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输血质量管理

2024-07-07

科室输血质量管理(精选7篇)

篇1:科室输血质量管理

科室输血管理制度

血液科患者常合并严重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紊乱,是输血较多的科室,为提高合理用血、安全用血,做到输血零失误,现制定血液科输血管理制度。

1.科室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规范和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临床

输血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执行输血;

2.将输血管理作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将输

血质控常态化;

3.科室非急诊用血患者应在申请输血前已完善输血前常规检查,包括免疫

十项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

4.申请用血前最少有主治及以上医师评估患者是否有输血指征,如有指

征,告知患者患者输血的必要性及相关风险,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红细胞申请量<800ml的,主治填写输血评估表,副主任医师审核,800-1600ml之间的,主治医师填写申请输血单,科主任审核,>1600ml的,主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科主任签字,报医务部审批;

5.标本采集应严格按照血液科输血标本采集流程制定,提高标本采集安全

性;

6.从输血科取血后,30分钟内开始输注,减少血制品放置时间;输血前应

双人在患者床边执行核对,采用至少2种以上方式识别患者身份;核对完毕后填写输血安全护理单;

7.输血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无不良反应,病程记录

应完整记录输血过程,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按照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实施细则处理不良反应,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不良反应调查表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记录表,并上报输血科;

8.科室质控小组每个月抽查输血病历,及时发现问题,如发现有不合理输

血和缺少输血相关表格的,给予全科通报批评;

9.本输血管理制度归血液科负责解释说明。

血液内科

2012.7.1

篇2:科室输血质量管理

组长职责:在院领导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输血管理工作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做好输血管理工作

成员职责:

1、负责本科室输血的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疗效、质量评估。

2、负责对科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培训。

3、评估输血治疗指标及效果,讨论重大输血疑难病例,组织对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抢救。

4、与输血科密切联系,促进有关输血工作事宜。

5、分析、评估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后传染病发生原因。

6、定期组织分析、评估特殊输血病例或不合理输血病例。

7、对本科室重大输血差错、事故进行讨论,并向医院提交报告和结论。

8、监督输血的日常业务工作,促进临床合理输血。

篇3:科室输血质量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制定规范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制定了医院临床用血的相关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标准操作规程, 内容涵盖临床用血全过程。除输血科自身各项制度外, 针对临床科室的有《临床用血申请、审批制度》、《取、发血制度》、《输血全过程的质量及退血管理制度》、《输血适应证评估标准》等30多个制度, 对输血全过程中每一步、每一个关键质控点都做了明确规定。特别制定了输血病程记录规范, 并配有临床科室输血病程记录模版和手术室术中输血病程记录模版, 以及输血科和临床科室输血质量检查标准等。使参与输血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临床用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1.2 加强多种形式的培训

本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年都要进行多次全院医护人员的输血相关制度、法律法规、输血过程中差错事故的防范与处理等相关知识培训。并将需要临床医护人员了解掌握的输血管理制度制定成了《临床输血管理手册》, 人手一册, 可随时查询。输血医师还分别到临床各科室进行临床输血全过程的管理及输血病历检查存在的问题做再培训;共同探讨输血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临床医师和护理输血知识考试。多次派输血科及临床医护人员去参加全国、省、市举行的各种输血知识培训。在每月一期《输血简报》中设有输血知识连接栏目, 向医务人员传达输血领域新知识。通过以上方式的培训, 大大提高了全院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1.3 加强临床输血的监管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 把输血科的管理纳入整个临床医疗质量大框架下来, 建立全方位的、相对独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 适应于现代输血的管理模式是迫在眉急的[2]。本院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临床用血全程双层监管模式, 在本院临床用血管理中, 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所谓双层功能监管模式即由院长带领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作为协调层, 负责对临床用血进行内部审核;输血科为执行层, 具体执行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通过输血科的监管落实, 以此规范临床用血全过程。

