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2024-08-02

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通用8篇)

篇1: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江西省数学真题

2022年江西省数学答案

2022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时间:1840.6-1842.8年1、林则徐虎门硝烟

(1)原因:鸦片走私造成中国银荒兵弱,吏治腐败,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2)时间; 1839年6月3日至25日(3)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3)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1842年8月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鸦片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鸦片战争使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烟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6)为什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7)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3、补充:(1)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

时间:1856.10-1860.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战国: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3)结果:①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② 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国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③ 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一带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在中国的罪行:①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俄国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5)影响:①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1)原因:鸦片战争激化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

(2)爆发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建立政权组织——1851年,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东西南北翼)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

(5)北伐西征: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6)颁布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后期——《资政新篇》——进步之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7)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占天京,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8)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9)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没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集团的腐败与不团结。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10)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

(3)口号: 自强 、求富 。 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主要内容:①以“ 自强 ”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一批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创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④建立新式海陆军(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清政府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协调指挥)

(5)评价洋务运动进步性: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②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6)教训:地主阶级洋务派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7)左宗棠收复新疆a.背景.19世纪70年代,,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占领新疆大部地区,俄国占领伊犁。b.过程:左宗棠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胡方针”重新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时间:1894——1895年1、背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2、开始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力战身亡。叶志超仓皇出逃。

②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2万多人)。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

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②赔款: 2亿两白银;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瓜分”中国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英法俄-----日)①三国:沙俄、法国、德国 ②代价:赎辽费—清政府赔偿日本3000万两白银③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8)①提出者:美国②主要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③评价(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 戊戌变法

时间:186月-9月(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时间:1900-1901

1、义和团运动①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发展而来。 ②性质:反帝爱国运动。③口号:“扶清灭洋”④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⑤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时间:1900.6.10—1901.9.7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多人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④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3、《辛丑条约》的签订①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②主要内容【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⑵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2、中国同盟会:198月;日本东京(1)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2)机关刊物:《民报》(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3、三民主义⑴创立者:孙中山⑵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⑶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4、黄花岗起义:19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月1日措施: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中华民国纪年法:1911年+民国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②2月13日,孙中山辞职。③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④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⑤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1)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选举等自由和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孙中山、黄兴1、导火索:宋教仁遇刺案。2、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失败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7项准备工作)失败原因: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由支持到反对袁世凯众叛亲离。

三、护国战争: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结果:19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局面: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盘踞东北。 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危害: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

>>>返回目录

初中历史中外重大标志性事件考点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

3.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黄帝(“人文初祖”)部落结盟,为汉族前身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禅让制”。

6.“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禹传子,家天下。(第一个世袭的国王是启)

7.西周时期,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而形成的制度:分封制。

8.目前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朝的司母戊鼎。

9.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久的水利工程: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10.战国时期改革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我国由奴隶向封建制的转变是通过变法来完成的)

11.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12.商鞅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建立郡县。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这是因为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晚期的孔子,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5.最早提出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16.建立和谐社会与儒家的仁政有关。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是庄子。

17.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由兵家鼻祖孙武所著。

1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由秦始皇(赢政)于公元前2建立。

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皇帝制度的创立者)

20.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1.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2.新疆最早成为我国行政区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西汉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

23.“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张骞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功臣)

24.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形成于:西汉。

25.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的纸:西汉前期的麻纸。

26.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27.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

28.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29.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平民毕升),比欧洲早约4。

30.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的“司南”。

31.指南针最早制成于:北宋时期,并开始应用于航海。

32.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南宋时。

33.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

34.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是在:宋元时期。

35.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制成的“麻沸散”。

36.“医圣”: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7.佛教最早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西汉末年(公元前后)

38.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东汉明帝建造的洛阳白马寺(东汉时,佛教得以传播)。

39.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民间兴起的道教。

4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41.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叙了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4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4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曹丕称帝,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45.江南的开发最主要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46.我国历史第一个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改革家:北魏孝文帝(鲜卑族)

篇2: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他出生在很有钱的家庭里,但却并没有一点少爷的架子,他还很爱写作,曾在洋学堂读书,又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但是,无论他取得怎样的成绩最终还是受到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眼里中国人都是低能儿。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翻译外国小说只卖出了几十册,又加上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不得不回国谋职。195月用鲁迅为笔名发布不了《狂人日记》。

鲁迅其实还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一个人。在当时的灰暗社会下,他还依然关心别人,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帮助车夫,帮助她清丽伤口后,还给他了一些钱。在鲁迅得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他依旧在工作,依旧在为社会做着贡献。

鲁迅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了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她向他致敬,挽联挂满了整个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暗恋送花圈的人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他们都怀着崇高的敬意追悼到鲁迅先生。鲁迅安详的躺在那里,有的人失声痛哭,仿佛是他的亲人一般,

篇3: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试题总体评价

1.“稳”字当头, 重在“基础”

