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2024-08-05

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共11篇)

篇1: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当前各项就业工作的首位。”在 1月7日召开的中央促进就业会议上温总理这样讲到。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昔日的“天之骄子”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海啸正席卷全球,更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增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可谓雪上加霜。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我们不禁会溯源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何处?金融危机下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呢?愿呈鄙文与诸位同仁交流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原因:

1.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不对口。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供求错位”。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工作的核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很多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发觉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用非所学”。自己辛辛苦苦四年所学的知识常常派不上用场,而想要竞聘的职位却不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口。最终只能遗憾地和该岗位擦肩而过。如何解决好“供求错位”问题,对促进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大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下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些高校由于盲目拓宽生源而导致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下降。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就是天堂,只要跨进大学门就等于拿到了工作证。思想放松、行为懒散、学风涣散、无工作经验、知识技能单

一、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低下等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找工作时面对优秀职位而“心有余力不足”这一尴尬境况。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不要成天忘了学习,更不要忙于应付考试,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动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学习。

4.大学生就业心态“高居不下”。依赖性强,眼高手低是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写照。这一部分学生总是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不是农民工,不是普通工人。于是求职时总爱和企业讲条件,稍有累点脏点的工作不愿弯腰去做。结果机会就是被这样白白浪费。殊不知,在很多时候,从不起眼的工作干起、从基层干起往往是事业通向成功的不错选择。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府部门要积极迅速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努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平等、充分的就业信息与指导服务,以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决策,让他们能够将职业规划战略融入其终身规划之中。

2.教育部门,人事机关和高校就业中心要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与保护。

3.学校应优化整合专业课程设置,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水平设置课程,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竞争力,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4.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和准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意识,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心态,给自己正确的职业定位,切勿好高务远。

最后,我想说,在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的积极协调和配合。只要我们大学生努力学好本领,时刻洞察社会需求动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那么在茫茫职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岗位就一定不是一件难事。

篇2: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毕业生多、就业空间相对紧张、相关政策性壁垒、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当前就业中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大学生应正确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树立务实的.就业观,进而走出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困境.

作 者:岑道权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学生处,陕西,汉中,723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金融危机  

篇3: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温家宝总理曾提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 而且还关系一个人的尊严”, 可见高校就业工作已提升为一项民生工程, 更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当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用人单位先后停止或延后用人计划,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金融危机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不断扩大, 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攀高, 这给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带来了直接而又巨大的冲击。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3年的212万增长到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611万人, 资料显示2007年~2008年约有250万人没就业, 因此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估计为86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而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用人单位因岗位缩减严重, 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技能、相关工作经验有更加严格的限定, 导致高校毕业生间岗位竞争异常激烈,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2、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职业教育不够完善

2.1.1 尚未形成“合力”促就业。

据有关资料表明,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一般在1︰200, 而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专职队伍约是1︰1500, 有些院校甚至达到1︰3000, 工作量巨大, 无法系统开展就业指导, 无暇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人才需求, 也无暇系统开展个性化就业辅导和职业咨询。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未能广泛调动和发挥校内全员力量, 尚未形成校内全员、校外资源 (如校友资源等) 促就业的“合力”, 共同推动高校就业工作。

2.1.2 尚需不断深入挖掘人才需求。

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这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 涉及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诸多方面。例如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供求专业错位致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社会需求不成比例, 且未能很好地挖掘人才市场需求, 也加剧了高校毕业生择业的激烈竞争。

2.1.3 职前教育相对滞后。

在一些发达国家, 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实现就业指导与学生成长过程的紧密结合, 我国与其尚有相当一段距离, 职业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初、高中生的职业教育更加薄弱。目前许多高校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 通过上课或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的指导, 一定程度上传授了就业相关知识, 但是整个教育过程缺乏全程性和个体性, 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毕业生的实际需要。

2.2 毕业生职业选择不够明确

2.2.1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求职前许多毕业生对自身的性格、能力、适合自己的工作等方面都不甚了解, 而求职是对自我认知最大的考验。正确的自我认知利于毕业生客观的自我评价, 挖掘潜能, 思考人岗的匹配性, 积极应对变化中的就业形势, 还有利于客观理解企业的用人理念和今后的职业发展。

2.2.2 大众化的就业观尚未建立。

面对较高的教育投入资本、知识爆炸、文化多元化等现状, 受社会、校园、家庭文化和企业用人观念的影响, 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功利性倾向十分明显, 就业期望偏高, 坚持自己的择业标准, 如“专业对口”等求职意愿, 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 缺乏大众化的就业观,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供需不平衡, 人为地加大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难度。