1.3.1 输血申请单的审核

严格要求输血申请单上的内容要规范填写完整, 字迹清晰;配血标本标识清楚, 标本质量符合要求。如果无误, 接、收双方签字接收;如不符合要求, 输血科工作人员立即填写《输血科与临床医生联系单》, 随输血申请单和/或配血标本一起, 由送检人员带回科室整改后再送。同时还要审查输血申请合理性, 监控临床医师对输血指证的把握程度, 血液成分的选择及用量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输血申请, 立即与申请医生沟通, 深入了解患者情况, 提出合理化建议, 达到提高输血疗效, 规避输血风险的目的。对于超指征的输血申请, 则拒绝发血,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无血医学治疗。对不合理用血申请及与医生沟通情况都做详细的记录, 每月统计进行总结分析。

1.3.2 输血病历监督、检查

医院加强了对输血病历的监督检查, 在输血病历检查中引入PDCA (即计划-执行-检查-改进) 循环管理模式,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改进工作的管理方法促进了输血工作的不断完善。在《临床医师合理用血评价公示制度及输血专项检查制度》中, 规定了临床科室、输血科、医务科、临床用血委员会对临床输血病历监督检查的具体操作步骤。统一制定了临床用血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表, 内容包括: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署、输血医嘱、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输血护理查对记录、医生输血病程记录、输血护理记录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存在的缺陷、整改追踪的情况及追踪时间等。临床科室输血质量负责人在输血完成3 d内对科室输血病历进行检查, 每月将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及科室输血全过程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纳入医生的绩效考核及用血权限的认定;输血科在输血完成后3~7 d内对输血运行病历进行检查, 存在的缺陷要求立即整改, 并限时追踪, 检查整改情况都做好记录;每月末输血医师对全院输血终末病历进行检查, 将检查结果上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医务科每月对输血病历进行抽查, 并追踪上月存在缺陷的输血病历整改情况, 将抽查结果上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将输血全过程检查情况以《输血简报》的形式每月一期向全院通报, 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病历按医院的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罚, 并纳入临床科室全面质量考核指标中。

1.3.3 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输血科工作人员随时接受临床医护人员的输血相关咨询, 指导临床合理用血。对临床特殊输血、紧急用血、大量输血、疑难输血等病例, 输血医师或输血科主任都参与临床会诊、讨论, 提出合理化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输血治疗方案, 并协助实施。对输血科不能解决的问题, 就向上级单位请教, 直到问题圆满解决为止。

1.3.4 临床用血委员会的协调、评判

医院临床用血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医务科) , 临床用血管理由医务科和输血科共同完成, 输血科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输血科每月要对临床用血全过程进行内部审核, 通过监督与检查, 获得临床用血的实际应用情况信息, 并将此信息反馈给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作为监管、协调层, 每月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 以《输血简报》形式对全院临床用血质量管理工作及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通报, 并对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提出合理化建议和纠正措施, 对新措施进行追踪验证, 确保临床用血全过程监管标准得到落实, 使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协调临床科室与输血科之间, 医院与外部之间输血工作的具体情况, 促进临床用血工作的发展。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及病员下发输血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通过外部评判输血管理工作, 以促进内部监管形成和完善。

2 结果

通过几年来输血科对临床用血的指导与监管, 特别是2012年4月输血科独立后, 本院建立和完善的一系列临床用血全过程重点环节控制标准和双层监管模式的具体运用, 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2006-2012年本院未出现1例输血差错事故。2012年与2011年比较, 临床用血的增长率低于住院人次和手术台次的增长率, 输血适应证符合率在逐步提高, 见表1。分析2012年4-12月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检查 (385份终末病例) , 2012年4月开始检查时, 9月、10月国庆节大假前后, 医护人员在思想上有所松懈, 输血管理有所放松, 导致输血记录的合格率未达到医院的管理目标 (≥95%) , 其余月份均在医院的质量控制管理目标内, 见表2。

