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论文

2024-07-07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论文(共6篇)

篇1: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一、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学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视、手机、网络等充斥着学生的眼耳,且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青睐。因为这些符合当代中学生独特、好奇而又个性的心理。但对于经典名著,学生表现较为陌生。为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甚感担忧。

(1)缺乏阅读名著的动力。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而教学质量的显性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学生家长、学生大多认为阅读名著费时费力,对语文成绩影响甚微,对个人素养提升作用不大。因此,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多花时间讲名著;学生也懒得去动那些“没用”的名著了。学生不会向图书馆借名著,更不会自己买名著。借了或买了的也会束之高阁。

(2)缺乏名著阅读的指导。部分学生是喜欢阅读的,也喜欢阅读一些名著,可是随意性较大。或选取自己喜欢的情节细读,或只为消遣(与老师上课玩捉迷藏),或学生喜欢阅读名著但家长反对,或不知道怎么阅读名著„„名著导读课名存实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各个民族文化智慧。”而各种文学文化名著既是语文的重要内容来源而且也是先进文明的载体,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宝库。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同时要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跨世纪新人。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开展课外阅读,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既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通过阅读研究思考其他民族的经典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走进人类文明殿堂,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世界情怀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缺乏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出自某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的是那个作家的思想观念。由于受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学生会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他们不喜欢太沉重、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名著。许多名著由于包含的信息量太大、篇幅太长、内容太难,确实很难读懂,而且阅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多数学生觉得阅读名著是一件苦差事。笔者曾对本校学生的阅读状况作过调查:从图书馆学生借书的记录了解到,全校3800多名学生,有借书记录的只有1589人次。从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别看,小说类、杂志类占46%,作文选类占44%,其它占10%,借名著的学生相对较少。又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作了调查,看完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2%,看过鲁迅等大文学家作品的学生占8%,而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学生仅占6%。中外文学名著倍受冷落,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啊!

2、受各种时尚新鲜读物的影响

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可以选择的读物很多:有的喜欢读“金大侠”的武打小说;有的喜欢读歌星影星秘闻;有的喜欢看轻松幽默漫画;有的喜欢名人自传;有的喜欢读那些大案要案揭秘;有的喜欢读世界各地奇闻异趣„轻松化、兴趣化、情绪化成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通俗小说、漫画卡通等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了校园流行的主打。中学生年龄的特点,使他们喜欢充满青春活力的读物。他们最喜欢读的杂志是《男生女生》、《黄金时代》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杂志,最喜欢阅读的书是郭敬明、韩寒等所写的书。这些读物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学业负担的沉重,使他们喜欢上轻松化的读物。他们借助阅读这类书籍来缓解、释放、调节和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文化的多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了网络、电视等轻松的方式作为业余休闲。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电脑、MP3、MP4、游戏机等现代娱乐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全方位地占领学生的生活空间,许多学生往往热衷的是那些简单刺激的“文化快餐”,而不是像对单一枯燥的文学名著。

3、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

上级早已提出了“减负”的口号,但是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45.2%的学生认为“考试、功课压力大,没有时间”是影响这些推荐名著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学生从进了学校的大门就开始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教师还是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依旧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学生也难以摆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学或少学”的藩篱,所以有18.6%的学生直接选择“对我考试帮助不大”作为自己少读的原因之一。由此而看,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4、家庭教育,阅读的盲区

农村中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同时又是家庭的一员,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其影响可以说是社会影响的一个缩影。根据调查,家长“批评制止”学生阅读这些名著的占26.2%,而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占24.2%,“不提倡,不反对”的占49.6%。农村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家长的工作比较辛苦,收入也不是很多,但是他们大多很关心子女的学习问题,让子女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唯一的愿望。有的农民家长强调学习的经济意义,即学习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经济生活;有的农民家长强调学习的社会效应,即给自己的脸面争光。农民家长把受教育和学习看作读书,因此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视,担忧课外阅读名著会影响孩子的考分和前途。在调查中,父母不支持不指导名著阅读的主要原因中,76.7%的学生家长认为是因“影响功课和升学”,7.3%的家长认为因为“耽误帮忙做家活”,16%的认为是“家里条件不富裕,没必要浪费钱买书”。家长们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期望值,最终也破坏了学生名著阅读的心理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了阅读的“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和人类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的基础上积极从世界文明宝库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功尽弃,扬弃人类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教会学生认识和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名著和文学名著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在是教与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有效推进的策划者和推动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调整、修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有效提高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1、个性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新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时尚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有很多读者正是从时尚阅读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没有对琼瑶小说的痴迷,很可能就没有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推崇。再者说,也的确存在一些所谓“时尚的经典”或者说“流行的经典”,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围城》、《文化苦旅》等都是集经典与流行为一身的好书。所以,在倡导阅读文学名著的之前,要适当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合理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苏轼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出自苏轼《东坡文集事略》)这里还有一个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文学名著就是要精读的部分。

