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2024-05-16

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大庆博物馆

班级:

学号:

姓名:

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肌体,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综合实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大庆市重视文化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动力。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大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不断从根本上提升文化软实力,突出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大庆市文化概况

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年轻城市,大庆名字的由来与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有着紧密联系,几代大庆人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壮志豪情,把“北大荒”建成了美丽繁荣的城市。近年来,以“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 等美誉而闻名中外的大庆,以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世人更多的瞩目。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一张张耀眼的城市名片,点亮了大庆的文化光环,满载着大庆人的光荣和自豪;铁人纪念馆、博物馆、歌剧院、城市规划馆、大庆书苑等一座座软硬件齐全的公共文化场馆,积蓄了大庆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园、国际动漫城、北国之春梦幻城等一个个建设得风生水起的文化产业项目,擘画了大庆的文化腾飞。可是,从来都不缺少荣誉的大庆,也有着自己的缺憾:因为大庆建市时间短,在一些人眼里,年轻的大庆缺乏文化底蕴,缺少历史内涵。然而,大庆用行动向人们展现了这座年轻城市从内而发的文化自信。大庆这座资源型城市,正朝着文化型城市华丽蜕变。

二、大庆博物馆

有人说,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否则就无法寻找自己的根基和灵魂。也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就看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因为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变迁发展史,能表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级。黑龙江省现有115座不同形式的博物馆,按创办的时间排序,大庆博物馆是亮相较晚的。并且,十年前的大庆博物馆,仅仅是一座默默无闻的低矮平房,没有展示场所,没有馆藏品,如何去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功能?如何去精彩、完整地展示城市历史和城市特色?这是一个需要勇气、智慧和无尽的努力才能解决的难题,更是大庆博物馆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2008年6月18日,在大庆市开发区与歌剧院比肩而立的新馆舍正式开馆,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揭开神秘的面纱,以现代风格的红色建筑,成为现代人与远古的自然和人文对话的场所。

1、馆舍介绍

大庆博物馆,大气、凝重、古朴、浑厚、现代。位于大庆开发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高22.2米,是大庆地区惟一一座集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如果说铁人纪念馆是一部石油创业史,那么大庆博物馆则是大庆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的一个浓缩。新馆运用常规陈展与当代高科技手段最佳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示大庆的过去、现在、未来,展示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大庆重要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也是世人了解大庆文化的一个窗口。

大庆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已发展成为国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为今后国内外对东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化石基础和重要的科研基地,为开展国际展示交流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大庆博物馆展厅面积8500平方米,基本陈列主要有《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大庆古代历史》和《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该馆全方位展示大庆古代、近代历史,油田开发建设史、现代化城市建设史,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草原、湿地景观及特有的珍稀兽类、禽类、昆虫等标本,展示远古时代的恐龙、东北地区特有的猛犸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展示海底世界和珍稀的海洋动物。成为教育的基地、知识殿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场所。

2、馆舍调查

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三组形态各异的铸铜雕塑,彰显了动物群的气势和共融关系。巨大的环形花岗岩浮雕展现了东北第四纪古自然环境、古代人类、古动物共存的画面。环形的化石复原埋藏现场再现了第四纪地层中动物化石埋藏的原貌。大厅整体空间风格协调统一,主题突出,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一楼《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陈列主要展示大庆自然生态的演变过程和资源的丰富性。通过湖泊湿地水下剖面、湖底隧道景观展示、地层岩芯标本陈列及多媒体沙盘模型演示等展示手法,将大庆湖泊湿地的成因和状况与第四纪地质地貌有机结合,直观、科学地讲述水下生态,远古时期的地质地貌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在这个展区中的一幕幕画面令人深思,如何去珍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二楼《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展示精选丰富珍贵的古生物化石,通过极具而又细腻的陈列形式和手段,比如多媒体等形式高写真地营造出远古第四纪动植物及人类的生态变化,打造了极具品牌特色的古生物陈列展示,从中我了解到了动物群繁衍生息的历程。

三楼《大庆地区远古人类文明》陈列突出大庆地域古代历史进程中的亮点和特色,通过大庆远古人类、灿烂的青铜文化、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驿站文化四个专题,集中表现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和重要性。

此外,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展区是大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重中之重。陈列镇馆之宝——迄今为止国内出土最完整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展区展示该时期动物群完整骨架12具,物种近50种。是目前国内唯一系统全面展示该动物群的长期陈列,填补了国内该展项的空白。恐龙世界陈列营造了一个完全逼真的史前场景,狭长的通道在场景中穿行。通道一侧,摆放着我国发现最早的禄丰龙、最长的马门溪龙和黑龙江地域出土的满洲龙化石。在另一侧,则摆放着电动仿真的霸王龙、腕龙、慈母龙、翼龙等栩栩如生的场景,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亿多年前的恐龙时代。昆虫展厅为人们展出了世界上珍惜的2200种昆虫标本,展出号称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光明女神,展出世界上10个国家的美丽国蝶,展出了千奇百怪的各种昆虫,令人叹为观止。

3、馆舍感想

大庆博物馆十年磨一剑,在举步维艰之时独辟蹊径,确立了可操作性强又极具发展前景的东北第四纪课题,全面推动收藏、展示、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研究大庆地区古自然环境变迁史、古动物生息演化史及古人类发展活动史,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从无陈列展示到建成国内首家集古环境、古动物与古人类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填补大庆市没有综合性博物馆空白。大庆50年的油田30岁的城市,虽说没有厚土掩埋的秦砖汉瓦,却不缺乏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大庆博物馆本着以物为本的原则,秉持“以物撰文,以物建馆”、“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针,陈列展出多年馆藏的化石、标本和文物,让人们不仅从中鉴赏古大湖、古动物和古人类文明之美之趣,更重要的是追本溯源、鉴古知今,使人们从这些人类文化遗存和自然遗存中体验环境变迁,认知生命真理,使人们更加热爱这座美丽的城市家园。同时,大庆人脚下发现的化石,向世界昭示一个不容置疑的科学命题,远古的东北虽然气候寒冷,但是并不缺少生命活跃的身影,这些化石有力的证明了大陆漂移和生物进化的假说,也为有机物的残骸经过亿万年的地球化学变化生成石油的理论提供了佐证。

