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2024-07-24

《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共8篇)

篇1:《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幼儿园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一个世界以前,如果一个人中学毕业,他的知识可能够一辈子使用,而现在不同了,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如果5年内没有输入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可能已经陈旧一半了,甚至更多,这也正是“终身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对构件学习的社会的必要性达成了公式,教师教师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到一个日程

目录

导言 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

一、社会?家庭?儿童?幼儿园

二、社会与儿童?教师与学前教育学

三、对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反思 ――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

(一)对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状态的 分析

(二)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建构幼儿园教育学的现实性 分析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

一、基本理念

(一)儿重观

(二)学习过程观与幼儿学习观

(三)教育观与幼儿园教育观

(四)课程观与幼儿园课程观

二、教育情境

(一)教育情境的形成(二)对教育情境的教育学分析

三、教育时机

(一)对教育时机的描述

(二)教育时机――幼儿园教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

四、教育机智

(一)什么是教育机智

(二)教育机智的体现

(三)教师教育机智产生的条件

(四)教育机智的修炼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

一、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实际影响力

(二)幼儿教师应确立的教师观

(三)对幼儿教师创造性发展的建议

(四)迈向“专家型”教师

二、幼儿

(一)幼儿对教师的影响

(二)幼儿影响教师的方式

三、管理

(一)管理工作对幼儿教育活动的实际影响

(二)保障幼儿园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建议

四、环境

(一)对环境作用的诠释

(二)幼儿喜欢的环境特点

(三)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四)幼儿园精神环境的作用与营造

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策略

(一)观察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

(二)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方法与类型

(四)观察的步骤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导入的一般策略

(二)掀起高潮的一般策略

(三)结束的一般策略

(四)把握活动节奏的一般策略

三、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

(一)方法策略的构成要素(评价指标)

(二)最优化教学策略具备的条件

四、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使用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使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策略的基本类型

五、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非语言策略

第四章 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界定与分类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界定¨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三)“课”与“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包含随机教育)的指导策略

(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集体活动、全园 活动的指导策略

(三)室内活动、户外活动、园外活动的指导策略

(四)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五)阅读活动、游戏活动、探索活动、交往活动的指导策略

(六)生活环节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第五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

一、教育活动评价概说

(一)教育活动评价是什么

(二)教育活动评价的类型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理念――发展性评价观

二、教育活动评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甄别功能

(三)教育功能

三、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生态性原则

(三)评价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融合互动原则

(四)分类性原则

(五)互动性原则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

(一)对教育活动设计的评价

(二)对活动开展过程的评价

(三)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五、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发展评价

(一)对教育活动中幼儿发展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教育活动中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

六、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自我评价

(一)教育活动中教师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教育活动中教师自我评价的方法

篇2:《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幼儿园游戏

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游戏?在英文中,游戏做为名词出现时一般使用Game,而做为动词使用时则往往用play。早在宋·《教战守》一文中,苏轼就有“游戏酒食”一词,本意为“嬉戏”的意思。

柏拉图的游戏定义

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亚里斯多德的游戏定义

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并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拉夫.科斯特的游戏定义

(拉夫.科斯特索尼在线娱乐的首席创意官)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胡氏的游戏定义

游戏是一种自愿参加,介于信与不信之间有意识的自欺,并映射现实生活跨入了一种短暂但却完全由其主宰的,在某一种时空限制内演出的活动或活动领域。

辞海定义

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说明了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

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

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幼儿游戏是一种处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现象。由于活动是依据幼儿的兴趣和愿望自主发生的,游戏的发展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幼儿园游戏则是在教育目标的宏观关照下,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幼儿游戏。

从幼儿游戏到幼儿园游戏,是将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纳入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幼儿发展的大背景中,这一转化过程中,幼儿的游戏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教师创设活动区的区域游戏和以幼儿获得经验为主的、又有明确教育内容的主题游戏等,这三种游戏形式往往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共生。

(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

年幼时最先出现的游戏是创造了许多看不见的、想象性的伙伴,并把这些伙伴作为玩耍的对象,一个儿童可以扮演成妈妈、老师、警察等。游戏的乐趣在于模仿他人、扮演其他人的角色。随着年龄的逐步长大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游戏的兴趣在于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规则在游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游戏都让他们感到“开心”、“好玩”。

(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

在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在什么地点、和哪些人玩等,都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他们在游戏中充分地体验游戏带来的愉快和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3)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

在成人看来,儿童的游戏是杂乱无章的。但在儿童游戏的世界里,它们是有序的。一个封闭的空间时常被他们标示出来,物上的或是观念上的,都从日常生活中被圈化出来。在这个空间里,游戏举行、规则通行。游戏一旦结束,幼儿立即会回到现实。儿童并不仅仅是玩,他们就生活在游戏中,作为生活,他们的游戏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是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的。儿童就是游戏,通过游戏,他们建立起通向未知的道路,通向此时此地以外的领域。

游戏的分类

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

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也称教学游戏)两大类,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朱邓丽娟等:《幼儿游戏》(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1、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玩积木、玩玩具、角色游戏、玩沙、玩水、唱歌。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主动性游戏可以再分为以下四种:

(1)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大肌肉活动,如需手脚协调的攀、爬、抛、捉等动作;小肌肉活动,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图等,需运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进行。

(2)建造性游戏:儿童利用大小积木或拼插玩具来制作房屋、桥梁或其他物品。(3)创作性游戏: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一切美工活动、玩沙、玩水游戏均属于此类。

(4)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或玩具,凭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2、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

宫再英:《幼儿园自选游戏成果发布会》,《学前教育》,1996年第3期。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此两类游戏的分类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操作性的指导,致使游戏流于形式。

游戏的三维度分类法

方展画(1990)方展画:《幼儿游戏的类型》,《幼儿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应从三个维度来对游戏进行分类,这三个维度包括:个体——社会维度、生理——心理维度、认知——情绪维度;其中又分为五类:满足型游戏、适应型游戏、运动型游戏、认知型游戏、情感型游戏。