2012年试卷满分110分, 平均分为67.38分。命题体现了“稳”字为主的格局, 题的难度适中, 符合命题的预期效果。

结构稳定, 本套试卷依然保持去年的结构:积累·课本巩固, 探究·阅读鉴赏, 创造·表达分享三大板块, 一共19道题, 题量和分值基本一致;题型稳定, 今年这套试题也依然延续往年的各板块的填空题、选择题、分析简答、写作等题型;重在“基础”:本套试题依然基于课本, 侧重基本能力的考查, 注重学科基础的强化。

2.“教”“学”“用”结合, 推陈出新

此次命题的设计与日常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知识的运用紧密结合, 从积累板块到阅读再到写作的考查都呼应平时的教学, 名段的字词积累、名篇佳句的默写、综合性学习进行活动设计、阅读的理解、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的考查, 彰显出了教与考相结合, 学与用相结合的特点, 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运用情况以新的形式呈现, 促进新课标 (2011版) 中的“学建议”在实践中的落实。

如第一题《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捕鸟一段, 体现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课上教师会将此作为重点分析, 结合海南地域特点, 本地学生对此段的内容也会非常感兴趣, 且会在实践中效仿, 考虑到此, 对此段进行了字音、字形及选词填空的命题。

作文命题也是延续去年的“给材料进行想象”作文, 为让学生的发挥有更广阔的空间, 不再限制文体, 所给材料也是学生的生活范围:续写为放学后发生的事情;看图则围绕“家”而命题, 完全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范畴, 利于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关照到了所有的考生。这样, 学生背范文上考场的少了, 讲真话的多了;套作缩构的少了, 语言流畅的文章多了;干巴无味、说大话的少了, 文质兼美的文章多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在此得到了展现, 真正体现了“我手写我心”。

3.注重“人文”, 加强“导向”作用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整套试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命题。

两篇课外阅读“隐形的翅膀”、“笑对困难与挫折”文质兼美, 立意积极向上, 学生在阅读答题的过程中, 也会汲取作品的精华, 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使其乐观面对生活, 对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本套题中的综合性学习, 考查的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读书生活。 (1) “通过阅读, 写出探究结果”。 (2) 再设计一个专题活动, 并说明理由。一是让学生了解到今年全民的阅读情况, 另外一题的设计也考查了学生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 且题开放度较大, 各层次学生只要用心, 均可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积累·课本巩固

(一) 基础不扎实, 名篇不熟悉

1字音、字形, 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平时教学中教师会重点讲解分析的名篇, 但考生对于字词掌握却非常不理想, 此题考生出现失误如下:重点字词依然不能引起重视而写错字、别字。如: (1) 写成“觉、或将觉上加一撇、或将见写为贝”, (2) “把禾写成木或写成比”, (3) “系”是多音字, 在这里很多考生没有根据语境注意, 而将其注成xìjī, (4) 写成zháo zhào等。

2—4选择题 (病句选项, 排列顺序, 文学作品表述)

对于病句及句子排列顺序这两道题, 考生答的较好, 综合来看比去年有所提升, 可见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此板块的训练有所增强。但有不少考生胡乱蒙题的现象也很普遍, 不作思考而随意选择, 出现三个选项都是A或者C。对于第4题, 丢分现象很严重, 造成失分原因, 一是因为对作品《朝花夕拾》及《三国演义》不熟悉, 但更多原因是因为审题不够细心, 未将题读完就匆忙作答。

5课文内容与表达 (任选角色, 说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话)

本题所选篇目《海燕》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但应是精讲的文章, 对于文章的内容及主题, 应该是考生熟知的, 但从考生的答题来看, 很多考生不太理解课文内容, 此题失分现象最严重, 总结为以下几点:

身份不明:如有考生写成:“会对海燕说:‘以后我也像你一样有一对翅膀, 在天空中飞翔”;立场不对:海鸥对海燕说:“海燕, 你太勇敢了, 你不怕暴风雨的猛烈打击, 我太佩服你了。”

题意不清:海燕嘲讽企鹅说:“你看你那肥胖的身躯, 暴风雨马上就把你吹跑了, 哈哈哈……

不知所云:我会对它说:“多谢你来为我们填添气氛”;海燕姐姐你好漂亮啊!

(二) “实践”不到位, 热点不关注

6. 综合性学习

此题多数学生答得较好, 能在原材料中发现问题, 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活动, 如:千人读书活动;读书知识问答活动;名著伴我成长演讲比赛等, 都能围绕读书来设计, 且设计理由也能从促进人们读书、走近文学等方面作答。但也有部分考生答题出现失误而丢分, 如:

探究结果出现直接抄原材料中语句或因审题不清而胡乱作答;将活动名称写成“好读书, 好读书”“保护环境”等;将设计理由写成“开展禁毒宣传, 了解毒品的危害”“跑步比赛, 增强学生体质”;还有的考生在答题中错字连篇。另外, 不少考生的答案表述不清, 且出现语不达意等状况。这需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平时的教学中要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性, 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 只死记硬背, 不理解文意

