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筑业监管系统

2024-07-14

江苏省建筑业监管系统(精选6篇)

篇1:江苏省建筑业监管系统

温州市建筑工地安全监管系统

(申报信息)

工程名称:瑞安市锦湖街道五星村返回地、安置房和解困房工程 标化创建目标:瑞安市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 开工时间:以总监签发的开工报告时间为准 地点:瑞安市锦湖街道五星村

施工单位:浙江新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资质等级:壹级

施工单位法人:戴进荣

联系电话(手机):25896888 分管安全经理: 童海棠

联系电话(手机):25896881 项目经理:林晓多

联系电话(手机):*** 安全员:陈新才 张朝成童海棠

联系电话(手机):25896885 项目承包人:杨成芳

联系电话(手机):*** 监理单位:北京中联环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资质等级:甲级 监理单位法人:

联系电话(手机): 分管经理:

联系电话(手机):

总监:程启平

联系电话(手机):*** 建设单位:瑞安市锦湖街道五星村返回地、温州市中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负责人:

联系电话(手机): 建筑面积(m2):64164

造价(万元):21154.1719 工程栋数:6栋

工程最高层数:22 基坑深度(m):5.4

支护类型:内支撑 模板支撑最大高度(m):5 塔吊型号:QTZ63

塔吊台数:4 施工电梯型号:SCD200/200J

施工电梯台数:5

篇2:江苏省建筑业监管系统

(修订稿)

第一条 为深入推进我省基层食品流通监管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食品监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基层食品流通监管,是指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的派出机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的食品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基层食品流通监管,坚持依法监管、分类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共治的原则。

第四条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派出机关的授权,基层食品流通监管部门主要行使下工作职责:

(一)实施辖区内食品经营许可审核发放工作;

(二)开展对流通食品经营者的日常监督检查

(三)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经营者的日常监督检查

(四)开展对食品摊贩日常监督检查

(五)开展对物流企业日常监督检查

(六)开展食品(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

(七)开展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采集、录入并上报食品经营主体信用信息。

(八)办理派出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县级食品监管部门应制订监督检查计划,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与工作重点;基层食品监管人员应按照监督检查计划,根据辖区内经营者的不同类型、信用评价状况、所经营食品的风险等级等,编制实施方案,明确监督检查的对象、时间安排和检查事项,做好监督检查记录,按照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六条 基层食品流通监管根据食品流通监管目的和要求不同,检查方式主要有许可审查、监督抽查、专项检查、有因检查四种。

第七条 许可审查,是指食品监管部门根据经营者的许可申请、变更和延续等活动,依法对其经营资质进行核审的检查。仅申请预包装食品(不含冷藏冷冻食品)销售的,以及食品经营许可变更不改变经营场所、设备设施和布局的,必要时,应予以现场核查。许可审查包括对申请材料的书面审查和经营地点的现场核查。

核发及换发《食品经营许可证》应当对经营户是否符合食品经营条件进行检查;换发的还应当重点对经营户以往监督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变更的还应当评估变更对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控制质量风险能力的影响。

第八条 监督抽查。指食品监管部门按照监督检查计划,采取随机抽查的形式,有重点的对食品经营者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抽查是食品监管部门对经营者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遵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一般采取现场检查的形式。

第九条 专项检查。指一段时期内对食品经营过程中某一特定范围或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专项检查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应根据上级监管部门确定的专项检查计划、当地食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重大节日、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等制定专项检查实施方案,明确专项检查的时间、对象和专项检查目标,并做好专项检查记录、总结和上报工作。

第十条 有因检查。指基层食品监管部门根据特定的事由,对经营者开展的检查。包括上级监管部门交办的检查事项、社会媒体披露的违法线索、社会公众举报的违法线索和有关部门移交的检查事项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因检查是日常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范的检查流程,认真调查、核实,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十一条 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对本辖区的食品经营者要做到状态明、底数清,按照分类分级监管的原则,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开展日常监督抽查。

对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重点检查是否依法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并建立档案,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对入场经营者的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食品经营企业(主要包括商场、超市等),重点检查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经营规范情况。

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还应当检查是否配置与交易量和交易种类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措施,开展有效的检测,并建立检测档案。

对食品摊贩,重点检查是否按规定悬挂食品摊贩证,证上记录的事项是否与实际事项一致。

对网络食品交易者,重点检查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经营者是否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对仅提供贮存、运输、装卸的物流企业,重点检查容器、工具、设备、冷链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对入库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管局实施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须在2名以上,应当向被检查单位出示执法证明文件,必要时可以从政府建立的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中抽取人员共同参加。

第十三条 食品流通监管现场检查形式通常分为许可前现场核查、一般现场检查和简易现场检查。

第十四条 许可前现场核查由主体申请、现场核查、核查结果三个步骤。首先由食品经营者提出许可申请;基层食品流通监管人员对食品经营者的营业场所、设备、设施等情况进行实地查看和核实;核查人员对许可申请者是否具备经营条件做出评价,将核查结果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给许可机关。

