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2024-07-23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精选8篇)

篇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2012年06月30日—7月02日,北京联合智业对我司环境管理体系运作一年之后进行了为时两天的监督审核;验证组织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有效运行,以确定是否推荐保持认证注册资格,依据是GB/T24001—2004idt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环境体系各层次文件,审核涉及的部门有管理层、铸造质量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办公室、营销公司、技术部、总调度、铸造事业部、加工事业部、加工质量部、财务部及办公区域、食堂、库房的巡视,审核结果为:推荐保持认证注册资格。

这次审核结果是通过审核了,审核老师也对我司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但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各相关部门对手册和标准的理解不够需加强学习

二、环境内审员的能力需要加强

三、文件管理需要加强,例如:环评报告的验收查不到,由于人员流动没有交接仔细产生

四、管理评审报告的输入材料的欠缺如:绩效方面、五、法律法规有过期的现象,需要责任部门及时更新国家、地方、行业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部分组织调整有变动,职责和接口要分清(建议组织架构要细化到个人)

七、工业园内缺少车辆进厂不能鸣笛、限速等标识

八、员工的三级教育要跟上

九、老设备和新设备资料要建档(如图纸和线路图、说明书等)

十、各项检查的内容要多一点关于环境的内容

十一、管理评审要根据每年的总结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十二、此次审核开立书面轻微不符合两项如下:

1)管理方案时,发现车间正在对浇注机和再生砂设备进行改造、,对浇注机改造其目是:为减少废渣的排放,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减少烟尘的排放和人员的劳动强度。对再生砂设备进行改造其目:是为了砂子的重复循环使用,节约能源,达到铸造废砂零排放的目的。但提供不出制定的管理方案的证据。不符合标准中4.3.3条款关于“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a)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的要求。

2)车间垃圾分类不够细致,有个别垃圾混装如:公司将油棉纱等危险固废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查看车间外部固废分类箱3个,标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实际并没有进行分类,不符合GB/T24001-2004标准4.4.6条关于“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其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要求(书面不符合项之一)。

在这里,也再次强调,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各责任部门应该更加积极面对,发现问题后,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及时有效地给予纠正,对于潜在的问题,及时做出预防措施。至于其他暂时没有发现的问题则要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工作态度,与其他部门一起按照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继续踏踏实实将工作做好,将记录填写好,将文件资料保存好。在工作中,大家相互间交流心得体会,利用

PDCA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不断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最终达到标准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将我们的工厂建设成为绿色生产的花园式工厂。

报告人:刘宏艳日期:2012.07.04

篇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二○一二)

XXX环境监测站二○一 二年 十一 月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

(二○一二)

编 写 人: X X X

审 核 人:X X X

签 发 人:X X X

XXX环境保护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

(2012)

XXX环境监测站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工作的要求和2012年内审计划安排,于2012年11月12日-12月3日对本站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集中式的全面审核。

一、内部审核目的

通过对质量体系开展内部审核,验证其运行是否符合质量体系文件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以促进质量体系规范有序的运作。将内审结果作为管理评审输入,以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

二、内部审核范围

本次内部审核主要是针对新制订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首次进行的内部审核,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评审程序,对照评审准则19个要素、75条、180款,对我站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逐条审核,审核范围包括我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分包、服务和供应品采购、合同管理、申诉和投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记录、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监测分析方法、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样品采集、样品管理、样品分析、质量管理、监测分析结果与报告等。

三、内部审核依据

1.《2012年XXX环境监测站质量保证计划》。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3.XXX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4.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四、内部审核方法

通过查阅记录/报告/文件、现场检查、调查验证、与受审部门责任人及有关人员交谈、提问等多种方法

五、内部审核组构成

组长:XXX 成员:XXX、XXX

六、内部审核程序

1.提出内部审核计划

质量负责人安排开展我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质量管理室编写审核实施方案,形成站内正式文件并发放相关科室。2.成立内部审核小组

我站本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小组,组长由质量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由内审员担任。内审员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前首先熟悉内审所依据的文件,熟悉评审准则。

3.首次会议 质量负责人主持召开首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会议,申明审核的目的及内容,明确审核依据、审核范围,布置各内审员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对内审员提出内部审核的原则和相关技术要求。4.正式审核

审核开始后,内审员对照评审准则19个要素、75条、180款,对我站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逐条审查,通过现场观察与核查,与被审核科室工作人员面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由负责该项工作的内审员填写不符合项事实陈述情况,列出审核查出的不符合项,填写内部审核记录表,并由被审科室主任签字确认。5.制定纠正措施

被审科室负责提出内审查出的不符合项的具体纠正措施和完成时间。6.末次会议

质量负责人主持召开内审末次会议,确定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及被审科室提出的纠正措施及完成时间是否符合要求。7.跟踪验证

被审出不符合项的科室负责落实纠正措施,内审员督促被审科室完成纠正措施,并记录不符合项跟踪验证情况,填写不符合项跟踪验证报告表,由质量负责人批准。8.内部审核报告

在内部审核基础工作完成后,由质量管理室负责编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质量负责人审核报告。9.文件归档

内部审核报告经质量负责人审批修改后归档。

七、内部审核日程

1. 11月12日召开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首次会议,宣布审核组长及2位参加本次审核的人员,强调了审核的原则,并明确分工审核任务及确定受审部门联系人,宣布审核正式开始,布置具体工作。

2. 11月13-14日展开正式审核,查找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不符合项,填写内部审核记录表。

3.11月15日上午制定纠正措施,被审科室负责提出内审查出不符合项的具体纠正措施和完成时间。

4.11月15日下午召开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末次会议,总结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的开展情况,通报所查出的问题,肯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符合准则的地方。

5.11月23日前完成整改工作,由质量管理室组织内审员进行跟踪验证,填写不符合项跟踪验证报告表。

6.12月3日质量管理室向质量负责人提交“XXX环境监测站2012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作内审总结。

八、内部审核不符合项和所涉及科室

1.实验室:个别监测人员暂时无上岗证。上述事实构成不符合项,不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八章 技术要求部分、人员要素、5.1.2 所有从事样品采集、样品管理、样品分析、仪器设备操作等的监测人员必须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考核合格,持证上岗。2.实验室: 有时在采样现场没有及时填写采样记录,上述事实构成不符合项,不符合《质量手册》第五章 管理要求部分、记录要素、4.8.5.2条所有记录应客观、真实、完整、清晰、准确和原始,不得随后补记。采样现场采样记录填写不完整。上述事实构成不符合项,不符合《质量手册》第五章技术要求部分、样品采集要素、5.6.5.2条 采样人员在采样现场应做详细的记录,包括企业生产工况、环境和采样条件、采样时间、点位、采样人等,必要时画出采样点位示意图。

3.业务管理室:制定2012培训计划不详细。上述事实构成不符合项,不符合《质量手册》第五章 技术要求部分、人员要素、5.1.4.2 根据各科室人员培训需求,由质量管理室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4.质量管理室:全程序质量控制次数较少。上述事实构成不符合项,不符合XXX环境监测站2012年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计划和《质量手册》第五章 技术要求部分、质量控制要素5.7.6条...质量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采取全程序的质量控制,以保证监测工作和结果的质量。

5.办公室:与检测质量有关的采购物品部分没有验收更没有验收记录。上述事实构成不符合项,不符合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第4章 管理要求部分、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要素4.4.4.3本站采购的供应品经过验证,符合质量要求之后投入使用...6.办公室:对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提供服务的供应商部分没有进行评价,更没有保存评价的记录。上述事实构成不符合项,不符合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第4章 管理要求部分、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要素4.4.4.4对影响监测质量的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提供技术服务的供应商进行能力和质量评价...九、内部审核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及整改情况

内审组成员经过认真的汇总与分析,本次审核未发现严重不符合项,一般不符合项6项,涉及的要素为4个技术要求的要素、两个管理要求的要素,共涉及4个被审核科室。在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所涉及的各被审科室纠正措施已经基本完后,负责审核的内审员进行了跟踪验证,确认已经完成纠正措施后填写了不符合工作纠正跟踪验证报告表。

十、内部审核情况综述

本次内部审核在计划的审核范围内完成了相应的审核工作,通过本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对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内审工作查明我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质量方针得到了贯彻执行,实现了我站制定的质量目标,对规范我站的监测行为,提高监测分析水平,保证数据正确可靠,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内审证明我站有充分的技术能力提供相应的监测分析服务,体系运行对实际工作具有可控性,工作质量得到了保证。

