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送别》

2024-07-15

唐诗《送别》(通用16篇)

篇1:唐诗《送别》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篇2:唐诗《送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只要彼此心心相印,那么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也犹如近在身边。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不要在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我们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在长安这个“行乐处”白白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关于我的消息,(您就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洁白无瑕、澄空见底。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到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他回不回来呢?(送别回来很久还在想:他什么时候回来呢?)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请您再喝一杯酒,过了阳关老友我就不在您身边了。(临别依依,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直扑向您,跟随您归去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如此深湛,虽深千尺,也不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船帆的影子已经消失,只能见到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远远的水天相接处。(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可爱的故乡水啊,一路送我远行。(表现了思念故乡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不要忧虑自己到外地找不到知心朋友,天下哪一个能人高手不知道您?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只怕是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篇3:唐诗《送别》

在这繁富的送别歌赋中, 有情人晶莹的泪水,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有朋友的眷眷劝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有母亲手中的温情, 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情真意切者;有如“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愁肠百转者;更有“蜡烛有泪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之缠绵悱恻者。我们就以唐诗宋词为例谈一谈它们共同的特点。

一、大都即景抒情,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借景言情, 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表现艺术手法之一, 送别诗也往往如此。

1. 在离别之前用周围的景色渲染浓浓的离别之情, 使得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 让景与心境化二为一,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在诗的开头用依依袅袅的柳丝营造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在离别之后用诗化的景来烘托离别的情绪和难以割舍的情愫。

例如王勃的《江亭夜送别》:“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 环顾离亭, 离亭是寂寞的;仰望江月, 江月是凄凉的;远眺江山, 江山是无奈的, 由此不禁感怀万千, 怅然若失。作者正是用眼前的景色, 表达了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和凄凉寂寞之情, 寓情于景, 景中见情。

3. 用乐景衬托离别的伤感。离别本身就是伤感的, 而很多诗人为更能烘托和渲染这份离情, 往往用优美的景色来衬托无比伤感的心情。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老水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诗的第二句谢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的景色, 时值深秋, 两岸青山, 霜林尽染, 满目红叶丹枫, 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色彩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 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地反衬。景色越美, 越显出欢聚的可恋, 别离的怅恨。正是“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倍增其乐” (《姜斋诗话》) 。

二、送别诗的意象多是凄清的夜月、飘拂的杨柳和远流的江水

试看下列诗句:

1.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2.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故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3.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 袅袅古堤边, 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 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

5.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州送别》)

6.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7. 荆吴相接山水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十四之江东》)

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出, 在那凄清的月夜, 作者仰望夜空看那寂寞而孤独的月, 对远去的亲朋的思念之情就油然而生;与友人异地相隔, 共睹一轮明月或让月来洞察自己的心, 或让那清辉捎去自己的思念。在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借杨柳传达那无限的留恋之情, 让那多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 挽留远去的亲人或朋友的心。而远流的江水则更体现出诗人的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奔逝的流水似乎载着对亲朋的思念追随而去。

三、送别诗的地点大都在长亭、渡口或江边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 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 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形态。如“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又如“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些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 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 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 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 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 我们才算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 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 才能感受优美的词句中蕴涵的深沉魅力。

摘要:别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 更是使人生不圆满的一大遗憾。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别离之情就成了重要的主题。别离无论是对送别者还是对远行者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类诗所表现的送行者的“怅然独归”的凄凉孤寂的身影和若有所失的怅然感受不由让人潸然泪下。而这些都是诗人有意或无意借营造氛围创设的。

篇4:送别一匹马

在牧马人的身后,它背上驮着沉重的物什,只顾低着头认路,一步夯实一步,不敢有半点闪失。它在队伍庞大的马帮中,身躯很不出众,甚至体格瘦小软弱,仿若一个多病的少年。它还很年轻,步态却十分缓慢。在那些膘肥健壮的马们蹄声响远之后,它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抬头望它们一眼的意思。雨,细得像盐粒,一路散落。它或许知道前面的路更危险,但它并没有表现得太着急。牧马人很着急,走几步就要停下来等等它。直到所有的马匹都已翻过窄小的山脊,它仍不紧不慢地跟在牧马人身后。而前面那些驮着重物的马匹,早已在牧马人的吆喝声中开始跪在安全的山地等候了。

天色渐晚,我注意到牧马人从前面绕到了它的后面。也就是说,牧马人不再等候它,而是要护着它赶路。前面的路的确越来越险,且蜿蜒向上,乱石遍布,荆棘丛生,距离那个窄小的山脊还有五公里。它因此走得更慢了,每迈出一小步都非常吃力,好几次被蹄下圆滑的石头绊得踉踉跄跄,若没有牧马人的护送,它必定栽倒雨中。是什么原因让牧马人对一匹马如此不放心呢?

