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调研

2024-07-15

中药产业调研(精选6篇)

篇1:中药产业调研

中药材产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省委“一产抓特色”战略部署和省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青龙县立足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环境优势,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并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创新。目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框架已具雏形,已初步向基地标准、品种多元、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

一、中药材产销基本情况:

(一)种植规模及效益:到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万亩,产量6。5万余吨,产值2。5亿元。其中枸杞面积1。5万亩,黄芪、黄芩、丹参、知母等中药材6万亩,苍术、药用牡丹、赤芍等稀有中药材1万亩。—,共有20个500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完成创建任务,争取省级财政资金一千余万元。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对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品种及模式: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有枸杞、黄芪、黄芩、北苍术、丹参、远志、知母、板蓝根、防风、药用牡丹、赤芍等20多个品种。尤其以发展北苍术、黄芩、黄芪、丹参等道地药材为主。栽培模式:一是平地有水浇条件的乡镇种植枸杞、黄芪、板蓝根;二是在丘陵山地推广“果药间作”、“林药间作”等“防野生”立体种植模式。目前青龙县根据产地区域特点形成了四大中药材产业示范带: 一是以木头凳、三星口为中心的.枸杞、五味子示范带;二是以龙王庙、大巫岚为中心的黄芩、丹参、柴胡为主的“仿野生种植”、“果药间作”、“林药间作”产业示范带;三是以土门子、大石岭为中心的苦参、黄芪示范带;四是以七道河、草碾为中心的苍术示范带。

(三)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单家独户自发组织生产。二是订单生产,以国内大药企中药材基地发展为后盾,县域中药材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根据订单组织生产,避免了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合作社或中药材企业直接承包或组织社员承包农民土地及山场连片种植,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

(四)对农民增收的作用:经走访调查,种植中药材的亩产值明显高于玉米及其它大田作物。如种植黄芪,平均亩产值在6000元左右。苍术种植后三年出土后,平均每年亩产值在10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今年来,通过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推广了规范化栽培及生态防控技术,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及观念,提高了中药材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对培育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经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品牌建设:青龙县依托燕山山脉的地理优势,所产中药材品质优良,都山人参、都山党参、金丝黄芩、燕山黄芪、青龙山杏仁、青龙小枸杞、老岭柴胡、都岭葛根等道地药材被称为“燕山八味”。黄芪被称为“燕山黄芪”,黄芩被誉为“金丝黄芩”,党参被称为“都山党参”,枸杞被称为“塞外红宝”。近年来,为做大做强做中药材产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鼓励、支持中药材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农产品包装上市,促进农产品的品牌销售。目前已注册了“关北”、“苍野”、“漫山香”、“北苍珠”、“祖山红”等商标。青龙县的3万亩枸杞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单位。中药材品牌建设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产品加工及流通:到目前共兴建了5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注册26家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了20余家枸杞烘干企业,青龙全县统一成立了中药材协会,12月成立了秦皇岛中药材商会,保定安国中药材市场、石家庄神威药业、以岭药业及韩国外商是我市发展中药材的主要市场载体。安国中药材市场是国内较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神威药业是我省最大的中成药厂家,青龙县的烘干枸杞享誉韩国市场,他们都把青龙看成药源基地。正是这几大市场载体,对推动中药材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青龙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步入省级中药材种植大县行列,但与省内中药材产业大县特别是滦平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种植分散、规模较小。大多数农户都是利用边角地、瘦地和一些旱地、山坡地、果园慢慢地发展起来。尽管近年来通过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带动涌现了一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典型,但整体连片种植的还不是很多,且连片面积规模不大,能连成千亩一片的规模基地目前更少,规模化程度较低。二是标准化种植程度较低。农民对中药材GAP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种植的不规范,这将成为制约中药材生产的“瓶颈”。三是缺乏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全县无中药材交易市场,多数产品靠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牵线搭桥,寻找客商,组织化程度低。四是品牌建设不强。青龙有多种中药材品质优良,地道药材也很多,但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正式商标较少,道地药材产品被冠以别人的名号,处于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五是缺乏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青龙县是药材种植大县,但至今没有一家制药企业,现有的药材企业也只限于对于药材的简单烘干、清洗等初加工,缺乏精深加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规划: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成为必然趋势,十三五期间,青龙县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市委孟书记、主管副市长王亚洲关于“学习借鉴承德滦平经验”的批示精神,查找问题与不足,结合青龙县产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充分挖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实现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水源涵养地建设为切入点,以打造青龙“道地药材”品牌为目标,以发展大宗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内容,以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绿色资源为手段,按照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科技引领的要求,发展大宗道地中药材的高效立体及仿野生种植;强化龙头企业服务功能建设,开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推广“互联网+中药材”新的运行模式。全面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立体化、产品品牌化、质量可控化、技术智能化”,全力打造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青龙燕山中药材核心示范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计划到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打造1个中药材万亩示范区;建成1个500亩多功能核心示范区;发展2个标准化生产专业乡镇;完成1—2个青龙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准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培育1——2家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计划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打造2个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成5个标准化生产专业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及政策扶持,培育2家以上亿元产值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健全标准化生产及质量管理体系;全县中药材产业实现产值突破8亿元。

