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报告

2024-07-24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报告(精选8篇)

篇1: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报告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应对好体质“隐形杀手”

在前不久于广州闭幕的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一个名为《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 体育教育专家指出,当今大学生存在种种不健康行为的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这反映出我国早期健康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活反没了章法 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生活规律,一旦考上大学,生活反倒没了章法。熬夜、饮食不规律、长时间上网的人不在少数。考试前或考研前,大批学生天天泡图书馆,甚至连吃饭都可以免,这造成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颈椎病。

“中国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实验与计算机应用评价系统研究”课题组曾于至间,对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部分高校607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课题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黄玉山教授介绍,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不吃早餐、不喝牛奶、挑食等不健康生活习惯,比例分别占7.57%、19.69%和10.95%。在闲暇生活中,大学生将体育健身排在文化娱乐、上图书馆之后,经常从事体育健身的学生仅占19.12%,还有65.68%的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 健康知识容易被忽略 究其原因,不少体育教育专家认为,缺乏健康知识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门研究运动营养学的林华教授说:“当今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常体育运动不够。健康知识是体育运动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它,学生才能调节自己的生活规律,更科学地生活、学习、运动。”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从事体育课程与教育研究的邓晓芬教授说,在美国,健康知识被公认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教授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 邓晓芬教授认为,掌握健康知识是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这方面知识,不愿运动的人才会知道运动的好处,才能促使他们去运动;喜欢运动的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 早期健康教育缺失 从事健康教育研究多年的黄玉山教授指出,我国大学生存在种种不良生活习惯,反映出我国高学历人群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偏低。她说:“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与加强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但我国早期健康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从小开始,学生家长往往会忽视早期健康教育。”黄玉山教授说:“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多吃两个鸡腿,也不会敦促孩子去锻炼半个小时。” 不少中小学生反映,学校的健康教育课就是在下雨天不能到户外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领学生在教室内读读健康教育课本,或“照本宣科”地念一些理论。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闫告诉记者:“大学4年,我只听过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发现没什么意思,去的同学也不多。”

健康教育水平待提高 在我国,健康教育课一般由体育老师负责。黄玉山教授指出,体育老师健康教育意识不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教师的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匮乏,也是影响健康教育课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林华教授建议,健康教育课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应仅停留在原有的理论知识上,也应根据学生身上新出现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其加以教育和辅导,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例如,现在不少学生长时间坐着学习、用电脑,如果老师能针对这一现象开一堂关于颈椎、腰椎疾病预防的健康知识课,学生们一定会从中受益。”林华教授说。

篇2: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报告

课题研究基点校总结报告

阿城区双丰中学:张涛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是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生活及饮食条件、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测试是指通过仪器及其它手段考查人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得出一定的结果。

二、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国家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有人形容:“当今社会是高科技、高速度、高集中的三高社会”,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现代的电脑、网路、汽车的普及,科技发展与速度冲击着人们生活,也产生了一些生活病态、网络病态、封闭病态、竞争病态。由于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不断蔓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地扩大。对于我市中小学生来说,不良的教育观念;繁重的课余学习负担,学校体育的缺位;不良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正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加之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特别是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学生余暇锻炼时间在不断减少,导致了肥胖发生率、近视率的不断增加,学生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柔韧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我市中小学生重要的体质健康问题。这部分孩子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的学困生。如此严峻的社会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当作一项紧迫任务放到我们教育教学的工作日程上来。

为此本课题组将立足于现代教育理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研究,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得出数据的分析结果,形成丰富完善的科学理论依据,找出有效对策,真正达到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学校体育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科技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竞争力不断增加,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阻碍了学生体质健康地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坚持“健康第一”的现代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监测,在确保数据测试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开展多维度监测和对比分析,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哈尔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供佐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对学生体质进行及时诊断,找准对策,加强指导与干预,逐步改善和提高我市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一步完善我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增强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提供宏观的科学决策与依据;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的实施,建立具有哈尔滨市特色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指导学生科学健身,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为学校体育及体育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有助于建立一套科学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发展;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服务的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青少年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未来国民体质的坚实基础,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同时也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落实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青少年是关键,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现在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对科技的掌握要想保持国家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要有强健的青少年主人,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却不容乐观。为此通过科学地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对找出有效对策,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的。