靠近些,再观察,此时的牧马人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动作。她用手掌不时在马身上左拍右打,从头部到屁股,听得出,她特别揪心与用力,嘴里分明在对它说着什么。难道她是嫌它走得太慢了吗?每次牧马人在拍打它的时候,它就稳稳地停在那儿,头埋得低低的,鼻腔里不时放着响鼻,那一条漂亮的马尾在风中温顺地摇摆着。看样子,它特别享受牧马人对它舒服的拍打。

雨一直下。眼看,就要穿越山脊了。这个危险的山脊平时只能通过一个人,因此有人称它鬼门关。山脊的左边是黑乎乎的悬崖,右边是倾斜向下的山坡。坡底下就是来往的牲畜和牧人喜欢打盹的山地。在这里,山地的存在貌似长途跋涉中出现的一个加油站。再前面,就是一条笔直宽敞连接县城的水泥路。那些蹲在山地的马匹已经等得不太耐烦,它们有的倾身站起来,不时地朝山脊观望。牧马人还没出现。即使没有听见牧马人的吆喝,它们也不会轻易走出牧马人的视线。牧马人从不担心自己的马会走失。这是马与牧马人之间的潜规则,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美好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呢喃,一句长调,他们都能彼此相通所有的情感,他们的关系甚至可以超越父母与子女。

虽然一路同行了几十里山路,但因为窸窸窣窣的雨,我始终没看清牧马人的脸。跟在马与牧马人身后,

仿佛感觉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值得信赖的向导。与此同时,我便产生了一个愿望,想好好看看那匹马的眼睛。在我跻身往前实现这一愿望的时候,不妙的事情发生了。一匹马,牧马人,我,三者一起通过山脊的瞬间,那匹马突然前蹄失重,踉跄着身子,轰然一声,向山坡下翻滚而去。它是突然看见生活平坦的希望了吗?随马而去的还有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哀嚎。牧马人尖叫的同时,颤抖着身子,双脚发软,跪倒在地,继而不顾一切地向它扑去。马背上的罐头,滚得漫山遍地。我失魂落魄地向山坡下赶去,牧马人将头紧紧地和马的脸相拥着。她不停的抽泣声,一声悲过一声,声声恸心。雨丝落入静空,依然看不见她的脸,更看不清马的眼睛。

所有的马匹都在不远的地方齐整地站了起来,它们的表情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一个个像犯了错误的孩子,耷拉着脑袋,一步步向牧马人靠拢过来。这时牧马人猛一甩头,大声地吆喝了一声,忽然又将头贴回马脸上,放声痛哭。那些马匹在她的吆喝声中,纷纷调转方向,朝着墨脱永不回头地飞奔而去。

不知过了多久,牧马人站起身,看了我一眼,拉开步子,朝着她的马匹一路疯追。几乎只在眨眼之间,她留给我一张血肉模糊的脸。雨水打湿的记忆,还有她身披蓑衣般的氆氇,头顶旧式的红军帽。我蹲下身,看马的眼睛。哪知它已经闭上双眼。我端了它的脸,左看,右看,越看心里越发慌。我看见一条软软的蚂蟥从马的眼睛里游出来。再看它的背、腿、肚皮,蘑菇一样的小包块不是一个一个长的,是一茬一茬冒出来的,似一朵朵猩红的毒花。我站起身,突然明白了什么,它一路缓慢的真正原因,是周身不断被蚂蟥侵袭的缠绵与困扰。再想想那个牧马人的脸,蚂蟥其实早已钻进她的肉身,她只顾替自己的马一路拍打蚂蟥,忘了顾及自己的疼痛。一匹马的死去,将让她在这个全国至今唯一不通公路的小县城,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还有长时间的伤悲……

在通往墨脱的路上,送别一匹马之后,天空以黑暗的方式彻底谢幕。人生的每段路,其实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只要你坚持向前走,不要徒劳地停下来,哪怕走得缓慢一些,也是一种淡定的从容!

