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24-07-25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2篇)

篇1: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角的初步认识(一)

汪群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辩认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

1、认识直角。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分别说一说。

⑶教师小结:这些角都是直角。

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⑴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

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角

⑴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折直角

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

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

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教学过程

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

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6、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全班交流

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二)

三表内乘法

6、7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6、7的乘法口诀。

3、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www.xkb1.com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阿姨正告诉小朋友,每本台历6元,两个小朋友正在说一个星期有7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㈠学习编六的口诀

1、一本台历有6元,2本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本、4本、5本呢?

学生口答结果或算式,教师板书:6×5=30

2、6本台历多少元,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本台历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吗?

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

㈡学习编7的口诀

1、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师生共同数。

2、5个星期多少天?6星期呢、7个星期呢?……9个星期呢?

3、学生写出7的算式和口诀。

4、你能写出8--9个星期的算式和口诀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教师板书:

7×7=49七七四十九

7×8=56七八五十六

7×9=63七九六十三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

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

5、提问:①分别说说6、7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38页第1题。同桌活动,对

六七--四十二七八五十六--7×8=568×7=56

2、游戏。教材39页第2题。摆一摆,算一算。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P391题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

6×6=36六六三十六

6×7=42六七四十二

6×9=54六九五十四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练习课1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1页练习九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巩固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练习九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

⑵在口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一句口诀通常可以算出两个乘法口诀的积。

2、练习九第2题。看口诀,写算式。独立完成。

3、练习九第3题。课件出示

老师这里有两朵花,小朋友将花心和花瓣上的两个数相乘,积填在大花瓣上,就能看到两朵智慧花。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

三、师生互动,探究练习

1、练习七第4题。⑴出示第一排,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⑵独立完成第二排。

⑶小组讨论第三排。

⑷反馈

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7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五、作业:

P405题

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练习课2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8--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8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二、练习九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九第10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得出算式并解答

四、看图提数学问题,并解决。

学生看图,你看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

五、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六、作业:P419题。

板书设计

篇2: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乡镇,经济落后。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60%以上,孩子就只能由祖父辈监护。祖父辈老人,文化低,监管力不从心。由于缺乏监管,在电子产品泛滥的今天学生或沉溺于电脑手机上游戏,或无节制长时间看电视节目。缺乏自控力,学习上自然就落后。总之,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仅能由老师肩负。担重责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制订相应教学措施,努力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在教学时应充分诱导学生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孩子学好数学。

更者,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常规规范,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2、1,2的乘法口诀3

3、的乘法口诀4

4、的乘法口诀5

5、的乘法口诀

6、整理与复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

(二)1、6,7的乘法口诀 2、8,9的乘法口诀

3、整理与复习第五单元:表内除法

1、分一分

2、除法的初步认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4、倍的认识

5、解决问题

6、整理与复习。(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测量长度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2、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三)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六单元:总复习

1、各单元整理与复习

2、总复习实践活动

(1)小小测量员(2)庆祝元旦(3)走进田园学数学

(注:共设计单元主题图3幅;例题41道(整理与复习中的复习题未计入);课堂活动21个,活动题49道;练习21个,习题197道,思考题14道;数学文化专题3个。)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乘法、除法运算的意义,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除法。

2.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钝角。

3.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m,cm的含义,知道dm,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二)数学思考

1.在探讨乘、除法的意义和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以及有条理的思考。

2.在测量长度、认识角的过程中,开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根据乘、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在测量活动、探讨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编乘法口诀和测量长度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感受编乘法口诀、测量长度等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尝试克服这些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3.经历归纳与探索乘法口诀和观察角、测量长度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4.在表内乘、除法计算和测量长度的数学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二)、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三)、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

