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古诗的方法

2024-07-19

预习古诗的方法(精选15篇)

篇1:预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词需要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古诗词课之前,学生进行主动的预习,那么学习效果将会显著增加,下面我们介绍学生如何预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习方法

一、浏览阅读提示。

注意提取阅读提示中的信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在结构、体例和形式上都有诸多创新,其中在每一课的正文前设计一小段阅读提示,可谓匠心独运,是这诸多创新中的一个亮点。阅读提示用语不多,大都三、五句话,但每段都是编者根据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精心安排。或创设情境,或勾勒线索,或用设问点出全课的重点,或提出问题引发探究。课前阅读提示栏目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使教材变的生动、有趣。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 此栏目,并准确提炼出阅读提示中的有用信息。如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一诗的引言,看过后可以知道本诗的主题是诉说离情;看过晏殊《浣溪沙》一诗的阅读提示,可知此诗是伤春感时之作;看了《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阅读提示,就能明白该诗的大体意思,为诗文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看懂文题。

注意从文题中推测、预知、理解古诗词的大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题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中心及内容,有的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赵翼的《论诗》,从文题一眼便知,此诗是谈论诗文的;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是作者以潼关的历史作为线索,怀古伤今的诗作;曹操的《龟虽寿》一诗,文题中的一个虽字,不看内容就可知道,已经定下了感伤时间易逝、人生不能常在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环境。

包括作家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注意了解作家的心路历程即长时间形成的心理环境、经历。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即当前的境遇、背景。作者及背景知识是学生须了解的。这些是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础,学习古诗词的切入点。没有这些资料,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感受。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生平经历及背景资料,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古诗词的创作实际上是诗人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现,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让导学生了解李煜的经历,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古诗词的学习,应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的经历,如果我们不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人生经历,就不能理解《武陵春》中词人那载不动的许多愁的真切。了解一下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对理解《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百姓愁苦是有帮助的。

四、读懂注释。

注意浏览注释中理解词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注释,有的介绍课文出处、作者、写作背景。有的课文对题目的注释,有的对词语注音、解释。有的是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利用课文的注释来通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致理解诗词促使学生认真地去探究思考,从而领会理解课文内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课文课堂上的工具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落实词语、拓展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巧妙得当地运用这些注释,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五、展现画面。

根据诗文展现的想象诗文大意。有不少的诗文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读了这样的诗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浮现,让人仅仅是一看字表,就能在脑海里勾画出或沉郁、或华丽、或清俊、或灵动的画面,很是神奇。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意的感知和理解,动笔创作一幅画,把文中内容转变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诗画中见景生情,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理解,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古诗的内容。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学习此诗时让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在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把浓浓的诗情画意,在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生命活力尽情释放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不仅使孩子明白诗意,而且通过绘画赏画训练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生在弄懂大意后,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图画。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展示的画面用图表示出来,使句意明了直观,熟记于心,印象深刻。

六、再现意境。

根据诗文中的意境去理解作者的心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篇2:预习古诗的方法

享受语文生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了。学习古诗词也要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把故事内容或表达情感相近的古诗放在一起复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等什么呀,赶紧行动吧!

背一背

1.和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晚春》在写作内容上相似的古诗,我们学了不少,来背背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惠崇春江晚景春日

唐·韩愈宋·苏轼宋·朱 熹

天街小雨润如酥,竹外桃花三两枝,胜日寻芳泗水滨,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江水暖鸭先知。无边光景一时新。最是一年春好处,蒌蒿满地芦芽短,等闲识得东风面,绝胜烟柳满皇都。正是河豚欲上时。万紫千红总是春。(五年级第二学期)(三年级第二学期)(三年级第二学期)

江畔独步寻花咏柳春夜喜雨

唐·杜甫唐·贺知章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碧玉妆成一树高,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千朵万朵压枝低。万条垂下绿丝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留连戏蝶时时舞,不知细叶谁裁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自在娇莺恰恰啼。二月春风似剪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三年级第二学期)(三年级第一学期)(三年级第二学期)

2.和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游山西村》在写作内容上相似的古诗,我们也学了不少,来背背吧!