(三)重点工作

根据目前青龙中药材发展的现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今后重点工作应以围绕青龙中药材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四大板块(试验示范板块、标准化种植板块、产地加工板块、旅游观光板块),构建四大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可追溯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实现青龙中药材产业“升级版”。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以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契机,发展标准化基地,基地建设可采取不同的模式。一是企业自建基地。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在农村适宜地片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实施封闭式、规范化管理,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把基地建成优质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二是企业带农户。由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要求向药农提供种子种苗、栽培技术和销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确定中药材保护价,统一组织药材生产,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合作社联农户。利用已有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参加,负责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中药材核心示范区要建立完整的药材田间生产档案,准确记录每批药材的种植信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摄像监控体系对种植施肥管理、初加工等中药材种植园的全景形态,进行全程数字监控,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二)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品种。中药材生产强调其道地性,道地的药材才能被市场认可。经过几年的发展及专家认可,结合市场实际,20在示范区重点推广黄芩、苍术、丹参、枸杞、五味子等品种。利用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补贴资金,结合青龙扶贫开发项目,全力打造中药材基地建设。

(三)依托科技支撑,搞好试验示范。依托科研、教学及大型药企,建立科技示范点,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在繁种育苗上谋出路。搞好区域试验,开展品比试验,播期、密度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改单种为间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度发展繁种、育苗,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四)培育品牌,提高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加强中药材商标品牌建设及地理标识认证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示范区的几个优势中药材品种,联系专业权威机构进行化验、认定,明确其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其优质等级,取得鉴定证书。帮助企业或商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打造青龙中药材产品品牌。

(五)主动对接京津,加强与国内药企合作。鼓励秦皇岛满药本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市同盛中医药有限公司积极接洽神威药业,以岭药业,邯郸制药,美威制药等国内知名药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投资意向,尽快签订投资协议。开发保健茶、保健饮品、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等深加工产品。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青龙建设中药材生产和研发基地,开发新产品,使中药材产业链条向纵深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六)注重市场销售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和奖励。同时,大力扶持和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努力拓宽中药材流通渠道。组织实施中药材网上购销。通过拓展市场,以此刺激农民种药,促进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中药材”营销模式,将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篇2:中药产业调研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县境内地道野生中药材有麦冬、益母草、香附子、夏枯草、紫丹参、桔梗、半夏、桃红、决明子、蒲公英、茵陈、白花

蛇舌草、蒲黄、鸡内金、射干、望春花(辛夷)、蔓荆子、瓜萎、银杏、杜仲、山药、半枝连、半边连等200多个常用品种。该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雨水对农作物特别是中药材生产特别有利。近年来,该县委、县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和中底产田改造方面优先考虑种植中药材,大力发展已成规模的中药材品种。

(二)中药材生产及基地建设情况:**县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大约有5万亩,均为保护抚育面积。其主要品种是望春花1万亩,年产干花10吨,主要产地**县石镜乡海螺山一带;杜仲约6000亩,主产地**县洪铺镇,树胸径长10厘米,高4-6米;蔓荆子约3000亩,主产腊树镇、石牌镇,年产干籽8吨;瓜蒌约16000亩,分布在平山镇和秀山乡及全县,年产100余吨籽、皮;银杏200亩,主要种植于**县茶岭镇;山药3000亩,主要种植在石牌、**河一带,这一带土地肥沃,沙质土壤,适宜山药生长;丹参1000亩,2008年种植于洪铺镇。