第十五条 一般现场检查由随机抽签、检查告知、主体自查、现场检查、结果反馈五个步骤。首先由制订监管计划的食品监管部门负责人抽取,约占辖区内三分之一以下的不同类型的食品经营者;预先告知经营者检查的时间、内容、要求等检查事项;经营者对照检查的内容和要求,开展自查;食品监管部门根据经营者递交的自查报告,进行逐项核审或有重点的抽查;由监管人员根据现场检查结果,在规定时限内向经营者书面反馈。

第十六条 简易现场检查(飞行检查)流程包括现场告知、检查实施和结果反馈三个步骤。现场告知经营者检查事项和相关要求;检查实施由监管人员和经营者陪同检查人员共同实施;结果反馈由监管人员根据现场检查结果,在规定时限内向经营者书面反馈。

第十七条 对检查中发现经营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且情节轻微的,应当场责令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书面告知经营者不合格检查项和整改期限;经跟踪检查,经营者未落实整改的,对食品经营者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进行行政约谈。

第十八条 对检查中发现经营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或隐患,规范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如实记录违法违规行为并做好前期调查和证据保存工作,并及时移(交)送至查案部门。

第十九条 对检查中发现不合格食品,应责令食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封存相关不合格食品,追查不合格食品的源头和流向,并将相关信息上报下达应急指令的机关。

第二十条 辖区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立即上报所在地政府和上级监管部门,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第二十一条 基层食品监管人员根据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授权,在监督检查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食品快速检测是基层食品流通监管常态化监管措施之一。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计划,由通过专业培训、持有食品快速检测资格证的人员,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规范的程序和方法,根据食品自身属性、季节性、地域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快速检测,并及时有效处置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快速检测人员还要及时对食品经营企业及市场开办者快速检测情况进行监督抽查。

第二十二条 监管人员应认真落实检查记录制度,按照“一户一档”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按照“谁检查、谁录入”的原则,如实记录辖区内食品流通监管信息,经2名监管人员和经营者签字后归档或录入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化系统,并认真做好数据的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第二十三条 各地政府要配齐配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员队伍,建立食品流通监管员联系人制度,在食品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食品流通监管员的照片及联系方式。

第二十四条 各地政府要建立由食品安全专家、监督员、食品行业协会成员及新闻媒体等组成的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

第二十五条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层食品监管人员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六条 实行食品流通监管人员监督考核责任制,对监督管理工作成绩显著、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和表彰;对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生失察、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篇3:江苏省建筑业监管系统

关键词:智能化科技,助推,绿色建筑

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技术应用的日趋深入, 从而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技术条件, 建立建筑能效系统监控平台, 对建筑物实施能效智能化监管, 将有效地提升建筑设备系统的协调运行并优化绿色建筑综合性能。本文作者通过系列示范工程的实践并以“建筑能效智能化监管系统设计技术研究”为专题进行探讨, 从而归理出指导绿色建筑目标要求的智能化设计方法及技术要点。

1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核心技术综述

1.1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要求

建立建筑能效系统运行监控平台, 实施对建筑物进行综合能效管理, 能有效地提升建筑设施系统协调运行和优化建筑物的综合性能, 实现能源更大化的降耗功能, 为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提供技术保障。

1.2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目标

基于建筑物的测控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 具有获取、处理、再生等运用建筑内外环境信息的综合智能化, 建立提供高效、舒适、便利和安全的功能条件, 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及节能行为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筑。

1.3 建筑智能化系统绿色功效明细

(1) 对建筑设备系统等运行信息进行积累, 并基于历史数据的规律进行分析, 使设备系统在不断优化的管理策略下运行, 以形成更好的环境状态来感知环境。

(2) 对设备运行的各类能耗参数进行监控, 根据建筑物各功能空间的实际需要, 实时地进行系统优化调控;根据具体需求适时地对智能化系统进行系统的配置整改及功能提升, 使各建筑设备系统高效运行, 对建筑物业的管理更合理科学。

(3) 对能耗系统分项计量及统计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进行趋势预测, 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有效节能运行模式与优化方案, 以达到良好的降耗功效。

(4) 对机电设备运行监测数据的累积, 通过对系统能量负荷的平衡进行更优化核算, 提供科学有效的运行策略, 为提高建筑的综合性能提供技术保障。

(5) 对建筑能耗设备高效管理和对太阳能、地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为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环保建筑提供有效支撑。

2 绿色智能化系统技术依据

现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智能化技术围绕绿色建筑的若干文件提出如下规定: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

第5.2.5条:新建的公共建筑,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第5.2.12条: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 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

第5.6.9条: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

第5.5.14条: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2)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第1.0.3条:智能化建筑工程建设, 应贯彻国家关于节能、环保等方针政策, 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用可靠。

第2.0.1条:智能化建筑——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3) 《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化技术规程》 (DG/TJ08-2040-2008)

第4.1.1条: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系统应包括综合采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等智能化技术的建筑能效综合管理、空调节能监控、给排水节能监控、变配电节能监控、照明节能监控、可再生能源利用监控和遮阳及门窗启闭节能监控等智能化系统。

第4.1.2条: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 应根据建筑规模、节能精度与效率等目标以及物业管理的需求, 选择配置相关智能化系统及确定各系统节能监控的要求。

