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

2024-07-22

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精选9篇)

篇1: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

《民谣中的城市》读后感

《民谣中的城市》讲述了建筑与文化的故事,也有作者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从北京谈到上海,从地方谈到国家,使我有了一些思考。

任何一种人类文明得以维系发展,都有赖于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发自人类良知的这些准则,诸如和平、善良、慈爱、诚实、正直、人道主义等等,区分了人性与兽性,划开了文明与野蛮的边界。因而,在当今世界,暴力复仇、滥杀无辜、恐怖行为等等,在任何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都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无论这种反社会、反文化、反人类的残忍和暴行是以多么堂皇的名义、多么正当的借口,都将遭受到人们严厉的诛讨、唾弃和惩罚。历史早已一再证明,在不公平和非正义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中,企图以不公正来讨公正,以不正义来声张正义,以暴制暴,以血还血,只能使人类(或人生)陷入永劫不复的地狱,使文明退回到丛林蛮荒的黑暗之中。

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

目前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呈现出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趋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看电影、电视,而是通过参与、体会、利用文化来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些大城市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客商,如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北京的国际电视周、南宁的民歌节、潍坊的风筝节等,以文会友、共谋发展。

市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同步发展”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到城市建设的总体风格,小到文化设施建设,如城雕、广场、旅游景点、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策划,体现人文内涵,使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即使暂时无力建设的,也要预留出来,条件成熟后再行建设,避免因城市拆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其性质决定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但就目前我国的国情看,单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适当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尽可能满足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要制定符合地方情况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经营项目,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城市文化的保留、保护和创新上必须意识到:“改造并不是搬迁,模仿并不等于保护,楼高并不等于现代化”。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搞好论证,结合实际,把握和弘扬本地及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使自己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

篇2: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

1、道路

道路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沿着道路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城市,其他城市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的。

2、边界

边界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比如海岸线、铁路分割线、开发用地边界、围墙等。这些边界可能将区域分割开来,也可能是接缝,将相邻的区域连接在一起。它在城市的组织特征中有重要的作用,

3.区域

区域是城市中中等面积的分区,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识别的特征,而让人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进入”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使用区域的概念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把区域还是道路作为主导因素。

4、节点。

节点是往来行程的焦点,他们是连接点,是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是道路的交叉或汇聚处,是一种结构转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某些集中的节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或者缩影,其影响力向外辐射,并被称之为区域的核心。节点与道路的概念互相关联,道路的汇聚点是典型的节点。节点也有区域的概念互相关联,区域的集结中心也是典型的节点。在每个意象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些节点。

5、标志物

标志物是另一种典型的点状参照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识、店铺或者自然景观(如山峦)。标志物的主要作用是在一定距离内指示一个不变的方向,通常被当做辨认区域结构的线索。

处于不同的观察环境中,同样的特定事物也许拥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快速路对于司机来说是道路,而对于行人来说是边界。

在现实中,上述元素不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中穿行,并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的互相穿插重叠,形成统一的城市意象。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会给人一个统一、清晰的印象,让人在其中与环境建立协调的关系,给人带来安全感。

环境中的神秘、离奇和惊喜有存在的价值,但是必须要存在于整个可以认知的整体意象之下,让人有兴趣花时间去了解和认知。杂乱无章的元素拼接会让人无法感知区域整体的结构,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混乱是绝对不会让人感觉愉快的。优秀的区域设计必须能够创造一个让观察者能充分发挥能动性的环境。

篇3:供水管网地理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利用计算机的输出、输入、查询,并结合数据库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的一门综合性技术,以地理空间数据位基础,通过系统建立、空间操作与模型分析,为企业管理、城市规划等提供有效的信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开始把这门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建设。

城市供水管网对于一个城市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各项设施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中断或者混乱,将造成无法估计的影响和损失。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供水公司都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供水管网专用的信息管理系统,GIS已经成为供水行业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该文通过安徽某城市所使用的供水管网系统,详细介绍了供水管网地理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

1 系统概述

安徽某城市的供水管网系统数据非常庞大、复杂,其中包涵了1:500地形图共约2200张,1:2000管网图大约150余张,直径100毫米以上供水管网约2800公里,覆盖面积约370平方公里,各项配套设施近4000个,以及所对应的位置详图,供应人口约350万。

为满足以上需求,该城市供水公司对供水管网综合管理GIS系统进行了开发与设计,对所辖区域内的供水管网和各项配套设施进行了图形数据和所有信息的录入工作,在数据共享和系统集成的指导思想下,在原始GIS的基础上,开发出GIS多个子系统,提供了空间分析、设施管理、客户服务等多项功能,其应用包括建设、运维、管理客服等诸多部门,形成了一套适合供水公司的供水管网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目前,国内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大致有ARC/INFO、GENAMAP、SPACE-MEN等。这些国外软件都是一些通用性非常强的系统。就他们所能处理的范畴,远超出供水行业的专业要求,但是在专业程度上,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深入的进行研究以及二次开发工作。

建立GIS系统,需要一套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包括两个方面: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为便于综合处理,必须在各项数据之间建立关联,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数据信息冗余,这就需要对数据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是GIS系统最终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基础。

2 系统功能分析

建立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工作是系统软件开发和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其中,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是供水公司的核心工作。

供水管网信息系统是以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集成了管网实时采集和监测系统(SCADA)、自来水营业抄表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一个整合平台。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如下几点:

