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2024-07-16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共8篇)

篇1: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这种特有的优势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

一、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充分利用网络中具体、形象的声、像资料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阅读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在网上阅读就想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例如:同学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便能利用老师教给的上网方法从“GOOGLE”等搜索引擎中以“圆明园”为关键词下载大量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建设以及它的毁灭等资料。有些同学还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制作了关于“圆明园”的展板,并进行了“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网上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阅读兴趣也空前高涨起来。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不少学生从中国环境网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公益宣传广告片,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环保现状和“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情况。有的同学还兴致勃勃地跑到海边以及附近的河边进行野外考察,俨然就是一个环保小卫士。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系统所独有的视听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承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

Internet 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在扩展阅读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材料。那么,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哪些阅读材料呢?我认为: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应是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以及语文教学需要,兼顾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在大量感知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就能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奇、描写之实,从而形成了以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例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网上阅读材料《海滨小城》、《迷人的张家界》、《海滨仲夏夜》等精美短文,使学生凭借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形象地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命脉”。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分析或学生孤立的自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再比如学习了《电脑管家》一文后,学生又从网上了解了大量的电脑基础知识,不用老师解释,什么Internet、网吧、E--mail等名词,他们便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再比如学习了《燕子》一文后,教师又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学生读了这些文章后,便很快发现了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较好的抓住最能体现动物特点的部位依次进行描写,为其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网络中的内容,抓住网络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更优秀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凭借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为学生展示自由的阅读空间

“以工具的改变促进教学的革命”。计算机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阅读的时间提供了前提保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心理和生活规律的不同,安排读书的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瞬间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文章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并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学习了《狱中联欢》一文后,在课外又选择了《红岩》这部长篇小说进行阅读。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阅读就必须将书本随身携带好,否则就不能在其他地方进行阅读。而有了Internet网络系统,学生即使是探亲访友,也可以在朋友家上网阅读。若暂时有事无法阅读,还可以关机,等有了时间再接着读;实在不想读时,也不妨休息一下,这就为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多媒体网络系统多样化的交互形式,还促进了协作与对话,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辅导,分层次发布阅读内容,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激烈的网上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还能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形式下的阅读交流,获取更有益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篇2: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我校语文课程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为研究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课内外整合

(1)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种阅读一般在课堂内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或指定学生翻阅相关的书书籍,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的上下文的意思,实现“无师自通”的目的。

(2)学法迁移。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3)比较鉴赏。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同时,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4)拓展延伸。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也需制定一定的计划,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

(1)设计“阅读摘录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摘录”,并定期 1 检查,不定期抽查。旨在监控阅读过程,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

(2)定时定量地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定时阅读,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随意阅读,但要有合适的阅读量;完成摘录卡也要有一定量,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提倡亲子读。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鼓励学生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书架、家庭小图书室。

(4)师生共读。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抓住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模仿的心理,在校期间,教师以身示范,组织、带领学生阅读时,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这样坚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

3.教师阅读指导

(1)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小学生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他们生活的阅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在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经教师的检查、抽查后,提取共性的东西,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释疑。

(2)课堂教学指导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激发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活动实施与指导的关键

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同阅读的兴趣关系极大。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集中注意力地读,持久地读和有效地读。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他们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1、上好阅读指导课。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1)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2)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3)阅读研讨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文章后,自己提出问题或者由老师设计问题,分组讨论,让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逐题回答讨论的问题,最后教师做总结。(4)交流评论课。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5)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2、进行读讲交流。即每天拿出五分钟让学生“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断,“讲”自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通过“读”“讲”可以达到相互交流阅读感受的目的,同时,“读”“讲”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推荐好书的过程。

3、设计具体教学情境。围绕课外阅读的目标设计具体的任务情景,有利于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比如,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人物传记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围绕任务传记专题设计一个较为具体的任务:“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人物从以下几点写下自己的看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你为什么喜欢他?你对他有何评价?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的设计来带动阅读。教师也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把一些情节动人、形象鲜明的作品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合作表演。并定期举办表演会,让学生表演,交流,评价。采取这种表演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 3 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选择读物——推动课外阅读走向现实

在这个“文本”与“超文本”交织的阅读时代,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是极其重要的。倡导“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引导学生选择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