2006年-2008年发展的瓜蒌,其面积在3000亩,县内有绿野公司等三家瓜蒌加工企业,主要食用为主。

(三)中药材初加工情况:**县绿野公司、张晓毛食品有限公司、秀山瓜蒌有限公司对瓜蒌籽初加工,生产销售食用瓜蒌籽每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销售量在120吨,该产品流向全国各地。

**县港澳台侨科教园有限公司拟对中药材饮片进行加工,已批准立项并征地42亩,采取农业合作社方式,“公司加农户”方式进行中药材种植,目前与亳州新科药材种苗公司联合发展种植桔梗、丹参等万亩,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包回收鲜品或干品,同时牵头在主产区设立收购站,对县内地道中药材进行收购鲜品及干品,将现有的野生药材资源予以开发利用,提高农民群众收入。

二、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情况

(一)政策投入情况:“八五”以来,望春花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分别列入**县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县长均很重视,农业、林业、科技等相关部门极力配合、支持,在农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项目中,安排种植中药材。

(二)规划制定情况:大力支持**县港澳台侨科教园有限公司将中药饮片加工项目尽快投入生产,并以此为龙头,将本地野生天然中药材进行收购,建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此项目已通过前期考察、立项、设计。

(三)中药材科技支撑情况:90年代初,**县辛夷栽培列入农业部星火计划,辛夷丰产栽培技术获安徽省政府科技三等奖。县内有农科所及优质种苗基地。全县有农业技术人员1024人(有专业证书)。

三、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县气候地理环境适宜、交通优越,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名贵地道药材辛夷栽培有400多年的历史,曾出口东南亚,国家种质资源库已收载。全县各乡村都有农林场,自50-60年代就已种植中药材,田间、山野等野生药材广泛,懂中医中药人员密集,特别是何氏骨伤乃全国享有声誉。

四、中药材发展的制约因素

1、中药材项目扶持资金缺乏;没有专业部门引导组织。

2、药监部门懂中药生产技术人员少,不能支持辅导药农生产。

3、缺乏中药材种植信息平台,药农无法规划药材生产计划。

五、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1、上级有关部门要安排中药材种植配套项目资金,设立百亩、千亩、万亩种植基地配套资金比例,并适当予以奖励带头人。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

2、在药监部门中培训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人员,并牵头组织行业能人、专家开展培训、田间指导。

篇3: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1 历史情况

上古唐尧时代, 巫山以巫咸得名。明代杨慎在其《艺林伐山》中写道“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 生为上公, 列为贵神, 封于是山, 因以为名”, 可见, 巫山得名即与医药有关。

清《光绪·巫山县志》卷十三《物产志》“药属”记载党参等中药材共50种, “货属”记载药材“以党参、黄连、杜仲、牛膝、当归、厚朴、天麻为大宗。”在“党参”项下记载“乡野多种之, 以狮子头、菊花心者, 为佳品。”可见巫山中药材种植历史亦十分悠久。据考证, 清道光年间, 江西樟树镇人来巫经营药业渐多, 清同治年间中药店遍及巫山城乡, 尤以大昌、大庙两镇及县城为主要集散地。民国前期, “江帮” (江西人) 的大昌镇“济春玉”、大庙镇“义昌祥”两药号为巫山县首号, 拥有资金 (白银) 数万两, 经营药材200余种, 控制南北药业市场, 远销重庆、汉口、广州、香港等地。1949年,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0余公顷, 产党参、当归、黄连共1000余担。新中国成立后, 中药材生产得以发展, 1966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13.3 hm2, 1978年巫山县被确定为四川省药材生产基地, 1979年种植面积达到666.7 hm2, 全年收购药材1000 t。1991年出版的《巫山县志》卷三“自然地理”第四章“自然资源”项下专门记载巫山主要中药材名录, 其中“家生”药材有黄连、党参等50种、“野生”药材有贝母、前胡、续断等192种;卷十四“土特产品”第二章专门“庙党”和“北岸连”项, 记载“庙党属川党参, 亦名单支党, 产于大庙, 故称。庙党皮细色白, 结构紧密, 肉厚味甘, 嚼之无渣, 其补中益气、生津润肺之效胜于川党, 享有很高的声誉, 畅销海内外”, 并附有当年翻晒党参的照片。

