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空气污染情况

2024-07-22

武汉市空气污染情况(精选6篇)

篇1:武汉市空气污染情况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武汉二中高一(分2)班吕诗景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水环境极为重要。武汉市滨江、滨湖的独特地理优势,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生产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水的污染是首当其冲。近两年,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在武汉的发展,就水污染问题,我们作过一些调查、走访,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市域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6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丰富的水资源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给武汉市提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大课题。

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排污企业多,排污大户多,企业治理达标工作难度大。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治理水资源。一是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将147家原位于城市中心的工厂转产或搬迁,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3000万吨。二是依法实施限期治理,督促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1996年确定全市614家企业超标排放废水,要求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三是抓重点排污大户。

据统计,仅武钢、晨鸣、青化等6家企业排放废水量占全市总量的45%以上。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武钢、晨鸣等企业投资数亿元新建、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四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全市355台工业污水治理设备基本上保持运转,工业废水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污水处理方面,武汉市利用芬兰、世行贷款,实施黄浦路深排江工程,兴建沙湖、二郎庙、龙王嘴3座一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6.4%提高到21.6%。筹资6.6亿元,实施21项排渍工程,建成了40立方米/秒流量的新生路泵站,还完成了古田地区,惠济二路,二七路,中南一、二路等排水工程,特别是遇雨必淹的硚口古田地区有了明显变化。积极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东湖、木兰湖等旅游风景区已推广实施,全市共拥有27套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404吨。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水资源与城市环境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水文章,一批亮点工程突出了滨江滨湖特色,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将东湖路与东湖南路建成景观路,新建了沙滩浴场、楚风园和亲水平台。“汉口江滩”、龙王庙、南岸咀等景点环境综合治理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

(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

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随着旅游业力度加大,木兰湖周边15个渡假村的兴建,排入湖内的生活污水量也呈不断加大之势。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重要原因。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

(二)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严重

由于周边地区排污口长期向湖内排污,多数湖泊水质恶化态势明显。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沙湖由于投资兴建的污水净化厂未能正常运行,仍有8个排污口常年向该湖排放污水,致使湖水变黑发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近年来,官桥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水葫芦”疯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此湖将不复存在。

(三)饮用水源的安全令人担忧

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有12个大型自来水厂,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7个,以汉江为水源的4个,以东湖为水源的1个。两江岸边的污染影响沿岸水厂水质,饮用水源现状令人担忧。长江武汉段岸边排污口多,污水直接入江,近岸形成的污染带长达116公里,宽度50-100米。汉江“水葫芦”严重。目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为保护区。但据调查,12个水厂保护区内有11个码头、3个修船厂、2个沙码头、3个油库、14个排污口,都对饮用水源造成直接威胁。江河沿岸污染带的形成,直接导致沿岸水厂取水口水质下降,并初显水质性缺水的矛盾。

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沌口水厂,由于取水口与排污口犬牙交错,取水口为了避开上游仅1000米处的晨鸣纸业排污口,不得不多花400多万元,铺设管道向江心延伸300米取水。根据市水利局公报,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II类水所占比例1999年为89%,2000年下降为60%,年下降幅度高达29%,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令人堪忧。

三、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我市地处两江交汇处,境内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少有忧患意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差。“得水独厚,待水太薄”,是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人认为武汉水多,加之江水自净能力强,就算污染了也没多大问题;有的单位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边建设,边破坏”,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近几年,我市投资几十亿元实施环境创新,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填湖建公园、建广场、建高楼;边建晴川桥,边向汉江倾倒渣土;边实施东湖截污工程,边向湖内排放污水等。

(二)湖泊填占严重

建国初期,武汉市有湖泊127个,到90年代初,7个中心城区主要湖泊锐减到35个,如今仅剩27个湖泊,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究其原因:一是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现有法规缺乏强制性、操作性,发现填湖难以制止。处罚措施单一,往往一罚了之,而有的单位和个人宁愿受罚,也要通过填湖获

取更大利益。二是体制不顺,权属不清。过去,全市没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湖泊。27个湖泊权属分散,有的归市建委,有的归市园林、市市政、村集体„„。特别是多数湖泊为村集体所有,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致使湖泊被“蚕食”。三是利益驱动。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填湖开发成本低,助长了填湖行为。如沙湖原有水面面积585亩,90年代由于开发性填湖,至今仅存50亩。

(三)河流上游下泄的污染

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进入90年代以来,汉江钟祥以下在1992、1998和2000年先后三次出现“水华”,一次比一次严重。2000年“水华”汉江武汉段江水呈褐色,当时水流缓,气温高,藻类疯长。武汉150万人饮用汉江水,白鹤嘴水厂、琴断口水厂、国棉九厂水厂、宗关水厂等4个饮用水源受到威胁。尽管自来水公司采取大量措施,饮用水仍有严重藻腥味。上游污染下泄、转移,严重影响了我市生产和生活。