7. 古诗文默写

对于古诗文默写, 错别字现象严重是历年来考生的“通病”, 这与平时学生习惯有关, 只一味地死记硬背, 只“动口”不动手。出现主要问题是错别字现象极其严重。如 (1) 往 (网) 来无白 (百) 丁 (仃) 。 (2) 海日生 (升、深) 残 (右半部分只写一横) 夜 (月) (3) 后天下之 (知) 乐而乐 (4) 无可奈 (夸、夺) 何 (可) 花落去 (5) 落红 (花、江) 不是无情物, 化 (话、画) 作 (做) 春泥更护花。 (6) 人有旦夕祝福, 月有阴晴 (青、清) 圆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 (蝉) 娟。第 (6) 题因开放题, 空间较广, 很多考生将苏轼与其他诗人的诗混淆, 造成丢分, 或者因不了解苏轼的诗词而胡乱作答。

8. 古诗词阅读《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一名篇, 而对于 (1) 小题, 题干中虽提示出诗人的感情倾向———“慨叹身世浮沉, 抒写思乡之情”, 且提示要求用诗中原词回答, 但很多考生因不理解文意及主题造成此题“无从下手”, 于是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随便抓来两个词如“单车、属国、孤烟、落日”等进行填空, 完全脱离文意。而另外一道题“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景象, 也是因为不理解诗句含义而丢分, 如“沙漠如烟一般升起, 黄昏时, 长河就变成了落日一般圆”、“在茫茫沙漠中, 天边挂着一轮圆月”、“在沙漠里一个人孤独地抽烟, 直到太阳落山”、“大漠像烟一样直, 长河像落日一样圆”。

9. 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

相对于2011年来讲, 今年考生对于此题的掌握整体来看有所提升, 但从考生所做的题来分析, 考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更多的方法依然是“死记硬背”, 缺乏对文本内容真正的理解, 因此,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

考生失误情况如下:

审题不清。历届中考都会有的现象今年依然存在, 考生没有读题就按自己意愿匆匆答题, 将第 (2) 题解释词语误作为注音, 白白失分, 非常可惜。

胡编乱造。因不理解文章内容, 于是解释单个词语就无从下手, 翻译句子也是五花八门, 词不达意, 空白卷很多。如 (3) 题有的考生根本不理解关键词“从流”和“东西”在此语境的含义, 于是答案也是漏洞百出。如 (1) 译为:“从小就在外面游泳, 东看西看, 身无分文”、“从前一个人飘走, 就丢东西了。” (2) 译为:“这里有鱼和细石, 没有障碍物”、“水里的小鱼找小石头吃, 吃了也没什么事。”第 (4) 题从考生的来看, 考生对此文内容不理解是造成此题丢分的主要原因, 也有审题不清就盲目答题造成丢分的。也有考生态度不端正, 胡乱答题, 如“你问我啊, 我问谁啊”等情况, 可见其视考试为儿戏的态度。

●探究·阅读鉴赏

(一) 审题不清, 文未读明, 表达不准

10-14题记叙文阅读

从考生的试卷来看, 造成此板块丢分的原因主要是考生在未读明白文章内容、未读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急于答题, 这对于阅读来讲是很“致命”的失误。

如第11题要求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但却有大多考生只对加点词语进行解释, 却未对其进行具体语境中的分析, 造成丢分。如 (1) “不由自主”“皮笑肉不笑”“装作, 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欺骗, 说明母亲的虚伪”。 (2) “体现对现实的不满”。也有考生啰啰嗦嗦一大堆话, 可细看答案, 要么是不具体, 要么离题千里。

第12题部分考生答题不知如何进行文段或句子的赏析, 抓不住关键词, 如“这些句子表明主人翁的童年过得很糟糕。”有的考生要么语言表述不清, 要么缺乏情感。如“太可怜了, 都没手, 要是换作我都想去跳楼了。”等等。

由考生答此题的情况可见平时教学时缺乏相应题型的训练, 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品位等落实还不到位, 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存在问题, 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由此板块的答题来看,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不仅是教, 重要的是教方法, 且让学生多阅读, 做题时变“说”为“写”。

(二) 文体知识不明, 态度不端正

15-18议论文阅读

针对此板块答题, 有些考生要么无“专业”术语, 要么表述不完整, 要么答非所问。可见对于文体知识及答题方法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并进行适当的训练。

如:第15题不理解“中心论点”概念。有的以问句形式出现, 答成:“怎样看待挫折”“怎样正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是否笑对困难与挫折?”有考生将小说的结构与议论文的三要素相混淆。还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写成文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第17题要求是写论证方法及作用。考生将答案写为:“运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运用了描写论证”、“运用了议论”有的考生干脆把所有知道的都罗列出来:“比喻论证、排比论证、拟人论证, 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第18题要求理解句子含义。考生答案很不乐观。表达能力欠缺, 还有考生胡乱作答。

●创造·表达分享

两篇文章所反映的都是学生时代的生活, 续写内容确定时间为放学后, 初步设定为两个人物, 我和张华, 关键词为“心领神会”、“伟大计划”、“快看”。考生可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展开想象, 找准切入点进行合理想象, 续写故事。