上述几种分类方法,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纳的还是第一种,这种分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也称教学游戏)两大类,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这种分类的方法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是有利的,对于教师的具体操作也是有利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用各种游戏。但它同时也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造成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类游戏的区别与联系

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区别

创造性游戏其自由玩耍的意思与英文“play”意思相似,有规则游戏其有组织的意思与英文“game”相似。而“play”与“game”二者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作为名词前者表示“玩耍”、“娱乐”、“轻松愉快”等意思;后者表示“游戏”、“比赛”、“遵守规则”、“照章行事”等意思。作为动词前者表示“玩”、“扮演”、“轻快移动”、“不规则的自娱自乐”、“秘密行事”等意思;后者表示“赌博”、“投机”、“碰运气”、“追求共同目标”等意思。由此可见:创造性游戏的本意是不追求外在结果的自由玩耍,它强调的是自娱自乐;有规则游戏的本意是遵守规则的游戏、追求共同目标的比赛,它强调的是整体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了区分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创造性游戏称做玩耍游戏(也有称之为纯游戏),将有规则游戏称做规则游戏或竞赛游戏。

从游戏的态度倾向来看,玩耍游戏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享受过程体验,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角色间只是简单的系列而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儿童可以一会儿这样玩、一会儿那样玩,一个角色不参加并不会影响玩耍游戏的进行。规则游戏是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方式,参与者形成一个整体,必须采取别人的态度,并允许其他人的态度来决定将要做的、与某种共同目的有关的事情;规则游戏则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人而无法进行下去。

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所反映的经验是零散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别人经验的模仿和学习,是一种将外在经验逐步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例如:儿童玩“娃娃家”、“医院”、“戏院”等游戏都是对这些主题角色的模仿。以角色的方式来玩耍,在模仿学习中内化经验,把自己想象成社会生活的成员。儿童在规则游戏中所运用的经验是他自己的经验,是已经内化为儿童自身经验体系中的经验。例如:儿童玩“跳房子”、“捉迷藏”、“玩泥沙”等游戏规则必须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否则游戏无法玩下去。

从游戏规则的角度来看,玩耍游戏的规则是隐性的、多元化的,采纳不同的规则会导致不同的游戏行为发生。而规则游戏的规则是显性的、单一化的,游戏者必须接纳同一个规则,游戏才能继续进行。

从儿童人格发展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是模仿别人,没有自己明确的性格,也没有明确的人格。而规则游戏是使有组织的人格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情景,儿童完全在于自己的经验之中,自己特有的性格在游戏中逐渐显现。

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联系

在儿童看来游戏就是一个整体,并无什么区别,要是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只是名称和玩法的不同。例如:“过家家”、“跳房子”、“猜谜语”、“搭房子”是游戏的共同组成部分。就好比不同类别的人,他们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具有人的属性。

游戏分类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运用

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类型是不同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指出:0~2岁儿童的游戏是练习性游戏,儿童“动”即“乐”;随着表象的发展,练习性游戏变成了象征性游戏;同时随着儿童的逐步社会化,练习性游戏变成了规则游戏;有少部分向着真正的适应发展,变成了严肃的工作。2~7岁儿童的游戏主要是象征性游戏,其中4岁以后的儿童由于思维及能力的发展,象征性游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游戏、规则游戏。皮亚杰认为结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它最初包括有象征性的成分,以后逐渐变成真正的智力活动。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幼儿园(3~6岁)的游戏应该有年龄划分,小班及中班前期的游戏应该以玩耍游戏为主,根据幼儿的特点及需要,适当增加简单的规则游戏;中班后期开始逐渐增加结构游戏及规则游戏的成分,以满足幼儿智力及体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的情况,不能盲目照搬,或以偏概全。

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材料是全面的 游戏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组织游戏时,不同的游戏主题及材料应该是同时存在于幼儿的视野之中,以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及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幼儿游戏的主题是和他们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主题基本上都与他们生活的经验紧密联系,大部分主题是相同的,但所反映的内容情节则是有年龄层次的,大致体现了从玩耍游戏向规则游戏过渡的规律。因此,在提供游戏材料时,应注意给年幼的孩子以提供成型玩具为主,适当提供一点半成型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玩具的种类和半成型玩具的数量。教师不应该人为地增加或限制幼儿游戏的主题及内容,而是应该通过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教学游戏是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利用游戏的形式创编的游戏。它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幼儿复习巩固的结果,游戏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幼儿,做游戏是满足教师的愿望,而不是幼儿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并不能体验到轻松和快乐。因此,教学游戏实际上只能是教学手段,是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初步体现。教学游戏和规则游戏是不同的,教学游戏没有体现游戏的特征,尽管教师在组织游戏中一再强调规则,但规则是教师外加给幼儿的,根据需要可以随时改变的。幼儿在游戏中即使出现了不遵守规则的现象,但并没有对游戏造成什么影响,幼儿也并不能体验到违反规则的不良后果,建立不起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也无法将其内化成自身的需要,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因此,我们不能以为安排了几个教学游戏,让孩子在那里安静地操作,就是给幼儿提供了游戏的机会。

每一类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各有特殊的作用,幼儿园在安排游戏时不能偏废,这谁都没有疑义。但问题产生于幼儿园增加了区角活动时间以后,各类游戏时间的安排很难周全。

有的幼儿园大班以结构游戏为主,几乎不安排角色游戏,中班各半,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等等。

