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授课教案

2024-06-25

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授课教案(通用6篇)

篇1: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授课教案

《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1节课

(第一章 物流服务概述 第一节 物流企业类型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企业)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物流企业的类型;

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

了解《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从企业活动主体角度分类 物流企业所有制形式 按企业物流系统运动方法 按企业物流系统运动方法 按物流企业业务地位

按中国《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推荐性国家标准分类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含义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物流企业类型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从企业活动主体角度分

2、物流企业所有制形式

3、按企业物流系统运动方法

4、按企业物流系统运动方法

5、按物流企业业务地位分类

6、按中国《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推荐性国家标准分类

7、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含义

8、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

9、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在讲授本节内容时,将采用举例的形式完成内容和重点内容的讲解,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课后上网浏览查询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信息,重点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功能和特点。《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2节课

(第二章 物流客户服务概述

第一节 物流客户服务的内涵

第二节 物流客户服务的特点)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的要素;

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的特征;

掌握基本客户服务的内涵;

了解客户满意、客户成功的内涵。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物流客户服务的含义

2、物流客户服务的要素

3、特征

4、作用

5、基本客户服务

6、客户满意

7、客户成功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 物流客户服务的要素、基本客户服务 难点:物流客户服务的要素

解决办法: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客户服务的要素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物流客户服务的含义

2、物流客户服务的要素

3、特征

4、作用

5、基本客户服务

6、客户满意

7、客户成功的特点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在讲授本节内容时,将采用案例分析及讨论式完成内容和重点内容的讲解。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课后查询相关内容,理解基本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成功的区别。《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3节课

(第三章 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管理

第一节 物流客户服务战略概述

第二节 物流客户服务环境分析

第三节 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制定)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类型及其特点; 掌握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制定步骤。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内涵

2、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类型

3、物流客户服务的外部环境

4、物流客户服务的内部环境

5、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制定步骤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类型、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制定步骤 难点: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制定步骤 解决办法:结合案例分析。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内涵

2、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类型

3、物流客户服务的外部环境

4、物流客户服务的内部环境

5、物流客户服务战略的制定步骤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在讲授本节内容时,结合例子讲解。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课后查询相关内容,《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4节课

(第四章 物流客户服务系统设计

第一节 物流客户服务系统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物流客户系统设计的程序。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物流服务中心设计

2、建立物流服务组织

3、实施物流服务管理

4、协调物流服务部门关系

5、对物流服务系统进行监控

6、对物流服务系统进行评价与调整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 物流服务中心设计、物流服务系统监控 难点: 物流服务系统评价

解决办法:结合宝供-百威例子理解难点、重点。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物流服务中心设计

2、建立物流服务组织

3、实施物流服务管理

4、协调物流服务部门关系

5、对物流服务系统进行监控

6、对物流服务系统进行评价与调整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在讲授本节内容时,结合案例理解难点、重点。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课后查询相关内容,理解物流客户服务系统的设计过程。《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5节课

(第四章

第二节 物流服务作业系统岗位实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物流服务作业系统中的一些岗位职责和流程。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信息收集员

2、信息技术总监

3、客户服务经理

4、客户关系维护员

5、市场经理

6、客户销售专员

7、运营总监

8、财务总监

9、物流财务专员

10、物流成本控制师

四、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信息收集员

2、信息技术总监

3、客户服务经理

4、客户关系维护员

5、市场经理

6、客户销售专员

7、运营总监

8、财务总监

9、物流财务专员

10、物流成本控制师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6节课

(第五章

第一节 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管理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质量、质量管理的内涵; 掌握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内涵; 掌握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要素; 了解客户服务质量的属性。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质量的含义

2、质量管理的含义

3、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含义

4、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要素

5、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属性

五、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 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要素、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属性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质量的含义

2、质量管理的含义

3、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含义

4、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要素

5、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属性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课后查询相关内容,理解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的内涵、要素和属性。《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7节课

(第五章

第二节

物流客户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标准的含义、标准化的含义、标准化的分类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标准的含义

2、标准化的含义

3、标准化分类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标准的含义

2、标准化的含义

3、标准化分类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课后查询ISO9000标准的相关内容,作为预习。《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8节课

(第五章 第三节 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术语。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ISO9000族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2、有关术语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ISO9000族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2、有关术语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课后查询相关内容:物流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9节课

(第五章

第四节 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识记: 质量管理体系的含义

理解: 物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掌握: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应用:为某一物流企业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含义

2、建立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3、建立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4、物流服务过程质量管理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程序文件的编写、体系的测量、分析与改进 难点:程序文件的编写