1)电子图册运维管理:可以讲数字化仪、野外全站仪和扫描仪等设备所采集的图像输入进图形数据库系统,支持编辑数据库中的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支持其它数据格式的GIS系统文件的输入、输出,支持GIF、PS等多种格式的图像输出,并且支持多图层管理,可以将任意文件设置为所需要的背景底图。

2)管网数据存储和管理:建立在大型数据库的基础上,如SQLserver、Oracle等,各子系统之间能够统一操作管理界面和分层管理,并能够共享数据库,可以直接读取远程监控设备自动采集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手动输入、删除、编辑、查询等手段记录供水管网的各项属性及其变化,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查询,能够精确统计和分析用户所指定的类别、属性和范围等数据。

3)管网运行情况实时分析:根据GIS系统生成的水力模型,模拟出管网的工作状况,进而对对供水管网的诸多元素进行实时分析。

4)管网设计和优化:GIS系统嵌入了各类工学设计工具,再结合水力模型,使得设计人员可以在管网图等图形数据上进行诸多复杂的设计和编辑工作,如规划水源、评测区域供水能力、确定管径、计算运行费用、投入费用、后期维护费用以及效益等,同时可以优化测压点、测流点、水质监测点的布置等。

5)管网安全分析:根据GIS系统建立的水力模型,结合管网监控设备,可以对一下情况进行综合安全分析,如:管网中存在的异常波动进行压力,可能生成的水锤,可能的漏水点以及隐性的爆管点,发现后回自动发出告警。通过调节水泵、阀门等操作,以及GIS系统生成的数据统计模型,可以控制管网中的最大压力,评估管道爆管的危险等级,从而提高供水管网的安全性。

3 系统开发

3.1 综合开发

3.1.1 地形图信息的处理

以城市1:500电子地图作为地形背景图,在图中要求各元素可以单独显示、完整显示,各元素包括建筑、河流、道路以及各项供水设施,背景图信息完全显示。背景图比例不同(1:500或1:2000)时,其显示的地理密度不能相同。在对电子版CAD背景图修正完成后,需转换成GIS系统标准格式,并提取地名、河流、道路、建筑等图层,能够制成单独的文件,在地图库中以层类区分。地形图信息是所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及日常管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对地理信息尤其是地形图进行录入和编辑。

3.1.2 处理供水管网图

供水管网参数数据的组织、属性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库体系的确立,这三项是处理管网图的关键所在。为方便供水管网的管理,该系统的数据组织结构采用分层方式,不同的数据层由不同直径的管线、阀门构成,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标加以区分,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拓扑关系。其优点在于不需要对管径、闸径进行过多注释,只需通过颜色、图标的不同便能够识别管线、阀门的布局。

创建供水管网数据库的过程中,由于使用1:2000管网图的精度偏低,会导致阀门位置发生部分偏差,鉴于城市在未来会不断扩展、建设,此过程中道路、街区的改造极可能引起阀门占压等故障,届时如果无法精确定位关阀操作和阀门检修,必然会增大事故影响程度,将会使施工和检修的不便。因此确保建立准确与完备的管网图形数据库是重中之重。

3.1.3 系统集成

在完成系统的初步开发的工作后,必须进行系统集成和各项基本功能调试,测试系统各项功能是否完善、兼容,从各部分组成、功能,到街区背景图的比对,充分利用GIS系统本身的功能。对城市郊区外围目前尚未建立电子地图的地区,采取人工录入的方式建立街区背景图。经过反复测试纠错,最终妥善解决系统集成后所暴露的问题。

3.2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3.2.1 制定设备卡片

从方便识别的角度出发,GIS系统提供了各项设备的详细资料,比如阀门、消防栓、水表等,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在认知上容易出现混乱,针对此项问题,系统特别制定了各项设备的专用卡片,卡片中的信息包括有:设备与四周道路、建筑的详细情况、设备的定位、各项性能属性等,同时,将卡片关联到所属的设备,只需查询设备即可显示其设备卡片,同样,查询卡片名称也可定位到该设备。而且,该系统系统提供了设备卡片模板,在进行录入卡片工作时,可以方便、快捷的将数千张设备卡片完成录入。

3.2.2 图表输出功能

鉴于用户在运维工作中经常会需要将各类报表统计上报,该系统从用户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各类图表模版,可以通过打印机等设备将查询搜索的结果打印出来,方便快捷。在进行事故影响分析以及确定管线、设施检修方案时,大多时候会需要提供相关阀门的位置图,对此,该系统特别设计了阀门卡片,卡片的信息包括有:阀门与四周道路、建筑的详细情况,并结合实际测量距离定位阀门的位置,与阀门各项属性一起输出,内容丰富详尽。此外,根据用户的需求可以输出比例为1:2000和1:500两种标准图纸,同时考虑到字体大小的限定对于不同比例的图纸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分别设计了两种高度不同的字体文件,以适应不同比例的图纸。

4 结束语

GIS技术作为一种计算机地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与交通、测绘、制造及能源等各行各业,并衍生出适合各行业使用的GIS软件系统,这些GIS系统的功能主要用于采集信息、运维以及统计分析,但是在解决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方面仍然略显不足,特别是在高层次的应用模型上作用很小。通过构建供水管网GIS系统进行供水管网管理,既能够使得用户受益、职工受益、企业受益,同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供水管网GIS系统作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系统框架规范、开放、严整,为接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接口。

1)完整地涵盖了供水相关的全部基础信息,图形数据库非常庞大并且扩展方便,对图形的管理能力极强,同时具备强大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能力,基础信息完整精确、更新方便,系统数据库各环节均安全可靠;

2)该系统实现了供水管网信息动态GIS管理,可以便捷的对全市供水管网进行检索、编辑、统计和输出等操作,此外,连续的水质模拟和管网水力平差分析统计,也是该系统的亮点之一;

3)性格比非常高,开发难度较小,后期技术支持稳定可靠,综合各方面,此系统在国内是比较先进和成熟的,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和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城市供水系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随着城市供水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做好供水管网信息系统将十分重要。通过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合理运用,使其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起到关键作用。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供水管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人工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庞大的供水需求,因此,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成为当今社会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供水管网,供水需求,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彭明军,李宗华,杨存吉.WebGIS实现技术及发展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1(1):41-44.