(四)、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

一、表内乘法

(一)…………………………………… 22课时

二、角的初步认识 ……………………………………… 4课时

三、表内乘法

(二)…………………………………… 12课时

四、测量长度…………………………………………… 9课时

五、表内除法 …………………………………………… 18课时

篇3: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源于英文Mind Mapping, 在20世纪60年代, 为了改进传统笔记方法不易记忆, 通常以线性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不宜刺激他们及时回忆知识点, 同时也浪费时间等缺点, 英国人Tony Buzan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形表示方法, 由于这种新方法仅仅通过关键词和它们之间的连线形成图的方式来表示整个思维的过程, 因此, 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通常从一个主要的概念开始, 随着个人思维的延伸, 向周围发散为一个树状的结构, 能同时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形成, 根据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 能较快地理清思维的整个过程。

从思维导图自身特点来看, 我们既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图形,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首先, 把它视为图形, 主要是从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的形式来说, 它把学习者线性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用图形的方式组织起来, 这不仅从表面上美化了笔记形式, 而且有利于唤起学习者对先前知识的刺激, 更有利于他们之间对各自隐性知识的获得, 对学习群体将有大的促进作用;把思维导图视为一种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它自身的优点, 来辅助我们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的。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目前教学中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与学习理论。它注重个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身的先前经验基础, 因此,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 学习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根据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的;个人认知结构需经过同化、顺应两个过程得以完成。建构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性, 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环境下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从建构主义理论可以看出, 思维导图正是基于个体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个人或合作的方式, 把内部建构的知识用图形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关注了学习者内部变化。

2. 双重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知识获取、加工的过程中, 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教学中, 同时以视觉和语言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增强个体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思维导图注重图形与文字的结合, 将知识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 使得个体隐形知识可视化, 也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 减少了不同学习风格差异给学习者带来的不适感, 减少认知负荷, 提升个体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势分析

小学高年级主要指4-5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的身心特点, 决定了在这一阶段学习者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这一阶段他们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很好地操作MindMapper软件, 利用该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组织创作。针对这一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点内容相对较多不易梳理, 且难以理解的特点, 把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 有如下的优势。

1. 优化知识表示, 提升思维

个体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 通常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 围绕一个主题来建构知识点的, 教师经过加工用图形呈现的信息, 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关键词和连线有序呈现的抽象复杂知识, 能激发学习者的灵感知识, 引发个体头脑风暴,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学习者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无论是进行个人建构还是理解他人的创作, 都将促进个人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形成。

2. 利于小组合作, 增强信心

对学习者来说, 思维导图能使知识结构可视化。小组合作的思维导图与单独制作的相比, 更能全面地概括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 它集合了所有成员的集体智慧, 发挥群体成员的力量, 能考虑到个人想不到的点。在小组合作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每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贡献者, 学习者能从中体验到成就感。学习者根据自己建立的思维导图, 判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从而清楚自己的认知水平, 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减少个人学习焦虑感, 有效提升学习信心。

3. 加强师生对话, 促进反思

思维导图给教师和学习者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教师和学习者围绕一个主体进行共同的构建, 教师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对课堂教学作出及时的调整, 学习者也能通过参考他人的构图, 反思自己学习进程, 适时地对自己的概念图作出更改和调整。

四、利用mindmapper软件设计《角》教学过程

MindMapper是一款专业的可视化思维导图智能工具软件, 它能快速地捕获脑中的想法, 把混乱、无序的思维整理表示为有序的形式, 能很好地帮助个人进行自身知识管理, 使思维得到发展。和其他众多的思维导图工具相比, MindMapper有着友好的界面, 便于初学者使用。在教学中, 不仅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整理个人思路, 还可以作为教师实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下面以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角》为例, 针对教学过程的复习导入、教授新课、深化总结三个环节, 利用MindMapper对数学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

1. 复习导入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 教师不仅要告诉学习者所要达到的目标, 也要为他们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提供学习者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让他们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以及所要努力的方向。思维导图在给学习者创设情景、提供指引方面将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学习者在学习《角》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他们最终目的要能快速识别不同的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和直角。利用MindMapper制作的复习如图1所示:

通过之前的学习, 学习者掌握了角由顶点和边组成,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出这样形象直观的图形, 可以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兴趣, 使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快速地组织好自己的思维。

2. 教授新课

根据这一节课教授重点, 在中心写上关键词角。结合学习者课前的预习, 集思广益, 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 从中心发散出学生认识的不同角, 可以使用角的名称或是图形来表示。