2.2.3 供求信息不对称。

供需信息不对称使得毕业生不能全面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用人单位缺少客观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个性化信息, 对毕业生信息的了解不全面造成了人才招聘存在一定风险, 如毕业生毁约改签其它单位等。

2.3 用人单位缩减或延后招聘计划

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从虚拟经济波及经济实体, 从沿海地区波及内陆省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企业不得不降产量、减库存、减薪裁员、压缩成本, 避免企业的生产运营陷入困境。很多单位今年减少甚至取消了招聘计划, 即便招聘, 用人单位的也越来越“理性”, 更倾向于社会招聘那些有工作经验的,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男轻女、招聘低学历人员从业以降低生产成本等情况,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应届毕业生入职。受经济危机影响,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下降趋势, 短期内符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增长显然无法达到要求。

3、践行科学发展观, 形成全员促就业的“合力”

3.1 以“以人为本”创新招聘形式, 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1.1 用人单位应“以人为本”的开展招聘工作。

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要消除性别、经验门槛等限制条件。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需建立科学合理的选、育、用、留人才的制度与评价人才的标准, 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去选拔培养人才, 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3.1.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赢的新模式。

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 高校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此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企业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前移, 大量节省企业的经济开支, 还利于在校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就业的针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效率的双赢模式。

3.1.3 推进校企深层次的合作进程

用人单位可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教师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开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以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以发展扩大生产, 增加企业效益, 繁荣社会经济, 还可为社会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

3.2 以“科学发展观”优化职业教育, 鼓励自主创业

3.2.1 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全程化相结合。

将职业生涯辅导贯穿大学职业教育全程, 推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鉴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指导中心有责任继续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岗位工作, 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国家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2.2 将职业咨询与职业心理咨询相结合。

鼓励、支持就业中心专职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师”, “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考试,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教育技能, 满足在校生职业咨询需要。职业咨询与职业心理咨询相辅相成, 即通过综合运用心理咨询专业技巧和职业咨询的观念来帮助毕业生解决求职中因思想、心理问题导致的就业难, 使其顺利就业。

3.2.3 将就业援助与就业扶持相结合。

高校可为各类就业困难 (存在生理缺陷、经济困难、冷门专业, 以及有心理问题) 的学生加大援助力度, 并将就业援助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高校不断加大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大力推动自主创业, 提供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创业课程, 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鼓励符合创业条件的学生把创业和自我雇用作为职业选择。

3.3 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指导职业选择和生涯发展

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缺”的人力资源, 高校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广大在校生认清就业形势, 推动学生自我认知和找准职业定位, 提升职业素养, 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观念, 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指导职业选择和生涯发展, 不苛求“一步到位”式就业, 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此外, 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人才发展、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毕业生为职业发展而在职学习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后教育并举。同时我国的职前教育可向中小学延伸, 尤其是要面向农村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择业的学生延伸, 他们的职业教育更加匮乏, 生活条件更加艰苦, 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援助, 职业教育向前延伸还可提升国民素质和农村人口就业、自我雇用的市场竞争力, 最终实现与学生成长过程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全程化。

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折射出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很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合适岗位, 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削弱了其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在此社会背景下, 高校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 在国家促进经济稳步发展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 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人才定制式的合作模式,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展开, 以及职业教育模式的向前、向后改变, 形成校内外全员促就业的新格局, 定会更好地促进金融危机下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金融危机背景下, 用人单位急剧缩减招聘岗位, 国内高校严峻的就业形势, 分析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认为就业难与高校职业教育、毕业生职业选择和市场供给的岗位等因素有关, 并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 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可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先就业、再择业”, 以及自主创业等方式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教育,金融危机,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张兴博.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J].中国科教创新.2009 (07) :131~2.

[2]郭刚.金融危机与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 02:228~9.

[3]林致远.普通高校就业弱势大学生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 06:63~4.

[4]杨艳艳, 毕建传.探索成立高校就业促进会, 创新全员参与就业机制[J].时代教育.2009, 03:24.

