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2024-08-29

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精选7篇)

篇1: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创办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红光农场

在分局“以小谋大、追求最佳”的精神理念鼓舞下,积极创办农机合作社,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两年来,通过创办农机合作社,使农场新增进口拖拉机8台套;国产拖拉机12台套;联合收割机29台,总动力3040马力,总投资1250万元。今年农机合作社联合整地22万亩,起垄20万亩,收割作业17万亩,实现收入874万元,纯效益430万元。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较好地解决了“农场两自理、四到户”后,农户自由购臵农机具,盲目发展,无序竞争,作业质量差,经营分散,资源浪费的难题。从而加快了农机更新、完善配套使用、规范管理及现代大型农机具规模经营的步伐。其推进生产力发展和促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作用日益凸现。

一、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合作社组织化程度

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兴,农机必先行。创立农机合作社前,全场小四轮由改革之初的36台增加到2007年的541台。家庭农场各自为战,分散经营,农机作业市场无序竞争,农机作业质量差,无法连片作业,原有的农场大机械优势逐渐萎缩。全场50%左右的耕地,因耕作水平低,抗旱排涝能力差,比较效益低下。散、乱、无序的农机作业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场农业的发展。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农场紧紧抓住国家惠农政策,通过农垦总局补贴230万元,农场补贴83万元,个人筹集933万元,先后购进迪尔8430拖拉机两台、凯斯285拖拉机一台、迪尔7820拖拉机两台、维美德T171拖拉机三台、东方红轮式拖拉机12台;联合收获机29台。

现代化大型农机具增加后,随之又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一是操作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大型机械操作使用知识,致使耕作质量差;二是有机户与农户之间对接难,大机械无法连片作业,效率低;三是有机户之间盲目竞争,抢战耕地作业,秩序乱。

针对这一状况,农场认识到光有先进的现代化农机具是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的,必须有一个现代的管理制度和农机耕作运行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大型农机的优势,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于是农场决定打破管理区界限,提高农场对农机耕作的掌控权,组建农机合作社,实现有序购臵,按区耕作,以质求效,规范运营,科学发展的目标。

农场委派主管农业的副场长,农机科具体运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起草了《红光农场农机合作社章程》。通过广泛宣传、动员,使拥有100马力以上的15户有机户共18台套大型农机具和29台联合收割机户,在自愿的前提下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法定程序设臵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选举了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监事2人,理事会对合作社制定了会员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明确了理事长职责,监事职责和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员农机作业业务由合作社统一协调组织实施,农场农机步入由自主购臵、自由发展、无序耕作转为科学规划、可持续积累与发展的轨道。

二、创新经营管理,夯实合作社发展基础

众所周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管理不到位,合作社的成立也就会成为一个花架子,失去其运作的真正意义。为此,农场协助农机合作社在管理上下功夫,具体运作中突出“四化”。

一是运行企业化。农机合作社自2007年3月建立之日起,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员以自有机械入社,实行联合作业,内部实行单机核算,自负盈亏,责任到车到人,按动力机械的功率分配作业量,农场指导不领导,农场参与不参股,农场帮办不包办,使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健康运行。

二是管理科学化。在农机、政研部门的指导下,农机合作社以科学管理为先导,突出抓好社员及入社机械的管理,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各岗位职责》、《合作社员工守则》、《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岗位职责》、《安全生产制度、职责》、《农机田间作业操作规程》、《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效益分配办法》、《社员奖罚制度》、《更夫职责》等,规范了合作社人、机、效的管理。在科学管理上重点实施了“五统一分”。“五统一”,即合作社对全部机械实施统一编号。按机械马力及购进先后顺序进行社内编号,进行管理;统一指挥。由社长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作业量,不同作业标准,统一指挥调配车辆,并开具作业派车单,社员凭派车单实施田间作业;统一保养停放。凡入社车辆在耕作和收获季节分两个作业区统一停放看管,有效减少了空运里程,便于集中调度耕作,合作社共投资285万元建2个标准化停放场。农机保养间2000平方米,车库3000平方米,零件库2000平方米,油料库500平方米,农具棚10000平方米。统一耕作标准及收费价格,提请农场职代会通过,并向农户公示,杜绝了低标准、多收费现象的发生;统一核算。各机车作业量由合作社统一核算,达不到作业量的将减少其下一年作业量;“一分”。就是作业费经合作社统一收取,经下一年农户春播结束,作业质量无异议后,按照单车作业量及质量,单独分配,自负盈亏。