3 讨论

关于输血安全问题, 往往都认为是输血科的事情, 只要输血科发出血液是安全的, 输血就是安全的, 而

忽略了临床科室在输血合理性评估、输血操作、输血过程观察、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等环节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对临床用血尚无统一、较为成熟的监督管理标准, 加上输血法律法规在各级医疗机构中贯彻不尽相同或存在制约、传统观念的影响, 导致对临床输血的监管一直是个薄弱环节。2012年8月1日国家正式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其中明确规定:医务科、输血科共同负责临床用血日常管理工作[3]。明确输血科不再是过去简单的领血、发血、储存血液的“血库”, 要求成为一个专业性强、参与医院血液管理、输血技术实施及血液治疗为一体的技术管理职能部门[4]。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是同级科室, 对临床科室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管理等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作为协调层, 采取强有力的手段, 支持输血科管理工作的开展。

本院在过去的几年里, 运用医院制定的临床用血监管标准, 通过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协调, 由输血科具体执行监管, 采取内部审核、外部评判结果分析等手段, 发挥标准的功能作用。为临床用血全过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标准, 使工作有章可循;加强临床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的认识了解水平, 转变输血观念;在用血管理委员会协调下, 加强输血科对临床用血监管的具体执行;同时实行开放式监管 (即外部评审) , 以促进内部监管形成。双向互促效应, 确保标准的落实, 使监管不因管理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实现功能监管, 全院输血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显著。2012年与2011年比较, 医院输血总量的增长率为负增长。输血适应证符合率从2011年的97.6%提高到了2012年的99.3%。病历是医生进行治疗过程最真实的反应, 其完整性是反映医院工作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5]。2012年4月输血科独立后, 本院开展了对输血病历的质量检查, 比较2012年4月至12月的输血病历质量检查结果, 4月份刚开始检查时和9、10月份国庆大假前后两月, 输血记录合格率未达到医院的质量控制目标 (≥95%) 。据此, 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加大了管理力度, 狠抓落实, 将临床用血全过程管理纳入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大框架中, 常态管理, 输血病历质量又回到医院的管理目标控制水平, 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率、合理用血率、输血记录合格率都达到了医院的质量管理目标, 成分血使用率明显高于国家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标准 (87.60%) [5,6], 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科学用血、规范用血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临床用血双层功能监管模式在监督管理执行过程中起到了有力保证, 全程双层监管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彪, 姜晶梅.我国部分地区用血合理性评价系统综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27 (8) :622-623.

[2]刘凤华.转变职能加快输血科建设[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 (5) :529-532.

[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S].卫生部[2012]第85号.

[4]邓梅英, 陈宇, 粟明丽, 等.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中的作用[J].医护论坛杂志, 2009, 6 (31) :159-160.

[5]周霞, 洪梅, 孙丽华, 等.我院输血病程记录完整性监测持续改进方案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4, 30 (1) :45-46.

篇4:科室输血质量管理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篇5:科室输血质量管理

对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几个输血问题需向临床科室传达以便周知。

1.医务科负责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2.输血申请单需填写完整,特别注意经治医师和主治医师分别签字,抽血人和标本传送者需签字;输血前化验结果需填写,未化验的需要填写等待结果;输血妊娠史需填写。

3.输血适应症,特别是血浆的适应症要严格掌握。血浆严禁用于补蛋白、提高营养、提高免疫力和搭配用血。血浆的适应症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用于大面积创伤、大面积烧伤、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PT及APTT>正常对照值的1.5倍。红细胞悬液的适应症如下:外科:当创伤出血患者血红蛋白<70g/L须输入红细胞。血红蛋白>100g/L通常无须输入红细胞。血红蛋白70~100g/L是否须输血应根据是否存在进行性器官缺血、进行性出血、血管内容量不足和氧合不佳等危险因素决定。内科: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4.输血前除化验输血前四项外(乙肝五项、丙肝、HIV、梅毒),还需化验肝功。

5.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一次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0个单位的,需由患者所在科室组织讨论、科室主任签字,经输血科(血库)审核后,再报医务部门批准(急诊抢救用血除外)。同时,同一患者24小时累计用血超过10个单位且超过备血量的,需由输血科(血库)报医务部门备案,并由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进行用血后评价。