篇5:山中送别王维唐诗鉴赏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本文为山中送别王维唐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鉴赏1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鉴赏2

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王维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王维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篇6:秋江送别·其二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秋江送别二首·其二》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6卷。

【原文】

篇7:唐诗宋词选读之送别诗学生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送别诗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

2、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幽深之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时光。教学重点、难点:

1、送别诗特征归纳,思想情感的理解;

2、常见命题形式与答题形式。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课前诵读内容

(一)送别诗集锦

1、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3、临江仙 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2)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3)。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4、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6、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7、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送别诗名句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之送别诗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10、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二、课堂讨论归纳 送别诗知识点

1、常见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等 ⑵时间意象:春、秋、冬、黄昏、月夜、清晨等;

⑶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西风、草、山、寒蝉等

2、意境特点

朦胧、凄清、凄凉、凄冷、暗淡、冷寂、萧条、冷落、幽静、宁谧

3、思想内容

(1)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4)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多在诗人艰难困厄之际)(5)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注意:诗歌情感是多而复杂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同学们要仔细阅读,逐联分析,细细探究,准确描述诗人的情感。注意情感的多样性。

三、拓展演练

问一问:你读懂了吗?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怎样写的?(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想象,讲诗歌表述出来)

想一想:出题者从什么角度来考你的?有没有什么答题技巧?

第一阶段:

(一)回望高考,思考设题角度

送魏二

王昌龄(2010江苏)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想象,表述诗歌内容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设题角度:意象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设题角度:情感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设题角度:表现手法

(二)试一试:

仿照10年江苏省高考题的命题角度,根据《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三首诗,自己命题3题,分值10分。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之送别诗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 友 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四、课后巩固

(一)高考题演练,并思考设题角度

(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二)试一下

根据诗歌阅读方法,理解内容;找准设题角度,解决具体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之送别诗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 简要赏析“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的作用。

2.“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一句有何特色及效果?

篇8:杨柳与送别

首先,根据杨柳的形态特征,取其象征意义。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依依”,形容柳枝柔弱,缠绵低垂,借以形容留恋,依依不舍。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人们常说柳叶像离别人的愁苦眉目,还有那柳丝更像离别人的愁苦心肠,最能表达分别时的伤心。

唐代诗人刘禹锡诗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杨柳树大都种在大路旁,缠绵的柳枝,轻盈的柳絮,在风中欲飞欲舞,在雨中如烟如雾,似情意缠绵,似频频挥手告别,故而送别人随手折下一枝,借以表达依依难舍的感情。唐代诗人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意指因为别时折柳相赠的人太多了,柳树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对此,白居易竟然发出了“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的呼告。可见,唐代折柳相赠的习俗已十分盛行。同时,折柳的“柳”同挽留的“留”字谐音,表面上是“折柳”,实际上是想“挽留”。这是谐音双关的修辞在诗歌中的常见用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何须怨杨柳”即何必吹奏哀怨的“折杨柳”的曲子,把无辜的杨柳树埋怨。句中的“杨柳”(注:全名“折杨柳”),是一种乐曲名,这种曲调易引起对折柳赠别场面的回忆,更会触动离乡在外的游子的情怀。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句中的“闻折柳”,亦即晚上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乐曲声,哪有离乡在外的游子不会触动思念故乡亲人的心情啊!

篇9:唐诗《送别》

唐诗内容简介

提示:原野的草生长茂盛,每年它都由枯萎到繁茂。任凭野火燃遍,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拂又生机勃勃。现在野草蔓延到远处古老的道路上去了。在晴天里,只见一片翠绿一直连接到那座荒废的城池边。而今我又要送王孙归去了,看这些繁盛的草,仿佛也都感受到了浓烈的离愁呢啊!

唐诗欣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篇10:唐诗《送别》

别教案(新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

仍怜

啄春泥

没马蹄

白沙堤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

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附:板书设计】

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激动、欣喜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首联:总写天光水色

颔联:高处着眼写莺燕

颈联:低处入手写骑马游春

尾联:由点到面写湖东胜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篇11:唐诗《送别》

送别

作者:苏轼朝代: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

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落叶飞。

篇12:送别叶利钦

莫斯科当地时间2007年4月23日15时45分,前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因心脏病突发在中央临床医院突然去世,从而走完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传奇经历

1955年,叶利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叶利钦以令人吃惊的速度熟练掌握了12种建筑业的技能。1963年,32岁的叶利钦出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建筑联合企业总工程师和总经理,是当时最年轻的领导之一。技术管理领域的出色表现,成为其日后在政界升迁的坚定基石。

1976年,勃列日涅夫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叶利钦,任命叶利钦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1985年,叶利钦出任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主管建筑的中央书记。同年12月25日,叶利钦当上了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7年9月,由于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及其后一段时间内措辞激烈,叶利钦被指“在政治上犯了错误”,重要职务被一一解除。

1988年,苏共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叶利钦迎来了东山再起的绝佳时机。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第一任民选总统。1996年,叶利钦再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去总统职务,任命弗拉基米尔·普京为代总统。