考虑不同年段小学生阅读的一般特点,推荐学生喜欢读﹑应该读的内容。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等;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在阅读内容要求上便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档次,可推荐儿童小说,如《宝葫芦的秘密》,较适合儿童的经典小说如《西游记》、《我的大学》(高尔基著),科幻类作品如《儿童科幻小说选》及浅显的历史读物,如《上下无千年》,还有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可增加《水转》、《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在人间》、《花季》等现代、当代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教师和家长在向儿童推荐和介绍课外读物时,应充分考虑到读物的情趣性,„寓教于乐‟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不同年级阶段对读物的兴趣不同,而这些兴趣特点,正是我们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直接依据。

1、调动各种社会资源,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通过调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质的课外读物。可以让孩子们推荐,也可以充分联系调动知识层次较高的家长和家庭教育经验较丰富的家长,还可以找有关专家推荐,甚至可以请著名作家有针对性地为各年段的孩子写作品、作报告等,以此让所有孩子受益。

2、结合自己的实际,编选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书是绝对学不好语文的。目前各出版社都在加强课外读本的编选,但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树立“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思想,把语文教材当作一个引子,依靠教材来指导阅读方法,依靠教材中一篇篇文章这个“点”,带出一个“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如: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可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学习了 4 《早》,可引导学生读一读《朝花夕拾》;学习了《给家乡孩子的信》,可引导学生读巴金的作品《英雄的故事》等等。

三、教给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关键

读书得法,潜力巨大。把好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后,教师不能撒手不管了,还要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避免学生陷入一味追求惊险、紧张、离奇的故事情节中,一门心思看“热闹”的误区。

1、制定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这么多阅读的量要分到各年级、各学期。所以,每学期一开始帮学生制定一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是很有必要的。计划包含阅读总量、阅读书籍目录、阅读每本书所需时间以及自己每天运用什么时间,运用多长时间去阅读等内容。有了这样的一份计划,既便于学生时刻对照计划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又便于教师、家长随时督查学生阅读情况。

2、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阅读分精读、略读、浏览三种方式。根据不同的书籍采取不同的方法,需要精读的书籍要心到、眼到、口到,咀嚼消化,理解欣赏。当然,小学生课外阅读要以略读为主,快速阅读,边读边想,先要培养学生看序文,提要和目录的习惯,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其次要掌握全文章节标题和段落结构的方法;还要学会综观大意的阅读方法。对于浏览之书,宜扫读,跳读,以便尽快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3、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记号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字内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至于在什么地方做记号,可以因人因文而异,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就每个学生而言,他所使用的符号必须前后一致,以便今后查找。

4、随时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是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把阅读中认为好的词句、片断、格言、谚语等分类摘录下来,以便今后引用和参考,高年级,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写心得体会。

5、指导阅读迁移。读书不能傻读、呆记,要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思想,智慧和语言化作自己的血肉,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练笔中去,从而在运 5 用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一点很难,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不断的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在鼓励声中不断学会运用。

篇3: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 才有可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创设课外阅读的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课外阅读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阅读。每周的语文实践课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寻找他们喜欢的作家作品, 并且把自己摘抄到好的文章或段落拿来同大家分享, 学生们互相欣赏、点评。这样的阅读坚持一段时间以后, 不仅可以使平时就爱读书的学生有所收获, 而且对那些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 也起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 而是经过思考, 有了独到的看法, 逐步具有理性和独立的意识了。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 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其次, 师生可以结成书友, 进行合作阅读, 让学生感到读书不是任务而是兴趣使然。另外师生定期交流阅读情况, 对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最后, 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 让学生们抒发自己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雄心壮志。