6.择期手术需要提前一天以上向血库备血。

7.每季度对科室及医师用血评价在内网上公示。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

8.取得患者或委托人知情同意后,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明确其他输血方式(如自体输血)的选择权,同意书中明确同意输血次数。希望各科室在同意书的模板上加上此两项内容。

9.外科系统需要积极开展贮血式自体输血,因为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自体输血率达到25%。输血科会随叫随到。

10.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完整详细,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还要有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输血治疗后病程记录有输注效果评价的描述,手术输血患者其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出血与输血量要完整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

11.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血袋按规定返回、保存、销毁,有记录。

12.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为4小时。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应及时记录于病历中

13.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输血科,输血科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篇6: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管理制度

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的正副联,并将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的副联粘贴于配血管上。

三、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四、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五、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与血库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护士收到血型鉴定单时,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并将血型鉴定单粘贴于检查报告粘贴纸右上角,两人在血型鉴定单右上角上签名。

六、取血时必须携带病历和《病人专用领血单》、《血型鉴定报告单》。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

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的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共同签字。

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八、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输血申请单》反面签名。如有两袋及以上的血液,先进行总核对,然后一袋一核对一签名。

九、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振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十、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十对即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液成分、血量、血袋编号。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十一、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牌识别外,清醒患者另外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另外使用“腕带”识别。

十二、输血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十三、输血过程中应掌握先慢后快原则,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min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全过程和输血后30min内都必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具供检查分析原因。

13、输血完毕,及时收回输血袋并登记于专用记录本上,回收的血袋集中放置于4℃冰箱内,于24小时内由工勤人员签收并送回血库。

篇7: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输血科也是一个新兴的科室。实践证明,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发展,医院输血科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底子薄,或者由过去的血库改建而成,其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临床的医疗需要,尤其是三级医院,医院的规模都较大,临床用血量也大,对输血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输血科的建设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现有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血站的,涉及到医院输血科的很少,即使有也只是片面的不成系统的,或者各自为政的〔1〕。根据输血科及临床输血的发展情况,必须建立健全输血科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是血液质量的保证,也是临床输血安全的保证;不仅是提高临床输血水平的关键,也是输血科管理的需要,更是实际工作和输血科发展壮大的需要。输血科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必将对患者的救治效果、医院的医疗质量、提高输血工作者自身医疗水平、避免医疗事故及减少医疗纠纷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输血科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乃当务之急。

1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对于输血科而言,其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以及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血型、交叉配血等),以满足临床需要,其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发出的检测报告和血液制品上。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的化验报告,以及安全可靠的血液制品,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与认可,是输血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为保证血液安全,医院输血科应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输血科内部及临床输血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为了保证整个流程的质量要求,仅仅靠对标本、试验试剂和血液及制品本身的质量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影响最终安全输血的因素很多,诸如医护人员对项目的了解、标本采取过程各环节控制、仪器设备和仪器设施是否符合实验要求、量质溯源、样品管理、检验方法、人员素质、科室环境、试剂和血液质量等等多种因素,为了保证血液及其制品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2].控制范围应涉及标本、标本检验和血液及其制品的全过程,也就是以体系的概念去分析、研究上述质量形成中各项要素(包括直接的与间接的因素)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输血科必须掌握质量体系的运行规律,及时分析解决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注意解决在内外环境变化时体系的适应性问题,使质量体系有效的运行。换言之,按系统学的原理建立起一个质量控制体系,使对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血液及其制品始终保持可靠,并最终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2输血科全面质量体系的构成