我们认为,游戏的分类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自然状态下儿童游戏时不以类型命名,他们会说,“我们玩过家家吧”(是我们将之归为角色游戏),“我们来搭积木吧”(是我们将之归为结构游戏),“我们来打弹子,来跳房子吧”,(是我们将之概括为规则游戏),“我们来猜谜语吧”(我们将之概括为智力游戏),“我们来玩《三只羊》吧,”(归为表演游戏)。对游戏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孩子的游戏行为,有助于我们看懂孩子游戏行为背后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指导孩子游戏时的不同技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通过分类让幼儿在同一个时间里玩同一种游戏。幼儿对游戏的类型同样是有选择的。更何况许多时候各种类型的游戏行为是混合在同一次活动中的,只不过可能以某一种游戏行为为主。如运动性游戏、结构游戏、玩沙玩水中都会有角色扮演行为,角色游戏中也会有搭建构造行为。分类过于绝对,既不尊重幼儿的选择,也不利于教师综合地观察和判断幼儿的游戏行为。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认为要真正使游戏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关键在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可选择性的环境”,游戏环境的可选择性原则在于:诱发各类经验---多种类别;适合不同水平---不同难度;刺激多种玩法---多功能性;满足个体需要---自由度(允许玩具种类的自由搭配、允许材料功能的自由转换);

我们认为提供各种材料,结构的、主题角色的、科学探索的、美术手工的、玩沙玩水的,给一个较长时间的自由活动,任孩子自行选择,那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幼儿游戏类型的倾向性和游戏水平。这既不偏废任何一种游戏,也达到了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在材料运用的转换中也有利于幼儿发展。

区角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这种区角活动究竟是有目的的学习还是游戏呢?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源自幼儿园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对一日活动的安排。认为区角活动就是游戏的幼儿园,就不再更多的安排其他游戏时间了,认为区角活动是孩子的自主活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活动目标的达成时间不是强制的,那也就等于是孩子在游戏了;但反对的意见指出,区角活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幼儿的活动虽然是个体自选的,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规定的,孩子的自主性很有限,有的内容甚至是很枯燥的,这不能算是自主游戏,所以除了区角活动以外,另外还应该保证自主游戏的时间。

当我们深入幼儿园具体去调查活动区的计划时,发现除了区角的名称大同小异以外,很多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幼儿园的区角安排目标很明确,材料的投放以层层递进的目标为依据,大都是有操作的规范的,材料以高结构的为主,玩法是固定的,隐含着教育要求,教师的指导和观察也是根据这些要求进行的。有的幼儿园在语言、科学、益智、美工区开设的同时设有表演、结构、社会区,前者是比较倾向于高结构化的(一种材料一种玩法,是否完成材料规定的玩法都有记录)、或较结构化的(规定了可能的几种玩法,允许探索新的玩法),后三个区角的材料是倾向于开放的、低结构的,即没有固定的玩法;也有的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完全是开放的,所有的区角材料都是低结构的,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老师不作预设玩法的评价,允许孩子跨区域使用材料,任意进行材料种类的搭配,进行想象性表现。

显然,以上虽然都是以区角形式出现的活动,由于材料提供方式的不同,允许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程度不同,活动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定位,学习还是游戏,即是教学(分组教学、教学延伸),或是自主探索活动还是游戏,就看教师的设置活动区的出发点。定位于教学,那目标的达成是明确的,材料的提供目的性很强,如何使用材料有明确的要求,教师比较关注目标的达成度。定位在自主性探索活动的话(如长宁实验幼儿园),那区角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达成的途径是有多种可能的,老师在提供材料时只是做了预先的估计,每种可能都由幼儿自己发现,教师关注的是预设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多种事实之间的关系。而定位在游戏上,则区角没有明确目标,只有活动的大致范围,由活动区的名称所规定,而且名称只限定了老师投放材料的方向,不限定孩子活动的类型,孩子的活动更多地是想象性的表现。教师更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这些使用方式客观上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因为老师不对材料的使用或玩法有过任何规定。

至于哪一种定位更好,这没有绝对的评价,因为这样的定位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情况来决定的。比如某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以集体教学占了一定的比重,那么他们的区角活动就完全应该定位于游戏了。而有的幼儿园根本就是以区角活动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的,减少了集体教学,那么区角活动定位于教学的延伸是有价值的,不过定位于教学则还应该再给孩子游戏的时间。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对活动区的安排和材料的投放上,更加有意识多了,在安排区角时,首先根据自己幼儿园课程的需要给予功能定位,根据功能定位投放材料和确定指导要求。甚至有的幼儿园利用同样的区角,在不同的时间里,作不同的活动性质的定位,空间不变,只是对材料的投放和使用要求作出变化。

以上是对近年来在幼儿园游戏方面研究情况的概述,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新的儿童观指导下,幼儿园游戏的实践和研究正在越来越深入,教师们深深地体会:在游戏观察中重新认识了孩子,在游戏研究中真正理解了发展,在游戏的实践和思考中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素养。

农村幼儿园游戏方式

以外带内”的回归自然游戏方式。回归自然游戏是指幼儿在特定的环境、材料刺激下,自然发生的情境游戏活动。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可以说,—些乡镇、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的游戏条件。那里的环境真实自然,小河、树林、田埂、小山坡等都是开展游戏的好地方;各种花草、种子、秸杆、外壳、泥沙、石子等活动材料随手可得;编、扎、搓、染、摆、搭、砌等活动内容极富创造性;经济落后区域的幼儿园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挖掘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弥补游戏材料的不足,创造出丰富的游戏环境与条件。

篇3:《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下面结合本书的有关内容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儿童发展中存在的客观差异, 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师中普遍有一种反映:学生间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如何应对?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在课程改革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 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有关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八个心理社会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教育启示:儿童的思维方式、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以及所依据的道德和伦理规则等都与成人不同。有效教学首要前提之一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怎样思维的以及怎样看待周围世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

2. 学生间存在多元化现象

学生间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阶层的差异,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儿童, 其成绩普遍高于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儿童。其次, 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再次, 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方式上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都表明,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对学校的教学、课程以及学校的方针政策都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入学时, 每个人的入学准备状态各不相同, 而这种准备状态将影响到他们以后能否顺利地进行学习。