解决办法:结合五矿日照国际货运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案例,在了解公司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流程讲解程序文件编写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案例自己编写程序文件。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含义

2、建立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3、建立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4、物流服务过程质量管理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建立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具体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只要结合五矿日照国际货运有限责任公司的实例,现讲解基本理论,引出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把握有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属于同一类的内容,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剩余的留给学生作业。因案例过大,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现。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作业:编写部分程序文件。

七、参考书

俞明男、丁正平《质量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张公绪 《新编质量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10节课

(第五章

第五节 物流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的常用的统计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调查表、相关图、分层法、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图六种统计方法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调查表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2、相关图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3、分层法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4、排列图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5、直方图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6、因果图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 相关图、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图 难点:排列图、直方图

解决办法: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这两种方法的使用,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在讲解过程中,多以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调查表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2、相关图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3、分层法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4、排列图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5、直方图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6、因果图的含义、适用场合、适用步骤、示例、注意事项;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按照五个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每一种方法的具体适用场合和使用步骤,结合实际的例子带领学生一起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多以问答的方式,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作业:为宅急送做一份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七、参考书 《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教案 第11节课

(第六章 物流客户满意度 第一节 物流客户满意度概述)

第二节 物流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识记:顾客满意的含义、顾客满意度含义

理解:顾客满意管理的意义、顾客满意度测试的目的、顾客满意度模型 掌握:如何进行客户满意测试、应用:顾客满意度测评技术

二、讲授的主要内容

1、顾客满意的含义

2、顾客满意管理的意义

3、顾客满意度测试的目的

4、如何进行客户满意测试

5、顾客满意度含义

6、顾客满意度模型

7、顾客满意度测评技术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顾客满意的含义、顾客满意度含义、如何进行客户满意测试 难点:顾客满意度模型、顾客满意度测评技术 解决办法:实例分析

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1、顾客满意的含义

2、顾客满意管理的意义

3、顾客满意度测试的目的

4、如何进行客户满意测试

5、顾客满意度含义

6、顾客满意度模型

7、顾客满意度测评技术 共2学时。

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教授本节课程教学内容。

在讲授本节内容时,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讲解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明确顾客满意度的意义以及测试方法。

六、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检测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思考题:比较各种方法的不同适用情况。

篇2: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授课教案

第一学期周课时25节

职业生涯规划2课时计算机应用基础3课时语文(含写作)2课时普通话2课时 体育与健康2课时模拟讲解2课时

四川旅游综合知识3课时旅游政策法规3课时 旅游情景英语2课时

形体艺术2课时

第二学期周课时27节

职业道德与法律2课时

语文(含写作)2课时

体育与健康2课时

旅游政策法规3课时

汉语言文学3课时

旅游服务礼仪2课时

第三学期周课时27节

政治经济与社会2课时

旅游景区(点)服务3课时

客房服务4课时

旅游情景英语2课时

景区导游综合实训(含旅行社实习)

第四学期周课时25节

哲学与人生2课时

旅游市场营销案例4课时

饭店技能综合实训15课时

篇3: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授课教案

关键词:物流,物流管理概论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可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者教学内容相配套有机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主要分为: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现代物流的功能与作业、物流综合管理以及物流发展战略等四个模块, 实践教学应该以就业和发展为导向, 以应用为主旨,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体现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 用科学的发展观来优化整个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难点在于物流管理的内容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信息量大, 变化速度快, 同时又是一门侧重于实践操作的学科。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这三年的教学情况的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 在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知识难以理解

因为物流理论大多较为抽象而且难以理解, 物流的过程较为复杂, 同学们接触较少, 虽然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堂的内容, 但是没有实际操作, 仅凭教师的口头表述和图片演示很难让学生想象出物流各个环节的实际过程, 不能去真正理解及应用。

2、学生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

物流管理概论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 放在了大一的第一个学期, 但是作为刚入校的新生, 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能适应高职高专的学习模式, 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网络上查询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足。

3、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

从2002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至2009年, 我国有279所高校, 5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了物流专业。我校作为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是我校实训室建设滞后, 实习基地缺乏, 学生在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实训训练, 在校外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 2007级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较低, 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物流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1、教材

现在我校使用的《物流管理概论》教材是采用市场上销售的书籍, 由于编写周期较长, 而物流变化快, 教材的内容往往与实际物流的现状结合不够, 所以, 在授课的时候, 需要将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我校近几年电力物流管理在大力发展, 希望能结合几位物流教师编写适应物流与电力物流市场需求的综合校本教材, 该教材要既注重物流基本体系的掌握, 还要满足高职高专面向社会, 一专多能的教育特点。