五、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1、在思想观念上有误区:教育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并没有学生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也与现行教育的功利主义有关,只注重学生的片面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发展割裂,只注重文化知识、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身体、心理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2、由于升学压力层层下压,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遭遇冷落,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课的课时大量用于补课,学生睡眠时间明显不足。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指标,把升学率指标层层下压,致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不堪重负。不少初

三、高三年级学生为了准备升学考试,陷入日以继夜的题海战,基本没有休息日,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近视率也在不断提高。

3、家庭教育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对孩子培养方向的偏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培养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参加各种辅导班、考证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锻炼身体的权利。

4、社会发展,物质极大丰富,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过度摄人,学生运动时间在不断减少,“小胖墩”在逐渐增多,影响身体健康。

5、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教师专业能力适应不了学生的需要。

6、需要探索出一套有效果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方法的有效教学模式。

7、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少,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限制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8、找准有效对策,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

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强盛兴衰。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小学生的体质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在学校的军训和学校的集会上,越来越多地出现学生晕厥现象,上课请病假的学生逐年增加,另外家长在上课时给孩子送药的情景也越来越多。为什么学生的体质一年不如一年?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不足,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就调查的情况及现象与大家探讨。

一、学校教育造成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1、学校教育的总体思路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育未能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另外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舒适,一些费力气、拼毅力的运动练习,不受学生青睐。在教学上很难开展一些有难度有强度的运动,从而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现在的学生意志信心和品质变弱了,怕苦怕累,碰到困难时容易服输,心理素质极其脆弱。

2、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也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由于过分强调安全责任,一些体育项目无法在体育课上正常开展。安全重于泰山,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加之一系列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因此,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由于过分担心学生在体育课上受伤,怕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指责和承担一定责任,于是体育课小心谨慎,不敢让学生放开进行活动。

3、体育竞赛、活动缺少也是造成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是促进学生体质提高的有力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现在学校的体育竞赛参与面少,而且班主任还横加阻挡不让参加。另外活动缺少集体参与的项目,大多数活动比赛都只是一些体育能力强的学生参加,而真正需要体育锻炼的学生却没有机会参与,这样不仅抹杀了他们的运动机会,也使他们的运动热情受到打击。

二、家庭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

1、独生子女的原因。由于父母非常溺爱自己的子女,使不少独生子女表现得脆弱、缺乏毅力、没有恒心,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在现今的社会里,学生家长往往过分看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而有的父母甚至打压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这在学校的田径队等训练上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损害。如碰到天气炎热或者寒冷时,甚至叫自己的孩子不要上体育课,或是找个借口请病假。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们健康地生活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不好的饮食习惯,导致营养过剩和营养结构不合理,因而,引起学生的肥胖症或营养不良。独生子女在家活动少,做家务劳动更是几乎没有。再加上现在社会电视、网络日趋普及,许多学生沉迷于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些也都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时间。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对学生的视力影响尤为严重。从我任教的各年级每个学期的视力检查来看,能双眼达到5.0以上的不足十分之一。另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拥有家庭轿车、摩托车或者电动车,学生从以往走路上学的习惯转换成坐车上学。表面上看节省了学生上学的时间,但是却减少了学生走路锻炼身体的宝贵时间。我在初一年级的800米跑测试时,发现现在很多学生800米都跑不下来。将这几年的学生成绩对比,发现现在的学生耐力素质明显呈下降的趋势。

三、社会、自身造成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社会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多年的社会情况来看,虽然目前健身流行,参与运动的人也大大增加,但是社会对成人的健身活动和对青少年的活动重视程度差距太大,对青少年的更多想法还是以学习为主健身为辅。学生有时间再去运动,读书没时间就别运动了。条件好,吃得好点就可以增加体质,这是普遍的观点。多数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形成体育运动的氛围。这样,中学生就失去了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的匮乏也影响了学生的锻炼。

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视。现在的学生惰性越来越强,很多学生并非不是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而是懒得去参加。碰到有一定难度和强度的运动,更是想着办法逃避。列如体育课常上跑的内容,学生对短距离跑兴趣十足,练习积极,而耐力跑由于枯燥无味多数学生不喜欢上,就是跑也是跑跑停停。由于没有强度和耐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跑跑停停的练习中,学生的耐力能力如何提高?现在的中学生顽强意志的信心和品质变弱了,碰到困难时低头服输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学生甚至小小年龄就出现了啤酒肚。