巫山划归重庆直辖市以来, 中药材生产得到很大发展。2002年重庆市实施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 巫山县被列为“重庆市中药材产业化百万工程”重点基地县。2013年初, 巫山党参、淫羊藿列入《重庆市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2—2020) “五园两带七基地”重点发展道地品种。据统计, 重庆市直辖以来, 巫山县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 特别是2009年以来, 呈现明显的加速发展趋势 (见图1) 。

2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药材资源

巫山县是渝东北门户,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是大巴山、巫山、七曜山山脉所在地, 也是神农架延伸区, 其植被、森林资源极其丰富, 加上巫山海拔175~2680 m, 立体气候非常明显, 独特的土地、气候、光照、水资源等条件, 孕育了非常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根据多次调查情况和历史记载分析, 巫山中药材资源在1000种以上。

1991年编印的《巫山县常用中草药》, 详细记载了巫山常用中草药的品名、功用、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等项目, 共收载978种。

2012年, 巫山县作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重庆 (试点) 中药资源普查的首批试点县, 由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牵头, 巫山县卫生局、科委、中医药学会等单位及有关乡镇参与, 在全县开展了中药普查工作。根据《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试点) 重庆市普查重点品种图鉴手册》统计, 巫山普查过程中发现非重点品种190余种、重点品种146种, 包括野生灵芝[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 Karst.]、野生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党参 (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 , 重楼[七叶一枝花 (华重楼) 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川贝母 (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 、独活 (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巫山淫羊藿 (Epinedium wushanense T. S. Ying) 、石斛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 、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款冬花 (Tussilago farfara L.) 、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川牛膝 (Cyathulaoff icinalis Kuan) 、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nsl.) 、珠子参[Panax japonicus var.major (Burk, ) C. Y. Wu et K, M. Feng]、白芨[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竹节参 (Panax japonicus C.A.Mey.) 、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 、木香 (Aucklandia lappa Decne) 等名贵中药材及珍稀中药材50余种, 其中木香、党参、川牛膝、白术、款冬花等已实现人工栽培。

2.2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巫山县十分重视中药材种植业发展, 种植面积呈不断上升趋势, 2013年中药材产业被列入巫山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进一步加速。据调查, 巫山县现有中药材种植品种30余种, 常年种植面积总计在3333 hm2以上, 年产中药材6000 t左右、产值2亿元以上。目前, 种植面积较大的10余种中药材生产情况见表1。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 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上下功夫, 努力延长产业链、探索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品牌优势逐渐形成, 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比如巫山“庙党”已获得国家地理标识商标, 重庆神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国家党参种植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SFQ8-210) 等一批项目已经启动, 中药饮片厂即将建成投产。

2014年底的各乡镇调查数据中, 小品种药材未完全统计;除一年生草本药材外, 收获面积均小于种植面积。

2.3 存在问题

2.3.1 发展规划滞后

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品种、基地布局、产业规模、发展路径等, 没有形成统一规划, 行政调控色彩浓厚, 乡镇在种植业发展上盲目跟风中药材热点, 如2002年左右的青蒿热、2010年左右的金银花热, 很多乡镇大量发展, 最终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对重点扶持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 对相关部门扶持项目、资金缺乏有效沟通协调, 一些很值得支持的中药材项目得不到全力支持, 同时又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的情况, 没有形成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合力。