2、理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努力将理论、讨论、答疑有机的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物流业务知识和参与相关活动的兴趣, 并且要真正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充分与学生互动, 要千方百计的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 要在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剖析案例, 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讨论、总结, 这样能培养学生进行物流业务分析、物流系统处理, 物流管理理念等能力, 适用不同物流岗位的需要。

3、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较强的实务性和实践性, 物流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硬件资源, 其实现在我国物流企业最为缺乏的是懂得物流实际操作的人员, 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 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 实用型物流实训室建设应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 并结合高职高专专业特色, 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够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充分利用物流企业的条件和资源, 为学生提供物流实习实训的平台, 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分析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能够实现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

4、专业教师培训

不论是学校的物流教学还是社会上的物流培训, 存在的问题是:概念讲得多, 实际方法讲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 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 这很不利于物流和物流教育的发展, 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物流教师的培训, 如组织教师不定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 以便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 或者可以派专职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 一边管理学生同时在企业挂职锻炼,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 对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讲座,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5、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要从理论知识分数向实践能力转换, 运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彻底将单一考评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能力, 改变为综合考评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考核成绩要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案例分析成绩和实践成绩四部分组成, 并加大案例分析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的权重。在考核时, 平时成绩为平时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以课堂记录为依据评定;案例分析成绩的考核, 除利用卷面考试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以外, 要加大案例分析的比例;实践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考核规范, 使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切实走上实践能力评定的轨道, 同时学生学到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提高了素质。

参考文献

篇4: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授课教案

【关键词】管理类课程 特点 授课方式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本科生元学习能力结构与培养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EIA130405),国防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我校本科学员元学习能力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U2013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6-01

当素质教育渐成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热门话题时,许多学校还没有来得及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在行动上应和了。在高等院校,很多人文管理类课程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然而如果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审视当今高等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教育模式,会发现其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轰轰烈烈地变换形式或者洋洋洒洒地充实内容上。如何使学生在授课中能够对认知或认知的过程进行积淀和整合、选择和调控[1],这是管理类课程教育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管理是一门统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础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高等院校的管理类课程通常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

1.普遍性。管理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均是着眼于各类组织管理中的普遍性问题,注重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研究,是对管理活动中普遍原理的总结。

2.综合性。管理类课程内容上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涵盖多种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课程覆盖面广泛。如在工商管理学科范畴,基础或专业基础性的管理学科课程有管理学基础、技术经济学、基础会计、战略管理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性管理课程有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再加上行业的细分,管理类课程可覆盖各个行业领域,种类繁多,综合性较强。

3.实践性。基础性的管理类课程,往往反映的是不同领域共同的管理理论与原理,呈现普遍性特征;而专业性的管理类课程,其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寻求解决各个领域具体的管理问题,因而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技巧性。但不论基础性还是专业性管理课程,其知识构成体系总的来看不外乎包括理论、方法与应用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应用即为实践,管理类课程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也必将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用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十分关键。

二、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授课方式探讨

1.将管理故事与管理理论深入结合。管理与学生的实践必然是密不可分的,大学中存在着各种社团和群体组织,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管理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完全可以为课堂上所授管理理论做生动的注解。以大学通识课程《管理学基础》为例,在多年的授课中发现,教师如果能够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管理故事与管理理论相结合,学生便会身临其境去感受管理,体会到管理的神奇与魅力,授课效果十分高效,学生的认知能力大大得到提升。在每学期上课之前,笔者都会提前向授课对象们征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管理小故事,将其整理并贯穿在授课的始终。授课时,当学生们发现这堂课用到了他们提供的小故事,注意力会格外地集中,并充满着积极性,这种气氛会带动着全班的同学,将课程的学习推向高潮。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基础》中的《激励》一章的第一节——激励的过程时,由一个学生提供的现实故事引入(故事略)。看完这个故事,学生自己便会做出判断: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学生干部自以为身体力行,事事带头就是好干部,其实深入了解学生们还不够,没有从学生们的现实需要抓起,做事只看表面,缺乏深度,思想工作能力欠缺,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激励的过程应该始于需要,如果抓不住学生的需要,则得不到很好的管理效果。这样,激励过程便很容易就走入了学生的内心。每一个理论的讲解中都伴随着学生们提供的或大或小、或正面或负面的故事,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找出了管理的本质,也让管理理论不再那么难以捉摸,而变得易于触摸,更增强了学生将管理理论应用于未来工作实践的信心。