三是作业标准化。标准化作业是合作社生存的基础。农机合作社采取“两准一验”的办法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合作社投入作业的机械在投入作业20日内,由合作社申请农场农机科等部门进行检验,登记注册。检验合格发放准入证,无牌、无照、无证及低于80马力的不合格机械不准投入作业;驾驶人员必须持有驾驶证并经岗位培训后准许参加作业;投入作业的机械,在松、耙、起垄环节统一质量标准,作业结束时,由作业 区主任、职工代表、农户、合作社社长,入社作业农机户联合对耕作质量进行验收,达不到作业标准的,由作业户重新负责作业直至达到标准,不重复计费。对一年两次达不到作业标准的,合作社在下一年度减少其作业面积20%,引起较大争议造成较大影响的将做退会处理,实现了各环节的标准化,使农场三秋工作步入分局总局先进单位。

四是发展规模化。合作社拥有的农机具都是100马力以上现代大中型农业机械,没有规模化的作业面积,合作社就会增加生产成本,无法发挥机械作用,生存就难以维持。对此,合作社在农场的指导下,积极主动与农户对接,并在全场划分2个耕作责任区,配套机械动力固定,由合作社发给农户作业质量信誉卡,使全场农户“松、翻、耙、起垄”作业均交给合作社,保证了合作社机械的作业面积,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三、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合作社市场化运作能力 合作社的壮大与发展,就是要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经营市场化为目标。通过市场求生存,通过效益联结互惠互利,积累资本壮大发展。在合作社的运营中,农场清楚的认识到靠农场有限的13.1万余亩耕地,只能使农机合作社温饱有余,发展后劲不足。对此,农场积极与海伦市政府、周边乡镇及国有林场公司联系,通过免费到海伦市乡镇展示耕作水平和效果,邀请海伦市政府、农业局及各乡镇领导到农场参观大机械整地现场,使农机合作社走出场门,作业地域拓展到海伦市的南华 糖业基地,东林乡、双录乡、共合乡及周边的5个国有林场,跨区整地16万亩,跨区收获4万亩,创收409.6万元,纯效益200万元。目前协会正积极努力,与周边市县农民签订长期土地耕作协议。内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四、农机合作社组建取得的成效

农机合作社组建和运行的近两年时间,成效令人瞩目。首先是机械组织化程度提高。结束了过去家家户户小机械作业,单打独斗,分散经营、无序作业、效率低、质量差的状况;其次是提高粮食产量,由于大机械以现代耕作措施为前提,有效的保护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强了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场农作物在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经农业部门测产,产量比大机械耕作前提高15%以上。第三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大机械耕作后杜绝了花花田,职工在农场和合作社的共同指导下,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出现了玉米、月苋草、菇娘、甜菜、马铃薯、紫苏等种植专区,便于集中管理收获,使农户亩均增收150元;第四是促进了耕地的流转,推进耕地连片,促进耕地规模经营,目前已有43户将耕地流转给种地大户或有机户,使大机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五是有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实行大机械作业,农户劳动强度降低,全场农业富余劳动力达到1105人,大部分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投入到农场其它行业创收,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农场非国有经济办公室统计。全场长期及季节性外出打工人员由过去的872 人增加到1657余人。

五、兴办农机合作社的几点启示

农机合作社的成功运行,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政策扶持是前提。农机合作社受服务范围和对象的限制,启动之初,机械投入大,利润空间窄。需要农场的关注和支持。即在购买机械上帮助争取优惠政策,在组建上帮助制定章程制度,在作业上积极作好农户工作,杜绝小四轮作业,保证耕地面积,在拓展市场上帮助协调联系,穿针引线,这样合作社才能不断发展。