2.3.2 中药材种植分散

巫山26个乡镇街道中19个乡镇有中药材种植, 占73%, 但种植面积在 (50×667) m2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仅有30户, 从事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仅有8家, 专业合作社仅有20个。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的中药材共计800 hm2, 只占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的30%左右, 比例偏小、集中度低, 且其中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为十分松散的联合, 因此大部分中药材为农户分散种植、规模小、产业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 抵抗风险能力弱, 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在药材销售上, 绝大多数农户信息不灵, 在中药材产新季节基本都是在家里等候外地药贩来收购或者是打电话请药贩上门来收购, “守株待兔”的农户市场开拓能力极为薄弱, 在市场博弈中处于绝对劣势, 十分被动。

2.3.3 科技支撑不够

中药材种植、加工既要讲究传统方法、道地性, 又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才能提高产量、保证质量。但农村种植技术力量薄弱, 主要靠祖传方法开展中药材种植, 对种子种苗培育、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缺乏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停留在简单的分等、挑选、装箱等粗加工阶段, 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均衡性受到影响, 成本高、药材利用率低, 经济效益差。

2.3.4 缺乏产业链支撑

巫山县生产的党参、桔梗、黄柏、杜仲、厚朴、花椒、金槐、金银花、天麻、独活、白术、丹参、云木香、皱皮木瓜、巫山淫羊藿等品种, 品质优良, 但没有中药材饮片加工, 没有中成药或中药提取物的生产加工企业, 基本上是经过除泥晒干后以中药材原材料的方式直接通过中间商销往外地, 缺乏精、深加工, 产业链短, 附加值低, 物流等经营成本高, 不利于打造地方中药材道地品牌及发挥本地优质中药材的产业功能和品牌效应。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组织专业人士或委托专业机构, 按照《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 在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中完成巫山县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 结合巫山县实际, 因地制宜制订《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完成巫山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1) 根据巫山的山地特点, 按气候、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 结合产地药材分布、市场需求、老百姓传统种植习惯等因素, 规划3~5个核心中药材品种、10个左右的骨干品种和一批可发展品种, 划定最适宜中药材种植的保护发展核心区域、适宜中药材种植的鼓励发展区域、较为适宜根据市场调节的弹性发展区域。 (2) 对巫山中药农业 (中药材种养殖) 、中药工业 (含中药饮片、中成药、食品保健品加工业) 、中药贸易 (含仓储物流、电子商务) 等相关产业进行规划, 根据巫山区位优势、立足未来发展, 针对相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实现路径等进行顶层设计。 (3) 根据已有产品和产业基础, 着眼未来5~10 a的发展需要, 策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 明确中药材种植、加工、产品开发等具体建设目标, 开展可行性论证, 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 建设相对稳定的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

中药材市场波动大的特点决定性了中药材种植业的起伏很大, 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 (1) 建立相对稳定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采取规划调控、市场调节、订单种植、仓储调蓄、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 使种植面积既能保持弹性又能稳定一定范围内, 始终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为产业链延伸打下基础, 也为巫山中药材品牌建设提供持续的原料支撑。 (2) 中药材种植基地适度规模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关键是要解决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与农户、基地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问题。目前有“公司+农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模式, 应鼓励大众创新, 尊重农民和相关企业的首创精神, 用改革的方法积极探索多方共赢的土地流转方式, 促进中药材种植可持续的适度规模化。 (3) 规范化种植是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的关键。重点是在总结提炼传统种植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品种选育、测土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治以及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大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 通过示范带动, 大力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 促进从种子种苗、栽种、田间管理、采收及产地初加工等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3.3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延伸中药材产业链

延伸产业链是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应通过鼓励民间投资、大力招商引资、适当政策扶持等办法,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1) 在中药材种植重点乡镇鼓励发展种植大户、适度培育种植业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业。引进和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地初加工规范化、集约化发展, 提高地产中药材质量保障水平和稳定性。 (2) 建设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中药饮片厂、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培育利用地产中药材生产食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 打通延伸中药材产业链的瓶颈。 (3) 培育中药材商贸物流产业。发现、引导药材中间商、地方致富能人参与中药材经营销售, 培育中药材经纪人。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 建设集初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信息服务、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 开展社会化服务。 (4) 探索中药材旅游业发展。长江三峡横贯巫山全境、神女峰驰名中外, 巫山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交相辉映, “巫”繁体字与巫医有关, 将中药材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保健功能、文化功能等与旅游业结合, 对延伸产业链亦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4 加大投入, 推进巫山中药材品牌建设