时光荏苒,大庆博物馆的十年探索之路,在逶迤的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它的成立标志着这座城市度过了单纯的青春期,文化的理念开始逐步成熟,今后的大庆不再是石油光焰下的白丁,一部有馆藏证明的丰富历史将从这一刻书写承前启后的文字。

三、调查总结

近年来,大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呈现出蓬勃发展、辉煌跨越之势。大庆博物馆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它充分展示大庆独特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蕴,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庆文化事业的繁花似锦和文化产业的生机勃勃,有力地抨击了 “当石油没有了,大庆就是一座空城”这一说法。

提到大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石油,大庆因石油闻名也因铁人王进喜闻名。石油会战时期,王进喜和他的同伴们凭着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人拉肩扛,一举拿下大油田,把中

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里,由此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王进喜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镌刻在铁人纪念馆的墙壁上,更深深地融入大庆人的生命里。几十年来,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文化始终是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仅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文化精品就达190多项;多年来,大庆不断进行“文化输出”,展现大庆文化魅力。大庆的脊梁,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化底气,挺直而坚强。同时,大庆的文化不断发展着。近年来,大庆市文化产业所占GDP比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大庆市文化产业的收获,对大庆这座资源型工业城市来说,是辛劳付出的回报,为大庆的发展提供了最强大的供血能力,更是一种希望。

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强盛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大庆市文化发展尚好,但和文化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依旧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的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本省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对照《大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大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研究报告》提出的相关指标,大庆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文化产业增加值、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公共教育经费等在生产总值中占比不高,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不足,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现代化城市指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说明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大庆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从总体上看,大庆市的文化发展繁荣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是传统观念尚未转变。市民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认识稍显不足,文化意识还不够强,文化需求有限,文化产业方面的消费水平不高,文化魅力的感染力不够。再次是文化人才培养问题。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源,大庆市受区位劣势和自身经济水平限制,优秀的文化人才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目前大庆只有一座尚不完善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一点更加说明大庆这座城市在文化层面上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好在目标清晰,血脉已通。未来,这座城市充满了无限可能。

篇2: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是安庆市文化产业及文化队伍建设快速发展的30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安庆市拥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058家,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从业人员规模增长幅度在三产中处于领先。在继续拥有以黄梅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人才优势外,安庆市也涌现出一些在全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懂管理、擅经营、富有创新意识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

【安庆市是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张国字号“名片”,人文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市”战略的指引下,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安庆市文化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望成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作为文化形成、传播与发展中最具创造力的因素,人才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文化产业

人才队伍仍需壮大

民盟安庆市委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近年来安庆市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安庆市文化产业目前尚处在启动和培育阶段。相比于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安庆市尚缺少一支规模相称、素质精良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来对优势文化资源进行充分、适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人才队伍规模偏小,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也不尽合理。

人才种类不齐全,部分专业人才短缺。在安庆市演艺娱乐业中,受过相应专业训练的人才比例不及5%。即便是优先建设与发展的的黄梅戏人才队伍,也仍然存在类别不齐整、部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在文化传媒与旅游观光文化产业中,人才种类不齐全的现象同样存在。高素质的主持访谈与编审出版人才为数甚少,123名持证国导零散分布在71家旅行社中,专业素质培训不足,外语导游空缺。

当前,安庆市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突出问题是高层次运营人才缺乏。在安庆市一些兼有产业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中,行政类、专业艺术类人员所占比重过大,商业策划、市场营销、文化经纪人才所占比重过低,经营管理类人员严重不足。在民营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企业中,其文化经营运作类人才即使有,也存在学历普遍偏低、缺乏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象。

年龄结构不合理,文艺人才断层现象显现。由于体制僵化,一些文化艺术团体难以及时引进补充年轻人才。从对部分文艺团体抽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来看,从业人员年龄普遍集中在40岁左右,30岁以下正式在职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过小,团体活力不强,没有形成梯形结

构,甚至濒临“断层”危机,不利于人才队伍的持续建设与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桐城歌、文南词以及望江挑花、桑皮纸制作工艺等也都面临传承困境。

行业分布不平衡,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文化传媒和文化艺术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其从业人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但在安庆市,此类从业人员不到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0%。

据调查,安庆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多数分布在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的个体、私营文化娱乐场所。从体现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创意产业来看,2007年,仅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就已有90万人,产业增加值达812亿元。即使是与安庆市同处皖江经济带的芜湖市,随着“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新华958文化创意园项目的创建,在创意制作、投资、衍生产品开发等创意文化产业项目和人才储备上已处省内领先地位。相形之下,安庆市尽管在网络服务、广告制作、工艺美术、文化传播等领域有些零星的文化创意人才,但总体上未能形成规模和气候。

成长环境不理想,人才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从影响人才发展的经济基础来说,由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兼具产业性质的国有文化单位,还是民营的文化企业,为人才提供的物质待遇都相对较低,人才培训投入也相对不足,导致人才学习创新动力缺乏,专业水平停滞不前。

从对人才的使用体制来说,一方面由于兼任管理职务,许多专业人员“专才不专”,其应有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评聘用人机制的问题,“人不能尽其才”,一些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在调研座谈中,大多数文化产业业主认为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和用人所长的政策问题。

四大因素

制约人才队伍建设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制约安庆市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客观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观念淡薄致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缺失。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式,认为文化是需要巨大财政投入来建设的发达地区的奢侈品。这种片面观点必然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层面的忽视,导致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的缺乏。

体制不完善影响着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调研发现,由于公共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剥离不够彻底,安庆市部分国有文化实体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急而不真,其人才队伍建设未能真正从市场效益中获得动力。譬如,市直剧团中有些青年演艺人才,尽管在各种赛事中表现出众,被众多行业前辈寄予厚望,却是在岗不在编,而大量富余人员尽管享受剧团福利,却在编不在岗;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过程中也经常遭遇体制瓶颈。