(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无论是工业还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都明显滞后。达标的企业不少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生活污水处理标准也不高,二级处理太少。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明显不足,从目前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看,沙湖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加上黄浦路深排江工程10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也不过15万吨/日,处理能力只有6.4%。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龙王嘴、二郎庙及沙湖(扩建)3座污水处理厂共38万吨/日,今年建成后,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日,处理率也只有21.46%,还是低于全国31.70%的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0%的标准,离中央对省会城市到2005年达到60%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保护水环境的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活动中改变过去那种重经济政绩、轻环境政绩;重眼前发展,轻可持续发展;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的思想。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水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杜绝对山体的破坏和对湖泊的随意填占,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现有湖泊,保护饮用水源的安全。

(二)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水污染治理必须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要结合武汉实际,千方百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小、微一起上。武汉是座特大城市,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活污水要有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武汉仅有一座5万吨/日处理厂,北京就有好几座,最大的100万吨/日,上海最大的160万吨/日。国家环保总局要求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应达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60%。根据这一目标,武汉要着手考虑、规划建80万吨/日、100万吨/日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以适应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增加或扩建二级污水处理厂,还要因地制宜,中、小、微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上。如旅游区、餐饮业可大力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污水治理要走市场化道路。工业污水一定要经企业治理。工业行业门类多,处理方法不一样。现在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混排,加大了处理难度。工业污水除企业自行处理外,可进入市场通过环保公司完成。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可借鉴欧美国家和上海等地的经验,“谁污染、谁付费”。水污染治理要坚持长期性,对新的污染进行预防,旧的污染逐年分散治理,做到“新账不能欠,老账逐年还”。三是建立有效的治污筹资机制。建议水环境保护纳入我市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财政项目,保证环保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要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四是应规划、完善、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在实施截污工程同时,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入湖以补充净化水体,让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达到二级处理的标准。处理后的污水不易直接排入湖内,可进行二次利用,如用于灌溉、冲洗车辆或直排入江。

(三)突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改善东湖水质

东湖是我市城区独有的国家级风景区,治理好东湖是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的重点。为进一步改善东湖水质,下步要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一是要大力实施污水截流。东湖周边13个排污口,每天排放大量污水。武大、茶岗是两个污染最重的排污口,武大的生活污水及教学的生物、化学污水严重破坏东湖水质。因此,要加快污水截流步伐。世行贷款新建的三座污水处理厂,与其配套的截污管网要同步进行,建成后要能保证设施正常运转。二是加强污染控制。东湖截污工程完工前,要加强周边的污染控制。企业一定要实现达标排放;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湖区内要加强对水上旅游船和服务业污染项目的管理;加强周边农村污染控制。据调查,湖边农村污染近来发展很快,要控制围网养殖、畜禽养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防止污水渗透。三是清淤工程。目前,东湖的淤泥较深,有的地方水浊、水臭。杭州西湖一期清淤量达103万立方米,二期160万立方米已开工。我们可参考西湖分期清淤的做法,截污纳管实现后,要加大湖底清淤疏浚力度。应充分估计清淤工程的难度,要有详细方案和具体措施,保证清淤顺利进行。关于有专家提到引江水入东湖加速水体置换及其它方案,可以进行论证,以寻求有效解决东湖水质问题。

(四)健全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有法可依”是实现水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要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和省里有关法规、规章,进一步制定配套法规和规章。对立法空白要加强调研立法,对操作性不强的法规要制定出实施细则。要争取《武汉市湖泊保护办法》尽快出台。应考虑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细则,完善饮用水源保护等法规。立法应体现从严思想,法规要有强制性约束和制裁措施,如《武汉市湖泊保护办法》的具体条款要严谨,绝不能留口子,还应有可操作性的处罚办法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强化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研究执法。我市机构改革成立了城市管理执法局,应尽快研究、制定执法依据,规定执法程序,建立执法队伍。水务局与环保局、规划局的职能尽快理顺,使全市水务管理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合理格局。二是规范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对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违法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三是严格执法。巩固和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实施再提高工程。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查处工业企业达标反弹、“15小”企业反弹。保护饮用水源,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油库、修船厂、排污口等要进行搬迁、改造、拆除和分期截污。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防水环境继续受到污染。加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尽快制定湖泊保护规划,防止随意改变湖泊水体功能。行政人员要带头依法行政,保护好管理好城区内现存湖泊,防止填占和污染,违法者一定要依法惩处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五)关注南水北调工程,寻求应对之策

“十五”期间,我国将加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工程实施后将对我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市城区取水量93。2%来自长江和汉江,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实施以后,汉江中下游流量会相对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汉江下游水质将会呈现恶化趋势,对我市江北地区的饮用水源将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南水北调后,我国还将引起一场水的革命,过去“低价水”、“计划水”将不复存在,城市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价格将

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地区间以经济手段进行水交易的趋势将日趋明显。这将为武汉市创造出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我市应该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动态,组织专班进行研究,掌握信息,寻求应对之策,兴利除弊,力求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机遇,将我市水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2:武汉市空气污染情况