[2]郭杰华.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J].图形图像学报,1999(1):32-35.

[3]魏祖宽,金洪然,赵永兴,等.利用ActiveX技术的Web-enabled C/S地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35(4):63-66.

[4]吕红霞,倪绍祥,蒋建军,等.基于组件式GIS的城市土地定级信息系统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23-25.

篇4: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

一、 城市化

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所以,城市化始终是城市地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全国文科综合Ⅰ卷1~2题)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图1

1. 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2. 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 城市人口数较少

B. 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 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 本题图示反映了不同国家或地区1990年以来的城市化发展状况。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如199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7%,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7%,所以,对照上图中的4条城市化变化曲线,能够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只能是丁曲线。1990年以后,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是速度快,城市人口数量多,但城市化的水平依然较低,即城市人口的比重低。

答案 1. D 2. C

(四川文科综合卷3~4题)图2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据此回答3~4题。

图2

3. 由图2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

B. 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4.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A. 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 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 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 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解析 本题图示反映的是“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读图可以看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 000~4 000美元左右,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阶段,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城市化的水平也在不断升高,但速度却逐步放缓。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是较快的,但地区差异依然显著,东部发达地区要远远快于西部落后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周围卫星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答案 3. D 4. C

二、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区

由于城市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在城市内的不同区域分别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使得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城市各项活动的效益。因此,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文科综合卷8题)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3,完成第8题。

图3

8. 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 ①和②B. ①和④

C. ②和③D. ③和④

解析 本题突破了传统的以地价和付租水平来反映城市功能区的试题模式,而以一日内停车率的变化来反映城市内不同的功能区,构思巧妙,命题角度新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住宅区是居民工作之余修养生息的最重要场所,因而夜间停车率高,白天停车率低,故应该是图中②曲线所示。商业区、办公区和文化区都是白天人们工作、学习等活动的场所,一般来说,这些功能区白天的停车率都比夜间高。由于工作人员一般在中午有下班休息的时间,因而工作区白天的停车率在午间会有所降低,故曲线①反映的是工作区的停车率变化状况;商业区是人们休闲、购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白天客流量始终较高,停车率的变化在白天较为稳定,故应该是图中③曲线所示状况;文化区一般由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书店、剧场、电影院等各种文化场所构成,是人们获取精神食粮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因而成为人们工作之余提升自己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的活动规律既不同于住宅区,也不同于商业区和工作区,其停车高峰应该出现在人们的工作之余,故上图中的④曲线即反映了该区域的停车率变化状况。

答案 8. C

(广东文科综合卷44题)44. 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图4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①、②、③、④对应的功能区是()

图4

A. 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B. 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

C. 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

D. 中心商务区、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

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的城市功能分区问题。图中③位于城市中心,应该为中心商务区;④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应该属于住宅区;①位于河岸,可以设立港口,因而成为港口码头区;②区远离城市,可以发展郊区农业。

答案 44. A

三、 城市规划

(山东文科综合卷6~7题)图5为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6~7题。

图5

6. 该城镇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A. 建筑材料厂B. 化肥厂

C. 冶炼厂D. 电镀厂

7.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若该城镇规划一处住宅区,你认为较合理的地点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解析 由于该城镇是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的,读图可知,当地最丰富的矿产资源应该是煤炭资源,火电厂产生大量的煤渣,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考虑,在这里发展建筑材料厂是最适宜的,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消除煤渣,变废为宝,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新建居民区应该处于当地有污染工厂的垂直风向的郊外,而从保护耕地的角度考虑,新建住宅区应该避免占用大量农田,因而新建住宅区的适宜位置应该在②或④地最适宜,但由于水厂位置的影响,为了保证水厂的水质,居民区应该位于河流的下游,这样,④地建设新住宅区就显然不再适宜,②地即为最佳的区位。

答案 6. A 7. B

四、 城市体系与城市等级

由于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等的不同,使得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等级差异,构成一个地区特有的城市体系,各等级城市在区域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四川文科综合卷3~4题)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6个集镇,如图6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回答3~4题。

图6

3. 该地区()

A. 集镇分为两级

B. 集市的周期为3天

C. 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 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4. 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 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 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 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 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在图中的7个集镇中,只有①是逢一、四、七的,有三个逢集日,而其余的6个集镇都只有一个逢集日,因而①集镇的等级高于其余6个集镇,①集镇的服务范围大,服务功能齐全,所以该地区的集镇有两个等级。①集镇虽然等级高于另外的6个集镇,但也只能逢一、四、七,而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说明当地居民的购买力有限,无法满足每日集市的商业利润,因而不能每日逢集。

篇5: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

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

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

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

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

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

此外还可以记录这样的句子:

“无论是由于悠久的历史还是自身的体验,人们对这种清晰独特的形态渐渐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每一处景象都清晰可辨,引起人们潮水般的联想。”

“但似乎正是依赖城市的景观,或是在城市街道漫步的机会,让人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这是一种满足、沉着、踏实的感觉。”