风云“8·19”。开启新时代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曾经创造了无数光辉业绩。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存在大量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在新形势的冲击下全面爆发。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以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为指导,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放弃苏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同时放松了对各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1991年8月19日,因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施政方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戈尔巴乔夫因“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能履行总统职责”,从8月19日起在苏联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这就是著名的“8·19事件”。

“8·19事件”爆发后,叶利钦紧急召集会议,采取措施应对以亚纳耶夫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通过精心实施一系列措施,叶利钦一举全面战胜了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着,叶利钦又迅即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重大措施:接管苏共中央的大约80个部门机构;12月8日,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不复存在。同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叶利钦在上述重大事件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重大作用,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带领俄罗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制度中向前迈进。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叶利钦开启了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新俄罗斯之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当然继承国。从1991年到1999年的9年的时光里,俄罗斯在叶利钦的强力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全面和激进的改革。

在政治上,原苏联一党垄断、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政治模式不复存在,以总统制、议会民主制、多党制和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西方式民主制度得以确立。俄罗斯《消息报》发表评论指出:“叶利钦在一个从不知民主为何物的国家创立了民主制度”。从总体上说,这是政治体制的一个质的飞跃,是历史性的进步。

但是,叶利钦在很多方面实行总统集权制,往往带有总统独裁的性质。叶利钦的集权做法引起当时议会民主派的强烈不满,“两宫”(克里姆林宫和议会所在地白宫)之争愈演愈烈。1993年,为打击议会反对派,叶利钦不惜兵戎相见,炮打“白宫”,逮捕了鲁茨科伊、哈斯布拉托夫、阿恰洛夫、杜纳耶夫等反对派重要人物。议会民主派失败后,俄罗斯进行了新议会选举,以全民公决的形式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确认俄罗斯国家体制为总统制,赋予总统广泛的权力。

同时,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政治也体现出了激烈动荡、不甚成熟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据统计,叶利钦在8年里总共任命了7个总理、3个外交部长、9个财长和6个内务部长,这在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极为罕见。俄罗斯政局不稳,人民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极大地影响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上,从1992年开始,俄罗斯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改革初期,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最大限度经济自由化措施,这些措施很快就冲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多元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是,经济上的休克疗法实际上严重地损害了俄罗斯的经济:由于极力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转型政策,叶利钦容忍了新生金融工业寡头对国家工业和资源的掠夺与鲸吞,使苏联末期已经出现的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尖锐化。叶利钦执政的8年,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却导致俄罗斯付出了经济持续衰退、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国力下降的代价。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叶利钦执政的8年间,俄罗斯的GDP下降了50%。目前俄罗斯人的收入还不到美国人的10%,有1/3的居民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普京指出:“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他警告说:“目前俄罗斯民族的忍耐力、生存能力和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叶利钦在谈到俄罗斯向经济转型的困难处境时也承认:“我们离开了河岸,却被困在河中央,无法到达对岸。”

在外交上,叶利钦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由于西方国家在“8·19事件”中给予的巨大的道义支持,也由于急于融入西方社会的心态和需要,俄罗斯独立之初实行了向西方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西方国家很快就给叶利钦泼了一大盆冷水:经济援助迟迟不到位,针对俄罗斯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政策迟迟不消除,在心态上仍对这个曾经庞大的帝国抱有怀疑和戒备。于是,在经历了短暂的全面亲西方外交之后,叶利钦开始着手调整俄罗斯的外交,实行“双头鹰外交”,即在强调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注重改善与独联体国家以及东方国家的关系,多管齐下,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叶利钦执政的8年堪称中俄关系的“蜜月期”。叶利钦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为中俄友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叶利钦任总统期间,中俄关系上了三个台阶:1992年12月两国宣布“互相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

“我不应该阻碍历史进程的发展。当这个国家拥有一个更坚强的人能够胜任总统,我没有理由等待,这不是我的性格”——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在向全国发表新年讲话中突然宣布辞职,把时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的弗拉基米尔·普京推上总统之位。总统作为国家元首自愿辞职,这在俄罗斯近代史上尚属首次。同时,叶利钦刻意选择在20世纪的最后一天宣布辞职,寓意深远。

2007年4月25日,俄罗斯为叶利钦举行了国葬,俄罗斯总统普京、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以及包括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在内的多位国外政要参加了葬礼。普京指出:“我们悼念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他高尚卓越的意愿,他的‘照看好俄罗斯’的教导将永远成为我们的精神风范和政治目标。感谢鲍里斯·叶利钦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拥有新宪法的自由民主的俄罗斯。”