摘要:城市湖泊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更是被称为千湖之城,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汉市的上百个湖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本文参考大量资料展现了当前武汉市湖泊水体的现状,指出了武汉市湖泊保护中的若干问题,如污染严重、水域面积急剧缩小、湖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当前已有的政策提出了湖泊污染治理的一些对策。

Abstract:Urban lak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ity.Whuhan is usually calle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Lakes”,however,The thousands of lakes in Whuhan have got polluted and damaged in to varying degre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This article is a try to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lakes in Whuhan,point out several problems confronted in lake-protecting and raise som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关键词:城市湖泊武汉市污染治理

一、武汉市湖泊水体现状(代前言)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其后为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150~1450mm。长江和汉水两条河流穿城而过。全市范围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14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

1武汉市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基地,全市有大量的工业企业,排污大户众多,其中武钢、晨鸣、青化等六家企业污水排放量占到了全市总量的45%以上,这样的情况导致除少数城郊湖泊水质较好(如梁子湖、斧头湖、鲁湖等)之外,绝大多数城内湖泊均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特征,如东湖、南湖、沙湖、墨水湖等。

因此武汉市湖泊水体主要呈现总量丰富,水域面积大,多数城内湖泊污染严重以及过境客水量占绝大多数的特征。

二、武汉市城市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染严重 1 《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目前武汉地区正面临着“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尴尬境地,武汉市湖泊原来大多与江、河相通,兼具供水、调蓄、养殖、景观、灌溉等多种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家具和湖泊污染状况日益恶化,琥珀的自然属性不断削弱,原油的城市应用水水源地功能基本丧失,绝大多数虎皮均受到严重污染,呈现富营养化态势,一些湖泊已经达到严重的过富营养程度。例如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首先是企业排污。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除此之外本市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也是严重滞后的,很多达标企业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

其次是生活污水。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2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

可以看到当前武汉市湖泊正在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甚至已经开始直接渐渐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到武汉人民的用水安全,如果放任其继续发展后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2、湖泊萎缩水量锐减

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市区有湖泊127个,全市范围内的湖泊共有218个,总面积达到879km3,然而到了90年代武汉七个中心城区的湖泊只剩下35个,现在更是只有27个,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2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吕诗景

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连武汉人为之自豪的东湖20年内也减少了0.73km3,“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3这其中除了一部分是经过审批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一些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擅自填占湖泊或扩大批准的填湖范围导致大量湖面被填。

3、湖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近几十年来,城市湖泊不断的被淤塞、污染以及大规模围垦与填湖造地,致使湖泊与哪有的调蓄容量急剧减少,江湖联通的格局遭到完全的破坏,湖泊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急剧降低,填湖建房等行为也影响了水分蒸发、湿度等气象学因子,可能诱发局部灾害性天气。

围垦与填湖建房的行为将湖泊滩地与深水区、湖泊与江河认为的割裂开,造成原有的营养物质输入输出收到严重阻隔,湖泊原有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循环都收到破坏,因为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资源的变化,种群种类都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鱼类繁殖与栖息都受到干扰,同时填湖缩小了生物的生存空间。

三、当前武汉湖泊保护遭遇的困境

湖泊在消失,城市在流泪。为了遏制住湖泊面积锐减的势头,武汉市接连制定了20多部地方性法规,并成立了市委书记带头的“铁腕治湖”小组。然而,填占湖泊、污染湖泊依然在偷偷上演。武汉的湖泊保护就是这样陷入了困境。

为挽救正在迅速消失的湖泊,2002年3月,武汉颁布实施了《湖泊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武汉所有湖泊都列入保护名录,明确表示要打击围湖建设、填湖开发等行为。条例还要求水务部门实施湖泊执法巡查制度、湖泊审批听证管理办法等,制定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设立湖泊保护蓝、绿、灰“三线”,并对湖泊进行勘界立桩,严厉打击非法填占湖泊行为。随后的2005年,武汉又颁发实施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2010年又出台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3 《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武汉市也一直高调宣称要用“铁的精神、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推进湖泊保护与治理。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在一次会议上,痛陈湖泊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垃圾围湖现象十分严重;环湖无序开发屡禁不止;湖泊水质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湖泊长效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为此,他专门组建了湖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要求杜绝蚕食、填占湖泊行为,真正还湖于民,“让湖泊走近市民,让市民亲近湖泊”。

然而十年过去,这些现象却并没有获得根本上的遏制,在高调护湖却填湖不断的怪圈背后,是地方和部门利益在作祟。例如在武汉市水务局起草“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的过程中,经过市政府会议多次讨论,目前尚未最终定稿。各区的领导不希望自己辖区内的湖泊被划入线内,因为湖泊周边的地块都是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区政府宁愿将湖填埋卖钱而不愿花钱保护。由于规划迟迟不能确定,一些政府部门的利益掺杂其中,很多开放商就有了空子可钻,利用各种法规漏洞侵占湖面,大打擦边球。