信息渠道不畅通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尽管安庆市有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下属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近年来又兴起了网络人才市场。但从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化产业

人才的供需双方相互间的信息渠道仍然不够畅通。同时,安庆市的人才市场在空间层面上相对闭塞,缺乏与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市场的跨区域对接。

教育培训不足导致人才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由于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得从基础抓起,投入资金大、成长周期长,因而难以受到重视。安庆市多数民营文化企业尽管也有强烈的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但由于经济成本的限制,少有与专业院校对接建立的实习、培训基地;一些国有文化实体单位确立的在职学习、外出培训与对口交流等教育培训制度,又常常流于形式。

五条建议

推动人才队伍发展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切实加强人才产业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才能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如何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安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民盟安庆市委员会专门课题组负责人提出了五条建议。

科学定位,制订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的思路,以构建定位明确、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为目标,科学制订并完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一方面,应科学界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野,重点保障兼有文化产业、公益文化事业以及意识形态事业属性的文化实体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规划制订应具体针对安庆市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定位;各文化产业单位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来规划人才,改善人才环境,培养和引进急需的人才。

专项扶持,优化安庆市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设立安庆市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增加投入,以在重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方面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

在兼有产业属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打破单位、地域、身份、职称评定等界线,不拘一格使用特殊专业人才;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来宜创业的“绿色通道”;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实行适合文化实体特点的薪酬制度、奖励制度,对于擅长资本运营的优秀人才可以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在民营私有文化实体众多的行业,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成立各种层次的行业协会或商会,避免无序化竞争。

转变模式,建立市场化的产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引导安庆师范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与企业对接建立人才实习、培训基地。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安庆市各类职业学校,允许支持社会各部门及个私业主投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重点支持安徽黄梅戏学校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后备人才和产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营造平台,创造人才施展才干的广阔空间。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和文化产业单位的联系,尽快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努力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力争用1-2年的时间构筑互动、高效、网络化的中国·安庆文化产业和人才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黄梅戏艺术中心、博物馆等具有较高标准的文化公共设施的建设,继续打造“黄梅戏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争取举办更多的省内乃至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品牌文化艺术活动。抓住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结合安庆市文化资源优势,积极申办中部文化城等有关文化项目,力争建立若干各具特色和影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筑巢引凤”,吸引高端人才来宜工作。

内培外引,实施重点文化人才建设工程。一方面,对外积极引进擅长营销策划、资本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高层次、外向型、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根据安庆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结合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可以选择1-2家文化传媒单位和市直剧团试点,面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公开招聘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产业运作人才。加强和文化界知名人士的联系,广泛宣传安庆市品牌文化,带动此类人才向安庆市聚集。在现有文化单位中积极培育本土文化营销、经纪人才队伍,鼓励他们在广阔的市场空间中迅速成长。

篇3: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一、关于城市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城市文化产业既是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 同时又具有主导产业的性质, 因此评价城市创意产业的基准可以在借鉴主导产业的评价基准上再加以补充来确定。笔者采取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方法, 认为城市文化产业的评价基准应包括以下方面。

㈠产业规模包括总产值、产业增长率、GDP比重、对GDP增长贡献率、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例等。

㈡教育科研包括教育科研专业人数、相关专业在校人数、教育研发经费投入、创意类机构数 (包括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职业教育机构数等) 。

㈢区域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等。

㈣产业就业功能包括投入创造的就业率、产出的就业吸纳率和产业就业增长率等。

㈤政府投入创意事业财政补助、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创意事业基建投资额等。

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可以较好地去衡量和掌握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找到优势与不足, 思考如何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城市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评价基准, 对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做进一步探讨。

二、重庆文化产业主要特征

㈠发展速度较快, 但文化产业总量小, 规模有限按照2006年的数据, 重庆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8.57亿元, 占GDP比重也从2005年的2.2%上升为2006年2.5%, 提高了0.3个百分点。而从绝对值来看, 不仅与2006年上海581.38亿元、广州241.36亿元和深圳381.96亿元的规模无法相比, 与杭州的131.4亿元、南京90.66亿元也有较大差距。但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 最高年份达到31.7%, 最低也在25.9%, 高于同期GDP增速;横向比较, 2007年重庆文化产业增速仅低于广州、沈阳, 高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其他省会城市,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2个百分点[1]。整体表现出速度增长快、规模总量小的特点[2]。

㈡产业结构调整加剧, 但各行业发展不平衡, 劳动生产率偏低2005年重庆市文化产业组成部分, 即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速分别为17%、62.3%、14.5%, 增加值之比为60:26:14;2006年改变为19.4%、43.9%、48.5%, 增加值之比为54.3:29.8:15.9。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核心层受传统产业发展步伐放缓影响, 增速较慢, 所占比重下降明显;而以网络文化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为主的外围层、以文化用品和设备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了高速增长, 尤其是相关层增长十分强劲。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为3.07万元, 比上年增长28%, 与产业增长幅度大致相当, 但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要低32%, 文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2]。

㈢文化市场活跃, 文化消费增长, 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持续向好2007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2%, 比2006年12.9%和2.3%的增速有很大提高, 与此相对应, 市民文化消费能力也明显增强。2006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支出为1449元, 同比增长4.2%, 占总消费的15.4%;农村居民支出190元, 占8.6%。可见, 农村居民对文化的消费在绝对值和占比上都远低于城镇居民。作为具有典型大农村、大城市特征的地区, 在文化消费较大增幅的同时, 重庆市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同时也极具市场开发潜力[2]。