二、利用课堂教学优势, 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古语云“开卷有益”, 而对此观点我却不敢苟同。在金钱的诱惑下很多不堪入目的书籍比比皆是, 执卷在手并非都能有所收获,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走正道, 而读一本坏书就可能使人误入歧途。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优势, 把它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首先, 要利用阅读课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 让他们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并且把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同龄人推荐, 更有可能引起共鸣, 且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 这一活动很受同学们的青睐。其次, 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如结合“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配合学校开展系列图书课外阅读活动。另外, 结合课堂阅读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 关注人类命运的书籍;读那些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书籍和杂志;读那些充满正义感, 热爱和平, 拥有爱心和温情的作家的书。当然, 引导学生读书要循序渐进, 可先推荐一本好的杂志, 如《读者》等。然后引领学生阅读冰心、朱自清等优秀作家的散文。等到学生有了一些文学积累和文学鉴赏力后, 让他们读一些国外的文学名著, 或者直接进行原著阅读。通过与那些充满人性良知的大师交流, 不仅可以奠定学生坚实的人文底蕴, 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培养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学生的课外阅读如缺乏指导, 将只是一种消遣的方式, 大都是“轻阅读”, 也就难有所收获和进步。首先应当及时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 出入法。入, 就是钻进去;出, 就是走出来。 (2) 跳读法。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 (3) 交替法。就是将两种以上的书轮流交替地读。 (4) 泛读法。即尽可能多读书——博览群书。这些方法各有用处, 如需选择和捕捉信息那我们就用跳读法;而欣赏优美的写景类文章就要用出入法。其次是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意识。随着阅读的深入, 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但是这种思维也只是杂乱、零碎和飘忽的, 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 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 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 摘抄课外阅读的观点内容、优美句段;记下阅读中的问题、思考以及感想等。最后是组织好课外阅读小组。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 通过阅读小组逐步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 在小组中让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 相互讨论, 彼此倾听, 以增强读书效果。也可以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让学生自由组合, 发挥群体效应, 形成浓厚的“阅读组合”。

篇4: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关键词:教学资源;理解能力;任务表演

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量和阅读兴趣不仅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些教师非常注重整合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资源。在上课时注重渗透课外知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而这些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对具体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阅读理解的基础就是认读能力。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认读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呢?可以将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首先,阅读的前提就是识字。若仅仅具备较小的识字量,又不认识一些生字和难字,自然就会对认读产生影响,在朗诵时发音会错误,同时对字意的理解也会产生影响,最终对认读的速度和全文的理解产生影响。要想使学生的识字量提升,可采取多读多记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其他阅读材料或课外读物的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与更多的新字生词接触。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识字量的提高呢?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要多读多记,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及其他阅读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新词生字,在反复接触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认识这些字;第二,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内或课外文章时,学会使用词典,查找难字、生字的读音,记住字形,明白词义;第三,还可以倡导学生每天从字典中找出不认识的几个字进行学习,并依据“遗忘规律”不断地反复学习,这样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促进学生认读水平的提高。

二、通过开发课外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对句的理解、对词的理解、中心的理解、段落的理解及写作方法的理解。小学生对句子的表层意思及对字义的理解较为透彻,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忽略这几方面。接下来,将影响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几个方面作为出发点,深入探析如何根据课外教学素材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1.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资料解决困难

小学生认为文章难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词语难懂、段落难懂、句子难懂、语意难懂及篇章难懂。那么,怎样才能帮助我们较快地对这些晦涩的内容加深理解呢?我们可以教会小学生如何利用资料查找晦涩难懂的句子及字词等,最方便快捷的手段就是翻阅工具书。比如,学生在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时,学生对“对愁眠”及“姑苏城”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此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说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查找文献,比如查阅《唐诗三百首注解》,或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查找与这首诗息息相关的一些文献,帮助学生对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创造背景加以了解,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整首诗所传达的主旨。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难题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资源具有直观及生动的特点,当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遇到的难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利用图片、动画、制作课件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解《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时,学生很难理解时间飞快地流逝,因为时间对于小孩子来讲是非常漫长的。我们可以利用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可以制作一个人从小时候到晚年变化的动画,使学生较为清楚地认识到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促使学生能够珍惜宝贵的时间。所以,这种方法比老师或文字的讲述更为清晰,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3.根据人物表演及图片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文字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枯燥的,学生很难理解初次见到的词语,此时,有效地借助人物表演及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老师在教授诗歌《春日》中“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词时,学生不能对其含义有直观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是指颜色众多,有紫的、有红的等。当老师展现衣服图片时,学生看到的是美丽的春天花园,有很多花朵在争奇斗艳,色彩鲜艳,有白的、红的、黄的、紫的、粉的等等。此时,老师在让学生说出对这句词的理解时,学生会一下子明白其传达的含义,会豁然开朗。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写作的基础。它能帮助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为了合理地提升阅读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阅读教学与课外教学素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林瑶.学生阅读能力何以降低[J].社会观察,2008.