启示之二,机制创新是关键。合作社要发展,就要有一个健康灵活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做保障,农场垄断合作社就难以发展壮大,不掌控,合作社就难以形成合力,为此,必须指导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愿入会,通过内部约束及农场宏观调控,促其利益联结,共同发展。

启示之三,加强农机技术人员培训是保障。农机合作社拥有的农业机械,性能越来越先进,缺乏文化的原始机务工人难以操作和最大限度挖掘机械潜力,为此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合作社人员掌握和应用农机新技术的能力,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动力。

篇2: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1.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整合农机资源的基地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拥有各种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拥有单机数量增多虽然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但也出现了农机利用率低,造成农机具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农民购机的积极性现象的发生。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地进行连片作业,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从而拉长作业链条,延长作业时间,增加农机具的收益;展服务领域,组织农机开展运输、维修、兴修水利、乡村道路建设等作业,拓宽合作社创收渠道,确保了农业机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2.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优化农机结构的载体

对于千家万户的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实力和田间作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同时拥有各种功能不同的农机,大多数农民都是单机作业。这就意味着机械生产集中在生产的某个环节,更多需要机械化作业的环节却仍然花费大量的人工劳动去完成。农业机械的不配套,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各种不同功能的单机和大中小型的农机有机组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有效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生产环节机械化转变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由侧重于农业机械动力增长转变为农业机具、配套农具的增长。

3.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学校

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既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而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新机具和新技术的认可和掌握程度。在这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学校和实验基地的作用。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县、乡农业和农机培训机构、农机推广部门及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对社员和其他农机户开展新机具操作技术培训;合作社可以组织社员开展现场示范、现场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专业合作社可以和生产厂家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研制开发或引进新机具、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

4.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的龙头

很多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一直都比较缓慢,由于个体农民使用单机作业,机械化长期停留在某个生产环节上,主要农产品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无法实现,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一方面,合作社整合农机资源,优化农机结构,能够为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必要的机械装备。另一方面,合作社推广和应用新机具、新技术,为农产品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5.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主体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中,有各级财政的购机补贴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银行信贷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个体农民的.投入、农机大户投入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投入等。在各种投入渠道中,各级财政的投入是一种补贴,带有引导和奖励的性质,即使以后补贴额增加,补贴范围扩大,也不可能成为投资的主体;企业的投入受企业盈利目的制约,投入的数量有限,范围更是狭小;银行信贷的投入仅仅是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而个体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决定他们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投入的主体。

篇3: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一、我县农机基层服务组织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国家实施购机补贴强农惠农政策, 逐年加大投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得发展和逐步完善, 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县农机作业经历了由单项作业到多项作业, 由侧重抗旱、加工转向全面农机技术服务承包, 由松散转向以农机服务队、农机合作社为组织的节约型, 初步形成了有管理章程、有经营经理念、有服务项目、有合同承包、有发展规模和理念的综合服务体系, 全县拥有40个农机服务组织, 其中县农机服务中心农机服务队1个, 农机合作社6个 (钱家乡一个) , 由农机、烟草共和组建的烤烟机械化生产服务队10个, 烤烟协会3个, 由乡镇农机站组织的农机服务队20个, 由农机户组织, 全方位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收自支的经营方式, 为无机户排忧解难,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范围涉及到我县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主要以烤烟、粮食、茶叶生产为主, 服务内容包括机耕、起垄、开沟、捕膜、培土、机插、抗旱、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割、机烘、茶叶加工, 等等, 服务组织的建设现有一定规模, 拥有大小机具1420台 (套) , 其中、大、型拖拉机12台, 起垄机520 (套) 联合收割机4台, 捕膜机20台, 培土机40台, 机动喷雾器280台, 插秧机12台, 烟叶烘干设备480套, 农用挖掘机4台, 茶叶加工机械48台 (套) 。

二、加快基层服务组织建设的几种做法

为了搞好我县2011年烤烟生产, 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 除按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兑现外, 县财政对烟用机具实施补贴, 烟草部门进一步加大投入, 通过提高现代烤烟生产装备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运用于烤烟生产。通过增加科技含量, 加大农机投入, 大打2011年烤烟生产攻坚战, 勇于探索, 努力开创了我县烤烟生产新局面。