3、名著教学——指导阅读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若是能和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就更为有效。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王熙凤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容貌的描画,接见黛玉的一笑一哭的刻划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精明、贪婪、强干、笑里藏刀等性格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一开始就对王熙凤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一生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津。

4、探究性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对于大家都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让同学们讨论,以提高同学们质疑能力。如:《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写道,王熙凤使用了调包计将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这样的设计有背于曹雪芹先生的原创意图,王熙凤的最大目标就是掌贾家在权,而贾宝玉是贾府下一代掌门人,贾宝玉的夫人势必会影响到她的地位和权力,薛宝钗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输给王熙凤,相比之下,她应该更乐意林黛玉才是,这样的做法不是不合理吗,学生可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并讨论,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间长了,阅读名著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5、阅读感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需要快速从外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提取和整合,最后为己所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对学生提供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向的具体指导的同时,还应把泛读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扩展,而且对阅读内容也蕴含着一定的导向,阅读的范围和阅读量也必将发生变化。基于此,在引导学生泛读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课前5分钟演讲,每节课伊始都拿出5分钟,让学生演讲,内容不局限,可以是他们喜欢的美文、诗歌、寓言等等,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第二,组织集中阅读,各个班级每周有一次阅读课,在这个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进行集中阅读,每次读前确定一两个阅读专题,指导学生定向阅读,并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

第三,倡导假期阅读,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活动,借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典名著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典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四、课题的实施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2、启动阶段(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

3、实践阶段(2014.3—2015.3)

4、交流、反思、推广、总结阶段(2015.3—2015.6)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研究,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有了一些认识。具体认识如下:

(一)高中名著教学的价值

名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民族艺术瑰宝。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思、给人启迪,使我们终身受益。阅读名著,可以扩大知识范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因此,名著阅读教学,便有了重大的意义。

1、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

优秀的阅读材料是进行阅读训练必须的物质前提,名著大都是文学性和思想性完美统一的,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多方面的切入点,语文的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叶圣陶先生在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时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训练语感的最好阅读材料就是名著。”

2、涵养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

人的审美品位与人的思想境界直接相关,这是文学名著的一大特点。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时代,具有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名著丰富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阅读文学名著是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从内容上来讲,名著阅读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一有闲暇就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名著阅读的教学,提倡“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的原则,而作为整本书,必须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才可能完成以上要求。

阅读名著,可以扩大知识范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因此,名著阅读教学,便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特征

名著阅读板块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名著,顾名思义,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公认的优秀著作。即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堪称名著的作品,往往花费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和精力,作品是作者用最优化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来,而且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受到了世界公认。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它们都是出类拔萃的,这样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更深刻,更广阔,更具有典型性,为读者提供的价值更巨大。

大量阅读名著可使学生终生受益,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对塑造学生人格、健全学生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名著阅读被纳入教材编排体系。

“名著导读”作为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的风向标,它的内容和结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服务的。因此,编者在编排“名著导读 ”时都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核心理念。

新教材选编的名著体现了以下特征:

1、侧重经典

2、灵活多样

3、适应性强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不是每册书后的摆设,它的设置及其结构特征对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探讨农村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深知名著导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名著教学不仅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更是一个盲点。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成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探讨,对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寻求提高武胜县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升学考试的压力让师生重视考分甚于重视“涵养性情” 有调查显示,62%的学生认为阅读名著对提高学业成绩作用不大,甚至有阻碍作用。在面对记者提问为什么不读名著时,一位中学生抱怨道:“哪有时间啊,读名著既耗时又耗力,本来压力很大了,要放松还不如读些娱乐八卦新闻来的快。”由此推知,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仍然很大,学生重视考分甚于重视自我修养。国家的考试内容如果不做一些调整,名著阅读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一味地指责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是不现实的。