“大多数人都能够回忆起几种自己喜欢的特殊场景,在生活环境中我们就在努力创造这些鲜明的结构和形状。”

最后一章应该看作一个小结,讲述“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读书笔记的结尾来自这一章:

篇6:《南京城市》读书笔记

《南京城事》是当代年轻作家宋羽写的一本以人文的视角与南京对话的游记类书籍。说起这本书的来历,也算是一种缘分吧。由于我是文科生的缘故,特别喜爱与历史有关的书籍,南京虽然也去过几次,但始终没能够深入的了解南京的人文历史,在即将离开南京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便买了下来。

《南京城事》以独特的视角,一层层剥蚀历史的迷踪,透过触手可及的山水景致和人文遗迹,探求城市内在的精神与气质,同时收录了许多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向读者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六朝古都。

《南京城事》分为“古韵”、“遗风”和“民趣”三个板块,同时运用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手段,分别从纵向历史和南京城的空间结构系统的介绍了古城南京的风土人情。

本书开篇描写了南京城的由来——公元前306年,楚国灭了越国,楚怀王在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由此开始。又因其筑城于石头山上,因此又称南京城为石头城。看到此处,我突然想到了《红楼梦》在开篇不多时就写到了这个地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顿时恍然大悟,在石头城边讲《石头记》,曹雪芹果然别有一番情趣。后来,到秦朝时,秦始皇东巡,看见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是王气,于是下令凿开方山,切断长垄为河,以此破坏这一带的王气,还把金陵改名为秣陵。229年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直到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将应天府改名为南京,南京一名至

此才正式出现。

此外,书中还提及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途径秣陵县,特地登上石头城观察山川地形,不禁发出“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感叹,遂南京有了“龙盘虎踞”的盛名以及梁武帝萧衍对不同思想文化海纳百川的心胸使南京有了宽容大度的文化情怀的历史典故。这些都印证着襟江带河,钟灵毓秀,携着紫气东来的传说——南京,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会受到千古帝王的瞩目。

《南京城事》不止一次的提及南京具有六朝古都的地位,但是定都南京的朝代,气数总是太短,吴、晋、宋、齐、梁、陈,区区三百年尔尔。可是,气数短暂又如何?中华大地上,能有几座城市如此受到帝王的钟爱呢?朝朝暮暮,岁岁年年,不断有胜利者以天子的姿态临幸于此。每一次天子垂青之后,荣光散尽,留下的总有不为人知的伤痕,并为后人所遐想。

在文化底蕴方面,《南京城事》也详细的介绍着千百年来发生在南京的事情。“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条让刘禹锡咏叹的金陵古街巷,如今却是秦淮河畔的繁华之地。曾经显赫一时的东晋王谢府邸,历尽历史变迁之后,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抹斜阳撒在青灰色的瓦檐上,抖落满地的璀璨,一如幽然脱俗的魏晋时花木。

南京有着或多或少吸引着你,只需一见,便足以倾心的莫愁湖,也有着拥有“秦淮八艳”、风流人士多会于此的秦淮河,当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便是这八艳之一。此外,夫子庙、采石

矶、栖霞山、鸡鸣寺,南京的古韵遗风太多太多,令人为之心醉。

另外,提及南京,不得不说说她的近代史。南京既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历史的滥觞,又见证着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的结束,同时南京还播撒了近代中国第一颗民主共和的种子,历史从此走向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天地,萌发着新的传奇。1842年,一纸《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历史,中国开始被列强所蚕食,逐步走向深渊。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中国的历史出现了新的转机。33年后,当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递交投降书时,南京又一次汇集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屈,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

提及抗日战争,并且是在南京城内发生的侵华事件,不得不说的便是南京大屠杀,当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遇难者300000”醒目而沉重的几个大字时,全身都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历史已经过去,如今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的对待这一段历史。对于日本国民来说,他们应做的是正视与反思这段历史,一味的否认与逃避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更不能化解两国的矛盾,对于深受其害的中国人来说,历史不容忘记,虽然战后中国对日本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但这种宽容不是纵容,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步入新时期的中国更应时刻牢牢记住这段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记住仇恨,而是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将这段不光彩的屈辱历史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的精神力量,做一个强而不欺,威而不霸的国家。

朱自清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也可以悠然遐想。我觉得我似乎也领略到了这一点。

人们常说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去过帝都与魔都的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南京所特有的文化品质,他的那种包容与闲适,非常美妙。

篇7: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多数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年,但凯文林奇教授所编著的《城市意象》这本小册子,在对城市景观结构的阐述上,仍然有着非凡的高度。本篇读书笔记试简要概括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作者首先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的讨论中,“环境意象”这个词语即是指道路、标志、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可以看到,在作者的眼中,城市首先是由细节环境所组成的。作者又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些环境应该具备的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而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

环境意象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包涵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作者在第一章中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为此增加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附录内容丰富,例子们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是学生可以摘记的,例如描述一个城市空间很劣质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尽管(有时是因为)一遍遍地修饰以试图表现华丽,但在外表上它们反而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元素的介绍十分细致。例如,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又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中所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性事物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人甚至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如同已确定的名称“自由塔”一样。

作者在这一章中用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这种细节分析基于经验,同时也是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最后需要在城市设计中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反映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 1

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意象”。这句话极富辩证思维,我觉得可以算作书中最经典、最完美的定义。

第四章认真的讨论在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有着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人的存在。本章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才能因此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

上述句子里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来定义场所远没有引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一处真正的场所,不仅应该具备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对城市的愿望,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具有清晰的空间环境组织和鲜明的特色,能够让人们产生自己理解的含义,从而承载“生活”。