强化科技投入, 立足巫山县道地药材种植基础及质量优势, 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推广使用优良品种。通过品种提纯、改良、优化, 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 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投入, 建立3~5个道地中药材种植和产地加工标准化技术规范, 发展2~3个独家品种、5个左右龙头品种、10个左右重点品种, 坚持“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的特色原则, 打造 “中国庙党之乡”“巫山淫羊藿”等巫山特色中药材品牌, 建设“全国中药材生产大县”。与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相结合, 加强对本地区的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天麻等野生名贵中药材的产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研究, 重点开发1~2个濒危稀缺中药材经济适用、品质优良的大规模繁育技术。加强对中药特色饮片及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运用好国家地理商标, 建立中药材及其制品信息溯源系统, 打造基于巫山特色中药材开发的系列产品品牌。

3.5 整合资源, 形成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合力

3.5.1 行政服务资源

中药材产业发展涉及农业、工业、商贸、食品药品监管等多种行政管理服务和执法监督资源, 建立由县领导牵头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 建立定期研究协调工作机制, 防止各自为政, 以便形成合力, 持之以恒地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3.5.2 财政资金项目资源

制定专门的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特色效益农业、扶贫攻坚、退耕还林、农村生态、农村能源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中央和地方相关支农、惠农资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 用于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等。

3.5.3 科技资源

与科研院所、中药制药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种植、加工、销售、宣传和招商等方面借智借力, 可采取专家恳谈会、专业论坛会、项目合作等形式, 邀请专家、企业代表就巫山中药材发展把脉, 开展技术合作。

3.5.4 社会资源

篇4:中药产业调研

《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创始人赵步长提出,中国政府已将医药产业提升到战略振兴产业层面,中国医药产业面临着大的发展机遇。中药产业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责任。作为新兴产业的医药产业,中药产业化,建立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药研发、生产体系,开发出安全、高效、优质的中药,不仅能够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那么,中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快实现产业化?赵步长代表此次两会上带着一揽子建议而来:

一是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二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三是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快中药企业的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中药制造“名厂”和中药经营“名店”,培育中药品牌“名药”,扩大中药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以新药、好药、百姓放心药拓展中药产业的市场空间,辐射和带动中药产业发展;五是在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继承和保护传统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技术,挖掘整理中医药名典学术成果,做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六是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将中药推向际化;七是新医改背景下,当前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转型与政策需求,需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研究制定相关中医药政策,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

对于当前质疑中医中药的声音和中药难于走向国际的问题,赵步长代表指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同世界接轨的中药质量标准和中药出口标准。中药产业虽然有经历数千年时间的炮制经验和使用历史,但中药要想实现国际化,必须使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按照西药的规则进行量化。就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推行质量策略,制订严格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第二,中药生产、种植规范化。第三,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第四,加强中药安全性控制,流通环节规范化。第五,大力扶持中药企业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加强中药创新性研究,选择一些能充分发挥中药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毒副作用小、有明确的活性成分、可定量控制的中成药品种,进行创新开发。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各企业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中药产业改革步伐,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以此为基础,将中药推向全球。

赵步长说,中药走向国际舞台是必然趋势,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需要中药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遵循国际运行规则,要适应这种变革,让中药国际化走得更快更稳。

篇5: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卫生局的要求,近日我局组织人力对我县中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认真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瓜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县境东西长 185公里 ,南北宽 220公里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流、沙漠、绿洲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南北高,中间由东向西渐低,海拔在1100--1500米 之间;占县境面积8.5%的绿洲被戈壁、山地、丘陵分割为东、西、南三大块,西热东凉和南山地区多泉眼湿地的特点;境内少雨、干旱,平均年降雨量不足 50mm ,蒸发量却高达 4000mm 以上,昼夜温差较大,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气候,境内拥有各类植物资源6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植物约40余种,主要有甘草、锁阳、苁蓉、麻黄、苍耳子、苦豆子、艾叶、青蒿、茵陈、枸杞、蒲公英、车钱子、地肤子、芦根等,人工种植的药材有红花、板蓝根等。由于我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气候,我县适合中药材种植,种植的药材质量稳定,有效成分高,成本低,易加工,无污染,疗效好,在全国各地中药材市场和制药厂享有较好的声誉和影响,产品供应省内外制药厂,国内外市场需求十分广阔,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二、野生中药材状况