看图作文, 极易理解, 一间房子, 中间一个“家”字, 图像简单明白, 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可以是考生的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行文要大胆地想象, 但要合理, 抓住一个关键词即“家”进行创作。考生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进行立意, 确定恰当的主题, 并进行合理的想象, 写成一篇文章。此题容易立意, 发散点很多, 想象空间较广, 考生容易驾驭。

文章发散点虽多, 且是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 但要想得高分, 并不容易。两篇文章需要通过记叙或者议论来表达主题, 表达观点, 因此, 考生的写作功底好坏在此可得到验证。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通过文章即可彰显出来。记叙文章要做到情节完整, 还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或事物, 还可进行适当的议论、抒情, 描写要形象, 议论应有度, 感情需真挚, 且不可喧宾夺主、虚情假意;议论文章观点要鲜明, 论据要充分, 且不可套作宿构, 抄袭范文。

本次作文全省考生平均分为27.96分, 多数学生都能将文章写通写顺, 但得高分的作文却不多。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内容空洞, 缺乏真情实感

多数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语言粗糙、缺乏文采和表现力, 只些空话和大段的套话。续写的文章, 考生所选材料陈旧, 立意几近相同, 主要呈现出救小孩, 扶老人, 过父亲节、母亲节, 穿越为主, 所写事件仅简单地叙述过程, 无细节描写或刻画人物等, 显得空洞无味;第二篇文章, 主要呈现两个极端―温暖和破裂。所举事例也是大同小异, 虽也能猜想到是考生的真实生活, 但考生文章中所叙述事情也是只有简单的过程, 字里行间却体味不到小作者内心的真情。“《我和我的家人》, 一文中:放学回家后我爸爸就来接我回家, 我回家也没工作干, 回去了就看书或看电视剧啊, 要是做饭好了就吃……”

(二) 追求“创新”, 缺乏写作技能

有部分考生想要文章创新, 所以就利用自己所认为的新形式进行“加工”, 结果却因缺乏写作技巧而造成丢分。小标题达到形式上的“创新”, 也有“后记”, 但却随意使用, 仅把作文中的一句话作为题记, 而随意加上的“后记”却使文章“画蛇添足”。有的考生文章一味追求美文, 可文中的语言表述要么不完整, 要么繁琐冗杂, 且错字连篇。还有考生中英文结合《我want有个home》。有考生利用戏剧形式写作, 但却又“四不像”仅形式似, 却未写出内容。有的考生随便引用诗句, 却不理解诗句内容与所写文章毫无关联。

(三) 态度不端正, 缺乏责任感

篇4: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命题的背景

哈尔滨市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说明(语文)中,在“考试内容”“基础与运用”第17条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准确地背诵、默写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设置第7题“按课文原文填空”。本题一直是中考必考题型,从哈尔滨市近10年中考来看,虽然由2005年的9分减至2015年的7分,但仍然是考查的重点:

◎(2005年哈尔滨市)按课文原文填空。(9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样《过零丁洋》)

(2)                ,君子好逑。(《诗经》)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6)《望岳》中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7)《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胜利,曹刿对此事的评价是                。

◎(2015年哈尔滨市)按课文原文填空。(7分)

(1)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3)有约不来过夜半,         。 (赵师秀《约客》)

(4)    ,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样《过零丁洋》)

(5)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6)《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虽然此类型题在中考语文考查中的分值上减少了,但并没有降低对学生古典诗文、传统文化背诵记忆的考查要求,近年来中考篇目均为名家名篇、经典诗文,且不断增加:2005年22篇、2007年30篇、2011年35篇、2015年40篇。如2015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基本篇目:

古诗文背诵:(40首)

1.《论语十则》; 2.《陋室铭》; 3.《爱莲说》;4.《桃花源记》;5.《醉翁亭记》; 6.《岳阳楼记》; 7.《三峡》;8.《小石潭记》;9.《送东阳马生序》; 10.《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11.《木兰诗》;12.《观沧海》;13.《次北固山下》;14.《钱塘湖春行》;15.《天净沙·秋思》;16.《渡荆门送别》;17.《春望》;18.《使至塞上》;19.《赤壁》;20.《过零丁洋》; 2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3.《山坡羊·潼关怀古》;24.《饮酒(其五)》;2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6.《关雎》;27.《己亥杂诗》;28.《江城子·密州出猎》;2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1.《夜雨寄北》;32.《江南逢李龟年》;33.《黄鹤楼》;3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35.《约客》;36.《秋词》;37.《卜算子·咏梅》;38.《月夜》;39.《商山早行》;40.《长歌行》。

2015年中考古诗词默写部分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掌握情况,但每道小题的考查角度,对学生能力层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1)至(5)小题要求学生记熟、记牢,体现了对学生古诗文积累的基本要求。第(6)小题除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之外,还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此外对书写工整、规范,避免写错别字同样有相应的要求与标准。