教育启示: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在于促进每个儿童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所述, 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差异的客观存在, 正确面对学生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 如与儿童的父母和家庭接触、注意观察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等, 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教学与评价。

二、找准知识的落脚点, 开展合作性学习, 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维果茨基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以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在合作性学习中, 学生会受到同伴思考过程的影响。合作学习这种方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学习结果, 而且还能够使所有的学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考过程。

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成功

不同的学生在处理抽象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 在很多具体的智力成分上也存在着差异。另外, 学生在认知学习风格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场依存性个体倾向于将事物认知为一个整体, 并且擅长与人打交道与处理社会关系。场独立性个体更有可能着眼于事物的各个部分, 更擅长学习诸如科学类的科目。而个体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偏好也同样影响其学业成就。

多元智力理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性建议是:教师应该在每堂课中尽可能运用多种方式来呈现知识, 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

四、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反馈方式,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动机是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动机与归因理论认为, 人们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能力和努力是个体内部的原因, 而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外部原因。如果学生认为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的, 那么他就会付出努力。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过去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 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在其他类似的任务中也难以取得成就, 因而也就不会付出太多的努力。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反馈方式,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都很清楚, 虽然学生的动机指向以及水平是不同的, 但每个学生都有动机。有意识的教师也知道, 教师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能够竭尽全力来激发学生的动机, 并加以正确引导。他们通过教学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 使学生对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

篇4:《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关键词: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实践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无论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讲,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幼儿教育都必须要被置于战略性的高度,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幼儿教育有足够多的关注。幼儿科学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对于孩子们科学兴趣的培养,其次是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孩子们科学精神的获取和科学素质的获得。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1.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让孩子们萌发对于科学的兴趣,然后要对这些兴趣加以引导,加以保持,要做到这一步,幼儿教师就必须要保持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当他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时,我们一定不能拒绝他们或者说是敷衍了事,而是要耐心地为孩子们解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2.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当孩子们培养出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旧式的教育是比较封闭的书呆子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力低下,逆来顺受,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时代,所以说,我们从幼儿时代就要培养孩子们,让创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科学,充满活力。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学科,所以说,我们要从生活出发,让生活教育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幼儿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对于家庭环境,教师应当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朋友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同时尽职尽责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除了源自于生活之外,还应注意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确保教育内容是适合幼儿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虽然幼儿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我们要给孩子们灌输一些难点知识,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阅历,我们应要向他们传输日常浅显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懂得知识,理解知识,逐渐培养科学兴趣。除此之外,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全面,不能跑偏,不但要向孩子们传输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三、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实践

1.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方面的简单小实验。要想培养好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科学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孩童时代就热衷于各种小实验,并且亲自动手进行各种类型的小活动。在当代幼儿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们组织有趣的实验,例如放大镜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等,这些实验不但工具简单,而且很实用,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且能够培养对于科学的感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2.运用身体感官进行科学探索。科学是基于实践活动的一门学科,实践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喜动不喜静,教师需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为孩子们指定合适的教学活动,身体感官在科学方面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眼睛,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实践结果,观察到世间百象;通过耳朵,孩子们可以听到各种有趣的音乐和声音;通过双手,孩子们可以绘画,进行小制作,从而进行创新。所以说,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感官,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3.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大学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的重要话题。对于大自然,人类要保持敬畏的态度,要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游,例如登山和夏令营等,通过对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不但可以接触到青山绿水,还能够接触到花花草草,各种动物,从而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4.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玩具小制作。人类由猿类变为直立行走的动物,这一伟大的改变背后是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类解放了双手,双手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具着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创造力。所以说,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例如制作纸飞机,捏橡皮泥,进行黑板报的比赛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开发智力项目,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孩子们会锻炼双手的灵活度,从而增强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也会倍加珍惜,从而了解到劳动的意义,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有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幼儿科学教育理论需要广大教育者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必须不断对幼儿教育进行开拓和创新,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良好的奠基工作,营造出一个科学、文明的教育乐园,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篇5:《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样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了的,教学的过程就是课程有效使用的过程。

二、课程的涵义及其变化

内涵: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在课程理与实践发展中,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包括: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三、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的固有属性划分)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四、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要 4)课程理论

五、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优点:①按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局限性:

①以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

②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又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 优点:

①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大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知识水平。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优点:

①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

①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 ②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③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六、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七、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八、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九、课程内容的三种观点:

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十、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十一、课程资源存的不同类型:

1、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

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体、设备、设施、和环境、对课程本质的认识状况

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分:

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淅,生物课程资源,音乐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等

4、按课程资源存在的方式区分:

显性课程资源: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活动

隐性课程资源: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教师或学生经验,感受,困惑,意见

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

物质形态课程资源:教育机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广播电视,网络

精神形态课程资源: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社会风气

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 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

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师生交往,经验,感受,情感,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矛盾,冲突

十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等。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十三、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十四、课程组织的要素:

从微观层次来看,课程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 1)主题和概念 2)原理 3)技能 4)价值观

从中观角度来看,所有的课程组织的要素都包括“范围”、“连续性”“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十五、课程组织的原则:

1)连续性(指课程“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2)顺序性(指课程“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3)整合性

十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十七、课程设计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课程评价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该模式体现四个特征:即人文主义的知识观、“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合作探究式学习观和发展性评价观。

十八、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和基本途径。

十九、实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2)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 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二十、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改革的本身的因素

2、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教师)

3、学校外部的因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二

十一、成功的课程实施 有效的课程实施具有以下特征:

①课程实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含教材的改变,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实施的课程也应有理解并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有关的知识

②课程实施需要周祥的计划,对于实施目标、实施策略、调适的设计及实施的评价,都应有妥善的安排。再者,实施计划不只针对所有学校的整体来设计,还应针对个别学校的实施来设计