1.增大投入,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在烤烟生产过程中, 县财政对种植40亩以上的烟农户购置农机具补贴购机总价的15%, 烟草部门补贴购机总价的30%, 农机部门补贴购机总价的38%;实际农户只出购机总价的17%;共兑现烟用机具514台 (套) , 县财政投入59万元, 烟草投入118万元。

2.新组建3个烤烟生产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煎茶烤烟生产基地单园 (含煎茶镇、合兴乡、复兴乡) 组建3个烤烟生产农机专业合作社, 每个乡镇各一个, 各合作社配备机具为:煎茶合作社有起垄机50 (套) 、大型拖拉机1台、捕膜机2台、培土机4台, 合兴合作社有起垄机70台、大型拖拉机1台、捕膜机2台、培土机4台;复兴乡合作社有起垄机40台, 捕膜机2台, 培土机3台, 大型拖拉机1台。

三、农机服务组织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的领导和基础建设。争取当地政府对农机服务组织工作的领导, 调整不利于农业和农机发展的政策, 农机服务组织如何运作, 采取分管乡 (镇) 长负总责, 农机站长具体抓的管理机制, 随着国家“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的实施, 加之地方政府和烟草部门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 投入农机具的补贴逐年增加;随着我县农机具的逐年增多, 农机服务组织队伍的扩大, 有利地促进了我县农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2.农机田间作业服务。农机田间作业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 通过农机服务组织将分散的农机具组织起来, 形成了有管理章程、有经营理念、有合同承包、有自发展规模的综合服务体系, 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能力, 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专业服务组织在烤烟生产中的作用

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 (服务队) 在我县烤烟生产中促进了农机化快速发展, 加快了现代烤烟生产进程, 节损了大量劳动力投入, 降低了烟农的生产成本, 大大减轻了烟农负担, 为烤烟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1) 降低生产成本, 全县6万亩烤烟种植面积, 全面实施机械化作业, 其中翻耕旋耕6万亩, 开沟起垄5.8万亩;翻耕旋耕每亩节约人畜劳动力3个, 共节省人畜劳动力18万个, 每个劳动力按100元计价, 扣除每亩人、机费用50元, 烟农获利900万元;开沟起垄每亩节约劳动力1.2个, 共节约劳动力6.96万个, 每个劳动力按60元计价, 扣除每亩人机费用30元, 烟农获利209万元, 可见今年我县烟农在翻耕施耕、开沟起垄生产环节中共节约1109万元。 (2) 改良土壤结构, 通过机械化深耕, 平整土地, 精耕细作, 加深耕作层, 开沟排水, 改良了土壤理化指标, 适应烟叶生长发育。 (3) 开展跨乡镇、跨县作业, 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 弥补机具不足的地方, 帮助烟农尽早完成烤烟大田移栽工作, 有效促进了我县烤烟生产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并且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 增加了收入, 为增强服务组织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基层服务组织发展趋势、目标和方向

1.农机服务业向信息化发展。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构建一个农机服务业的操作平台, 让更多的农机户可以更快的掌握最新的农机信息, 了解政府和农机职能部门相关政策, 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篇4: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领导重视,超前思维,把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关注民生的战略位置。实践证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机械利用率,发挥农工业机械节本增效的作用,而且能够解决新时期农机化发展中出现的农机户“有机无地种”和老百姓“有地无机用”的供需矛盾,还能够使廣大农机户得到省心、省力、多赚钱的好处。在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中,要求“到2015年,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有大幅度增加,发展质量有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领域更加宽广,效益更加明显,社会化服务程度显著提高,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影响力、带动力充分显现。”为此,市农机局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推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极大地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步伐。