最后一章应该看作一个小结,讲述“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本片读书笔记就以这一章中的句子结尾:

“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所处的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将为聚集和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

此外,以下书中的句子也值得赏析:“无论由于悠久的历史还是自身的体验,人们对这种清晰独特的形态渐渐产生强烈的依恋,每一处景象都清晰可辨,引起人们潮水般的联想。”

“似乎正是依赖城市的景观,或是在城市街道漫步的机会,让人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这是一种满足、沉着、踏实的感觉。”

“大多数人都能够回忆起几种自己喜欢的特殊场景,在生活环境中我们就在努力创造这些鲜明的结构和形状。”

篇8: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

地方志, 亦称方志,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 该书中已出现“方志”一词, 并记述了周朝设有外史等官掌管方志。史念海等认为方志“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体例独特的地方文献”[1]。也有学者认为方志“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进行分门别类的综合记录, 它既反映了该行政单位的天文、气候、地形、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以及动物、植物、水族的生长、迁移、灭绝过程, 又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情况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2]总之, 地方志是记载了一个地方古今综合情况的志书。所谓一个地方, 古代是指省、府、州、郡、县、乡、镇、里、村等, 现在是指省、市、地区、区、县、乡、镇、村等。所谓古今综合情况, 是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民情、风俗、名胜、古迹、宗教、方言、遗闻、轶事、地方文献等。所谓志书就是记载人、事、物的书, 由于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古今各类综合情况的书, 因此又可以说是一方古今总览, 也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3]。方志包罗万象, 举凡一地历史沿革、山川形胜、行政建置、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物产、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异闻逸事等, 可以说无所不载其中。地理又是地方志的主要记载内容之一, 自古至今的方志都重视对一地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的记载, 大凡本地的建置沿革、疆域位置、四到八至、城池、山川、河流、湖泊、海道关隘、险要、市镇、坊巷等无所不涉, 对于一地的赋役、户口、物产, 以及重要的经济发展变化也有详尽的反映, 在军事方面则侧重武备、镇戍、营堡、兵额、岁饷等。旧方志涉及范围之广, 数量之多, 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宝库。

方志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究其源流, 大约渊源于春秋战国, 至秦汉杂述中之郡书、地理书、都邑簿, 都各自以所载内容和所取形式, 开创了后世方志中的人物志、地理志、都邑志之先河。自东汉迄于北宋, 千余年间, 地方志书的名称和形式多种多样, 曾以地记、地志、图经、图志等名称和形式长期流行, 迨至南宋, 才多数称为“×× 志”, 少数仍称 为“图经”, 或称为“乘”、“略”、“典”、 “书”、“录”等。故林天蔚在《地方文献论集》中谈到: “‘方志’之名, 最先见于南北朝。”[4]总体上, 方志分为总志、地区志、专志三类。总志, 又称为“一统志”, 它以一朝一代的行政区域为纲, 用地方志的体裁记述全国的情况。总志不具备地方区域性, 不属“地方文献”的范畴。民国以后也未再修总志。地区志有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镇志、都邑志, 此外, 还有因军事、民族事务等特殊需要而划分的区域, 也往往修有志书, 如卫所志、边关志、土司志、盐井志等。专志是专门记述某一地区的某一项特定事物, 如山志记山脉; 水志记河、湖、塘、泉等; 名胜志记一地的名胜古迹; 风土志记一地的风俗、民情、特产; 金石志记当地的铜器、碑刻等文物; 经籍志或艺文志专介当地人的著作;人物志专门记述当地的著名人物。其体例自然也不能划一, 远在两汉时期, 方志大致可分为述地、记人两类。述地就是记述地理现象。记人则涉及社会活动以及与地理关系不多的人为设施。大致在北宋时, 述地、记人两种体例逐渐汇合起来, 成为一种新的体例, 明清时期方志开始向地区的“史书”方向发展, 多记载典章制度, 其与历史地理学也有了较大的差异。[5]但是, 纵观“方志也是地方历史与人文地理、地文地理的综合体。”[6]主要内容以叙述一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为经; 以地理环境、天然资源、自然现象为纬, 进而分析该地的发展过程的史实。地方志具有地方区域性、历史资料性、内容综合性、时间连续性等特征, 起“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它的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地方文献中的主体地位, 尤其是对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其作用更不可小视。地区志的兴修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而每一部地区志几乎都少不了对本区治所的记载, 这些为我们研究当地城市历史地理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2历史城市地理理论简析

历史城市地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关于其学科性质, 在今天已经没有较大的异议, 大多数人认为它同历史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 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其研究内容70年代末侯仁之教授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一文中已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他认为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址的起源和演变; 2城市职能的形成及演变; 3城市面貌的形成及其特征; 4城市位置的转移及其规律; 5城区开发和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7]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进入90年代马正林教授又提出: “城市历史地理学就是要解决城市职能、结构、规模、风貌、总体布局与地理条件之间的矛盾, 即城市兴起、发展、演变的地理基础。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正是各类城市兴衰的地理特征, 就是城市兴起、变化的地理条件, 即研究城市兴起的地理特点、研究城市职能及其转化的地理特点、研究城市结构的地理特点、研究城市风貌的地理特点、研究城市化的地理特点。其具体内容包括: 城址的选择、城市的城墙、城市的类型、城市的形状、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平面布局、城市的水源、城市的园林和城市的规划。”[8]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的需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学科的日益成熟, 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在扩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学科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其中严艳、吴宏岐两位教授认为:“历史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整合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城市, 即研究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组织及其演变规律。其研究的内容应为: 历史时期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历史时期城市区域空间组织 (城市体系) 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城市化规律、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演变 (城市内部结构) 规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认为城市的空间组织形态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9]