因此,本文提出在管理类课程授课中,教师们可以注重收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主要由学生提供,也可以结合教师自己的所见和所闻进行整理。长此以往,形成学生管理故事集锦,并每年更新。这种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可以作为教学惯常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管理类课程知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将理解和反思引入课程认知过程。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的广泛性与学科实际应用情况的复杂性,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学生对现实社会、技术、经济及管理等问题的感性认识,以及对管理课程学习策略的掌握,对学好管理类课程理论与方法非常重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生鈜先生曾经指出:“理解是一切活动(包括认识活动)的基础。理解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也不是获取知识致知的心理工具,而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和条件。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思,而且更重要更基本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存在,思与认知以及知识都是从理解中产生出来的,逻辑归纳、推理等等都不是最源初的,而是从理解派生出来的致知工具[2]。”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不是通过假设、想像、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而是对管理理念的探究、辨思和应用过程,其实质是研究、是理解,更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管理类课程认知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来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再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体验、情绪体验、成就体验和高峰体验转化为对课程的深入反思,进而形成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规划,并长存于学生的记忆中,成为课程学习的持续动力。

3.打破大学教师上完课即走的常态。应该改变大学教师上完课“拍屁股走人”的习惯做法,将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纳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曾说过:“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不解决先导问题,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把握住了先导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3]。”大多数高等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的境遇为不是被人管理,就是管理别人,管理是每个学生均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内心,重视对学生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认知等方面的正面调控和引导。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未来将要面对的管理或被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让教师的师德、师爱成为学生正确心态调控的加速器,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综上所述,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尤其需要以管理理念理解为基础,将其举一反三,用于实践中去。在管理类课程中,创设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动性十分有益;将理解和反思引入管理类课程认知过程,可以为课程学习带来持续动力;加强师生之间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认知上的情感价值沟通,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更是关键。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M]. Hillsdale: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1976.

[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篇5:物流服务与客户管理授课教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电子商务的应用; ②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教学授课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过程】

第二章

电子商务框架与模式

【案例】据CNNIC消息,截至2005年4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突破1亿,达到一亿零二十万人,意味着每13位中国人中就有1个网民。互联网自1994年4月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11年的时间,发展了1亿网民,这种发展速度令全球惊叹。网民的庞大规模必然蕴涵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必将推动中国互联网应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经过15年的发展,美国的网民维持在总人口的70%左右,相对固定。

第一节

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

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结构是指实现电子商务从技术到一般服务层所应具备的完整的运作基础。它包括网络技术设施的四个层次和电子商务应用的两个支柱。

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

一、宏观网络基础设施

1、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层指网络基础设施,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最底层的硬件基础设施,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已经建成,覆盖全国。

(1)截止到2005年1月1日,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82617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

(2)按运营商划分: 中国科技网(CSTNET):5275M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44895M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1599M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3450M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宽带中国CHINA169网):26111M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2M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1285M 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建设中)

2、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

狭义的”数字城市“工程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理论,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数字城市技术支持包括多方面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安全与认证技术、系统集成和应用技术、开发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等。

数字城市的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

数字城市的实施有三个阶段:城市基础数字化阶段;政府、行业、企业的数字化及应用阶段;数字城市的综合应用阶段。

二、电子商务的内外部环境

1、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1)计算机普及率及上网人数(2)金融电子化水平

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银行卡,截止到2004年6月底,我国已发行银行卡7.14亿张,发卡机构110多家,684个城市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包括所有地级城市及300多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银行卡特约商户接近30万家。在银行卡中,借记卡占据其中的绝大部分,95%的银行卡是借记卡,准货记卡约3000万张,贷记卡约300万张。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银行卡都可以进行网上支付。

(3)网络安全保障

目前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的发展已逐步完善,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电子签名和认证是网上比较成熟的安全手段。同时,人们还制定了一些安全标准,如安全套接层、安全HTTP协议、安全电子交易等,它们从技术方面来保证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但目前的技术各有其自身的不足,如Netscape开发的安全套接层,可以有效地保证信息传递过程的安全性,但无法知道传递过程是否遭到拦截。防火墙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内部的安全问题,但是它无法扫描用户从互联网上下载软件和文档中病毒的特征,无法防备内部人员的攻击,同时它还限制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安全防范问题本身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技术等综合配套才能解决问题。

(4)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交易模式,在数字化的虚拟市场中实现交易。原有的适用于书面合同贸易方式的法律,并不能适合于电子方式的网上交易。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伦理规范等来约束和管理,使之能有序进行。