图2是其中的一种表示方式。制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设置不同的分支和字体, 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多种特性, 每一节点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不断延伸发展, 清晰地记录整个思维的过程。在集体智慧下绘制出了共有的一个知识框架, 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知识点, 做上合适的标记, 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在图2中, 针对平角和周角两个不易理解的角,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的绘制, 通过在“做中学”, 使学习者很好地理解这几个角的关系, 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各种能力。

3. 深化总结

思维导图很好地把知识呈现给学习者, 简化了小学生的理解, 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快速转变。在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出的思维导图, 可以方便的保存, 或是发布在班级学习平台上, 或是打印为纸质的学习材料, 有利于学习者随时进行学习。其次, 学生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再一次利用思维导图绘制自己的结构图, 对比课堂中的图形, 了解自己在认知结构方面的不足, 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自身进行评价, 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使得严谨的课堂增添了活跃的氛围, 使得教师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搭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桥梁, 促进了师生课堂中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教师应灵活的应用, 把握住学生的特点, 及时地归纳总结规律、方法, 而不只是简单地照搬课本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在国外应用得非常广泛, 在我国除台湾外, 几乎使用得很少, 这是否意味着, 在教学中思维导图存在着极大的潜力, 有待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田添.从“在线”走向“泛在”的思维导图工具MindMeister[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 .

[2]赵国庆, 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8) .

[3]韩振国.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8) .

[4]孙福万.思维导图MindMapper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教学系统设计”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07) .

[5]吴志丹.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7) .

[6]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

篇4: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本次上课并不成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欠缺,但是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无线的思考。我的每一次试教,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次改动,对课堂的每一点冲动,每一点思考,每一滴努力的汗水都是一次次收获,无论将来怎么样,我都会用这样一种信念来坚持我的工作,成长我的专业素养。

篇5: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材第22-23页 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 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5根,摆5次。

每次摆5根,摆7次。……

2、对口令。师--生         生--生

① 五七---  三十五

②  5×6---    五六三十

③五八四十  ---     5×  8     8×5

二、巩固练习

1、填空。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练习六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填>,<或=

练习六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3、过河。 谁先回家?

练习六第3题。①竞赛活动。小组开火车,教师记时。

4、计算。          练习六第4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          7×2=

5×6=       6×5=                 8×3=            5×9=

板书设计

5 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 练习六5--7题

教学目标

1、 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1--5的乘法口诀。

2、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情况。

2、读口诀。①横着读 。     ②竖着读。

3、观察:这些口诀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背一背。①横着背 。     ②竖着背。

二、综合练习

1、填写符号。练习六第6题 。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的?

2、解决 练习六第6题。帮奶奶找药。

①同桌说一说图意。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

3、解决问题  练习六第7题。

①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

③完成书上的空。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           7×3=

3×4=        6×5=           8×3=            4×9=

四、自由熟记口诀。

板书设计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29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熟读乘法算式。2、通过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

教学准备

口诀表,乘法口算卡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出示课本29页的乘法口诀表。

(1)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找出表中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反馈时让生说说乘法口诀表是怎样排列的。

(2)全班反馈。

竖着看

横着看

(3)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发现的排列规律背诵口诀。

全班或小组背诵  竖着背诵

全班或小组背诵  横着背诵

2. 让学生把准备的乘法口算卡片,按一定的规律排成一个表。

(1)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交流。

(2) 全班反馈。在反馈时,只要学生按一定的规律,且其所说规律合理,教师都应肯定。

3. 指导学生完成算一算:三种颜色的圈各有多少个?

