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犁牛之子精神

2024-07-14

曲阜师范大学犁牛之子精神(精选5篇)

篇1:曲阜师范大学犁牛之子精神

犁牛之子精神——一所草根大学的灵魂

徐 丙 利

2008年5月3日,一个名为“赞非先生的后人”的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怀念他。“五一”假期期间有幸回到了老家山东,并去参观了伯父生前工作的地方曲阜师大,得以瞻仰伯父照片。特别希望学校组织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高老的资料,以夙我们后代的心愿。几十年了,一直找不到他的墓地以让我们拜谒追思!”我觉得,在曲园应该有一个地方属于高赞非,以让我们曲园缅怀和纪念。

——题记

今年是曲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高赞非离世四十周年,早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高老,纪念他为曲阜师范大学创立和发展立下的不朽功勋。但苦于手中资料太少,可以访问的曲园老人也不多,转而寻找另外一种方式来纪念高老,那就是想说一下曲园里根源于高老且生生不息的精神——犁牛之子精神。

在曲园里有一尊名为“犁牛之子”的石雕。这尊石雕是96届毕业生离校时送给母校的礼物。关于石雕的命名还特地请了张元勋教授,在拟名的过程中张教授用心良苦。因为这尊犁牛俯首躬耕,奋蹄向前,颇有气势,因此用了“犁牛之子”一词,很恰当地形容了我校学子的精神风貌。每当我走到那座石雕旁,就会想起孔子的那句话:“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的这句话其实是暗指他的学生仲弓出身微贱,是真正的“犁牛之子”,但他各方面都很优秀,犹如耕牛生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和周正的角,即使不用在祭祀,山川之神也不愿将他舍弃的。我校的学生大部分出身农村,是典型的“耕牛后代”,但他们都非常用功,非常努力,从而变得异常优秀。曲阜师范大学近60年的发展也印证了“犁牛之子”的真谛:只要如犁牛一般默默地辛勤耕耘,也能出类拔萃,不同凡响。

犁牛之子的精神发源于高老,发展于曲园,光大于曲园人身上。我校校友、著名作家安家正曾在《怀念最初的岁月》里这样写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场开学典礼。省委书记舒同来了,代表周恩来总理在庄严的国歌声里授予高赞非同志院长委任状。······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高院长的就职演说,具体语句已经记不全了,但有几句刻骨铭心:“我们是第一所走向农村的高等学府,对启迪民智、改造农村有着发端的意义;我们也是山东第一所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办起的高校,我们要发扬革命传统,走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些话掷地有声,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高老对曲师大寄予了厚望。走向农村、启迪民智,改造农村,走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高老对这所大学的期待。

学校从开始就是一所农村高校,她属于农村,深深植根于农村,纯朴、踏实、肯干是这所学校学子们共有的品格。扎根基层,服务农村是她的使命,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化学系师生研制的土蒸馏釜和数学系师生的《公社数学》在1960年5月山东省首届科技展览会上得到了毛主席的披阅和赞赏。

如果说高老播下了曲园勤奋朴实精神的火种,那么学子们在曲园里的不懈奋斗则使得这个火种代代相传。

省委副书记王军民说过:回顾曲阜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所大学的勤学苦学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这是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所大学世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勤学苦学、自强不息是曲园人的精神写照,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曲园成为研究生的高产区。青灯相伴、深夜苦读是曲园里处处可见的事,因而这所大学被媒体誉为“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考研基地”。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让这所高校走出了院士,走出了省委书记、将军、部长,走出了硕士村官······同样走出了企业家、作家、校长、知名记者。他们走到了社会上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把在圣地学府所拥有的犁牛之子精神和作风带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杨本伦,82级政治系学生。1992年10月,他辞去在国家人事部的公职,回到家乡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中国第一位硕士村官。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曾批示:本伦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方向。

鹿元飞,2002级体育科学学院学生。在“村村有大学生”计划的号召下,经过选拔任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政府服务区主任助理、村主任助理。他协助村里创建市级文明生态村并获得优秀等级;帮助村里争取到一个养殖项目,总投资约500万元;协助村里引进以色列红椒新品种,注册“城头牌”商标,产品成功打入大型超市。2008年他光荣获选“中国首届十佳优秀大学生村官”,作为我省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全国有关会议,受到贾庆林、李源潮、回良玉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犁牛之子精神在圣人故里传承着,它的世代传承,成就了曲园今天的辉煌。我想这足以告慰高老的在天之灵。

谨以此文献给曲阜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高赞非。

(本文写于2009年,作者简介: 徐丙利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99级学生 现任茌平县实验高中校长助理)

篇2:曲阜师范大学犁牛之子精神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活动范围及内容、形式„„„„„„„„„„„„„2

第三章社员„„„„„„„„„„„„„„„„„„„„„2

第四章职能机构„„„„„„„„„„„„„„„„„„„2

第五章主要负责人职责„„„„„„„„„„„„„„„„2

第六章会议职能„„„„„„„„„„„„„„„„„„„3

第七章中心的职能„„„„„„„„„„„„„„„„„„4

第八章各负责人的产生、罢免和退社程序„„„„„„„„5

第九章本社团经费与使用规则„„„„„„„„„„„„„6

第十章章程的修订程序„„„„„„„„„„„„„„„„6

第十一章附则„„„„„„„„„„„„„„„„„„„„„6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本社团名称: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农民之子社团。简称农民之子社团。英文名为:Peasants’Children Society。

第二条社团性质及宗旨:社团是一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学术性、实践性、公益性的学生社团,“深入农村、关注农业、关心农民”为我社宗旨理念,“用知识充实自己,用行动回报家乡”为我社思想理念,“不怕苦,不怕累,永不言弃”为我社团行动指南,塑造自我,影响他人,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条社团接受求是学院团总支的指导和管理。

第二章 活动范围及内容、形式

第四条社团为社员参与社会实践、开展三农学术研究搭建平台。活动主要定位如下:针对农村社会热点组织可行性项目,指导和组织社员开展社会调查,为社团研究工作提供资料,同时可以满足各社会单位了解农村实际和开展理论分析等实际材料的需求。

1. 组织社员进行社会调查,为贫困农村地区,出谋划策,并努力在农村群众和相应政府单位间起桥梁作用。

2. 不定时地组织社员开展各种农村社会实践、便民服务活动。特别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开展延续性强、效果较好的“三下乡”活动和“春晖行动”。