除了政府利益之外,湖泊保护还涉及到周边农村的利益。很多湖泊原先是属于周围农村的集体财产,这些农村在湖泊上养殖作业,给湖泊生态环境带来威胁。而且,水务部门要开展相关湖泊整治得事先征求所在村的意见,武汉市水务局曾经对沙湖设立岸线碑,却遭到沙湖村的反对,要求支付100多万元的占地费,水务局没有答应沙湖村要求。后来,许多界碑遭到了破坏。

除了各方的利益博弈之外,湖泊管理中还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更增加了护湖执法的难度。武汉市水务局是武汉湖泊的主管部门,按理说应该承担起保护湖泊生态的责任,然而事实上武汉市水务局在湖泊保护的问题上并没有实际的管理权和执法权。目前武汉市政府把湖泊保护的权利下放给了各区政府,这样的管理模式造成各级、各部门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十几个部门同时参与管理,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片混乱。例如,水务局主要负责监督协调、宣传和服务,农业局负责湖上的渔业执法和渔业资源保护,林业局承担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环保局负责湖区的环境监测和排污管理,城管局负责查处填湖和湖边违建行为,还有规划、园林、土地等等部门分别参与各自领域的湖泊管理。看起来似乎分工明确,但是实际运作起来各个部门都从自身利益出发,结果导致整个系统充满漏洞,责任、权限都无法界定。监管部门如水务局,即使抓到违法填湖等行为也因为没有执法权只能警告驱赶。

另外,现行的《武汉湖泊保护条例》对于破坏湖泊的行为处罚过轻,远远不及其所获得的利益,这也造成了各种破坏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四、针对武汉市湖泊现状的治理对策

鉴于武汉市湖泊当前的现状,以及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所面遇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改进和努力。

1、完善政策法规

虽然从2002年到现在武汉市已经出台了20多部针对湖泊的法规,但是目前看来仍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污染和非法填占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遏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法规并不完善,给违法者留下了太多的漏洞,现在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将湖泊保护置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让湖泊保护有法可依,这些法律不仅仅应该包括包括政府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法、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与惩罚措施等,还应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规范公众对于湖泊保护的参与方式调动公众护湖的积极性。除了完善性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增强法规的严厉程度,对于随意排污、非法填湖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当这种处罚的强度超过非法所得利益的时候违法行为自然就会有所收敛。

2、建立一支独立的可监督的执法队伍

目前的湖泊管理十分混乱,区政府、水务局、城管、环保等部门掺杂其中,职责不明确,执法不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由各相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行政执法队伍,赋予其足够的执法权,同时由几个部门共同进行监督,这样既可以保证其执法的规范性,更可以对各方利益进行制衡,避免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3、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湖泊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除了污染湖泊的生态重建等弥补性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对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根据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设置相应的科研项目基金,除此之外还应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企业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支持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

4、发展水经济

除了以上各点外,政府还应该着眼于未来,借助本地科研优势和环境优势,发展一批以水为基础的重点经济产业,这样一个产业链条一旦建立起来,不仅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可以激发人们对于湖泊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自发的意识到湖泊保护的重要意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大一部分也可用于湖泊保护本身。

五、结语

城市湖泊的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武汉市乃至更多其它城市当前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与否关乎城市的未来,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城市湖泊的有效保护,本文中由于笔者水平和眼界有限,只能在比较浅的层次上观察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向,也并未提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案,但是相信大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知识水平,以求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湖泊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徐协国,景德镇陶瓷学院

2.《救救湖泊——武汉市主城区湖泊现状及保护、发展浅议》,作者系武汉市建设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

3.《湖泊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武汉市的借鉴》,赵健,中南民族大学

4.《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

5.《“先污染、后治理”是湖泊污染治理失败的根本原因》,杨树清,韩国海洋大学土木环境工程系

6.《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篇3:武汉市空气污染情况

( 一) 第三方治理的运作模式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 以下简称第三方治理) 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 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第三方治理主要有两种运作模式, 一种是政府主导, 一种是第三方主导。前者强调政府在第三方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是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环保部门对一些污染企业进行管制, 主要的惩罚措施如罚款, 责令改正等。第二种模式由环保部门通过招标专业治理环境的公司对污染进行治理, 政府进行监督。

( 二) 第三方治理的具体内容

从责任的分配来看, 排污企业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 第三方治理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排污企业的委托要求, 承担约定的污染治理责任。双方的合同中应该明确约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数量, 严禁私自排放污染物。环境服务公司应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委托治理合同中还应包括约定治理标准、内容、费用; 通过履约保证金 ( 保函) 、担保、调解、仲裁等方式, 建立健全履约保障和监督机制。

从治理情况来看, 对于污染物采取分别处理与集中处理, 预先处理与及时处理两种方式, 对于一般污染物, 通过园区管网集中收集, 由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有偿专业化治理全过程控制。环境服务公司可为排污企业提供从工艺设计、工程建设、设备采购、生产管理。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应集中建于工业园区, 以实现污染物集中排放和集中治理。