③课程实施应当更重视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扮演共同决定者的角色。④课程实施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可能的效果显示出来。

⑤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因素很多,实施者应周全地加以剖析,努力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助力而非阻力。

⑥课程设计是生长发展的过程,课程实施不是因定方案的实现,而是新课程方案再产生的基础。

二十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平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

十三、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结构的变革

2、课程标准的变革

3、教师角色的变革

4、学习方式的变革

5、课程评价的变革

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6、课程管理的变革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二十四、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

十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写好三个计划。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①目的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③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④语言艺术 ⑤教学进程组积严密、结构紧凑 ⑥板书规整 ⑦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

④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二十六、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二

十七、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十八:教学方法的特征

①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②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③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④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 ⑤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⑥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二

十九、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 5参观法 68实习法 9讨论法 10发现法 三

十、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②教学内容的特点 ③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④教师本身的素养 ⑤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⑥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三

十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

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实验法练习法 7 ③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三

十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三

十四、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

3、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三

十五、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基本特点: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2)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优越性: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局限性: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体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个别化教学 基本特点:

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再照顾到班上学习速度慢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2)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不习任务以及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等为依据。3)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4)学生的学习由教师“扶着走”向独立过渡。

优越性:1)个别化教学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

2)它可调动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使差生不致失去信心,优生不致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3)它有助于训练不宪政的独立学习、自负学习责任、独立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大。

局限性:1)若长期使用个别化教学形工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2)若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无味,以致削弱其对学习的热情,容易疲劳。

3)个别化教学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有些缺管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可能会拖延学业

4)个别化教学代价昂贵,需要比其他教学开式花多得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

5)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的步调 2)教学目标 3)学习活动或材料 4)评价学习的手段 5)个别辅导

3、分组教学

纵观各国的分组教学,其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分组教学的形式还可以依据分组范围的大小,划分为①校外分组②校内分组 优越性: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适应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局限性:它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材,例如如何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分组的标准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矛盾等。一般认为,分组教学方式是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补救班级授课制难以适应学生较大个体差异的一种方法。

十六、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1)诊断功能 2)反馈调节功能 3)区分和鉴别功能 4)激励功能 5)导向功能 三

十七、教学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的标准分:

1)相对评价: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 2)绝对评价:判断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而进行的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把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从而做出评价的方法

2、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分:

1)诊断性评价:在活动开始前,事前评价 2)形成性评价: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

3)总结性评价:在活动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三

十八、教学评价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三

十九、常见的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抛锚式教学模式: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用于数理学科的教学)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教实实践中较多地被采用)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力—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十、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注意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

1)衔接式导入法 2)悬念导入法 3)情境导入法 4)激疑导入法 5)演示导入法 6)实验导入法 7)实例导入法 8)典故导入法

2、提问技能

拟题阶段—引入阶段—列题阶段—听答启发—评价阶段

3、讲授技能

1)讲授的科学性 2)讲授的教育性 3)讲授的启发性 4)讲授的情感性能 5)讲授的适应性

4、板书技能

功能:1)吸引学生的注意;2)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3)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4)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5)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

内容:1)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3)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

格式:1)提纲式 2)词语式 3)表格式 4)结构式 5)图示式 6)板画式

5、结课技能

类型:认知型结束、开放型结束

结课的过程:1)简单回忆 2)提示要点 3)巩固应用 4)拓展延伸 结课的原则:

1)结束时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使之条理化 2)归纳总结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

3)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 4)结束时要提出问题材或采取其他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5)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6)结束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

6、“三笔字技能”

1)粉笔字技能 2)钢笔字技能 3)毛笔字技能 四

十一、说课的类型

1)研讨性说课 运用最经常、最主要的一种说课形式 2)评价性说课 特点:灵活性、广泛性、实效性 3)检查性说课 又称汇报性说课

4)主题性说课 有助于教育教学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的解决 5)示范性说课

十二、说课的基本内容(具体的内容见课本)1)说教材:

①说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

②说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 ④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2)说学情

①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②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预估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 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3)说教法及依据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 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4)说学法及依据

①要分析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时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其原因 ②通过何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指导和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说教学过程 ①教学思路的设计与教学环节安排 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③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④说明教学手段的采用 ⑤ 说明作业的布置 6)说板书设计

7)说教学反思(成功点,失误,疑惑点,情感激发点,感悟点)四

十三、教学智慧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实践性 2)个性化 3)集成性 4)高效性 5)创新性 四

十四、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

篇6:《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读《儿童文化课程:理论、时间与案例》所感

堰桥实验小学 庄静芳

本学期,拿到了一本王一军老师的《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这是一本有着一定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根基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书一页页被翻阅,不懂,不懂,还是不懂!理论有些枯燥,立即将我阅读的兴趣打入冰冷的谷底。但我还是乖乖地拿起书籍,一点一点慢慢地看。虽然是沙漏式的读书,却也有一番感慨。

书中写到:“钟启泉教授在分析我国传统课程文化缺陷时指出:‘长期以来,伴随着对理性知识的无上崇拜,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现在环境、生活背景和经验阅历被‘被边际化’’”。“基础教育成为无人的教育,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现在中国教育的弊病。中国教育一向重视学科知识、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在国际冲突频繁不断、国力竞争尖锐激烈的情况下,立国制胜之本在于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从个体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智育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要求,就不能把握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但是难道让学生仅仅掌握文化知识,拥有先进科学理念,国家就能真正的强大,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吗?不久前,我偶然在博客上看到了这样的博文:题目是《中国和美国30年前互派教育考察团所作的报告摘要》,具体讲的是: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