下面将评审准则与我站的质量管理体系逐条对照评述。1.组织:我站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组织和运作方式可以保证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岗位都设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我站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近半年的运行中表明它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虽然在本次内部审核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我站的管理工作、技术工作、支持服务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保证了监测分析工作的有效开展。

3.文件控制:我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已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和管理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

4.人员:我站监测和管理人员在业务技术上能按其业务技术水平承担相应的工作,能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人员技术档案较齐全。个别同志没有上岗证,应暂时离开监测岗位,经过培训考核取得上岗证后再担任日常的监测工作。

5.设施和环境:我站实验室的设施、场所、通风、照明、消防、安全基本能保证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

6.仪器设备:我站现有的仪器设备能满足监测分析工作的需求,仪器设备均建立了独立的档案,贴有三色标识。在日常工作中按我站的质量管理要求对仪器进行维护和填写使用记录。

7.标准物质:按照制定的计划购置、管理和使用标准物质。8.量值溯源:按评审准则要求我站应该每年制定仪器设备检定计划,对未检定的进行检定,仪器设备按照我站的质量管理规定,定期进行校准,用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

9.监测分析方法:我站使用的监测分析方法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或是环保的行业检测方法和行业推荐方法。

10.样品采集、管理与样品分析:我站采集的样品均有唯一标识,有详细的采样送样和接样记录,样品按要求进行贮存。我站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监测分析方法开展监测分析工作,按规定的数理统计方法对监测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1.记录:我站的技术和质量记录大都能按规定填写,包含的信息以保证再现,记录能按时按规定存档。

12.监测分析结果与报告:我站的检测报告是全省统一的规格,数据是按照行业质量保证规定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并经过三级审核,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包含的信息全面,对客户的分析数据按保密规定执行。

13.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我站要对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试剂和其它消耗品的购买加强验收,积极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以确保我们购买的供应品质量的可靠性。

14.纠正和预防措施:我站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制定了相应的纠正措施,按时进行了落实,并由内审员进行了跟踪验证。15.质量管理:我站年初制定了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对全年将要开展的监测分析工作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落实,保证了我站完成的监测分析工作及提供数据和报告的准确可靠。

十一、内部审核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经过对我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适应性和有效性的内部审核,对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我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共发现6个不符合项,这些不符合项已经过各相关科室主任签字确认,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并随后进行了整改,在整改完成后由内审员进行跟踪验证,确保纠正措施完成,并由质量负责人签字认可。本次内部审核共查出不符合项6个,说明我站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日常运作中还有个别不相适宜的地方,这些问题在本次内审中被发现并得到了及时纠正,可以确保我站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内审组一致认为,本站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经站长批准发布实施的管理体系文件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管理体系策划符合本站的实际,制定的质量方针明确,目标适宜,围绕方针、目标、指标开展体系运行和技术运作是充分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能满足要求,人员到位、职责落实较好。本站的管理体系是适宜的、有效的,不存在体系性的不符合,没有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具有防止不符合工作发生的能力,本站的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内审组长宣布本次内审顺利完成。

2.建议

1、站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各科室加强管理体系文件学习,使本科室人员熟悉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确保本站2013年通过计量认证评审。

2、加强本站的内部管理,加大对全站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作用,质量管理室对实验室的条件与控制进行定期检查,进一步规范我站监测分析工作的运行程序,确保他们具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工作能力。

3、加强资源投入,增强全站人员个人责任感;

十二、报告发放范围

本内部审核报告发放到站领导、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

十三、报告发放责任科室

篇3:浅谈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

1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定义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 一般是指按照海洋环境监测计划 (或方案) , 在完成现场调查监测、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评价等工作后, 将海洋环境评价工作的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逻辑地表达各项评价的结果, 以报告书 (或文件) 的形式对海洋环境质量作出概括性的、准确的、客观公平的结论的技术性文件[1]。根据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一般包括有:《海洋环境监测报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海洋倾倒区选划 (增量论证) 报告》《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和《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这项监测工作的过程包括了各个不同的工作阶段, 且监测项目多, 涉及专业面广, 决定了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是一件复杂而繁琐的工作。

2制定审核制度

为了对外提供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 各监测机构首先应从体制上考虑问题, 建立监测报告的审核制度, 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质量审查机制, 落实职能部门, 明确报告审核职责。审核制度的建立一般包括:审核的程序、审核人员要求、审核的内容和报告批准等内容。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把关, 监测机构成立由技术负责人牵头组成的监测报告内审专家组, 经内审专家组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合格, 送批准人签字后, 方可对外提供。例如, 国家海洋局于2009年4月13日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若干意见》, 针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审核作出明确规定, 要求各具有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的单位须建立和健全论证报告内部审核制度。

3建立审核程序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完成后应立即启动审核程序, 尽快完成报告的审核工作, 报批准人批准后对外发布。一般来说, 监测报告的审核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3.1成立内部审核专家组

由本机构具有一定资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组成, 也可聘任外单位的专家人员。

3.2报告审核

根据监测报告性质和类型, 一般可采取会议审核和咨询审核两种方式。对于监测内容较全、涉及专业面广的重要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报告, 采用会议审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和严肃的审查, 会上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书面修改意见, 根据意见组织编写人员逐条修改, 完善监测报告;而对于监测内容较少的小型监测报告, 可采用咨询审核的方式进行内部技术审查, 收集各审核专家的书面修改意见后, 由报告编写人员按要求进行修改。

3.3报告批准与发布

经过反复多次的慎重审核、修改和完善后, 送报告批准人 (一般为监测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 批准后, 对外发布或者提交委托人。

3.4监测数据审核程序

监测数据是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前提和保障, 是监测报告编写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 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三级”审核程序[2]。

一审:由质量监督员 (或科室负责人) 对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

二审:由数据审核 (或质控) 部门对《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 对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或者数据记录应附修改意见后退回, 并要求重新编制, 必要时则应重新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甚至重新开展监测工作。

三审:由监测机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 审核结果无误, 签字后 (并明示其职务) 进行结果的报告。

4审核人员资质

审核专家组一般由3~5名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 能覆盖监测报告涉及的各专业领域, 如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等。

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 长期连续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达8年以上;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具备对监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

监测报告批准人 (授权签字人) 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体系管理程序;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熟悉监测报告的审核签发程序;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等。

5审核内容

5.1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监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 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与项目、采样方法、站点布设、评价方法等;根据不同的海洋工程性质正确选取监测内容与项目, 根据污染特征物正确选取评价因子。具体应以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各监测技术规程为审核依据, 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等。

5.2监测报告的数据

5.2.1 数据的可靠性

采样分析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是否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 如使用非标准方法 (仪器说明书、自行研究设计) , 在使用前应经过方法确认。以上均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提高监测数据出门合格率的必要条件。

数据处理要符合方法标准规范的要求, 按照规范进行数值修约和保留有效数字, 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符号规定、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统计和评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如监测项目有未检出现象时应按约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 对可疑数据、离群数据和异常值是否按《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别等。各项质控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如空白值、精密度、准确度是否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5.2.2 数据的相关性[2,3]

结合现场采样情况, 分析在同一站位、同一次监测中, 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相互关系项是否吻合、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从而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某些研究表明, 在海洋环境中溶解氧 (DO) 、化学需氧量 (COD) 以及生化需氧量 (BOD) 3项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4], 同一水样中COD>COD Mn, COD>BOD5 , 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小于总氮浓度。

充分利用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临界性数据要进行详细的审核, 即对环境标准附近的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 防止由于小的失误, 导致监测结果质的变化。

5.3监测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均有具体的编写内容要求, 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等都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规范性规定。但是, 依据海洋工程或者监测工作的特点和监测的具体内容, 可对个别章节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于监测报告内容的审核, 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审查, 各章节内容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与技术文件规定的报告内容一一对应, 求全不缺;数据要翔实, 分析要透彻, 论述要求既要有深度, 还要有广度, 纵横结合, 论证充分;各章节间应相互联系, 前后不矛盾, 思路清晰, 逻辑严谨;文字表述要求做到, 文字简练, 意思明确, 语句通顺。

5.4测报告格式的统一性

监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统一编制, 审核时按要求执行。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 (210 mm×297 mm) , 封面各行文字间距应适宜, 整体保持美观;封里1分行写清: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封里2一般为监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彩印件 (A4规格) ,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大型报告还应有封里3 (各专题报告名称、协作单位全称、负责人) 和封里4 (报告各个章节的编制人、审核人) 。监测报告最后还应有附件、附录、参考文献等。

5.5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的符合性[2]

审核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是否符合, 主要包括:监测项目是否完整;监测方法是否为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 如使用非标准方法是否经过客户的确认;分包项目是否经过客户同意, 监测报告中是否明确说明;合同中客户要求的其他信息是否在报告中体现;非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项目在监测报告使用计量认证章 (CMA) 时, 必须标注清楚等。

5.6监测报告结论的正确性和评价的合理性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结论部分的审核, 应把握结论与建议是否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基本要求。

结论应做到:文字简洁、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篇幅不宜过长, 建议要结合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工作措施, 到位, 可行, 可操作性强。

(2) 客观、公正。

应在全面分析各项目监测数据和充分论述、概括、总结全部监测评价工作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给出结论。

(3) 观点明确、科学准确。

根据监测数据和适用的评价标准, 得出合理的结论, 观点表述清晰、准确、完整, 用语要明确规范, 不用“可能”“大概”“基本上”等模糊语言, 并尽量减少产生误解和误用的可能[2]。

摘要:监测报告的审核是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最后环节。文章结合日常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报告审核的工作实际, 从审核制度、审核程序、审核人员资质、审核内容等方面, 对监测报告的审核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监测报告,审核,制度,程序,人员,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现明.海洋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0.