3 设计技术流程研究

绿色建筑智能化设计流程一般包括系统可行性前期设计、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技术设计、系统实施设计等阶段。

(1) 系统可行性前期设计

◆确立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目标;

◆对建筑环境及机电设施等基础建设提出符合监控工艺条件的基础要求;

◆编制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可行性技术报告 (技术及经济) 。

(2) 系统方案设计

◆归理智能化系统基础条件, 依据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设计;

◆规划项目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构架模型, 确立信息采集装置、通信平台、综合管理的信息处理原则;

◆制定绿色建筑能效智能化监管技术策略。

(3) 系统技术设计

◆树立项目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目标;

◆确立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范围、控制响应与精度等综合技术指标;

◆构建智能化系统技术框架及控制策略细则;

◆制定智能化系统测控网络及各控制环节技术的明细要求。

(4) 系统实施设计

◆编制系统技术原理图、网络拓扑图;

◆编制系统通信原理图、电气接口原理图;

◆编制该项目系统监控及受控设备建筑平面布置图、安装图、接线图等;

◆编制系统监控设备分类及控制点位统计表;

◆编制系统信息显示、传输、打印等状态图表;

◆编制系统运行程序技术说明文件。

4 系统设计技术要点

4.1 系统目标设计技术要点

(1) 系统设计:应做好对各类机电设备运行实施绿色监控及优化管理的后续智能化技术配接, 以符合国家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整体要求。

(2) 系统配置: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规模、能耗特征及运行管理方式等状况, 落实高效节能及确保建筑生态环境的系列智能化技术措施。

4.2 系统前期设计技术要点

(1) 系统应通过对该类建筑内各能耗设施实施信息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维护及优化管理。

(2) 系统应具有实时性、全局性、系统性、制约性的综合能效管理。

(3) 系统应达到建筑内各能耗设施可测控性、能源优化使用及经济性最佳组合。

4.3 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成一般应包括建筑设备能耗信息通信平台、信息采集装置及能效综合管理软件系统, 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模型和能耗信息的处理措施。

(1) 能耗信息采集装置要求

◆所采集信息应满足建筑物业管理及建筑节能的目标;

◆应分别对空调、给排水、变配电、照明及其他各类能耗设备系统, 采集以数据方式输出并真实反映能源使用、转换以及损耗等运行状况的信息;

◆信息模型应包括冷热源系统;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太阳能利用 (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 系统;污水源、江水源、地源热泵系统;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风能利用 (风力发电) 系统;门窗启闭监测系统;蓄能系统 (冰蓄能) ;回收利用 (雨水收集、污水利用) 系统等;

◆信息模型一般来源于相关工艺图, 但由于工艺信息通常不能准确反映能源状况, 需补充一定的监测信息量, 以完善信息模型并准确反映能源状况。

(2) 信息通信平台建设要求

◆能耗信息采集装置应在采集信息基础上完成信息预处理、分析计算等工作, 并将计算结果反馈给管理平台;

◆能耗信息应能够满足对平台下发指令的响应要求;

◆能耗信息预处理、分析计算等应满足采样的精度和周期要求;

◆能耗信息传输数据应无损失或符合测量精度。

(3) 能效智能化监管分析、测试和控制模式等功能要求

◆可对建筑内所采集的各能耗设备实时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现综合管理;

◆根据区域、类别、时段用户的需求, 对能源信息进行汇集、统计、记录等功能;

◆具有CO2排放分析、冷热负荷分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析和区域能耗统计分析等功能;

◆按降低能耗的管理规程及提高设备能效的运行程序, 对能耗设备、设施进行优化性能的提示及具有实时反馈运行限额、提示调整负载分配的功能;

◆能对各能耗设备运行的实时基础信息、分析控制信息进行数据记录和资料存储;

◆具有实现后台调用和分析功能, 仿真测试模块的功能 (采集对象的仿真环境要求可通过硬件模拟, 实现测试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计算等反映信息采集装置的响应能力和精度保证的能力;采集对象的模型应包括新风机组COP计算模型、冷热源传输系统输送能效比计算模型、冷热源COP计算模型、PID控制模型、基于性能曲线的I/O控制模型。模型的计算精度与采集精度应给出相应的计算推导, 以确保控制计算响应与精度要求;采集信息的传输及真实性验证仿真环境, 应通过硬件传输手段对测试采集处理数据的传输效率及数据的真实性验证。信息采集装置应在本地存有不少于24小时的原始数据及预处理后的数据结果, 信息采集装置和管理平台应能同时打印、存储和显示传输的数据, 作为验证数据真实性的依据;能源管理平台仿真环境, 应能接受信息采集装置传输的数据, 并针对数据类型进行管理、存储和显示) 。

4.4 系统技术设计技术要点

(1) 绿色智能化系统的测控网络及各控制环节技术的关键, 是系统的功能、范围、控制响应与系统精度等综合技术指标, 以及具体工艺控制策略及方法。

(2) 采集信息的信息预处理工作, 应符合基本的采样理论要求, 满足采样的精度和周期要求, 并对因设备精度带来的采样误差进行处理。

(3) 采集信息的分析计算工作, 应能满足基于性能曲线的I/O控制、PID控制的要求, 并对因分析计算带来的误差进行处理。

(4) 采集信息的结果反馈工作, 应能满足数据无损失传输到管理平台, 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同时宜在信息采集装置 (本地) 保留一定时间的原始数据作为验证数据。