篇4: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迎战金融危机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逐年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再创毕业生人数新高,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高校毕业生“剩余”的累积效应也已显现,历年沉淀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创新高,已达到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由此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众多企业削减了新增岗位,有的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校园招聘,使得高校毕业生需求总量降低。“两高”与“一低”迎面相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还专门制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还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专门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全国工商联等20多个部委开展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不同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应该说,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的程度、促进的力度超过往年。

2.在化解金融危机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五大因素突出

2.1 经济增长

就业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经济总量问题,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保障,加快经济发展是缓解就业矛盾的根本出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的犹豫或摇摆,都不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加快经济发展无疑是“就业优先”之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政府投资计划,是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力,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动力”。

2.2 就业政策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改革问题、稳定问题,需要政策协调配套解决。金融危机爆发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策高密度出台。国务院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有关部门迅速贯彻会议精神,集中出台了包括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落实,就业危机逐步缓解。

2.3 高教改革

大学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层次、质量和整体水平,而大学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取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因为如此,我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部门特别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4 就业理念

在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下,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的大学生在工作地选择上已经超出了或者说偏离了经济学上理性人的假设。在严峻的金融危机环境下,为实现充分就业,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科学就业观,树立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正确成才观。

2.5 社会责任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级政府纷纷响应“扩内需、保增长”政策出台措施扶持企业发展。而相当多的企业也表现出了迎战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出了“不裁员”的承诺,培育着企业与员工“共渡难关、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为国家分担就业压力,与全社会共克时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些企业的责任意识、大局观念、担当勇气,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企业家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低潮中,中国毛衫名镇——洪合镇的十几家企业则抓住机遇吸纳人才,嘉兴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积极为新项目储备、培养人才,一方面表现出了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切实履行了支持就业的社会责任。

3.五大促进因素运作机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期影响

3.1 重民生,政府主导就业意识提升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针对就业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等。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业连着民生,政府对就业就始终会高度重视、积极关注,同时政府明确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对高校毕业生采取专门的促进就业措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形成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3.2 谋发展,高校教育质量意识提升

2008年国务院对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职能进行调整后,更有助于教育部门和高校加强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毕业生就业的层次、质量与水平将成为高校间激烈竞争的标志。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将会成为高校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各高校应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合理设置、调整和拓展学科专业,科学定位教育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合理配置课程资源,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应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等职业发展类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变成人才培养质量战略的一部分。

3.3 思创新,高校学生创业意识提升

面临严重的金融风暴袭击,在破解就业危机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创业”成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词语。无论是就业现实或国家政策,都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尝试选项和广阔舞台,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得到了极大地催化和调动,不少大学生都跃跃欲试,大学生创办的公司逐渐增多,且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有所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模式。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同时,以独生子女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又是父母含辛茹苦的希望。因此说,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人才战略与和谐发展,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平安。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用人单位不断总结和积累促进就业工作的经验,以合力破解就业难题,就能够形成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变得不再沉重。

参考文献

[1]王亚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匹配矛盾突出.中国新闻网,2009-2-26.

[2]金玉秋.西方就业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8,(8):121-125.

[3]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R].教育部网站文献资料.

[4]张翠英.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2008,(15):60-63.

[5]焦炜,李玉泉.教育、就业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J].2008,(3):

81-84.

篇5: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论文鉴赏

1.2金融危机不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20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更多地是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因于金融危机,这是片面的看法。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已经凸现,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度比较突出,但此后形势有所缓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的同时,还应该冷静地思考、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寻求可持续性的治本之策。

1.3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来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方面,就业体制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政府每年针对大学生就业都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文件,但仍存在着有些地区和部门执行不力的现象,如行业限制、区域限制等。在大学生求职和择业时,走后门、拉关系等现象仍然存在,直接危害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体制,导致部分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市场缺陷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不能能使双方相互了解对方信息,毕业和用人单位双方相互选择时成本加大。②高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高校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就业人数;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求结构失衡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缺位,大学就业服务工作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③企业用工制度、用人观念不合理。一些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不能保障,起薪较低,升幅不大。有的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如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和户籍歧视等。还有错误的用人观念,片面追求高学历,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善,中介服务不到位、不规范、不健全,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④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自身尚存在一定差距,知识面过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综合素质有下降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把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大公司,片面地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社会福利。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篇6: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石苗

(湘南学院数学系湖南郴州423043)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

倾向,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7-02

大学生的就业历来都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99年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其实永远都是相对的,特别在我们这种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并不完善,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1]。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有就业观念、就业制度等问题,也有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自我评价比较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二)就业目标趋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首先,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

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

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3].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2.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

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需要有职业化、专

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

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4.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

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

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J],姚玉群,人口学刊,2004

[2]大学生就业指导[M],钱晓,李增秀.科学出版社,2009.2

[3]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吴汉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李建君

篇7: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引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数据表明,2009年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之高,这就意味着今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将会更加凸显.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蔓延,在造成经济整体下滑的同时,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对于招聘人数的削减.