按照质量体系的概念,由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和培训五部分组成。

2.1组织结构 即输血科质量控制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业务骨干及重要室组负责人任组员。输血科组织结构的本质是本科职工的分工协作关系,目的是为了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内涵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系统。组织结构对输血科所有从事对质量有影响人员明确规定其责任、权限的关系,从整体的角度正确处理输血科上下级和同级之间职权关系,把质量职权合理分配到各个层次及部分,明确规定不同部分、不同人员的个体职权,建立起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质量职权结构(制定每个岗位职责范围)。2.2、程序 输血科为了保证组织结构按预定要求正常进行,除了要进行纵横向的协调设计外,程序或管理标准的设计也非常必要。程序性文件是输血科人员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明确规定与某一程序文件对应的工作由哪个部门去做,是谁去做,怎样做,使用何种设备,需要何种环境条件下去做等等。程序有管理性的和技术的两种,一般所说的程序性文件都是指管理性的,即质量体系文件(输血科多为各项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岗位责任制等)。技术性程序一般指作业指导书(或称操作规程或规定)。质量体系程序通常都要形成文件,其内容通常包括目的、职责、工作流程、引用文件和所使用的记录、表格等。建立程序文件时,应实事求是,必须能客观反映本输血科的现实和整体素质。程序性文件应使输血科全体人员都能明白和了解。程序性文件输血科的全体人员都有约束力,任何涉及某一工作领域的人员均不能违反相应的程序[4].2.3、过程 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例如在输血科进行的每一项标本的检查或分析的过程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与实施检测有关的资源、活动和影响。资源包括检测人员、仪器(包括试剂)、程序(包括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手册)、检测方法等[5].影响量是指由环境引起的,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检测过程的输入是被测样品,在一个测量过程中,通常由检测人员根据选定的方法、标准合格的试剂、校准的仪器和经过溯源的标准进行分析,检测过程的输出为向临床发出的检验报告。我们用测量结果和其不确定度是否符合预先的要求来衡量测量过程的质量。根据过程的大小不同,一个过程可能包含多个纵向(直接)过程,逐步或同时完成这些过程后才能完成一个过程。在输血科日常工作中,每一项检验报告和血液安全用于临床都要经过这几个程序:血液的入库;血液的库存;医生申请检验或者输血项目;标本采集与运送;标本编号;标本接收与登记;检测;记录;发出报告;实验数据和血液及其制品准确安全地运用于临床。

这些过程集合形成质控的全部过程。上一过程的质量控制完成即作为下一过程的输入,下一过程得到上一过程的输入结果,经过质量控制再将结果输入给它的下一过程。如此传递,并涉及到过程相关的横向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检验报告和血液出库全过程。在临床输血中,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第一是医生能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从安全有效的角度选择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的临床项目或项目组织进行申请;第二是标本在采集过程、保存与运送方向的质量控制措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确保进行血液学试验标本的唯一性,才能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如果医护人员把标本弄错或者标本出现诸如溶血等因素,那么在标本还没有检测前,已经就有了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因素;第三,血液质量的控制,血液及制品从血站到输血科入库前这个过程要严格监控,若血液及制品已经污染、溶血,或者血型弄错等数据性错误,就会直接导致最恶劣的后果。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要涉及到人员素质、仪器校准、量值溯源、方法选择、试剂匹配和血液的库存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需要输血科有完整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分析后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和安全合格的血液发出,同时要保证实验结果及血液发给临床后,医生和护士能正确用于诊断和治疗。这就需要输血科经常地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并且及时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可以看出,在这个全过程中,只有保证每个过程输出的质量要求,就会保证整个结果的质量。因此,在检验报告形成和血液及制品发往临床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小过程或相关过程输出质量都会影响过程的最终输出结果。所以要对所有质量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即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4、资源 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设施、资金、技术、试剂、环境和方法等。衡量一个输血科的资源保障,主要反映在是否有满足输血科检验工作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设施、试剂、环境和一批具有丰富经验、有资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是保证具有高质量报告和安全血液的必要条件。输血科为维持、发展和提高学术素质与技术水平,以及保障临床安全用血,必须做好十个方面工作:(1)全面管理;(2)人才培养;(3)仪器装备;(4)试剂匹配及安全有效;(5)血液及其制品;(6)全面质量保证;(7)创新及特色建设;(8)工作环境;(9)临床意识(即将输血科工作与临床医疗相结合);(10)反馈整改。