[2]李月娥, 李昌平.试论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J].污染防治技术, 2006, 19 (1) .

[3]刁风鸣, 陈萍.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4, 6 (3) :43-44.

篇4: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质量负责人XXX

XXX环境监测站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工作的要求和2010年内审计划安排,以《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及我站发布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为依据,于2010年11月11-12日对XXX环境监测站自2009年11月首次通过计量认证以来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情况进行了集中式的全面审核。

为做好本次内部审核工作,本次内部审核工作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审核实施前,内审组组织内审组全体人员学习站的管理体系文件,同时结合以往的内审情况,交流切磋体系审核的体会、审核要点以及审核的方法、判标合理性等,理清了在审核过程中模糊概念;对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法和审核技巧有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就如何合理选择抽样的样本、审核记录、不符合项事实描述均作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做好内部审核前的准备工作,以此来提高管理体系内审活动的有效性。审核前各审核组长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我站发布的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内审检查表,于11月11-12日对我站管理体系认可准则所涉及的所有要素、覆盖的部门、场所和涉及的人员实施了全面的审核。

首先,由审核组长主持召开了首次会议,向受审核方介绍了本次审核的方法,传达了审核计划,申明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强调了审核的原则,双方对不清楚的问题交换了意见,随后审核组分2个小组先后到站4个科室进行了现场审核,内审员采用面

1谈、提问、现场查看、调阅文件资料等方式,对站长、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人签字人、监测室、分析室、质控室和办公室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与审核,对各部门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将检查结果详细地记录在事先准备的内审检查表中。

内审中,内审组对以前审核中发现不合格项的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2009年管理评审中提出的问题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内审组发现本站建立的管理体系文件是一套文件化的完整的受控的体系文件。从2个内审小组的内部审核情况来看,站管理体系的质量方针、目标在相关场合用不同的方式得到了宣贯,站的管理目标已经分解到各部门,以保证站管理目标的实现。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体系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全体人员对于体系文件的内容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主要问题是员工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体系的相关要求及规定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对体系的一些细节要求方面执行情况还不是很好,比如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的管理、现场的管理和原始的监测分析记录填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内审组成员经过认真的汇总与分析,并按照文件规定,对各部门在体系文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出了不符合项报告,共开列不符合报告9项。审核组要求各受审核部门在规定要求的时限内认真地分析不符合发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并认真地实施纠正,对未来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提出预防建议。审核组在末次会议之前与被审核部门进行沟通,通报

了本次审核的结果,随后召开了本次内审的末次会议,审核组长宣布本次内审在管理者代表的指导下,审核前各部门负责人在内部进行了动员,使全体人员能认识到审核的重要性,在被审核部门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全体内审员的努力,审核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审核结束后,审核组要求各部门负责人继续加强管理,办公室应组织相关程序内容的培训,监测室和分析室分别做好现场环境和设施管理工作,质控室要加强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和监督,使本站管理体系在有效控制下保持正常运行,促使本站真正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本次内部审核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次内审按部门采取集中的方式进行审核,多个要素重复检查,其缺点是深度不够。而且本次内审是我站管理体系2009年通过实验室资质认证以来的初次内审,内审组的审核经验欠缺,编制的检查表有片面和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内审中需不断改进,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本次内审组成员经过认真的汇总与分析,本次审核未发现严重不符合项,一般不符合项6项,涉及的要素有2个管理要素和1个技术要素,涉及4个被审核科室。具体的不符合项统计见“内部审核不符合项分布表”。

通过开列的不符合项来看,部份科室对体系文件的学习还不够到位,致使实际工作与体系要求不相符,在原始记录填写方面还存在漏写、空项、涂改和记录数据不规范等情况,产生的问题有许多是共性的。所以,要通过进一步认真学习评审准则和质量

体系文件,加深认识和理解,管理部门落实好各项质量职责,部门负责人加强监督,保证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监测工作持续改进。审核组要求各受审核部门在规定要求的时限内认真地分析不符合发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并认真地实施纠正。不符合项的责任部门必须于11月15日前制订出纠正措施计划,确定完成整改纠正措施的时间,并交内审组。审核组长组织做好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的跟踪验证工作。

改进的建议:

1、领导要重视程度质量管理工作,认识到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特别对重大项目管理过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控制好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关键点,不断提高本站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2、加强本站的内部管理,对本站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不断提高本的管理水平,通过持续改进,加强监督机制,使本站监测工作不断进步,使本站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正常有效运转。

篇5: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第一阶段审核

1月5日—6日,恒田印染公司接受了美国AQA公司高级审核专家组对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QMS)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EMS)认证第一阶段的现场监督审核,并顺利通过。

现场审核的首次会议上,审核组长高级审核员吴豫老师介绍了此次审核的目的、范围及审核具体安排,恒田印染公司总经理魏来德对审核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也希望本次审核能够对我公司的质量和管理工作起到督促及指导作用。管理者代表蒋德君、宋育亮,及各被审核部门负责人、质量环境内审员也参加了首末次会议。

通过与公司领导层座谈,审核组对我司的基本概况、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各个部门的现场察看,审核组了解了我公司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和相关管理流程,对我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环境管理体系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最终认为我公司的QMS及EMS实施程度基本符合要求。经对我公司《质量手册》评审后认为其覆盖标准要求,基本具备可操作性,体现了组织特点。最后提出8项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评审改善意见,要求将以上问题按意见整改完毕后方可进行第二阶段审核。

此次审核结束后,魏来德总经理对审核组提出的问题表示认可,并保证于2012年2月中旬前整改到位,争取第二阶段审核顺利进行。双方还就第二阶段审核的范围做了进一步确认。

篇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一)http://www.shenheyuan.net

2011-01-05 来源:国家注册审核员网

GB/T24001-2004标准的核心要素从4.1~4.6共18个。其中构成环境管理体系主体框架、实现4.2环境方针的关键性、专业性要素有以下7个,须由专业审核员审核。这7个要素包括:4.3.1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指标和方案,4.4.6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

上述要素分两个阶段审核,第一阶段重点审核要素4.3.1、4.3.2和4.3.3,第二阶段要对上述要素进行全面审核。本文介绍了专业审核员在审核7个专业性要素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4.3.1 环境因素 1.识别的充分性

只有充分识别环境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明确体系控制的对象,为体系建立打好基础。审核组织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1)三个对象:活动、产品和服务。活动包括组织的主过程和支持性系统及其设备的运行;产品和服务包括组织所使用的和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两种管理权限:组织能控制的,能够施加影响的。3)两种类型: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从环境索取能源资源。4)三种时态 :过去、现在和将来。

5)三种状态 :正常、异常(包括关闭和启动)的运行条件,以及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6)对环境全部影响的八种情况: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向土地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物和副产品,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在分两个阶段审核时,主要在第一阶段审核;第二阶段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强深度,重点是组织与环境有关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在各个环节上是否有遗漏,容易遗漏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产品中的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影响,如能耗水平、物耗水平(汽车每公里耗油),污染物排放水平(汽车尾气排放)等;二是产品废弃后的环境影响,如产品中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的使用,产品中有害材料的回收管理等。

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例如,汽车运送货物有:噪声、尾气排放和油耗;建筑施工有噪声、扬尘、固废和水、电消耗 ;设备安装调试有噪声、固废、电耗等。