从支付资金来看, 合同中应该明确约定, 排污企业应依据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浓度, 合理确定减排服务价格。并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 向环境服务公司及时足额支付污染治理费用, 购买污染治理服务。

( 三) 第三方治理的优势

从产业发展来看, 第三方治理促进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第三方服务的推广将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向环保产业注入了大量的资本, 刺激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从环保角度来看, 首先可以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 并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 据浙江省环保局的不完全统计, 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运营后的达标排放率可达70% - 80% , 有的甚至可达90% 以上, 与污染企业自己运营相比, 达标率提高30% - 50% , 运营成本节约10% - 20% , 企业的技术针对的是自己的盈利产业, 很多排污企业对于排污技术, 排污管理等并不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人才, 因此第三方治理更专业, 更有针对性。其次它更利于监督管理, 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的合同关系也促使双方互相监督制约, 可有效控制单方违规违法排污行为的发生, 减轻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压力, 降低了执法难度。

二、武汉市餐饮油烟治理之困境

截至2014年12月, 武汉市餐饮单位的数量已达近五万家, 其中尤以具备低成本优势的中小型餐饮单位为多。另外, 武汉餐饮单位分布多集中于城镇化发达区域, 这些区域往往是居民稠密区。但中小型企业大多面临资金不足, 技术缺乏的困境, 进行污染治理常常会引发生存权与环境权的冲突。

首先, 从净化设施的安置来看,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了“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具体到餐饮业中, 即指餐饮单位的油烟净化设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并确保油烟净化设施投产后符合相关标准, 以保障餐饮油烟的清洁排放。虽然餐饮单位不安装或虽然安装但不经常清洗或运行的行为实为违法, 但在执法中, 考虑到餐饮单位老板倚靠餐饮单位的运行为生, 环保部门往往难以对其作出责令停业、取缔等较大力度的处罚, 使得违法行为未得到遏制。一味加大处罚力度, 难免危及到餐饮单位老板的生存权; 不采取任何措施, 又使得公民的环境权得不到保障。从实际情况看, 若想要达到治理的目标, 全省将全面整治城市燃煤小锅炉, 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建设,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防治更是重中之重。除必要保留外, 各设区城市建成区将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 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 到2015年, 基本淘汰燃煤炉窑集中区和工业园区内燃煤炉窑, 确实无法淘汰的, 必须按规范建设投运除尘、脱硫和脱硝设施, 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其次, 我们从餐饮油烟的监管和执法情况看, 餐饮油烟污染的执法职责调整之前, 对于餐饮单位油烟污染的罚款并无具体标准, 2013年12月, 《武汉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出台, 其中第27条对餐饮单位油烟污染的罚款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室内从事餐饮经营排放油烟, 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 拒不改正的, 处2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但是一方面, 对于已安装净化设备的餐饮单位, 处罚依据主要为其油烟净化器是否达标。而城管部门缺乏监测设备, 无法对餐饮单位的油烟净化器进行监测, 只能请求环保局提供相关帮助, 但环保局因自身工作量大, 无暇顾及此请求。监测不能导致对餐饮单位的罚款无以为继, 可见监测的完善也是对武汉餐饮油烟治理的一大突破口。

三、第三方治理带来的机遇

从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市餐饮油烟的两大困境在于油烟的监测和油烟的治理。但第三方治理作为专业化的环保公司, 有技术与实力提供统一的监测设备和治理设备, 这也是第三方治理为武汉餐饮油烟问题的解决提供的机遇。

第一、第三方治理为武汉市的餐饮油烟监测提供机遇。油烟在线监测系统好比是我们环保部门的“千里眼”。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 通过分别安装在油烟净化器、风机和排风口的3个传感器获得的数据, 由监控主机发送到网络终端, 终端电脑发出警报和提示, 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油烟净化器是否打开、风机的运行情况以及排放气体的油烟含量, 可以在第一时间制止违法排污行为。从实践角度出发, 由于武汉市餐饮油烟企业分布广、数量多, 因而难以全面监管、实时监管。如果引入第三方进行专门的监管, 要求餐饮项目统一安装油烟在线监测系统, 便可以通过远程查看、实时监控, 从源头上化解油烟气扰民问题, 实现多方共赢。

第二、第三方治理为武汉市的餐饮油烟治理提供机遇。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是治理油烟的必备条件, 但净化设施却存在费用高的特点, 很多企业难以承受。但专业化的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的油烟净化设备的研发, 并将其用到各企业, 这样不仅节约了餐饮油烟企业的净化成本, 也提高了安装净化设备的销量, 对油烟治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武汉市餐饮油烟的第三方治理对策

第一, 坚持”市场主导, 政府引导”的原则。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研究明确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治理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以此鼓励第三方治理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专业化企业做强做大, 并可采取补贴引导餐饮油烟企业与第三方企业签订合同, 进行第三方治理的试水。