二、出现的问题和建议

◎记忆不够准确,书写出现别字

在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对古诗文记忆不够准确,出现了许多错误,如:断桥(正确为“肠”)人在天崖(正确为“涯”);野花(正确为“芳”)发而幽香;闲敲旗(正确为“棋”)子落灯花;皇(正确为“惶”,下同)恐滩头说皇恐;烟波江上始(正确为“使”)人愁,等等。

造成以上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相关古诗词记忆不够准确,但究其实质还是学生对汉字的实义和诗句的内容理解得不到位,比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第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此处我们就必须了解诗文的背景: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军队溃败后,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吗?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如果学生能够对本诗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错误。endprint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将诗词分析透彻,让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由纯粹的机械记忆转为理解记忆,如果不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考生在答题时一定会出现因自身理解偏差而造成书写差错等错误。另外,教师不妨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汉字的基本造字法和组成要素,如与“贝”组成的汉字大都与钱物相关,与“页”组成的汉字大都与头有关,与“月”组成的汉字大都与人的身体有关,等等,这样会让学生在理解书写时事半功倍。

◎写字不够规范,书写出现错字

一些学生对诗句的具体内容记忆准确,书写的文字也不是别字,但由于自己的书写习惯,却写出很多不规范的字,出现错字情况,如“断肠人在天涯”的“涯”,三点水旁写成言字旁;“野芳发而幽香”中的“幽”,里面没有点;“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敲”,右半部分写成“支”;“谈笑有鸿儒”的“鸿”,写成两点水旁,“儒”写成“懦”等。

本来能够完全答对的题目,却因书写不够规范而失分,实在可惜。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细致指导,让学生工工整整写好汉字。

◎理解不够深入,理解性默写中出现错句

本次理解性默写考查的是《陋室铭》中的两句,一些学生不能准确地判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生活的总结。其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正反两方面写情趣之雅。如果平时学生对课文有如此理解,那么在作答本题时就不会出错。

三、关于考查本题的思考

对于古诗文篇目的增加和命题者考查的原则我都十分赞同,每个中国人都应将这种经典诗文作为自身文化修养的一种底蕴,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但在考查形式上笔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增加理解性赏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诗词赏析类题型早在哈尔滨市2005年中考中就出现过,但很遗憾后来此题型被取消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保留。2005年中考原题如下:

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 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改记忆性默写为运用性默写,学习不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运用,设置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这种能力的考查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才更有价值和意义。如:

篇5: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19.①卖水果的叶三评价大画家季陶民画的紫藤画,说这幅紫藤画里有风,因为紫藤花是乱的;②卖水果的叶三评价大画家季陶民画的耗子上灯台画,说大画家画的耗子是小耗子,因为小耗子顽皮;③卖水果的叶三评价大画家季陶民画的墨荷画,说画错了,因为白莲是开红花。(每点1分,共3分)

20.文章围绕“读书”这个话题,首先提出“读书要细”这一中心论点;(1分)接着引用已故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中的三个故事来论证中心论点;(1分)然后通过讲道理来论证“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这一分论点;(1分)最后总结全文,点明细读的妙处。(1分)

21.示例:读书除了要细外,一要善于思考,并将思考后的心得和体会随时记下来;二要批判性地阅读,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看到疑点要记下,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去求证;三要创造性地去阅读,读书时要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能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每点1分,共3分)

篇6: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模”考试之后,考生很快就要填报中考志愿。罗立民老师提醒,由于每次考试的难易程度不同,每届学生整体水平、判卷评分标准、环境等因素也不尽相同,同一所学校,每年的录取线不尽相同,但是各学校在城区的录取排名则相对稳定。因此,参照一模成绩填报中考志愿时,家长不要直接套用去年的录取线,而是要学会推算区排名。

“中考志愿填报三步法”可供参考:

第一步,了解孩子的成绩,推算中考时能够达到的区排名。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一模所在城区的分数段,结合加分情况折算区排名。如果有的学校存在明显严判的情况,可适当提高一些名次。其次,判断成绩的稳定性。对于不擅长临场发挥,波动较大的学生,排名要相对估低一些。最后,根据初三以来历次大考的成绩,判断总体趋势上升还是下降,并以此适当提高或降低名次。

第二步,根据区排名找到对应学校。在确定孩子所处的区排名之后,根据历年中考分数段以及各学校录取最低分,推算孩子是否能够进入目标校的录取区间。

第三步,确定八个志愿。八个志愿应合理拉开档次,具体来说:

第一志愿:比最优成绩所对应的学校更高一个档次。

第二志愿:与最优成绩相对应。

第三至六志愿:正常水平所对应的学校。

第七志愿:最差成绩对应的学校。

第八志愿:比最差成绩对应学校低一档次的学校(即发挥失常也能‘兜底’的学校)。

篇7: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2、(1)相反,钩码数量

(2)不能,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里是否平衡

(3)将卡片从中间剪开

(4)弹簧测力计示数有误差、线与滑轮间存在摩擦力等(5)A

(6)给木块装轮子等

3、⑴二力平衡

⑵压力

⑶接触面粗糙程度

⑷不正确 实验中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等

4、(1)很难保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2)无论木板怎样运动,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