作 者:罗菲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2009“”(3)分类号:G64关键词:

篇8: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客观分析就业寒流的成因

1. 毕业生多。

据教育部统计,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为115万, 2008年为559万, 2009年高达610万, 每年以10%—30%的速度在增长。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 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 所谓“博士生一走廊, 硕士生一礼堂, 本科生一操场”, 这是对目前就业招聘现场的真实写照。

2. 就业空间相对紧张。

一是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与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 虽然提高了效率, 但却挤出了约2600万的富余人员需要再就业;二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已进入就业高峰期, 近五年每年城镇需安排的新增劳动力均在800万人以上;三是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出路, 而且近三年向城市转移的速率在持续加速。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优势, 又是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在金融危机下, 企业发展艰难, 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随之下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说:“如果企业需求下滑比较厉害的话, 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系主任岳昌君教授介绍, 2008年上半年, 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 而2007年, 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么多企业倒闭, 势必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3. 政策性壁垒问题。

一是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 身份不同, 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 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 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 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 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二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人才本土化倾向严重。一些省市出台政策, 以解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为己任, 提高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准入资格, 严重排斥外地生源毕业生。三是用人单位普遍提高用人门槛, 造成人才高消费现象。能要本科的要硕士, 能要硕士的要博士;“本科生考试、研究生考核”、“非一本院校毕业生免谈”成为单位用人的潜规则。四是“阶梯式”就业成为大学生尤其是应用型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用人单位普遍青睐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 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乏经验和技能很难找到合适岗位。

4. 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一方面教育系统仍然残留着计划体制的色彩, 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不是很灵敏, 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高等教育管理中仍然强调计划经济时代统一规划的培养要求, 包括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培养模式等, 这种培养机制, 不能有效地鼓励各个高校输出自己的特色和重视学生能力与个性培养, 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不顾条件盲目上新专业, 在师资匮乏的条件下, 培养的专业人才因质量较低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 我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就业供给导向型还未能向适应市场体制的劳动就业需求导向型转化, 这种观念与体制的滞后, 必然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供给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

二、正确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

1. 理性面对现实。

金融危机固然可怕, 但更可怕的是自己打垮自己。当外在的客观困难被任意放大之后, 人们就容易陷入一种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客观原因的思维定势, 从而就再也不愿去查找自身的原因了。其实, 有些企业的失败不是来源于金融危机, 而是企业主因恐慌而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心理医生常说:“很多得了癌症的人并不是真的被病魔折磨死的, 90%是被吓死的。”盲目的恐慌, 只能让迷茫者更加迷茫, 除了给自己找不到工作找一个借口, 别无用处。

2. 关注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尤其是民营企业,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小企业优胜劣汰、产业升级的步伐, 他们由原来粗放型、资源型企业开始向技术性、环保型和节约型转变。要完成这些技术升级, 企业对技术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大提升。温州科技局在调研中就发现, 那些重视创新、热衷科研的企业在这个寒冬中的增长依然惊人。因此, 大学生必须瞄准产业转移的方向, 向产业承接地寻找工作机会。

3. 抓紧提高基础能力。

金融危机下经济前景不明朗, 很多企业放慢了发展的步伐, 大学生正好可以利用这段缓冲期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那些在经济繁荣期高歌猛进的行业, 大多是寒流席卷之下的重灾区;而对一些基础性行业却影响不大, 甚至有些行业却开始“发热”, 如国家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后银行业就非常缺乏有经验的金融投资人才, 能够帮助投资者提供专业指导的理财师也变得非常抢手, 还有零售、批发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对优秀的业务员也是求贤若渴。相反, 一般在经济繁荣期的企业顶级专业人才在危机中易失业, 且失去工作后很难再找到其他职位。但对基础性人才却不同, 企业往往借行业低迷期抓紧进行人才储备, 为将来的反弹积蓄力量。对企业来讲, 那些技能、经验要求不高的初级岗位或通用型岗位, 大学生不仅可以胜任, 而且有较好的挖掘潜力。因此, 大学生要利用这段时间让自己多掌握一些即使企业韬光养晦时也不会失宠的基础性能力, 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充足气的“备胎型”人才。