第二, 进行试点推行, 可试点率先推广安装餐饮油烟在线监控系统, 先行试点武汉市学校、机关食堂、大型餐饮饭店等单位, 鼓励其委托第三方运营, 促进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的专业化、市场化, 以创新环境管理手段提升环境保护效能。

第三,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健全市场管理机制, 完善第三方运维责任义务机制, 提高运维水平和监督监控效率; 实行从准入、运营到退出全过程监管; 加强执法监管, 聚焦重点、强化联动, 对违法行为要严查严处, 依法曝光。

摘要:中小企业是武汉市餐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正由于受其规模、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之限制, 每个企业都自行安装排污设施并定期检查与维护, 实际上很难做到, 而具备专业化、产业化特征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有助于解决餐饮油烟行业的难题。

关键词:环境保护,第三方治理,餐饮油烟

参考文献

[1]贾卫娜.第三方治理在环保问题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 2014 (11) .

篇4:空气“新国标”武汉如何应考?

“北京咳”的讨论之外,有着更深刻的变革。与过去数年间PM2.5测而不报不同的是,自2013年第一天起,包括北京、武汉在内的74个城市,均按照空气质量指数(AQI)这一新标准来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原有的空气污染指数(API)退场。影响AQI最主要的监测项目,便是备受关注的PM2.5。

“提前”公开

2012年是中国PM2.5元年。

自2010年美国驻华大使馆仪器监测的PM2.5持续爆表,给国人做了一次PM2.5科普之后,PM2.5这一灰霾天气的元凶开始浮出水面。接着,各地严重的雾霾天气相继而至,PM2.5终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

2012年6月11日,武汉全城大雾,PM2.5在下午两点达到610微克/立方米。这一数据由位于江汉区香江路1号的“华中超级站”提供。该站是武汉乃至华中地区首个国家级监测点,5月25日开始运行,仅比自然之友武汉小组之“我为武汉测空气”这一民间志愿者项目晚了两个月。(关于“我为武汉测空气”小组,详见本刊2012年5月刊——《PM2.5:民意推动下,武汉渐进》一文)

其实,有关部门很早便着手于PM2.5和臭氧的监测活动,却因国家相关指标的“难产”,而一再推迟对相关数据的公布。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在2011年给出了一个“四步走”方案,其中,2013年仍然是PM2.5监测阶段,而“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则要等到2016年。消息一出,公众纷纷表示,PM2.5与人类健康联系如此紧密, 5年的等待实属漫长。

而如今,2013年初,国家便规定在74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实时公布PM2.5监测数据,并按照新的AQI来衡量空气质量,这比官方预期早了三年,所以说,是“提前”了。

以后,除了民间的“我为武汉测空气”小组在“@wuhanair”上发布的部分数据,市民还可以通过湖北省/武汉市环保局网站右栏的链接,实时查询11个国测点的环境空气质量情况。此外,荆州、宜昌等地的空气质量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站上的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反映出来。

不过,也有网友抱怨,“官网最大的遗憾,是无法查询武汉过往时刻的空气质量。”在官方系统中,只能查询实时数据,稍纵即逝的数值无法便捷留底。

两种划分标准

针对当下的AQI,将PM2.5和臭氧纳入空气质量考察体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郝吉明认为,这将“是一种更全面、更严厉的观察”,它也是实践公众知情权的新渠道。

武汉及周边地区的11个国测点,为“青山钢花”、“东湖高新”、“汉口江滩”、“吴家山”以及汉南“沉湖七壕”等地,均处于僻静之处。

国测点的选址要求很严格,要求远离污染源(监测仪是要测量均值混合后的空气污染物数据,而非最高或最低值)、空间开阔(采样口周围20米范围内,不应有高出采样口的建筑)、不能邻近主干道,空间环境能代表一定区域的环境状况。

“青山这个国测点选得很倒霉,”“我为武汉测空气”小组执行者刘峻告诉记者,“它靠近一个烧烤摊,是把均值往坏处拉了,‘青山钢花’测得的PM2.5,比我们小组的测试结果还要高。”作为另一个缺乏代表性的国测点,刘峻认为,“汉阳月湖”三面环水,不足以代表汉阳地区的空气质量,“它是把情况往好的地方拉了”。

在监测站内,两台外形像天线的仪器,分别用于收集PM10和PM2.5。一台酷似微波炉的测重器,负责把收集的空气颗粒物称重,计算出其在大气中的浓度,然后依照相应公式计算出AQI,并划分等级。

11个监测点同时发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这6项污染物的预报信息、监测数据、空气质量评价和健康提示等,每小时一次的更新频率,也让大家看到了官方对于PM2.5数据公开的决心。

然而,争议仍然不止。新的AQI标准虽然在API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却在等级划分上被指不够严格,不能反映真实的污染程度。

看空气质量状况,关键是看空气质量指数,既AQI。根据国家2012年2月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实,它就相当于6项污染物中首要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值。一般来讲,首要污染物为PM2.5。