也有部分语文老师认为:不读名著,常常并不影响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读了名著反而可能因为分去了一些学时而影响了应试训练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降低了班级的语文考试成绩。

另一个调查显示:有81%的理科老师则不认同课外阅读,认为浪费时间,不如做理科练习,这样提高平均分更快。

这些调查和观点,充分反映出名著阅读的软指标,在遭遇到升学考试分数的硬指标时的被动和尴尬。

2、教师指导缺失

有调查认为,学生普遍渴望教师进行名著阅读指导。

在“你在名著阅读理解上有没有困难”一项时,有73.2%的学生回答“有困难”。在“你认为你的语文老师现在有没有必要对你现在的名著阅读进行必要的系统性指导”一项中,有82.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在“你认为学校有没有必要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放一些有关名著的影视等,来帮助你来进行阅读”一项中,有82.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3、受各种新奇读物冲击,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

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现状,导致农村中学生从阅读的质量还是阅读的数量都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本课题组成员我校300名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一学生读完“名著必读”书目的仅为65%左右。另据本校高三一位教师调查发现,新课标实施以来,在高中三年规定必读的10本推荐名著中,只有48%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其中的3本左右,有11%的同学每学期读言情或武侠小说的数量达到20本以上,28%的看4—10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数字。而在这些小说中,孩子们所看到的都是爱情、暴力、复仇、格斗、凶杀。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名著,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恐怖刺激、情节曲折的书籍。我们并非让每一个中学生都成为名作的欣赏家,然而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更多的是因为其深藏的内蕴。

此外,名著与学生存在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虽然经典是经过历史淘洗和时间筛选的作品,是超越了时空和文化局限的作品。可经典 往往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人物的痕迹,这和生长在现代的学生肯定有一些距离。

4、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阅读名著的质与量。

家长本身对孩子的影响少,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我觉得对于农村家长来说,在家长层面上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家藏名著匮乏(2)功利思想严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对名著冷漠,没有兴趣,导致推广名著阅读活动无法深入。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和督促离不开家长的特别关注和长期支持。农村家长对阅读名著更存在功利性,如果拿不到高分,读再多的名著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由于受到自然、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条件限制,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尽人意。

(四)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按照《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本课题组成员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的途径及方法。

1、转变观念

应转变的观念一: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没有关系。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学生激发起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读物,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有价值的评估,对读书成效显著的学生进行鼓励,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良书刊的侵入等等。我们教师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课外阅读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才能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否则,学生可能没有读书的兴趣,读书活动可能就根本开展不起来,学生的精神生活可能会极度贫乏,精神世界可能会极度单调无味。

应转变的观念之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事,我不是语文教师,与我没有关系。

应该肯定,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是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就课外阅读而言,语文教师可能在文学阅读上有一定优势,但在文化阅读方面、科技阅读方面、理科阅读方面就可能没有优势,这就需要班主任、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师密切配合,共同营造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应转变的观念之三:课外阅读影响学习。

客观地说,课外阅读需要时间,而学生的时间是个常量,用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时间多了,用在学科学习上的时间就可能减少,这是一对矛盾。但我们同时应看到,如果我们有正确的指导,学生有科学合理的安排,这一对矛盾会得到妥善的处理。更何况,学生读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书中高大人物的思想肯定会启发教育学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这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能促进学习。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本课题组成员尝试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久远的阅读名著的兴趣。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尝试着选用观看精彩影片、出黑板报、课前5分钟名著精彩片断朗诵、阅读名著交流会等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名著时刻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将名著阅读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大量的名著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当这些知识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时,不失时机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理解名著。所以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作文课中,也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名著阅读指导。如在讲人物描写时可选择《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刻画的语段作为范例,学生在感叹人物形象彬彬如生的情况下,教给他们人物描写的方法,同时也了解了这部名著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在写议论文的例证段时,也可引导学生多选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论据,既有说服力,又促使学生自主去阅读。作文的谋篇布局同样可借鉴名著。