三、树立务实的就业观

1. 转变就业观念。

受父母过高期望值的影响, 许多毕业生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 “非高薪不去、非大企业不选、非省会城市不进”, 存在求稳定怕风险、过分看重薪酬待遇、鄙视体力劳动、不愿从基层做起、一味强求专业对口等过时的就业观念。近两年热得离谱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大大小小的地方公务员考试就说明大学生把求得安稳职业当作了首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优秀的中小企业, 虽然没有国家公务员那样安稳, 但是他们也在悄然提高待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大学生要树立务实的就业观, 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本领, 以开放的眼光立足长远, 不要完全被薪酬、岗位、工作地点等条条框框所束缚。要先就业再择业, 经过自我沉淀和积累, 掌握了过硬本领, 才能在机会来临时一展所长。

2. 响应国家促进就业政策。

为应对金融危机,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 尤其是《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更多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就业文件的出台, 而且不断会有新的刺激就业的变量出现, 这些措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就业量,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

3. 大学生应做好眼前该做的事。

从客观上讲, 在就业岗位一定的情况下, 加强就业指导并不会增加就业, 但是对于因为求职能力较差和就业心理不良、就业观念不正确造成的就业难, 通过就业指导, 也许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或矫正。因此, 对于即将准备就业的大学生来说, 提高就业竞争力, 主要还得靠自己。毕业生要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客观估价自己在本届大学毕业生中所处的位置, 只要不是很靠后, 不过于挑剔, 就业就不会成问题。关键是要坚定信念, 恐慌是没有用的, 规划并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最重要。

摘要: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毕业生多、就业空间相对紧张、相关政策性壁垒、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当前就业中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 大学生应正确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 树立务实的就业观, 进而走出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在“寒冬”中挣扎四大原因成障碍[EB/OL].中国新闻网, 2008-12-18.

[2]毕业生就业面临九问题[J].财会学习, 2008 (1) .

[3]刘婧.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J].湘潮 (理论) , 2008, (9) .

篇9: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C976.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114-04

一、金融危机对甘肃就业形势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就业形势严峻

经济增长是劳动就业的源动力。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劳动就业才能得到切实保障。2009年第一季度甘肃省GDP同比增长4.2%,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6.1%,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这是自2006年以来甘肃省GDP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并有可能导致全年GDP增速低于10%。居民消费能力不强,消费倾向偏低,消费信心不足,这是导致内需不振的重要原因。由于劳动力需求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派生需求,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将通过就业弹性带来就业水平的降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需求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5.4万人,下降了3.3%,本季度求职人数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2万人,增长了10.9%,就业形势严峻。

(二)就业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劳动者权益受损情况增多。随着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困难,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一是企业关门拖欠职工工资情况增多;二是因企业无力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而发生争议。一些企业为了逃避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以其他裁员方式规避解除劳动合同。其次,社会贫困问题逐步加重。甘肃省属于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贫困问题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比较突出,而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加重了甘肃省的贫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

甘肃省2009年共计有16.8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1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但就业率没有显著提高。受金融危机影响总体需求减少,7月中旬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5%,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这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四)农民工就业难度加大,农村面临返贫压力

金融危机引发农民工失业的基本路径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外部需求萎缩产生企业经营困境——企业经营困境造成农民工失业。甘肃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返乡农民工较往年大为增加。虽然2009年前两个月劳务输出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由于用工单位经费状况的不稳定,企业工资普遍降低,可能导致农民工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受到影响。根据统计分析,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约在350-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不能保障农民工较好就业的话,农村发生返贫现象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农民工的务工去向已经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危机下国外就业政策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

为了拯救深陷金融危机泥沼的就业市场,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未就任,就于2008年12月6日提出一项经济振兴计划,试图通过政府投资新能源、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改善全国医疗系统与医院设施、升级学校硬件设施等措施,为美国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奥巴马政府还将在未来的10年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这将在研究、制造和建筑等领域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

一是扩大教育规模,反周期应对劳动力市场波动。美国将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运动”,与美国历史上大萧条期间的高中教育运动、20世纪40年代的退伍军人返校运动异曲同工,都是反周期应对就业危机的重要战略,意在为经济发展准备强大的动力。二是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为应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计划创立“弹性教育账户”,资助失业者进行再就业培训;扩展学徒计划,帮助劳动者获得执业资格和技能。

(二)英国

首相布朗公布一份雄心勃勃的救市计划,承诺将在英国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以缓解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在该计划中,布朗拟通过修建学校和新的公路等公共设施,以及投资环保项目和高技术项目等方式创造大量工作。据预计,2009年英国失业人数将达到300万人左右。创新、大学与技能大臣约翰·德纳姆办公室提出了专门针对18至24岁年轻人的相关建议,其中包括一项实习计划:学生减薪实习,以获取工作经验。包括巴克莱和微软在内的四家公司已同意参与这项称作“全国实习计划”的行动。