规划先行,政策倾斜,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发展平台。结合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以及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情况,市农机部门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5年发展规划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五年发展规划就是要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到2015年,在我市粮食主产区和机械化作业水平高、农业机械相对集中的区域,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逐步实现农机合作组织“一乡一社”的发展目标。“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在新发展40个农机大户的基础上看,在每个县(市、区)培育5~8个有较大规模、较强服务能力、较好社会影响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合作社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第二步就是从2012年——2013年,逐步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富裕乡镇向偏远贫困地区乡镇延伸,实现贫困农村农机化水平的稳步提升;第三步就是到2015年前,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达到“三个明显”即服务功能明显完善、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经营效益明显增加,使全市所有乡镇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全覆盖。为此,要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各项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为其“输血造血”“强筋壮骨”。一是在创办上大力帮助。按照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扶持一个。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资金扶持:每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15万元,其中,市财政扶持8万元,县(市、区)财政扶持7万元,农机维修合作社给予适当资金扶持。二是实行“三优先”政策在发展上大力扶持。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安排上,优先补贴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在农机燃油补贴资金的发放中,优先考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在农机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三是建立联系点制度。市、县两级农机部门都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点,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在此基础上,在全市所辖乡镇实行的“一乡镇一个联络员”制度,为农机部门和农机专业组织架起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

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夯实基础。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采取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办法,有序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一是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引导跨区作业由小麦机收向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拓展,不断扩大跨区作业模式;二是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按照协议开展机械作业服务;三是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一条龙”作业,对农田进行统一作业、统一供种、统一标准服务;四是倡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适度规模经营,把分散的地块集中起来,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五是指导农机合作社规范内部管理,规范作业合同文本,规范作业形式和服务行为,建立农机作业服务承诺明白卡等举措,让合作社成员阳光诚信作业,让种粮农民明明白白用机,使合作社组建伊始就形成健康良性运转的机制。

创新机制,多元创建,让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在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过程中,农机部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合作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少到多,由点到面,蓬勃发展,力争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乡一社”的发展目标。从创办类型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农机大户牵头创办。主要是由具有丰富农机作业、市场经营、技术维修等经验的农机专业大户强强联合,形成集团优势。或由农机专业大户发起,联合种粮大户、农机手等自愿带机或带资按股份制原则入社。二是由村级组织促动创办。主要是依靠村集体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农机大户带机或带资组建合作社,主要为本村服务,也进行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三是由“能人”带动创办。所谓“能人”就是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涌现出的具有经营头脑、文化素质较高、在当地颇有一定威信的农民。主要是利用他们生产、加工、维修、营销、技术、市场、资金、经营管理等优势,吸收农机户、农户参加建立农机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户”的农机服务产业化链条。

篇5: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1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 坚持农机合作社“发展与规范并重, 规范优先”的原则和“加快培育一批, 积极改造一批, 着力提升一批”的发展思路, 到“十二五”末, 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及村庄的农机合作社服务网络。通过加强指导服务, 落实政策措施, 促进农机合作社上规模, 上水平, 上效益,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和生产标准化。

2 发展原则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 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推动农机化事业发展为目标, 紧紧把握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农民自主的原则。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要求, 以农民和农机经营户为主体, 由农民自愿组建,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最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加入合作社社员的利益。

(2)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机合作社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鼓励合作形式多样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 服务方式市场化, 走农机共同利用、促进发展的路子。

(3) 坚持政府指导与扶持的原则。要把政府扶持作为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有力支撑, 对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予以多方面的扶持、指导和服务。农机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调动和保护农民建设农机合作社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及社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操作技能和作业服务水平, 使其增强本领, 提高素质, 更好地担负起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责任。

(4) 坚持规范化发展的原则。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精神, 在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中, 要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 引导农机合作社依法经营, 规范运作, 诚信服务, 提高效益。通过规范建设, 使农机合作社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 在农村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中的影响力、带动力充分显现, 从而, 提高发展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目标

(1) 到“十二五”末, 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420个以上, 每个涉农乡 (镇、办事处) 要有3~5个农机合作社;建立起覆盖全市所有农业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和70%耕地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