2. 重要环境因素的适宜性

重要环境因素的适宜性,是由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过程的符合性和评价结果的适宜性保证的。

1)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合理的评价方法不会遗漏重要环境因素,且针对同一组织,由不同评价人员实施,能得到相同的评价结果。目前,还没有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组织自行选择并在程序文件中规定。审核组织选择和使用的评价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和当地环保的特殊要求;环境影响的范围、规模、严重程度和发生的频次;内外部相关方关注的程度,包括对组织公众形象的影响;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及组织的经济承受能力。

2)评价过程的符合性

抽查各类环境因素的评价记录,评审实际评价过程按程序规定的评价方法实施的程度。

3)评价结果的适宜性

评价结果,应列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审核评价结果的适宜性,就是确认该清单对组织的适宜性,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是否包含该行业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影响 ;与组织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证明文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的一致性;与组织现场环境管理情况和经验的符合性。

3. 更新的及时性

当出现有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项目,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以及产品和服务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无论是期望的还是非期望的),应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更新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二、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识别的全面性 查是否包括了以下要求:

1)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2)我国已签订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

3)行业政策、规章和标准,以污水排放为例,行业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4)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

5)认证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

容易遗漏的一是地方标准,在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方面,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 ;二是产品的技术性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如《纺织品的安全技术标准》。

2. 要求的时效性

清单中每一项要求都应有开始实施日期,以免使用过期作废文本。3. 要求的获取

清单中每项要求都应有文本。4. 要求的应用

清单中每项要求应用于组织的什么环境因素,对定性的要求落实到条款号,对定量的要求要落实到时段(如果有)、类别和(或)级别。例如: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2002年3月15日实施,应用环境因素是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使用危险化学品适用法规条款号是第十五条到第二十五条,共十一条 ;2)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1990年1月1日起实施,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是厂界噪声,工厂处在工业区,适用标准III类。

5. 要求的更新

当组织的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更新后,应对变动部分及时按上述识别、获取和应用,更新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三、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1.查组织的目标和指标

1)是否考虑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是否制定了目标和指标。2)是否考虑了重要的环境因素,不要求所有重要环境因素都制定目标和指标,但对应通过技术措施、资金投入、配备硬件才能降低环境影响的,必须制定目标和指标。3)是否符合环境方针及三个承诺。

2. 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建立了相应的目标和指标及其能否保证组织目标、指标的实现

1)目标、指标是否合理,是否可测量。2)组织制定的实现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包括技术措施和方法是否合理充分。3)方案是否规定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完成的时间表。4)抽样、现场观察目标、指标和方案的执行情况。

四、4.4.6 运行控制

1.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下述运行和缺少程序可能导致偏离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是否制定了程序。

1)项目建设。2)设计和开发。3)制造过程。4)包装和运输。5)原材料的运输和贮存。6)危险化学品的管理。7)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管理。8)设备维护和动力供应。9)节能降耗。

2.程序中规定的运行准则是否包括运作活动和运作结果的准则。运作结果如有法规或标准要求,是否列出限值作为对运作过程的输入。如上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I级的,限值为昼65,夜55dB(A)。

3. 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否制定了程序,并审查通报供方和合同方的记录。

4. 抽样、现场观察审查程序的执行情况。对危险废物接受处理的外部组织,应提供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保持危险废物交接记录。

五、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1.查组织制定的程序是否包括标准使用指南A 4.7 a~m适用的内容。

2.查应急准备和响应设备清单及对设备的检验维护能否确保随时进入工作状态。3.查定期检验程序的情况或演习,如消防演习记录及对其结果的评审和发现问题的跟踪措施。

4.查定期评审程序和必要时的修订情况。

六、4.5.1 监测和测量

1.是否对重要环境因素的各岗位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如污水处理站,在污水处理后对排出水的pH、SS和COD等的检测。

2.对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结果的监测。如污染物的减排,节能降耗效果等。3.运行控制程序及规定的运行准则执行情况。4.环境方案执行情况对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5.环境监测设备的校准、验证、维护及其记录的保存。6.监测发现问题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及其跟踪。

七、4.5.2 合规性评价

1.评价人员是否具备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评价程序和技能,是否获得了有关要求执行的记录。

2. 评价方法是否对定性要求依据适用的法规条款查证据;对定量要求查过程控制效果,可用组织监测的结果;而查组织合规性评价,必须用环保部门监测报告;各种证据是否充分。

3. 评价内容是否覆盖了整个被审核的时期,及已识别出的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篇7: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1 关注法律法规的要求

日用玻璃行业既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源、能源的浪费问题突出, 因此在现场审核时, 审核组首先要关注的是法规要求。

在“十二五”规划中, 日用玻璃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生产总量:规模以上日用玻璃生产企业日用玻璃制品及玻璃包装容器产量年均增长8%~10%, 到2015年日用玻璃制品及玻璃包装容器产量达到3 000万吨左右;二是节能减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千克标煤/吨产品) 累计下降13%左右;单位产品CO2排放 (千克CO2/吨产品) 累计减少18%左右。根据上述要求, 审核组在审核时的关注重点要从“量”转向“质”, 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的关系。现场审核时应关注企业如何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不单纯追求扩大产能;如何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方面进行管理。

日用玻璃生产过程是以煤、重油、天然气、电等为能源, 以石英砂等矿物原料为主, 纯碱等化工原料为辅, 在窑炉中经1 400℃以上高温熔化、澄清、均化、冷却等工艺过程, 并经成型、退火、检验、包装等设备加工成最终产品。因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12月30日对日用玻璃行业进行了准入要求, 发布了《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 这就要求审核组在现场审核时要考虑受审组织是否符合准入条件的要求。能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基本条件。

2 关注现场审核情况

以曾经审核过的日用玻璃组织为例, 对现场审核时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承德XX玻璃有限公司建于1954年, 有五十多年玻璃设计、生产、经营历史, 主要生产高档玻璃葡萄酒杯、平底酒杯、各种烈酒杯、啤酒杯等, 有高透明无装饰玻璃产品、各种颜色装饰和金饰、彩饰、刻花、喷砂、贴花等深加工装饰产品, 产品远销北美、欧洲等国家。

现场审核时, 首先要了解该组织布局以及是否有新、改扩建项目, 布局是否符合准入条件的要求。该组织未位于风景名胜区附近, 远离承德避暑山庄, 周围居民为公司职工, 还有一座监狱, 附近居民较少, 无国家核准的耕地红线范围内的农田保护区, 符合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中的项目布局要求。另外还要考虑改扩建时环境评价报告或环境评价表和环境评价验收中的要求, 因为环保局会从环境法律法规要求方面对组织的环境进行要求, 这是审核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依据。

其次要了解该组织的主要生产装备。本组织的生产设备有进口全电玻璃熔炉4座。该组织虽然未位于风景名胜区附近, 但当地环保局还是要求该组织进行清洁生产, 为此该组织将原有烧煤的熔炉, 改为烧重油的熔炉, 最后改为全电熔炉。审核时关注是否有新建或改扩建项目, 新建或扩建的项目是否达到《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清洁生产污染物产生指标应达到《新建或改扩建日用玻璃生产项目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中的限额指标, 这也是《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

最后要考虑该组织的生产工艺。玻璃生产工艺是:配料→熔化→热成型→退火→冷加工→彩饰→检验→包装。

配料工序:审核时要考虑本组织的产品以石英砂等矿物原料为主, 纯碱等化工原料为辅, 所以粉尘的控制和原料的消耗是最主要的。虽然该组织的原料均放在仓房中, 但如何对粉尘进行控制组织想了很多办法, 周围经常洒水。还要考虑原料的合理使用, 使用时由计算机控制配比, 避免浪费。升降机料口有活动盖, 倒入原料时将编织袋放在升降机料口, 避免粉尘的无组织排放。该组织还回收利用碎玻璃加入原料中, 既节约成本, 又节约资源。

熔化工序:玻璃熔液的温度通常为1 250~1 450℃左右。在审核时要关注生产计划编制时是否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是否考虑电的消耗。本工序电的消耗是最主要的, 应将熔化工序尽可能放在非用电高峰, 尽可能减少频繁换产。审核时还要关注窑炉余热的使用。

热成型工序:该组织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该工序充分体现。工人均为手工操作, 工人的操作水平取决于组织是否能节约资源和能源, 如何节约要看组织是否有完善的工艺规程, 还要看工人是否经过培训, 是否是熟练工, 这常常是审核的关键。以人工吹制酒杯生产过程为例说明审核应关注的问题。