游园不值钱塘湖春行

宋·叶绍翁唐·白居易

应怜屐齿印苍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小扣柴扉久不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色满园关不住,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一枝红杏出墙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年级第二学期)(五年级第二学期)

说一说

说说这学过的8首诗每行诗句的意思。每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读一读

反复朗读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晚春》和《游山西村(节选)》,达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要求。

查一查

篇3:古诗不妨别预习

一、考验自学能力

初学古诗, 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 每一个学生的起点是一样的, 当堂学习, 可以检验学生谁的自学能力强一些, 谁平时是根本不爱动脑的, 预习只是抄抄答案。

我在新授一首古诗时, 总是让学生先读几遍, 把音读准, 把诗读通, 然后让学生默读古诗, 看看哪些字词是可以理解的, 如教学《绝句》一课,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 浅显易懂的可以通过字面上来理解, 可以采用换词法, 诗中的“青天”就是我们所说的蓝天;也可以采用组词法, 如“鸣”就是鸣叫, “飞”就是飞上, “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就是包含,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泊”就是停泊, 这些简单的字词都可以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来解决, 那么其他地方呢?难以说得通的地方呢?

二、巧用“留调补”

古诗中有些词语不需要理解, 一看就明白了, 如“黄鹂、白鹭”是动物名, “西岭、东吴”是地名, 还有像人名如“李白乘舟将欲行”中的“李白”, 都可以保留, 不作解释, 这就是“留”;如果在理解古诗的时候, 光从字面上理解, 很难说得通, 就需要把某些字词的顺序调一下, 如“鸣翠柳”就是在翠柳上鸣, “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落九天”就是从九天落, 这就是“调”;一首诗采用了“留调”的方法还说不通, 那就需要适当的“补”了, 这个“补”就是补充, 在诗原文的基础上, 适当地加入一些过渡语, 使之更具体更生动, 让人更明白, 这就是“补”。巧用“留调补”, 让诗意更精彩。

三、抓住小细节

古诗之所以流传至今, 源于它用词精当。然而有一些字词与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滁州溪涧》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不是现在可怜的意思, 而是爱的意思, “独怜”就是偏爱;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中的“闻”不是一种嗅觉, 而是一种听觉。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指引进动作的原因, 相当于“因”, 古今意思差异较大。古诗中还会出现一些数字,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三千尺”、“千秋雪”、“万里船”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 而是一个虚指。“三千尺”是形容瀑布很高, “千秋雪”是说终年不化的积雪, “万里船”指很远地方来的船。抓住这些小细节, 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怎么困难了。

四、激发想象, 适当留白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诗的语言精练传神。“挂”字化静为动, 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 这想象新奇, 夸张却不“天真”, 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 如理解三、四两行诗, 重点抓住“银河”, 激发想象, 结合瀑布和银河有什么关系, 诗人为什么要把瀑布比作银河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丽之景。在想象的基础上, 可适当留白, 这与庐山的云雾又有哪些联系呢?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正因为庐山云遮雾罩, 才会让人产生错觉, 感觉这又高又宽的瀑布像是九天的银河落到了人间一样。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 感受这种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如此精妙。

五、走出课堂, 课外研讨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不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而且含有丰富的医学和民俗知识。教学完毕后, 学生提出“人们登高时为什么要插茱萸, 而不插别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都带着浓浓的好奇心, 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到课外去寻找答案。通过课外查找资料, 学生了解到:这里的茱萸是指茴香科植物吴茱萸, 果实成小粒裂状, 味极辛香, 可食用, 茎、叶可入药, 有暖胃燥湿的功效, 为“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防治霍乱等传染病, 根可以杀虫。戴上茱萸可以治寒驱毒, 预防疾病感染。古人还认为插茱萸可以辟邪去灾。所以插茱萸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重要民俗。学生通过课堂激趣, 到课外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再如教学于谦的《石灰吟》, 在学生诵读诗句、理解诗文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于谦的部分, 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于谦的“清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讨论交流, 再次回到古诗, 此刻学生读诗句已经是字字入心, 句句动情了。

篇4:掌握预习方法 提高预习效能

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可以体现为课前预习这一基本环节。

现在,学生在校内学习,都增加了课前预习环节,而且是必须完成的学习环节。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储存和积累知识准备去应试,而是要不断地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或直接获得能力。而预习,正是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这时,他们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掌握。

一、预习的具体方法

1.阅读法

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的有关内容从

头到尾阅读数遍,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

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设问法

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一题多问的自学能力。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

通过预习,对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但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問,需要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整理清楚,记录在册,以便老师讲解后,填上正确答案。

二、预习的具体步骤

1.总览单元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的,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标题

分析标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作者,二是文章背景,三是文题与文章的关系,四是文章体裁。

3.分析篇章

这部分预习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文章结构,二是主题思想,三是写作特点。

4.辨别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

5.熟悉作者

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

6.了解背景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性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如课文中选入的伟大