2.5培训 在任何过程中人员是最大的变数,消除这种变数的方法是培训。培训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只有培训到位了,才能确保血液质量的不断提高。

2.5.1 质量意识培训 质量是输血科的核心与生命,应高度强化质量意识,要求每个员工清楚输血科的质量目标,明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在整个临床用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思想。

2.5.2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 为体现人人参与和群策群力的质量管理思想,要对每一名员工实施质量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质量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手册》等。(2)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质量的概念、质量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统计和分析等。

2.5.3 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的大量引进以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特殊需求,员工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新技术、新方法的需求,例如抗体筛选、卡式配血、卡式血型、白细胞过滤、血液各种成分的输注及适应症等,这就要求员工的知识不断更新,因此,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新引进的技术、设备应派工作人员进修培训;员工应多参加与输血技术有关的各种学习班、学术会议等。按系列继续教育要求,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学时、一定学分的继续教育,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员工培训,让每个员工参与培训和被培训,通过自己查阅整理资料,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与科室人员交流,营造出人人爱学习、人人为科室新技术出谋划策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团结奋发的精神,使整个科室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优质、高效的血液制品提供保障

3输血科质量体系诸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输血科全面质量体系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和培训诸要素间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相互依存。程序是组织结构的继续和细化,也是职权的进一步补充,比如输血科中各级人员职责的规定,可使组织结构更加规范化,起到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程序和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有了质量保证的各种程序性的文件,有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手册,才能保证检验过程高质量完成。质量管理是通过对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过程的质量又取决于所投入的资源与活动,而活动的质量则是通过实施该项活动所采用的方法(或途径)予以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制定在书面或文件的程序之中。只有合理的理解质量体系中的诸要素关系,才能做好输血科的全面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临床的用血安全。

4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输血科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首先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然后才是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依据国际标准,医院输血科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大致分为四个过程: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的评价和完善。

4.1输血科全面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是成功建立质量体系的关键,尤其在我国现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对大多数医学实验者来说是新事物,而对于输血科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更是陌生,从管理层到一般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依据、方法,甚至目的都缺乏了解,更没有建立质量体系的经验,所以医院输血科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策划与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输血科全体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要让每个成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目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国际标准都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输血科的质量管理现状和与先进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认识到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对决策层,要在对有关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充分认识上,明确建立、完善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明确决策层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对管理层,更让他们全面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对于执行层,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

质量管理体系都有其方针和目标,但每个输血科的个体情况不同,质量方针和目标也不同,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必须实事求是。依据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最终受益的将是三方:输血科本身、服务对象及输血科资源供应方。不同的输血科,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⑴输血科的服务对象和任务:应明确输血科的服务对象是临床病人,其任务是保障临床的安全输血,协助配合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⑵输血科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资源供应方情况:不同规模、不同实力的医院输血科所能达到的质量是不一样的,譬如大一点的二级医院输血科或者血库只需要保证临床安全及时用血就可以了,而三级医院或者更大的大型医院输血科,不仅仅需要保障临床安全输血,还要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同时要协助临床医师对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及用血方案。这几种类型的输血科任务不一样,其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也不一样。

⑶输血科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应与上级质控组织在质量方针和目标保持一致,起到细化和补充的作用,不可偏离。

⑷要保证本科员工能理解和坚决执行。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来源于对输血科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调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质量体系的要素。调查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输血科已有质量体系情况、检测结果要达到何种要求、血液及其制品的相关质量要求、输血科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输血科工作环境等。经过调查和分析后,确定要素和控制程序时要注意:是否符合有关质量体系的国际标准;是否适合本科工作特点;是否适合本科实施要素的能力;是否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最后,还要将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职责和权限明确地分配到各个职能单位。

4.2输血科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是建立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质量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体系评价、改进、持续发展的依据。输血科质量体系文件具体包括: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详细作业文件、质量记录等。

