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面试

2024-07-12

教师公开招聘面试(共6篇)

篇1:教师公开招聘面试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面试:透析公开招聘面试

上海教师考试网()。上海中公教育()联合制作

第一节 从面试公告的角度解读

“公告”就是公开告知,如今面试公告都会在网上发布,面试公告通常都会附有进入面试的应试者名单。参加完笔试的应试者应当时时关注所在地区教育局或报考单位的网页,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否进入面试,其次要了解竞争对手的一些资料,以便为下一步的面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公开招聘面试公告通常包含以下内容:面试的时间、地点、形式、流程,面试的科目及教材版本,成绩计算办法,纪律要求,注意事项,进入面试的应试者名单(有的名单先于公告公布)等。

面试公告虽然是一种信息的公布,但绝不可小视,里面的信息很多,有效掌握这些信息,对应对面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面试形式包括说课、试讲、限时问答即答辩等。应试者要仔细阅读面试公告,先弄清楚本次面试是哪种形式,以便利用已知的信息来着手准备自己的面试,这样就会少走弯路,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面试成功率。

对面试流程的了解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面试公告会对整个面试作出具体的流程安排,比如有些单位的面试流程是有选择的,可能只有说课,也可能先试讲,再答辩。应试者要注意做些相应的准备。

准确掌握面试的科目及教材版本等信息。应试者要在面试公告公布之日起就要对所需要用的教材进行预习。通常面试会在公告公布的一周之内进行,有的则会更快,应试者切忌背教案,而要备教案,一字之差,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面试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面试内容对于不同的应试者来说是相对变化的、灵活的,硬背下来的东西不一定适合面试时的氛围,而有效的准备则会给你的面试增添灵动的色彩。这种有效准备既包括对教材教案的准备,也包括心理上的准备,这就要求应试者把准备过程当成真实的面试,这样的准备才是充分的,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应试者还要对面试成绩的计算方法有所了解。例如,某地区教师公开招聘面试公告中说:面试分数按百分制计分,面试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为合格,总成绩按笔试成绩30%+面试成绩70%计算。面试成绩要折合成总成绩的70%,面试的分量之重不言而喻,所以要对面试高度重视。有些应试者笔试成绩很高,觉得自己在面试中的把握很大,但却忽视了总成绩的计算方法,而功亏一篑。所以,应试者一定要注意总成绩的核算方法,从而在面试中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面试公告中所提示的信息一般很明朗,但也存在着潜在的信息,只有对面试公告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理解,才会对你的面试起到积极的、准确的指引作用。

下面列举两份面试公告,以帮助大家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区2009年教师公开招聘面试公告

为做好2009年××区教师公开招聘的面试工作,经区教师公开招聘领导小组研究同意,现将××区教师公开招聘面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面试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二、面试对象

笔试入围人员。

三、面试的时间、地点

1.面试时间:2009年8月27日。

2.面试地点:××市第十六中学。

四、面试内容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技能测试,包括教案编写、授课和答辩三项内容,教案面试课题由主考、副主考现场抽签确定。报考区直学校的人员测试内容为学校现行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教材为各学科必修Ⅰ;报考农村学校的人员测试内容为现行八年级第一学期课程,教材为各学科八年级上;报考职业学校的人员测试内容为职业学校相关学科课程。

五、面试程序

1.应试者须于2009年8月27日早晨6:50之前到达面试考点报到。

2.应试者面试顺序采用临时抽签的方法确定。

3.应试者编写教案:时间为60分钟。

4.授课及答辩:应试者进行无学生授课及答辩,时间为30分钟。

5.评分方法:考官组根据应试者教案、讲课和答辩的情况按照规范的评分标准进行综合打分。每组设5个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面试成绩保留2位小数,由主考官当场向应试者公布。

六、注意事项

1.应试者请于2009年8月24日至25日到××区人事局领取面试通知书,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2.应试者进入考点必须出示面试通知书、身份证、笔试准考证。

3.应试者可自带相应的教材,不准携带优秀教案、教辅等方面的书籍和通讯工具进入考场。

4.应试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考点抽签、编写教案、授课,不按时到场者视为自动放弃面试资格。

5.按×价费〔2002〕298号文件规定,收取面试费80元。

××区人事局

××区教育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县教育局2009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面试公告

根据××市教育局《2009年××市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公告》的精神,现将××县2009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面试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面试时间、地点

1.面试时间:2009年7月5日。

2.面试地点:××县实验小学。

二、面试办法

面试采取片断教学或技能测试办法进行,片断教学15分钟。其中艺术教育和幼儿园教师岗位技能测试30分钟。

三、面试内容

初中美术、历史、数学、计算机和小学计算机岗位面试内容为初中七年级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小学英语岗位面试内容为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材内容,小学教育(语文或数学)岗位面试内容为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初中艺术教育岗位和幼儿园教师岗位面试内容相同,测试键盘乐器弹奏、视唱、朗读、舞蹈、绘画等方面基本技能。

四、成绩计算

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

五、有关事项

1.应试者于面试时间前一天下午3:00携带身份证、准考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到教育局人事股审核。凡有弄虚作假行为者,取消面试资格。

2.确定参加面试的应试者,教育局将提前2天电话联系,若面试人选放弃,则按应试者笔试成绩由高到低顺延递补面试人选。面试当天,应试者未按时到达面试考点的视为自动放弃面试。

3.面试时,应试者带身份证、准考证到测试点,不得携带教学资料和通讯工具。应试者使用的教材由教育局统一准备,撰写教案的笔自备。

4.参加面试的应试者成绩将在教育局网公布。

5.根据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列名次,按照1∶1确定体检人选。参加体检人员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准考证。体检时间另行通知。有人员体检、考核(政审)不合格出现缺额时,在报考同一职位的考试成绩合格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6.经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合格的应试者名单,在教育局网公示5个工作日。最后按人事属地管理原则报县人事局审批。

7.其他需咨询的有关事项,请与××县教育局人事股联系,联系电话:××××××,联系人:××老师 ××老师。教育局网址:http://。

××县教育局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日

面试是用人单位选聘录用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必不可少的步骤,是供需双方相互加深了解的必要途径。面试不仅可以考核应试者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观察应试者的仪态、气质、口才、应变能力和某些特殊技能。因此,择业过程中的面试是相当关键的一步。

从理论上讲,面试可以测评应试者的素质,但由于不同的人员甄选方法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只有扬长避短综合运用,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在人员甄选实践中尤其是在教师面试中,用人单位并不是以面试去测评一个人的所有素质,而是有选择地去测评应试者的潜在素质,也就是看这位应试者有没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潜力。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的面试内容与一般的职位面试有一定的区别。其面试测评的主要内容有:

一、仪表风度

这主要来自于对应试者的体型、外貌、衣着举止、精神状态等的观察所获取的信息。对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来说,公众对其仪表风度的要求是较高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外在的举止风度往往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品质。仪表端庄、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的人,一般做事有规律、注意自我约束、责任心强。而在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面试中,仪表风度虽不是最重要的,但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面试的应试者,可以化淡妆,不宜浓妆艳抹,刘海不要遮住眼睛,更不要烫发、染发,尽量做到清清爽爽。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教术科的应试者要穿正装,男士别忘了打领带,教体育的应试者则要穿运动服。妆容、服饰还要符合所教授学生的年龄层次,教授小学和教授高中,妆容和服饰绝不能一样,要既贴近学生的年龄层次又不失庄重。总之,女教师给人的感觉要既典雅又平易近人;男教师给人的感觉要挺拔而充满阳刚之气。

二、专业知识

对专业知识的考查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知识的考试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面试了解应试者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此对其拥有的专业知识是否符合所要应聘职位的要求做出有效的判断。因此,面试可以作为对专业知识考试的一种必要的、有效的补充。面试对专业知识的考查更具灵活性和深度,所提问题也更接近职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发挥程度的高低关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整体教育质量程度的高低,所以作为教育队伍的后备力量,在没有成为教师之前,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要广泛地涉猎多个学科的基本知识。

三、工作实践经验

这一点一般根据查阅应试者的个人简历或求职登记表,设计相关的提问以加以检验。向应试者查询有关背景及过去工作的情况,以证实其所具有的实践经验,还可以考查应试者的责任感、主动性、思维力、口头表达能力及遇事的理智状况等。在面试中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出现,所以应试者要在备考中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对自己过去的工作或者实践经验作出反思,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都要总结。在面试时,不必将自己过去工作或实践中的优秀方面和盘托出,可以适当地说一些自己曾犯过的错误,以及自己又是怎样解决和反思的。在考官看来,这将不再是你的缺点,而是你的宝贵经历,对今后的工作会起到借鉴的作用。

四、口语表达能力

面试中的口语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应试者能否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观点、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顺畅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感染力、音质、音调等。这一点对教师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说话要言简意赅不失情感。应试者要格外注意,切记不要频繁出现口头语、非重点重复的话语、不合时宜的言论。例如:有些应试者在面试时很紧张,“嗯、这个、那个”等口头语总是重复出现,这其实就是紧张不自信的表现,即使你的内容很精彩,这些口头语也会使你的成绩打折扣。所以要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多加注意和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五、综合分析能力

面试中的综合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应试者能否对考官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抓住本质,并且说理透彻、分析全面、条理清晰。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因为教师要将知识通过分析讲给学生,也就是把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传授给学生,因此,这一点也是不可小视的。

六、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这一点主要看应试者对考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准确,回答是否迅速、准确;对于突发问题的反应是否机智敏捷、回答恰当;对于意外事情的处理是否得当、妥当等。教师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教学体现出来的,比如说,课堂中教师的提问由学生回答之后,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引导,这就体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因为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是不可预知的,这其实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专业素质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教师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具备综合能力。

七、人际交往能力

在面试中,通过询问应试者经常参与哪些社团活动,喜欢同哪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以及在日常社交场合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了解应试者的人际交往倾向和与人相处的技巧。教师面试中,测试应试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来体现,应试者要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要在这方面做些准备。

八、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

自我控制能力对于教育工作者及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如学校的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遇到上级批评指责、工作有压力或是个人荣誉受到冲击时,能够克制、容忍、理智地对待,不致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工作要有耐心和韧劲。这表现在对自己和对学生以及对工作的掌控能力上。

九、工作态度

这一点一是了解应试者对过去学习、工作的态度;二是了解其对现报考职位的态度。在过去学习或工作中态度不认真,做什么、做好做坏无所谓的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也很难说能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教师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工作态度必须严谨端正。

十、上进心、进取心

上进心、进取心强烈的人,一般都有事业上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表现在努力把现有工作做好,且不安于现状,工作中常有创新。上进心不强的人,一般都是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什么事都不热心。

十一、求职动机

这一点是了解应试者为何希望来本单位工作,对哪类工作最感兴趣,在工作中追求什么,判断本单位所能提供的职位或工作条件等能否满足其工作要求和期望。

十二、业余兴趣与爱好

休闲时爱从事哪些运动,喜欢阅读哪些书籍,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有什么样的嗜好等这些属于应试者的兴趣和爱好的范畴。了解这些情况,以便为应试者被录用后在工作学习中展现个人魅力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应试者的进步成长。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就要从各方面来武装自己,这样才会真正地为教书育人打好基础。上海教师考试交流群:

167766078

篇2:教师公开招聘面试

工作实施办法

根据临人社函(2012)112号和《霍州市2012年公开招聘教师工作实施方案》精神,为确保我市教师招聘面试及录用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基本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笔试成绩确定面试人员,按总分从高到低录用。1999年12月底前的毕业生按所报科目单独排序。

二、资格复审

面试入围人员持身份证、笔试准考证于二O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下午六时前到市教科局报到和进行资格复审。资格复审通过的入围人员准予参加面试,发放面试通知书,未按时报到者按自动放弃论处。最后一名面试人员出现分数并列时一并入围,对资格复审中因资格不符被取消面试资格或考生放弃面试资格产生的面试人员空缺,从所报科目未入围人员中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递补,递补出现并列分数时一并入围。入围面试人员达不到1:2比例的科目,入围人员的面试成绩必须达到60分以上(含60分),由招聘领导组决定是否录用,低于60分的不录用,取消招聘名额。

1999年12月底前的毕业生,按笔试成绩和所报科目人

数比例确定面试及录用人数。笔试成绩达到面试分数线的直接入围面试,笔试成绩未达面试分数线者,按笔试成绩由高到低补足所剩面试空额。

三、面试对象:

通过资格复审的面试入围人员,由霍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和霍州电视台发布公告及面试入围人员名单。

四、面试的形式和内容:

1、面试内容:

幼儿园为大班教材、小学为五年级教材、高中为高二年级教材、职中为现行的专业课教材。

2、面试采取讲课和答辩的方式进行。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各学科面试组设考官5人,其中1人为主考官;另设计时员1人、记分员1人、监督员1人;面试考官全部为外聘人员。

3、考生提前90分钟抽取课题,备课时间为90分钟。讲课答辩时间为15分钟;讲课答辩满分为100分,其中讲课80分,答辩20分。

五、面试成绩的评定:

考生的面试成绩按5名考官的总分计算平均分(保留两位小数)。面试成绩经监督员现场签名确认,并当场告知考生。

六、面试工作安排:

1、面试时间:

2012年7月30日至31日。每天上午6:00开始抽课

题,8:00开始面试。

2、面试地点: 霍州市一中

3、面试考生凭二代居民身份证、笔试准考证和面试通知书参加面试。

4、面试分组:

面试分八个组进行。分别是:综合一组、综合二组、综合三组、理综一组、理综二组、英语旅游组、文综组、音体美组。

5、面试考点管理

面试考场实行封闭式管理,考生、面试考官和考点工作人员进入考点前均应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并由相关人员统一管理,隔断与外界联系。考生不得向面试考官透露任何个人身份信息,只能报面试抽签号。在全封闭的状况下,临时抽签决定讲课先后顺序。

七、预录与体检:

1、考生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两者之和计算为考试总成绩[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60%+面试成绩×40%]。根据总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按1:1的比例确定拟聘对象。若总成绩相同时,一并录用。并于2012年8月1日予以公示。2、1999年12月底前的毕业生,笔试成绩达到面试分数线入围面试的考生,面试成绩在60分以上者(含60分)全部录用。笔试成绩未达到分数线,按比例入围面试的考生

按总成绩从高到底录用剩余空额。

3、对预录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审查资格不合格者,取消预录资格,由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资格审查合格者,进行体检,体检在市人民医院进行。

八、审核与报批

对体检合格人员由市人社局和教科局组织考核(拟聘对象必须及时提供本人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遵纪守法证明和当地乡镇(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思想鉴定和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证明);根据考核情况,拟定聘用人员,报请招聘领导组研究后张榜公布。

九、聘用与派遣

经考核合格批准聘用的人员,由教科局组织岗前培训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聘用等相关手续,派遣到相应学校任教,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内不得借用到城区中小学任教,否则试用期考核定为不合格。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者,正式聘用。试用不合格者,取消聘用。

新聘用人员于2012年秋季开学前持证上岗,服务期不少于5年。

篇3:教师公开招聘面试

1.

结构化面试是指命题者通过制定客观、全面的评分体系, 在明确招考职位的基础上, 分析招聘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命制与评价要素相对应的面试题目, 并对每一个题目列出答案要点, 并遵循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的面试。

2.

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法大大地降低了传统的面试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结果更公平、公正, 显示出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主要有以下特点:

2.1面试的实施过程对所有的应聘者相同

在结构化面试中, 不仅面试题目对所有报考相同职位的应聘者相同, 而且面试的指导语、面试时间和题目的顺序、面试的实施条件都应是相同的。这就使得所有的应聘者在几乎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面试, 保证面试过程的公平、公正。

2.2面试评分体系规范、人性化

对于每一个测评要素, 结构化面试都有规范的评价标准。表现在每个要素都有严格的操作定义和面试中的观察要点, 使考官对应聘者的评价有统一的标准尺度, 从而避免了对考生的整体感觉与按要点评分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并且应聘者面试的最终成绩是经过科学方法计算出来的。

2.3考官的组成有结构

在结构化面试中, 面试考官的人数必须在2人以上, 一般有5-7名考官。考官的组成常常根据拟任岗位的需要按专业、职务甚至年龄、性别按一定比例进行科学配置, 其中有一名是主考官, 一般由他负责向应聘者提问并把握整个面试的过程。

3. 结构化面试的八大测评要素及权重

3.1综合分析能力 (权重17)

综合和分析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思维的智力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理解把握和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 综合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3.2言语表达能力 (权重20)

以言语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听众采用不同的方式、风格, 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 并试图让听众接受的过程。

3.3应变能力 (权重14)

在有压力的情境下, 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3.4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权重10)

对自己、他人、部门的活动做出计划、排出日程、调配资源, 并对冲突各方的利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协调。

3.5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权重14)

建立和维持自己与他人、团体的关系, 这些关系是有目的的、与工作相关的, 包括与他人的沟通, 以及组织中的合作、协调等。

3.6自我情绪控制 (权重10)

在受到较强刺激或处于不利的情境中时, 能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 并约束自己行为反应的能力。

3.7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权重7)

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个人的求职目的与拟任职位所能提供的条件相一致时, 个体胜任该职位工作并稳定地从事该工作的可能性较大。

3.8举止仪表 (权重8)

考生外在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表现。

二、结构化面试的实施过程

1. 面试考官的选拔、培训工作

结构化面试不同于传统的面试, 面试考官应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面试测评的准确度。所以面试前应选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掌握相关的测评技术的考官并加以培训。

2. 面试之前的材料准备

材料应包括应聘者的简历、结构化题本、面试评分表、平衡表、面试程序表等。结构化面试前的资料准备充分, 有利于考官合理确定面试时间、掌握面试进度, 对于结构化面试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3. 面试人员的分工协作

一般来说面试考官应包括:人力资源部的人员、用人单位的人员。人力资源部的人员负责简历、薪资、求职动机等一般事项的考察;用人部门的人员负责技能、专业知识等业务方面的考察。

4. 面试成绩的评定及计算

面试结束后, 将考官对每位应聘者的测评要素的打分录入评分系统, 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 (例如: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计算出最终得分。

三、结构化面试中存在的问题

1. 命题工作不够严谨, 需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般情况下, 命题人员没有与招聘单位进行沟通, 没有了解招聘单位所提供的资料和岗位职责, 就开始设计测评要素和面试题目。题目欠缺针对性和精细度, 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2. 面试结构过于固定

面试题目缺乏层次感, 根据提前设计好的问题、程序进行。面试过程也比较单一, 问题可能显得唐突。大多应聘者在回答问题时都能隐匿自己的不足, 凸显自己的优势。所以要亟需其他测评手段予以补充, 以达到理想的测评结果。

3. 考官手册还需完善

考官手册上一般只有面试程序、评分要求以及纪律方面的内容, 没有关于考试职位的内容。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仅靠主考官在考试当天考官集中时的简短说明, 将给面试工作带来影响。

4. 考官队伍组成不合理

结构化面试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 我国考官队伍的主体多由招聘单位的领导组成, 而且临时抽调的面试考官对拟聘职位和面试测评技术也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 导致其在具体选才过程中, 可能会造成种种失误。

5. 考官对各要素评分标准的理解缺乏统一

结构化面试中, 每位考官由于职务、资历、学历、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对每一条测评要素的理解不同。因此考生能得到公正的评价成为面试工作的重要问题。

6. 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发展滞后

由于结构化面试刚刚起步, 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都还比较薄弱。结构化面试的理论建设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理论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较少, 对新题型开发的力度还不够。

四、结构化面试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对面试人员进行培训

面试考官虽然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但往往在评分时出现结果偏差的情况, 所以要对面试考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改善提问技巧、建立和谐的相互关系、倾听的技巧以及掌握相关资料的能力。

