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2024-07-26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精选8篇)

篇1: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人才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质量的人才来自于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链中,教学过程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民航创新型人才,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研究了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 培养链

我国在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对民航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民航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航科教工作的意见》(民航发[2009]78号文)中指出:“人才资源是推动民航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创新是民航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实现民航强国目标、促进行业持续安全和科学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燃料和动力’”。我校作为民航系统唯一的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多科性行业高等院校,在为民航的发展培养人才方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探讨我校的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我校教学模式转型,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实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教学环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同指导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将会决定了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差异。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连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和方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教学模式作出不同的分类。例如,有的学者根据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不同,将之分为教师中心模式和学生中心模式;而有的学者根据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分为灌输—接受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航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使我们认识到研究型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必将对我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

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积极创新教学实践,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

第一,这是中国民航迅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05年民航总局发布的《2005—2010年中国民航科教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同世界民航先进国家相比,同民航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民航面临的挑战与民航科教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民航科技力量偏弱,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对外技术依赖较重;民航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民航现代化发展的需要。”09年李家祥局长民航科教大会的讲话指出:“目前,我国民航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航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由此可见,在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人才因素将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人才的质量将成为推动我国民航事业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必须认真反思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革除积弊,锐意创新。

第二,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教学型民航大学向教学研究型的民航大学转型的需要。我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自身比较鲜明的特色。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胆突破,锐意创新,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化,天津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层面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为我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我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意味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应有相应的提升。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我校教学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第三,实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要求的需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态化、复杂化成为未来社会职业环境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培养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大学在读期间的教学模式的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提高,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的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more object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哈佛大学现任校长萨默斯在2001年的就职演说时曾说,大学为社会的持久服务就是通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有造诣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世界一流大学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践行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征

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其内在理论基础。一是构建主义理论。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可以追溯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智力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主体的活动。”该理论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促进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二是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淡化统一标准适用全体学生的观点,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使他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性的,是快乐的。在研究型教学模式运转过程中,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学生处于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从而获得知识汲取能力、发展能力、创造性要素。由于研究型教学具有富于灵活性的教学策略,其教学形式具有新颖性和多样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感。同时,通过参与研究性的学习,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推荐、自我宣传的欲望,学生在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体验到了快乐,使之能够适应未来在社会中的竞争。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民主性。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轻松、融洽、愉快、坦然,没有任何的压抑和强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与超越。

(2)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学习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系统。

(3)探索性。把探索型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研究型教学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关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激发创造欲。

(4)合作性。强调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来共同解决问题。

(5)实践性。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动口能暴露其思维过程,既发展了思维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感性认识,缩短接受新知识的心理距离。

(6)个性化。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的条件和环境。重视课堂内的宽松环境。这种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强调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我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校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提升认识。由于研究型教学所特有的属性,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在其他高校的应用中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使之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由于传统型的灌输—接受型教学模式存在的时间较长,容易使人们形成思维定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人们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宣传,提升人们对研究型教学的认识,便于实施。

第二,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和理论学习的实践性、注重兴趣的广泛性和学习的渗透性。同时,需要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与开放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主动去讨论问题、研究问题、学习知识。我校近几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研究型大学所相需的师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从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师资,为我校更好地实施研究型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促进教学法创新,构建研究型教学方法。由于学科不同,所适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通常,研究型教学以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还要鼓励教师抛开书本知识结构安排,采用讲座形式教学。或者还可采取教师引导传递前沿信息,学生阅读、探讨、教师点评的形式,或者可以开展课堂小组轮流主讲的形式。对于理工类学科,在实验室分组实验,或者进行课外调查实验是比较广泛的研究型教学形式。应该说,目前我校,在某些课程已经在采取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但是范围还很小,影响力不够,需要加大力度和范围,取得经验并进行推广,推动我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进程。

第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由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分为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两类标准。在制定教师评价标准时应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个人品质的评价,改变以往评价教师时存在的三种现象:重科研评价,轻教学评价;重教学结果评价,轻教学过程评价;重教学能力评价,轻个人品质评价。