篇13:唐诗《送别》

送别

作者:刘商朝代:唐体裁:七绝 灞岸青门有弊庐,昨来闻道半丘墟。

篇14:唐诗《送别》

送别,送别灵一,送别的意思,送别赏析 -诗词大全

送别

作者:灵一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凭高莫送远,看欲断归心。别恨啼猿苦,相思流水深。

翠云南涧影,丹桂晚山阴。若未来双鹄,辽城何更寻。

篇15:唐诗《送别》

送别

作者:杨凝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樽酒邮亭暮,云帆驿使归。野鸥寒不起,川雨冻难飞。

吴会家移遍,轩辕梦去稀。姓杨皆足泪,非是强沾衣。

★ 送别 王维

★ 送别名句

★ 《送别》说课稿

★ 送别短信精选

★ 王维送别

★ 《送别》读书笔记

★ 王之涣《送别》原文意思赏析

★ 王维古诗《送别》赏析

★ 《送别诗》翻译赏析

篇16:《长亭送别》

【关键词】《长亭送别》;离愁;别恨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这折戏中,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书生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曲词,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别离图,刻画了在送别时莺莺柔肠百结的心绪。她身为相国的女儿,为了自身的爱情幸福曾做出了不懈的抗争,刚刚获得片刻的欢愉转眼又要分别。莺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此恨谁知?”这悲苦的滋味全融入一个“恨”字中。

一、“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头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一曲“长亭送别”几乎可以视为“一首动人心魄的抒情长诗”,借以景物描写来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其笔下的景语无不可视为情语”,能够“准确而生动地揭示戏剧主人公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其情景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

莺莺前往十里长亭送张生。一路上,她眼见到蓝天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些暮秋时节的景致,怎有心思去消受呢?一句“西风”凄紧,点染出萧瑟寥落的寒意,生动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忧郁心情。这离愁别恨溢满心头,化作“离人泪”,在清秋之晨滴滴染醉了“霜林”。以“染”至“醉”,形象地传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作者又捕捉来“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将开始!此时,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无怪乎金圣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

二、“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长亭离宴,莺莺眼里又是“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这是离愁别绪在心里进一步的郁结。情景寂寥,心情凄苦。这岂不生“恨”意吗?

酒席上,莺莺看到张生“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他阁泪汪汪不敢垂”“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一幅失魂落魄的模样时,心里万般怜惜和痛苦。只因老夫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使他们“昨夜成亲,今日别离”。这一切又怎不令她生“恨”呢?

一曲“上小楼”更是耐人寻味。“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痛苦的别情已使自己“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牵肠挂肚的相思,使自己“眼底空留意”,更甚者“险化望夫石”。

而眼前“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分离”,她多么盼着与张生二人一起“举案齐眉”“共桌而食”。可是母子当面,又怎能亲亲耳语,相依相偎?心里的煎熬使得酒食似土泥,玉醅化作相思泪。莺莺哪里还有心思吃茶饭呢?“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这“肠胃”都让辛酸与苦恨填塞满了。黯然销魂者,唯“恨”而已。

三、“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是夸张兼比喻。它把莺莺的离别之情推向最高峰,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极恨绝呢?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在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莺莺面对即将赴考的张生,百感交集,肝肠痛断。

这是因为在她心目中,“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公开地表明了“莲开并蒂”比“状元及第”好得多。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饱含着对张生的期许和相思。“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张生一句“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更加重了莺莺的“心病”。这“心病”,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对礼教的反抗在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

“晚来闷把西楼倚”,眼见得这“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两幅图景叠加成了“倚楼远眺望人归,惟见夕阳古道不见人”的寂寥凄苦的场景。此景虽是莺莺“虚拟”的,但也正是日后可能的实景。接下来“三煞”中“归家若到罗帷里,……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亦复如此。可“这忧愁诉与谁”?

四、“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张生远去,莺莺独留,人远山遥,含情凝望:青山起伏、疏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冉冉西下、古道寂寥荒凉、禾黍离离、秋风习习、凄切的马嘶……这一幅秋阳夕照图瑰丽而苍茫。莺莺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见征马在残阳里闪现,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她的心里又是怎样的苦楚呢?景随人远,情随恨长。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日也。”(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来时甚急,去后何迟?”只因“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烦恼”郁结在莺莺的心中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这遍人间的离愁别恨啊,小小车儿怎能载得动?这恰如“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宋人石孝友《玉楼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武陵春》),可见“愁恨”是车、马、船所不能承受的。让这深重的愁恨,由莺莺一人来扛。这只能是一种“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的痛苦折磨。

所以,“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上海市公务用车定点维修政府采购框架协议下一篇:两位数的加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