2. 合理地进行考官的分工

面试前给各个面试考官进行明确的分工。需要有一位面试考官充当主持人, 决定开始和结束面试, 同时也应该就谁来提问达成一致意见。

3. 引入科学的工作岗位分析

面试试题应在命题前进行详细的岗位分析, 命制的题目必须与岗位的职责相关。因此, 命题人员应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岗位所需的胜任力要素, 并作为面试的重点考查内容。

4. 增加行为描述性面试

用人单位通常要询问一些与目标岗位紧密相关的行为性问题, 因此, 对结构化面试稍加变通, 既可以保证面试的公平公正, 又可以充分体现了因人施测与发挥主考官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5. 面试考官手册需要完善

面试考官手册中应当涉及相关单位的职位背景材料, 为考官更深入地全面了解即将进行的面试做好的准备。这样做有助于面试考官对招聘单位的文化背景和职位要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6. 加大对其他面试形式的开发和使用力度

为了更好地对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实施评价, 必须进一步开拓思路、转变观念, 对面试内容、形式进行创新研究, 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面试题目和形式, 才能对应聘者相关能力素质做出更准确的评价。

五、结论

当前, 结构化面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和不可或缺的环节, 已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常用的一个新技术、新方法。虽然结构化面试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特点, 但在公开招聘工作中还会遇到诸多问题亟须改进和完善。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 只有这样, 结构化面试才能在人才评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当前, 在国内外无论是公开选拔还是人才招聘, 面试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我国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选拔、招聘工作的重视, 面试工作也应逐步趋于规范。结构化面试是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面试测评技术,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选拔任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在介绍结构化面试的涵义、测评要素、实施过程和现状等方面的基础上,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对其的要求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工作提供经验与参考。

关键词:结构化面试,公开招聘,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富新, 谢鹰, 刘文鹏.高速铁路移动网络覆盖方案的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 2008 (9) .

[2]项成芳.结构化面试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领导科学, 2007 (12) .

[3]单国旗, 饶惠霞.结构化面试在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解析及应对策略[J].商业研究, 2007 (12) .

[4]邢占军, 姜姗姗.结构化面试质量评估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理论学刊, 2010 (2) .

[5]林莉.企业员工选聘中结构化面试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 2010 (7) .

[6]桂芳.企业在毕业生招聘中如何试行结构化面试[J].人力资源管理.

篇4:教师公开招聘面试

一、招聘的人数、岗位及资格条件

(一)办公室文字秘书1名

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党员,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实际工作经历者优先。

(二)政治处文字秘书1名

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党员,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实际工作经历者优先。

(三)管理系(社科部)教师2名

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应用心理学、社会学或社会工作学专业。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优先。

(四)信息工程系教师2名

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优先。

(五)基础部体育教师1名

岗位要求:2010年应届毕业生,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体育专业,身高1.80米以上,有篮球专项特长者优先。

以上招聘人员均要求35周岁以下(1975年6月30日后出生),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可放宽至40周岁。

二、招聘工作的步骤和程序

(一)组织报名(2010年8月9日—11日)

应聘者持个人身份证、个人详细简历和近期1寸免冠照片1张到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政治处报名。

(二)资格审查(2010年8月12日—15日)

(三)面试测试(2010年8月16日—17日)

1、应聘教师岗位的人员,主要采取试讲方式进行。

2、应聘信息工程系教师岗位的人员,加试计算机应用技能。

3、应聘文字秘书岗位的人员,主要采取考核写作能力的方式进行。

(四)考核(2010年8月18—24日)

(五)体检(2010年8月25—26日)

联系电话:0771-57013030771-5703110

篇5:教师公开招聘面试

根据区招聘教师方案规定,按笔试成绩1:3确定进入面试人员,现将名单予以公布。(名单附后)

面试时间:2009年9月6日上午7:30----下午6:00 面试地点:南阳市十九中(原环城一中)

面试试讲内容:高中各科为一年级现行教材

初中各科为八年级现行教材

小学各科为五年级现行教材

宛城区2009年公开招聘教师

领导小组

2009年9月3日

面试人员名单

高中语文 6名:聂锐马飞梁丰宝李延霞

徐长征

高中数学 6名:陈迪胡雷云吴 品刘 姝

李 征

高中英语 6名:王万博胡佳佳赵冬丽陈 玉

宋宗永

高中物理 6名:李 乐赵合强吴 双吴冬冬

王盛林 谢金娟黎 晓李坤芳吕长春

高中地理 6名:赵 琰王 静许泉泉张华玲李 福

尚东宛

初中语文13名:刁 静姚 闯宋江巧刘 果来晓瑞

胡述正王培娜闫冬阳刘 玉王珂王保石

孙 惠陈秋粉

初中数学15名:张 展孙志祖 刘莹莹丰 景田本晓

李贵乐范钰伟 张莉 杜宁杨 永方新明董雅丽牛东云 姚建伟 吴文聪

初中英语13名:李怡果李美怡 葛 涛 黄文君陈保宏

来新贯张颖段春香 杜跃明 关 菲郭徽李万云

曾金雪

初中信息技术21名:张冰冰 尚苗苗 夏 丽 张 倩 郭跃尊

杜治海 王晓康 陈一博 杜祖昌 龚 艳 潘付东 沈元路

赵月 吕国丽李 秋蔡宇超 李 磊 姚振宽 袁雪峰

张永博 刘书杰

初中音乐21名:袁夏生 王玉霞 宋雨 李俊锋 秦 栋 冯晓宛 苏丹丹 蒋西文 胡丹丹 彭洋阳 刘 莹李警伟李红森徐 爽牛 妍胡 慧 范洋洋 杜 营王修敏刘 锋谷 钦

初中美术10人:杨振娣 田向阳 杨 爽乔 丽李 娟徐荣远 蔡东平申 翠訾聪聪 苏延娟

小学语文55人:裴景鄂 齐海燕 陈 婉陈付焕 康永乐 贺雪婷李 先樊松龄 靖安达 赵鸿喜薛 野冉 苹李国锋 闫媛媛 杜金露 李五兴 李瑞丹严 肃刘雅迪 刘 亚张春英 孙 楠常 艳叶 青孙 夏曹莉莉 尹红珍 谷 蕾王涤贫 杨玉宾马 青曹 禄张 坤 吴双彦 丁 景段 燕张楠楠 黄 黎李斐婓 李青友 李林升 龚 丽宋海峰 张 翅张书仙田 甜王 振 苏 颖徐文钊 李运玲 张 娜常 波唐 欣芦培玲邵大景