(3)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还可以学生相互推荐,读孩子们心目中的经典好书。名著的种类繁多,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4)让阅读名著落到实处,“读”出成效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要让阅读名著落到实处还得靠我们做出相应的安排,同时还得督促检查。

每周我都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阅读名著,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另外定期做好检查,检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学生为了能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定会下功夫阅读,只有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去阅读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活动的开展既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更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很快乐很光荣的事情,一举多得。

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课内外阅读实效。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是方法的指导。下面举例说明以读写结合的方法尝试。

(1)理清条例,写出特点

古典文学名著中经常用一些简练而又琅琅上口的韵文来描写环境、事物、景物或器物等,语言极其简单,然而却能仅仅抓住所被描写事物的特点,虽然简练但是传神。可以采取诵读、分析、总结、仿写的方式进行训练。如 „„都拖男挈女,呼弟唤兄,一齐跑来,瞬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帏。

这首诗选自《西游记》,描写的是水帘洞外的瀑布的特点。首先是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不但写出了自己看到的瀑布,而且写出了由不同的景物所派生出的想象;其次作者运用了视觉、听觉、感觉等写出了瀑布的颜色、声音、给人的感觉等不同的特点;再次就是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的安排,让人感觉清楚明了。

(2)名著阅读与写作对接

通过评析佳作,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如出作文题: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 顾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先采取佳作赏析的方式,介绍美文《红楼泪眼·湘云》,分析其手法:

一、故事新编嫁接法:以自己熟悉的湘云为依托,把湘云比喻成雨燕,湘云成长的历程即是“雨燕减肥”的历程,吻合话题,从而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二、.精彩细节传情法:成功的细节往往能达到“ 一瞬传情,一目传神” 的艺术境界。本文精心雕琢三个细节,传达出作者对湘云的同情、敬仰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寂寞庭院”、“西风卷帘”、“莺愁蝶倦”等细微处倾注着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自如,语言在情感的波澜里涟漪不断,读者的灵魂在情感的激荡中得以净化。

三、人物品质励志法:《红楼梦》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再让学生训练。(3)阅读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阅读名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利用名著素材作文,是一种翻新的艺术,也是创造性运用的体现。引导学生知晓名著素材的运用途径。

欣赏如何改编名著的技巧,或根据文章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将读者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寓言等拓展延伸,变形夸张,重组新构,赋予新的含义,使之成为新颖、奇特、蕴籍、耳目一新的文章。如作文《孔明挥泪斩马谡》一文,大胆的将《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反向立意,原故事中纪律严明、执法如山的诸葛亮在此文中成了虚伪造作、毫无主见的人,从而有力的讽刺了那些宽容甚至怂恿下属违禁的社会现象。这种写法不拘泥于对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盖棺定论,而从另一个角度或反向立意,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有的采用故事新编法、情景再现法、跨越时空法,让名著“旧瓶”装进了生活和时代的“新酒”,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令人啧啧称赞。

名著深刻的思想性常常令人回味无穷,而名著中的“留白”和悬念也给读者再创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充分利用原作中的“留白”或悬念设计出另样的续写,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技法。在写“环保”一类的话题作文时,不少学生大胆的采用了续写,让取经回来的孙悟空几百后重游故地,借用孙悟空途中所见所闻,写出花果山、水帘洞等一系列风景区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流露出对环境污染的焦虑和对蓝天碧水、白云清风的向往,从而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通过研究总结,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课题组成员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学名著导读,不能忽略课堂教学这块主要的阵地。因此,课题组老师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形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元化发展。老师们还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1)课堂上精读、品读。名著之所以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它的故事美,更在于它的语言美、形象美。课堂上可选取一些经典故事的精彩描写片段,让学生精读、品读,品味语言、品味形象。课前教师准备好相关问题,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在思考争鸣中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

(2)课后必读、选读。对一部名著而言,可指导学生分为必读部分和选读部分。必读部分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必读部分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引导学生课下选读时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a、快速阅读法:训练学生能静心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清主要情节、人物及其关系等,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b、圈点评注法:阅读过程中,养成圈点评注的习惯。对生字词能查字典,能自由选择对文中的情、景、人、美词、美句、美段加以欣赏,并做一定的评注。c、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d、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