篇3: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研样本, 三个年级分男、女各随机抽取25人的2011年下学期期末测试成绩作为样本, 所得数据根据统计学中定量资料整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相关处理;项目为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和耐久跑 (女生800米, 男生1000米) , 三个项目在初中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系数达0.70。

1.1、男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

上表结果表明:跳远和1000米项目的平均成绩呈明显进步趋势, 且初三的平均成绩高出初一平均值, 初三跳远和1000米项目是中考项目。而体前屈呈下降趋势, 体前屈初一低初三4.6厘米, 体前屈是达标项目。

1.2、女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

上表所示:我校女生的跳远成绩和800米随年龄的增大而提高, 初一到初三的平均成绩进步较明显, 在800米平均成绩中初一与初二的变化不大。体前屈平均成绩总体呈下降趋势,

1.3、视力调查结果

视力低下的屈光情况:在检查的150人中, 视力低下眼数为128只, 其中近视眼数124只, 占96.88%;远视眼数2只, 占1.56%;其他屈光不正常眼数2只, 占1.56%, 从而反映学生视力低下的屈光不正状况, 大部分是属凹屈光, 以近视为主。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体育教学改革存在误区

部分地方和学校没有把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对待和统筹安排, 对学校体育投入严重不足, 致使学校场地器材短缺。在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重视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而忽略了对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培养, 但对促进学生耐力和心肺功能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的体育锻炼项目却被取消, 甚至出现了学生不愿意练的项目不安排、危险性大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不安排等现象。

2.1.2、切实的增强学生的体质、办实事、狠抓工作落实不够

近些年来, 虽然政府、学校、社会都在关注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 也做出一些决策, 但多数还停留在舆论和呼吁上, 说的多, 做的少, 一般号召多, 过硬措施少, 不少地方的工作流于形式。中小学生人数超负荷, 第一排学生紧贴黑板 (教师紧贴黑板和讲台) , 影响视力, 后排的学生, 眼镜挨眼镜, 一抄题, 呼拉一下全拥到讲台前。

2.1.3、学习负担重, 缺少正常的睡眠和休息

应试教育的体制得不到改变, 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未得到根本解决。孩子们只能被捆绑在题海和雪片般的试卷里, 而得不到喘息。调查显示, 面临中考、高考的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中, 每天睡眠只有五至六小时者达80%以上, 教师和学生绑在一起拼搏, 大多为早六点到校, 晚六点离校, 多数学生作业一直做到半夜, 至于午、晚饭后、课间操的点滴时间、节假日、寒暑假都在教室里苦做题, 苦背书。

2.1.4、缺少娱乐场所, 学生得不到必要的体育锻炼

在部分条件差的学校, 为减少课间学生冲撞教师规定各班几个调皮孩子, 只许在教室呆着, 不许踏入“操场”。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因学生太多, 有50%的学生下课不能到“操场”上活动, 课外活动一周每人还轮不到一次, 这和国家教委每天必须保证1小时的课外活动的规定大相径庭。由于严重缺少体育娱乐活动, “豆芽菜”和“肥胖型”的人数在扩大。场地如此短缺, 仍在大量的场地被挤占、挪用, 孩子的活动天地被逼到夹缝里。

2.2、建议

2.2.1、各学校要切实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把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 并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2.2.2、加强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各方面要拧成一股绳, 形成强大合力, 落到深入关心青少年儿童健康的工作才能收到综合效果。

2.2.3、在加强教育总体改革的同时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 要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和卫生队伍的建设。

2.2.4、各中小学应根据有关规定,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进行正确的食物消费引导, 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与营养结构,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2.2.5、做好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定期检测并予以公布, 安排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需要的经费, 保证学生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叶广俊主编.第四版《儿童少年卫生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4:关于山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

通过对山区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视力、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以及一些常见病的测试,了解学生现状,然后对测试结果统计汇总,作进一步的分析,为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选择指标法

利用器材对全校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视力、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以及一些常见病指标进行测试研究。

2.均值法

利用均值法,研究学校学生整体发育情况。

3.身高体重法

利用身高体重法,了解学生的营养水平。

4.统计分析法

从大量的测试数据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信息,使我们理解、描绘、推断所研究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变化规律。

5.文献法

通过测试得到学生的测试成绩,再借助一些参考资料,把最新的理论研究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结果与分析