小学数学48人:孟凡佳 王 伟 白永合 龚小鑫 张静雪 吴玉松李岩庆蔡 锐 郭 靖 殷云端 张华甫 陈 雪

李姗耘 杜献威 唐双双 许秋霞 王红蕊 张平

郑国翠 关 伟刘 娟李银峰 谢宗乐 郭 彦

张 鹏朱荣杰 马 楠白 磊 王元果 李 婉

李 豪许天勇 李 素 任团团 李小菲 熊冬梅

刘红燕 邹振梅 梁 慧 孙天梁 曹彦桢 牛晓丽

王立雯 钱鑫鑫 陈方方 楚宝春 张 建 曹萌莉

小学体育21人:

贾东晓 黎 艳 徐学范 李 东 李胜杰 王春龙王丛炜 许 振 赵朝峰 陈 静王 轲陈 铮

周黎明 何 鹏 邵 健郭 辉邢文超 宗 龙

篇6:教师公开招聘面试

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 说课的基本形式是“四大模块”模式,它由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构成。按照这种基本模式要求的框架去进行说课,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存在的随意课、盲目课和单纯的传授课等不规范、教法陈旧的教学形式,逐渐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初登讲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或虽然有教学经验但初次接触说课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全面把握教材,宏观感受教学全过程,快速规范教学行为的好方法,便于教师逐渐提高研究层面,取得更大收益。

“四大模块”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说教材。这一板块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要说清这一课在整个教材的位置,又要说清在这本书以及本单元的位置。只有既清楚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清楚学生后续学习内容,才能定位准确。内容确定,目标从三维角度即可确定,勿需多说。

第二,说教法与学法。针对内容,针对学生情况,找准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以上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说教学程序。上面两个板块的内容搞清楚以后,下面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采用何种方式导入,如何突显重点,突破难点,要说出具体的方式方法等,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进行预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可一一说明。

第四,说板书设计。这一板块如有,可说明其作用,如无,不用赘述。

其中第二、第三板块是说课中的亮点,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教师的整体素养。说课就如一篇论文,体现了是什么(教学内容)、为什么(教法与学法的设计)、怎么样(教学过程的实施)三方面的问题。

一、说课的万能模式

(一)自我介绍

姓名、单位(现从事工作)、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

(1)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①本课内容所选教材;

②本节内容所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③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什么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又有什么影响?

(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②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际;

③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

2.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

(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2)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状况;

(3)教师实际水平。

目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能。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这种方法?预计达到什么效果?选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目的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

3.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说教学程序包括:新课程导入,新课讲解,评价教学效果,巩固新课。

(1)导入

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问(换位思考)。用什么方法导入?有什么好处?能有什么效果?

(2)讲解

①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参与哪些内容?学生独立完成什么?

②在新课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思维定势须克服?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去做,有什么补救措施?

③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3)评价教学效果(反馈)

评价教学效果包括提问和课堂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

(4)归纳总结

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

4.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要根据教学的思想、学习的思路、教材意图,对原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重新组合,产生一种暗示效应,使信息得到浓缩。

优秀的板书设计,不是文字与线条的简单结合,而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构思按一定规则画出的图形,是老师心血的结晶,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讲究艺术构思,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系列化、表达情境化,同时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遵循板书的基本原则,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针对性、高度的概括性、周密的计划性、适当的灵活性、布局的美观性、内容的科学性、形式的直观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顺畅、整洁、明快的感受。

二、说课的个性化策略

(一)理论运用策略

说课与授课不同,它不仅要讲“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说明“为什么”,这是说课的质量所在。理论运用策略在说课过程中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需要理论的支撑,教学实践需用理论来指导。但应试者应注意不能孤立地“谈”教育教学理论,而要把说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应当自然,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说课中必须重视“说”课程标准:一要说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二要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要求;三要说本节课内容应该贯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哪些教学原则,可以采用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哪些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和探究式“学”)。其次,还要把握好理论“深浅”程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未必就好。总之,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合理、科学,这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1.突出学科教学理念

从说课的内涵来看,教学理念在说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是整个说课的灵魂。虽然备课也需要理念的支撑,但是这时的理念常常是潜在的。上课时教师不必向学生讲教学理论或理念,而说课则要求教师把教学理念摆在首位,并发挥其指导功能和支撑作用。没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说课,便没有了分量、力度和光彩。现在大家都承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很难,总让人感觉教师是主角,一切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设计之中,几乎听不到教师对教学过程或教学效果的预测,几乎听不到教师对学生诸如原认知、能力、技能、态度等更为详尽的分析。即使很多教师在说课的开头有对学生的分析(或“想当然”的分析),但在后面的策略、方法、评价却很难确认具体的“说”法。大家承认“以学生为主体”,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说课不能说是成功的说课,因为它缺乏现代教育理念。

2.诠释学科教学思想

从说课的表现形式来看,说课不是教案的复述,也不是上课的预演,而是教学设计的精彩说明。教学设计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教师在说课中必须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思路。因此不含教育理论的“教学设计”不能称为教学设计,不含教学理论的“说课”不能称为说课。

(二)程序设计策略

按照一定程序科学地排列各项说课内容,这是说课的脊梁。从说课顺序安排是否合理往往可以看出一名教师是否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缜密细致的思维风格和雄厚扎实的业务功底。当然说课内容的顺序安排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但最起码要让听者明白你此堂课的目标、内容、理念以及策略、方法与手段,做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顺理成章、思路明晰。要求内容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合理说,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说课在设计程序时可从下面几个层面展开。

1.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学生起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和描述教学环境。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起点上进行的,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是学生学习的起点。由于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学科中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学生个体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分析学生知识准备状态,了解他们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关注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元认识能力,预先判断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便于发现问题以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目标分析应从教学目标开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具备哪些素养”等内容,必须描述所期望的现行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很远的未来。对于目标的陈述应该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指向性和可评价性。

教学任务分析应把握“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仅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还应该对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还应该有创造性的学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学习任务的一部分。因此,不仅应该分析教学内容,还应该关注情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为这是一个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软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已从过去的“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是在一种更为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的,说课应该关注到这种软环境的营造。

2.教学展开分析

教学展开分析就是展示整节课中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关注的是课中的“教-学”活动的结构,以及为目标达成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包括教学媒体选择、运用)和措施,要体现出教师自觉的、有意向的和高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内容、师生行为和教学策略这三部分的有机结合。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落实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教学策略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同时必须针对不同的课型和认识过程进行选择。教师如何引发学生的动机、如何展开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以及采取何种练习与强化反馈来达到目标学习结果。

(三)情感策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决定人的活动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情感反映着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对说课活动具有积极的情感,可激发教师说课活力,活跃自己的思维,使教师精神焕发,朝气蓬勃,从而提高说课水准。在说课中适当地运用情感,能调动听课者和评课者的情绪和思想,让人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效应。因此,教师说课时要准确表达情感。