(2) 农机合作社总资产占全市农机总资产的30%, 入社社员占全市农机户的30%, 开展托管作业1.33万hm2 (20万亩) , 积极承接土地流转。

(3) 全市农业改革引领区内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260个左右, 占全市总数的60%左右, 特别是安阳县沿安楚路段, 滑县沿新濮路段, 内黄县沿安楚路段、内汤路段, 汤阴沿内汤路段、林州市沿姚村至临淇路段, 要搞好规划, 整合资源, 重点发展。覆盖引领区80%以上的行政村、80%的耕地, 在引领区内建立起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推广网络。

(4) 建立部、省、市三级示范农机合作社体系。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140个, 占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的30%。其中部、省级示范社资产规模应在350万元以上, 年经营纯收入在60万元以上;市级示范社资产规模应在200万元以上, 年经营纯收入在30万元以上。

4 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 全市农机合作社围绕农田作业、跨区作业、托管作业和流转土地等, 扩展服务功能, 扩大经营范围, 规范内部管理, 创立优势品牌, 提高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健康发展。

(1) 支持承担项目。支持农机合作社承担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收、设施农业、深松整地、花生收获等各种农机化发展和建设项目, 将农机合作社作为实施各类农机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推广项目的重要主体。

(2) 开展托管作业。把开展托管作业作为促进安阳市农机合作社上规模、提效益和促发展的主要抓手, 拉长作业链条, 提高经济效益。今后凡申报市级及以上奖励扶持项目的农机合作社都必须开展此项活动, 实施面积部级示范社不低于40hm2 (600亩) , 省级示范社不低于26.7 hm2 (400亩) , 市级示范社不低于13.3 hm2 (200亩) 。

(3) 提升玉米机收和深松整地水平。把玉米机收和农机深松整地作为农机合作社开展的重点项目, 指导农机合作社及早宣传发动, 签订作业合同, 落实作业面积, 提升全市玉米机收和深松整地水平。

(4) 开展多种经营。合作社除开展农机农田作业、跨区作业和土地经营等常规项目外, 要引导和支持合作社进一步拓展农副产品购销、建筑设备租赁和承包民用建筑等服务领域, 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农村服务合作社, 提高经济效益。

(5) 开展“手拉手, 促发展”活动, 提高合作社效益。全市各合作社要积极与市内、省内外农机合作社加强联系, 手拉手, 结对子, 共同开发作业市场, 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互利共赢, 提高经济效益。提倡市、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平台, 为合作社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倡、引导农机合作社与市内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合,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做大做强。

(6) 开展争创活动。积培育发展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和带动能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积极争创市级、省级、部级示范农机合作社, 争创全市“十强”、“十佳”、“百先”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全市迅速形成一批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和带动能力强的农机合作社。

(7) 开展培训, 提高素质。各县 (市、区) 要及时对新建合作社人员进行培训, 特别是理事长和财务人员。通过培训, 使农机合作社成员了解当前国家促进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政策法规, 掌握经营管理知识, 规范合作社运作管理和财务管理, 提升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增强依法办社能力, 造就一支会管理、善经营和懂技术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加快推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

(8) 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促进合作社安全、和谐发展。农机合作社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率、检审率及驾驶人持证率要在80%以上, 其中新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须达到100%;每季度研究安全生产, 尤其在夏、秋收时节要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宣传教育, 研究安全生产措施, 确保农机安全无事故, 尤其是无重特大事故。

5 工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农机合作社发展作为农机工作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做到一把手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落实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 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 工作部署到位, 措施落实到位, 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 加大宣传培训。各级农机部门要深入乡镇、农村, 采取有效措施, 运用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农机合作社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树立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和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典型合作社。通过典型带动, 以点带面, 引导更多的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要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财会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能力, 技术操作和维修保养能力, 满足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求。

(3) 加强规范化建设。按照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 引导广大农机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运行机制, 拓宽服务领域, 扩大作业规模, 提高经营效益, 不断提升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水平。

(4) 强化指导服务。各级农机部门帮助在建和待建的农机合作社科学制定建设规划、管理章程和财务制度等, 做好机具的选型配套和人员培训, 完善合作社服务功能。指导已成立的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增加服务项目, 扩展服务内容, 努力在机械年检、年审、作业信息和农机维修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注重各乡镇合作社的平衡发展, 努力提高覆盖率。