3. 在校内外、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国家对“三农”的政策,以多种方式为载体宣传卫生、法律、科技、教育等广泛知识。

4. 组织社员参观访问较突出的农村和相关企业,通过考察,了解分析问题,为其他农村的发展提出见解。

5. 组织各种交流会,加强与全国各地相关学生社团的交流和学习、为性质相似的社团搭建“三下乡”活动和“春晖行动”平台。

6. 抓住农村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会,调动社员积极投身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和学习。提高社员的社会实践能力,活跃社团的研究工作。

第五条活动范围:活动主要在贵州师范大学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

第三章 社员

第六条凡对“三农”有兴趣、有热情、愿意为我社付出及符合贵州师范大学正式在校注册并愿意遵守社团章程的中国籍学生均可申请成为我社团社员。

第七条: 社员享有下列权利:

1. 享有参加本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权利;

2. 对本社团享有各种监督权和提议权;

3. 积极组织并参与社团的各项活动;

4. 使用社团相关资料;

5. 获得正当方式的奖励;

6.选举和被选举权——参与社长、理事长、副社长、纪检组长、理事的选举。

第八条: 社员履行下列义务:

1. 执行本社团决议及各项事务;

2. 维护并提升本社团形象;

3. 积极参加和支持本社团的各项事业和活动;

4. 热爱社团,团结尊重社团成员,遵守社团规章制度。

第九条社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社团可取消其社员资格:

1.严重违反社团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

2.严重损害社团声誉;

3.严重损害社团利益;

4.理事会认为可取消社员资格的其他行为,凡被取消社员资格者,不得再次申请加入社团。

第四章职能机构

第十条本社团之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社员代表大会。

第十一条全体社员代表大会之职责:

1. 审议与修订社团章程;

2. 推举和罢免核心成员;

3. 审议并通过负责人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4. 决定本社团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全体社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社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

第五章主要负责人职责

第十三条社团主要负责人职责

一、社长之职责

1. 全面负责社团工作,主持社团主席团工作;

2.兼任社团主席团主席、全体社员代表大会主席,并主持召开主席团会议;

3. 及时向社团指导老师汇报工作情况,经常同社团联合会保持联系,自觉接受院团总

支的领导;

4. 代表社团与外界进行交流研讨;

5. 社长负责检查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落实情况,并接受大会的监督;

6. 指导、监督社团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7.负责学年初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学年末工作的总结表彰;

8.审查与签署社团向上级报送的相关文件、对内印发的文件和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

9. 把握、规划社团发展方向。

二、理事长之职责

1. 协助社长,主持理事会日常工作;

2.全面负责社团思想政治与团结稳定工作;

3. 负责对各职能部门的监察与监督工作;

4.负责社团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

5.负责社员学习及生活方面的人文关怀工作。

三、副社长之职责

1. 副社长按照各自分工或者受社长的委托协助社长做好工作,完成社长交办的各项任务,并可以代表社团进行对外活动;

2. 主持社团日常工作,执行社团各项决策决议;

3. 负责社团对外事务工作;

4. 社长离社工作期间,由被指定副社长主持社团工作;

5.定期召开所辖中心及部门会议,指导所辖中心及部门的工作,协调各中心及部门间的工作;

6. 及时了解社团的最新发展动态,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安排活动。

四、纪检组长之职责

1.协助社长、理事长,主持社团人事全面工作;

2. 兼任社团纪律检查委员,负责社团纪律检查工作;

3.负责社团编外人员的组织、联络、交流与管理工作。

五、各中心主任之职责

1. 协助本中心相关分管负责人工作,主持本部门的日常工作;

2. 坚决执行社团各项决策决议;

3.认真履行社团主席团成员交办的其它各项任务;

4.认真传达和学习贯彻中央有关“三农”政策和学院社团联合会、社团有关文件精神及工作计划,负责本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

5.在社团主体指导下,研究本中心工作的重大事项。

第六章会议职能

第十四条: 主席团会

主席团会是社团主席团成员联席讨论和研究社团重大改革和发展方向;研究和制定社团对外工作方针、政策;讨论和协商主席团成员分工调配及社团规划编制等事项。会议由社长主持,不定期召开。

第十五条: 社长办公会

1、社长办公会是社团主席团成员(理事长除外)针对性处理社团日常事务而召集社团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协商的小型会议,是社团常务会的办公机构。

2、社长办公会的职能:主要是处理社团日常重大事务;起草和制定社团执行机构的管

理办法;负责社团发展和改革意见的提出;负责社团干部的分工和调配及社团职能部门的规划编制问题;研究和制定社团内部方针、政策。

3、社长办公会会议由社长或社长委托人(主席团成员)主持,不定期召开。

第十六条理事长办公会

1.理事办公会是社团理事长、纪检组长处理理事会日常事务而召集社团相关理事及人员讨论和协商的小型会议,是社团理事会的日常办公机构。

2.理事办公会的职能:主要是处理评优、考核考察、奖罚工作;起草和制定社团监督机制的相关办法;负责对社团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做出建议补充;研究和制定社团思想宣传方案、培训计划、奖励机制、社团文化传承等工作。

3、理事办公会会议由理事长或纪检组长主持,不定期召开。

第十七条: 理事会

1. 理事会通常由社长、理事长、副社长、纪检组长、常任理事、理事组成,人数为单数(控制在47以内)。

2. 理事会是社团的主要决策机构,对常务会的决策有否定权。

3. 理事会的职能:负责制定社团的规章制度;对章程的修改提出草案交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听取与审查社团部级以上干部月度工作报告;保证社团后备力量的选拔和培养;保证社团的稳定发展。

4. 理事会会议由理事长主持,每月召开一次,时间定于每月第二个周末,主要是总结上一阶段工作并宣布下一步工作计划。

5. 若社团对外行政公开或接受检验时可召开理事会(扩大)会议,参加人员除所有理事与邀请人员外还有干事、会员代表,一般换届选举时机才召开。

第十八条理事会扩大会议

1.理事会扩大会议,通常由社长、理事长、常务副社长、副社长、纪检组长、各中心主任、部分副主任、各部部长、部分副部长组成。

2.理事会扩大会议的职能: 传达社团精神、方针、政策;处理社团日常事务;下达社团各项工作任务;针对突发问题做出临时性但具有效果的决策,是社团的决策机构、办公机构。