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7.分析提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学生预习课文的“钥匙”。学生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8.整体感知,扫除障碍

预习的是新知识、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总会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词语、句段、概念、例题等等,这些就像障碍一样,影响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学习课文,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应边读、边记、边解决。这部分的预习方法,以读和想为主,再配合做一些必要的画、记。

9.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记

这一步是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取舍、自主获取知识的实质性过程,所以要认真实践。

(1)边读边想。预习中读课文,一般来讲是一个自觉的活动,没有人约束和管理,所以一定要做到边读边动脑想。这里要提出的是,想的时候不要远离知识环境,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课文里的前后关系。

(2)边想边记。读了、想了,最后还要记下来。记什么?一记知识点,即老师布置的预习要点;二记问题和疑点,即自己搞不明白的问题;三记自己的心得、体会。

10.思考课后习题

一般认为,课文读了好几遍了,预习就结束了,其实不是这样,要将预习活动延伸到做“课后习题”和听课环节,以检验你的预习效果。当你带着预习的收获和问题听下一节课时,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完成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目的。

11.扩展、联想、想象,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预习课文,不要只停留在课内,还应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达到巩固、运用和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二是训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并不强求一致,只要能达到预习的目的、提高预习效能就可以。每节课的预习和记预习笔记,都要做到“四抓”,就是一抓知识框架结构,二抓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三抓例题,四抓练习。

以上预习方法,中学生朋友可以试一试,也许会起到一定作用。希望广大中学生朋友在预习时,多思考,多动脑。只要认真扎实,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就一定能够达到预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学)

篇5:古诗课文应该要怎样预习好

浏览“阅读提示”。

注意提取“阅读提示”中的信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在结构、体例和形式上都有诸多创新,其中在每一课的正文前设计一小段阅读提示,可谓匠心独运,是这诸多创新中的一个亮点。“阅读提示”用语不多,大都三、五句话,但每段都是编者根据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精心安排。或创设情境,或勾勒线索,或用设问点出全课的重点,或提出问题引发探究。课前“阅读提示”栏目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使教材变的生动、有趣。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 此栏目,并准确提炼出阅读提示中的有用信息。如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一诗的引言,看过后可以知道本诗的主题是诉说离情;看过晏殊《浣溪沙》一诗的阅读提示,可知此诗是伤春感时之作;看了《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阅读提示,就能明白该诗的大体意思,为诗文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篇6:古诗课文应该要怎样预习好

读懂“注释”。

注意浏览注释中理解词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注释,有的介绍课文出处、作者、写作背景。有的课文对题目的注释,有的对词语注音、解释。有的是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利用课文的注释来通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致理解诗词促使学生认真地去探究思考,从而领会理解课文内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课文课堂上的工具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落实词语、拓展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巧妙得当地运用这些注释,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篇7:预习古诗的方法

知识总结

一、生字组词

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

符fú(符号、相符、音符)

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é(何时、何地、何苦)

牧mù(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ú(单独、独自、独立)

异yì (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二、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四、问题归纳

1.《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这首诗写的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2.《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清明节。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五、课文主题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六、课后习题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主要描绘了春节人们放爆竹、畅饮屠苏酒、用新桃换旧符等热闹场面。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美丽又凄迷的江南春雨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亲人团聚、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场景。

第14期课前预习:飞流直下三千尺 |《望庐山瀑布》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望庐山瀑布》诗文详情_阿凡题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生性浪漫,热爱自然。本诗大概是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游览庐山时作。原诗二首,这是第二首。在这首诗中,李白以磅礴的气势、奇特的想象描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奇丽,是李白诗中传诵最广的作品之一,被后人誉为庐山瀑布诗中的绝唱。

字词解释

1.香炉:指香炉峰。惠远《庐山记略》:“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

2.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篇8:掌握预习方法 培养预习习惯

一、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古人所提倡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无论是哪个年级段,课前预习时,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就是读熟课文。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始终的最基本方式。强调读的重要。读是真正的预习,是搜索疑难、回答问题的前奏。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自学。预习时,我总鼓励学生多读,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自由读、大声读、给家长读、给同桌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前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过几遍课文,学生基本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朗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他人,如果读得不通顺,那就反复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熟为止。

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让孩子根据拼音将课文读准、读流利。这一步很关键,有些孩子读两三遍就能做到,但是有些孩子要读五遍、六遍甚至更多。