㈣创新不足, 产业积聚性差由于缺乏高水平的原创人才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重庆文化品牌含金量不高, 产品竞争力不强。即便是产量占据国内文化产品10%以上的文化业, 这一现象也十分突出。视美公司的“麻辣小冤家”、享弘公司的“乐乐熊”品牌虽然在业界有一定影响, 但远未达到日美等国卡通形象的市场接受程度, 也不及国内的“蓝猫系列”, 这使其通过开发文化衍生产品盈利的计划迟迟难以实现。产业积聚性差抑制了市场主体生长, 而市场主体的匮乏又使产业要素聚集更为缓慢。重庆最有实力的当代艺术, 本身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这一产业长期缺乏整合, 产业链处于割裂状态, 基本上没有形成市场化, 严重阻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2]。

三、发展重庆市文化产业的思考

㈠正视文化区域竞争格局, 结合自身文化产业特点, 加强新技术与特色文化的融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个性化、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则必然会通过市场得到满足。原本地域划分泾渭分明的文化市场, 随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门槛已经变得逐渐模糊起来, 全国统一的文化大市场正在形成, 全国文化区域竞争的格局也将形成, 这是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必须树立起的意识。

要在这一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 必须将高新技术与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作为突破口。重点是要强化和推动数字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应用,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壮大广播电视、影视剧制作、传媒出版等优势文化产业, 积极培育数字文化、演艺娱乐、中介咨询、时尚设计、节庆会展、休闲经济等新兴文化产业, 使文化产业战略布局和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㈡完善支撑体系, 加强平台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支撑体系和公共平台建设。处于西南地区中心位置的重庆, 支撑平台建设尤为重要。完善重庆市产业支撑体系, 加强平台建设应具体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加强理论研究。积极鼓励文化企业和有关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开展相关产业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整合相关资源, 完善研究体系, 积极争取基金支持, 拓宽理论研究的支撑领域。二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促进文化产业人才职业化。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基础教育等不同层次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以高等院校为依托, 调动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的积极性, 开展相关人才培训。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标准化进程, 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标准, 促进文化人才职业化。三是建设文化产业公共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包括政策信息发布、产业统计、专业人员工作交流等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创作生产民族民间文化素材库, 提供政务服务;公共管理平台包括文化企业认定网上申报及公示系统, 是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项目管理的工作平台。四是促进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鼓励政府间和民间与国 (境) 外开展多边和双边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全市文化企业以合资、合作、服务加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竞争, 鼓励和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 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促进重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提升竞争力。

㈢发挥文化产业积聚特征,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支撑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国内外研究表明, 文化产业的空间积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相对于工业、零售业等其他传统产业, 这种动向显得更有必要, 因为它不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完善产业链条, 而且能够有效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

要将产业聚集区变为真正的产业园区, 必须依靠重大产业项目的强有力支撑。根据重庆将要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和现实条件, 需强化已有的视美文化、天健文化、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时尚之都”、传媒创意中心、报业集团印刷基地、新华印刷厂扩建、畅快物流项目、文化MALL和智能大厦项目及黄桷坪艺术园区等十大产业项目的启动与策划。并根据这十大项目的空间位置, 相对集中地形成如重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南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重庆现代印刷物流基地、解放碑时尚文化城和重庆黄桷坪艺术园区等产业基地。通过项目和基地的启动引导市内外文化企业和产业要素主动集中, 加快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快速扩张和走向成熟。

㈣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要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 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结合自身特点, 重庆市应该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 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 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项目, 支持农村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

㈤加强引导, 防止产业发展过热与泛化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各地纷纷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建设文化产业基地、举办文化活动,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知名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如果缺乏科学论证和总体规划盲目运作, 将影响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应当遵循市场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于重庆市来讲, 在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 同样要加强引导, 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 特别是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优势有机结合, 避免盲目发展, 重复建设, 无序竞争。对符合标准的产业基地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充分发挥现有基地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服务、公共技术平台支撑、龙头企业集约发展、中小型企业孵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功能, 实现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化产业蕴涵着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作者从区域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角度, 分析了重庆市文化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并提出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评价指标,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江华.依托项目2012年重庆文化产业创收将突破300亿[N].重庆商报, 2009-5-25.

篇4: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关键词:国有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方针以及大庆市委八届四次会议指导精神,全面加强城市管理以及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是2014年全市重点改革攻坚的方向之一。新华社25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渠道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研究出适合我市特色的国有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课题。而且本项目在研究热点的基础上,以企业为依托,从全新的财务管理的融资角度来研究文化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任何企业融资问题都是生存发展的命脉问题。

市国有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的理论价值为:应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观点,针对不同的融资对象采用不同的融资方法。以及财务管理学中的直接融资理论和金融学中的证券资本化等理论。本项目将以上理论结合实际,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市国有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的实际价值为:通过筹资费用的理论,解决大庆市国有企业文化发展中融资方面的关键问题。时下很多专家学者都正在关注和即将研究文化发展的问题。该项目就是以大庆市为依托,从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结合财务管理会计学中企业筹资的理论,提出几点关于筹资渠道的策略,使大庆市国有文化企业能够更好更快发展。

文化企业融资环境,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融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否吸引投资者投资和文化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融资,也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和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扩张速度的快慢。因此,加强我市文化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设,是发展我市文化企业的重中之重。具体说,加强文化企业融资环境建设需要从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交易环境等三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强政策协调,保证政策合理衔接。地方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加强文化企业融资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文化企业政策与融资政策之间的协调,并为文化企业融资制定政策细则,保证各项政策之间能够无缝衔接,从而为投融资主体提供较为清晰明确的政策指引,提高政策协调配合度和执行效率。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主管部门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搭建文化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为融资开辟绿色通道。对投资文化企业的主体,在融资平台上开辟绿色通道,给予审批、税收等方面的各项优惠;对于需要融资的文化主体,监管部门在审批上予以优先和一定的指导,提供咨询服务和必要的支持。政府要建立文化企业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加强对文化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洽谈会,促进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的双向对接;对纳入数据库并获得宣传文化部门推荐的优质项目,政府作为担保人,邀请金融机构重点支持。