第十九条顾问团

顾问团成员采取社长及理事会推举,顾问团成员确定的原则聘任校内外人员组成。顾问团成员利用其丰富的社团工作经验,主要职责是对本社团的工作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拓展本社团和其他社会各界的联系渠道以及监督社团所有工作及责任人。

第二十条本社团设如下六个中心:办公中心、外联中心、宣传中心、组织中心、实践中心和文体中心。

第七章中心的职能

第二十一条本社团各个中心的职能:

1.办公中心:主要是综合处理社团各活动及主要会议登记受理事项,转发(发放或传阅)社团各类文件,组织社团各类会议并做好会议会场、通知、考勤、记录及办公室管理等工作。中心下设策划部、秘书部与财务部。策划部主要负责社团大型活动策划,社团活动内部审批与协调社团联合会办公室等工作;秘书部主要是起草社团文件、社团QQ群和邮箱日常管理、社团档案资料管理、活动及工作总结审查存档等工作;财务部主要负责社团活动财务预算审批,社团财务报表制作、上报和公布,社团资产的管理及物资采购,管理日常活动经费及监督经费的使用工作。

2.外联中心:主要负责社团对外发展公共关系进行公关,社团内外信息收集及与外界

信息交流,社团网站建设、拉取社团各类活动的赞助等工作。中心下设公关部和信息部。公关部负责寻求政府、学校部门、商家等外界团体的支持、赞助与合作,与兄弟社团及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邀请校内外“三农”问题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围绕社团发展做讲座;信息部负责社团网站建设和管理,社团与其它优秀社团的发展模式及相关的重要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收集三农及各种相关法令、政策的变动信息,每月至少一次向主席团成员作通报等工作。

3.宣传中心:负责社团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社团精品活动(如春晖行动)推广,社团各项活动与工作的宣传,社团文化建设等工作。中心下设春晖部、宣传部和新闻部。春晖部负责相关与春晖行动部门的联络,定期关注春晖行动信息及动态,“寒暑假农民之子社团春晖返乡小组计划”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筹备与管理,“春晖使者”的招募、培训、与管理等工作;宣传部负责社团通知、公示、活动海报、传单、写真、喷绘、横幅等设计制作与张贴发放工作;新闻部负责社团各项活动(包括负责人代表社团外出活动)与工作的跟踪摄影、采访与记录,撰写活动新闻稿,并经主席团成员审批后方能发布给媒体,校内外各新闻媒体的联络,社团月度刊物的编辑等工作。

4.实践中心:主要负责社团常规活动以及服务业务的组织开展工作。中心下设调研部、支教部和志愿者服务部。调研部负责社团实践基地建设和维护,社团内部与其他课题立项调查研究,社团与其他各组织合作开展各项社会调查研究,社团进行理论学习和社会调研培训工作;支教部负责社团支教基地的支教活动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培训等工作;志愿者服务部负责社团实践基地的管理和维护、支农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社团与相关志愿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等工作。

5.组织中心:主要负责社团纪律检查、社团考核评优、社团人力资源保障以及社团大型活动的现场布置与秩序维护等工作。中心下设纪检考核部和人力资源部。纪检部负责社团各项规章制度与决策决议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及干部的工作情况以及不断督促他们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社员行为规范,社团大型活动的考勤等工作;社团人事考察考核(提干)、社团人事奖惩评优、社团人事任免与调动等工作;人力资源部负责社团人事培训,社团人文关怀,收集社团内外由各方面能力及特长人才的相关信息,社员发展与调配、职位分析与评估、个人能力分析、培训培养、社员关系和社员激励等工作。

6.文体中心:主要负责社团以篮球友谊赛等多种文体方式对外进行交流,社团浓重集会、接受各级领导检阅、宣传“三农”政策方针等而举办的文艺演出等工作。文体中心下设文艺部和体育部。文艺部负责社团节目的编排与彩排,收集节目信息与网络文艺人才,社团各项文艺演出活动的主持与组织工作;体育部负责社团篮球队、足球队等的组织与管理,各项与体育运动有关赛事、交流活动的组织等工作。

第八章各负责人的产生、罢免和退社程序

第二十二条 产生

1.社长:由民主选举产生。各位社员自我提名成为候选人,并进行候选人演说,理事会投票表决(若竞选人超过10人,则进行两轮投票,确定最终候选人为3-4人)。

2.理事长、副社长、纪检组长的选举程序与社长类似,但最终候选人的名额都为2-3人,各选出1名。

3.理事、各中心主任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经社长审核同意后即可上任。若社长有异议,则需进行二次选举;若结果相同,社长无权进行第二次否定。

4.各中心副主任、部长由常务会选举产生,经社长审核同意后即可上任。

第二十三条 罢免

1.正副社长罢免须至少15名社员提交意见至社长,社长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最后全体社员表决。

2.理事长、常务助理罢免须至少1/3理事会成员提交意见至社长,社长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最后全体社员表决。

3.各中心负责人罢免需各中心成员(至少5名)提交意见至社长,经社长审核后,征求理事会的意见或建议后,不需表决,做最后决定。

第二十四条 退会

1.理事会成员退社需提交退会申请,经多数理事会成员同意后可退社,若不同意,则不能退社,申请者不能存有异议。

2.普通社员退社须向理事会成员(一人即可)口头或书面申请,由接受申请者婉留,无效后,填写退社档案,则可退出。

3. 社长、理事长、副社长、纪检组长在任职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提出退社申请。若提出,经劝阻无效后,则履行罢免程序,并强制性对外公布,不做辞职处理。

第九章本社团经费与使用规则

第二十五条本社团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员会费及企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和学校的支助和赞助商的赞助。

第二十六条本社团经费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活动,任何人不得侵占,私分或挪用。社团的财产,亦不得在社团成员中分配。

第二十七条本社团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规则,并配备财会能力强的人员。

第十章章程的修订程序

第二十八条本社团章程之修订,须经三分之二理事会成员表决通过后,提交社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二十九条本社团修订之章程,须经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七章 终止程序

第三十条本社团由于未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其它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会议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一条本社团终止动议,须经社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社团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既为终止。

第十一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章程之解释权属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农民之子社团。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农民之子社团

2010年10月

篇3:徬徨中的“精神之子”