[2]李红,李美.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

篇5: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增强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知识,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很少,这自然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质量的提升。

一、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没有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环境。由于农村大环境影响,农村家长一般都舍不得买书报杂志。而不少农村小学因缺乏资金,也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数量少,过时多,实用性低,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多数农村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忙于外出打工、奔波于田间地头,而对孩子疏于管理引导,甚至放任自流,长期下去,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数学生不会自觉读书。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只能囫囫吞枣,完成老师的任务,收益不多,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要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可过渡到纯文字读物。

2、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浓厚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嘎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知更精彩情节,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榜样激励,书中体验,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粮神食粮。学生被吸引了,就会热情地去阅读。然后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引荐一些适合孩子的口味的书,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读物、诗歌,甚至名家名篇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引入竞争,体验成功,循序渐进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高涨,老师可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利用早班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开展“小导游”活动;等等。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指点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小学生该用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阅读的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呢?

(1)、类推式。教材例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可以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推荐大量与教材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由于类似的文章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2)、查找式。像《太阳》这样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是学生最想了解的。那就该提醒学生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寻求答案,学生在查找、收集、阅读、辨别、思考、交际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已获得了许多知识。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3)、整理归集式。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感受深刻的,有特点的或者知识性强的内容摘录下来,并整理归集在一起,供自己或其他同学今后阅读、查阅。学生在归集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又拓宽了学习内容,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4)、荐读式。有些课文是根据原作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妨把原作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由于学生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和方法,再读原作时就会自然运用,反而会有更浓厚的兴趣。

4、开展活动促训练,助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

(1)、组织阅读检查与交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进行考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课外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的指导课外阅读。教师还可以定期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2)、在班级定期开展故事会、等课本剧表演。让学生选课外书的一个故事,课后自行排练,课堂上举行表演或讲的故事比赛,看谁得表现好,由同学鉴评,对表演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领悟、思维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

(3)、开展阅读竞赛活动。限定篇目,设计题目,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搞征文比赛或办手抄报,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有好处。

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持之一恒、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愿农村小学课堂也能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让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们的建议》)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目前,全国各地的报刊书籍之多,发行量之大,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巅。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刊,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摆在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有利于小学生们健康成长和主动学习。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甚至还会使他们走上邪路。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第一步,选择法——“读什么”。宋代王安石说:“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法国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所学到的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他们二人的话说明了读书要有用有选择性。从小学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不读书不行,滥读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选择书籍是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它起着净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作用。如何选择呢?小学生书报刊物来源有二:一是学生自己订阅,二是从家里或别人处借来的。对于第一个渠道中来的书刊,教师首先要注意书报刊的广泛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订阅科普、文学、漫画、故事等各种报刊,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如爱讲故事的学生可以订《故事会》、《故事家》、《中国儿童故事报》等;爱写作文的同学可订《新语文学习》、《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生作文报》等。其次要防止并查堵学生阅读不健康书刊,教师可以做出“三不看”的规定,即:宣扬武打暴力的书刊不看,宣扬淫秽色情的书刊不看,长篇大部头书籍不看。教师应在班里配备书报刊检查员,经常进行书刊检查把关。第二步,导读法——“如何读”。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如何读”的问题,可以运用“导读法”。“导读法”即多方设法,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这一学习方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人皆寻乐,谁肯寻苦。”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报刊发到后,班主任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

第二阶段“领”,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世界上的知识,教师是不可能全部教给学生的,而要教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即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一阶段教师要遵循先易后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要遵照因文而宜、因人而宜的原则。导读的主要方法有:

1.剪贴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累鲜活精品材料的方法。学生可以找一个旧杂志作为剪贴本。准备一个耐用能保存的本子做集锦本,收集的资料要整理分类。如按名人名言、片段、写景、写人、记事等方法分类,便于查找学习。

2.批画法。“批”即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及看法。“画”即用“○”把不认识的或难懂的字词圈住,查字典、词典,认清弄懂;用“‖号给文章分层次;用“„„”号画出佳词名句。3.归纳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如学生读了多篇记叙文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归纳出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即“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用文字表达就是“这篇文章通过对——的记叙,表现了——。或赞扬了——,或揭露了——”。4.解剖法。目的在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景时,提出写景的片段,一般要体现五个字,即:形、声、色、感、味。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找一个写景片段,进行具体剖析。看哪些句子体现了哪个字,并画出来。