在制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时,改变以往一贯由教师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多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表现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作出公正的评判。学校不仅应突出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有权参与评价,还应让社会参与评价,对学校培养的人才作出客观有效的评价。

第五、正确对待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关系问题。对于我校而言,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传统型教学模式由于使用的时间较长,虽然弊端较多,但也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这就需要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是对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完全抛弃,而是认真研究传统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汲取其中的有益的成分,为更好地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服务,使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总之,应当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使之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大局。

总之,我校作为为民航业培养人才的行业性院校,在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建立适应中国民航大学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韦宝平.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改革—兼论研究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2,(11).[2] 黄春林,孙宗禹.研究型教学模式之构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第21卷第3期,第107页.[3] 韦宝平.创新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第85-86页.[4] 何秉群等.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0).第10卷第5期,第6页.[5] 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2).[6] 孙晓珊.“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2002,(7).[7] 李伟彬.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5).第27卷第5期,第471页.

篇2: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随看中国民航事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人才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质量的人才来自于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链中,教学过程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民航创新型人才,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研究了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作 者:龙继林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300 刊 名: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英文刊名: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24.1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   培养链  

篇3: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中国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 包括美国、日本、芬兰等,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胡锦涛同志曾在2006年1月9日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快慢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人才培养主要基地在高校, 高校的培养目标正是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因此我国的本科院校一般都建立了各种旨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场所如创新实验室, 实习基地等。但这些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还是比较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 大学生进工厂、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 实验教学的内容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特点

现在社会处于信息时代, 各种新技术应用和发展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正在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 它既使信息课程教改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又令其获得空前优越的技术支撑, 尤其是使学生有可能利用这一支撑彻底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电气信息类专业各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学生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能培养实践技能。电气信息类专业各门课程 (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等) 实验从分立元件基本电路到集成电路应用最后到可编程器件的演变, 其实验特点集中体现在工程技术性强, 所有实验内容都可将电子器件安装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制成独立的产品。通过实验, 既要验证电路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又要从中发现理论的近似性和局限性。在国外如澳大利亚、新西兰, 它们许多大学的学生实验基本是设计和创新性质的实践, 学生实验室很少有做验证性实验的实验平台, 基本上是用于学生实践的工作平台和相关器件。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激发创新灵感, 在把新想法变成现实中, 发现新问题, 形成新思路, 产生新设想。共同特点是在保证有扎实的教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 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使之尽早面向工程实际, 更好地面向课程交叉、动手实验、工程实践、团队工作、系统思考和创新设计等。我国的实验内容应该涉及理论教学的各个主要点、难点、亮点, 实验形式上应实行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 大多数学校的验证性实验偏多, 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要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内容, 增加具有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代表性、能反映当前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材施教。

三、对电气信息类学生在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的探索

长沙理工大学于2003年8月由原长沙交通学院、长沙电力学院合并组建成立,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柔性教育”倡导的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和鼓励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于具有行业特色的电气信息类学生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上则是着力培养他们把相关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及相关行业, 拓展其就业面。

创新能力的项目设计和具体实施。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 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关系, 着重发展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作为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而参加生产实习, 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同时多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 以培养创新能力, 也是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我校在电气信息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强电与弱电相结合, 分层培养电气与信息相融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我校的电气工程学科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 是湖南省为数不多的重点学科, 在社会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具有广泛的影响, 把传统强电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 为下一步继电保护与控制、电力电子、电磁测量、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学习、研究、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将实验内容层次化, 分成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个层次。验证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础能力, 要求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 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就比较丰富, 来源也比较广泛, 不一定是教学计划内实验内容的重复, 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或教师的科研项目设计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或是学生自行拟定的科技活动课题;另外鼓励开设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 如开设三加一制班, 前三年在本校自然班学习, 后一年部分同学通过校企联合或专项培训, 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这样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工程能力与素质。依托学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来增强他们对将来工作的认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与湖南省电力公司、华银电力、湘能许继等多家公司联合, 带领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的情况和行业工作的特点, 解决了学校实验设备的相对不足和落后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年的探索, 我校电气类的实验室先后被授予校级优秀实验室、校级优秀实习基地、省级优秀实习基地、湖南省示范实验室创建单位, 获得教改团队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本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等多项奖励, 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共取得了国家一等奖8项、省一等奖11项、省二等奖5项、省三等奖9项, 电气信息类学生特别是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就业率达到90%以上等较好成绩。