规范政策评估制度,保证政策有效执行。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后,需要加强对政策落实方面的监督检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应会同宣传、文化部门一起,设立联合检查小组,具体检查指导各个地区落实完善文化企业融资政策的情况。统计部门应对政策实施后文化企业融资发展的具体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以便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

2、完善严格的法律环境

创新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法律制度。文化产业风险大、高回报和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普通投资者将很难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当中;可是这些特点完全符合风险投资的理念。同时,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为文化产业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我国的风投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大,其中较为明显的缺憾就是,缺乏一部国家法律来具体规制风险,对文化企业风险投资更是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风险投资的定义、性质、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和退出机制等缺乏立法规范。所以,国家应完善和创新文化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制度。出台《风险投资法》,并处理好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关系,为风险投资进军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优化宽松的交易环境

从文化企业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文化企业存在两大矛盾:一方面是文化企业有众多的文化资源,但却为资金问题难以将资源充分利用,比如众多演绎剧团无戏可演;另一方面,投资机构有足够的资金,并在寻找投资机会,但面对文化产业这个巨大的市场份额,却难以准确确定资金投向。这是我国文化企业融资面临的尴尬。所以,我市的文化企业交易环境有待优化。

优化交易环境,主要是引导建立更多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通过这个市场将文化产权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公开化,使得文化资源真正形成产业化,从而更好的为文化企业融资服务。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促成文化企业与资本有效对接,从三个层面实现增值:一是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恢复市场的本来面目;二是发觉品牌等一些无形价值;三是通过市场竞争创造价值。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还使文化领域的偶然性交易变为一种常态的交易,各种要素形成集聚,产生规模集约效应。另外,通过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还使得文化资产能通过交易场所进行转让,使文化行业重组及并购活动加速。

21世纪是知识和文化的世纪,文化的发展将会是促进社会、科技、经济全面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力。提出“四个依靠”的观点如下:

1、依靠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政府通过对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继续执行文化渠道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2、依靠社会建设企业文化融资基金会。形成与“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希望工程”并驾齐驱的基金会形式,大量进行民间融资活动。使一大批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国内外爱国人士逐步参与到龙江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充分挖掘名人“发言人”和“宣传员”的社会价值,同时各大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也应给予大力协助和监管。

3、依靠自主进行企业融资渠道的改革创新。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组织相关人员和筹资专家进行考察分析,制定出适合该企业的融资策略。其中应以融资租赁和自主经营为主。通过租赁场地设备材料等筹集资金。国有文化企业还要积极与市政府和企事业、教育机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晚会、读书节、体育竞赛、旅游文化节等筹资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使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思想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主流精神,为社会的和谐、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4、依靠国际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市国有文化企业也可以考虑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推进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可以吸引其直接投资建厂,也可以将资金引入大型文化项目。

总之,文化产业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相关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大量的融资来支持。但是,就我国实际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的投融资制度还处于相当不完善和不健全的阶段,大部分文化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约束,影响着整体文化产业的实力提升和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对文化企业融资机制的规划设计,解决制约我国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市乃至我国的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注: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E011);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DSGB2014137)。

参考文献:

[1]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结构及融资渠道拓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

[2]高颖.疏通中国文化产业投融渠道[J].中外文化交流,2005(06).

[3]张伟 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J].现代传播,2006(04).

篇5:关于重庆市铜梁环保市民调查报告

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一班

胡张玲 20110531001孙媛慧 20110531043高泽惠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也相继发展起来,但环境问题接踵而来。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不断侵扰着我们的生活。本文通过对市民环保意识的调查,并为增强市民环保意识提出建议。

关键词:环保意识市民环境问题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就重庆来说,由去年的旱灾到今年的洪涝,大自然的警钟一次次的敲响。据专家的调查,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室效应而引起的全球变暖,归根结底既是各种污染、环境破坏造成的。这便体现出环保的重要性。目前,我们就重庆市铜梁本地市民的环保意识做出调查。

• 关于环保意识强弱存在的问题

一、根据环境保护部12月10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调查称,我国生态旅游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弱等问题。

二、由于市民环保意识弱,乱扔、乱倒垃圾以及乱排污水等小动作加重了环境的污染。在有些河道上可以看到河道上不时可以看见垃圾漂浮物,墨汁般的河水还时不时飘来阵阵臭味;污水直排周围居民在河道中洗衣等现象。

三、住在河道周围居民的素质不是那么高,今天你把垃圾清理干净了,晚上他就把垃圾倒进去。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但入湖河道保洁管护一直是个难题,由于部分市民环保意识淡薄,乱扔、乱倒垃圾和乱排污水偷排污水等边治

理、边污染的现象非常突出;河岸乱建、乱盖、乱占等行为也屡禁不止。

四、县里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

•环保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公众个人的环保素质是环保活动中的一片“洼地”,并成为制约我国环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仍有高达72.2%的公众不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58%的公众不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热线;能够正确回答“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机构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公众仅为11.2%;而了解“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是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公众还不到10%。从公众的环保行为来看,公众环保行为得分只是略高于上边的,说明公众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依然不高。调查表明,只有18%的公众表示会去“主动了解环保知识”,比上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只有24%“会引导别人进行绿色消费或选用绿色交通工具”,基本和上年持平;在“限塑令”正式颁布后,各超市开始停止提供免费塑料袋,但仍有26%的公众表示会“经常购买超市塑料袋”;而且,只有26%的公众表示“ 常采取环保节能行为”,这比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有47%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违法行为,而“经常”举报者则只占到了6%。这说明公众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违法行为的参与度还不高,对社会性的环保参与不太积极,还有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管理方式不明确化;企业单位对环保不够重视,只顾自身利益;部分市民对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常常忽略这方面,所以就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 根据环保意识调查情况所提建议和应实行的措施

重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功与否,必须全面完成各项“创模”硬性指标,全民环保意识要提高,日常环保自觉性要加强,环保责任追究要到位,因此建议全市实行环境保护“三示”保护工作法,即“案例警示”“自控明示”“考核公示”工作法,让我市创模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1.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环保案例和险情因素等资源,对企业和