二、字词过关——扫除障碍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始终贯穿教学始终。在提预习要求的时候,我将学习生字的要求提得很具体,细致,学生可操作性很强:

⑴读:根据拼音读准课后两条绿线内的二会字和四会字。

⑵圈:边读课文边圈出二会字,用△标出,用○圈出四会字及拼音。

⑶笔顺。每课要求写的生字课后都有笔顺表,孩子预先学习下笔顺。

⑷描:完成书上笔顺和生字的描红。

⑸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自己记住的生字记得最牢,不容易忘记。自己也可以试着默写,看看自己掌握生字的情况。

学生的生字过关率大大地提高了。预习时扫除了障碍,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重点词、句、段等内容,有更多的时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课文,体会情感;还可充分地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想象,把字词的预习提到课前,能大大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

预习作业的检查在课上可以轻松完成。学生圈画的生字在书上清晰可见,在课上学生自读课文时只要巡视一遍,便了然于心中。我们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读读课文,圈圈生字这样的预习作业就能很顺利很自然地去做、去完成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受益无穷。我坚信孩子自己学会的记得最牢、掌握得最好。

三、文本质疑——自主思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

很多时候孩子们能抓住课题提出自己的疑惑。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课文的题目即题眼,它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对课题提出的问题,也就成了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有趣的发现》,学生就提出“有趣的发现指什么?”“有趣在哪里?”“是谁发现的?”课题如《木兰从军》、《大禹治水》、《梅兰芳学艺》,学生找到了一条规律,发现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讲“谁干什么?”对于这类课文,他们找到了一个规律性的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木兰为什么要从军?”“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梅兰芳为什么要学艺?”第二个是“怎样?”:“木兰怎样从军?”“大禹怎样治水?”“梅兰芳怎样学艺?”第三个是“结果?”:“木兰从军结果怎样?”“大禹治水的结果呢?”“梅兰芳学艺成功了吗?”这些都是文章的精华,问题一提出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随着问题的解决,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明白了。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因此,教师要对在预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激发阅读的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把学生的预习一抓到底。每上一节新课前,我都要组织学生交流一下预习让自己有哪些收获,重在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自觉地去预习,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篇9:初三物理的预习方法以及预习试卷

二、新教材的特点之千是插图多,课本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某些物理观象,掌握概念和规律而精心设计的,具有指导学习,理解知识的作用。插图形象生动,具有趣味,学生通过看图,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三、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科学,课前预习必须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预习好“实验”。对一些取材容易,操作简单的实验要鼓励学生尽力做好,如自制弹簧称、“土电话”,“小孔成像器”等,让学生在成功的实验中逐步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材每章前面有提示本章内章的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书,在看书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深入到书中去,增强听讲的目的性,抓住重点。

五、学是为了用,在用的过程中又能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在预习时,要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除了重视教科书上的知识应用外,还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及参考应用题。这是使学生真正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

六、讨论的议题是学生在预习中均感模糊,疑难的问题,如在预习“重力”一节时,可布置下列预习题:什么叫重力?月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吗?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还是垂直向下?各个不同、地方重力方向相同吗?物重和重力关系怎样?教师要鼓励和放手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辩明是非,同时,讨论有助于学生重读教材,深入思考,把握物理概念的含义,规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也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七、将课文预习一遍,将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等多看几遍,以加深理解,以便在此基础上加强记忆。

篇10:预习方法和学期预习方法

阶段预习方法和学期预习方法是中学生常用的预习方法。

阶段预习方法

阶段预习法是学习者以概要了解为目的,对近期将要讲授的功课内容从整体上进行粗线条式的浏览,以求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阶段预习法一般以章或单元为整体单位;而像历史、地理等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阶段预习的单元。

阶段预习主要可以采取看标题、读目录、读概述、读提示语、读结语等办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重点,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章节的中心思想,比标题具体得多。进行阶段预习有助于学习做好心理与物质方面的准备:

经过这样的预习,对某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量、难度、编排方式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

据此而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品,包括图表及参考资料等。

便于制订出科学的(短期)学习计划,协调各科的学习时间,提高对学习活动的预见性。

2.学期预习方法

学期预习法是指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一本教材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独立驾驭教材的能力,即学习者学会自己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自己运用基础知识解答习题,从中培养自学能力。运用学期预习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粗读一遍教材,结合目录,自拟课程大纲

根据课程的要求及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确学习对象

结合练习题细读教材,确定每章每节的重点

将每章每节的重点知识依据一定的原则归纳在一起

记忆那些理解准确的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进行学期预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初三及高中的学生可以尝试。