托马斯·曼出生于旧世纪,童稚年代所经历的“古老好时光”形成了他比较温和保守的个性,作家晚年时曾在一篇文章里承认:“我总是本能地、有时也自觉地持守着旧的资产阶级传统,因为在我的观念里,一般的精神财富这个概念是和十九世纪的精神财富有连带关系的。”①因而十九世纪英国、俄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受到青年作家的偏爱便是不言而喻了。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动乱年代再要回到与作家个性十分接近的托尔斯泰和狄更斯那里去是完全不可能的。席卷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早已把他卷入了一个身临其境的知识分子无法抗拒的浪潮之中。当然,作为一个严肃而富于创造性的伟大作家,任何外来思想,不论对他有多大多深影响,也仅仅是外来影响,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他本人的思想,外来的东西总归只是他探索前进道路上的一种“辅助剂”,是作家所汲取和吸收的营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它们或多或少在他创作的各个阶段起过作用,而随着作家前进的步伐,一切与之背道而驰的影响总是越来越淡薄,越来越微弱。比较一下一九一二年的《死于威尼斯》和一九四七年的《浮士德博士》便可获得有说服力的证据。

尽管托马斯·曼对自己出身其中的东西作了极其内行而尖锐的批判,我们却仍然能够觉察出他对它们的尊重和同情,甚至感到,似乎可以陈思王之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作比。其结果便是作家逝世后出现的一幅奇怪的平行的对立图景,现实主义抑或现代主义的区别成为两种互不相让的评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按照各自的论点把托马斯·曼归入各自的营垒。这里不拟讨论不同思潮之优劣,只来看一看作家的这三篇早期艺术家小说。

在汉诺(《布登勃洛克一家》)——史平奈尔(《特里斯坦》)——克勒格尔(《托尼奥·克勒格尔》)——阿申巴赫(《死于威尼斯》)——卡斯托普(《魔山》)——莱弗金(《浮士德博士》)这一系列艺术形象中,我们都能寻找到互为因果的链环,尽管“身份”不同,“旅程”不同,“漫游”的目的地不同,却因同一主题(精神基础岌岌可危的时代里艺术家的悲剧)和同一题材(死亡和疾病,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疾病)的共同内在因素而串联在一起。显然,托马斯·曼选择疾病和死亡作为题材并非出自个人的奇思异想,而因为它们正是当年分崩瓦解着的德国社会的生活现实。

《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和《死于威尼斯》虽然是二十多岁年轻人的作品,却结构匀称,文笔优美,就像德国另一位著名作家孚希特万格所描写:“托马斯·曼在文坛上出现就像密纳发(罗马神话中司智慧、艺术和战争的女神)从朱比特的头脑里蹦出来一样——他生来就是个成熟的作家。”②孚希特万格指的是《布登勃洛克一家》,但对《特里斯坦》等却也同样适用。当时,这个才华出众的青年正沉潜于叔本华、尼采著作里,两位哲学大师重新评价西方文化的怀疑论和创新精神对于托马斯·曼有积极影响,与之同时,他们那种近乎野蛮的唯美主义和虚无消极的悲观哲学也在作家许多早期作品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三篇艺术家小说展示了“世纪末”艺术家非理性主义的畸形本质,这却是违背作家意愿的,如同《布登勃洛克一家》并非作者自觉地写了“十九世纪末期的瓦解和结束,一面还预言了新的、在文化和社会—历史方面更有意义得多的时代的到来。”③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托马斯·曼确实并没有那么成熟。

《特里斯坦》叙述一则发生在疗养院的爱情悲剧,小说里对疾病和死亡的处理表现了他和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精神联系,而对瓦格纳史诗式舞台歌剧的炽烈感情则体现出与之一致的、近乎自我毁灭的唯,美主义。叔本华意志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便是生存空虚说,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但是欲海难填,会因欲望不能满足而痛苦,即使欲望能够满足,也会由于世上万物之转瞬即逝而又生苦恼,一个人若能克服本能,也就是克服求生意志,便是最大胜利。“死”竟成了胜利的象征,无怪乎“自杀”也成为“世纪末”时髦文学的热门题材。

小说主人公史平奈尔便是一个当代时髦作家,他瞧不起讲求实际和单调刻板的市民生活,把文学创作视为逃避现实的避难所,整日埋头书案雕琢一本只写“美”的大作。当他面对生活中真实的“美”(一位颇具艺术天赋的贵族妇女)时,便千方百计向女主人公灌输渴求爱与死的美学观点。他先赞美她确实是艺术的产物而且代表艺术,暗示她自觉厌弃丈夫所代表的庸俗贪婪的伧夫俗子生活,随后蛊惑她弹奏《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让她体味永恒的爱情和死亡的夜的王国的奥秘。他引导她在神秘爱情的醉人旋律中漫游,汹涌澎湃的音乐终于飘散消逝,象征着女主人公必定筋疲力尽而死。瓦格纳的歌剧沤歌“美与死”,史平奈尔的愿望也正是让“美”的化身能够“从卑鄙的深渊中脱身,在美的死吻下骄傲、幸福地逝去”。托马斯·曼在这里溶和了叔本华弃世绝欲、让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论和瓦格纳通过迷人旋律窥探甜蜜的爱和死亡之夜的奥秘的音乐。尽管史平奈尔是一个用漫画式夸张手法刻划的讽刺性形象,他和科勒特扬夫人欣赏《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场景却是作品的主题所在,史平奈尔为打动对方而淋漓尽致发挥的艺术见解,无疑也烙刻着作者本人思想和感情的印记,整篇小说就像故事发生的地点“爱茵弗里德”疗养院一样弥漫着一重病态的浓雾。

当然,托马斯·曼毕竟是托马斯·曼,即使年轻仍然是大手笔,小说结尾处笔锋一转,寥寥几笔便把他认为应当占上风的健康生活交待清楚。《特里斯坦》最后一段是一幅讽刺画:史平奈尔在科勒特扬夫人那个胖儿子放纵欢笑下仓皇逃跑的狼狈相,画龙点睛似地刻划出一个迷途艺术家的病态精神。

《托尼奥·克勒格尔》和《死于威尼斯》具有连续性,不仅由于它们带着一定程度的自传色彩,而且由于它们所写乃是同一个人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就是说阿申巴勒是一个“变老了的”克勒格尔。托马斯·曼把克勒格尔描绘为徘徊于“超人”和凡人之间的迷途者,在一种痛苦的矛盾状况中朝着自我实现或者自我扩张的方向而前行,永远在“广袤无穷”和“黑暗深渊”之间摇摆不定。