5、凹陷程度(2)ac(3)ab

(4)压力

受力面积

6、(9)液体内部有压强;(10类比;(11)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压强大小相等;

(12)b;(13)种类(密度);(14)深度。

7、(1)在同种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2)浮力与深度无关(3)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8、(1)木块移动的距离

(2)B(3)速度(4)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5)未控制速度相同(未从同一高度滑下)(6)4N

9、(1)右(2)便于测量力臂;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左侧下降(5)向左移动2格

10、水平使杠杆的重力对杠杆的平衡不产生影响 左 左 实验次数太少有偶然性 将不同单位的数据相加 C 竖直

向上

11、(1)钩码重

动滑轮重(2)竖直向上匀速

小于

(3)B

12、(1)省 高(2)55.6%(或56%)2(3)大于(4)盘山公路或骑自行车上坡时走S形路或从地面向卡车上搬运货物搭长木板.或轮椅所走的斜坡路等(其它合理的答案均可得分)。13、1.(1)图略0.28 75%(3)B(4)不能 其他的额外功不确定

14、(1)竖直匀速向上(2)95.2(3)越高 15、83.3 72.7 使用同一滑轮组时,所提升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提升相同的物重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篇8: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阅览北京市2015 年中考语文试卷, 浓厚的文化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 大义凛然的正气、 力透纸背的正能量、鲜明的时代特征、 广博的考查领域、 巧妙的情境设计、 深浅难易程度的精准把握、 开放多元的选择空间, 都是这份试卷广受社会各界热评的亮点。 试对语文试卷做宏观的简单分析。

一、 充分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经典, 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 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 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 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 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 宏观而言, 试卷中设计了书法、 匾额、 对联、 兵法 “三十六计” 与诸葛亮 “空城计” 连环画、 岳母刺字连环画、 国粹京剧、 古文赏读、 传统美德等众多题目, 内容涉及面广, 形式图文并茂, 文化濡染气息浓郁, 人文素养氛围厚重。 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历代古圣先贤们呕心沥血铸成的文字集册, 记录承载着历代圣贤观天地、 萃人文大智慧的思想精华, 代表了作者生活特定时代的较高文化文明成果水平; 而且数千年之间形成了内在连贯紧密的一脉相承, 源远流长, 历经岁月的淘洗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检验, 至今仍然散发出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的灿烂光芒。 这种文化火炬需要继续接力和传递, 社会历史发展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们阅读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二、 艺术覆盖面开阔

欣赏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书法作品图片, 从线条、力道、 布局、 气韵等方面展现书法魅力。 列举北京孔庙与卧佛寺、 山东蓬莱阁、 四川成都武侯祠4 处名胜古迹的匾额图片。 匾额作为古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堪称古建筑的眼睛, 多拜求名流或书法大家泼墨书写,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匾额文字融辞赋诗文、 书法篆刻、 建筑艺术为一体, 集字、 印、 雕、 色的大成, 以凝练的诗文、 华美的辞藻、 精湛的书法、 深远的寓意来指点江山、 教化人文, 反映当时当地的政治、 经济、 文化、 艺术、民俗民风等, 具有较高的历史、 学术、 文物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 考生一方面可以欣赏较高的书法艺术风采, 一方面普及现代汉语规范字的书写, 辩证、 求真。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以后在游览景区景点的过程中关注这一目标。

2014 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 《 水浒传 》 连环画1 组6幅, 内容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今年试卷呈现了两组连环画共计15 幅。 连环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文化艺术和通俗读物, 集绘画、 文学、 装帧于一体, 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 刻画人物, 题材广泛, 内容多样, 寓教于乐, 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老少皆宜。 岳母刺字 “精忠报国”的故事、 诸葛亮的 “空城计” 几乎家喻户晓, 前者自元代以后流播渐多, 有京剧 《交印刺字》; 后者见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后人改编成多种剧目, 名 《空城计》 而广为流传。 试卷由此延伸出针对京剧表演行当角色的考查。

三、 革命历史题材大放异彩

北京市教委课改文件要求把革命历史题材作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第2 题涉及中国抗日战争, 2015 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卫国战争, 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各族人民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 该题还兼顾到了句子逻辑排序的考查。 第14 题涉及红色经典小说 《红岩》, 重温革命先烈们在特定情境中的铮铮誓言, 学习先烈们对党组织对民族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的意志, 对共产主义事业和信仰的无限忠诚。 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言:“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要让青少年学生们牢记, 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要懂得珍惜, 要有历史责任感, 要立足当下、 志存高远, 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建功立业, 才对得起先烈。