从玻璃熔炉中用吹管取少许玻璃熔料吹小泡, 用带有小泡的吹管再从玻璃熔炉中取玻璃熔料, 然后在整形模中进行整形, 将整形后的料坯放入模具中吹制。吹制是玻璃杯成型过程最为关键的环节, 吹制技艺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玻璃杯的光亮程度、壁厚的均匀程度, 所以一般从事这个工序工作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匠师, 在取料过程中所行走的工艺线路都是最佳线路, 相互之间也不会碰撞, 体现了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理念。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非常重要。熔炉内温度非常高, 炉壁会变薄, 这就要求有计划地定时维护和保养, 避免出现玻璃液泄漏的情况, 因此应该有应急池和应急措施, 一旦出现问题要有应急响应, 这也是审核组现场必须关注的方面。

退火工序:退火过程是玻璃杯消除内在应力的过程。产品在退火窑中经历先高温再降温的过程, 最高点温度达540℃左右。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20~180 min, 要在退火窑中运行30 m。在模具中吹制完成后, 无挺酒杯直接进入退火窑退火, 高脚酒杯需要抻挺、做底后再进行退火。在审核时应关注温度、时间的合理配合, 也是以电的消耗为主要考虑的控制要点。

冷加工工序:冷加工阶段是口部处理阶段。在这个阶段, 分别进行切口、磨口、烘口处理, 对于口厚的产品要进行抛光处理。在审核时应关注废玻璃的回收和抛光时水的节约使用情况,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是否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及废水的排放控制是否符合本组织的要求和本地区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深加工工序:经过冷加工阶段后, 有些产品需要进行深加工。深加工的主要工艺有刻花、喷砂、贴花纸、金饰、彩饰等。审核该工序时要关注刻花、喷砂工序有无对粉尘进行控制, 贴花纸、金饰、彩饰工序对产品的自身污染有无控制, 如:有害物质限量是否进行了控制, 是否严格按《烤花窑操作规定》执行, 对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注油是否严格遵守化学用品的安全操作规程。

包装工序:各种加工完成后, 所有的产品都要逐一经过检查人员的目检、手检, 才可以进行包装。玻璃杯出现气泡、条纹、杂质、擦伤、口不平、底不平和尺寸不符合规格等缺陷的均为不合格品, 一般为报废处理, 审核时应关注废玻璃的分类和回收情况、包装物的利用和回收情况。

审核现场还应关注相关方对环境有无要求和投诉情况, 如厂界噪声有无影响周围居民等。

3 结束语

日用玻璃行业普遍存在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浪费大, 熔窑寿命短以及碎玻璃的利用率低的问题, 在对日用玻璃行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审核时, 应更加关注上述方面, 以符合我国节能、环保的相关政策要求。

摘要:日用玻璃行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浪费大, 熔窑寿命短, 碎玻璃的利用率低。通过对日用玻璃行业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法规要求的识别, 总结出审核日用玻璃行业环境管理体系所应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日用玻璃

参考文献

[1]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

篇8: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与审核员有关的原则 a)道德行为:职业的基础 对审核而言,诚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谨慎应是最基本的。

b)公正表达: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 审核发现、审核结论和审核报告应真实和准确地反映审核活动。报告在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障碍以及在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没有解决的分歧意见。

c)职业素养:在审核中勤奋并具有判断力 审核员应珍视他们所执行的任务的重要性以及审核委托方和其它相关方对自己的信任。具有必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与审核有关的原则 d)独立性: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的客观性的基础 审核员应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并且不带偏见,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应保持客观的心态,以保证审核发现和结论仅建立在审核证据的基础上。e)基于证据的方法:在一个系统的审核过程中,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审核结论的合理方法 审核证据应是可证实的。由于审核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审核证据是建立在可获得的信息样本的基础上。抽样的合理

b.注册准则2.4.1.1管理体系审核 2.4.1.1管理体系审核

理解性与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密切相关。

GB/T19011标准3、4、6章的内容 理解审核原则、程序和技术的应用 理解受审核方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关系 理解如何在受审核方组织环境中实施有效的审核 理解审核中运用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后果 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为有效和高效地实施管理体系审核,应具备的个人素质的具体表现

c.注册准则2.4.1.4组织状况 2.4.1.4组织状况

了解组织的规模、结构、职能和关系等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础知识 了解组织的总体运营过程和相关术语 关注组织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d.注册准则2.6审核员行为规范 2.6审核员行为规范要求☼

各级别审核员均应遵守CCAA审核员行为

规范。(3要7不)在初次注册和再注册时,所有申请人均应

1)遵纪守法、敬业诚信、客签署声明,表明其遵守行为规范。

观公正; 2)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声誉; 3)帮助所管理的人员拓展其专业能力; 4)不承担本人不能胜任的任务; 5)不介入冲突或利益竞争,不向任何委托方或聘用机构隐瞒任何可能影响公正判断的关系;

6)不讨论或透露任何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信息,除非应法律要求或得到委托方和/或聘用单位的书面授权;

7)不接受受审核方及其员工或任何利益相关方的任何贿赂、佣金、礼物或任何其它利益,也不应在知情时允许同事接受;

8)不有意传播可能损害审核工作或人员注册过程的信誉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9)不以任何方式损害CCAA及其人员注册过程的声誉,与针对违背本准则的行为而进行的调查进行充分的合作;

10)不向受审核方提供相关咨询。4.2内容 4.2.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概述 a.GB/T 19011-2003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 3.1 审核 audit☼

为获得审核证据(3.3)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3.2)的程度

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1: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 他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小型组织内,可以由与受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的人员进行,以证实独立性。注2: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 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那些对与

GB/T19001或GB/T24001要求的符合性提供认证或注册的机构。注3:当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被一起审核时,称为“结合审核”。注4: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组织合作,共同审核同一个受审

3.2审核准则 核方时,这种情况称为“联合 审核”。

audit criteria☼

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注:审核准则是用于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

3.3 审核证据 audit evidence☼

与审核准则(3.2)有关

3.4 审核发现 audit 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findings☼

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3.3)对照审核准则(3.2)进行评价的结果。

注:审核发现能表明符合或不符合审核准则,或指出改进的机会。3.5 审核结论 audit conclusion☼ 审核组(3.9)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3.4)后得出的审核(3.1)结果。

3.6 审核委托方 audit client 要求审核的组织或人员。注:审核委托方可以是受审核方(3.7),也可以是依据法律或合同有权要求审核的任何其他 组织。

3.7 受审核方 auditee 被审核的组织。

3.8 审核员 auditor 有能力(3.14)实施审核(3.1)的人员。

3.9 审核组 audit team 实施审核(3.1)的一名或多名审核员(3.8),需要时,由技术专家(3.10)提供支持。注1:指定审核组中的一名审核员为审核组长。注2:审核组可包括实习审核员。3.10 技术专家 technical expert 向审核组(3.9)提供特定知识或技术的人员。注1:特定知识或技术是指与受审核的组织、过程或活动,或语言或文化有关的知识或技术。注2:在审核组中,技术专家不作为审核员。

3.11 审核方案 audit programme☼ 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3.1)。

注:审核方案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的所有必要的活动。是活动

3.12 审核计划

audit plan☼

对一次审核(3.1)活动和安排的描述。是文件

3.13 审核范围 audit scope☼

审核(3.1)的内容和界限。

4个方面

注: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期的描述。

3.14 能力 competence☼

经证实的个人素质以及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2个方面,不同于9000里面的3.15和3.16

b.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类型(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