一八九六年时,托马斯·曼曾潜心研读了尼采的全部著作,《克勒格尔》里的尼采“经历”正是作者的切身体验。小说主人公把“精神和文字”工作看成“世界上最崇高的天职”,却无法调整生活和写作的关系,他的创作危机便形成于自己所敬仰的天才(指尼采)把他导入的那种离群索居、销声匿迹的精神贵族处境。那位伟大人物让他领悟高尚的生命意志不是微不足道的生存,而是在怀疑社会、宗教和道德的虚伪与错误的奋斗中,凭借战斗意志超越在社会压迫和琐细生活里扭曲变形的凡人而成为超人,于是我们的主人公也说:“谁在生活,谁就不能写作,只有死气沉沉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创作家”。然而,这种反对陈腐平庸的结果只是导致他既看不起统治者,也看不起“贱众”,而成为尼采式的“伟大的蔑视者”和“站在最高山上的人”④。克勒格尔在自己制造的孤独世界里逐渐感到无法生存,好似“在两个绝对的极端之间,在冰冷的灵性和狂热的情欲之间,被不可抗拒地抛来抛去”。当一个“春天”带着“暖和、甜蜜、馥郁的气息”出现时,他在“它那纯真的自然和无往不胜的青春面前感到羞愧”,因为自己的作品对照之下显得多么,沉闷和乏味。他向知心女友丽莎维塔(一位俄国女画家)倾吐苦恼,她直截了当告诉他已误入歧途。于是他走出书斋成为旅行者,去经历一场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发展的“旅程”。

小说结束于主人公致丽莎维塔的信,实际上正是作者对前一阶段尼采学习和创作实践的总结:“我佩服那些高傲和冷酷的人,他们在具有魅力、伟大的‘美’的路途上探险,并且蔑视‘人’——但是我不羡慕他们。如果说,有什么能够使我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一个作家,那正是我这种对人性、对生活、对普通事物的平民式的爱。一切温暖、善良和诙谐都来自这种爱。而且,我几乎觉得它就是经书上所说的那个爱,如果没有它,即使能说万人和天使的语言,也只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那么,后来的事实如何呢?

在几年后问世的《死于威尼斯》里,二十多岁初登文坛的新人,已变成五十多岁德高望重的老作家,但是他又遭遇了类似的精神危机。事实证明,那些影响托马斯·曼个性形成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连同那种近乎野蛮的追求“美”的颓废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便能克服的。

《死于威尼斯》写一个老作家寻求新艺术境界的故事。小说主人公阿申巴赫由于长年累月的创作劳动而心力交瘁。他历尽艰辛跨越了知识的壁垒,攀登到智慧的高峰,他傲然无视世人的冷嘲热讽而独辟溪径,当他功成名就时,却面对声誉产生了怀疑和不满足。他的作品是否真有价值,他的笔法是否越来越一本正经、精雕细琢,他的文章是否看来道貌岸然,实质虚妄胡扯?阿申巴赫决心走出书斋,当然,这位老作家的威尼斯之行也不是通常意义的“旅游”,而是试图从新奇事物寻找突破困境的出路,以便有可能探望到“一个尚未诞生的幻想世界”,再一次让自己的作品“放射出异彩”。

因而,当阿申巴赫在海滨旅馆第一次见到那个“表征永恒之美的形象”,也就是波兰少年塔齐奥“天神般的容貌和完美无疵的肉体”时,立即联想到艺术家呕心沥血用语言千锤百炼要刻划的灵魂深处的形象正是这个“精神美”的具体化身。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逃离瘟疫的机会。为了和这个主宰自己精神世界的“美”相逢,阿申巴赫心甘情愿付出生命作代价。托马斯·曼在这里用另一种旋律奏响了《特里斯坦》里爱与死的主题。作家笔下阿申巴赫之死不是一般死亡,而是随着爱与美的化身在“充满了希望的神秘莫测的太空中翱翔”、“神游”,“死”乃是主人公业已跨入艺术新境界的象征。

小说结尾处的写法和前两篇不同,不是一个总结而是一系列问号。阿申巴赫在海滩边如痴如醉地和古代的哲人们进行着柏拉图式的对话:德行和情欲能否溶和为一体呢?凭感觉获得的灵性能否干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呢?知识和情欲都可能把人引向深渊,那么艺术家的道路是什么呢?不过,作家精心设计的问号只是小说内容的延伸,而不是作品的主题,也许还可以说它们只是某种形式的遁辞。这场描绘为新艺术境界的死亡,实质上只是对叔本华、尼采美学思想的一种艺术实践。叔本华和尼采都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隶和工具,强调智者不追求快乐,而只寻求烦恼和痛苦的解脱,小说主人公之死恰恰就是在纯粹的观照中求得解脱,这位正面人物阿申巴赫和《特里斯坦》里那个漫画化的史平奈尔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托马斯·曼八十年生涯的大部分光阴是在“旅途”中,他走着一个勇敢者崎岖的荆棘路,却是一条光荣的、永远向上升的道路。在动荡不安的过渡年代生活中,在形形色色时髦思潮和文学派别的漩涡里,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下,直至面临两个分裂德国的现实前,托马斯·曼始终致力于用文学创作促进人类共同建设新的社会关系,与他所倾心的叔本华、尼采等人不同,曼既是作家也是社会活动家,不论在德国、美国,还是晚年在瑞士居留期间,他始终勇敢地承担着一个艺术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他一生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和普通的人们和睦相处。在他有生之年,托马斯·曼时刻不忘表达自己对生活其中的地球满怀恋眷之情。当他逝世时,不仅两个德国,而且全世界都表示了哀悼,把他尊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圣哲之一。

《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和《死于威尼斯》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叶西方艺术家的精神危机和困难处境,作家用委婉、细腻笔触写下的艺术家迂回曲折的歧途,使我们接近了过去感到距离遥远的、非常陌生的“世纪末”的知识分子。

(《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钱鸿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七月第一版,3.15元)

①见托马斯·曼一九五○年五月发表的文章《我的时代》。

②引自孚希特万格一九五五年为悼念托马斯·曼逝世而写的文章:《托马斯·曼》。

③ 见托马斯·曼:《我的时代》。作家在文章中承认自己写作时完全没有意识到作品所蕴含的预见性。

篇4:曲阜师范大学犁牛之子精神

【拼音】míng líng zhī zǐ

【简拼】mlzz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螟蛉:绿色小虫,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比喻义子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义子

【例子】清・钱彩《说岳全传》:“周侗年迈,巴不得将平生一十八般武艺,尽心传授与螟蛉之子。”