1.检测结果

(1)身体形态状况

①身高:均值—159.54,标准差—8.91。

②体重:均值—50.94,标准差—7.72。

③胸围:均值—76.12,标准差—4.83。

④肺活量:均值—2601.76,标准差—706.22。

从学生的身体发育来看,身高、体重、胸围的平均值较上次普查都有所提高,其中,身高增长了2.16厘米,体重增长了8.55千克,胸围增长了2.66厘米,而肺活量下降了180.94毫升。

(2)学生营养状况

①营养过剩89人,占11.57%。

②营养正常605人,占78.67%。

③营养不良75人,占9.75%。

(3)学生运动能力状况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平均值有所下降:50米跑成绩平均下降0.14秒;反应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平均下降9.12厘米;反应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平均下降2个/分钟。

(4)学生常见病情况

在卫生部门体检资料中显示:学生中患有龋齿、习惯性脊柱侧弯、乙肝+表抗、胃肠等疾病的人数有271人,检出率35.29%。尤其是学生的视力,在本次监测中视力低下者有414人,视力低下率53.91%。

2.原因分析

(1)由于考试只重视分数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学校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其他方面,学生锻炼的时间仍是少,不免会出现各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2)农村多数寄宿制学校条件差,没有配备专业的健康人员,也没有配备健康器材,学生在校期间,饮食不合理、不科学,这是导致学生某些疾病的重要原因。

(3)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缺乏而且单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不能满足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

(4)由于各方面压力的影响,致使学校和教师怕吃官司而放松教学管理,体育教师上课后,只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强度不大,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5)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走上了一个误区,好多学生家长们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学生的心理也很脆弱,禁不起打击、挫折。

(6)健康教育课在山区的许多学校尚未开设,没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对于常见病的发生缺乏足够的认识。

(7)虽说现在体育也开始在中考中计入成绩了,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体育还未真正地重视起来。

(8)山区条件差,留守儿童多,他们在精神上或多或少会有些孤独和危机感,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在好多学校又跟不上,这是导致学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促使《条例》在学校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2.严格把控体育会考制度,促使家长、教师、学生都重视体育会考,并积极行动起来,提高体育成绩,提高身体素质。

3.加大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使学校有足够的学生活动的场所和器材,保证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4.强化体育的课程改革,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目标,优化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体育课。

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工作,提高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切实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教育工作来抓,开足开好体育课。

6.加强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减少体育事故的发生。同时,学校联系家长做好《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学校也应该到保险公司进行《校方责任险》的参保。

7.家长要让孩子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他们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发展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8.开设健康教育课,传授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

9.加强学生用眼卫生的教育和宣传。学校定期对学生的视力做检查,并与家长联系,对轻度视力低下者,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注意用眼卫生,做到“二要二不要”,定期调换座位,调整不符合学生身体的课桌椅,改善教室采光照明;对中、重度视力低下者,应进一步检查,治疗。

10.国家营养早餐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改善了营养状况,但是要想进一步使学生的体质得到提高,还需要国家加大中西部教育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资金的利用和管理,使国家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

11.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学校配备健康器材和专业教师,为学生创立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12.完善教育体制,把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为一个重点,纳入学校教育,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敬鸿.体育测量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2]《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编写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司云.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5(06).

篇5: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目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国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其目的就在于使学校和广大的学生以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2012年我校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对我校一至二年级,共计88名男女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测试,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体质健康检测的结果进行评估,制订健康工作计划,跟踪干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检测项目包括:一二年级身高、体重、投沙包、立定跳远。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从测试的统计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基本合格,但总体水平不高,只19%的学生达到优秀标准,良好标准占73%,大部分的学生徘徊在合格边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不明显,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成为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小学生正常体重比例偏低,平均73%的学生达到标准,体重较轻和营养不良的比例占到4%,而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也不少,占到了3%,而且还有向上发展的趋势。营养不良和较轻体重检出率逐年降低,正常体重的比例却没有明显增加,主要因为超重和肥胖比例增加。

从统计来看,农村小学生的生理机能发展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随年龄的 1

增大而表现出不稳定,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测量的过程中还发现有部分学生心肺功能相当差。从统计结果来看,农村小学生的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男女生的优秀率只达到17%和14%,而女生优秀率相当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耐力素质提高不明显,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结论与建议:

1、学校、家长要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并为学生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锻炼中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要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学校要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改善物质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同时增加体育理论教育内容,丰富体育课的内容,使学生选择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

篇6: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措施

总结

目前,我校有166名小学生,通过体质达标检测,我校小学生体质达标合格率近94%。

学生体质健康成因分析:

首先,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特别是耐力、柔韧性、力量素质及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增加。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其中既有运动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其次,学生中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参加锻炼、选择锻炼项目时避“重”就“轻”;社会对教育的偏见、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片面理解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再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是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加之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导致了学生肥胖的发生,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另外,随着电子游戏机盛行、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学生长时间的投入.结果不但占去了锻炼的时间,而且还损害了身体。

改进提高措施:

1、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继续倡导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解决一些学生在锻炼和健康方面的疑问。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常见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思。保证体育课的质量,真正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建立起师生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意识和兴趣,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留给学生自我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的空间.2、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完备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及活动场地.3、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健康教育指导:科学体育锻炼方法;营养食物摄取特点;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肥胖形成机制;压力排解方法等等.4、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

大力推广“大课间”活动,一方面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另一方面也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某些不足.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满足,在兴高采烈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体育能力,丰富了校园课外活动,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全面发展。

尚德小学

篇7:广鹿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汇报

根据县人大《关于对我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通知》要求,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生体质健康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本现状:2015年10月份,我校依据大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跳绳、50米跑、3—6年级仰卧起坐、5—6年级400米。参加测试的人数总计542人,及格人数为366人,良好人数为144人,优秀人数为13人,及格以上510人,及格率为94.1%,良好率为26.57%,优秀率为2.4%。从及格率来看超过国家规定的85%的标准,但是优秀率很低,良好率也不高。

发展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丰富,注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的方面反而呈下降趋势。主要出现在部分学生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肺功能的肺活量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

1、肥胖成为危害学生体质健康的一大因素。多数家长认为让孩子吃些好的就是营养,孩子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热量、脂肪的摄入量过多,以及摄入大量的饮料、膨化食品食用、挑食、偏食等都造成了学生营养不均衡,身心发育迟缓,影响体育锻炼质量。家长 “重语数、轻体育”,认为学生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成绩第一”替代了“健康第一”。

2、学生意志品质下降。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越来越娇气,过去走路,现在坐车,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学生在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怕出去,或是一遇到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都以各种理由请假,潜意识使其产生了惧怕及抵制心理。

3、现在很多学生在家时,过度沉溺于游戏机、电脑和电视,除了完成作业之外,剩余的时间都在面对屏幕,不用说运动,到户外的时间都十分有限。

4、校外运动场地匮乏,特别是我们农村,除了学校操场,没有任何学生可以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

5、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学校警钟长鸣,导致学校紧抓安全教育不放。因此,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尽力追求安全,不敢放开手让学生去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锻炼项目,课外体育活动也无法充分开展。另外,学校专业体育教师短缺,导致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因此,课堂上的运动负荷往往达不到要求。

三、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和方法

1、家长要有增强儿童体质的意识。家长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注重儿童的健康发展。平日多多督促儿童参与体育锻炼,从体力、速度、柔韧度、协调性等多方面发展,不断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

2、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单靠每周几节体育课来改善,其效果可能不明显。因此,促进学生利用校外的体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各社区、村屯应该建有开放的活动场地,为孩子提供活动条件。

3、加强两操管理,通过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将孩子“赶”到操场上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也能提高锻炼的质量。我校本学期每天上下午都有大课间操,每次30分钟,内容包括广播操、篮球操、绳操、校园集体舞以及每天下午的跑操。采用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兴趣,也达到运动量。

4、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开展多种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校本学期开展了篮球赛、足球赛、会操比赛,组建了乒乓球队、足球队、篮球队、毽球队、跳绳、舞蹈等社团,每周三和周五开展活动。

5、适时控制儿童饮食,这一点是针对体重超标的儿童。家长要注意给儿童合理的营养,避免偏食,挑食,过多地吃糖或零食,增强学生体质和抗病能力。

6、体育教师要科学的进行体育教学,规范体育课,在教学中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他们心理进行备课,使教材安排、组织形式、教法手段,教学语言等新鲜活泼,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学校体育课程落实情况

学校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六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每个 班级每周的体育课中安排一节足球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节体育 活动课,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五、学校卫生工作开展及食堂餐饮搭配情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一)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卫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学校卫生安全制度》、《学校卫生检查制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二)加强教育,预防为主。

1、加强健康卫生教育,举办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积极利用学校橱窗、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级多媒体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工作。