市民进行教育,震撼和警示。通过日常化,经常性的环保警示教育,做到天天提醒,处处警示,增强企业和市民的环保意识。组织开设一档环保专栏,解读学习一个案例,并将国家,地方以及有关环保部门通报的环保事故,市环保管理部门的检查批评等制作成教材,印制成小报下发宣传学习;设立专门的环保警示教育室接受单位及个人参观学习,尤其是在校学生;在街道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等多种方式开展环保意识教育。

2.建立自控明示牌,以市民日常言行的规范为着力点,建立市民环保公约制度,强化市民环保自觉性。征集市民环保公约,倡导地碳生活。

3.抓紧查处的环保事故案例的处理,把对企业,干部环保管理考核和职工市民破坏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定期进行公示。环保管理部门也要半年一次对企业单位进行环保工作评估,对检查结果定期公示,追究有关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让其没面子、没位置、少票子。环保管理部门也要引导市民自创环保公约,自觉自觉遵守、落实。

•结束语

篇6: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通过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坚持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谐企业之路,为提升企业文化力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大庆炼化公司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了重组企业和谐发展步伐

大庆炼化公司是在中国石油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持续重组的大背景下先后经二次重组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第一次是2000年10月大庆油田化工总厂与林源炼油厂分立的上市公司—林源石化公司进行重组,成立大庆炼化公司。公司重组后,企业发展状态良好,实现了强强联合。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委托,2006年2月大庆炼化公司对林源炼油厂进行托管,实施第二次重组,公司现有员工11029人。公司成立六年来,坚持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以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以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经营管理实践,在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四统一”原则指导下,大力构建文化管理五大平台,持续打造“三相”(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炼化团队,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公司整体实力、经济效益和队伍凝聚力不断提高,累计 实现销售收入917.15亿元,上缴税费61.47亿元,这两项指标在黑龙江省工业企业中都排名第三位,并连续六年完成股份公司考核利润指标。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23.15亿元,创历史新高。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重合同守信誉先进单位等30多项荣誉,还多次获得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等评选的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创新奖、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六年多来,他们在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做法:

1、坚持“同化于优”,推进文化整合

重组后企业领导班子认识到,要保证企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企业员工思想统一、感情相融、团结一致向前进。为达到这一目的,公司把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定在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上。

一是从战略出发确定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持续发展重要战略,提出了“53344”的总体思路,即:构建文化管理五大平台(铸魂、炼魂、聚力、强制、塑形),打造“三相”炼化团队,实现三个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处理好四个关系(正确对待微观与宏观的矛盾,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与团队的矛盾,处理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正确对待道德与利益 的矛盾,处理好奉献与维权的关系;正确对待企业与企业的矛盾,处理好有序竞争与提升自我的关系),遵循四项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继承创新原则,管理者首位原则)。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整合文化理念。发动全体员工对重组前两个企业的文化背景、文化形态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在进行文化整合过程中,求同存异、去粗取精、求新思变,实事求是地、全面地总结和提炼了公司的新文化理念。三是在持续推进上下功夫。他们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年”(2002年)、“文化管理增效年”(2003年)、“三级联进联创年”(2004年)、“细节管理年”(2005年)、“创、争、推”(2006年)和“基层建设年”(2007年)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平台。并通过标语牌、条幅、公司有线电视台、局域网、举办培训班、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活动,使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入耳、入眼、入脑,逐步增强认同感。

2、坚持“融化于情”,打造“三相”团队

公司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容人,消除原来两个企业员工之间的心理不平衡和感情“隔离墙”,努力打造“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三相”炼化团队。心相通是指以员工与企业价值实现为目标,达成对企业发展愿景的广泛认同;情相融是指以建立上下心理契约为目标,达成员工对管理团队的广泛认同;力相合是指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 谐企业为目标,达成对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道德的广泛认同。

一是用共同愿景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2000年10月第一次重组后,原两个企业员工队伍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情感“隔离墙”。为尽早拆除这道“隔离墙”,公司提出“建设世界级聚丙烯和油田化学品生产基地”的美好愿景。围绕实现公司的共同愿景在员工中开展“敬业尽责,以企为家”等宣传教育活动,振奋了员工的精神,凝聚了人心,稳定了队伍,促进了企业发展。二是用无障碍沟通架起管理者与员工的互信桥梁。公司通过定期开展两级经理(厂长)接待日活动,实现了员工代表与党政领导面对面沟通,拉近了公司各级领导与广大员工的情感距离。三是用真情关爱营造员工真心认同的家园氛围。公司努力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建立制度帮扶困难员工,多层面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并通过生日贺卡、家庭访问、手机短信、小型生日会等形式,为普通员工过生日12000多人次,促进了心相通、情相容。四是用价值分流渠道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需要。积极为员工搭建激励平台和成长平台,对在企业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几年来,奖励额度达500多万元,单项科研项目奖励最高达到了50万元。六年中培养了10多名掌握炼化前沿科学技术的学术带头人、百余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近千名高级岗位操作人才。通过这些措 施激励广大员工增强了荣誉感,提升了企业凝聚力。