1.说课要有激情

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教师由于职业特点,具备冷静的理智、坚强的意志,如果能把对学科的态度转化为激情,合理地加以运用,就能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创造性,成为说课活动的巨大动力。

2.说课要有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在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它能影响人的整个行动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心境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积极向上、良好平和心境可使人振奋,能把人的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说课要求说课人具有稳定的情绪,不急不躁,在说课中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说课人必须有良好的心境,否则,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也有可能发挥失常。

3.说课要有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它可以左右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思想行动的基本方向,成为巨大推动力。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热情的。说课是一种新型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说课的难度大,应试者对此经验还不丰富,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说课时遇到的问题,没有热情是无法做到的,热情是参与说课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情感因素。

三、说课经典真题示例

初中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南北气温的差异”。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围绕气候特征这一主线展开的。要了解气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要素--气温的分布及特点,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及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从以下三方面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

2.精心设计活动

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

充分利用各种图形,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

(1)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法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并熟练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由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所孕育的不同文化的欣赏的情感。

(2)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初一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对于区域气候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图析文,发现问题,自我感悟,建构新知。

2.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互补,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3.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思,乐于探究,在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炼观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引入“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此设计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分析、探讨以下问题:

1.一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主要穿过了哪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因为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种类等,均有较大差异。)

2.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

3.计算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逐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并且知道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诸岛)。

然后,在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读图分析,认识到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知道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

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读图探究、自主学习掌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师也因势利导归纳出读气温图的方法。同时也解释了前面设置的悬念,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却还要除去青藏高原呢?老师再次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此环节的学习是本课的难点,主要采取小组互动的形式,指导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我国1月与7月平均气温图; 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纬度及气温图表。

学生合作探究、读图填表,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总结出: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在高原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的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总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由此进入第四个环节的学习。

(四)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首先,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及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让学生认识气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各温度带的划分。其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联系实际认识气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后,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如果时间充裕通过课堂练习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应直观、系统,不仅要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华图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中国自然地理说课稿。说课过程主要从以下四点进行点评:

1.说课人对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比较全面,对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分析都很准确,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到实处;对重难点的把握都很恰当。

2.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和有效程度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说课人设计的地理教学程序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三维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内容的安排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结构合理,重难点突出。在方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说课过程流畅自如,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没有丝毫拘泥于说课过程设计的痕迹。

4.说课教态比较自然,但语言不是很清晰,不够简练、准确,语速较快;显示出内心比较紧张。

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叙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课文可以分三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部分。

先说说我对所教这部分教材的理解,我主要教的是课文的第一大段“卖火柴”,这一段内容比较散,共有四个自然段,先讲小女孩怎么会赤着脚走路;接着讲她已经在街上走了一整天;再讲她闻到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最后讲她不敢回家。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四大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

3.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4.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步,导言揭题。

上课开始,我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同时也自然地交代了课文所写内容发生的时代背景,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情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检查预习并给课文分段。

这一课生字共3个,还有1个多音字,我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重点正音“梗”和“喷”,理解“蹒跚”的含义。再通过默读课文,安排练习,写出大意,浓缩为小标题,降低分段的难度。

第三步,学习第一段。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安排问题: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印象?找出中心句“可怜的小女孩”,抓住这一统摄全段的句子,展开第一段的教学,能高效省时。

第二环节,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找描写小女孩可怜的词句,抓住四句描写冷的句子,先重点指导第一句“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后面三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尝试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女孩的可怜的第二方面是饿,我作略处理,进而理解“无人疼爱”这一方面,从而使理解句子的第一层次即理解比较简单的句子的教学告一段落。

第二层次句子的理解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学第一句“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讲拖鞋大,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之后小结学法。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到另一句的学习,同时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努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之理想境界。

第三环节: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首先,回顾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没有欢乐、无人疼爱四个方面。

其次,运用挂图进行训练,加深理解,以“可怜的小女孩”为开头或结尾说话。通过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描述的形象,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巩固刚才所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时培养了想象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最后配上风声,努力创设情境,齐读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第一段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束第一段的教学。

总之,第一段的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突出读的训练,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一步,略学第三段,切入结局,留下悬念。

【华图名师点评】

这位应试者在规定的8分钟说课时间里,基本上把该说的内容全都说了,而且说得清楚、明白,突出的优点是:

1.全文不是像一般的说课稿那样,将“说教材”、“说教法”等作为文章起承转合的轴承,而是不落俗套地将此隐含在全文的叙述过程当中,而且做到了起承转合的自然、流畅,既环环紧扣,又丝毫不露斧凿的痕迹。不仅文章的结构是这样,而且文字也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简洁、朴实,没有套话、废话,显示了说课者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平实、清新的文风。

2.说课中的教材分析,一般都只局限于分析整篇课文,但该应试者在说课时,阐述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特点及其在全册语言文字训练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作用以后,还几乎用同样的篇幅,对本课时的教材内容作了剖析,这是十分难得也是很有意义的。对有关教材作整体分析固然重要,但从某个角度说,剖析本课时所涉及的教材可能更重要。因为这个课时的整个课堂教学,都是以这部分的教材为凭借展开的。所以,这种既分析整篇课文,又分析本课时教材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

3.说理很有特色。一是采用随教学过程、结合具体的教学行为分散、渗透性地说理,说清楚采取每一个教学行为的目的,怎样处理、处理方法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过程大致说完以后,再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特色作一个较全面的阐述,增强了说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说理简洁、明了、针对性强。有些虽是寥寥数字,如“课伊始趣已生”等,可谓点睛之笔。三是“说理与教学实践联系十分密切”,不是像有些说课稿那样,为说理而说理。而是根据教学实践说理,说理为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又从教学理论中找到存在的依据,两者的关系可以说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如在说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教学的时候所引用的“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这两句叶圣陶的话,就非常贴切。从表面看,这像是信手拈来,其实反映了应试者对自己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的深切理解和对教学理论的谙熟。

当然,这份说课稿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1.课堂教学部分,不是直接用课堂教学语言,而是采用第三者客观介绍的形式,虽然有些环节如第二步检查预习并给课文分段,也交代了若干具体做法,但多数教学环节的陈述方式都是概括介绍性的,这就使听者少了一份亲临课堂教学环境的感觉。如果后来听者不亲自参加听课,恐怕还是不太容易弄清课堂上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教学的。

2.大概也是囿于说课规定的时间偏短,有些说课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比如在说教学目标的时候,提到“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除了教材特点说课中已作介绍以外,“课程标准要求”到底是怎么一个要求,“学生实际”又是怎样一个实际则没有任何具体内容。还有教学理论,可能还缺少一些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中是可以的,但学法指导,严格地说还应包括学情分析,这些在说课中也宜有所体现。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十七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我将从如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1)(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3: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3是一个行程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列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出示问题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启发学生建构新知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能为0!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 k/x(k为常数,k≠0)