最好先选择一科进行,一是弱科,一是拿手科。初步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再将此法推广到其他学科。

篇11:预习古诗的方法

2、本文从( )、( )、( )、

( )四个方面介绍了鲸。

3、第一自然段中,课文本来是介绍鲸,却为什么要先写象呢?答:这是作者用( )

的说明方法,把不熟悉的事物跟熟悉的相比较,由象“大”来联想到鲸“大”,以此来说明鲸的形体特点是: (1个字)。

4、在第一自然段中用“ ”画出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这也是为了突出鲸很( )。

5、“它要是……还显得很宽敞。”用了( )说明方法,也是为了突出鲸很( )。

6、第二自然段主要讲鲸的( )。鲸是鱼吗?答: 。为什么?用 7、人们为什么管鲸叫鲸鱼呢?用“ ”

8、鲸总的来说可以分为( )大类,一类是( ),特点是 ;另一类是

( ),特点是 。 9、从第四自然段开始讲鲸的 (4个字)。

10、第四自然段讲鲸( )。在第四自然段中用“ ”画出一个设问句;这一段用用( )和( )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句子,用“ ”

11、第五自然段讲鲸( )。鲸是怎样呼吸的呢?用“ ”。请找出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句子,用圆圈圈出来。

12、第六自然段讲鲸( )。鲸是怎样睡觉的呢?用“”

篇12:预习的方法和误区

提前多久预习?

很多学生喜欢头天预习第二天要学的知识,但这要做,一来时间仓促,不一定天天都抽得出时间,二来预习的知识比较少,比较零碎,不易形成整体联系,让人感觉烦琐。这样子预习,要长期坚持需要很大的毅力,但效果却可能很小甚至感觉没效果。另外,有些知识可能需要在大脑中酝酿很久才能发酵,才能理解更深刻。因此,最好不要只比正式学习提前一两天预习,首次预习至少提前一周甚至一个月以上。

预习一次还是多次?

一 预习的本质是自学。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不足,在预习中不仅很难把知识全部掌握和理解透彻的,而且甚至抓不住知识的重点,提不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之道是多次预习:可在学期开始时,就将整本教材快速浏览一遍;然后学期中利用周末时间,把接下来两三周要学的内容预习一遍;平日里,课间间隙或自习时间,再抽点时间快速预览一遍。这样,到正式学习时,至少已预习了两到三遍,最初绞成一团的知识可能变得有条理,刚开始的难理解的问题变得比较清晰,而仍然存在的疑惑才是听课时要关注的重点。若在听讲之后,仍有不懂,也容易向老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得到老师简短而精确的指点。

二 一些不爱预习、不善思考又爱提问的学生,经常纠结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去追问老师,这既让老师疲于应付,自己收获也不大。俗语有言:寻求帮助之前,请先自助。同样道理:向老师提问之前,一定要先有自己的反复思考。而要反复地思考,就要反复地预习。

预习的手段:

一 在网上搜“如何预习”,得到的全是教你预习时如何作笔记、如何总结归纳、如何准备问题、如何记忆背诵等技巧,这样的预习不就是全盘自学吗?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这样预习的。天天被作业伤透脑筋的学生,也是没有时间来这样预习的。

二 预习时,应尽量用朗读、速读、筛读等费时比较少的方式预习,少用或不用精读、笔记、背诵等费时费力的方法。

但是,如果学生能力足够,时间也充足,能不能在预习中对课文进行精读,作笔记甚至背诵呢?当然可以。不过,如果是我,就算是要去全盘自学一门知识,我也会把书先浏览两三遍后,再对知识进行标记笔记,总结归纳。这不是能力和时间的问题,而是如何学才更轻松的问题。

不同科目用不同的手段来预习:

一 语文和英语的预习,多用朗读。一节朗读课的时间,可朗读五六篇文章。此时,不要反复朗读同一篇课文,也不要只读正在学的或已学的课文,而要把朗读重点放在将要学的课文上。例如学第5课时,就把5-10课拿来朗读,等到正式学这课时,已经提前朗读过多遍了,拗口的字词已经顺口,对文章的感觉和意义理解也有了很多积累。老师讲授时,才能唤起更多的共鸣。如果有音频材料,也可听和读交互进行,效果更好。

二 理科特别是数学,教材内容可分为概念引入、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在快速阅读中,很多知识可能不那么容易读懂,也不能迅速应用刚看过的前半部分的知识来理解后面的知识。此时,可对内容进行筛读和跳读再加上多次阅读。第一次阅读时,重点阅读比较好理解的文字部分,内容主要是如何根据前面知识或现实问题来引入新知识的相关概念等。第二次阅读时,可增加阅读公式的推导部分。第三次阅读时,再涉猎例题的解法。与此同时,可搜集书中公式和反应方程式,在草稿纸上以练字为目的进行抄写。多抄写几遍,就能迅速熟悉书中的符号系统,降低阅读的难度,同时,还能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公式记熟,甚至大脑中还会不由自主地在公式间进行简单代数变换和推导呢!