按照美国标准,刘峻他们制作了一张PM2.5浓度与美国AQI的对应关系图。图中,从低到高,将PM2.5浓度值划分为7个等级,依次对应健康、中等、不健康等7个健康程度。

按照中国标准,PM2.5浓度自低到高被划分成6个等级,并依次对应空气质量状况的六种污染程度。

重大的分歧在于,在日常较常见的PM2.5值为35~115微克/立方米这一段中,中美等级划分的错位。

对比中美空气质量等级标准,以2013年1月4日为例,青山区7:15——PM2.5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汉口江滩16:00——64微克/立方米;东湖梨园16:00——80微克/立方米。

若按照中国标准,它们的等级依次为:青山区“优”、汉口江滩“良”、东湖梨园“轻度污染”;若是依照刘峻他们采用的美国标准,结果依次相差一个等级:青山区为“中等”、江滩为“对敏感人群不健康”、梨园为“不健康”。由此看出,美国标准更加苛刻。

刘峻告诉记者,小组自2012年1月开始着手“我为武汉测空气”项目,那时并没有出台与PM2.5相关的国家标准,“我们只能采纳美国标准。国家标准是2月份才出来,那时候我们也不想重新换了。”他认为,标准越严,越是对知情者负责。

nlc202309021416

“我为武汉测空气”小组自3月份以来,在武汉青山等地区不间断测量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从一两个点洞见武汉地区的空气状况。高峰期一天四次的发布频率,最近改为一天三次,早晨、黄昏和午夜。针对此次全国统一实时公布PM2.5及AQI,刘峻觉得“是对人们更负责,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PM2.5对抗战

民间或者官方公开PM2.5,是对每一个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尊重。信息的公开之后,治理污染才是大难题。

早在几年前,美国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科研人员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监测所得的数据,绘制成“全球2001年至2006年PM2.5的平均值总量分布图”,图中显示,中国的华北,华东,川中最差;华中,渭河流域次之。其中武汉年平均pm2.5含量在70-80微克/每立方米,仅优于华北,接近最差。

“自然之友”在其发布的《2012年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对全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城市空气质量进行排名,武汉倒数第6位,仅在西安、北京、兰州等城市之前。也许继“北京咳”、“西安咳”之后,武汉这座每年都会容纳无数外地新大学生以及打工者的城市,会流行“武汉咳”。

元旦后近十天内,无风无雨,城市却是一片雾霾。官方数据显示出重大的霾情:自6日起,PM2.5均不低于100微克/立方米,8日“青山钢花”及“东湖高新”等地PM2.5数值接近500,达到“重度污染”等级,红色预警升级为紫色警报,俨然6月11日灰霾重来之势,却比当初更持久。

自然之友武汉小组“我为武汉测空气”项目3~12月的月报显示,就青山、江岸区等地的测试情况来看,2012年12月“不健康”空气出现45次,为这10个月来最差;而7月份“健康”空气出现19次,为全年最佳状况。尽管如此,7月份的“中等”空气达48次,远远超出健康水平的次数。

自武汉大发展以来,市民忍受着拥堵的交通、东拆西建的格局。新年伊始,人们在享受地铁带来的时尚与现代感时,内心悉知其代价。开放不到一周的地铁2号线,台阶上满是黄色灰尘。

武汉市政协委员赵晓河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武汉市空气质量太差,主要因为中心城区高污染企业多、建筑粉尘多、汽车尾气多,背街小巷生活垃圾污染也很严重。

刘峻觉得,PM2.5在“公开”之后的下一步,“是对它来源的准确分析”。武汉市目前尚未完成PM2.5源解析项目,因此,也没有专门针对它的治理政策。“这是我们民间组织所做不了的事情,只能期待官方。”

不过,目前的“黄标车”限行、“取缔炭火烧烤摊”、“禁燃区”内锅炉改燃等政策,都与治理PM2.5相关。

“相对来说,国测点还是少了些。”刘峻根据他们团队测空气的经验,认为“拉网式”的监测,才是最接近真实。“就算仪器没那么昂贵,也不要紧”。

作为一个独立的观测和发布方,自然之友“我为武汉测空气”小组将继续在“@wuhanair”中发布每天测得的数据。“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我们尽量用符合法律的方式,来为环保做出一点努力。”

另外一个疑问——究竟空气污染会对健康造成怎样的长期影响?呼吸道问题?咽炎?或者肺病?目前为止,仍然处于不确定的推测阶段。在《北京客,北京咳》一文中,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薇说:“长期追踪人体健康的队列研究是最好的研究手段,但我国的队列研究,只有武汉开始起步,这需要十年以上,数亿资金,国内现有研究还是空白。”

不只是敏感人群,黄薇表示,“普通人也会受PM2.5的影响”。最近有新闻报道,2010年北京、上海因PM2.5污染致死人数,接近交通意外死亡人数的三倍。空气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如果说经济发展的速度下降,空气质量也许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刘峻告诉记者。显然,这并不现实。“公布”数据意味着不再对真相遮遮掩掩,下一步,是思考如何把空气质量地图上醒目的红色,变回绿色。