(5) 信息采集装置, 应能够根据管理平台下发的指令做动态响应, 包括模糊控制、比例控制等节能控制措施, 同时采集设备运行状况的反馈信息。

(6) 能耗管理控制策略及方法, 应根据负荷时间表进行基于负荷管理和功能服务时间表协调的控制。

(7) 能耗管理控制策略及方法, 应根据工艺状态在工艺参数的允许范围内进行节能优化控制。

(8) 能耗管理控制策略及方法, 应基于模型的节能控制、新风机组COP计算模型、冷热源传输系统输送能效比计算模型、冷热源COP计算模型、水泵等功率环节的PID控制模型、性能曲线的I/O控制模型进行节能优化控制。

4.5 系统实施深化设计技术要点

为了有效指导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 必须提供完整的技术文件, 文件包括技术原理图、网络拓扑图、系统通信原理图、电气接口原理图、系统监控及受控设备建筑平面布置、安装、接线等图、系统监控设备分类及控制点位统计表、系统信息显示、传输等状态图表及系统运行程序技术说明文件等。

5 结束语

篇4: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概述

随着我国城镇发展的日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日益增多。项目多,工程建设规模大,施工流程复杂,在事故多发的建筑行业,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作业规范,工地的建筑材料、设备等财产安全经常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项目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关键岗位经常无人值守。如何做好现场施工关键岗位人员到岗的监管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控制事故发生频率,加强政府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一直是建设部门、安監部门关注的焦点。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等规定,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格各施工项目部、监理部管理人员坚持到岗履职,有效遏制项目管理中明投暗靠、挂名虚设和随意更换人员的违规行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提出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GPS定位、3G通信、射频技术等手段,建立一套“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关键岗位人员到岗监管系统”,对项目关键岗位人员到岗情况进行考核。施工项目部中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和监理部总监理工程师(总监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等均纳入现场考核监管范围,以上人员必须是施工、监理企业投标文件及合同备案时所承诺配置的项目部管理人员(经招标管理部门或合同备案部门盖章确认),通过指纹录入、第二代身份证自动识别和现场GPS信息的捆绑,杜绝挂名虚设,代替考核等情况,完成关键岗位人员到岗情况的监管。

1、系统总体结构

整个系统由建筑工程关键岗位人员到岗与工地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筑工程现场一体化信息采集终端和工地视频监控单元等组成。总体结构如下:

终端和工地视频监控单元等组成。总体结构如图1:

现场一体化信息采集终端将关键岗位人员的二代身份证信息、指纹信息和施工现场GPS信息(经度、纬度)、采集日期等打成一个数据包通过internet网络或3G网络上传到关键岗位人员到岗监管信息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保留,信息平台通过对采集的项目关键岗位人员信息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关键岗位人员的到岗情况。由于采用二代身份证自动识别技术、指纹扫描技术和GPS定位技术相结合,将三种信息打包在一起,关键岗位人员必须到达施工现场,才能采集到有效的数据,可以有效杜绝代人考勤、不在岗考勤的现象。

2、系统功能与特点

关键人员到岗检查: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和GPS定位技术实现关键人员的身份识别和到岗检查功能,确保本人必须到岗。提供定时考勤和随机抽检。

远程实时视频监管:通过系统的远程实时视频监控功能,建设管理部门能远程实现对工地施工人员工作规范、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可大大减少监管部门现场巡查的工作量,提高抽查频度,有力促进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水平,形成威慑力。

岗资格核查:工地重要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执照,通过手指纹生物识别技术,杜绝冒名顶替无证作业现象。

工地安防:本系统构建的视频监控,可同时用于建筑工地的安防,保护物资安全。

图形化展示:采用GIS地图系统对监控工地进行管理,建设管理单位可很直观的对监控工地进行定位搜索。

3、结束语

通过建设建筑工地关键岗位人员到岗与工地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理部门的建筑质量安全检查工作效率,加大监管检查力度,促进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提升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着力构建工地安全生产监管的长效机制。同时为企业单位保证工地施工人员人身安全、财产设备安全,提供安全事故提供事前预警和事后联动报警,为事故预警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庄建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盲区研究[J].山西建筑,2005,31(23):18.

[2]胡哲.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山西建筑,2005,31(15):56.

[3]罗健翔.浅淡建筑施工的工程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81.

[4]张放,林巧.既有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性的思考.山西建筑,2009年4月第35卷第1 2期

作者简介

刘继清(1965-),女,湖南长沙,硕士,高级实验师,实验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与自控理论研究.