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可事实怎么样呢?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的学生论学习成绩可以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应该说我们是人才大国,不是人才强国?为什么我们的科技仍然比较落后?为什么重要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为什么我们到现在只有莫言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因为成绩不是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按照中国目前的学制,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一般需要十六年。如果幼儿园算上三年,博士研究生阶段五年,大致是二十四年的时间。经过二十几年的教育,未成年人尝试理解、判断和创造的天性消失,中国学生获得的最明确的能力和习惯是模仿。而期待这样的人才有世界级的发现和发明,可以说是强人所难。

放眼身边的孩子,就为了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到处奔波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忙碌程度不亚于成年人,虽然他们拥有比我们的童年更多的现代娱乐设备、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童年越来越短,童趣越来越淡,童心越来越少。为什么儿童的书包会如此沉重?为什么成人的秘密儿童了然于胸?为什么面对道德失范,儿童会不以为然„„惊讶、遗憾、惶恐、同情全部涌上心头,难道这就是教育改革所要的结果吗?我脑海中一直记着课堂上的一件事情:每学年我都会要一份所教班级的名单,以便在不熟悉的情况下点点名,点到

一个班级某位学生的名字,班级中好几个学生用好笑的口气嚷道:“白血病死啦!”我马上反问学生:“同学的不幸,你高兴什么呢?”从这件事情让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到深深的遗憾,肩上的责任。有人可能会安慰说:“这是偶然事件。”但是现代中国孩子道德意识、责任心的弱化是我们看在眼里的,如此下去,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呢?我喜欢书中的这样一段话:钟启泉教授主张课程要回归学生主体的发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隘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我更欣赏钟教授对“全人”的理解:“全人”发展就是“整体的人”的发展,是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7:《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拿起这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进行了仔细地阅读,使我获益匪浅。

这本书是结合教育情境展开、陈述应用理论的实践教育学。为理性的教育活动提供规范,提供教育行为的有效准则;告诉教育者在特定教育情景中的教育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手段。通过从“境”入手,以“理”入心,教理与教例一体化,从具体至抽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教育的境界中,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发“思”,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这本书中几乎每一章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通过探测教育深处隐匿的最美好的宝藏,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

其中有这几点最让我深思:

一个好教师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都是“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教学中我们常常因为教学任务的繁重、琐事的牵累而无法真正做到引导,就像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境,如果二十分钟还没能让学生感悟出来,我常常就急不可耐的的进一步引导,甚而给出答案,让学生摸索的时间较短,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个好教师是热情亲切的谈论家。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当他的学生争取用自己的语言形成他们的思想时,如何保持镇定和忍耐。年轻一代的发展使我们社会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即使是可笑的结论我们也要鼓励他们说出来。作为聋生,他们的阅读量较为狭窄,有时候提的问题都很可笑,但我从来都以最认真的态度和他们交流,我相信他们心底里纯真的思想一定会有奇迹的火花。

一个好的教师是谦恭的,他很自然地感到他积累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智慧,远比他自己更为重要。但是最好的教师甚至是更谦恭的,因为他尊重年轻人的感情,比对待一位朴素的老人自然更为重要。这个作者一定是个智者,像泰戈尔那样的一个智者,只有智者才体会到谦恭的可贵。

一个好的教师得到比他的工薪高几倍的酬劳。但是最好的教师还得到深刻的内心的愉快:这种愉快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也不是拿金钱来折算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你要是完全脱离这个“钱”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的社会舆论与老师很不利,我觉得很大方面的原因是现在的老师队伍中一些同志玷污了我们作为教师的形象,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的班上学生在他的控制下。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首先必须能控制他自己。我们不仅是个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不能保证天天都心情舒畅,但是如何克制自己,那才是自己成熟的标志,我每天上课前,都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抛除一切杂乱的思想和琐事,静下心来沉浸到课文的意境中,这样能够很好的带动课堂,使课堂更高效,也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情绪。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精深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篇8:《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读后感

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13-201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 北京市共有幼儿园所1 384所, 在园幼儿348 681人。其中东城区和西城区属首都功能核心区, 共有幼儿园120所, 占总数的8.7%;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以及海淀区属城市功能拓展区, 共有幼儿园518所, 占总数的37.4%;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以及大兴区属城市发展新区, 共有幼儿园475所, 占总数的34.3%;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以及延庆县属生态涵养发展区, 共有幼儿园271所, 占总数的19.6%。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8份, 来自38所幼儿园, 约占北京市幼儿园总数的2.7%。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幼儿园8所, 占21.1%, 如北京市第一幼儿园、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等;城市功能拓展区幼儿园6所, 占15.8%, 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等;城市发展新区幼儿园20所, 占52.6%, 如昌平区财贸幼儿园、房山区良乡镇中心幼儿园等;生态涵养发展区幼儿园4所, 占10.5%, 如延庆县第一幼儿园、密云县第四幼儿园等 ( 如图1所示 ) 。这些幼儿园均是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

二、户外大型玩具的配置与应用

户外大型玩具受到幼儿园室外活动区面积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各园的总面积及室外活动区面积进行了统计。受客观地理环境条件影响, 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园所总面积较小,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园户外大型玩具的配置与应用;而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幼儿园均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更有利于户外大型玩具的搭建。从图2中可以看出, 幼儿园室外活动区面积与园所总面积之比为30% ~ 40% 和40% ~ 50% ( 不含50%) 的均占23%, 各园的户外大型玩具就配置在该区域。

1. 户外大型玩具配置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将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 规范办园行为, 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监督管理。据了解, 北京市教育相关部门也正在制定市级玩教具配备标准。但在这些“标准”出台前, 大多数幼儿园都只能依据2010年出台的《北京市幼儿园玩具配备目录》进行相关装备的采购与配置。在调查问卷设计时, 我们也据此将小、中、大班的大型运动器械类型重新整合, 划分出了1攀爬攀登, 2钻爬, 3滑道滑轨 ( 包括直滑、波浪滑、旋转滑 ) , 4摆动平衡, 5高空悬挂五大类户外大型玩具。