四、 紧密联系时代生活实际,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第3 题关于名胜古迹匾额, 即使不是试卷上呈现的几块, 学生们在日常旅游中也是经常见到的, 包括景区景点的楹联、 石刻书法文字等。 同时考查错别字的方式, 有利于提醒学生们日常游览时多一份注意。 第4 题借助考查对联兼顾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利用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 在特定情境中嵌入鲁迅作品名称。 在这里, 作品名称都有了双关的角色和作用, 既是作品名, 又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对于开拓学生们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第7 题用关联词改写句子, 设计了参观博物馆时班长工作角色的特定情境。 第9 题的默写更是直接联系日常生活场景, 提示性考查 《论语》 句子的默写。 第13 题 “空城计” 连环画中, 由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特地引入了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的行当角色知识, 过渡自然顺畅, 没有生涩机械之感。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 去年底北京正式通水, 综合效益凸显, 第15~17 题内容紧扣首都时代社会发展, 穿插了近义词辨析、 图文叙事、 比较阅读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考查。 小说 《超级智能住宅》 虽属科幻题材, 但是文中部分内容已经在当今最新计算机科技发展领域初见端倪, 让人们对于智能科技有辩证的理性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一文更是直指当今的立德树人的时代主旋律, 并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现实意义。 微写作的名著阅读经验、 参观博物馆征稿, 大作文的 “对话”, 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 有利于真实可感的考场作文崭露头角。

五、 突出对阅读与写作素养的考查

综观试卷命题内容, 涉及知识面广泛, 已如前述。 学生们要读懂文字, 读懂图片, 还要根据连环画的故事情节补出相应的文字描述。 文言文部分两文的描述对象都是岳阳楼, 一课内、 一课外, 有同有异, 景致两端致作者览物之情悲喜转换。 考查古文基础, 加深了对教材选文的理解, 同时拓展了阅读视野。 名著阅读继续以连环画的形式, 引申出对京剧角色的判断。 红色经典小说 《红岩》 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 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 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 是革命先辈为国家、 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现在的中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这类红色经典的较少, 第14 题的设计虽然是相对简单的二选一形式, 分值也只有3 分, 但是毕竟是发出了一个信号, 体现了一种导向。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两则材料, 考查对一般科技类文章的理解。 小说 《超级智能住宅》 属科幻题材, 文中主人公夫妇的生活琐事却是较为熟悉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遗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而且, 跟2014 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比较, 全卷字数约8200 字, 增长约1200 字, 增幅17% 强; 直接阅读材料约4700 字, 增长约1200 字, 增幅34% 强。 对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 筛选、 识别、 运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概括、 归纳、 推理、 读图、 想象、 分析、 鉴赏、表达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阅读中穿插了多音字、 笔顺、 语序、 错别字、 修辞、 标点符号、 改写句子、解词 (包括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 近义词辨析、 补写句子、 文言文翻译、 京剧角色、 革命烈士、 南水北调工程、科幻小说、 道德建设等, 考查较为全面。

在全市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关键时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解决基础教育系统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014 年10 月27 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 《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京教基二 〔2014〕 22号) , 其中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就改进全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诸多改革举措,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更好地推进全市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 作文教学程式化、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整合不够充分等方面的问题。 2015 年7 月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布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的课程计划 (修订) 》, 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建设自主权, 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15 年, 社会各界的认识逐渐统一形成共识, 即课程是教育思想、 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 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 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

六、 持续深化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强化干部教师队伍的课程整体育人意识

全面加强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意识, 高度认识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 学生对课程有选择权, 学校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促进全体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 着力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 教科研人员、 学校干部教师在课程的管理决策、 规划开发、 整体推进、 评价导向、 特色创新等方面的价值理念、 站位视野、 能力水平等综合素养。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 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质, 决定了它在众多基础学科中的地位和角色, 相应地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当然, 并不因此就否认、 淡化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 明确语文学科课程的定位、 性质、目标及其与课程整体育人之间的关系, 促进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和紧密联系, 适度消除和打通学科壁垒, 把历史、 地理、 政治、 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作为 “大语文” 学习的依托和背景。 地方、 校本课程要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特色开发和实施, 充分发挥三级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 逐步更新课程育人理念, 摈弃片面机械、 重复、 海量的应试训练, 尊重遵循学生身心发育成长规律, 拓展基础知识视野, 增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提高人文综合素养, 丰富学校教育生活内容, 真正关注学生生命的价值意义和质量。

2.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增强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要基于国家 《语文课程标准》 开展教学, 规范课程内容深度、 广度和进度, 体现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教材、教学、 评价的整体性、 一致性和协调性。 引导学生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 语法知识、 常用修辞方法, 加强词句的理解和使用, 强化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 体会实际运用效果。 积极整合、 拓展、 丰富课程资源, 打牢学业基础、 扩大知识面,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语文教与学方式。

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 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开发与实施, 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丰富的活动课程。 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相对开阔得多, 语言文字更倾向于应用, 因此要聚焦语言运用、 重视听说读写结合, 注重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体验性、 实践性和过程性, 突破教材、 教辅、 教室、 校园的限制, 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 自然的联系。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 高校、 科研院所、 各类场馆、企业等社会资源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倡导 “玩中学”、“做中学”, 凸显体验、 合作、 探究, 与教材、 课堂、 校内所学理论联系结合起来, 在亲身参与实践中了解和掌握鲜活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总和, 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 文化传统、 思想观念、道德规范、 情感认同、 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包括诗词歌赋、 衣食住行、 琴棋书画、 风俗习惯、工具器物、 节日庆典、 伦理道德、 规章制度等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标志, 文化需要世代传承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 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公民承担着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教育工作者同样承担着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职责。 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 基本国情,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改变重知识讲授、 轻精神内涵阐释, 偏重知识点灌输、 单纯背诵记忆, 众课程各自为战、 课内外无法衔接的现状, 杜绝学科门类孤立化、 教育内容碎片化、 教学设计随意化的现象。