四、结论

对电气信息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缺乏经验, 实验师资与实验室建设还存在着不协调;另外由于各种原因, 创新实验的组织和管理方面都有着不成熟之处, 工作效率不太高等, 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屈林岩, 王言根, 宋毅等.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6) :18-20.

[2]谢迎娟, 张金波, 林善明.“电路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5, 27 (4) :23-26.

[3]赵德安, 成立, 李长杰等.工科电类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27 (1) :78-81.

[4]范爱平.加快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5, 27 (4) :16-19.

[5]汪蕙, 邓丽曼, 张文雪等.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0) :12-15.

篇4: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但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不具备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欠缺,从事带有开创性的独立工作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的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工厂企业的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通过一次次正确的选择规划人生奋斗目标,培养起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高校要着力解决以下西方面关键问题。

(1)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一切都由学校单方面决定,学生只是服从、执行,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而在传统人才培养体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几十年不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弱,适应性较差,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学生从接受免费教育转为缴费上学,从毕业包分配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转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

(2)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高校还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要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保障:要切实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2增强教师的责任心,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不但获得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各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创新。

其次,教师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教学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最应该具备的,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基本素质。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应在高校大力推行导师制。导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对课程学习、科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自主择业等教学环节和成长过程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

再次,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掌握某专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水平。(2)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水平。(3)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勇于接受各种新的挑战,用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舞台。

3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

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育人环境包括意识观念环境、教学管理环境、学术交流环境、人文氛围环境、信息网络环境、设施硬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其中的关键是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要积极改革和调整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辅之以选课制、主辅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在个人发展和学习上的合理选择权。通过创新学分认定制度的建立,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达到一定水平的成果(如获奖或公开发表论文等)以承认,并给予学分认定,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在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要大力提倡民主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改革学生记实综合考评办法,将创新能力列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设立学生创新奖,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在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促进教师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自觉妥善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调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对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取得成效的考核,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

其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才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1)要建设民主、宽容的育人氛围。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辛动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理解学生的合理要求,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要多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

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创新热情要给予充分肯定,宽容学生的不成熟甚至失败,尽可能少批评,多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2)要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要像抓第一课堂那样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经常在校园内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承担学生科研项目、承接科技开发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选派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取得创新成果或在创新实践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使创新在大学校园中成为时尚,在大学生中形成人人以创新为荣,人人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宁波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学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一所办学历史仅20年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006年,宁波大学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过去几年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知识宽厚扎实的研究型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自2007年开始实施,充分体现了“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口径。全校68个本科专业以学科类别相近、基础课程融通为原则,划分为12个学科大类。学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科大类组织各类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知识背景来认识学科。一年后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专业,第三年在专业内选择专业方向(每个专业至少设置3个及以上的专业方向),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转学科、转专业,意味着学生可以在比较大范围内拥有选择专业与专业方向的权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原来课程体系基础上完善课程结构,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培养口径,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学校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弹性,部分基础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原有基础或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层次进行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保证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通过实行弹性学制,将选择学习进程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可在不违背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学习年限内选择学习进程。学生可以在4年正常期限内毕业,也可以延期至6年内毕业,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业、参加辅修与修读双学位、第二专业等。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起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学校将建立校、院、系三级的学生学习指导网络,配足配强学生导师,形成教师关心学生成长的机制,为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设计职业生涯提供积极有力的指导。

2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宁波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该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五方面内容,对原来分散的第一课堂活动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并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做到四年不断线,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特点任选项目,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4个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增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性、有效性,更有利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设立每年260多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保障“大学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