GB/T 19011-2003

3.1 审核 audit 为获得审核证据(3.3)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3.2)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注1: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小型组织内,可以由与受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的人员进行,以证实独立性。注2: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那些对与GB/T19001或GB/T24001要求的符合性提供认证或注册的机构。注3:当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被一起审核时,称为“结合审核”。注4: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组织合作,共同审核同一个受审核方时,这种情况称为“联合审核”。

c.审核原则 同2.3.2d.审核方案与审核计划的不同点☼ GB/T 19011-2003 指南中明确了审核方案和审核计划的定义: 审核方案: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注:审核方案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所必要的所有活动。审核计划:对一次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审核方案管理中明确对审核方案的记录应当包括与每次审核有关的记录:如:审核计划、审核报告、不符合项报告、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报告等。可见,审核计划仅是审核方案的一部分。审核方案是策划审核活动的全过程,而计划仅仅是明确对审核活动的日程安排。e.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阶段及活动 4.2.2审核的启动 a.指定的审核组长,审核组长和审核员的职责 6.2.1 指定审核组长 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应当为特定的审核指定审核组长。在进行联合审核时,各审核组织在审核开始前就各自的职责特别是审核组长的权限达成一致,这一点非常重要。

b.影响确定审核组组成和规模的因素

6.2.4 选择审核组

当已明确审核可行时,应当选择审核组,同时考虑实现审核目的所需的能力。当只有一名审核员时,审核员应当承担审核组长全部适用的职责。第7章包含了确定所需能力的指南,并描述了评价审核员的过程。当决定审核组的规模和组成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a)审核目的、范围、准则以及预计的审核时间; b)是否是结合审核或联合审核; c)为达到审核目的,审核组所需的整体能力;d)适用时,法律法规、合同和认证认可的要求; e)确保审核组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并避免利益冲突; f)审核组成员与受审核方的有效协作能力以及审核组成员之间共同工作的能力; g)审核所用语言以及对受审核方社会和文化特点的理解,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审核员自身的技能或技术专家的支持予以解决。保证审核组整体能力的过程应当包括下列步骤: ——识别为达到审核目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选择审核组成员以使审核组具备所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若审核组中的审核员没有完全具备审核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技术专家予以满足。技术专家应当在审核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审核组可以包括实习审核员,但实习审核员不应当在没有指导或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审核。在第4章所描述的审核原则的基础上,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均可依据合理的理由申请更换审核组的具体成员。合理的理由包括利益冲突(例如:审核组成员是受审核方的前雇员或曾经向受审核方提供过咨询服务)和以前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等。这些理由应当与审核组长和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沟通,在决定更换审核组成员之前,他们应当与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一起解决有关问题。c.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的内容和确定原则 6.2.2 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在审核方案总体目的内,一次具体的审核应当基于形成文件的目的、范围和准则。审核目的确定审核要完成的事项,可包括: a)确定受审核方管理体系或其一部分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b)评价管理体系确保满足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的能力; c)评价管理体系实现规定目标的有效性; d)识别管理体系潜在的改进方面。审核范围描述了审核的内容和界限,例如:实际位置,组织单元,受审核的活动和过程以及审核所覆盖的时期。审核准则用作确定符合性的依据,可以包括所适用的方针、程序、标准、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要求、合同要求或行业规范。审核目的应当由审核委托方确定,审核范围和准则应当由审核委托方和审核组长根据审核方案程序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的任何变更都应当征得原各方同意。当实施结合审核时,重要的是审核组长确保审核目的、范围和

d.确定审核是否可行的重要性,确定时需考虑的因素

6.2.3 确定审核准则适合于结合审核的性质。的可行性

应当确定审核的可行性,同时考虑诸如下列因素的可获得性:

——策划审核所需的充分和适当的信息,——受审核方的充分合作,——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当审核不可行时,应当在与受

e.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的目的及责任人 6.2.5 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 与受审核方就审核的事宜建立初步联审核方协商后向审核委托方建议替代方案。

系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但应当由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或审核组长进行。初步联系的目的是: a)与受审核方的代表建立沟通渠道; b)确认实施审核的权限; c)提供有关建议的时间安排和审核组组成的信息;

d)要求获得相关文件,包括记录; e)确定适用的现场安全规则; f)对审核作出安排; g)

4.2.3文件评审 a.文件评审的时机、目的、作用、内容、依据、评审意见和结论

文件评审的实施 时机(文件评审贯穿于整个审核过程)在就观察员的参与和审核组向导的需求达成一致意见。现场审核前应当评审受审核方的文件,在有些情况下,如果不影响审核实施的有效性,文件评审可以推迟至现场活动开始时。在其他情况下,为取得对可获得信息的适当了解,可以进行现场初访。目的 以确定文件所述的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性。

作用

为有效的策划和准备现场审核,包括编制合理可行的审核计划提供依据。内容

文件可包括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和记录及以前的审核报告。主要是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还包括:程序文件、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责、重要的记录如内审、管理评审等。

依据 GB/T19001标准以及与组织的产品、过程、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 评审意见

形成书面文件,主要写明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受审核方对文件进行适当地修改。评审意见通常只需指出文件中存在的问题,而不应提供如何修改文件的建议,更不能代替受审核方修改文件。结论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中,文件评审的结论通常分为“符合”、“局部不符合”、“不符合”三种。如果发现文件不适宜、不充分,审核组长应当通知审核委托方和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以及受审核方。应当决定审核是否继续进行或暂停直至有关文件的问题得到解决。

b.现场初访的意图和时机 意图

1为确定审核的可行性收集必要的信息; 2为有效地策划和准备现场审核,包括制订审核计划、收集信息。时机 在首次审核前,如果来自受审核方的文件提供的信息不能为有效地策划现场审核提供足

现场审核的准备 a.编制审核计划的要求(编制人、作用、提交的时间和修改)6.4.1 编制审核够的信息,必要时,可以安排初访收集更多的信息。4.2.4计划 编制人审核组长应当编制一份审核计划,作用为审核委托方、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就审核的实施达成一致提供依据。审核计划应当便于审核活动的日程安排和协调。提交时间在现场审核活动开始前,审核计划应当经审核委托方评审和接受,并提交给受审核方。修改受审核方的任何异议应当在审核组长、受审核方和审核委托方之间予以解决。任何经修改的审核计划应当在继续审核前征得各方的同意。

b.审核计划应包括的内容☼ 审核计划应当包括: a)审核目的; b)审核准则和引用文件; c)审核范围,包括确定受审核的组织单元和职能单元及过程; d)现场审核活动的日期和地点; e)现场审核活动预期的时间和期限,包括与受审核方管理层的会议及审核组会议; f)审核组成员和向导的作用和职责; g)为审核的关键区域配置适当的资源。适当时,审核计划还应当包括: h)明确受审核方的代表; i)当审核工作和审核报告所用语言与审核员和(或)受审核方的语言不同时,审核工作和审核报吿所用的语言; j)审核报告的主题; k)后勤安排(交通、现场设施等); l)保密事宜; m)审核后续活动。c.审核计划在现场审核中的灵活性 审核计划应当有充分的灵活性,以允许更改,例如随着现场审核活动的进展,审核范围的更改可能是必要的。

d.审核人日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

审核人日

1个审核人日是指1名审核员/高级审核员1天工作8小时 影响因素 1受审核方的规模、产品类型和生产方式; 2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活动的复杂程度、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删减情况; 3需要审核的场所/现场的数量和布局情况; 4审核时所用的语言等其他等因素。

e.审核组工作分配的原则

6.4.2 审核组工作分配 审核组长应当与审核组协商,将具体的过程、职能、场所、区域或活动的审核职责分配给审核组每位成员。审核组工作的分配应当考虑审核员的独立性和能力的需要、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审核员、实习审核员和技术专家的不同作用和职责。为确保实现审核目的,可随着审核的进展

f.审核工作文件的内容和使用要求,在审核中使用检查表的益处和

风险☼

6.4.3准备工作文件 审核组成员应当评审与其所承担的审核调整所分配的工作。

工作有关的信息,并准备必要的工作文件,用于审核过程的参考和记录。这些工作文件可以包括: ——检查表和审核抽样计划; ——记录信息的表格(例如:支持性证据,审核发现和会议记录)。检查表和表格的使用不应当限制审核活动的内容,审核活动的内容可随着审核中收集信息的结果而发生变化。工作文件,包括其使用后形成的记录,应当至少保存到审核结束。关于审核完成后文件的保存见6.7条款。审核组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妥善保管涉及保密或知识产权信息的工作文件。检查表 1应灵活地使用 2没必要向受审核方披露 3应综合运用面谈、观察、查阅记录、核实、追踪等方法来审查 益处

1保持审核目的的清晰明确 2保持审核内容的周密和完整 3保持审核路线的清晰和逻辑性 4保持审核时间和节奏的合理性 5保持审核方法的合理性、减少审核员的偏见和随意性。