3地方志在历史城市地理方面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地方志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拥有地域性、连续性、普遍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思想性、时代性、实用性、系统性等一系列特征, 决定了方志至少具备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资治”的作用, 一是“资料”的作用, 其保存的珍贵资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 仍能发挥提供资料, 以备参考的重要作用。[10]其在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料作用:

(1) 城址的起源和演变、城市职能的形成及演变、城市面貌的形成及其特征、城市位置的转移及其规律研究中对方志资料的运用, 在上文中已有论述。

(2) 历史时期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的研究。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城市, 形成城市分布、形态以及城市建筑风格的差异。对城市兴衰、区域条件的研究, 无非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人文环境的研究, 而方志中保存的大量地理资料、经济资料、农作物的分布、人口、风俗文化等资料, 正是历史城市地理赖以研究的基础。

(3) 城市化规律研究。所谓城市化 (Urbanization) , 通常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迁移, 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实体变化过程, 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 甚至包含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抽象的领域向乡村的扩散。测量城镇化的指标有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规模、城镇化速度、城镇化质量和城镇人口增长等因素。[11]要研究城市化, 必须研究历史时期城市的人口、户数、城乡人口比例、城市数目变化、人口迁移问题以及都市的蠕移与迁移问题, 而这方面的大量资料正保存在方志中。

(4)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极有必要追溯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溯源和前后关系问题, 以便从时间过程来考察和验证城市是否持续发展, 现在或将来可持续发展, 并由此得出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这就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现在引入历史时期, 对历史进行复原, 而在这个复原过程必须依靠方志资料。

历代的地方志虽有其功用和价值, 但也存在着缺陷或弊端, 从唐代的颜师古、刘知畿开始, 历朝历代都有人对其弊病进行过论述, 清代乾嘉学派的兴起, 对其弊病的批判有了进一步的突破。进入民国后, 梁启超、甘鹏云、寿鹏飞等对其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傅振伦将其通病概括为十项: 取材无当、旨趣乖僻; 因可模拟、书多雷同;剿窃拼凑、无异类书; 割裂诸志、无所断志; 片段记载、无几成书; 门类琐碎、意义浮沉; 载文纪事、猥烦不典;叙述无谓、立论可厌; 逐于景物、不求实际; 官家修志、失之简陋。[12]已故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也曾经说过: “地方志修的好的是少数, 大多数是差的, 甚至是很差的, 有些地方志是每修一次便增加若干错误, 越修越差, 越错越多。”[13]可见, 中国旧方志虽具有多方面功能, 但旧方志或官修或私撰, 总不能避免旧时代政治局限和阶级局限。封建政府为粉饰“太平”, 混淆黑白。又因纂修人水平低下, 致使方志常有条理混乱, 详略失体, 妆点名胜, 浮记功绩, 泥古不变, 贪载传奇之弊。为此在使用方志时, 我们应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做到:

(1) 对所用资料要详加鉴别, 要弄清楚所述资料的朝代。方志记载资料习惯沿用或照录此前各朝的一些资料, 其中有的作了说明, 有的则没有。作了注释的资料自不必说, 可大胆使用。对于那些没有标明朝代的资料就要仔细辨别, 弄清楚其时代背景, 以免张冠李戴。

(2) 与相关资料对照、结合使用。方志的资料难免有些不足之处, 使用时要尽可能对比其他资料, 诸如正史、野史笔记、谱碟、档案等, 以确定资料的准确性。同时在研究过程中, 光靠方志的资料也难以得出完备的结论, 有时会以偏赅全, 其观点不能让人信服。

篇9: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

关键词:地理设计平台;风景园林;平台结构;规划分析;规划设计

一、地理设计平台的研发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意义

城市规划领域GIS的重要规划作用,但GIS在规划编制过程的研究和应用较为滞后,导致出现重管理轻设计的现象。GIS涉及的领域众多,从对城市面貌的详细规划到进行平面图的生成,以及小范围的不断扩大,直至形成大区域的模式,都能够看到,GIS系统的规范性以及专业性。GIS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在进行宏观规划的过程中,都会运用到这一系统体系,但就规划与编制的过程而言,GIS却不能够起到促进的积极用,使得重管理轻设计的现象出现。其中,形成重管理轻设计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数据共享机制的完善情况不够好,使得数据不能够在顺畅的环境中得到,原因是GIS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力量,以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应的发展方向,需要了解的学科诸如地理、人文、环境、经济、交通、历史方面,这些大数据能够有利于设计者对城市的规划。对我国的城市规划进程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并没有一套详细的规划机制,使得设计者不能够更好地获取数据信息,研究者就需要自行获取数据,这就延缓了城市规划的进程;第二,GIS与城市规划的相应专业的结合度不够紧密, 通常情况下,GIS软件的作用主要是围绕GIS常用的功能展开的,但在设计师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环境进行一定的分析,才能够确定材料的使用种类,由于GIS系统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使得设计师在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够完成预测以及动态模拟等专业基础设置,综上所述,GIS无法满足于对城市信息的规划与详细的设计,它的专业性只停留在基础信息的查询以及分析,因此,GIS无法与城市的规划设计形成紧密的联系,发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GIS工具的使用具有挑战性,尽管相应的环境规划设计师能够对使用GIS工具有一定的意识性, 但由于普及程度不够高,使得对于GIS工具的使用不能够达到普遍化,其次,大多数研发人员一般使用的是CAD类型软件,使用时间久,熟悉度较高,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较为便捷,其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的专业,都有相应的操作方法,能够完成工作项目所布置的内容,由于研发人员对于两种软件的熟悉度不同,使得其更倾向于运用熟悉度较高的软件来完成工作任务,从某一角度上来说,这也成为了GIS工具技术不能够得到广泛使用的一个主要因素;第四,规划设计单位对GIS的需求性不高,通过国内的一些规划设计方案,能够看出,对于GIS工具使用频率不高,由于规划过程当中,所涉及的步骤与方法较多,且对规划时间有着要求,使得研究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行得不是十分理想,其次,GIS工具由于使用人数不多,导致相应的应用数据不足以进行并完成规划工作,并且相应的专业人才稀少,不能够保障GIS系统在社会大环境的广泛应用,因此,规划设计单位对于GIS的需求度不足。