2、在天气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教育,经常打开窗户通风,使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传染,一旦发生情况及时与防疫部门联系。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学校全员参与,全员动手,通过大力开展学校卫生大扫除等活动,清除卫生死角,确保校园环境卫生整洁。

4、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组织师生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清扫、捡白色垃圾、助残扶残、敬老爱老等活动。

5、注重学生视力保护,每天上下午做两次眼保健操,并要求任课教师做好指导,值周学生准时到各班检查,本学期还开展了一次眼保健操评比活动。

(三)加强管理,措施到位。

制定并完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责任,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努力构建维护保持校园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

1、组织值周队严格执行卫生评比制度,专人负责每天检查,量化考核,张榜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累计,优秀班级发放流动红旗,并与班主任考核挂钩,为学校和美班级的评比提供详尽的数据。

2、坚持班主任的晨检制度。班主任每天早晨要对班级学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发烧、或其他情况第一时间报到教导处。校医要时刻关注传染病状况,及时做好隔离工作,并根据季节进行预防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知道如何预防传染病。

3、认真配合教育局每年的学生体检工作,并建立学生体检档案。认真填写学生健康卡并归档存放,对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好防治工作。

4、学校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进行全校卫生大扫除,每天放学进行小扫除。大扫除与每天小扫除由德育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以公示的形式向全校通报。

5、强化卫生保健室建设。近年来,学校以教育强县为契机,加强了卫生保健室的硬件设施建设。并多次派校医参加由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卫生会议和学习培训,以提高相校医的业务水平。

6、成立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食堂工作会议,针对各项明确职责,层层签订责任状。从采购、保管、加工、分餐等所有环节入手进行细化并狠抓落实。食堂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齐全。食堂内设有操作间、原料库、消毒室等,严格做到生熟分开。食堂每周制定菜谱,做好营养搭配,同时,强化食堂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篇8: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解读

近年来,世界各国有关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研究早已屡见不鲜,学生体质下降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早已是国民体质乃至国家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发育水平稳中有升,营养状况也不断改善,常见性病症发生率下降,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依然存在。[1]主要表现为:肺活量等生理指标呈下降趋势,各项运动素质指标仍没有改善;此外,一些现代病如高血压、颈椎病等问题也出现在了青少年群体中。

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给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优良物质基础。正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物质条件的相对充裕,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营养结构严重失衡,也使本应活泼好动地出现在体育场上的青少年学生变成各种显示器前的静态生活群体。此外,学习环境及教育政策的导向,也使得大众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文化学习或某些应用技能培养。从社区上看,我国社会中保持健康的观念、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者无法组成统一整体。上述情况也说明,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1.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过程中,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评价体系,其中较为经典的有《劳卫制》、《国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理念不断提高,关爱生命、追求健康是现代人渴望的目标。[2]由于健康生活意识的传递,唤起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意识,改变了不良生活方式,养成了长期坚持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初步达到了体质健康评测的初衷。[3]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其最终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通过身体活动等手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建立一套适用于监测、诊断、评价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体质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2]

2.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

2007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单位通过多年调查研究,依据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出了我国当前实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于2010年至2015年多次修订,最终形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在以往相关标准制定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终身体育”等理念[2],旨在持续推动学生健康身体活动,促进学生体能进一步发展。

表1即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测体系的基本内容,从考评目的到项目选择,都是本着提高青少年学生体型、体质、体能来制定的,该体系不仅结合了青少年身心发育特征,还非常有针对性地评价了诸如肥胖、近视等现实问题。从体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青少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划分为上肢部位、腰腹背部位和下肢部位,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评价指标有握力、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测试项目侧重于上肢和腰腹部位的肌肉力量发展,有的则注重上、下肢部位的肌肉力量发展。有氧能力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世界各国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尤为关注的指标之一。[2]我国青少年学生有氧耐力测试项目较为保守,仍采用中长跑为评价方法。

二、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着眼点

1. 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特征与运动素质“敏感期”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进入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是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其身体形态发育迅速。采用了人体测量学和教育训练学为主要评价支撑,使用的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人体生长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且世界各国也较多采用身高和体重的测量方法,以此来评价青少年横向和纵向的生长发育水平,间接地反映出青少年儿童的营养状况。