3开展广泛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为加强与企业、农村、社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2003年,宁波大学启动“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此后,又将行动计划拓展至社区和农村。根据该计划,宁波大学每年选派百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通过挂职、兼职和担任顾问等形式,为企业、社区、农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协助做好企业、社区和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农村)”活动是推动教师与基层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基层了解、引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解决科技供需脱节问题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7年,“百名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进校园”活动在宁波大学拉开序幕,学校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将企业文化、创新理念、创新成果、先进管理方法引入课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进一步促进教育科研相互融合,促进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宁波大学还通过与其他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际合作以及与包括行业主管单位、行业重点企业等的校企合作方式,积极主持和参与“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为地方培养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10大专业人才。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于促进高校和相关企业间实现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多途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篇5: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反哺教学是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教学改革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学校实例,探讨了科研反哺教学的多种模式。

关键词:科研;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反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04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大学实行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1]。高校通?^课上和课下,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第一课堂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入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目前改革的重点是丰富其内容,完善其制度,持续其发展。然而,不管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首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和工程相关,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则大部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如何将工程问题,生活相关问题引入到学习中呢?科教融合,利用科研反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早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已指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高等教育中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一、科研反哺教学的必要性

法国最早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将其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欧洲大学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而最早在实践中贯彻该思想的是十九世纪初的柏林大学[2],其在创立之初就坚持“教学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科研服务于教学”。目前,部分高校由于政策导向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为了提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利用科研反哺教学,一方面对于教师提倡科研教学并重,“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另一方面,用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将以我校为例,浅谈科研反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二、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第一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课堂教学中,科研反哺教学方面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相同公共课程,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针对本专业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专业课方面,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利用一个工程项目实例为基础,讲解各种相关基础算法。

(二)以项目为基础的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

针对校内实习学生和毕业设计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就业、考研、留学等,设计不同的实习和毕业设计题目。以计算机学院为例,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实习,将要就业的学生选择去实习单位,校企联合培养。保研和考研的学生3-5人一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研究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文献综述阶段,此阶段学生要明确研究任务,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由于该阶段是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教师一般会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筛选资料,指导学生如何快速查阅外文资料等。此阶段学生要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完成一篇文献综述,指导教师给出评阅意见和成绩。(2)分析问题阶段,本阶段主要根据文献综述信息,对教师所给的科研题目进行分析,小组同学需对工作进行汇报,并和教师一起进行交流,然后针对后续工作小组同学进行分工。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交流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解决问题阶段,此阶段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对课题项目问题,例如算法问题进行建模、编程等,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此阶段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结果或程序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注重哪些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创新。小组同学要进行汇报,并进行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并撰写报告。通过此阶段的学习,能够进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成果展示阶段,此阶段教师会指导学生对前期工作进行提升,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或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大四第二个学习毕业设计阶段,因学生实习阶段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此阶段,学生一人一题,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需凝练适合学生独立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三)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我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组织学生各项学生相关竞赛,多数学院有完善的第二课堂制度,有完善的导师制度。越来越多的教师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参与到学生第二课堂中,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引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框架设计、总体设计、实现、问题分析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和实际工程或日常生活相关的项目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二课堂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三、结语

科研反哺教学,真正实现科研服务于教学是目前高校努力的方向。科研反哺教学,一方面,教师能够实现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交流、协作、资料撰写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高校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6: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力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拟结合亲身教育实践,在总结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开展学科竞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 学科竞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创新实践能力 探索实践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概述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省级及以上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以及学校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一般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中文基础和外语基础,具有较高中外文化交流素质,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外事、外贸等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文人才。根据专业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划分为三类:中文专业类竞赛、外语类竞赛和综合类竞赛。在专业类竞赛下又可细分为三类:专业基本素养类,即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素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征文、演讲、辩论等;专业实践技能类,即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教师模拟大赛、专业实践展评大赛等;专业才艺类,即与培养具有一定中华才艺基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比赛,如戏剧竞演等比赛。而综合类竞赛主要指学术类比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如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实践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不但是理论知识转换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锻炼和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实践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起着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不同于课堂讲授,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创造性解决系列难题。当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面对同台竞技的激烈比拼时,更能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锻炼和养成学生创新思维。