知或情感体验。e、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5、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名著还不够。为了促使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文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活动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个性、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组织学生展开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加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为了落实名著阅读,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一直积极组织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名著阅读的内容,同时开展与名著有关的知识竞赛,并在全校展开。这些比赛的方式以及内容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比赛以班级为单位,一学期二到三次,每一次比赛都有一个结合目前阅读内容的主题。学生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对名著的内容、主题、人物、艺术手法等都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阅读的能力也不能提升。学生在手抄报中写的读后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反映学生较深刻的思想认识,也体现出学生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

(2)晚自习播放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最精彩部分,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见好就收,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设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并将自己的设想与原著进行对比,激起兴趣的同时,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3)开展名著阅读心得交流会。每一个月开展一次课外阅读心得交流会,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事先设计一些交流探究的题目,学生因为对话题有足够的兴趣,都想在课堂上发言、讨论,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就能在课外来阅读和了解相关的知识。有几期学生交流得很热烈,甚至出现了当庭对抗的激烈状态。能过这种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意识提高了,阅读能力上升了,阅读途径多样了。虽然学生们的见解还不够深入,甚至展示的时间和机会也不充足,但是学生阅读交流的氛围逐渐形成,基本达到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我们把《三国演义》的交流会设计成为一场辩论赛:正方:曹操是一个盖世英雄!反方:曹操是一个奸诈佞臣!

(4)利用展板的形式展示学生的读书心得、在班级群共享空间分享读书感悟。课题组成员发现在现代社会,网络已以走进千家万户,手机上网等网络手段已普及,我在课题博客上上传了一部分学生的习作、心得,为学生获取阅读知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扩展了交流的范围,也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5)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其他艺术作品。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集中阅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于是我们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布置篇幅较长的文学名著。比如,高一暑假布置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为了避免作业的枯燥性,同时布置学生每人开学时上交一幅敲钟人“夸西莫多”和美女“爱斯梅达拉”的人物绘画。通过阅读把学生要写的东西变成画的东西,要把人物画得惟妙惟肖必须把文章读懂才能画出感觉,开学后收集作品哩,每个班都出现了不 少绘制精美,人物形象逼真的作品,让人欣喜不已。可见,只要我们老师能有合适的引导,学生会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6)通过排演话剧的形式加深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学校每一学期都有一次文艺汇演,利用这个平台,我们组织学生对名著的内容进行话剧排演,在全校师生中公开演出。通过话剧的排演学生对剧情以及人物理解得就会更深刻,也有助于激起别的同学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5、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名著阅读管理机制

(1)提高家长认识 争取家长支持

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课外阅读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互动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家长明白良好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让家长了解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从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引导。家长应该有远大的目光,从孩子一生着眼,对孩子适当管理,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a、发挥学校主渠道的作用,构建书香校园

本课题研究成果通过推广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用读书名言美化校园,美化教室。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应有作用。开设课外阅读课。b、坚持多元而开放的阅读评价

课题组成员在名著阅读评价上开动脑筋、采取措施,形成名著阅读的良好氛围。名著阅读不仅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应对过程进行评价。

六、课题目录:

(一)课题方案(1篇)课题研究方案

(二)读书心得(4篇)

(三)研究论文(5篇)

(四)、摘抄引用(3篇)

(五)、故事随笔(2篇)

(六)、心情随笔(2篇)

八、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对中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时间不长,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理解的东西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我会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探索和思考,完善研究内容和成果,形成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并切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2: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论文

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部分语文教师的重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选读经典名著,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体味大自然和认识的多姿多彩,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江苏省和福建省明确规定把《红楼梦》、《老人与海》等部分中外名著列入高考考查范畴。但由于名著阅读容量大,教学操作难等因素,名著阅读教学在现实中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名著阅读教学太过功利化。不少领导和老师甚至包括部分语文教师对名著教学的深层意义和影响认识不足,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高考要考查才进行名著的阅读。这种作法往往事倍功半,很难应付得了高考,更不要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如果再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值得担忧的。而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凝结着先贤的思想和情感,更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它们无疑是人类文化的最好载体。忽略这一载体对于成长的中学生来说,必然会导致某种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站在这一高度来认识名著阅读教学,而不能局限于应试的层面,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篇3: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论文