综上所述,国家应对这些现象进行高度重视,并设立相应的政策与机制来提高人们对于GIS技术的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完成GIS技术的提升,以此来帮助研发规划人员能够更好地完成规划任务。其中,地理设计的初衷就是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研究的新途径,这种方法能够将与地理环境规划有关的因素条件进行紧密的集合,更好地完成城市规划的工作。

二、地理设计及其影响作用

本段的探究内容是地理设计理念对规划设计领域的重要影响。地理设计平台的核心价值是打通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之间的隔阂,建立地理信息空间分析与工程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将传统的MIS(管理信息系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数据,通过统一数据总线服务(SOA)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数据叠加显示、查询分析、报表制作、打印输出等基本业务功能。并且,提供了开放数据接口与二次开发功能接口。通过在地理设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地理信息数据与工程项目规划信息数据叠加分析。充分利用数据库查询、统计、分析等技术,实现耕地资源空间分析、工程用地区域分布统计分析、分时段查询工程规划用地动态变化趋势分析、用地指标使用预测分析、土地占补平衡总量分析分析等业务。让耕地资源保护与监测人员,不但能够及时得到原有耕地信息;而且能够及时得到各个部门对耕地改变的计划信息,并且将这些计划信息纳入耕地保护分析全过程中。这种模式意味着不是等破坏耕地后再弥补损失,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土地,控制土地变化向有利于自然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地理设计是人们更好地了解所在环境的一项活动,对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对GIS技术的影响,地理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将空间环境进行规划与分析,而传统的GIS应用技术在这方面的实用性不强,为了适应宏观环境的发展,GIS技术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完成技术方面的提升。原有的GIS技术是基于一个稳定状态下执行的,但城市规划需要的是紧跟着环境的发展的运行环境,为了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师对于软件的期待,GIS技术就要进行技术上的改善,并提升设计的功能性,为后续的设计工具的改良提供便利;第二,体现在对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使得城市具有数字性以及浓烈的现代感,在数字化城市的建立过程当中,可以说,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平台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地理信息设计模式需要进行改良,以提升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整体品质;第三,体现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规划设计师在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规划时,会树立一种基于规划背景的详细的设计方案,使得后续的设计工作能够严谨高效地进行。除了相应的地理环境的设计框架之外,还要设定符合地理环境自身条件的工作进程,因此,工作进程需要依据规划设计的特质进行改进,以确保主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相关的数据与文件,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能够促使地理环境信息数据更能够符合相应的标准。

nlc202309051406

三、地理设计平台的研发

3.1设计原则

第一点,互动性,地理设计在进行数据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将规划原计划与实际情况出现的数据信息相结合,在实践进行的过程当中,不断总结并不断地改善,以达到最好的实践状态,使得规划设计的整体具有高效性以及规划成果的科学性;第二点,规划设计模型,地理设计平台,在规划的过程当中,应呈现出规划设计需要的相应信息,并进行设计工具材料的提供,与此同时,也需要对规划设计专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这样有助于实践模型的确立;第三点,规划设计过程特点,与传统的使用程度较高的CAD软件进行对比,能够发现,GIS软件操作步骤较为繁杂,且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操作人才,因此,地理设计平台就应人性化,全面地进行考虑,对工作人员的软件使用习惯也进行考量,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3.2总体框架

地理设计平台理念的三层理念是基于构架体系形成的,其中,三层理念主要是围绕服务组件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展开的,其中,数据层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平台的各类空间数据的运行,能够支持的数据包括前期规划数据、现状调查数据以及基础地理数据,使得地理设计平台的工作能够更顺畅的进行;应用服务层的主要支持层面是基于服务构建层形成的,这一层面是能够对规划设计师进行数据支持并提供信息系统,并且整个规划设计过程都能够进行信息数据的提供;服务组件层能够为应用层提供其需要的相关数据信息,以及相应的服务组件,其中,根据服务组件的主要操作技术功能可以将组件的种类分为七种,分别是:三维GIS、二维GIS、数据库操作、CAD数据操作、数据分析、数据展示、智能计算,这些数据层面能够更好地为应用层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

3.3功能模型

地理设计平台的功能模型主要由系统配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图形数据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下面则对这些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3.3.1属性数据处理

属性数据处理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属性数据进行技术上的管理以及维护,这样能够有利于设计人员进行信息的采集与操作,是一项功能性较强的操作技巧。其中,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属性结构处理、属性数据处理以及GIS/Excel等功能性的处理,后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设计者进行Excel数据使用上的快速查询。