青少年儿童骨骼具有“软”“弹”等特点,是由其无机物和钙较少、水分和有机物较丰富等原因造成的。儿童的骨骼结构区别于成人,在骨中有骺板,关节面和肌腱处软骨,该处的软骨板愈合则停止生长(确切年龄尚不清楚,但多数为20岁停止生长)。有效的抗阻和冲击能够产生对软骨生长的刺激,但是骨骺受伤和劳损会破坏骨骼供血和营养供给,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并带来后遗症。测试与评价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指标较多,主要集中在上肢、腰腹背和下肢部位的肌肉。这要求对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测试是一项综合性的评价,同时也是基于衡量和评价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性的健康状况。

在人体特定的一段生长期,某项运动素质会快速发展,这段时期即为该项素质的“敏感期”。在目前国际上较为统一的认定为敏感期素质重叠率最高的年龄段:女性为11~15岁,男性为12~16岁;速度素质敏感期为8~13岁,女性偏靠前;耐力素质敏感期:男性为10~23岁,女子为8~20岁;柔韧素质敏感期为5~12岁;灵敏素质敏感期为6~13岁。关于敏感期的科学测定,一般使用3个月为一周期的模式进行监控,变化的高峰即为敏感期。敏感期理论是指导青少年训练,从而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支撑,在青少年学生的干预手段中,应作为导向性理论。

2. 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特征与青春期心理

中小学生的体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身体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在活动中懂得互助互爱,学会团队合作。这一切从哲学上讲,是通过内外因促进人的发展,而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来说,是成长路上其他学科和知识所不能胜任的,青少年体能训练的总体原则和训练手段,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才能事半功倍。[4]

青春期作为人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生理阶段,青少年的心理也会伴随着出现较大改变,抓住这些改变不仅能帮助我们开发出更好的体能训练方法,也会使学生拥有健康心理。例如,在对青春期学生设计动作时,适当调整“跪”“爬”等动作,因为身体发育带来的心理反应,会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动作模式,以至于训练起不到效果,甚至由于学生“不配合”带来伤病。

3. 青少年学生健康身体活动形式及环境

关于当前中小学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原因。学校、家庭、社区作为中小学生进行健康身体活动、接受身体活动教育的重要环节,三者能否一体化是有效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解决办法。[5]然而,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过程,在离开了学校生活后,也就无法再能有所干预,更不用说“终身体育”,这也是无法将社区、学校、家庭等多因素在逻辑上形成一个完整过程的原因。

三、关于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建议

1. 加强各环境因素整合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态度的重要环境,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应承担“家庭体育指导者”“体育偶像”的角色,正确引导体育对家庭的影响,通过带孩子观看体育比赛,了解运动员为成功而进行的努力,为孩子树立榜样。学校体育作为多因素整合的关键,除了使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技术及基础力量,以运动会或比赛的形式引入家庭及社区的关注,增加多因素之间的多重沟通。社区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投入更多关注,也是深入联系三者的“磨合剂”。理想的青少年身体教育模式,应该社区、学校、家庭有机结合,以学校为教育依托、家庭为干预重点、社区为“孵化”温床。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合理解决当前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已经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出台了多项指导意见,效果有目共睹。

2. 开发体能等素质课程体系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无疑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干预手段与方法的研究,是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最直接手段,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影响范围广且收效显著,受广大一线体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学校作为体质健康干预的环境因素,在解决该项问题上有一定的实施能力。[6]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干预手段与方法,体能训练逐年兴起,无论是搜索近来的国内外文献,参加重大科研会议,或是近距离接触教学训练一线,都能观察到业界的重视。中国的青少年体能训练已经不再“新鲜”,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做出了贡献。相比于其他干预手段,有很多研究证明了体能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有积极作用,青少年体能训练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增强了青少年团队合作意识,打破以往较为枯燥的训练模式,已经有多个中小学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尝试,卓见成效。

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体能训练体系尚不成熟,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探究。具体来说,青少年体能训练包括青少年体能训练内容的编排、体能与国家体育课程的相互结合、校本课程体能训练课的开发等等。因此,在更加系统、完善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融合前沿知识,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套可行性高、适合青少年体能特点的训练体系,将会对未来学生体质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77.

[2]高刚.新时期优化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吴键.保障学生的运动权利养成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四[J].中国学校体育,2010(9):28-30.

[4]乔秀梅,童建国,赵焕彬.基于人类动作发展观的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0,17(11):80-82.

[5]王韶峰.中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新视野:中俄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0.

上一篇:安全运输保证书下一篇:浅议农村水体污染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