【英文翻译】adoptive child

【谜语】义子

【产生年代】古代

篇5:曲阜师范大学犁牛之子精神

新海诚系列《天气之子》观后感篇一

写在前头的半点闲聊

赶着第一天上映去看了电影,和电影非常契合的雨天,今年日本的雨季特别的长又是几年以来7月温度最低的夏季。可能正是非常写实,在看到熟悉的事物不由得跟小伙伴相视一笑,池袋北口的塔,歌舞伎町路过的求人广告车,桌子上的伊右尉门,抽屉里的DHC,无一不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看到陽菜做饭时,豆苗和葱只剪最上面一层,留着长长再噶,还有原本在山手线游荡的主角越住越远,入大学时租房租到了国分寺,真实到穷人落泪。

刚看完出电影院我心里就只剩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个电影了

画面音乐精良上至业界一流,剧情台词尬比大鱼海棠

首先例行夸奖诚哥的作画质量,住在东京的人会很有感概,对于我来说也算梦回东京之旅。不得不说诚哥是真的很有美的眼光,这次的主题从樱花散落换到了朦胧雨季,整片几乎都在下雨的场景中度过,无论是天台的雨中对话,高楼丛立的都市中投下的阳光一束还是雨停破晴,俯瞰东京的花火大会,无一不表达了诚哥的美学功底,精美的作画把天气演绎的淋漓尽致。单是为了作画,我觉得都值得进电影院一看。唯二要吹的就是这次的原声,作为RADWIMPS十年老粉,在你的名字之前,完全不知道他们居然能配原声,观影中觉得配音非常出众,观影结尾的音乐猛的发现又是RADWIMPS有点出乎意料。请吃我这一发宝藏乐队安利。

接下来就是批评部分,非常主观,完全臆断,请小心食用。

总的来说天子的剧情真的是一言难尽,可以说是你的名字的缺陷放大版,任何你能在前作感受到的尬点,在这作都可以加倍体验。以至于看到最后10分钟,我简直是坐立不安,观影完毕后和小伙伴无言走出电影院。天气的巫女的故事来看,整体上故事构架还是boy meets gril。都市传说民间故事,云层里的平原,大气里游动的鱼,这些提前设定好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有一定的诉述野心的,应该好好利用才是,结果全部成为了恋爱的配菜。诚哥在表达上淡化了主角的生活有多么糟糕,让两个人都互相扶持着,周围的鼎力相助,到了后来为了惨而惨,让人觉得实在是太强行。生硬的恋爱戏,尴尬的台词,不敢说诚哥老了不懂恋爱的故事了,但是对比秒五那种含蓄而真诚的情感叙述,这次的层次实在是低太多。尽管放下了脑子观影,也觉得帆高的前后转变太不合理。当帆高喊出“我只是想再见她一次而已”的时候,我回想起了几年前在电影院里初闻那句“你以为你接受的是谁的爱”。心里由衷的期愿下一作再不要写这种低魔世界的恋爱故事了。我爱诚哥我爱秒五,在原创动画电影式微的今天,希望诚哥加油。

新海诚系列《天气之子》观后感篇二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

先来说优点。最大的优点依然是新海诚一直以来的优点——画面。用知名B站up Lex 的话是“啊,这光!啊,这水!”,男主在麦当劳睡着时闪现的画面我很喜欢,阳光洒在海面上,融合着典雅的配乐,庄重神圣。动画电影首先应是电影,而电影表现光的艺术是很难的,没有真人电影里的自然光源可以运用。在印度的诗电影《萤火虫》里,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微光中的女子隔纱抚摸亲吻男子,那是艺术,《天气之子》的这一幕也是艺术。

其次是社会性的表现。15岁少年到东京艰难求生,谎报年龄的少女被店主发现后失去麦当劳的工作,少男少女相遇后互相帮助生活。友情变为爱情,还有亲情。女主弟弟的角色加入形成了经典的“三口之家”模式,在这里少男少女的父母是缺席的,他们成为了父亲母亲。好的电影是有社会展示的,开头东京百态的背景,在地铁旁边“摇晃”的家,最后那句“反正这个世界早已失控了”,调侃之余,还有作者表达。(可能是因为我正处于毕业找工作的阶段,所以更有感触吧)

还有一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我想了很久认为优点大于缺点——全片充满了巧合。车上的“人生赢家”就是弟弟,突然拿到的枪,英雄救美后发现是给汉堡的女孩,男主逃跑时遇到大姐,到这里,我只能归因于“日本真小”和作者的偷懒。直到最高潮的“一人对抗全世界”的逃跑,弟弟出现扑倒了警察,我被触动了,这是作者对于“命中注定”和“全世界帮你”宿命的表达。

新海诚没有变,他依旧偏执,偏执少男少女的爱,偏执光与水的混合,但我能赞美这种偏执。

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仅我看过的新海诚电影排序:你的名字。>言叶之庭>秒速5厘米>天气之子。

第一个缺点是偏执的度没把握好,换句话说我没有被这个爱情故事打动。松居大悟在《你因你是你》中也展示了偏执,三个男孩发疯似的爱上了一个女孩,他们把她当做公主,每天偷窥。最后女孩发现后剪了头发扔在地上让男孩吃掉,只有池松壮亮演的那个角色吃了,这一刻我认为达到了爱情的极致。你可以为一个你爱的人牺牲什么,能做到不要尊严的地步吗,能否做到你因你是你,空喊“我要救你”的口号和日剧跑是不够的,情绪传达给观众可以靠感靠音乐助力,但音乐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天气之子》里有浅尝辄止的道德困境,男主在下大雨和女主之间选择了女主,这应该没人觉得有问题。但若是前面加入桥段说大雨造成交通堵塞甚至车祸呢?更严重点造成超市被淹没,多数人流离失所呢?《大鱼海棠》就涉及到这点,当时我记得许多人都在骂女主为了一条鱼牺牲全村人的性命。

我希望看到男主在全东京所有人的生命和女主的生命中选择女主,让这座城市重回海底,两人成为亚当夏娃。

我理解电影要想做到国民性、高票房,不可能涉及让人不痛快的点,《天气之子》可能也只想讲男孩女孩相遇相爱的过程,那这个缺点肯定在许多人眼里微不足道。小情小爱当然能赚观众眼泪,但新海诚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宫崎骏的接班人”这个词已经出来了,《天气之子》代表日本征战奥斯卡,上一部选送的日本动画电影还是1998年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两部片在社会性和作者性上怎么比啊?