篇5:武汉市空气污染情况

模糊综合评判在武汉市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选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作为评价因子,参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通过建立各污染物的隶属函数和权重集,计算出各污染物的隶属度和权重分配系数,进而对武汉市空气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针对武汉市空气污染的.特点,提出若干治理空气污染的建议.作 者:付红娜 陈天佑 FU Hong-na CHEN Tian-you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期 刊: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007,29(3)分类号:X823关键词:隶属函数 综合评判 空气质量等级

篇6:武汉市基本情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现辖13个行政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5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9万人。武汉又称“江城”。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3410亿元,增长8.0%,经济总量连续4年过万亿元,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位

一、历史底蕴深厚

武汉是拥有3500年文明传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建城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坐落于市区北郊的盘龙古城筑于商代中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之一,被誉为武汉“城市文明之根”。自东汉末年起,汉阳、武昌相继建立军事城堡,出现城市雏形。后经南北朝至唐、宋,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商贾辐辏。唐朝以降,武汉成为历代州府治所。元代以后,武汉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武昌(府城)和汉阳(府城)为长江中游两个著名的 商业、手工业城市。明成化年间,由于汉江改道,汉口镇崛起。明末清初,汉口以商业、手工业大镇卓立华中,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同称“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源起于殷商盘龙古城的武汉,是中华知音文化之根、楚风汉韵之地、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城,留下了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孙权屯军、木兰从军等千古传说,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色。流传了2000多年的知音传说,说的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牙在武汉汉阳地区弹奏“高山流水”古琴曲,遇到楚国樵夫钟子期志气相投成知音的故事,表达了身份不论高低贵贱、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需要平等沟通、互为知音的和谐美好愿景,因而在世界广为传播。汉阳地区留下了知音亭、钟子期墓、古琴台、琴断口等人文遗迹。古琴曲《高山流水》,也随着人类向太阳系外发送的4颗太空探测器,正寻找着太空中外星文明的知音。

二、革命贡献突出

近代以来,伴随辛亥革命、武汉国民政府成立、武汉保卫战,武汉三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11年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打响了推翻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打开了中国走向近代民主共和的大门。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第一部具有共和宪法雏形的《鄂州约法》以及第一个具有民主性质的临时议会在武昌诞生。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武汉被公认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武汉成为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3年2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形成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个高潮。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于武汉。1927年1月,合三镇划为京兆区,定名武汉,并于4月16日首次成立三镇合一的武汉市政府,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最早建市的城市之一,也是第一个中央直辖市;中国共产党领导武汉人民配合国民政府,将已存在66年的汉口英租界收回;4月底至5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此时期也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顶峰。“七一五”事变后,中共中央在武汉作出举行南昌起义和秋收暴动的决定,并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紧急会议(“八 七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1937年11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重要机关迁汉办公,国民党军政要员、各党派及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各界风云人物汇聚江城,武汉成为实际上的战时首都。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驻武汉负责与国民党谈判,并在汉组成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南部中国十多个省党的工作。12月底,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支主力武装在武汉诞生。1938年6月—10月进行的武汉会战使侵华日军损失惨重,从此无力继续进行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三、自然禀赋优越

武汉两江交汇、百湖密布,大江大河的城市地理格局世界少有,一城秀水半城山,山水形胜,景致天成。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龟山、蛇山隔江相望,磨山、木兰山连绵起伏。这里城水交融,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亚洲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如明珠镶嵌其中,166个湖泊如珍珠星罗棋布,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四、区位优势明显 武汉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如同围棋棋盘的天元之位。以武汉为圆心、1200公里为半径画圆,可覆盖中国11.6亿人口、92%经济总量。武汉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铁水公空综合交通枢纽,是全国四大铁路主枢纽之

一、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节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内陆门户机场,是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铁路客运量居全国前列,阳逻港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

五、科教资源富集

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现有两院院士68名、国家级科研机构89家、高等院校91所,在校大学生近120万人,是全球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建设“大学生最友好城市”,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六、产业特色鲜明

武汉产业体系完备,拥有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食品及烟草、生命健康6个千亿级产业,是世界主要的光通讯科技创新及产业基地,是 国家存储芯片产业基地,“中国光谷”蜚声海内外。全球10大汽车制造厂商中有4家在汉投资,是中国拥有车系最多的城市,“中国车都”初具规模。桥梁、高铁工程设计及建设能力居全球领先地位。

七、开放活力迸发

武汉综合通达能力位居中部第一,拥有国际及地区航线55条;近海近洋航线通达台湾、日韩、东南亚等,成为中西部最佳“出海口”;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辐射欧洲、中亚、西亚28个国家的60多个城市。法国、美国、韩国、英国在汉设立总领事馆,领事馆数量居中部城市第一。在汉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56家。

上一篇:爱是作文500字下一篇:医院客服经理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