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施行,与《电子签名法》相配套,同样于2005年4月1日实施的还有《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5)电子商务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商品编码标准是实行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而在中国不同行业的商品编码标准却有几十种之多。人员识别号码中,自然人的识别号的重码率的达20%~30%,法人编号的重码率较小,有时也出现一个单位有几个编号的情况,服务的编号也没有。要开展电子商务,必须要制定统一的中心编码系统。

(6)保证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系统

电子商务所服务的对象是不受地理限制的,不少客户可能远在国外,相隔万里。企业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把商品从企业送到顾客手中,是吸引顾客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物流配送系统严重滞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环节。

(7)商家信誉问题

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基本分两类:企业间交易和个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它又必然经历一个从简单的商情查询到网上购物和实现交易的阶段,建立通畅快速的购物网络并不困难,但建立成熟可靠的消费体系和互相信任的市场运作方式,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当传统的购物方式引发的各种纠分还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频频曝光的环境下,消费者如何信任互不照面的网上交易?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技术手段上的原因是次要的,而人的基本素质却是根本的。

2、电子商务发展的内部环境(1)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2)企业信息化水平(3)人员素质

三、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又称为门户站点,是企业为合作伙伴、客户等提供的访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统一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企业的合作伙伴,例如原材料提供商,可以获取企业当前的原材料库存情况以及近期生产计划,从而优化自身的资源调配和生产调度;而企业的客户可以通过这一窗口,了解企业各档次各种类产品的详细资料并且获得企业提供的随时的咨询服务等。

从广义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平台是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中的“四流”

1、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包含以下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

2、电子商务的应用

电子商务可提供网上交易和管理等全过程服务。因此,它具有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电子支付、安全认证、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项功能。

(1)网络营销(2)客户关系管理(3)电子支付(4)安全认证

(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五、国家政策及法律规范 国家政策包括围绕电子商务的税收制度、信息的定价、信息访问的收费、信息传输成本、隐私保护问题等,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其中税务制度如何制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对于咨询信息、电子书籍、软件等无形商品是否征税,如何征税;对于汽车、服装等有形商品如何通过海关,如何征税;税收制度是否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如何接轨等,若处理得不好,将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加入WTO,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必须考虑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另外要提高立法的效率,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六、技术标准和网络协议

技术标准定义了用户接口,通信协议、信息发布标准、安全协议等技术细节。它是信息发布、传递的基础,是网络信息一致性的保证。

目前,许多企业和厂商、国际组织都意识到技术标准的重要性,正致力于联合起来开发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比如:EDI标准,TCP/IP协议、HTTP协议、SSL协议、SET协议、电子商务标准等。

第二节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当前的这些交易平台都有各自的交易特色,在此我们分别介绍:

1)卓越的统购统销模式(BtoC):卓越出售的商品通过正规进货渠道采购,以保证商品商品的质量。对有质量保证书的商品按照保证书的承诺执行,其它商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虽然从采购源头杜绝了假货的现象,但是受到公司有限资源的限制,在商品供应上就很难满足众多用户的需求。

2)阿里巴巴的企业对企业模式(BtoB):阿里巴巴(Alibaba.com)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良好的定位,稳固的结构,优秀的服务使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首家拥有超过 800 万 网商的电子商务网站,遍布 220 个国家和地区,每日向全球各地企业及商家提供 810 万 条商业供求信息,成为全球商人网络推广的首选网站,被商人们评为“最受欢迎的 B2B 网站”。

3)易趣的个人对个人模式(CtoC):优点是商品种类多,基本覆盖了目前市场上的所有流通商品;但是其全面开放的互联网特性,使得上面假货横行,尽管网站采取一定的措施(信用评价系统),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

以上三种电子商务模式是目前电子商务的主流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创新,各种新型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应运而生。

一、BtoB模式(B2B)

1、BtoB的含义

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依托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

B2B的功能(1)供应商管理(2)库存管理(3)销售管理

(4)信息传递、交易文档管理(5)支付管理(6)配送管理 BtoB的手段 BtoB流程

企业间电子商务通用交易过程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1)交易前的准备(2)交易谈判和签定合同(3)办理交易进行前的手续(4)交易合同的履行和索赔

5、BtoB模式(1)综合式的BtoB(2)垂直型的BtoB

二、BtoC模式(B2C)

1、BtoC的含义

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ustomer)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依托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

2、无形产品的BtoC模式

3、实物商品的BtoC模式

三、BtoG模式(B2G)企业对政府(BusinessttoGovernment)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依托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或业务活动。

四、CtoC模式(C2C)

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CtoC,Customer to Customer)是指买方是消费者,卖方也是消费者,即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典型的CtoC类型是拍卖网站。