(5) 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实行政策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及累加补贴资金要重点向农机合作社倾斜, 有关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要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承担。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 在合作社场院库房建设、用地政策上给予倾斜。二是强化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奖励、扶持和补贴资金, 优先示范社, 用于农机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具购置和维修设备补助等。

(6) 加强档案管理。各级农机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档案管理工作, 安排专人负责, 及时对本区域内已建和新建的合作社进行摸底调查, 结合本地实际, 汇总建立农机合作社档案库。对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全部建档, 全面管理。

篇6: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2008年, 全市推广各类补贴农机具达615台 (套) , 秧盘21.22万只, 农机购置总额达2 036.828 5万元, 财政补贴资金为865.465万, 其中:中央补贴资金481.098万元, 省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7.682 4万元, 诸暨市财政补贴资金256.684 6万元;机插作业环节补贴资金240.99万元。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增强了全市的农机综合实力,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2008年新推广的615台农业机械全年机械作业面积1.33万hm2, 其中机收水稻5 333 hm2, 机械插秧3 333 hm2, 机械耕作667 hm2, 机械植保4 000 hm2, 不仅增收节支明显, 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也为粮食稳产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 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促进政策, 对于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引导和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加快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应用, 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事关政府部门的形象, 是农机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诸暨市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 严格按照补贴程序和补贴标准, 以公开透明的程序、公平公正的操作、严格规范的管理、热情周到的服务, 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获得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几年来, 没有发现一台违规补贴机具, 没有出现一例应享受政策补贴而未享受的事件, 也没有发现一例享受补贴的农机具未到期即外流现象。

1. 抓政策制订

诸暨市领导高度重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工作, 成立了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市财政局、农业局联合出台《关于诸暨市2008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 市财政按购机补贴政策全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并加大扶持力度, 对水稻机插配套机械在省定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再给予购机额10%的补贴, 累计补贴额达到70%;对早稻机插作业每0.067 hm2补贴再增加20元, 累计补贴达到每0.067 hm260元, 单季晚稻机插每0.067 hm2补贴再增加10元, 累计补贴每0.067hm250元。各镇乡、街道也相应出台了扶持措施。店口镇对农机合作社购买农机具每台给予15%的补贴;陶朱街道对购买插秧机每台补10%, 购买育秧硬盘每只给予15%的补贴;暨阳街道对新购插秧机每台给予10%的补贴。

2. 抓政策宣传

为落实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一方面, 专门召开全市农机工作会议进行周密部署;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咨询活动, 大力宣传购机补贴政策, 同时, 结合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 通过乡镇广播、在主要街道悬挂标语、张贴政策宣传资料等形式, 进村入户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宣传中, 重点是让购机农民更多地了解购机补贴中“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补给谁”、“谁来补”等问题, 明确地告诉农民“不是买什么机械都补”, “不是谁买都补”, “不是什么时候都补”, “也不是买多少都补”, 耐心接受农民群众的咨询, 尽可能消除农民群众的误解。

3. 抓政策落实

在实际操作中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 执行标准不走样, 履行程序不变通, 执行政策不放松。坚持做到“一方便、二到位、三严禁、四增强”:一方便是方便农民办理购机补贴手续;二到位是信息到位、咨询到位;三严禁是严禁暗箱操作, 严禁违程序运作, 严禁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四增强是增强以民为本意识, 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增强帮民解困意识, 增强助民增收意识。

(1) 引导农民购机。根据产品目录向农民详细介绍各类机型, 通过基地、合作社的实际使用, 让农民充分了解农机具的性能及优缺点, 让农民买到放心优质、适合当地作业的农机具。

(2) 帮助农民购买。指导购机农民填写申报材料和提供证明材料, 包括作业合同、种植面积、购机原始发票、身份证明材料、村委会意见等, 让购机农民能方便快捷地办理好购机手续。对农户和农机合作社购买插秧机等育插秧机具进行资金直补, 减轻农民购机的资金压力。