由于长期过度采集,使野生植物药材资源日益减少,部分濒临枯竭,呈现原料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尤其野生甘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区农、牧民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野生甘草被大量采挖,一方面造成甘草种子遭到严重破坏,天然下种量剧减,野生甘草数量减少,造成野生甘草越挖越少,产量锐减,甚至从局部地区灭绝;另一方面,由于每采挖一株野生甘草要毁坏一株或几株沙生植被,造成我县生态环境恶化。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县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禁止采挖野生甘草。

麻黄、苍耳子、苦豆子、艾叶、青蒿、茵陈等野生中药材由于数量有限,无法形成规模,仅被群众作为医用或保健时利用。

三、利用本地优势开发中药材资源情况

随着近年来市场对甘草、红花、枸杞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县部分农户开始尝试种植具较高经济价值的甘草、红花、枸杞几种中药材,现已有了较为成熟的人工种植技术。实验数据表明,人工种植甘草亩产均在1.5-1.8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我县把甘草等中药材种植作为加快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使我县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

目前我县大面积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甘草、红花、枸杞,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万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十万亩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双塔、梁湖、广至等乡镇。其中甘草种植7.2万亩,红花1.59万亩,枸杞3.35万亩,每年甘草产出总量为7200万斤、红花产量为477万斤、1005万斤,至目前我县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

目前我县围绕本地药材进行深加工的企业有2家,全部以锁阳的精深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是锁阳系列的保健品。完全消化了本县所采挖的锁阳。由于我县再没有其它药材加工企业,我县所种植的甘草、红花、枸杞等中药材除极少部分在本地被消费使用外,大部分被外地制药企业和药材商收购。

篇6:中药产业调研

为了进一步准确掌握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认真按照会农发【2012】7号文件精神,在全乡认真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全面调查活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富民强乡的主导产业,并结合我乡农业工作实际,近期对我乡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乡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可种植中药材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旱地、山坡地、林地、园地等能够适应种植多种中药材。据调查统计,全乡现有零星种植中药材面积约5亩,品种不多(不含野生)。以下为各村情况:桥边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1亩,主要品种为草乌。勺冲角村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4亩,主要品种为党参。我乡中药材生产,传统上主要以农民个体生产为主的生产运营模式.二我乡中药材发展存在问题及分析

(1)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 ,虽然我乡有种植中药材的自然优势,但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如品种资源潜力、地理交通环境潜力、科技教育潜力等,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是重要问题。

(2)品种资源潜力方面,我乡中药材种植面积不大,而且属于零星种植。其他药材如当归、白术,雪上一支蒿,柴胡等没有种植或面积不大,潜力优势几乎没有发挥。

(3)技术水平不高,规范化生产严重不足,虽然种植药材农户有一定种植经验,但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各部门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未能发挥出较强的的引导作用,在生产指导、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力度不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以及销售上的无序性。没有形成严格的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因此造成了农民信息不灵,种植品种不对路,种植技术差,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种植规模小、品种少、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

三、推动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明确中药材生产在我乡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国际化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家的配套政策来看,中药产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时期,作为源头的中药材生产也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乡中药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中药发展理应为我乡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民收入、为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领导,积极营造中药材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家中药发展目标,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有关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为中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药产业发展的高度,把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引进生产技术水平.通过示范种植促进和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加快我乡中药材产业的形成。

4、选择好示范种植村和组,一是扶持示范村搞好中药材生产开发,带动全乡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公共利益投入,如原产地保护等。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国家经贸委每年都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扶贫方面、农业开发项目、科技项目等都有资金投入,要尽快组织力量,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努力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努力争取金融贷款,国家对农业生产扶持的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加快产业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既要发现我乡中药材产业的优势,也要看到初步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乡中药材产业正处在一个未开发发展状态的关键时期,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来推动,相信,在上级的关心帮助下,我乡中药材产业必将为我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2012

上一篇:VPS 教案 短语做定语下一篇:设计讲座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