CtoC(Customer to Customer)的特点是消费者与消费者讨价还价进行交易。实践中较多的是进行网上个人拍卖。如易趣网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个人物品竞标站。易趣网提供一个虚拟的交易场所,就像一个大市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上开出自己的“网上商店”,不用事先交付保证金,凭借独有的信用度评价系统,借助所有用户的监督力量来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交易环境,使买卖双方能找到可以信任的交易伙伴。在易趣网上可以交易许多物品,大到计算机和电视,小到邮票和电话卡。个人可以24小时自由地卖出、买入各种物品。

CtoC交易过程

1、交易者登陆CtoC网站。

2、卖方发布拍卖商品的信息,确定起拍价和竞价阶梯、截止日期等信息。

3、买方查询商品信息,参与网上竞价。

4、买卖双方成交,买方付款,卖方交货,交易完成。第三节 案例

海尔B2B--------个性化服务让价格战息鼓收兵 【思考题】

1、信息基础设施在电子商务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电子商务应用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3、电子商务有哪些功能?

4、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有哪些?

5、电子商务的内部环境有哪些?

6、举例说明电子商务中存在着“四流”

篇6:《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课程特色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第一章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1.1 新媒体定义 1.1 什么是新媒体

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即是新媒体。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所以新媒体应

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1.2 新媒体构成要素

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2.1 新媒体快速发展

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

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同比增长41.3%;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2.0%和48.2%。

2007年新媒体增长的势头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传统媒体下降到71.93%。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2000~2005年的6年中,中国手机短信增长了300倍

2.2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1.技术与市场 2.资本市场 3.政府支持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3.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3.2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模拟电视正在向数字电视转变。在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已经全部转为数字方式。

2.借助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在进行着蜕变: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式上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由仓库存储转向高密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传输转向数字网络传输。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4.1 有关新媒体特征的种种理论 4.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4课时)教学要求:理解各种新媒体的形式,并清楚上述几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概貌。重点、难点:手机报的困境和解决方案、IPTV的盈利模式。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1.1 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1.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

3.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

(1)1995年—1998年,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2)1998年底—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3)2000年—2001年,党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1.2 博客、播客、维客 1.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2.播客 不同的定义 3.维客

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1.3 网络电视

1.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

2.在美国,YouTube成立一年达到每天2000万独立访问者,提供超过7000万的视频和超过6万的用户上传。

3.网络电视迅猛发展的原因。

4.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1.4 网络广播

1.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

2.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政府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个人网络电台。

3.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盈利模式 1.5 网络报刊

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

杂志。

2.网络报纸的发展阶段

3.网络杂志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2.1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1.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2.目前中国已经无可非议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全欧洲国家手机用户总和。

3.手机在语音信道之外有了专用的数据信道,使手机在数据通信速率上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2.2 手机报

1.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它的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

2.手机报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

另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这种模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

2.2 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3.1 数字电视

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尽管数字电视被众多企业看作是巨大的商机,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目前,青岛、佛山、杭州、大连等试点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功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模式,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

3.2 IPTV 1.IPTV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中文名称是互联网协议电视,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IPTV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现阶段我国的IPTV特指通过可控制、可管理、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有线IP网,提供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业务。

2.IPTV的播出终端主要有三种:一是PC;二是电视;三是以手机为主流的个人移动终端

3.我国正在运行的IP电视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上海模式,即由上海文广百视通与网通、电信部门合作的模式;

二是杭州模式,即由杭州华数公司(股份制公司)在五类线和HFC两张网上同时开展IP交互式业务和数字广播式业务的模式;

三是河南的党员教育网模式。

其中上海模式、杭州模式运行情况较好。3.3 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1.移动电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

2.2009年,移动电视服务将创造每年54亿美元的价值。

3.我国内地已有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

4.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5.户外新媒体是指安放在人们一般能直观看到的地方的数字电视等新媒体。6.数据显示,户外广告的增长主要是来自户外视频、户外LED。

7.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和华视传媒是三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户外新媒体经营商。

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麦克卢汉、戈夫曼、梅罗维茨等的相关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表现,全面分析技术对媒介的正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1 媒介发展简史

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单一的传媒时代,而是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的容量空前扩大。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整合到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1.科技是一种创世的力量,它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帝。

2.技术一路高歌,引导人类建构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世界。

3.与技术相适应的媒介形态和文化形式得以昌盛,不相适应的逐渐走向衰亡。

4.网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2.1 几种媒介理论

1.哈特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2.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来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是讯息” -