一、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没有兴趣的阅读,学生只能敷衍了事而毫无成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依赖于名著自身的魅力外,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缺少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只会停留在仅为兴趣所驱动的“傻瓜”水平上,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名著阅读就会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便进入了高度自觉的境界。

二、营造宽松环境,确保阅读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是中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阅读环境对中学生的阅读行为的影响最为深刻。学校可利用开学伊始、寒暑假期向家长发倡议书,告知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列出古今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箴言,下发名人如何阅读名著的文章,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使家长从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从而积极与教师协作,每天给孩子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在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定时带学生去借阅名著,每周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课时让大家交流读名著的体会,教师也参与讨论,如此一来,师生在读书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语文课堂怎么可能没有精彩的内容,语文教师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会由功利性的阅读向自发性的阅读转变,名著的熏陶功能也就得以实现。

三、制定名著阅读计划,分段分期实施

学生有学生的阅读实际,教师应根据班级总体阅读情况,制定好名著阅读计划,分段分期完成名著阅读任务。笔者先将《红楼梦》作为阅读指导的范本,要求学生每天读五个章回,读后完成一篇读书体会文章。教师每天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让一名学生读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师生参与互评,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趣。教师每周抽一节课进行阅读总结,如学生阅读《红楼梦》至第二十回时,我对第五回十二金钗的十一首判词进行了解读,让学生了解十二金钗的悲惨经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师生的互评探讨从课堂上进行到了下课后都没有停止。学生再读时也不会跳过红楼诗词了,往往第二天还会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相关诗词的内容。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随着大家读书的投入,学生们对书中人物的点评越来越深入。这样去读名著,学生既完成了相关应试内容的积累,也促进了个人创作素材的积累,为“厚积”后的“薄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综合评估,激励学生驻足文学殿堂

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教师要加大多元化评价学生阅读效果的力度。

第一,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内容包括阅读态度、阅读定量、阅读心得、活动参与等,检查学生阅读的实际效果。“学生评价与老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有效地促使学生阅读由量到质的变化。”

第二,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增加名著阅读方面的题目。教师对高一的学生可以从常识性的知识入手去设计试题,让学生能够在试卷上收获阅读成功的快乐。针对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先将江苏省2008—2011年的高考名著附加题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去解答,根据解答情况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强化考试的紧迫性。考试的功利性目的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读完一部名著,教师应立即让学生去做名著训练题,教师及时讲解,以强化学生的目标积累意识,使其收获读书的成功。

第三,建立学生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对学生阅读做出综合评价。

教师通过各种策略,激励学生驻足文学殿堂,相伴文学,爱读乐写,多思而悟,能够使学生逐步进入感悟人生、提升人格素养。

篇4: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名著阅读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28

名著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名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阅读名著相当于与优秀的作家对话,从中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都能得到提高。名著阅读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 万字”。

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状况却不乐观,高中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不大,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高中考试压力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都陷于题海,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教师对名著阅读不重视,缺乏系统的引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意识到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探寻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阅读兴趣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学生在内在动力的激励下,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很多高中生也许有阅读名著的意识,但是缺乏引导,也就缺乏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领略到名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与名著多接触,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和介绍一些著名的作品,以名著独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在这个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生动、简洁、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红楼梦》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有寓意,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名著对他们有帮助,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一些名人名言作为督促自己读书的动力,养成自主的阅读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权利。有些教师喜欢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读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要让学生拥有阅读的权利,可以推荐优秀的书目给学生,但是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让学生掌握主动性。这样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主的乐趣,积极主动去读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书目进行审查和把握,给出选书指导和建议,防止学生选择无用或低效的阅读书目。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