5.揣读法。目的在培养学生审题、选材、组材的方法。揣读法具体操做是:看到文章题目,先不要读下文,揣摩一下文章可能要写什么。然后再读,与自己揣摩相对照。

6.质疑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互相讨论或请教老师。

7.专题法。教给学生收集材料的方法。如“教师节”时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尊师的事例。也可在某一时段里,让学生收集某一作家的作品来读。

8.骨干法。可在班里成立一个小文学社。文学社由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一般性的问题可由他们讨论解决。使他们成为班级课外阅读的核心和中坚力量。第三阶段“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第二阶段中学到的方法,独立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这一阶段是实现教师不教而学生自会的重要阶段,因为“学问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三点:一是区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快者自快,慢者自慢。不可强求一律。二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科技的可以多读科普书籍,可以做小试验;爱好文学的,可以写小作品。三是“放”并不是放弃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交流。

第三步,验收法——考查阅读效果。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同时对学生起到督促和鼓励作用,必须进行课外阅读验收。但这种考查不同于专业课考试,必须遵照灵活性原则。验收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验收,一种是分阶段或期末验收。平时验收主要有以下方法: 1.卡片法。教师在开学前准备一部分读书卡,卡片上有编号、所读书(篇)名、主要内容、摘录、体会五项,学生每读一篇就填写一张卡片。在相同的时间内评出谁填写的卡片多。

2.评比剪贴集锦本。优胜者的剪贴集锦本可进行展出。3.组织知识竞赛。

4.进行听、说、读、写各种智力单项或综合比赛。期末或阶段验收法还有: 1.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

2.学生对自己的课外阅读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

3.学生评选“故事大王”。对验收合格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并填入期末成绩单,教师要注意合格面要大,以免挫伤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如何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默认分类 2008-09-15 19:00:06 阅读14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

(1)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阅读研讨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文章后,自己提出问题或者由老师设计问题,分组讨论,让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逐题回答讨论的问题,最后教师做总结。(4)交流评论课。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二、读书方法指导课例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哪类的书?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收获吗?

师:同学们的读书方法很不错,你想让自己的读书收获更大吗?

(二)老师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读书方法:

1、“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字词要通过查字典,问一问,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方式,大体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

(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报纸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2“精读”也叫细读,就是一字一句地精细地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圈点批注,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出文章的妙词佳句、优美片段。

(请同学们把报纸上,你认为写得美的文章或印象深刻的文章,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赏读”就是把划出的部分反复欣赏着读一读,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背一背。

(请同学们用赏读的方法背诵最喜欢的段落)(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读书方法,这三种读书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单独使用,很多时候可联系在一起使用。对于自己喜欢的好文章,我们往往将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另外: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也可学习使用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目录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全文。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略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三、课外阅读研讨课指导课例

(一)激发情趣,揭示专题

同学们都在读《一千零一夜》。那么,到底是这本书的什么那么吸引我们同学,使我们爱不释手呢?今天,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谭谭”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好吗?

(二)激趣引入,初识魅力

1.通过你的课外粗读,你对《一千零一夜》了解多少?《一千零一夜》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

2.学生交流:

(1)我通过看“前言”知道了:它是阿拉伯文学中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民间故事集,传播至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所以我想读

一读。

(2)它反映了东方文化的瑰丽色彩,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3)我大略翻了一下,发现它内容特别丰富,包括了许多神话故事、寓言、童话、还有航海冒险故事、宫廷趣闻等等,每个故事的神秘、奇异、大胆,对我们特别有吸引力。

师小结:你们知道吗?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称《一千零一夜》为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能世代流传,为全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艺术价值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千零一夜》,细品其中的一二个故事,来追溯它无穷的魅力!

(三).细读故事,感受魅力

1.打开书,先个人浏览目录,看一看故事的名字,选择一则自己感兴趣或原来没读过的故事,用几分钟的时间细细把它读完。边读边想,这些故事哪些方面独具魅力,因而吸引了你,打动了你?