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加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整体性建设, 完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全覆盖。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深入梳理和宣讲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 道德情操、 人文涵养。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 阅读浅易文言文, 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 欣赏音乐、 戏剧、 美术等艺术作品, 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 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

4. 注重阅读与写作方法指导

目前教师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部分中小学生不爱读书, 特别是正统的文学名著类。 部分学生迷恋于追星、 偶像崇拜, 对演艺、 体育等圈子及其相关信息激情狂热、 积累较多, 恰恰对培育人文素养的文学类作品兴趣不高。 还有就是作业量大、 课外培训班多, 少有时间读书。 如何尽快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爱读书的积极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 提倡整体阅读、 主题阅读、 比较阅读, 广泛吸收先进健康的文化文明成果, 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注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指导, 字词、 标点、 句段、 篇章, 题材、 体裁、 结构、 修辞、 手法, 立意、 中心、 主题, 摘录、 标注、 旁批, 精读和泛读结合, 流派和风格尽收, 深度和广度兼顾, 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化作品中全面汲取营养, 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陶冶情操、 濡染品行、 浸润性灵、 澡雪精神, 提升阅读品位, 增加文化积淀, 塑造高雅和谐的内心境界。

丰富的生活经历体验、 开阔的阅读视野积累、 敏锐观察勤于思考, 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前提条件, 当然还要有品德修养、 文体写作、 修辞手法、 表现技巧等知识的储备。 培养学生勤于动笔、 乐于写作、 善于写作、 精于修改, 鼓励以日记、 周记、 随笔、 摘录、 博客日志等形式积累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 多角度分析看待社会现象, 培养辩证思维方式, 优化思维品质,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积极反映生活、 表达观点、 沟通交流。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多种实用类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 向生活学习, 向名家名著学习, 向师长学习, 向优秀同龄人学习, 也要从负面消极的现象引起警惕、 吸取教训。 既要广泛吸纳、 博采众长以补己之短, 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视角, 透过现象看本质, 穿过文字悟内涵。 文章不厌千回改, 提升修改习作的能力和方法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5. 立德树人与核心价值观

我国古圣先贤们历来重视 “德”:“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 ,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以天为宗, 以德为本” (《庄子·天下》) ,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大学 》) ,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论语·里仁》) 。 然而时至今日社会风气、 公共道德整体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诚信缺失, 社会宣传假大空的说教多, 教育难以真正入心入脑, 应试教育作祟,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西方文化冲击, 等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审时度势提出 “立德树人”, 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育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是遵循教育本质规律、 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地、 生动活泼地获得自身潜能良性、 充分的发展。 克服 “重智轻德” 的错误倾向,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全面开展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以仁爱共济、 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以正心笃志、 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强化基本道德规范养成, 形成高尚的品行情操、 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阅读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 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主题系列作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发扬传统美德。 增强对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辨别和抵制能力。

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 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很大程度上需要一支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 教科研和管理队伍来保障落实。 要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 修订有关学科教材, 注重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可读性、 针对性, 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建成中小学各学段衔接贯通、 循序渐进、 协调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 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 融入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

七、 针对试题设计的几点商榷意见

2015 年是北京市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工作的起始年份, 试题命制工作也处在转型期, 需要一个探索并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 希望命题组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应回馈信息, 做好总结工作, 努力使明年的中考命题质量和水平更上层楼。 部分题目的设计水平有待于提升, 谨此举几例商榷如下:

第1 题 (2) : 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 “为人民服务” 5个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题目中所谓 “规范的正楷字” 的要求, 在赋分时恐怕就不便于操作。 现在不少学生的书写能力较为薄弱, 如何界定学生的书写是不是 “规范的正楷字”, 如何给出相应准确的量分, 恐怕还是难免引起争议。

第3 题: 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名人题写的匾额, 这些匾额上的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但有的字却不符合现代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 关于书法作品, 由于古今汉字的演变过程漫长、 年代久远, 书法家个人的书写习惯与爱好、模仿书法大家的所谓 “铁写” 字帖、 古今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外在形体差异、 对帝王等特殊人物名字的避讳等等原因, 书法作品中的部分字形有别于现代规范汉字写法; 由于传统因素, 我国书法界还有一种 “书法之下无错字” 的积习。所以, 这个题目的设计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并不妥当, 日常教学或者检测时可以使用, 目的在于跟学生说明这种特殊历史文化现象。

上一篇:浙江省2015年下半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券市场》:股票的性质试题下一篇:通信原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