习惯一旦养成,对人的行为有约束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名著的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很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刚开始阅读时兴致勃勃,但往往不能坚持。教师要加强监督和引导,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安排好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每天都按照这个阅读计划进行名著阅读。为了保证阅读计划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互相监督,大家一起遵守计划,完成计划。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对学生有很大益处的习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做读书笔记。当学生在阅读这些名著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这些感悟或是被主人公的事迹而感动,或是被书中人物的经历所激励、当学生有所感所想时,鼓励学生记录下来。这个习惯长期坚持,能够让学生受益良多,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后,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阅读习惯,那就是边读边思考。宋代朱熹曾经提出阅读要养成三到的习惯,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阅读的时候要眼、手、脑多个器官,不仅要记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不用心的阅读、不思考的阅读只能使阅读流于表象,而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意蕴。因此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读书读得更透彻,从中获取的益处也很多。

坏的习惯容易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这个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使学生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和效果。不同的阅读材料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精读、略读、速读等。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每种阅读方法的不同,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或者是文章中的不同部分,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对名著阅读进行分类指导。在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名著类型较多,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等。不同的文体所适合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教师要根据文体,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小说类的名著的重点在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戏剧类的作品阅读要理解剧情,把握激烈的戏剧冲突。此外,诗歌阅读要重视语言,结构和艺术手法,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的抒情特色,体会诗歌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篇5: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探析

戴其文

摘要:本文从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加强阅读指导等三个方面探讨高中学生如

何阅读名著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

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名著 阅读 引导

文学名著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凝聚着先贤的思想和情感, 是经过读者

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是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莎

士比亚和哥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给人们以心灵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洗礼。对读者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

度的审美作用。当前,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语文教师认可。正处

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高中生,如果放弃这一载体,必将导致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苏

州大学博导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

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加强阅读教学,引导高中生进行名著阅

读应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它不仅仅关系到考大学的问题,更关系到一代人的整体素质。2006年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名著阅读在语文新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明确指出高

中三年应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2010年福建高考考试

说明明确规定文化名著和文学名著考查占总分的10%。但名著范围宽,容量大,短时间内

难于掌握,所以我认为要达成此目标,名著阅读教学应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

课内教学同步进行。为了使课外的阅读有序有效,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利用课

堂反馈学生的阅读情况,再结合名著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最终达到以教学指

导阅读,以阅读促进活动,以活动推动教学的效果。

一、明确阅读意义,培养阅读兴趣。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

易,毕竟学生目前的课业负担太重,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心态,在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之后及时指导读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感受到阅读的乐

趣,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1、关注学生感兴趣、乐接受、易理解的生活热点现象,以此为切入点,诱导学生“移

情别恋”自主地阅读有关书籍,满足学生积极 向上的心理、认知需求,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

例如可以针对从学生热衷的影视、音像文化入手,如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易中天的《品三

国》,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感受战火纷飞三国鼎立汉末社会图景;利用于丹

讲《庄子》,引导学生读原著,先睹为快,适时举行讨论,畅所欲言,让他们谈心得,谈感

受,分享着读书的快乐喜悦。在时尚中体会古典文化文学名著的魅力,学生喜闻乐学。

2,制造悬念,培养好奇心。激起阅读热情。钱理群先生曾说:“文学名作的阅读,就是

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

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上的现有材料,加以引申拓展,从感性上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有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因为教材上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的精华部分。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窗口,每一个窗

口后面都会是一座更加迷人的宫殿,只要教师能把窗叶推开得恰倒好处,学生将会因无法拒

绝诱惑而步入殿。例如讲授《曹操献刀》时,学生了解了曹操性格的两面性,可以引出《三

国演义》中的张飞,这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个主要人物,他也具有有两面性,从而让学生产

生疑问“这样一个人会有怎样的两面性”? 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3、可以结合电影电视或戏剧情景交融阅读等。

尽量将名著变深奥为通俗,化深刻为简明。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一些外国的作品,如《复活》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深奥难懂,难以记忆,学生兴趣不高,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或者表演名著中的片段。以这种广大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名著,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掌握主要人物和情节之后,然后再引导他们看原著,阅读起来也相对轻松,提高了阅读质量。从而使学生把读经典名著当作一种愉悦身心的快乐。

当然,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现实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兴趣。