篇5:江苏沭阳加强商品房销售监管

今年以来,随着各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部分城市出现了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针对这一情况,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要求严格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查。为此,江苏省沭阳县自今年以来大力加强对商品房销售的监管,取得了初步成效。

多举措全面规范房产销售

今年以来,沭阳县以打造“和谐房产、放心购房”品牌为目标,采取规范商品房预售、加强质量控制等措施,加大对房产销售市场监管力度,以进一步促进该县房地产市场理性健康发展。

沭阳县严格商品房预售许可管理。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办理预售许可前,要将相关信息现场公示,强化预售方案要报主管部门备案并公示。在商品房现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将符合现售条件的有关证明文件报送主管部门备案。凡未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变相形式进行预售。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每套房屋的价格,严肃查处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沭阳县还严格商品房交付使用管理。商品住房交付使用必须达到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并在主管部门备案、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已建成并满足使用要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和新建物业质量保修金已交纳、商品住房质量责任承担主体已明确、前期物业管理和物业服务用房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已落实等要求。

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沭阳县建立商品房市场动态监管制度,通过房地产信息网络公开、设立举报投诉电话、现场检查等措施,对违法违规等行为采取责令限期整改、记入房地产信用档案、暂停有关手续办理、取消资质等处罚。对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进一步完善商品房预售款监管机制

为贯彻落实商品房预售款监管暂行办法,沭阳县切实开展城区房地产开发项目预售款监管工作,并专门成立商品房预售款监管队伍,负责商品房预售款监管的组织实施工作。对城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面积、投资总金额、预销售、银行账户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制定商品房预售款监管操作须知、相关表格填报要求及说明、监管业务流程,印制统一格式的监管协议、预售款使用申请表、建设工程形象进度表、建设资金使用计划表、预售款监管合同备案表、月商品房预售款收支月报表、预售款专用账户备案登记表等资料,做好监管的准备工作。

在对预售款监管过程中,沭阳县房管处与各监管银行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强力落实,使该县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他们认真做好商品房预售款业务咨询指导、监管协议备案、预售款使用审批、预售款收支月报资料审查、监管档案建立以及开发企业监管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进度检查等工作。对开展监管工作不理解、不配合,行动迟缓,不愿实施监管的开发企业,沭阳县房管处从预售证审批环节把关,要求开发企业设立监管账户、签订监管协议,纳入监管。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个别开发企业跨行贷款、逃避监管等违规问题,确保了开发企业实现楼盘快速运转、资金快速回流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沭阳县城区已有75家开发企业的82个开发项目由开发企业、房管处和金融机构三方签订了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协议,初始监管资金总额43.26亿元,审查资金审批表2130余份,审批使用资金28.5亿元,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工作初见成效。

实现商品房备案网上查询

为规范商品房预、销售行为,沭阳县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管理,推行商品房预售合同网上签约备案,实行严格的商品房购房实名制,对退房率高、消费者投诉多的商品房项目进行重点核查。对所有房源实行“三审”进网,即网上填报、审批、签约,从源头上遏制商品房重复销售、面积缺斤少两、合同不规范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让群众买房更放心、更方便、更安全。

按照规定,沭阳县房地产开发企业预、销售商品房,在申办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商品房所有权初始登记时,必须向沭阳县建设局提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入网申请表、授权委托书,并到该县房地产管理处申请办理入网手续,签订网上服务协议。未及时办理合同备案的,该房屋视为未销售。开发企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不得发布商品房销售广告,也不得以排号、发牌、发放VIP卡或其他形式吸纳客户。

同时,为有效遏制假退房真转让的炒房行为,沭阳县对申请商品房网上备案合同注销变更的购房户退房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公示、抽签等方式,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现象,维护了公平的市场环境。

此外,沭阳县还继续深化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将批准的预售信息、可售楼盘及房源信息、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情况等向社会公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有关市场信息,接受各方面监督,确保商品房销售行为的规范化与透明化。

篇6:江苏省建筑业监管系统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和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

主要做法的通知

(安监总危化〔2008〕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化学品登记中心,有关中央企业,有关协会:

江苏、天津两省(市)为深刻吸取2006年盐城“7.28”、津南“8.7”重大爆炸事故教训,采取坚决措施,遏制重特大化工事故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分别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百日攻坚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江苏省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和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现将《江苏省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借鉴江苏省和天津市的做法,积极深化本地区、本单位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化工行业和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促进全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附件:1.江苏省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2.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二○○八年三月五日

附件1

江苏省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2006年7月28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发生重大爆炸事故。为深刻汲取事故教训,江苏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10月起用3年左右时间,对全省范围内化工企业进行专项整治。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关闭违法违规化工企业2713家,实现关闭违法违规化工企业的总体目标的95.4%;各市政府初步确认的54个化工集中区域中,有23个已经通过江苏省环保厅的区域环评,其余的正在组织制定区域建设规划和进行区域环评。江苏省化工企业专项整治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专门的整治工作机构

(一)成立整治工作机构

江苏省各级政府成立了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江苏省政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成情况如下:

⒈领导小组组成由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省长担任组长,省经贸委、环保厅和安全监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监察厅、财政厅、环保厅、建设厅、公安厅、交通厅、外经贸厅、国土资源厅、科技厅、卫生厅、劳动保障厅、工商局、质监局、安全监管局、中小企业局、法制办、总工会、银监局、邮政管理局、江苏海事局、民航江苏安全监管办、南京铁路办事处、徐州铁路办事处负责人担任成员。