综合整理各园反馈的有效信息, 3滑道滑轨和4摆动平衡是幼儿园配备最多的两大类户外大型玩具。摆动平衡类玩具具有价格低廉、空间局限性小的优点; 而滑道滑轨类玩具造型美观、功能多样。两者均操作简便且容易引起幼儿的游艺兴趣, 因此受到众多幼儿园的青睐。除此以外, 5高空悬挂类是近些年推出的新型户外大型玩具, 有42.1% 的幼儿园都对该类玩具进行试点配置, 以丰富户外大型玩具的种类。

2. 户外大型玩具采购

在采购户外大型玩具前, 绝大多数幼儿园都会通过政府采购指定、行业专家推荐、商家上门自荐、展会论坛以及学术活动等方式和途径, 了解相关的生产经销企业和产品。有超过50.0% 的幼儿园最终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招标采购的方式完成采购。这种方法虽然相对简单、快捷, 但会使幼儿园失去一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

幼儿园采购户外大型玩具的影响因素包括场地、价格、产品性能等。从场地因素考虑, 城区幼儿园大都占地面积小、布局紧凑, 在进行户外大型玩具配备时首先要考虑使用空间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择范围。

从价格因素考虑, 市场上流通的户外大型玩具多为综合类产品, 兼具多种功能, 售价较高。花费5 ~ 10万元和10 ~ 20万元购买户外大型玩具的幼儿园所占比重较大, 均占42.1%。正因为这样, 各园户外大型玩具的更换频率普遍较低。一些幼儿园会根据自身使用情况对园内的户外大型玩具进行批量或整体更换。北京市大兴区黄村第一中心幼儿园就在今年对园内的 户外大型玩具进行了统一更换, 配置了攀爬攀登、钻爬、滑道滑轨、摆动平衡等各类玩具, 全面提升了办园条件。

除此以外, 产品安全性和功能性也是大多数幼儿园都比较重视的考量标准, 环保耐用的户外大型玩具更受欢迎。

参与本次调查问卷设计的一位学前教育专家指出, 幼儿园在采购过程中形成“自主意识”十分重要, 这种意识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学前领域的长远发展。“千园一面”一直都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处在不同区域、等级、阶段的幼儿园发展背景和环境都不一样, 因此需要形成“百花齐放”的办园理念;如果幼儿园能够从各自的办园理念出发, 选择可以支撑其教育特色的教育装备, 便可以促进幼儿园更好、更快地发展。户外大型玩具作为学前教育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具有服务和支撑办园理念的作用, 因此由幼儿园自主“订制”的户外大型玩具更能满足幼儿园的需求, 更有助于园所整体发展。

3. 户外大型玩具应用与管理

调查显示, 57.9% 的幼儿园户外大型玩具利用率非常高, 42.1% 的幼儿园比较高。84.2% 的幼儿对户外大型玩具拥有很高的热情, 15.8% 的幼儿拥有比较高的热情。这与该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因此, 幼儿园普遍为幼儿预留了充足的户外大型玩具游戏时间。68.4% 的幼儿园实行户外大型玩具全天开放制度, 方便幼儿随时“光临”, 以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和促进智力发育, 充分发挥玩具的功能与价值。31.6% 的幼儿园在户外活动时间开放大型玩具, 让幼儿在教师全程看护的情况下安全、规范地使用相关玩具, 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根据幼儿的年龄及身体发展特点, 36.8% 的幼儿园面向小、中、大班幼儿开放了不同种类的户外大型玩具。北京市丰台区南苑职工幼儿园便对小班幼儿开放转椅、单轨滑梯等安全性高、使用方法单一的玩具设施, 对中、大班幼儿开放组合型滑梯、攀登架等功能相对丰富、肢体协调能力要求较高的玩具设施。

在户外大型玩具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中, 幼儿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幼儿园都实行定期检修制度, 对出现安全隐患的玩具进行报修或报废更新处理。而很多户外大型玩具生产经销商却没有参与到相关售后服务过程中, 既没有对教师进行安全培训, 也没有对玩具进行定期维护, 导致玩具经常出现损坏情况。

户外大型玩具的损坏情况有多种, 相对集中和突出的有:螺丝松动、脱落, 玩具主体出现裂痕或局部断裂, 表层油漆退色、掉落等。针对这些问题, 幼儿园希望能与相关生产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保证定期交流沟通, 共同维护, 有效延长户外大型玩具的使用寿命。

4. 户外大型玩具改进建议

参与调查的幼儿园对市场上销售的户外大型玩具主要有以下看法:价格梯度大, 不了解选择哪种价位的产品更合理;玩具种类大同小异, 鲜有新颖产品出现; 玩具安全质量不过关、不环保;玩具造型粗糙, 无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观等。

一些玩具生产商对学前教育研究不足, 导致产品功能性差, 难以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目标。另外, 还有一些生产商在玩具外观设计方面缺乏创造性, “机械”复制传统玩具造型, 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游戏热情。相比之下国外的玩具设计师则更具匠心, 注重产品细节, 通过个性化改进, 赋予传统玩具新的特性与价值。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广大幼儿对于户外大型玩具的超高热情,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国内的户外大型玩具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基层幼儿园、相关企业共同联手, 从不同角度对玩具设计、生产、采购、使用、管理以及维护全链条、全流程予以关注, 才能保证幼儿在健康、安全、科学的游戏环境中茁壮成长, 并推动整个学前教育装备领域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信息化装备的配置与应用

随着《国家 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等文件的陆续出台,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则通过配置和应用智能化、信息化装备改进教育方法, 努力为幼儿营造智慧、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1. 信息化装备配置现状

受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招标采购的影响, 北京市幼儿园配备信息化装备的种类和品牌相对集中, 包括计算机、传统数码设备 ( 相机、影音播放器、音响等 ) 、输出式大屏 ( 液晶电视、LED大屏等 ) 、触控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体感游戏设备等 ( 按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列 ) 。