系列学科竞赛,尤其是参与综合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竞赛,学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地提炼所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将知识能力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成果。在历经多次高水平竞赛沉淀积累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一般多是以学生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的。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通力配合,为同一目标努力。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包容,合理分工,产生最优的团队效益,通力合作,取得最佳成绩。整个备赛过程,是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对学生团队意识一次很好的培养。

(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演练。

学科竞赛的比赛内容一般高于课堂要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需要学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专业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实战演练,把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提能力。

(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学科竞赛所营造的竞争氛围,特别是到省市级以上竞赛与各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比拼,参赛学生通过冲刺备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磨砺自身意志品质,不断超越自己,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与路径

(一)当前竞赛组织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明显实效。但在组织学科竞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面不够广泛;第二,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参赛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第三,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竞赛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五,竞赛师资建设需更进一步推动。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路径探索。

根据学科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六年来我们主要着力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1.完善竞赛相关机制建设,构建系列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文化引领”与“制度引领”激励机制。“文化引领”,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校友交流分享会、家校互动等举措,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扩大学生参与比例,深植竞赛文化。“制度引领”,完善相关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规章制度;专门设立“学术创新奖”称号,对参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对指导学科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予以表彰。第二,建立科研中心理论保障机制。专门成立相应的院系竞赛科创中心,以院系学科竞赛师资建设、学科竞赛理论研究、学生实训平台建设和学生生涯导航为工作核心,保障竞赛组织的有力推进。

2.着力专?I竞赛体系建设,构建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体系。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竞赛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级竞赛体系;以专业特点为依据,组织不同类别的竞赛,尤其注重精心组织系列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院系层面已形成专业实践展评大赛、对外汉语教师模拟选拔赛、汉语菁英中文综合技能大赛、成语英雄、诗词大会、辩论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计划大赛等十余项常态开展的品牌竞赛。

3.着力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构建三类实训实践平台。

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以专业实训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学生社团为基础平台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凝练升级。目前,专业实训室2个,中介语语料库分析实验室和基于多语种优势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实训实践实验室,在建实验室5个;实习基地方23个,其中国内实习实践基地13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专业学生社团6个,有戏剧社、文学社、汉服社、方言社、京昆社、汉语国际教育协会等社团。三类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

4.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参赛提供师资保障。

在师资上,着力加强院系学科竞赛导师团建设,将学科竞赛师资建设纳入院系师资发展规划。以专兼结合的形式,选聘在学科竞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老师担任导师,选派优秀老师参加竞赛指导相关培训。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保障教师竞赛指导工作量认定。

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经验探索

(一)将CDIO理念融入创新??践能力培养。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研究。这种“做中学”理念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能力目标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创新型实践人才的素质要求存在相当高的契合性。基于CDIO教育核心理念,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二)着力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指导。

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成才。根据学生特点,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精心辅导学生;学生竞赛中心生涯咨询室一对一接待来访学生。坚持一对一指导学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中,注重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课外活动开展中,注重依托学校外语特色,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月”、“游走的世界交流会”等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国内国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成效

六年来,实践证明我们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奖和创新创业类成果丰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投身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就业对口率提升。最后,得益于竞赛体系培养良好创新思维和突出创新能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特征明显,自主创业成果丰硕。

六、结语

学科竞赛成绩是评价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志,学科竞赛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更广泛参与各层次的学科竞赛,让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的磨砺与锻炼,不但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植校园学术氛围和浓厚学风,为拔尖人才突出创造有利条件,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7: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创设情境与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篇8: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论文