反比例函数的变式形式:k=yx,x=k/y(k为常数,k≠0)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抽象得出概念的过程,并非教师所强加,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体现类比、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训练两类练习题。

1.基础过关

(1)下列函数的表达式中,x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 ②y=6x-1 ③y=-3x-2 ④xy=2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此题较简单,以口答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并告诫学生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不能单从形式上判断,一定要严谨认真,同时也完成了随堂练习1。

(2)做一做

①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是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b.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下表。

表略。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通过三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举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吗?与同学进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1)是一个开放性的题,既解决了随堂练习2,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2)能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澄清易错点(反比例函数中k≠0),并且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讨论。

(如: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应注意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五)推荐作业,分层落实

必做题:课本第134页习题1、2题。

选做题:已知y与2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1,求:

(1)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y的值。

(3)当y=4时,x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作业以推荐的形式进行,必做题体现了对新课标下“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落实,选做题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华图名师点评】

说课者对本节课的特点把握较好。无论是教材的分析,还是学情的了解;无论是重点的把握,还是难点的确定;无论是目标的定位,还是时间的分配;无论是资源的选择,还是教学的构想都能够围绕内容进行宏观性说课。

然而,从这次说课中也不难看出存在的问题:设想中的不少环节均没有得到体现,实际效果离设计相差不小。也许过于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在准备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所以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精讲多练,实时检测,但还是效果一般。

另外说课中教师操作技术不熟练,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类似口头禅的多余话较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对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初中英语“Unit 6 Holidays”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英语第二册“Unit 6 Holidays”,整个说课我将分四部分进行讲述,即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围绕“谈论节日里所做的事情”这一话题展开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浓郁的东西方文化特点,是一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这里涉及了十个东西方节日,和三个四会句型及一个三会句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New Years Day,Spring Festival,May Day,Childrens Day,National Day五个节日,及三个四会句型和一个三会句型作为第一教时的教学内容。在这些节日里,只有Spring Festival是学生没接触过的,其余四个节日学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了,因此我将节日中人们的活动及四个句型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在句型的操练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二、说教法

1.英语学习的目的重在更好地运用语言于实际的交流之中,单调地重复课文内容或机械地操练吸引不了我们的学生。为达到交流的目的,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在课堂上我尽量创设真实或比较真实的语言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语言交流,从而习得语言。

2.结合本课的句型特点和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选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竞争、团结合作的互动环节中渗透“你才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词不离句,句不离境

在英语教学中提倡习得。“习得”是指由于处于某种语言环境而随意地学得此语言的潜意识过程;而“学习”往往是指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境,注重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习得语言。

上课伊始,我通过和学生的自由对话引出课题,接着播放了“Happy New Year”这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来营造一个节日的情境。让学生在歌声及动画中理解和学会第一个节日New Years Day。其他节日我也通过图片和动画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在和学生的谈论中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单词的音、形、义。

在句型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和学生聊天的情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和学生就节日进行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引出新句型,这些句型大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在这一课中只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句型来进行有关节日的询问。在谈论New Years Day时由我引出句型。接下来的几个节日,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谈论。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猜节日的游戏,让他们在询问同学和老师的真实情境中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型。

(二)任务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突破难点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本课的难点突破上,我采用多个任务层层推进,逐步突破难点。在这一课中,对于学生来说节日中人们的活动及如何询问是难点。我首先通过唱歌及和学生讨论有关新年的活动为任务引出句型;接着通过学生问我有关春节的时间及活动的任务,让学生尝试使用新句型;然后通过调查剩余三个节日的活动,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猜节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句型和短语。这四个任务形式各异,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在难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突破了难点。

(三)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单词教学中,我通过音标的出示,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语音规律来认读和记忆单词。

在句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和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在New Years Day 的教学中,我通过询问学生,无形中给学生示范了这一学习的方法,接着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Spring Festival,最后在其余三个节日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询问和思考,学会主动去获得信息,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完句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猜节日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个游戏活动,不仅为了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还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解释英语的方法。平时学生在解释一些模糊的知识时,总习惯借助母语,有时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解释英语的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

(四)听、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听说读能力的培养,这使学生进入中学后很不适应中学的英语教学。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写的练习:一个是在新句型出示后,让学生在调查节日的过程中完成表格,让学生对句型的掌握落实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在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的小作文。这个任务看似比较难,学生平时很少进行这种写的训练。但其实在本课的句型和节日都学习完后,学生已有了积累,我再通过部分单词的提示,相信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华图名师点评】

优点:

1.应试者基本功扎实,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进行说课教学,语言清晰,表达准确。在说课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老师们记忆深刻,久久不忘。

2.说课过程注意衔接,善于质疑。依靠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课堂设计新颖,任务性强。

不足:

1.重点内容的教学相对贫乏。教师应该善于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引人入胜,轻松自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2.板书重点不突出,知识点不明确。一堂课板书的内容是突出教学重点,与整堂课中教师的讲授、练习等有机结合,相互衔接,教师应该把重点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构建知识要点。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浮力”,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说学法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做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华图名师点评】

本说课基本上都是在讲述中进行的,有教育叙事的感觉,但条理性、顺序性非常清楚。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

1.说课者对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阐述得非常清晰明了,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的解说准确到位,抓住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主要矛盾,可操作性非常强。

2.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既重视科学知识如何传授,又没有忽视情感的渗透与培养,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学生学习方法以实验为主,适宜本课的教学。

不足之处主要是语速过快,过于紧张,板书设计不规范,字迹略显潦草。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

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

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

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历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2)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3)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使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1)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2)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3)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我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后产生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

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

在充分假设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

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①,然后,进一步提出:其他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②,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③,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④,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⑤。

(4)得出结论

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的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的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在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历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1)填空:

①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

克水参加了反应。

②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

克氧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①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2)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华图名师点评】

该说课的特色之一是说课的程序与众不同,并没有按照通常的说课流程进行,但也组织得有条不紊。特色之二是教材分析别出心裁,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的建构与阐述,清晰地折射了说课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教学内容的良好把握。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清晰、合理、可操作性强,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恰当,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学程序的构建注重科学性、灵活性、实效性与多元性,表达方式丰富,表达手段突出,能有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核心问题及问题序列,各个环节设置的必要性,预期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各个环节的衔接与过渡都考虑得十分全面。特色之三是在各个环节的阐述中,对“为什么”的解释与说明较为深刻与到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求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支持与引证。