计算机和传统数码设备作为教师接触时间最长的信息化装备始终具有很高的人气, 在参与调查的幼儿园中配备率达到了100%。正是源于纯熟的操作能力和使用技巧, 教师可以利用这两类设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触控一体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拥有许多共同点且问世间隔时间较短,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前者是后者的改进和升级版。受产品质量、更换周期、采购资金等多种因素影响, 约20.0% 的幼儿园因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而没有进行大规模触控一体机装备替换。另外, 有68.4% 的幼儿园存在触控一体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共存的现象。受幼儿操作能力的限制, 平板电脑在幼儿园的配置并不像中小学那样普及, 在本次调查中有36.8% 的幼儿园配置了平板电脑。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平板电脑的操作主体大多是教师而非幼儿。体感游戏设备是近两年刚加入学前教育装备队伍的“新兵”, 仅有10.5% 的幼儿园进行了试点配置。体感游戏设备交互性、趣味性强, 将会更快、更深、更广地扎根于学前教育领域。

信息化装备的价格、质量与功能、发展趋势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儿园的选择。幼儿园也会从自身实际出发, 根据园本教育特色配置真正能辅助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装备。

2. 信息化装备应用情况

信息化装备已融入幼儿园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活动课教学、家园共育、教师培训还是校园安全保障, 都在信息化设备的辅助和覆盖下。42.1% 的幼儿园根据信息化装备功能和特点开辟了专用教室, 如教师多媒体备课室、录播教室、科学体验室、音体室、i Pad专用教室等。

在活动课教学方面, 触控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功能投影仪以及体感游戏设备等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其生动的表现形式, 丰富的教育资源, 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配备了计算机、电视机、电子白板、数码相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提供便利;开设i Pad课堂, 让幼儿感受信息化元素的神奇魅力, 随时随地体验自主式学习;借助录播设备让功能单一的形体教室改头换面;利用用餐区空间搭建卡拉OK活动室, 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欣赏音乐艺术。该园还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设计了多个互动学习终端, 如人机对话器、儿童摄影棚等, 提升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北京市大兴区黄村第一中心幼儿园利用平板电脑开展“一对一”教学, 提升幼儿学习兴趣与活动积极性。

在家园共育方面, 幼儿园借助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环境, 开发网上交流平台、即时通信系统, 应用各类通讯软件, 与家长随时联系, 无障碍交流。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借助信息化手段在家园共育方面做出了多种创新尝试, 如为幼儿制作数字化成长档案等。数字化成长档案可全方位记录幼儿的成长轨迹。教师利用信息化装备捕捉幼儿在园游戏、学习、生活点滴, 并上传至网络存储空间, 再通过人工整理和汇编, 制成幼儿成长档案赠予家长, 帮助他们珍藏幼儿的成长轨迹与回忆。

在校园安全保障方面, 很多幼儿园都将分布在园所内的各个监控设备串联起来, 构架起校园安全保障监控系统, 园长可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实时查看。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则利用平台管理、终端采集等方式, 汇总整理“幼儿数据”, 如电子签到系统、学生身体状态调查等, 帮助教师、家长掌握幼儿生理、心理状态, 制定适合于不同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教育活动。

调查统计显示, 84.2% 的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使用信息化装备, 更有10.5% 的幼儿在设备操作方面有很大障碍。这就要求幼儿园在信息化装备的选择和应用方面下工夫,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引入设备, 以合理的切入角度和应用方式让幼儿接触信息化设备, 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信息化素养。信息化装备的优缺点明显, 幼儿园必须合理把握应用尺度, 借助不同装备的不同特点让幼儿在智能环境中享受健康教育, 而相关生产研发企业则必须在技术方面寻求突破, 增强设备交互性, 提升产品功能与质量, 丰富各类教学资源, 弱化电子产品弊端, 为幼儿的日常学习保驾护航。

3. 信息化装备管理方式

73.7% 的幼儿园都建立了完备的装备管理制度, 并采用“专人专管”的形式, 由信息技术教师 ( 信息化装备负责人 ) 统筹装备配置、维护以及更换工作。

在信息化装备配置之初, 很多幼儿园都面向全园教师开展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 鼓励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创新装备应用方式, 发挥相关装备智能化特点, 为幼儿带去灵活、生动的学习体验。除此以外, 也有部分信息化装备生产研发企业参与到幼儿园的应用培训中, 通过关键技术解读、集体培训、售后服务等方式对幼儿园给予全程服务, 帮助教师克服技术应用难关。

依据各幼儿园的装备管理制度, 当装备出现问题时, 首先由教师自行解决或由信息技术教师集中处理, 如幼儿园自身不能解决则需要向第三方单位寻求帮助。部分幼儿园会联系所在区县的装备部门或信息中心寻求技术支持, 也有部分幼儿园通过联系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支持或装备维修。

与户外大型玩具不同, 信息化装备在幼儿园的应用更为广泛, 相关产品种类更为丰富, 生产企业竞争也更为激烈, 因此也面临着更复杂的发展环境、更繁重的发展任务以及更艰巨的发展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应引导幼儿园与装备研发生产企业共同迎接发展挑战, 从幼儿园实际需求出发, 寻找合理解决方案。

四、相关说明

户外大型玩具的配备服务于幼儿体能教育, 而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则有益于幼儿的心智培养。二者的有机结合, 则成为科学健康的学前教育。受调查规模、筹备时间等因素影响, 本专题仅面向北京地区幼儿园, 针对户外大型玩具和信息化装备2项学前教育装备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从中依然可以看出, 学前教育应当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将教育环节与教育装备相结合, 发挥装备的根本价值, 从而创新教育模式, 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地向前发展。

上一篇:仓库管理及奖惩制度下一篇:论文每周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