预习的后期,也可预览一下课后的习题。同样地,可以只是浏览而不用去思考答案,大脑会对这些题目不由自主地进行一些自动加工。等到做作业时,会更容易想出答案。

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一 既然预习要多次,如果时间充足,可不可以在一天之内,就把一本书反复预习两三遍呢?虽然你可以这样做,但不推荐。有些知识,需要在接触后过一段时间才能恍然大悟。在这段时间里,就算再努力,也仍可能是半懂不懂的。一天之内集中多次学习,虽然要比只学一次要强,但对知识还是理解不深。另外,在一天之内集中多次学习,当时记得东西可能比较多,但七八天后一样会忘得差不多,所以刚过两三天你就不得不及时去巩固复习,不然会觉得辛辛苦苦记住的东西忘了多可惜。若只看一遍,本来就没记得多少东西,过两三天后再看第二遍,或者过一两周后再看,其效果差别都不大。最重要一点是:通过这样分散学习,一旦记住了的知识,是很不容易遗忘的,就算遗忘了也很容易再用同样的方法捡回来。

二 同样的道理,抄写公式和方程式时,每天最多只抄一遍。不过公式可以连续几天每天都抄,而对教材的阅读,至少要间隔几天后,再阅读第二遍。

预习的重要性远大于复习和做题:

不要纠结过去基础差怎么补和作业怎么做得完,一定要把后来要学的内容拿来预习,哪怕是上课前抽几分钟把这课内容速看一遍,听课效果也会好很多。只有在将来学习中不欠账,才有时间去补过去欠下的账。

即使是在高三阶段,所有知识已全学过,在老师的带领下复习,此时一样需要预习。经常把老师将要复习章节的相关材料快速浏览,了解每个阶段复习计划、复习内容以及要做些什么样的题。这样才不会在学习中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才能把更多的知识互相连贯起来,才能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方法与误区的总结:

预习方法的可行性:用精读、笔记、背诵的方法来预习的方法,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实施,也不是每个有能力的学生都有时间来实施,因此,其可行性较低。再好的方法,说起来是天花乱坠,但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是毫无意义。

预习方法的效率:即使用精读、笔记、背诵的方法来预习的方法对某些学生来说可行,但其效率并不一定很高。大多数知识都无法只经过一次预习,就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多次预习和分散学习,效率更高。

篇13:历史的预习好方法

历史预习方法包括:了解背景知识,理清时间线索;关注历史事件,把握其发展规律;掌握人物关系,理解历史意义。在历史预习中,需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理清相关时间线索,关注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有哪些学习技巧详细介绍

中考历史学科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是否熟知,这就要求考生复习时要建立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架构。学习历史首先要重视教材目录,教材目录清晰记录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帮助考生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到一章一节相联系的知识点,由点及面地记忆省时又省力。

篇14:预习的学习方法

回忆式学习法:每天放学后用一分钟时间把学的知识回忆一遍,晚上休息的时候再用二分钟左右把当天学的知识再回忆一遍,周五晚上用五分钟左右把一周学的知识再回忆一遍!这是一种既省时又高效的学习方法。

第二种学习方法:

自然式复习预习学习法:把书本上所有的重点难点归类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孩子卧室,让孩子对书本上的重点不知不觉中预习复习。

第三种学习方法:

扩散思维式学习法:此方法是把孩子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茶杯,马上联想到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读几声,中国的汉字一共有哪些偏旁部首,中国拼音有多少声母韵母组成,茶杯用英语怎么读,英语字母有哪些组成,茶杯是圆柱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该怎样计算,我们一共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的面积和体积都该怎样计算等等,这个方法是美国和英国孩子上学常用的学习方法。

第四种学习方法:

篇15: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

1、关于作者

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2、关于背景

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

a、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

b、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

c、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

d、合并法。如《桂林山水》

(四)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做好读书笔记

上一篇: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写作句式下一篇:监督工作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