4.2.1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封面、批准页、修订页、目录、前言、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定义、质量手册管理、质量方针目标、组织机构、质量体系要素描述、支持性资料附录。质量手册的核心是质量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及质量体系要素描述。质量手册中“质量方针目标”章节,应规定实验室的质量方针,明确实验室对质量的承诺和质量目标。还应证明该质量方针为所有员工熟悉和理解,并加以贯彻和保持。“组织机构”章节应明确实验室内部的机构设置,可详细阐明影响到质量的各管理、执行何验证职能部门的职责,规定质量体系由哪些要素组成,并分别描述这些要素。

4.2.2质量体系程序 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一般包括:文件的编号的标题、目的和适用范围、相关文件和术语、职责、工作流程、报告和记录表格,其中工作流程是核心内容。工作流程章节应逐步列出开展此项活动的细节,保持合理的编写顺序。明确输入、转换的各个环节和输出的内容;其中物资、人员、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与其他活动接口处的协调措施;明确每个环节转换过程中各项因素,及所要达到的要求,所需形成的记录和报告及其相应的签发手续;注明需要注意的任何例外或特殊情况。

4.2.3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的个体内容包括:质量目标;实验室实际动作的各过程的步骤;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职责、权限和资源的具体分配;具体的文件程序和指导书;重要阶段的试验、检验和审核大纲;随着项目的进展,进行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文件化程序;质量目标评价的定量化;为达到质量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其他措施。

4.2.4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大致分为两类:与质量体系运行的记录和与产品有关的记录。前者大致包括质量体系审核报告、质量培训、考核等。后者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所有原始数据记录记录、试验数据、血液及其制品出入库记录、冰箱冰柜温度记录、各种物品及环境消毒记录、各种仪器校准记录,以及各种质量控制相关记录。

4.2.5质控文件 即输血科相关室组常用的“操作手册”或“操作规程”。

5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实施

5.1总体要求 实验室标准化,包括技术人员应该是接受过输血专业理论和实验技术培训合格的检验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并有专业技术职称[5];科室要有符合输血专业试验的要求的设备,如血库专用离心机、血库专用冰箱、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等;试剂必须使用国家指定厂家生产的经“批批检”产品;输血工作人员都应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严格的输血相关检查、七查七对制度;科室实施计算机管理等[6].5.2制度与规程 依据输血科不同岗位和工作特点,制定《输血科各岗位工作职责实施细则》、《输血科设备管理制度》、《特殊事件记录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工作职责、仪器管理等责任到人,做到“一切行为有依据,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可溯源。”使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使环节质量有了可靠保证。

5.3质控行为 为了确保输血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输血问题,输血科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与检查、输血后效果的考核和观察,还要定期检查血液和血成分的质量等。

5.4文书 完善输血相关文书和输血相关检测,避免法律纠纷。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为此输血科制定了各种协议书,如《输血协议书》、《自身输血协议书》、《血液成份单采协议书》、《血浆置换协议书》等以明确责任。另外,血液传播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重大医学问题,因此,输血科要开展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医务人员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为医患双方自我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5.5人员配备 输血科人员数应根据医院床位数或医院每年用血量及救治病人对象来决定[7].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所以该技术人员应该是接受过输血专业理论和实验技术培训合格的检验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并有专业技术职称。工作人员还应有良好的行业风气与道德规范,并定期接受业务培训。5.6设备 输血科的实验室仍然使用一些陈旧落后的设备,如离心机等。血型鉴定和配血实验中离心机达不到相应规定,就会使精细的操作过程变得粗糙而限制了许多可能检出的罕见血型抗原和不规则抗体。这种实验室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需要专业化的血库离心机。因为这种离心机的专业化设计最符合输血专业试验的要求。还要有血库专用冰箱、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等。

5.7试剂 国家卫生部对血型试剂作出了强制性规定,任何输血实验室必须使用国家指定厂家生产的经“批批检”的单克隆抗体,并逐步弃用人源抗体血清。

5.8技术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都对实验室应用的技术方法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输血工作人员都应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的输血相关检查。规范技术方法是提高输血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掉以轻心。

6结语

上一篇:教师孝敬父母事迹下一篇: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师生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