3、坚持“内化于心”,铸造企业之魂

大庆炼化公司把深入开展大庆精神再教育作为构建优秀企业文化的铸魂工程。一是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实现奋斗目标的激情,努力培育服从大局、为企分忧的价值取向。公司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二次创业再铸辉煌的企业之魂,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通过开展“学习铁人精神、争做新时期大庆炼化人”特训营等活动,使广大员工的心灵受到震撼,纷纷表示要“踏着铁人脚步走”,把人生的意义与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在企业重点工程建设和事故抢险过程中,广大员工团结奋战,众志成城,展现出了和谐团队的风采,诠释了公司“三相”文化的深刻内涵。二是把大庆精神内化成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培育勇闯难关、拼搏奉献的价值取向。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弘扬“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传统作风,引导广大员工自觉秉承“严细认真、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勇于拼搏、甘愿奉献,展现出新时期炼化人的新风范。在公司重油催化装臵改造战役中,面对时间短、空间小、工程质量要求高的困难,四千多名参建人员艰苦鏖战,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改造任务,实现了开车一次成功,中油股份公司领导检查工作时赞誉说:“大庆炼化公司创造了奇迹!”。三是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努力培 育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在职工中深入开展了“敬业尽责,以企为家”主题教育,把广大员工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教育引导到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做好本职工作中,为实现企业富强、效益富裕、精神富有的较高境界提供道德支撑。通过算单位挖潜增效账、生活质量变化账、业务素质提高账、工作环境改善账等,看改革的成果,看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变化,使广大员工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热情,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4、坚持“物化于制”,提升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的核心构成是对管理行为和员工行为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但价值观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于意识当中,只有把企业文化“物化”到管理制度和规范中,并得到有效地执行,才能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体现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文化的本质属性。六年来,他们结合实际,以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先导,把业已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融合起来。

一是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一致性,增强制度规范的文化内涵。在“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核心经营理念以及质量、安全、环保、人才等管理理念的引导下,建立了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和质量三个体系认证为基本形式的基础管理体系,建立了旨在规范经营、强化管理为基本 内容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整合编写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制度16篇,涵盖31个专业,总计175项。通过这样的规范运作,使文化理念有了可操作的执行标准。例如,公司把市场竞争规则引入内部,按照“给予班组权利,激活班组竞争,发挥班组作用,提高班组效益”的原则,建立健全班组经济核算管理体系,把成本控制落到实处。

二是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一致性,增强制度落实的文化品位。他们坚持执纪从严、领导从严、严而公正、严教结合的“四严”管理原则,利用行之有效的载体来推进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在2004年开展的“安全教育大讨论”活动中,全公司150多名处以上领导干部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撰写体会文章,深入开展了岗位责任制大检查,查摆、整改安全隐患和习惯性违章5000多个,还采取了“反习惯性违章专题点子征集”、“安全啄木鸟”、“友情提示卡”、“家人安全嘱托信”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三是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创新的一致性,增强管理创新的文化潜质。他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思想、管理措施。如公司提出的对生产装臵“绿色检修”理念;安全管理与亲人嘱托相结合的“安全直通车”活动;建立起了一套操作性强,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做到风险有控制、控制有制度、制度有落实的内控管理体系等,对促进生产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二级单位的管理创新也是百花齐放。润 滑油厂把制度的严格约束与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提出了“硬管理软着陆”的管理理念;销售公司把企业形象和人格形象融入到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中;运输公司推出了“情满车厢运真诚”的服务宗旨;信息中心把“网络有线,服务无限”的理念融入到了信息服务的全过程;电子商务中心提出了“服务阳光化、采购阳光化和做人阳光化”的工作理念。公司通过六年来不懈努力,炼油加工费和化工产品成本降低30%,增收节支12亿元。

5、坚持“外化于形”,塑造企业品牌

大庆炼化公司针对成立之初企业知名度很低的实际,把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美誉度、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一是通过有效的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六年来他们在中央、省、市以及行业内部的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4000多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家级报纸上就发表宣传稿件数百篇。在中央“两会”、省党代会、哈洽会等重要会议期间,他们都策划专版宣传。

二是通过有效的固定和流动广告塑造品牌。在哈尔滨、大庆等城市人口流动大,位臵突出醒目的地方竖立高空广告牌。连续六年冠名了齐齐哈尔到北京的T47/48次列车为“大庆炼化号”,在车厢里和列车的备品上印上大庆炼化的标记,列车每天滚动广告大庆炼化公司简介和主要产品介绍,每年 有数百万旅客对大庆炼化留下深刻印象。

三是通过有效的央视专题参与推介形象。2002年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他们抓住机遇,组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球迷世界杯”活动,获得全胜奖、最佳组织奖、最佳配音奖,央视五套8小时播出,3亿观众收看,公司3位领导在现场讲话,展现了企业良好形象和员工队伍风采。之后又连续几年参加了央视体育频道《全明星猜想》、《雅典猜想》、《城市之间》、《第二次球迷世界杯》等特别节目,大庆炼化公司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队伍。2005年6月公司前往法国马赛参加国际版《城市之间》节目录制。《城市之间》栏目是法国电视台乃至整个欧洲的强势节目,具有43年的开播历史,经久不衰,常播常新,被誉为民间“奥运会”。这次活动共有中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四个国家40个城市代表队参加。马赛实战虽然时间很短,但公司参赛队员的出色表现,助威团的强大声势,给举办国、参赛国以及全体参加节目人员留下深刻印象。那些天,团员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和《咱们工人有力量》,捍卫祖国尊严,展现中国工人的风采。队员们身穿红色赛服,刮起了“红色旋风”,他们方阵整齐划一,他们每个人的文明礼貌和所做的一切无不把中国人、大庆人、炼化人的品牌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至,最后他们和天津队联袂赢得了比赛冠军。作为文化使者,他们首次代表中国工人登上了世界文化交流舞台,并把中国石 油、大庆品牌带出了国门。

四是通过有效的VIS系统导入塑造品牌。公司及各单位的办公楼、会议室都制作和安装了企业标识,对各种标语牌进行了重新制作和更换,按照《视觉识别手册》的标准制作了手提袋、信封、贺年卡等。在与产品用户、友好企业、专家学者等的交往中非常注重通过视觉形象增加印象分。把中国石油VIS视觉识别系统落到了实处。

二、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反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不仅凸显了企业文化在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和谐企业的特殊作用,也反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性。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于自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力助人的发展