二、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逐步形成鉴赏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注重精读。古人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朱熹的“三到”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等,都可以用作参考。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根据自己的爱好,涉猎范围,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但必须强调的是:名著必须精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行了,要读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才行,如能像茅盾先生背诵整部《红楼梦》那样就更好了。一般说来,精读中不但要记住情节、人物姓名,而且要注意识记、理解文中的诗词妙语,精妙的章节甚至要能背诵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在今后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2、要注意交叉阅读。要把读名著和读报刊时文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善于把名著里的事例、思想、艺术等方面与报刊时文进行比较,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髓,弃其皮毛,跟着时代一起前进。任何一部名著,由于时代、阶级、地区等方面的局限,总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我们要善于用批判的头脑进行思考,广取长处,为我所用。

3、在读的基础上要写。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起到推动读书的作用。既然是一部名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读了某本书或某章节后,可以摘记其中优美的词句,就自己确有所感的内容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能使表达水平不断提高。当然,做好读书笔记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几个同学还可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以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交流相当重要,交流即可以营造出读书氛围,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交流,有竞争,学生的读书热情就不会减退。交流活动的形式尽可能多样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也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增强了阅读效果。

三、加强阅读指导,注重自主阅读

要有科学的指导.学生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兴趣也上来了,但决不能盲目。因为我们必须正视高中生学习时间有限,对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也有限的现实,教师不应操纵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在书册选择上引导。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喜欢想象、幻想,他们可以选择想象瑰丽的科幻读物;有的学生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以选择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小说;有的学生性格外向,他们可以选择豪放的诗词或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学生抱负远大,脚踏实地,他们可以关注那些能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主选择阅读的书册中,学生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

2、在积累方式上引导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做摘抄,如在阅读过程中把优美的词句、语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上点评或心得;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统一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积累方法,而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积累方法或几种积累方法结合,让学生在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收获。

3、在合作交流上引导

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在小组交流中,可以互相合作,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可以互相探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课外阅读中的合作与交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同时还使那些原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篇6: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摘要: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在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名著的阅读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通过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拉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课本知识与名著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生的学习没有高中生那样繁重,但同样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考试范围,一切学习都围绕考试进行。即使考试过程中有涉及名著的部分,都是关于名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让学生将关于名著的人物、事件、地点、思想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便于在考试过程中应用,却没有真正阅读名著。从师生及家长的角度看,取得高分是初中生的最终目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活动都被看做是浪费时间。即使有很多学生对名著充满兴趣,也不敢违背教师和家长的命令,课外阅读名著被一些家长看做同玩网络游戏一样的行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严重行为,学生的兴趣被强行扼杀。

二、阅读名著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家族日常行为的描写,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状况,同时最终的结局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另外,通过《格列夫游记》,能够了解当时英国的基本生活状况,这篇小说到处充斥着对英国议会政治的讽刺及对反动宗教组织的批判,在这样的状况下,受苦受难的终究是人民。格列夫宁愿与马为生,也不愿意再次做人,则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讽刺。作者通过《格列夫游记》对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同时代表劳苦大众对新社会的期盼。

2、促进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学习。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在进行文章理解时,只会对课本上出现的情感进行套用,如果课本没有涉及,学生则显得措手不及。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情感及文学知识,是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极大补充,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同时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不同于课本知识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禁锢了学生思想。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无限扩散,通过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有利于自己日后更好地发展。

三、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得灌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的思想。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缺乏自主学习性,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相关阅读计划。从长远看,可以制订三年计划,即在初中三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名著教学。从短期计划看,可以制订每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并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心得通过文字描述出来。

2、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在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应该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将自己阅读的课外优秀名著推荐给大家。另外,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大家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技巧进行分享,做以借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在交流课上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名著,并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区分名著与网络小说之间的区别,避免学生利用阅读名著的接口,阅读一些没有文学价值的网络小说。通过阅读交流,可能在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励全员参与。

3、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初中生受限于理解能力及三观未完全形成,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一些思想比较高深的名著难以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选取的名著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首先选取一些思想比较浅显的名著,例如对于四大名著的安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可以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比较直接地披露了现实,思想比较直观。而《红楼梦》的文学境界明显更加深奥,可以等到九年级有一定文学基础和思想见解再阅读。

4、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示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推荐几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掌握一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开放性思维。

四、结语

上一篇:日记情人节说说下一篇:学习党章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