风险

如果审核员一味遵循检查表的内容实施审核而不考虑现场审核的实际情况,就可能使审核活动的内容不全面、不客观,从而增加审核的风险。

g.编制检查表的方法和技能(如何体现审核准则的要求、抽样原则

和审核的方法)☼

检查表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审核准则,列出“审核内容”(即审核的项目和要点)和“审核方法”(即审核的步骤和具体方法,含抽样计划)。审核内容是依据审核准则逐项列出审核的项目和要点。抽样是审核的基本方法。审核是一个抽样调查的过程,因此,审核员在编制检查表时就需要策划抽样计划。所策划的抽样计划应具有代表性并保证足够的样本量。必要时,可适当扩大抽样,以便将事情调查清楚。审核方法即“怎么查”,包括抽样计划。1列出“去哪查”,即去哪个部门、哪个区域检查; 2列出“找谁查”,即找哪些人面谈; 3列出“如何查”,即要查阅哪些文件、资料、记录等证据、现场观察哪些具体活动和过程的实施状况等等。4.2.5现场审核的实施 a.举行首次会议的目的、时机、可能的参加人员、内容及程序 首次会议的目的 1确认审核计划 2简要介绍实施审核活动的方法和程序 3确认审核中的沟通渠道 4向受审核方提供询问的机会等。时机 首次会议通常在正式实施现场审核前召开。审核组成员和受审核方管理层人员参加首次会议,需要时,受审核的职能或过程的负责人也可以参加首次会议。首次会议的内容和程序 在实施中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或适当简化。1人员介绍 2确认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3与受审核方确认审核日程及其他相关安排 4介绍审核的方法和程序 5说明审核中与受审核方的沟通和可能导致终止审核的情况 6确认向导及其作用和职责,落实审核所需的资源和设施 7确认对审核活动的限制条件和相关要求 8申明保密原则 9说明对审核的实施和结果的申诉渠道 10确认其他有关问题,并澄清疑问。

b.沟通的类型、目的、重要性以及对审核过程的影响 审核过程的沟通包括 审核组内部的沟通——审核过程中进行审核组内的信息交流,统一认识,协商、评审。

审核组与受审核方的沟通——审核过程中进行与受审核方信息交流,报告审核遇到的问题及结果。审核组与认证机构之间的沟通——报告审核进展和相关情况。目的确保审核有序、顺利进行。对审核过程的影响 在审核组中收集的证据显示有即将发生的和重大的风险,如安全、环境、质量方面。可能时,应当立即报告受审核方,适当时向审核委托方报告。对于超出审核范围之外的引起关注的问题时,应当指出并向审核组长报告,可能时,向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通报。当获得的审核证据表明不能达到审核目的时,审核组长应当向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报告理由以确定适当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可以包括重新确认或修改审核计划、改变审核目的、审核范围或终止审核。随着现场审核的进展,若出现需要改变审核范围的任何情况,应当经审核委托方和(适当时)受审核方的评审和批准。

c.向导和观察员的作用和职责 6.5.3向导和观察员的作用和职责 向导和观察员可以与审核组同行,但不是审核组成员,不应当影响或干扰审核的实施。受审核方指派的向导应当协助审核组并且根据审核组长的要求行动。他们的职责可包括: a)建立联系并安排面谈时间; b)安排对场所或组织的特定部分的访问; c)确保审核组成员了解和遵守有关场所的安全规则和安全程序; d)代表受审核方对审核进行见证; e)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作出澄清或提供帮助。d.信息与审核证据的关系,信息的来源及信息收集到形成审核结论 的过程,收集信息/审核证据的方法

信息与审核证据的关系 只有能够证实的信息才能作为审核证据。信息的来源可以包括 1与受审核方员工的面谈 2对活动、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观察 3文件(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程序、标准、作业指导书、图纸、合同等)4记录(如检验记录、审核报告、监视和测量结果等)5数据的汇总、分析和业绩指标 6相关法的报告。如顾客反馈、质量检查部门的抽查结果等 7其他方面的信息源(如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站等收集到的信息)只有与审核准则有关并且能够证实信息才能成为审核证据 信息收集到形成审核结论的过程 对照审核准则评价审核证据,形成审核发现,由审核发现的符合性确定审核结论。收集信息的方法

基本方法:抽样。

具体方法:

1、面谈;

2、观察;

3、查阅文件和记录;

4、需要时实际测量。e.审核中运用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后果,掌握合理抽样的方法 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后果 抽样是审核的基本方法 审核是一个抽样调查的过程,因此,审核员在编制检查表时就需要策划抽样计划。由于审核时间有限,审核员通常不可能检查到审核范围的所有活动、操作、过程、文件或记录和人员,而只能通过选取适当的、足够的样本证实相应的审核对象是否符合要求,所以抽样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通过抽样发现了不符合并不能表示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都不符合,在样本中没有发现不符合也并不能说完全不存在问题,这也说明抽样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合理抽样的方法 为了降低抽样的局限和风险,就要求审核员应该通过精心策划,选定适当的信息源,并抽取具有代表性、足够的样本,以保证审核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策划抽样计划和现场审核抽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抽样的对象和总体 2保证抽取足够的数量的样本 3做到分层抽样 4抽样的样本量应适度均衡 5审核员应亲自抽样

f.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和面谈技巧,包括听和问的能力 面谈时应掌握以下技巧面谈的对象应是实施或负责受审核的活动/过程的相关职能和层次的人员 2面谈最好选择在被面谈人正常工作时间和正常工作的地点进行 3面谈前,审核员应向对方解释面谈及记录面谈信息的原因 4面谈时可以通过请对方描述其工作职责和活动开始。5面谈中,审核员会针对审核的内容向对方提出一些问题,从对方的陈述和回答中获取相应的信息,从而了解审核对象的职责、过程、活动、地点、时间、原因、接口,确认和验证某些事实。g.审核发现的形成、审核发现的评审需求以及记录的要求 6.5.5形成审核发现 应当对照审核准则评价审核证据以形成审核发现。审核发现能表明符合或不符合审核准则。当审核目的有规定时,审核发现能识别改进的机会。

评审需求 审核组应当根据需要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记录的要求 应当汇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情况,指明所审核的场所、职能或过程。如果审核计划有规定,还应当记录具体的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的审核证据。应当记录不符合及其支持的审核证据。可以对不符合进行分级。应当与受审核方一起评审不符合,以确认审核证据的准确性,并使受审核方理解不符合。应当努力解决对审核证据和(或)审核发现有分歧的问题,并记录尚未解决的问题。

h.不符合的含义、不符合报告的主要内容,编写不符合报告的技能 不符合的含义 当确定的审核

发现不符合审核准则时,即为不符合。不符合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可包括 1受审核方名称 2受审核的部门或不符合发生的地点及其相应的负责人 3审核员和向导 4审核日期 5不符合事实的描述,即不符合项的支持性审核证据 6不符合的审核准则,如标准、文件等的名称和条款 7不符合项的严重程度 8审核员签字、审核组长认可签字和受审核方确认签字 9适用时,不符合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包括 a不符合项的原因分析 b纠正措施计划及预计完成同期 c纠正措施实施情况的说明 d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验证记录 审核员在编写不符合报告时应遵循以下方面的要求(技能):

1、不符合事实的描述应准确具体,不要遗漏任何有益信息,具有可重查性和可追溯性。

2、观点和结论从不符合事实的描述中自然流露,不要只写结论不写事实,不应带有评论性意见。

3、文字表述力求简明精炼,尽可能使用行业或专业术语。

4、不符合审核准则的条款应准确,如果判断得不准确,会导致纠正措施的方向发生偏差。

5、不符合项严重程度的判定应能客观地反映不符合项的实际影响i.审核结论的定义,根据审核发现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应考虑

的几个方面,或后果。认证审核的结论还应包括认证推荐建议 6.5.6 准备审核结论 在末次会议前,审核组应当讨论以下内容: a)针对审核目的,评审审核发现以及在审核过程中所收集的其他适当信息; b)考虑审核过程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对审核结论达成一致; c)如果审核目的有规定,准备建议性意见; d)如果审核计划有规定,讨论审核后续活动。审核结论可陈述诸如以下内容: a)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b)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 c)管理评审过程在确保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改进方面的能力; 如果审核目的有规定,审核结论可能导致有关改进、商务关系、认证/注册或未来审核活动的建议 审核结论 是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的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地结果 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质量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改进的能力; 对管理体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致的审核结论; 编制审核发现的完整清单,进行汇总分析; 对符合性、不符合项进行分类统计;复评或监督时注意从历史和发展趋势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以往的审核结论和不符合情况; 获取到的受审核方的主要绩效,以及

j.末次会议的时机、参加人员、内容及程序

时机: 有关审核的全部调查和沟通工作完成之后召开的 参加人员: 受审核方最高管理者、管理者持续改进的方面。代表、与审核范围覆盖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关部门或过程的管理人员;审核组成员;需要时,其他有关方的代表。

