤其是技能培训。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可想而知, 接受新知识的难度也会增大。

(三) 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尽管当前各级政府都拿出了一部分资金给予农民工培训以补助, 但远远不能满足培训支出的需要。就当前的收入水平而言, 大多数农民工都难以承受较高的培训费用。农民工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不仅需要3~5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还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由于经费短缺, 一些地方只能开展一些零散的、短期的引导性培训, 农民工学不到一技之长。

(四) 作为高职院校承担相应培训课程的教师, 本身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高职院校中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 自身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比较在校学生, 给这些接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上课会比较困难, 导致一些教师擅自缩短培训时间, 培训工作随意性大, 培训程序、方式不规范, 不注重培训质量, 只是任务式地完成培训课程, 农民培训收效甚微。

(五) 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联系不够紧密。

受训人员的就业通道还没有形成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还没实现“一条龙”培训服务, 缺少劳动力供需信息的交流, 还没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机制, 从而不能使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实现就业。

三、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

近几年, 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制造业和大中型建设工程规模扩大,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使得工业、建筑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增强, 对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较强的吸纳能力。

(一)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 (见下表) [2],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 比上年增加983万人, 增长3.9%。其中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 占35.7%, 其次是建筑业占18.4%, 服务业占12.2%, 批发零售业占9.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 住宿餐饮业占5.2%。

农民工从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与之相适应, 培训工种可包含维修电工、数控车工、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预算员、汽车修理、家政服务、保安员、餐厅服务员等现在比较热门的行业。高职院校可利用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站选择一些较容易掌握并且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工种进行相关考证培训, [3]如维修电工、数控车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保安员等。对于农村劳动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主要针对岗前技能培训, 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和进城务工的技能型人员, 高职院校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其对在校生进行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不同,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从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出发, 制订符合农村劳动力培训特点的教学计划;选编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教材;按模块确定教学内容;配备熟悉企业情况的双师型教师;选择能突出实效性的培训方式;确定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培训期限根据实际需要和技能岗位要求, 一般为短期培训,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二) 可采用订单式培训模式

可根据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相关用人需求, 在政府帮助下, 与相关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合同, 也可利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资源, 提供相应的适合的岗位, 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和合理的流动。同时, 农民培训后即可上岗, 将具有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能真心实意地学习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 企业也能提高用工水平。构建“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农民工受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三) 可采用远程教育模式。

可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台等网络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知识、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联合社区建立网络教育培训中心, 把教学培训点分散到各个社区, 可以由社区组织农村劳动力在各自的网络教育培训点进行远程教育培训, 方便农民不出门就接受培训。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和地方媒体合作, 制作相关有需求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类节目, 选择简明易懂的培训材料, 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要根据其主体特殊的知识文化背景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目标等要求, 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即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生产和经营技能, 适应城市和企业管理的生活技能, 促进转移人员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技能等, 使他们尽早了解、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和生存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翠英, 罗伟, 熊芊.发挥高职院校优势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工程[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7) :21-22.

[2]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篇9: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的思考

摘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成人教育工程。需要建立健全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这个体系应建立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等五个子体系;另外还必须处理好培训过程中的多种关系,实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力量相结合、制度约求和舆论引导相结合等六个结合。

关键词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培训关系

我国两亿多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项庞大的成人教育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各方力量相结合,并应处理好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多种关系,以建立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培训体系。

首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体系应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在内的五个子体系。

一是培训内容体系。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从内容上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基础文化层次。要根据工作性质和学员特点,进行基础文化教育。这种教育虽然不是扫盲教育,但也是为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而进行的教育。重点是那些具有小学文化,渴望取得初中、高中学历的年轻人。当前一些重点中学人满为患,而一般学校招生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承担一些成年人的文化基础教育。第二是素质层次。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信息素质等素质。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法制社会意识,是保证转移农村劳动力能够实现永久性转移的素质保证,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部分。第三是专业层次。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或企业的要求,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技术保证。

二是培训形式和考核体系。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形式,应该包括学历教育、岗位证书教育、单项技术培训等形式。并且根据劳动者的要求和工作安排,开设全日制培训、假日培训、订单培训等形式。要作到形式灵活多样,适应劳动者需要。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在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学历管理、岗位证书管理等方面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标准,学员只要达到培训考核要求,便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三是培训基地体系。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应以利用政府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主,新建为辅。充分利用目前已经建成的下岗再就业培训基地、人才市场等资源,同时根据城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大专院校的分布情况,以及各事业单位的人才资源情况,分别命名为不同行业和工种的培训基地。政府对基地进行一定的补偿,对教师授课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是培训师资体系。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师资问题,事关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效果,是培训成败的关键所在。政府不可能单独组织一批教师,专门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动员大中专院校的教师,以及各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这项意义重大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采取义务授课和有酬授课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个享受财政拨款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都要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义务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

五是培训教材体系。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所用教材不同于任何一般学校的教材,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求适应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二是适用于不同工种和岗位。三是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教材可由教师们积累一定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政府出资将教师的讲义加工编印成教材,建立起一套适用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教材体系。这个教材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现实性,它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学习的工具,是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承载体系。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中,乃至对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需要处理好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的以下各种关系,实现六个结合。

一是实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力量相结合。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工程十分庞大,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绝不是哪个领导、哪个部门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奋斗,实现改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力量相结合,才能够实现。

二是制度约束和舆论引导相结合。对于负有责任和义务的部门、单位和劳动者个人,都要通过制度约束来保证这项巨大工程的完成。但是,只靠制度约束,没有舆论引导和自觉认识,就会变成强行摊派,产生许多官僚主义的做法,最后达不到预期效果。要通过各种舆论宣传,使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劳动者的强烈要求,成为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象征。

三是提高综合素质与提高实用技能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最缺乏的技能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综合素质培训。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感到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经营管理和法律等各种知识欠缺。转移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普遍存在来自农村的比来自城市的人员掌握相关技能慢的问题,但肯吃苦。所以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结合提高综合素质进行。

四是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从培训内容上看,在重视就业培训的同时,要挖掘和鼓励有创业潜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创业,有针对性的增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营风险预测和抗风险能力等创业培训内容。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有创业意向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市民待遇”。

五是长期深化的职业培养与短期应急培训相结合。我国的工业化之路~直是“资本深化”的路线,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化,企业的投资方向将倾向于“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技术项目,从而进一步加刷资本深化的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加剧了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与城市真正融合的困难;另一方面大量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要求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因此从工业化发展对知识和技术的需要来看,我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知识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拓宽就业领域,参与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来。

上一篇:合唱团活动总结下一篇:成功·奋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