(1)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 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

(3) 学生独立完成。

(4) 全班反馈。

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练习七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

2. 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口算。

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一、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 指导练习

1. 练习七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说说得数是由哪句口诀得到的,并评出优胜的小组,予以表扬。

2. 练习七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候说出连线的依据。

3. 练习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对于乘加、乘减的题目要让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练习七第4题。

看图,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的办法。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5. 练习七第5题。

看图,弄清图意

解决情景中的(1)题。

同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解决情景中的(2)题。

四人为小组,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纸上。

集中小组的问题,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6. 练习七第6题。

看图,弄清图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7. 练习七第7题。

读题,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二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一)

汪群           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 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小结: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演示: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 、边、边

4、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教  学  过  程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篇6: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102页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从十位上退1的概念。

2、通过让学生我动手操作,多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退位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不同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

一、11减几的复习

1、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学到的11减几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2、总结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重复强调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退位减法的含义

1、引导:大家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拆开捆在一起的小棒呢?

2、继续引导:同学们,我们拆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了,捆好的小棒,在数学里,我们叫做“借位”。大家回忆我们学过的数的组成,你们接触过哪个位置的数字?

3、引导:大家知道十位上的数字表示有几个十,数学里的借位只能借10个,不能象我们数小棒一样借5根或6根。

4、要求学生再动手操作一遍,体会借位的含义。

三、三、巩固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分小组练习,出对应的题目,两人为一组,计算11-5和11-9。

2、听学生汇报练习的结果,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做得比较好的小组予以表扬,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从观察中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

3、总结11减几的计算方法,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布置适当的作业。

四、小结

篇7: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83页例3~例4,84页课堂活动第4题,85页~87页4~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制9加几的卡片,初步感悟有规律的排列;

3、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主要是凑十法)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下课都喜欢做游戏,看,图上的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啊!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例3图

学生口述图的意思

怎样列算式?7+9

想:7+9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指名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完成书上的算一算:

4+9=9+9=8+9=

2、教学例4

指导理解题意:

图上的小朋友在数蚂蚁,洞里有9只,洞外有6只,你能帮他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吗?

学生自己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

三、课堂练习

1、84页第4题。

把自制的口算卡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指名展示自己的排列情况。

计算出卡片上的题,观察每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两组算式及结果,引导观察

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练习十3、4、5、7、8、9题。

(1)、第3题

指导看图,学生独立填空。

集体讲评。

(2)、第4题

学生填空,集体讲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6题。

板书设计

9加几

例3、7+9=16例4、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篇8: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策略一: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手段, 让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中人物紧密相连。

郭老师在这节课上, 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 悟读课题。一开课, 郭老师请同学们读课题, 并表扬学生能抓住关键词“特殊”读好课题, 然后请学生再读一遍课题, 接着把“关键词”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开课环节, 但可看出郭老师用心良苦, 让学生在上课初始, 就明白了本课的学习方法就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来理解分析施密特博士的内心世界。

第二, 默读勾画。郭老师先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3、4自然段, 并请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用“——”勾画出最能体现卡尔.施密特博士工作认真、严谨的语句。这个环节, 郭老师是让学生以自己的积累去自由解读文本, 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 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初步感知施密特博士工作时的认真、严谨。

第三, 精读词句。郭老师很注重学法指导, 先抓关键词句, 再体会感情, 然后指导朗读。其中“关于时间”句子的处理, 我觉得郭老师拿捏得比较好!郭老师先让学生找到句子:“时间啊, 你慢些走, 让博士完成他最后一个实验, 实现他的心愿。不!时间你快些走, 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要再受痛苦的折磨……”学生自读后, 就关键词语“快些走”、“慢些走”进行集体讨论, 分析作者当时内心的极度矛盾, 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作者对博士深深的爱以及无比的崇敬、敬佩, 然后再一次又一次指导学生深情朗读这个句子, 帮助学生融情会意, 深刻体验, 让学生的激情随文本飞扬。

策略二:问

本节课, 郭老师的“导”是围绕学生的“问”进行的。如学习重点句子:“他把体温表夹在腋下, 抬头看看手表, 把每一分每一秒的感觉详尽地写下来, 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郭老师请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语并提出思考题:读到这里, 你能抓住“像往常一样”提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接下来, 学生提问很踊跃。然后老师顺势而为, 总结归纳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阅读课文, 解读课文。郭老师这种抛砖引玉的做法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因为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更便于老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而且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策略三:说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中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本堂课, 郭教师引领学生围绕关键词语提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后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勾画、思考, 努力让学生主动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推敲关键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请看课堂实录:

师:这次实验“像往常一样”吗?生:不一样。师:有什么不一样?生:这是一次令人恐惧的实验。生:这次实验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来做实验。生:这是一次死亡的实验。生:这是一次十分痛苦的实验。师:谁痛苦?生:卡尔.施密特博士。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卡尔.施密特博士的痛苦?找出来, 读一读。生: (读) 汗水, 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着, 脸上的肌肉不断地抽动, 他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燥热, 想喝口水……生: (读) 突然, 他什么也听不见了, 耳朵里像有什么东西在发出噪音, 但他还是顽强地记录着:“睁开眼时, 眼皮疼……快4个小时了……”

从课堂实录中看出, 面对学习难点, 郭老师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通过独立思考、作批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实践中就领悟了“抓住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郭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也是很成功的, 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生的推敲词句的能力, 又突显了教师适当的“导”的作用。双剑合壁, 效果明显。

另外, 郭老师这节课的精彩之处还在于结尾的“说”:为了深化学生对博士的这种无比的崇敬、敬佩之情, 郭老师顺势安排学生凝望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 并让学生在博士的墓碑上写一句话, 表达此时的心情。学生此时已经激情澎湃, 几句话就畅快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卡尔.施密特博士, 你以生命为代价, 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 你真伟大!”“卡尔.施密特博士, 你留下的实验记录, 为后人研究抗蛇毒血清提供了多么珍贵的资料, 你真了不起!我们永远忘不了你!”

然后老师导:是的, 我们不会忘记您——

学生齐说:卡尔.施密特博士!

老师再导:更不会忘记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完成的——

学生再说:一次特殊的实验!

这样, 郭老师以精彩的说写结合回扣了主题, 并抓住了关键词语“特殊”和“珍贵”让学生再次感悟理解,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真是巧夺天工的设计啊!

教学思考: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听郭老师《一次特殊的实验》这一课, 我深刻地感受到:要想让学生爱语文、学好语文, 老师要的事情很多。从这堂看, 郭老师抓住了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指导思路清晰, 层次清楚, 突出了教学重点, 也基本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体效果很好。

篇9: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篇10: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你在3分钟内能完成吗?(12分)

6×3=

25+5=

30-9=

6×6=

2×6=

16-4=

20+5=

3×4=

0×8=

7×3=

6×2+6= 7×8-5=

二、填空(30分)

1、看图写算式。

□□□□□ 加法算式:

□□□□□ 乘法算式: 或 □□□□□

2、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2+2()或()6+6+6+6()或()4+4+4+4+4+3()或()3、4×7读作(),表示()个()相加或表示()个()相加。

4、在○里填上“﹥、﹤、=”

4×5+4○30

7×3-7○2×7

0×5○3×2 45+11○8×7

8×4○4×7+4

3×3○3+3

5、按要求列式:

(1)写出2道积是12的乘法算式:(2)根据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写两个乘法算式:

6、下面()里最大能填几?

3×()<25

8×9>()

36>5×()

50>5×()()×7<45

4×()<33

7、在○里填上“+”、“-”或“×”。64○8=56 8○5=40

48○8=40 21○7=28 3○8=24

8○7-8=8×6

三、是非审判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1、2×5读作2乘5。()2、2+2可以写成2×2,3+3可以写成3×3。()3、6+6表示2个6相加。()4、3个7相加可以写成3×7。()

5、计算6×3和3×6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计算。()

四、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5分)

1、求3个4的和,用加法算式是()

A.3+3+3+3+3

B.4+4+4

C.3+3+3 2.4+4+4+4+4改写成乘法算式是()A.4×4

B.4×3

C.4×5 3.得数与5+5+5+10的结果相等的乘法算式是()A.5×4

B.10×4

C.5×5

五、我是小画家。(18分)

1、画〇表示下面的乘法算式。

4×5

3×2

6×3

2、在下面的钉子板上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

六、文字题(10分)1、3个5连加,和是多少? 3与5的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3、6与2相加的和是多少?

4、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七、解决问题(20分)

1、一支钢笔5元,小芳买7支这样的钢笔要多少钱?