内容和程序: 出席会议人员签到感谢受审核方的合作与帮助重申审核的目的、准则和范围 重申审核是抽样调查活动,告知受审核方在审核中遇到的可能降低审核结论可信度的情况。报告审核中发现的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优点和成绩。报告不符合项和观察项 报告审核结论 解决对审核发现发

接受审核访确认审核结果和结论。信和审核结论的分歧意见商定未尽事宜 k.在现场审核实施活动中需要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和要求 所会见的关键人物 文件规定 设备名称、编号及其校准状态

物品的名称 必要的人员标识 参照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的版本号和段落好的内容 工作环境 类似流程图的草稿 审核活动 4.2.6

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 a.审核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 6.6.1审核报告的编制

审核组长应当对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内容负责。

审核报告应当提供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的审核记录,并包括或引用以下内容: a)审核目的; b)审核范围,尤其是应当明确受审核的组织单元和职能单元或过程以及审核所覆盖的时期; c)明确审核委托方; d)明确审核组长和成员; e)现场审核活动实施的日期和地点; f)审核准则; g)审核发现; h)审核结论。适当时,审核报告可包括或引用以下内容: i)审核计划; j)受审核方代表名单; k)审核过程综述,包括遇到的可能降低审核结论可靠性的不确定因素和(或)障碍; l)确认在审核范围内,已按审核计划达到审核目的; m)尽管在审核范围内,但没有覆盖到的区域; n)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没有解决的分歧意见; o)如果审核目的有规定,对改进的建议; p)商定的审核后续活动计划(如果有); q)关于内容保密的声明; r)审核报告的分发清单。b.编制审核报告的要求 审核报告的要求 审核报告一般由审核组长起草,也可由其他审核员按组长代为起草,但审核组长对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认证机构对审核报告一般都编制了标准表格,应按表格的栏目将有关内容填上 报告应语言确切、观点明确、结论公正客观; 纠正措施完成时间是与受审核部门商定的。对于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足以决定不推荐注册的严重不符合项”或因某些原因使审核不能进行,而受审核方和认证机构同意提前终止审核的,则应详细报告。对于不是注册程序规定的c.审核报告的批准和分发的要求 6.6.2 审核报告的批准和分发 审核报告预审核,可不出具审核报告

应当在商定的时间期限内提交,如不能完成,应当向认证机构通报延误的理由,并就新的提交日期达成一致。审核报告应当根据审核方案程序的规定注明日期,并经评审和批准。经批准的审核报告应当分发给审核委托方指定的接收者。审核报告属审核委托方所有,审核组成员和审核报告的所有接受者都应当尊重并保持审核的保密性。

4.2.7审核的完成 a.审核结束的时间 6.7 审核的完成 当审核计划中的所有活动已完成,并分发了经过批准的审核报告时,审核即告结束。b.对审核信息的保密要求 审核的相关文件应当根据参与各方的协议,并按照审核方案程序、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予以保存或销毁。除非法律要求,审核组和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若没有得到审核委托方和(适当时)受审核方的明确批准,不应当向任何其他方泄露文件的内容以及审核中获得的其他信息或审核报告。如果需要披露审核文件的内容,应当尽快通知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4.2.8

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a.审核后续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6.8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适用时,审核结论可以指出采取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的需要。此类措施通常由受审核方确定并在商定的期限内实施,不视为审核的一部分。受审核方应当将这些措施的状态告知审核委托方。审核方案可规定由审核组成员进行审核后续活动,通过发挥审核组成员的专长实现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注意在随后审核活动中保持独立性。

b.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实施的需要

审核人员首先应当对受审核方产生不符合项所分析出的原因进行评价,以评估是否已分析出主要原因; 其次应对受审核方针对这些原因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评价,以确认这些措施是否能达到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的目的,这时因特别注意“纠正”与“纠正措施”的区别,对那些仅仅是纠正不符合的措施不应接受,要求受审核方重新采取措施。最后,再通过受审核方提供的资料个和审核人员在现场活动的信息评价纠正措施的效果和有效性。c.纠正措施验证的要求 应当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有效性进行验证。验证可以是随后审核活动的一部分。对跟踪评审验证的情况,审核人员将编写依法一份评审验证报告,报告中应附上对各不符合项采取效纠正措施有效的见证材料,验证报告应按审核方案程序的有关规定,提交给认证机构,可由认证机构可按审核报告的分发范围分发。认证注册机构将按有关的程序,对审核报告进行合格评定、批准注册、颁发证书。认证机构按照审核方案,安排监督审核、复评审核。4.2.9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 a.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过程,认证与审核的关系

认证范围

目的和作用界定受审核方的认证范围,用于认证注册的目的;

内容认证所依据的管理体系标准和所覆盖的产品、过程、活动、场所的概述; 使用者是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 审核范围 目的和作用界定一次具体审核的内容的界限,用于指导一次具体审核活动的实施; 内容一次具体审核所包括的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及所覆盖的时期的详细表述; 使用者是审核组

b.初次审核(第一阶段审核、第二阶段审核)

9.2.3.1 第一阶段审核 9.2.3.1.1 第一阶段审核应: a)审核客户的管理体系文件; b)评价客户的运作场所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并与客户的人员进行讨论,以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准备情况; c)审查客户理解和实施标准要求的情况,特别是对管理体系的关键绩效或重要的因素、过程、目标和运作的识别情况; d)收集关于客户的管理体系范围、过程和场所的必要信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遵守情况(如客户运作中的质量、环境、法律因素,相关的风险等); e)审查第二阶段审核所需资源的配置情况,并与客户商定第二阶段审核的细节; f)结合可能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客户的管理体系和现场运作,以便为策划第二阶段审核提供关注点; g)评价客户是否策划和实施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以及管理体系的实施程度能否证明客户已为第二阶段审核做好准备。为实现上述目标,对于大多数管理体系而言,建议至少部分第一阶段审核活动在客户的场所进行。9.2.3.1.2 认证机构应将第一阶段审核发现形成文件并告知客户,包括识别任何引起关注的、在第二阶段审核中可能被判定为不符合的问题。9.2.3.1.3 认证机构在确定第一阶段审核和第二阶段审核的间隔时间时,应考虑客户解决第一阶段审核中识别的任何需关注问题所需的时间。认证机构也可能需要调整第二阶段审核的安排。

9.2.3.2 第二阶段审核 第二阶段审核的目的是评价客户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包括有效性。第二阶段审核应在客户的现场进行,并至少覆盖以下方面: a)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况及证据; b)依据关键绩效目标和指标(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期望一致),对绩效进行的监视、测量、报告和评审; c)客户的管理体系和绩效中与遵守法律有关的方面; d)客户过程的运作控制; e)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f)针对客户方针的管理职责; g)规范性要求、方针、绩效目标和指标(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期望一致)、适用的法律要求、职责、人员能力、运作、程序、绩效数据和内部审核发现及结论之间的联系;

c.监督审核 9.3.2 监督审核 9.3.2.1 监督审核是现场审核,但不一定是对整个体系的审核,并应与其他监督活动一起策划,以使认证机构能对获证管理体系在认证周期内持续满足要求保持信任。监督审核方案至少应包括对以下方面的审查: a)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b)对上次审核中确定的不符合采取的措施; c)投诉的处理; d)管理体系在实现获证客户目标方面的有效性; e)为持续改进而策划的活动的进展; f)持续的运作控制; g)任何变更; h)标志的使用和(或)任何其他对认证资格的引用。

9.3.2.2 监督审核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初次认证后的第一次监督审核应在第二阶段审核最后一天起12 个月内进行。d.再认证审核 9.4.2 再认证审核 9.4.2.1 再认证审核应包括针对下列方面的现场审核:

a)结合内部和外部变更来看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认证范围的持续相关性和适宜性;

b)经证实的对保持管理体系有效性并改进管理体系,以提高整体绩效的承诺;

c)获证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促进了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9.4.2.2 在再认证审核中发现不符合或缺少符合性的证据时,认证机构应规定在认证终止前实施纠正与纠正措施的时限。

9.4.3 授予再认证所需的信息 认证机构应根据再认证审核的结果,以及认证周期内的体系评价结果和认证使用方的投诉,做出是否更新认证的决定。注:4.2.9条款涉及GB/T27021-2007中9.2至9.5条款与审核有关的要求。

4.2.10认证认可管理体制和审核员注册管理的通用要求 a.我国认证认可管理体制: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

上一篇:会计出纳自我评价下一篇:银行员工转正工作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