3.3.2系统配置管理

规划设计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管理项目进行不同的规划与改进,进而完成对设计工作提供数据环境的配置,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一个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数据平台的获取渠道。这一子系统的主要操作模式有系统功能配置、专题图配置、属性展示配置以及快捷定位配置,能够帮助规划设计师更好地完成工作,减少了查询资料、确立模板的时间,加快了实践的进程。

3.3.3图形数据处理

这一管理子系统是与属性数据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所不同的,可以说二者是一个对应的关系,图形数据处理的子系统是对导入后的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得空间数据具备一定的准确性,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准度。其中,这一子系统主要包括GE数据获取、地块压盖处理以及地块分解处理等模式,这些模式能够促进规划设计人员实验的进行。

3.4平台技术特点

3.4.1规划设计过程的全面支持

地理设计平台主要是对规划设计工作进行了整理与调整,并设计了数据处理、地理模拟、规划设计等相应的子系统,能够帮助设计规划师更好地完成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并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

3.4.2可伸缩性的规划设计环境

专题图配置以及处理功能配置这两项功能能够根据规划设计环境的主要特质进行设计任务的拟定,使得设计规划所需要的主要材料配置能够满足于规划设计过程的基本需求,并能够促进设计与分析工作在一定的环境内运行,从中能够发现,规划设计环境是具备可伸缩性的特点的。

四、地理设计平台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1技术流程

工业用地调整评价模型,包括空间调整驱动力评价和城市发展政策限制评价,是评价模型中的工作核心,其中,空间调整驱动力是在工业用地的主要布局的规划中确立的,能够显示出工业用地的约束性评价以及非工业用地的主要评价内容,从中,能够发现这两个评价是直接服务于空间设定的过程的。除此之外,城市发展政策的限制是基于城市的不同的发展政策形成的,这些评价能够反映出用地使用的具体情况,其中,评价内容包括:人居工程、生态工程以及工业工程三个方面的相关的机制。

依照于工业用地进行设定的评价内容应遵循评价的工业用地对象的时序发展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按照基本要求,进行空间驱动力的调整,并能够依照不同城市的相关发展政策进行技术上的调控,以及划分出发展的区域,能够及时地对这些区域进行工作上的环境限制。受到限制的区域的工业用地会按照空间的调整结果进行排序,并划分出优先顺序,进行方案的备选。实践分析的最后会对设立的备选方案进行筛选,并确立最后的工业用地的数量以及批次。

4.2规划设计应用实践

规划设计的应用类实践的主要作用包括工业用地调整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项规划等方面得到的应用。规划设计师在进行数据信息的规划与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发展政策对于不同区域的影响与作用,这样才能够进行最后设计方案的确立,可以说,分析结果对于工业用地的信息调整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规划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工业用地信息进行数据上的整合,将同样类别的信息整合到同一组别中,这样有利于信息的查询与浏览。地理环境设计在专题分析、专项规划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些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地理设计平台基于SOA架构,结合了目前最前端的三维仿真技术、地理分析技术、工程勘察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GIS应用技术、SOA应用技术等,全力为工程规划设计、国土资源保护业界打造一个全三维的实景仿真平台。

nlc202309051406

传统的设计理念是按照人类的主观想法去设计自然、征服自然;而基于实景仿真的地理设计思想是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综合地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地理规划和决策,最终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三维实景仿真是建立在野外实景还原和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设计过程中带入地理的分析,在最初设计草图时,立即核实各种数据是否符合项目的空间范围要求。这种实时适用性分析提供了一个设计框架,使得各行各业的规划师、设计师能够充分运用地理设计,将关键因素提前考虑,而不是在完成设计后再去分析提议项目的潜在影响和后果,有助于缩短设计循环时间、提高结果的质量。

本系统通过在工程领域率先引入“地理设计”理念,将地理环境因素与规划设计过程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实景地理数据的全新工程规划设计与国土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思想,并研发相应的地理设计平台软件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建筑、水利、管线等工程行业。工程设计人员能够对设计方案很容易地进行草绘和调整,并能很快获得空间知识上的反馈,从而使设计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得到有效的预警和调整。系统平台不脱离工程设计的传统使用习惯,设计人员上手快、易于推广普及,可有效提设计效率、环保低碳。以下为软件平台总体框架图:

平台总体框架图

第①层:系统服务层,提供一致的数据访问接口,实现系统数据的存储、显示、打印基本服务。

第②层:数据管理层,对数据分类管理,在统一的环境中,实现影像、CAD图、三维模型等数据的读写、显示、打印接口,使得各类数据能够叠加显示、相互转换。

第③层:数据编辑层,提供数据编辑、创建、分析、转换基础工具;

第④层:数据应用层,为各行业提供项目生产、信息管理业务等系统;

第⑤层:行业解决方案,为工程领域各行业提供三维信息化、一体化行业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莉,袁超,地理设计的思想、方法和工具,【J】,地理空间信息,2011(6):42—44。

【2】罗玲君,邓世虎,金先锋,从地理信息服务到地理设计服务,【J】,地理信息世界,2012(12):40—46.

【3】马金武,地理设计简述——概念——框架及实例,【J】,风景园林,2013(1):26—32.

【4】迈克尔·弗莱克斯曼,迟小艺,地理设计基础,【J】,中国园林,2010(4):29—35.

【5】宋晓东,城市规划行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若干非技术问题及对策,【J】,城市规划,1997,(2):41—43.

【6】宋晓东,叶家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7】张效瑞,周国艳,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南方建筑,2010(4):65—67.

基金资助:该论文是在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20141020]立项资助下完成。

上一篇:五个月婴儿便秘怎么回事下一篇:如何做好一名统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