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由省经贸委负责人任主任,省环保厅、安全监管局负责人任副主任,省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局、环保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外经贸厅、科技厅、劳动保障厅、质监局、工商局派出工作人员任成员,其中省经贸委、环保厅、安全监管局派出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专门负责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中各项事务的协调和处理。

(二)建立整治工作机制

⒈整治工作原则。全省统一部署,市县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

⒉整治工作总体要求。逐个排查,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

⒊整治工作目标责任制。江苏省政府明确了各市化工企业专项整治的目标和责任,与13个省辖市政府签订了化工企业专项整治责任状,明确和分解了三年内关闭违法违规化工企业2843家的目标责任。各市、县政府也逐级签订了化工企业专项整治责任状。

⒋整治工作方法。江苏省政府要求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要从“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投资管理、企业登记”等8个方面入手,进行认真排查,综合治理。一是对化工企业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逐条、逐项进行排查,对现有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综合性开发区中的化工片区进行全面清理;二是根据排查的情况,对违法违规的化工企业,依法采取责令停产整顿、关闭等措施;三是对排查的化工企业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鼓励化工企业搬迁、转产。

⒌建立整治工作制度。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制度;保留、搬迁、转产和关闭的化工企业信息档案,一企一档;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信息通报制度,每周通报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信息;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公示公开制度,通过媒体公告关闭的化工企业名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处理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发现的问题;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举报信访制度,设立了举报电话。

⒍监督工作办法。定期向人大和政协专题报告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督查、检查;纪检、监察部门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重要问题进行督查,查处化工企业专项整治中工作执行不力、弄虚作假等行为。

⒎保障工作办法。江苏省各市、县政府把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落实了经费。

⒏奖惩激励办法。部分市、县将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对完成关闭化工企业目标的地方和部门,予以奖励;一些市政府将关闭后的化工企业使用土地指标、污染排放指标等留给县政府统筹使用;部分市对没有完成考核目标的地方和部门,在工业目标管理年终考核定级时下调一个奖励等级;一些市、县政府要求不得将规模以下小化工的产值纳入本市、县GDP和财政收入考核;没有完成考核目标的地方,辖区内不得批准新项目,直至考核目标完成。

二、摸清底数,为整治工作奠定基础

江苏省从“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投资管理、企业登记”等8个方面入手,由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辖区内所有化工企业的现状进行全面摸底,对每个化工企业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逐条、逐项排查。2006年11月至12月期间,相关部门暂停为任何企业补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工商登记等手续。除了查清化工企业数量、分布情况外,重点查清以下内容:

(一)产业准入方面

⒈是否违反产业政策或发展规划;

⒉是否仍在使用国家规定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

⒊是否违反其他市场准入标准等。

(二)安全生产方面

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是否布点在经省辖市批准的用于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专门区域;

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是否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时,是否隐瞒真实情况和提供虚假文件、资料;

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是否降低了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生产条件发生了变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后是否按照规定申请办理有关安全生产变更审批手续;

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作出的各类整改承诺,是否已按期完成;

⒍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是否按要求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否按规定报送安监部门备案;

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否经法定培训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安全管理人员是否经法定培训并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是否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⒏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是否经安全培训后上岗;

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是否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是否已制定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

⒑化工企业中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装置是否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报告是否报送安监部门备案;

⒒2006年以来化工企业是否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含重大未遂事故);

⒓化工企业中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否报送安监部门备案;

⒔2005年以来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是否经省辖市政府设立批准;

⒕2005年以来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是否通过安全审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是否经过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存在的其他安全生产问题。

(三)环境保护方面

⒈是否通过环评审批;

⒉环保设施是否配套,使用运行是否正常;

⒊化工建设项目是否通过环保验收;

⒋是否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⒌是否配置比较完备的应急处置设施;

⒍是否能够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⒎废水是否排入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要求的水域等。

(四)产品质量方面

⒈实施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的产品,是否领取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⒉特种设备是否按规定注册登记并经定期检验合格;

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和制度是否落实;

⒋气体充装单位是否依法经过行政许可等。

(五)土地使用方面

⒈是否越权审批用地预审;

⒉是否越权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特别是越权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

⒊是否越权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⒋是否“以租代征”用地等。

(六)能源消耗方面

单位产品能耗是否符合限额规定。

(七)投资管理方面

⒈是否经过审批、核准或备案;

⒉是否越权审批或核准;

⒊是否以备案代替核准;

⒋是否审批或核准了未经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化工建设项目。

(八)企业登记方面

⒈是否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⒉是否未经相关前置许可办理工商登记等。

三、明确整治工作目标

江苏省政府确定的化工企业专项整治目标:一是淘汰和关闭各类违法违规化工企业2843家。二是引导分散的化工企业进入化工集中区域。三是有效控制和治理污染,全面达到环保标准;认真落实安全措施,全面消除事故隐患;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化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四是重新确定化工集中区域产业定位和标准,集中力量完善配套设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原则上每个市(县级)、县保留1-2个化工集中区域。

四、明确整顿关闭的标准

制定关闭化工企业的标准、方式和程序。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或企业登记等方面,化工企业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予以关闭:

(一)安全生产方面

⒈逾期未申请安全生产许可或者申请安全生产许可延期的;

⒉因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或者安全生产许可延期的;

⒊采取欺骗、瞒报、贿赂等手段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安全生产许可或者安全生产许可延期的;

⒋倒卖、出租、出借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⒌冒用、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⒍在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责令停产整顿期限内拒不整改或者无法完成整改事项、经整改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

(二)环境保护方面

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应当关停的;

⒉超过江苏省《化工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⒊环保设施不配套、运转不正常,在治理期限3个月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

⒋江苏省政府化工企业专项整治方案实施之日前,各地区已下达限期治理通知而在规定期限内仍无法完成治理任务的;

⒌群众长期诉求解决居民区附近排放恶臭污染物或刺激性气体的问题而短期内无法解决的;

⒍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⒎危险废物不能自行处置又未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处置单位进行处置而造成环境重大污染事故的;

⒏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

⒐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未通过评审、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生产的;

⒑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未通过评审、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扩产或增加产品的。

(三)产品质量方面

⒈凡实施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却未在规定期限内领取许可证的化工企业;

⒉从事气体充装的未取得气瓶充装许可的;

⒊使用特种设备未按规定注册登记和没有定期检验或定期检验不合格的,经责令整改而逾期不整改的;

⒋使用非法制造或经检验不合格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经责令整改而逾期不整改的。

(四)企业登记方面

未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

(五)其他方面

⒈太湖流域周边5公里范围内生产规模较小的;

⒉在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依法责令补办证照限期内未补办的;

⒊其他依法应当关闭的。

五、有配套的经济政策支持

(一)扶持措施

⒈化工企业因实施关闭造成的损失,有条件的地区政府通过一次性补贴、土地拍卖、土地置换等经济政策予以适当补偿;

⒉有条件的地区政府设立了化工企业关闭补偿奖励奖金,对主动提出关闭、协议自动关闭的化工企业予以奖励;

⒊转产非化工产品的化工企业,通过税费返还、规费减免、简化各类变更手续等方式予以鼓励;

⒋搬迁的化工企业从财政贴息资金、排污费部分返还、优先土地供应、减少土地购置费用、综合规费减免、所得税返还等方面予以补贴;

⒌树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榜样,大力宣传、推广正面典型经验。

(二)从业人员安置措施

⒈一些地方政府统筹安置关闭的化工企业职工;

⒉一些地方政府由财政拨专款用于搬迁的化工企业职工的补偿;

⒊部分地区在化工企业关闭标准中,将制定并落实职工安置方案作为关闭的标准之一,人员安置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的以关闭不完全处理。

六、与搬迁和化工集中区域建设相结合(一)化工集中区域确定措施

⒈制定了化工集中区域产业定位、认定标准及整治要求;

⒉明确了化工集中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及土地、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等;

⒊对拟保留的化工集中区域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报告和环境保护规划须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批准。

(二)搬迁措施

位于城市中心区内与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化工企业,限期搬迁到化工集中区域。否则,予以关闭。

七、各方面密切配合,严格市场准入

(一)产业政策方面

⒈禁止建设淘汰类化工建设项目;

⒉禁止新建限制类化工建设项目;

⒊新建化工建设项目必须建设在化工集中区域,否则不予环保、安全审批;

⒋不再批准化工集中区域外的化工企业改建、扩建化工建设项目;

⒌将化工建设项目核准、备案的权限,由县(市、区)调整至省辖市投资主管部门;

⒍对已经备案的化工建设项目,通过环境影响、安全、土地使用、能源消耗评价后并经过有关行政部门批准,方可开工建设。

(二)投资管理方面

⒈苏南、苏中地区新建单个化工建设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以上;

⒉苏北地区新建单个化工建设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以上。

(三)能源消耗方面

综合能源消费总量3000吨标准煤/年以上的化工建设项目,由省辖市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其合理用能做出评价,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核准。

(四)安全生产方面

⒈未执行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

⒉化工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

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未通过或者批准的,或者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未通过的。

(五)环境保护方面

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江苏省化工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附件2

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2006年8月7日,天津市津南宜坤精细化工公司发生重大爆炸事故。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市安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的批示精神,研究和采取断然措施,解决影响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百日攻坚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天津市在遏制小化工企业事故多发和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一)加强领导。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确立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危险化学品领域总体发展思路,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天津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全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

(二)明确目标。天津市提出4个100%的专项整治工作目标,即以危险化学品为重点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率要达到100%;对所有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进行“拉网式”的检查,检查覆盖率要达到100%;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限期整改,整改率要达到100%;坚决关闭取缔整改后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关闭率要达到100%。

(三)落实责任。全市21个区、县均成立了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担任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整治工作方案和措施,对整治工作进行部署和层层发动,督导和协调解决专项整治中的问题;带队深入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有效地推动了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工作。各区(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政府、重点企业责任人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全市共签订责任书13500份,形成了化工企业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