第二个缺点是旁白开场,新海诚电影的画面那么精美却依然靠着粗糙的旁白叙事,这简直太浪费了。第三点是最后“致敬”的《千与千寻》空中段落。我不太喜欢致敬梗,还有自我致敬梗。我理解片中出现的《你的名字。》男女主是给粉丝的彩蛋,我看的时候也惊了一下,但那时观众的注意力都会落在这种与主线没有关系的人物身上,我希望更多时间去展示男女主间的感情细节。

女孩和水的联系,我从初中喜欢到现在。《红楼梦》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一句太美了,《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女孩进入海底世界的桥段具有想象力,《水形物语》里的水下一吻。雨的意象我也很喜欢,《言叶之庭》里“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海贼王》阿拉巴斯坦篇最后带来胜利喜悦的雨水。但有着女孩与雨的《天气之子》,却没有打动我。

《天气之子》一度让我误入下雨的马孔多,却只是冷漠的旁观者。

新海诚系列《天气之子》观后感篇三

天气之子和你的名字比起来我觉得后一部会更加好。

后者我愿意打9分,但是前者最多7-8。

前半场我觉得他在讲,恋人也和这个世界相连,她同样属于这个世界,而不是单纯只属于一个人,两个人的靠近就像两个世界的靠近一样,彼此碰撞摩擦。

后半场就有点画风歪斜了,是延续了日剧一贯的套路,我们都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却在彼此眼中闪闪发光,还是在讲这个世界本身很疯狂,有你的时候才会有救赎和晴天?

说实话我不属于圣母的性格,牺牲一个救天下我还真没那么大的胸怀气魄。但是把人生至于这样的“特殊选择”之中,本身就像艺术手法一样,用夸张而明艳的色彩去碰撞情感和心灵本身,而与新海诚原先淡淡的忧郁底色,和成长之中本身细腻的情感矛盾却实在有所冲突。

看你的名字的时候,就算是高空和远景,同样是夕阳下的男主和女主,当时只觉浩瀚虚缈,寥寥几笔就把灵魂,神话传说,和我们联系起来了,流星的分镜本就寓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就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看见了同样的场景。甚至最后的结局,与马克李维《如果一切重来》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天气不是这样的。

虽然大家都是抬头仰望天空,但是云层的变幻恰如无根之浮萍。如果说流星的寓意是「恋人彼此千年一遇的心动瞬间」,那么我又该如何去定义这一场绵延不绝,范围广阔,淹没尘世,又艰难抉择的大雨呢?

仅仅只是想说,感情来的时候,荷尔蒙就如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天崩地裂?

拜托,我们不是在演凹凸曼。

而一段负责任的感情,要和这场大雨一样,绵延持续好多好多年?

如此说来,这个世界的确很疯狂。

新海诚系列《天气之子》观后感篇四

业界一流的作画与分镜、RADWIMPS质量上乘的音乐、令人振奋的声优演技,我本以为新海诚能为我再现《朝花夕誓》的感动,结果他却把这一切都搞砸了。肤浅如小时代的故事注定无法支撑起那应接不暇的绝景,突兀的音乐插入总会使人游离于电影之外,单薄的人物塑造导致我走不进任何角色的内心。

在豆瓣上,我看见不少人为《天气之子》贴上了超现实、青春与叛逆及个人的弱伦理等等抽象、高大上的标签,然而这样的解读无疑是在哗众取宠。与其说《天气之子》是超现实,倒不如说是新海诚控制不住剧中的现实,导致一部写实的半成品电影不得已地成为了童话故事,哪怕它是为了艺术性舍弃逻辑也在我的接受能力之下,可事实上整个故事的逻辑缺失竟然单单是为了那一文不值的戏剧性。

另一方面,新海诚对于青春与叛逆的理解让我一度觉得是郭敬明在编导,年轻成为了青春的唯一主人,成长后背负的责任反而成了无聊的代名词,这样的刻板印象让每个在生活中挣扎的成人感到心寒。让我们回忆一下,为什么太宰治的文学被称为青春文学吧,因为叛逆始终是青春唯一的特性。青春不是某个年龄段专属的所有物,而是叛逆的人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那么叛逆的又应该通往哪里?我想,那一定不是免责的贪欲,更不是踩在无数个现实尸体上的只有自己能够幸福的布尔乔亚式嘴脸,这仿佛在嘲弄每个曾经热爱新海诚的观众,这是在开倒车的肤浅青春。青春与叛逆不是疯狂的代言人,更不是一则童话故事的主题,真正的青春是在叛逆中痛苦地成长,并在失去中得到尤物,在责任与尊严中徘徊的物语。新海诚竟然什么都没有触碰到,他对于青春的理解从《秒速五厘米》一直在走下坡路,而爱情是他青春里唯一美好的制服,可是爱情根本不是青春的特征,爱情甚至可能成为落俗的罪魁祸首。

那些强社会与弱伦理的解读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仿佛在告诉我希特勒也是光明正道。说到底,新海诚的野心继《云之彼端》又一次失败了,而这一次所构建的日本并不是架空式的历史,而是在写实世界展开的童话。但是,你不能把你控制不住的东西说成是艺术,你也不能把你自己的贪欲说成是世界的疯狂,你更不能玷污青春与叛逆把它们说成是抛弃责任的免罪金牌。帆高和阳莱在叛逆中没有得到任何的成长,也没有改变世界,他们只不过是在肤浅的青春下做着黄粱一梦,并在责任与生活面前落俗下坠。

如果不是新海诚,我也不会为了一部垃圾的作品说这么多,就到这里吧,点到为止,冷静,再冷静。之所以选择这一点着重说明,是因为新海诚一天不明白这一点,他就一天也不能创作出好的动画作品,他会一直退步下去。

新海诚系列《天气之子》观后感篇五

如果你抱着分析新海诚的态度走进电影院,你很可能对新海诚新作《天气之子》得出一系列的批判甚至有点否定的态度。正如很多影迷观影结束后的第一反应,《天气之子》没有像《你的名字》那样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如果你放下戒备,走进新海诚的世界,你依旧会被他打动,那存粹的容不得一点杂质的少男少女的感情,那真实的东京现代生活,那充满梦幻与回忆的独白。

当RADWIMPS演唱的主题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在影院响起,灯光缓缓亮起,你会发现你早已被新海诚的纯情世界所打动,而当你走出影厅,也会发现大家执手羞看泪眼。