2.学生自由选择读故事。3.交流读书收获:

(1)奇特、大胆而浪漫的想象:《一干零一夜》的作者展开了想象和幻想的翅膀自由驰骋:无所不能的神灯与魔戒指;一夜间建立起来的宫殿;往来于宫中的飞毯;会飞行的乌木马;海岛一般大的鱼;能隐身的头巾;可以驱使神魔的手杖;能看到任何遥远目标的千里

眼,等等。

(2)情节曲折离奇。故事时而在天上,时而在人间;时而借助于神仙妖魔的力量,时而完全遵照现实的逻辑。一个“比山还大”的妖怪,能出入小小的胆形铜瓶之中;一擦神灯,它就能在一夜之间造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如此这般,变化莫测。(3)故事人物丰富,对比鲜明。从目录看,这本书里大多故事都是以人物名字或《谁和谁》作题目(如《阿吉卜和神王》、〈小孩和匪徒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等),故事中众多人物善恶美丑特别分明醒目,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渔翁的故事》中的忠厚机敏的渔夫与狠毒狡猾的魔鬼,《死神的故事》中体现人民意志的死神与残暴的国王,《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富商辛伯达与贫穷脚夫辛伯达,《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中机智的马尔基娜与愚蠢的强盗,等等,都是通过对比来突出其性格特征的。(4)这本书所讲故事语言丰富朴实、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诗文并茂,看着好像真的是一个老间在为我们讲故事。《一千零一夜》还广泛地运用了象征、比喻、幽默、讽刺等修辞手段;有些故事还插入了警句、格言、谚语、短诗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大大丰富了我的词汇。

(5)这些神奇故事里的神奇的事物和人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是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善良、智慧、机敏、忠诚、勇敢等和追求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战胜邪恶势力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6)《一千零一夜》的结构巧妙、简便灵活,大故事套小故事,大小故事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让人感到长而不闷,杂而不乱,层次分明,丝丝入扣,难怪那个国王一天又一天地一直要听下

去。

4.师总结:同学们真会读书,把〈一千零一夜〉的独特魅力都给找出来了。正是这本书具有你们所说的这些特点,绚丽的色彩、奇妙的想象、曲折的情节、大胆的夸张、丰富的人物,才使这本书流传久远。那么,你们又是怎么读懂这些的呢?能简单介绍一下你读故事的好方法吗?

(四、)提升方法,续品魅力

1.学生简介读书方法:

(1)静心走进故事的情境当中,先要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故

事情节。

(2)故事都是以人物的活展开的,在读故事时更要了解各个人

物的关系和主要人物的特点。

(3)这些故事那么吸引人,是离不开描写的语言,所以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的丰富瑰丽,想像大胆而奇特……(语言特点)(2)《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都很精彩,很神奇,我们还要明白,劳动人民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故事来,他们讲这些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告诉人们什么?(主题思想)

2.迁移拓展

篇6: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本学期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第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⑴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⑵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⑶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第三,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⑴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⑵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杜甫说:“群书万卷常暗诵。”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书橱”,重要的在于体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体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以得提高。

篇7:如何指导学生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

当今世界,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读书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语言文字工具,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更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据实践调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那么在小学阶段应该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预防“功利性阅读”,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我经常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辅导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法也不能奏效。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

速成训练,最多也不过像在澡盆里练习游泳,终究写不出什么大气的文章,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

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1.给学生讲清道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也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

2.教师推荐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读物相结合。推荐书目是为了保证学生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定期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这些书籍的内容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有利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也要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除要求他们完成指定的课外阅读任务外,可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更多的好书,视野也才会更为开阔。

二、控制“休闲性阅读”,实出一个“悟”字

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

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的“研读”,全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当然,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后,适度的休整是必要的,休闲性阅读应该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是,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以休闲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记。长期以往,学生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所以,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适当控制课外阅读中休闲的成分,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读

小学生阅读与成人阅读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所不同。成人的阅读主要是为了获取社会生活的信息。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教者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每次阅读也就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2.让学生抱着研究的目的读

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

论文。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不是以囤积知识为目的,而是着眼于知识的发现、运用、整合甚至创新,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个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可以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

3.让学生变“眼读”为“心读”

所谓“眼读”,就是一般性的看书,只用眼睛扫瞄即可;而“心读”,指的是入乎其内,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去领悟,从“眼读”升格为“心读”。

4.让学生自觉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空白处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像、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

三、改变“一次性阅读”,讲究一个“熟”字

读书方法有精读和略读之分。现在的课外阅读,多数的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胧的印象、飘忽的意念和肤浅的感受,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记忆是语言内化和运用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读书需要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光华的精美语言,应该烂熟于心。但长久有效的记忆不是通过一次性阅读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不断“温故”和“强化”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间接认识、体验社会和人生的学习活动。人们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总要打上个体经验的色彩,而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读解就可能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由此可见,关于某一作品的认识也不是一次性阅读就告完结的,需要经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反复磨合、碰撞的过程。读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在“熟”字上下功夫。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为了能够达到“熟”的程度,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让学生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阅读。

总之,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两者结合得好,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会让学生养成自觉获取知识的习惯,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意志,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此一来,学生才能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在宽阔无垠的“书山”“学海”中畅快遨游!