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

3.热媒介和冷媒界

2.3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1.戈夫曼:“拟剧论”“

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

“污记说”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

2.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的两种情形”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3.沃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就在于它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传统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 膜拜价值,现代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电影展示了异样的世界和视觉无意识,不但在视觉,而且在听觉方面导致了对感官的深化,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1.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猛烈批判。2.“媒介依存症”就是对这种不良影响的概括。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3.1传媒化生存 1.媒介环境

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媒介事件”

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较为狭小地方发生的事件,可以表现出对时空,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而且这类事件一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一定意义上,大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3.“媒介人物”

大众传媒还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4.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2 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科斯定律

1.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2.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 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 加。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科斯定律揭示了交易费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3.3 数字技术发展 3.4 web3.0与3G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了web3.0。Web1.0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web1.0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

研究者认为,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拥护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关键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第四章 新媒体的影响(10课时)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哪些方面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固有领地;掌握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的内涵。

重点、难点: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1.1 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以往媒介缺乏而形成的渠道霸权也早已被渠道过剩所取代。

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新媒体呈现移动化趋势,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继续加大。新媒体的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

1.2 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 1.发达国家报纸发行下降。2.中国报纸发行增速减缓。3.广电收听收视率下降 1.3 经营收入变化

1.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增速下滑 2.西方报业出现经营困境 3.新媒体广告收入高速增长

1.4 受众结构变化

1.受众人数和时间减少 2.年龄结构老化

3.网络媒体分流传统媒体受众 1.5 阅读习惯变化 从经典阅读到浅阅读

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

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

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

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1.6 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1.报纸消亡论:报纸在2043年消失 2.报业寒冬论

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报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将在信息化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深谷。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而网络媒体以灵动而矫健的身姿跃上新时代的舞台。

3.报业“春天论”

1.7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1.生态意味着共生共存

2.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 3.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共新闻 2.1 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1.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

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

2.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重构

在新媒体中,传统媒体的“点对面”被ICQ、BBS、博客等“点对点”、“多对多”的新传播形式所取代,它使每个人既有“听”的机会,也有“说”的条件。而且,ICQ、BBS、博客等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平等和互动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理性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3.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2.2 公民新闻对传媒接近权的实现 1.传媒接近权

从法学角度看,传媒接近权称为表达渠道权。指的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享有的,有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为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而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非法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

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下产生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媒接近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

2.公民新闻

各种不同定义,掌握其中核心要素。3.公民新闻实现传媒接近权 首先,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公众从被动的受众地位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而成为公民记者,在对传媒的深度参与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其次,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公众在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4.公民新闻的规范

公民新闻在实现传媒接近权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3.1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3.2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1.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

2.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

3.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4.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3.3 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第五章 新媒体产业(10课时)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关知识点;掌握新媒体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

重点、难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长尾理论;新媒体盈利模式。第一节 传媒产业

第二节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第一节 传媒产业 1.1 西方的传媒产业

1.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趋势之一。

2.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文化的基本形态。3.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4.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1.2 中国的传媒产业

1.文化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至少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已有产业化规模的新闻出版、电影和娱乐文化。

2.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有学者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领域的发展和规范之外的娱乐业的兴起为标志;

第二阶段:1985—1992年,这一时期产业化的浪潮扩展到了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还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广告公司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文化产业化的声浪从多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并且这些文化单位实行了初步的体制改革,与政治、政府的关系有所松动。

3.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的事情。4.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

5.目前,新闻传媒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的浪潮已席卷全国。

第二节 我们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2.1 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

1.目前,中国上网人数和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

2.新媒体已经成为今天众多产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

3.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2.2 新媒体主流地位逐渐确立

1.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而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获得了主流的社会地位。

2.2008年发生的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为新媒体的主流化提供了机遇

3.普通网民政治博客影响起步,开拓了个性化的政治表达平台。2.3 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1.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融合替代趋势加速。2.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

3.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

4.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5.数字阅读热度持续攀升,移动新媒体初露端倪。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1.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

2.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卖”模式。

3.新技术所衍生的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形态对这些产 生了冲击甚至是颠覆。

4.在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其实是政府限业的垄断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在垄断的前提下内部寡头之间形成竞争的一种产业形态。

5.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

3.2 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新媒体经济模式 1.长尾理论与微内容 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2.长尾理论和微内容在新媒体产业中的运用 3.3 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1.广告盈利。2.销售盈利 3.渠道盈利 4.增值服务盈利

第六章 媒介融合(4课时)教学要求:理解媒介融合趋势;了解媒介融合的类型;掌握媒介融合的特征。重点、难点:媒介融合的特征。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1.1 不同媒介功能的三项实验 1.2 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