2、有一本故事书,小兰每天看5页,小红每天看6页,一个星期后小兰和小红各看了多少页? 小兰:

小红:

3、王老师去书店买了7书,每本书9元,她一共花了多少钱?

4、公路边种了两排树,每排8棵,一共种了多少棵?

5、买东西。

薯片4元 饼干8元 巧克力5元 蛋糕6元(1)小华买了3盒(hé)薯(shǔ)片,一共要付多少钱?

(2)小云的钱正好够买4块蛋糕,小云带了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并解决问题。问题:

算式:

问题:

篇11: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3 ,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把物体进行平均分,并体会到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3、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把物体进行平均分。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10根小棒

1、让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说说有几种分法,哪一种是平均分?

2、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3、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⑴理解题意: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

⑵用小棒表示铅笔。拿出12根小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

(3)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3页课堂活动3题的游戏。

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练习十四1-4题。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 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⑴平均分成 4份 ,每份几根?

⑵每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1。

⑴拿出8个小●,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

学生操作口答。

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

2×4=8              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  (板书)谁知道8÷4=2  是什么算式吗?给各部分取个名字。

板书:           8    ÷     4=    2                   除法

除号

⑷怎么读这个 算式呢?学生试读。

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⑸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并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教学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问: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试一试。

生说,师板书:12÷3=4(组)

(3)让学生根据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猜测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12  ÷ 3  =   4(组)

被除数  除数   商

2、教学例4。

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

⑴学生操作

⑵写出算式           板书              15   ÷     3=  5

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今天我们对除法进行了初步认识,要分的总数作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数作除数或商。

四、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第3题。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练习课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1)  摆一摆

①15根小棒平均分成5 份,每份几根

②12个●每2个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⑵看算式圈一圈

▲    ▲    ▲    ▲    ▲    ▲

▲    ▲    ▲    ▲    ▲    ▲             18÷6=3

▲    ▲    ▲    ▲    ▲    ▲

2、复习乘法、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意义

①小兔回家

独立连线。  反馈。你是怎样连的?

②判断口答

理解题意,哪种分法正确?

二、巩固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⑴摆一摆

a、把10个  ▲,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写出算式 。你是怎样想的?

b、把20个  ▲,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 。你是怎样想的?

c、把24个  ▲,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 。你是怎样想的?

⑵、看图填数。练习十四4题

a、观察①小题,说一说图意,把谁进行平均分?

写出算式

b、观察②③小题,填空,写出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作被除数?

三、发展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2、思考题

二年级一班的人数比20多,比30少。分的组数和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个班有多少个小朋友?

四、课堂作业

看算式,摆小棒

24÷4=6                     32÷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我们进行了什么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1课时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课堂活动  。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 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 初步理解 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 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能 初步理解 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

教学准备

例1、例2教学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例1情景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2)解决问题。

小红问:把这24个苹果平均放入4个盘子里,算一算每盘放多少个?

反馈。算式怎样列?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 :24÷4=6           四六二十四

小玲问;把这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算一算可以装多少盘?

反馈。算式怎样列?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 :24÷6=4               四六二十四

2、你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解决了问题,写出了算式,比一比,想一想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

②反馈。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

⑴看图,说出商品的价钱。

⑵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叙述时语言完整)并列出算式,

板书算式               18÷3=

……

⑶怎样求出商?

小组活动。

反馈

⑷ 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3页课堂活动1题。

说一说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小组交流。

反馈情况。

2、书上84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反馈情况。

篇12: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第四单元:测量长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吸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

第3册教学设计·

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课件演示1 cm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手指的宽约是1 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

第3册教学设计·

(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第3册教学设计·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

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第3册教学设计·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

第3册教学设计·

以用“米”作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第1题,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学生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

学生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从填好的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们这组×××同学最高,××同学最矮。学生2:我还知道我和×××的身高相差5厘米。2教学课堂活动

第2题请你找出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学生量后再告诉同学或老师,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第3册教学设计·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

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第3册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上一篇:建行吸金培训总结下一篇:诫子书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