参考文献:

1、崔峦〃当前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及方向〃小学语文教学〃2002〃10

篇8: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 还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指导学生随时摘录

在学生阅读课外书时, 如果看一篇忘一篇, 看一本丢一本, 其结果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过眼云烟, 读后一无所得。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学生在读书时应随时摘录, 不管读一部书还是一篇文章, 要求必须认真钻研, 深刻理解, 对其要点作必要摘录, 逐步养成读书时手不离笔的好习惯。鲁迅先生说:“读书如蜜蜂采蜜, 总叮在一处, 是不好的, 尝试着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 这样你的视野就会更宽广, 你的兴趣和爱好也就会更广泛。”这就是说, 读自己喜欢读的书, 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

有一个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就是“读书四到”, 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就是读书动脑筋、多思索、独立思考, 不让书上说的牵着鼻子走;口到, 就是诵读文章。诵读能够帮助领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眼到, 就是多看、细看、认真看。多看对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是大有好处的;手到, 就是要勤于动笔, 随时摘录。谚语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以课本为出发点, 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 是巩固阅读成果的最好办法。学生每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重要文章后, 应该要求他们写好阅读笔记。教师要重视加强阅读笔记的指导, 阅读笔记的主要内容是内容概要, 读后心得。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审视书中的内容, 及时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读书心得还可以写出质疑附后。质疑就是读后还有疑问, 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记下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只有“手脑并用”, 阅读才有时效性。每个学期写读书笔记的次数可根据班级科目的多少, 课内自习时间的多少, 视具体情况而定。少则一两次, 多则三四次。教师批阅阅读笔记后, 应选择写的较好的在班内学习园地、学年或校园网进行展评。这样, 既交流了阅读心得, 又鼓励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举办读书汇报会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经常在全校或班级做读书报告。首先要仔细阅读, 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概括, 加以精心组织, 从文章的思想性到艺术性, 一一归纳整理, 然后再向学生作读书报告。这样, 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又为学生树立了读书的榜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选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作介绍。有时可以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介绍很多篇文章, 还可以摘要介绍某刊物的内容, 其形式与方法, 可视需要而定。

四、开展阅读心得交流或读书讨论活动

通过开展交流或讨论活动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可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 开展“我读了……”的读书交流活动。这样的交流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既开阔了视野, 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阅读后的一些所得或疑问可在班级进行讨论。凡是全班学生集体阅读或绝大多数学生读过的文章作品, 都可以开讨论会, 以巩固与扩大阅读后的成果。讨论会可以拟出题目, 让学生写好发言提纲, 围绕中心问题发表意见,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五、结合学过的课文写读后感

在一个班集体阅读完一本或几本书之后, 可结合课文写读后感。如《小壁虎借尾巴》、《落花生》、《钓鱼的启示》、《穷人》等。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写感受, 低年级可以是一两句话, 而后是一段话, 到高年级要写出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读书感想写得比较深刻, 积累了一些写作素材, 有效地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写读后感, 既训练了写文章, 又进一步理解、消化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 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这真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六、采用记日记、记周记、黑板报等方式写读书心得

鼓励学生写学习、生活日记。这不仅是学生多练笔、勤练笔的好方法, 而且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也有很好的作用。读书时, 随手记上三句五句、十句八句, 对消化、理解所读作品会很有帮助。为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红领巾广播站介绍读书心得体会, 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好, 读整本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而又非常细致的工作。只要在教师的正确指点、精心指导下, 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必须爱好读书, 经常挤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教师只有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 才能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摘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其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随时摘录;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举办读书汇报会;开展阅读心得交流或读书讨论活动;写读后感;写读书心得。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读书习惯

参考文献

[1]谭正璧.话本与古剧[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上一篇:作文告别童年下一篇:化石鱼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