二、依靠专家,分片包干,深入督查

(一)财政大力支持,组成专家队伍。天津市、区两级政府充分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分别聘用了100余名专家参与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日常安全检查工作,保证隐患查得准、查得实,确保整改意见在技术上切实可行。天津市安监局常年聘用近50名专家,由专家与执法人员组成危险化学品专业督查组,深入企业开展督查。天津市、区两级政府聘用专家的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予以保证。

(二)发挥专家作用,开展专业督查。天津市组织专家和执法人员组成危险化学品专业督查组,采取分片包干、区县协管的办法,深入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对照标准,逐条排查。对查出的重大隐患,做到责任人员、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期限、应急预案五落实。天津市安监局组织专家制定了详细的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和生产企业专项检查表,明确了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电气管理、安全距离等方面的检查标准。区县和市局各执法检查小组,对照专项检查表,对企业进行逐项检查并做好记录。针对排查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法,及时修订检查标准,调整检查方式。

三、突出重点,重在治本,消除隐患

(一)以使用危险工艺的企业为重点,完善监控报警措施。天津市安监局在全面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226家具有危险工艺的化工企业作为市安监局监管重点企业,这些重点企业大部分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小化工,建设时没有正规设计,工艺过程又大都涉及硝化、氯化、氧化、磺化、重氮化、聚合、分解等放热反应,原料和产品绝大部分是有毒或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天津市安监局组织专业督查组对重点企业逐个进行检查,确认其工艺危险性。要求工艺危险性较大的企业要增设超温超压自动联锁或报警装置、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装置等技术措施,必要时,聘请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和安全评价机构重新补做设计或评价,提高工艺本质安全水平。

(二)以生产、使用氯气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天津市把65家生产、使用氯气等危险刺激性气体的企业列为化工整治的重点,开展了液氯企业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试点工作,召开了安全技术措施推广会;督促企业按照《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89)等国家标准,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完善安全设施。目前,天津化工设计院正在帮助有关企业对照国家标准进行整改,2008年6月底前全市使用液氯企业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四、严格条件,政策配套,措施有力

(一)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实施安全许可制度。一是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换证工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天津市组织专家编写了《天津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件审核办法》,采用评审表检查法,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现场审核,取缔了88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后,天津市逐步提高检查标准,组织执法人员和专家,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多次全面的“回头看”检查。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企业,采取罚款、停产整顿直至关闭等严厉措施,使持证企业的总体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做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许可工作。天津市安监局认真贯彻实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号),制定了《天津市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细则》,明确市、区安监部门工作分工,确定了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设施设计、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的审核程序,使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二)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结合天津市工业东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天津市安监局配合市发改委、经委、国资委等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市区快速环路以内的17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停产、转产或搬迁。对位于外环线以内或人员密集区的规模小、从业人员少、工艺或设备落后的化工企业,天津市安监局采取提前告知的方式,要求这些企业尽快落实搬迁计划,借搬迁机会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不搬迁的企业,在换证时予以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配套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不符合产业规划政策的危险化学品企业依法有序退出市场。天津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三类企业整体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的意见》,明确了企业职工安置和土地变现等优惠政策。通过托管、分流等方式,整体安置企业职工,做好企业土地、厂房、设备资产变现工作,解决分流职工的安置资金问题。天津市安监局与市国资委将106家经营困难或无法达到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企业纳入退出企业名单,帮助企业依法退出危险化学品市场。部分区(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较大危险性的合法经营企业也开展了转产试点工作。天津市东丽区对天津市华北气体公司采取了“三级分担”的方法,由区政府补助375万元,街道补助60万元,企业出资200万元,用于企业转产改造。天津市、区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批标准和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使一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又无力改善的小化工企业自动转产或退出。

五、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巩固成果

(一)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天津市参照国家层面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的做法,经市政府同意,在原有的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天津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使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有了组织保障和统一领导。天津市安监局、发改委、公安局、国资委、建委及交通委等15个部门是联席会议的组成部门。

(二)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天津市安监局成立了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下设指导组、执行组和技术保障组。领导小组整合了危险化学品处、执法大队、审批办、登记办、检测室、咨询服务中心等各方面的危险化学品监管和技术服务力量,统一领导,理顺机制,明确职责与分工,形成了一体化的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体系;充实执法监察大队、行政许可大厅的执法队伍和专家力量,加强了安全技术检测室的力量,改善了装备条件;专门成立了安全评价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全市化工企业提供安全技术服务,规范安全评价工作。目前,天津市安监局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力量已将近100人,大大强化了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直接监管力度,有力推动了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

(三)完善基层监管机构,加强危险化学品监管力量。塘沽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执法监察中队,大港、北辰、西青、津南、东丽等危险化学品较集中的区县都新增了人员编制。全市有危险化学品企业的乡镇街道大都建立了安监办、安监科等组织机构,配备了人员和装备。目前,天津市基本建立起市、区(县)、乡(镇、街)、企业四级监管网络,完善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控机制,全市专职安监人员达到825人。

(四)开展联控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天津市安监局与津南区政府联合开展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联控机制试点工作,确定了10条治本措施,明确了责任分工。在试点工作中,把10条措施逐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技术措施改造,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为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联控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上一篇:学生自我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下一篇:贵州省生猪定点屠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