《天气之子》是新海诚时隔三年推出的新作,故事设定在未来的东京,男女主人公也延续了他一贯的作风—少男少女。

16岁的帆高从乡下离家出走,梦想到东京这样一个大都市工作生活,还在轮渡上,这位乡下的“土”青年就被一个大叔勒索了一顿美餐,而对于他这样一个高中还没有毕业的未成年人来说,在东京打黑工是非常不现实的,他也试图去东京的歌舞伎町做男服务生,后又被皮条客嘲讽与讪笑,影片中对帆高第一眼见到的东京都市呈现得有多繁华闪烁,对随后帆高与阳菜生活的呈现就有多边缘。

最后在轮渡上认识的须贺为他提供了膳宿,但同时,他还要为须贺所在的一家都市传说杂志撰稿。

就是在帆高最初来到东京失魂落魄只能在麦当劳吃残羹之时,帆高遇到了阳菜,在麦当劳打工的阳菜主动送给了帆高一个汉堡,两人的相识从此开始。随后,当阳菜被麦当劳解雇,而帆高又发现晴女的市场的时候,两人开始通过利用阳菜的超能力为人们祈祷晴天而谋生,从而影片阴雨潮湿的氛围中有了短暂的阳光。

影片的序场就是帆高的回忆和独白,他梦到了阳菜使用超能力,向上天祈求晴天从而耗尽自己升上天空,这一场景也揭示了阳菜超能力的来源—母亲的逝世

逐渐地,他们发现,每使用一次超能力,阳菜的皮肤就会逐渐变得透明,而当超能力过度使用,关东地区连续几个月的暴雨之时,阳菜选择了牺牲自己而升入天空,而帆高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

于是影片就在这样的一种违反自然意志的行为中结束了,帆高救回了阳菜,而东京大部分街道也被淹没。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表达了新海诚对纯情世界最美好的追求。这种纯情是通过未成年人抵抗成年世界来实现的,也是笔者认为新海诚新作与前作最大的不同,因为在《天气之子》里面,未成年对成人世界的反抗是成功的,这种反抗不像是《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里对秘密的探索,而是一种原发性的,带有某种将童真与成熟二项对立的反抗。

以阳菜的超能力为例,我们可以发现的是,几乎阳菜每次使用超能力使天气变晴朗,都是在帮助别人,在影片里,超能力是与希望连接在一起的,无论是神宫苑烟火大会,老奶奶对新盂兰盆节(魂灵回乡)的重视,还是须贺想要与哮喘的女儿在晴朗的天气下散步,这种召唤晴天的能力是与希望联系在一起的,阳菜和帆高也正是想通过天气工作室赚钱从而好好生活。希望在影片里构成了未成年人一个最大的母题。

这里面同时就涉及到了一个阶级的问题和语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阳菜和帆高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未成年人,类似的电影有比如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无人知晓》里少年的犯罪和《天气之子》里的“犯罪”同样让观众心生怜惜,但《无人知晓》是实实在在地不知法而犯法,《天气之子》却带有更加悲观而浪漫主义的气息—未成年人选择与整个世界对抗,就算大雨淹没东京,帆高也不会让阳菜牺牲,其实,这种对抗不是空穴来风,影片中脱离叙事的一段场景—高中毕业的帆高来到东京,得知东京以前就是一片海,因为人类猎取自然而广为填海造陆,从此可知,导演新海诚为帆高反抗世界的价值提供了支撑。

帆高与阳菜这种纯粹的感情没有一丝杂质,当皮条客诱惑阳菜去歌舞伎町工作时候,帆高拉起阳菜就拼命奔跑。帆高向往自由,可成年世界的种种都在强迫他回到自己该去的位置,回到自己应该做的选择,而不是坚守内心与纯真,如果你考察《天气之子》的叙事,你会发现很混乱的一面,帆高离家出走的原因没有交代,阳菜和弟弟的生活背景也没有交代,甚至影片的支线—影片着重刻画的家庭关系,须贺的家庭及其女儿,还有夏美都没有交代清楚,甚至出现了须贺与他母亲见面谈话的场景以及须贺女儿的哮喘,一切都是与影片叙事所不相关的,并且在新作里,新海诚也放弃了《秒速五厘米》和《你的名字》里面时空结构的重组,而仅仅是以线性的方式来组织故事,因此很容易被人看作是一部没有诚意的作品。

新海诚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是宫崎骏的接班人,但纵观新海诚的创作脉络,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而且,在更为深层的哲学表达和生命经验上,新海诚离宫崎骏这样的动漫大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04年,新海诚推出首部长篇动画《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2006年推出《秒速五厘米》,在这部电影中,新海诚首次尝试将时间结构打散分为三话,对比少年和成年世界之后人情感的空虚,从而使得影片中的主人公具有了悲情和孤独的色彩,2011年,推出《追逐繁星的孩子》,被认为是对宫崎骏宏大世界观的效仿,但由于处理方式杂乱,并没有得到认可,2013年的《言叶之庭》中,新海诚将纯爱美学推向极致,从而使得天气在新海诚宇宙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意象,炎热的夏天与连绵的雨构成了影片两种不同的氛围,也是主人公两种心境的传达。2016年《你的名字》在中国票房大卖。新海诚也被中国观众寄予了更高的厚望。

新海诚的电影也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和成规:比如电车文化,主人公的设定都是少男少女,情节一般都是少男少女对于分离的不可逃避,同时季节的因素在影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整部电影具有悲伤感和孤独感的同时带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笔者认为,新海诚的方向,一直都是探索少男少女的纯爱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对抗和和解,其中有无奈,有希望,有隐隐作痛的心境,有逃避,新海诚所做的,不过是对这种纯情美学或者说情愫萌动做不同方向的探索,而在《天气之子》中,这种探索并没有比前作有更多的新意,但是在世界观的构建上,却是直接打破成年人的语境,直击成年世界的肮脏与龌龊,用东京雨来洗刷成人所犯下的罪行,不是犬儒主义式的磨平棱角,而是与这个世界的不和解。看到这里,或许你对《天气之子》叙事的杂乱会有一点的理解。

我们都是经历过少年,都曾有过懵懂的情愫,无效的反叛,都曾有过一个离家出走的梦,都曾有过想要一直守护的女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人世界的入侵,我们妥协,退让,于是我们适应这套成人世界的法则,并且不亦乐乎地沉醉其中,于是有了那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少年”

上一篇:观看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感下一篇:申论热词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