(3) 加强对购机农民的资格审查。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执行, 根据各镇乡报名汇总情况, 按照优先条件、报名先后确定购机者, 对初选的购机者在其所在乡镇或村张榜公布, 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初选的购机者经公示无异后, 凭相关证明材料签订购机补贴协议。

(4) 做好补贴机具的登记工作。对已购买的机具及时进行登记、编号, 核发牌照, 对于享受财政补贴的机具, 在显著位置按要求喷漆做好标志。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购机档案实行一户 (机) 一档, 档案中包括购机者身份证明材料、购机补贴申请表、购机补贴协议、购机发票、合格证、行驶证、补贴机具核实登记表等内容。并按要求汇总及时上报到省市农机部门。

(5) 及时发放购机补贴资金。购机补贴资金专款专户, 在规定时限以前以银行存单的形式, 由市农机管理总站直接发放给购机农户, 决不截留和挪用。

4. 抓监管检查

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对购机对象实行公示制, 接受社会监督, 在《诸暨日报》上对农机购置补贴对象、补贴机具、补贴金额进行公示。将补贴政策实施的原则、目标、程序、要求等全部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市农业局、财政局形成既互相配合, 又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市财政局、监察局、农业局等部门专门开展联合检查, 加强对补贴机具的监督管理, 对补贴机具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充分发挥诸暨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及补贴机具质量监督信息员的作用, 公布投诉电话, 为购机户排忧解难。同时, 还及时了解掌握购机农户是否存在有外销或转让动向, 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保证享受补贴的机具3年内不转让和买卖, 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5. 抓技术指导

从操作、维修、保养等3个环节入手, 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借用生产企业的技术力量, 努力抓好对购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服务, 充分发挥补贴机具的最大效能。

(1) 加强培训指导。2008年举办育秧插秧机技术培训班15期, 收割机操作手培训班5期, 培训人数达400多人次;组织不同规模的农机操作技术现场 (演示) 会20场, 现场观摩人员达500多人次。

(2) 做好售后服务工作。督促机具供应商做好机具的配件供应、“三包”维修等服务工作。与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生产厂家联系, 农忙期间在诸暨派驻专业维修人员。市农机管理总站建立农机110热线电话, 农忙时节实行24 h值班, 配备2辆农机抢修车辆, 及时抢修农机具, 确保购机户利益。

(3) 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 结合农机科技人员与农机户结对工作, 要求农机科技人员经常性地上门与购机户联系, 及时解决购机户在农机具使用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为充分调动农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结对服务工作还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4) 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收割机及插秧机手参加跨区作业, 使购置补贴机具的用户的作业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篇7:不断壮大农机合作社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意见”指出要提高对农机农艺融合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四川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有利于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突破,有利于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对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提出了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四项主要措施

——加强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规范的建立完善。围绕农机农艺融合和良种良法配套,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融为一体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以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为重点,抓好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改良,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和统一施肥、植保。水稻生产,要以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为重点,在品种选择、集中育秧、统一栽植、茬口对接等环节加快形成和完善机械化育插秧作业规范。油菜生产,要以机械直播、机械收获为重点,筛选具有抗倒伏、抗裂角、成熟期一致性好、株型紧凑的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完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间作套种生产,要以小型、微型机械化耕、播、收和施肥为重点,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套作模式,统一行距、播期等,加强作物套种模式下农机农艺相适技术的集成优化。同时,加强蔬菜机械化育苗移栽、机械植保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示范推广,形成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模式。

——加强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推广。第一抓好农机农艺结合的实证研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和养殖方式推广的重要指标,组织开展农作物特性分析、机械作业技术参数筛选、新品种的机械适应性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实证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良种选育、栽培技术和机具改进工作。第二抓好先进适用机具的研发。开发适合丘陵山区和农作物间作套种模式所需的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复合式农机具。第三抓好农机农艺结合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小麦免耕机播、秸秆机械还田和节水灌溉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为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实施载体。

——加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推广。在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连片种植,解决农作物“插花”现象,促进种植模式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发展,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应用创造条件。要把农艺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纳入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结合粮食高产创建、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实行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五良”配套,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上一篇:创新服务理念再续市场繁华下一篇:感恩作文:感念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