1.混合媒介时代的“妄下断言” 2.混合媒介文化特征 1.3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1.跨媒体传播的优势 2.数字技术打破媒体界限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和类型 2.1 媒介融合具有多维视角

2.2 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 1.所有权融合 2.策略性融合 3.结构性融合 4.信息采集融合 5.新闻表达融合

2.3 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

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 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

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 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3.1 技术条件

1.媒介融合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2.技术力量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3.2 社会需求 3.3 产业政策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4.1 技术化与全能化

1.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 2.媒介融合整合不同媒介功能 4.2 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1.变单一的内容生产为集约化生产 2.变传媒组织的内容生产为全民生产 4.3 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1.内容融合实现内容增值

2.渠道融合打造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

第七章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报业和广电的数字化转型;掌握数字报业的实现途径;掌握数字电视;理解广电与电信的融合趋势。

重点、难点:数字报业实现路径;数字电视。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1.1 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 1.数字报业的内涵与外延

2.数字报业是报业战略转型系统工程 3.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的区别 4.数字报业误区与发展障碍 5.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 1.2 数字报业实现路径

1.渠道拓展实现数字化生存

2.内容拓展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 3.经营拓展延长产业链

1.3 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

1.数字报业战略已成为报业管理的指导性政策 2.数字报业目标

一是跨媒体、包含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 二是跨地区,不局限在行政区划,跨地区发展经营

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2.1 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1.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 2.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

3.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 2.2 广电布局新媒体 1.国际集团布局新媒体 2.国内广电布局新媒体 2.3 广电与电信的融合 1.三网融合 2.数字家庭 2.4 数字电视

1.西方数字电视的发展 2.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我国广电系统制定了数字电视广播的“三步走”、“四大平台”和“整体转换”三个核心战略。

第八章 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6课时)

教学要求:全面理解人肉搜索;分析网络世界中各种侵权行为;了解新媒体

管理中的相关政策法规。

重点、难点: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新媒体的管理。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1.1 人肉搜索

1.什么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在机器搜索中,信息的搜集是通过机器完成的,而人肉搜索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在人肉搜索中,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变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这种搜索活动是一般是网友在网络社区上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起源:虐猫事件,“人肉搜索”威力初次展现 畸变:铜须门事件,网民力量开始走向“暴力” 失控:“最毒后妈”事件,不了解真相的网络很伤人 2.人肉搜索的是与非 1.2 艳照门 1.3 恶搞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

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恶搞”作品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应当引起高度警惕。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1.4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 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2.1 百度事件

2008年11月15日、16日两天,央视“新闻30分”栏目以《记者调查:虚假信息借网传播百度竞价排名遭质疑》《记者调查:搜索引擎竞价排名能否让人公平获取信息》为题先后对百度搜索引擎模式进行了报道。央视新闻称,由于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关键字,例如“癌症”“性病”等,一些非法医疗网站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位于合法网站前,而一些正规网站由于没有资金购买关键字,而遭到了百度屏蔽。

2.2 垃圾短信

2.3 病毒经济

据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中心估计,目前木马黑色产业链的年产值已超过2.38亿元人民币,造成的损失则超过76亿元。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

2.4 网络推手

网络大大降低了权力的门槛,一些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原来不可企及的权力。然而,广大网民的背后站着更多、更强大的统治者。这就是网络推手。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3.1 传统媒体维护知识产权 《纽约时报》在Yahoo逐渐壮大时,及时发现危机,拒绝向其提供新闻转载,专心经营自己的报纸网站,从而保护了内容产品的专有性。

在我国,2005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出了“坚决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的《南京宣言》;2006年初,解放日报集团向全国39家报业集团发出了旨在“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的《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倡议书》,联合成立“报业内容联盟”。

3.2 新媒体空间中的著作权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作品新的传播和使用方式,著作权人对其在新媒体上传播的作品难以控制,擅自下载、传输、复制其作品的行为十分普遍。

以网络视频为例,从制作者角度划分,国内的网络视频内容大致有三种:专业影视机构所生产的内容,用户或非专业工作室所创制的UGC,以及流传经年、版权不明的内容。

就第一类内容而言,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版权。

对于第二类的UGC而言,由于用户在使用编辑材料上不会过多考虑有无使用权,因而所创制出的内容,其版权更是难以界定。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4.1 国外新媒体的管理

1.国外新媒体的管理是以传统媒介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国外:经济性管理和社会性管理。

经济性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社会性管理则侧重于对社会效益的控制,如经济行为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等。

2.在国外,目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管理模式有4种: 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用户等自律;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4.2 我国新媒体的管理 1.相关法规: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上一篇:师德宣传活动方案下一篇:关于谷雨的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