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鲜活地解读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他们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凝心聚力”的主导作用,把“三相”文化的团队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关心人、塑造人、培养人、使用人,使企业成为员工理想寄托的精神家园,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阶梯,塑造自我的最好熔炉,较好地解决了企业重组后“资产重组人不和,队伍重组心不和”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可以说,企业文化作为在一定的社会经 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最核心、最根本的功能就是解决企业中生产要素最积极的因素——人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力助人的发展。企业文化最初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的企业界和管理学界集中精力研究日本经济崛起之谜,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日本优于美国,主要表现在日本企业的家族主义企业文化优于美国企业的个人主义企业文化。此后,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和运用日益深入和广泛。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在我国兴起,其作用尤其是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得到证实。纵观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西方国家经过二三百年的实践探索的成果。从泰勒定额管理时期的“经济人”,到法约尔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社会人”,发展为企业文化管理时期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这一思想从开发人本素质入手,通过培育、构筑企业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形成企业长足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点,也是企业文化核心内容的根本和灵魂。

2、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企业和谐

和谐是人类社会不懈的理想追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谐企业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企业。大庆炼化 公司致力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用大庆精神构铸和谐发展之魂,把大庆精神内化为职工实现奋斗目标的激情、迎接挑战的勇气、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致力于企业管理人性化,用“三相文化”汇聚和谐发展之力,用美好愿景把企业和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用无障碍沟通架起管理者与员工的互信桥梁,用价值分流渠道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需要;致力于发展成果共享化,用利益回馈履行和谐发展之责,健全健康安全、环境和质量认证体系,安全环保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为地方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做出很大的贡献,走出了一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构铸企业和谐的经验之路。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和重点内容就是构建和谐企业。企业通过自觉的企业文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将人臵于管理要素的核心地位,丰富企业发展的人本关,使企业精神与个人意志和谐共进,进而实现企业内部人的和谐。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最大化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遵守产品责任主义精神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达到企业基业常青的核心价值目标,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运动”,又称“新企业文化运动”,把企业自觉履行促进社会进步、遵守 环保原则等责任,作为新企业标准、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企业。因此,和谐企业文化本身也包含着人本文化、环保文化、诚信文化、守法文化、伦理文化和长寿文化的内涵。

3、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推进管理提升和永续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是管理科学的属性。企业文化理论是新型的管理科学理论。大庆炼化公司成立六年来,坚持以文化方式管理企业、创新经营管理实践,建立健全了公司企业文化推进组织网络,坚持“服务一个目标,实现三个创新,处理好四个关系,坚持五项原则”的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大力构建文化管理五大平台,通过文化整合,用真情关爱、共同愿景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遵循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一致性、与管理行为的一致性、与管理创新的一致性,把企业文化“物化”到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中,并得到有效地执行,发挥了企业文化作为新型管理文化的优势。通过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集体意识,又反映企业宗旨,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伦理观,内化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内化为企业员工的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自觉行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目标、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通过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融合作用、辐射作用,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管理的目标上来,用 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约束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从而实现管理的目标,促进企业迅速地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治管人不服人,制度管人不育人,文化管人管住魂。尤其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充分注意员工行为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注意对员工的头脑管理,即文化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基业长青的问题。

4、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的路径是选择适宜、有效的运行载体

选择适宜、有效的运行载体,是大庆炼化公司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培养领导层和广大员工的文化潜质是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大庆炼化公司从本企业实际出发,面对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两个企业两次重组的客观实际,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在选择持续推进的平台上下功夫,在选择有效运行载体上做文章。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年”、“文化管理增效年”、“三级联进联创年”、“细节管理年”、“创、争、推”和“基层建设年”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平台,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过程进行了具体分解、重点突破和系统运作,他们把企业文化的理念内化为广大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使和谐企业的文化基因不仅深植于企业,也深植于员工的内心世 界,从而产生出巨大的管理效能。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和作用发挥,只有选择适宜、有效的运行载体,将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基本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内化给全体员工,使每个员工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出极大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并被员工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自觉地表现出来。

5、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管理者首位”

大庆炼化公司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管理者首位”的原则,公司领导集体作为企业文化的主力推动者,亲历亲为,这是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企业文化建设是靠全员参予实现的。而企业管理者由于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推广者和实践者。企业文化的塑造必须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主动创立和提出为前提。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家(群体)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治企理念的升华,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体现。企业的成败和发展,与企业家精神的实现是密切关联的。企业家及其个人的文化价值标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源配臵决策和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个人价值标准在企业中的 体现,企业管理者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企业的规则和员工的价值和行动。二是企业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推行者、身体力行者和企业文化变革的先行者。企业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必须有赖于企业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进行强力地推动,采取有效措施,让员工感受企业文化的力量。而企业管理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当企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需要塑造新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策略时,同样需要企业管理者站出来,对原有企业文化模式提出质疑和改革,甚至冲破阻力,把新的文化理念内化给员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机和发展。可见,企业管理干部搞现代企业管理不能“文化缺位”,而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率先垂范,带头实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创新、有建树。

三、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1、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挥着无形的制约、凝聚、导向、激励、规范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企业文化已成为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因素。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应该看到文化兴则企业兴。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 用,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日程,成立相应机构,各相关部门要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推进。要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强化工作职能,建立长效机制,全面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彻底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都抓都不抓的问题,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文化支撑,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2、优化资源、活化载体、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升级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优化企业文化资源,活化文化载体。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企业文化被我们学习和借鉴,是建设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资源。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很多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些先进的文化资源优化,及时地推广到企业之中,使之得到创新和发展。企业也只有选择适宜、有效的运行载体和活动形式,才能与企业的实际和特点相吻合,企业文化的价值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因此,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关的部门要在优化一切优秀文化资源,帮助企业分析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方面下功夫,下大力气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文化精品,树立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和品牌城市形象,加快促进企业文化 建设的步伐,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升级,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3、总结宣传典型,扩大交流合作,营造浓厚健康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近年来,各地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联想文化、海尔文化、首钢文化、大庆炼化文化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创造了鲜活的经验,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既要宣传传统经验,也要培养和树立新典型,既要总结推广国有企业经验,也要总结推广非公有制企业经验,大力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多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

4、以依靠方针为指导,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

上一篇:深化改革开放学习心得下一篇: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