一、基本程序

(一) 基础实验中训练基本功

我们在带好大学一年级学生基础实验课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训练规范自己的基本操作, 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特别是在分析化学实验的后期, 部分同学开始参与试剂的配制和标定以及其它实验准备工作。另外从进入第三个分析化学实验项目开始, 教师就不再讲解实验内容, 而是让学生主动讲解实验目的、步骤、基本技能、实验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鼓励学生参加课题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组成课题组, 推出课题负责人, 向教师提出课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了《高速公路旁土壤和植物重金属的污染调查》、《烤红薯中微量硫的测量方法》等课题。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流通型双电层电容器用活性炭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项目拆分为十个小课题, 两个大实验项目组, 题目为:竹炭的制备研究, 竹醋的提取研究, 竹炭的成分分析方法研究, 竹醋的成分分析方法研究, 竹炭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活性炭性能的评价研究, 活性炭去离子性能评价研究, 活性炭电极的制备研究, 活性炭电极的评价研究, 流通型双电层电容器的研究。这些题目涉及面较广, 包括制备、提取、分析方法、性能评价和材料筛选。每个学生自选一个题目, 我们对所选题目进行逐一讲解, 并组织学习项目申请的一般步骤和开题报告的撰写, 指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 准备参加立项申请的答辩。

(三) 认真指导, 严格要求

对于创新性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并写出了开题报告的初稿。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撰写开题报告, 因此老师要花费很多精力批阅, 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查阅资料和开展科研项目的基本思路,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学生在答辩时, 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技术关键、创新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都能够用简单的流程图描绘,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实验技能方面, 不同的题目具有不同的侧重训练和能力培养:

1、原材料的选用和处理;2、制备技术和方法的设计及条件的改善;3、分析方法的确立和条件试验;4、性能评价时参数的选择与方案的设计;5、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 (如马福炉、电子天平、烘箱、振荡器、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导率仪、真空泵、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

(四) 主动学习, 体现创新

这些实验技能有些是学生已经学过的, 有些是学生未学过或知之不多、接触较少的, 这就需要学生主动请教教师, 主动而且动脑筋去学习。此外, 学生还需要一些综合能力:如综合运用文献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互相帮助的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和撰写总结报告的能力。这些对于一直处于被动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学生从暑假后开始进入实验室, 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做实验, 这种灵活的形式、宽松的环境能促进和保护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 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施展。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做不下去的问题时, 他们就会主动找我们讨论、咨询或在我们的帮助下查找相关资料,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 部分课题的工作已经完成, 还有部分课题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做了阶段性工作。他们利用寒假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整理, 对课题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写出了论文, 经反复修改后, 有两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准备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每个学生从开题报告到论文总结都经历了完整的课题研究全过程, 他们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现出了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刻苦钻研精神和团队精神。

二、管理问题

由于开放实验室是全天候的, 教师不可能全程在场, 实验室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为此, 我们严格审查学生的实验方案, 消除不安全隐患;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对特殊设备制定详细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反复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强调, 直到他们学会为止;要求学生对每种药品了解其性质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经常检查实验室安全和卫生情况;对不同的实验室确立一个安全责任人。我们认为, 大二以上学生大都在20岁左右, 有很好的行为能力, 不应该把他们当成未成年人看待, 如果违反操作规程出现问题, 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认真负责, 学生一般都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三、开放效果

我们带过的这10个学生认为:以前在实验室做的实验都是规定好的, 学生一般不用动太多脑筋就能把实验做好, 通常学会的仅仅只是实验操作, 而对于如何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一无所知。经过近10个月的工作, 从根据课题题目查资料写出开题报告, 到答辩进入实验室;从设计、改进实验方案, 到动手做实验, 每一步都要动脑动手, 充满挑战。实验中遇到挫折, 学生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 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最终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6个月的实验室训练,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逐渐掌握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另外, 两个大实验项目组分别由5名学生组成, 由组长负责, 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培养负责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很有帮助。总之, 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

摘要: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是当今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从开放实验教学方式中, 由学生自主准备设计性实验、参与研究课题等,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马文元等.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 2005.3:12-13;

[2]罗赛珍.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J].江西化工, 2005.3:108-109;

上一篇:做诚信中学生演讲稿下一篇:第五册时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