不足之处是给人一种背稿的感觉,如果加上自己的口头语会更好些。

初中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隐私和隐私权”,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隐私和隐私权”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中第一框题的内容。在此之前,通过对第三、第四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人格尊严权中的几项具体权利,如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法律对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某些规定,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利。通过本框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格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也为下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做好铺垫。因此本课承前启后,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学习与能力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隐私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

②能够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③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2)能力目标

能够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正确判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必要性,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

我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1)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由于长期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有许多人总是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错误地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2)针对学生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事实: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老师私拆学生信件,父母偷看子女信件、日记的现象,尽管出于善意,但却严重地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学习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

(3)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隐私的现实: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学生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较为普遍。尊重他人的隐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

1.讨论式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隐私意识,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情境式教学

在讲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法,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3.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我认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学生会学、善学、喜欢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1.合作学习

在突破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归纳出隐私的内涵。在澄清“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进行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补,培养合作意识。

2.探究学习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针对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如:报社侵权案、拆信**等,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你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做有何意义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得以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案例导入)让学生看完案例后,老师提问:

(1)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丽、思思和老师的做法?

(2)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学生讨论、发言后,老师归纳导入:人人有隐私,人人享有隐私权。

2.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中,我主要采取讨论、情境、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方式。

(1)什么是隐私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引导学生对P46页的材料进行阅读,对小红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初步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 “隐私”两个字做一个解释,学生回答:“隐”是隐藏,不为人所知或不欲为人所知的意思。“私”是与公无关,是个人之事。对此,我还举了两个例子:第一,甲在偷东西,被乙发现,乙报警,甲被抓获。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第二,甲父母离婚,乙知道后大肆宣扬,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隐私的含义。

多媒体显示:构成隐私的两个要件,并说明“私”是隐私中的前提条件,决定了隐私的范围。

③在讲解“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得出隐私的正确含义与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正理解隐私的内涵。

(2)对于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了情境式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如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看到、听到、了解到和体验过的事例,谈谈如果这些行为不受保护会怎样,保护这些行为有何好处,引出保护隐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讨论式和情境式两种教学方式。

①通过“报社侵权案”引出隐私权的含义。

②通过分析“派出所非法搜查案例”,了解合法搜查的条件,说明隐私权首先是指个人生活的安宁权,即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③“银行、邮局一米线的设定”有何作用?对你有何启发?引出隐私权还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

④通过对老师拆看学生信件、父母拆看子女信件、领导检查下属信件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内容--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

(要求:学生对着板书自己梳理一遍,谈谈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

4.板书

板书要讲究直观、系统、简洁明了并突出重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以下是本课的板书:

隐私和隐私权

一、人人有隐私

1.隐私的含义

“隐”,不为人所知或不愿为人所知的。

“私”,与公无关,私人之事。

2.隐私的内容

3.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隐私权

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3.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1)私人生活安宁权

(2)私人信息的保密权

(3)私人通信的秘密权

(4)个人对其隐私的利用权

4.不得滥用隐私权

5.课外作业

“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如: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调查身边发生的关于隐私权受到侵犯的事例及其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制作一份相关内容的板报。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华图名师点评】

该说课稿总体能体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不仅注重知识目标,而且重视了能力和情感目标。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能够体现知识的联系,实现学科知识整合。课堂导入自然贴切,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法方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流程的设计合理、灵活,并具有开放性;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并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最后加入了说板书设计和作业,使说课更为完整。但在学法与教法的分析中,稍显单薄与不足。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说课的说理性,渗透更多的课程理念,加入更多的弹性设计,使说课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得到体现。

初中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理论的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说教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一是既考查了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节课内容的紧密联系;二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出,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予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壳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出心裁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锻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华图名师点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节说课充分利用教材,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说课中还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还预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过程的交流,使听课者体验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不足之处就是声音不够洪亮,个别字词听不太清楚,语速略显快。

小学音乐“春天的旋律”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音乐《春天的旋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册第六课《嘀哩嘀哩》。《嘀哩嘀哩》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给孩子们勾画了一幅明媚的春天景象,而本课教学正是对歌曲情感的再延伸和发展。是在第一课时歌曲学习的基础上,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一堂自创音乐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的教育。通过学习,让学生能用轻快明朗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和想象的能力,使他们的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从中渗透对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品质教育。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表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分组为旋律创编春天的歌词。

本课以音乐教学为主,同时结合了语文、思想品德、美术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说教法

音乐课程标准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理念。所以,我为这节课拟定的题目为《春天的旋律》。它所蕴含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春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音乐的美。针对儿童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游戏法,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三、说学法

音乐课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采用人机交互的手段,让学生点击鼠标自由选择画面上的对象,组成春天的图画。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在交流和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复习歌曲、感受春天、游戏活动三部分组成。其中“感受春天”又包括了:看春天、说春天、赞春天三个环节。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歌唱美、创造美这一系列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开课:“同学们,请看窗外,现在是什么季节呀?”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现实的情境里。接着我告诉学生,“让我们一起来唱首春天的歌吧”。这时候,学生就可以看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歌单,拍着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唱起歌曲。我又采用听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听辨自己和老师模仿小黄鹂唱歌的不同,突出强弱关系,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使演唱更加完整悦耳。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看春天。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一特点,让学生欣赏关于春的录像,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钢琴旋律,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得到艺术的感染,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春景用语言来描述,并进行模仿。也许有的孩子会说太阳,有的学小鸟,有的用身体表现柔柔的柳条,还有的渴望在草地上放风筝。你一言,我一语,我再让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在电脑上,选出喜欢的春景,用电脑拼图的方法自由组成春天的图画,这时候,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美丽的春天美景。通过这一部分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把语言、律动、音乐、美术、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精神得以体现。这样的教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学生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语言,也为后面的创编歌词打下基础。

接下去,我又让孩子们用优美的旋律去歌唱春天。在教学方法上,我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尊重个体的不同体验,让学生在键盘上敲出自己所喜欢的速度,感受同一旋律采用不同速度时所产生的不同情绪。欢快的音乐像小朋友在做游戏,舒缓温柔的音乐像春姑娘在翩翩起舞。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让他们在感受音乐中丰富了想象,在想象中又进行了乐感的培养。

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为这段旋律填写春天的歌词,以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是自己生活中的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创作,发挥集体协作精神,我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这样的创作活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孩子们在心理上都会得到满足、肯定、愉悦。

最后,我采用情境陶冶法,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创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草地,在春天图案的背景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知道了春天到底藏在哪里?它,在温暖的阳光里,在嫩绿的枝头上,在大家的歌声里,在老师的笑脸上,在我们的心里,在美好的生活里。孩子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幸福生活。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未来里创造美,让美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以上设计肯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华图名师点评】

上一篇:教科研组工作总结下一篇:高尔夫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