(三)俄罗斯

为缓解全国失业问题,俄罗斯政府拨款437亿卢布促进居民就业,并推出缓解失业问题的一系列新措施。按照政府推出的新措施,从2009年起除失业者外,处于半失业状态的待岗人员和即将失业的居民也能够获得政府救助。俄罗斯政府非常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俄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帮助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纲要。在促进就业的种种项目中,效果最好的是“青年实践”项目。主要操作方法是,由政府劳动部门出面帮助大学毕业生与企业签订一年或半年的实习合同,实习期间的工资和费用一半由企业出,另一半由劳动就业部门出。

(四)韩国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韩国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韩国政府决定从2009年的财政预算中拨款5.45万亿韩元(约合40.6亿美元)用于稳定就业市场。政府决定,2009年将对稳定雇佣状况投入5兆4千亿元。还决定延长非正规工作岗位的雇佣期限。韩国劳动部在向总统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说,上述40亿美元将用于在2009年对15.2万名求职者进行培训。此外,为向老年人及职业母亲提供帮助,韩国政府还计划用上述资金在社会服务领域创造1.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政府还计划在今后失业者超过100万的情况下延长失业津贴期限两个月,并对雇佣状况困难的行业和地区给予补贴。现行为期两年的非正规工作岗位雇佣期限将有可能延长到3至4年,还将扩大允许派遣的业务范围。

三、甘肃省应对金融危机的就业政策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失业预警、失业动态监测报告制度

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主要通过对重点监测企业和城镇中小企业行业用人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经济波动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状况的变化,并进行追踪监测,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变化趋势,以进一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预防和调控措施,并为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是我国《就业促进法》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通过掌握本地区不同时期社会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以及超过24个月未就业人员比例、失业人员增幅、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等相关数据,明确不同时期失业预警主要指标,界定失业预警安全与风险区,制定其失业预警操作规程和相关处置措施;在出现区域性突发事件影响就业局势时,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重就业严峻形势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把不利因素和影响减少到最低。

(二)出台积极政策,稳定企业就业

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就业局势。鼓励和引导职工与企业依法平等协商,采取多种措施共渡难关。一是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企业生产任务不足,可采取轮岗作业、待岗培训等方式,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作业班次。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以适当降低职工工资;特别困难的企业,也可以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待岗人员,经平等协商后可以按不低于最低工资的70%发放生活费。待经济效益好转后再及时恢复或提高工资标准。二是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后仍然需要裁员的,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用人单位一次性裁员40人以上的,应事先通知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一次性裁员20人以上,或虽然不足20人但占职工人数的10%以上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三是企业规模裁员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做好职工安置、社会保险接续、失业保险待遇享受、再就业培训等各项工作。

(三)加强政策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责任,加大对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迅速建立务实高效的协调促进工作机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各高校要顺应形势,紧盯市场、企业和社会需求,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齐心协力、千方百计的促进甘肃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要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力争招聘人数不低于去年。要鼓励和引导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聘用或吸纳高校毕业生。要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应征入伍报效国家。二要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各项政策具有可操作性,使高校毕业生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三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高等院校要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要加快实施毕业生见习计划,认真做好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四)拓展培训内容,实现就业、创业多元发展

劳动力技能总体水平偏低是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应抓住金融危机这一机遇,大范围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劳动力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尤为重要,既可以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技能培训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注重实践,能切实提高参训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所需经费由财政负责,个人无需承担费用,可由政府提供就业培训券。另外,还可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将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组织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劳动者在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能够使失业找工作者处于一个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同时,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从而更多吸纳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是创业的主力,建议相关优惠政策的重心应以他们为主,充分考虑到其群体特征和实际需要,尤其要在资金上提供支持。可考虑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担保基金,前者直接为创业者提供资金资助,后者为创业者申请贷款提供担保,以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机制和引导作用,实现就业、创业的多元发展。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失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

目前,甘肃省还没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政府要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就业网络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再就业培训制度、再就业服务制度建设,使失业人员有较为稳定的生活保障,并能提高其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其拥有再就业的机会。

促进再就业对于失业者的自救尤为重要,这是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各个产业中的广泛运用,结构性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职业培训和转业培训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主要措施。失业保险不能只满足于使失业者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还应当积极促进和帮助他们经过培训实现再就业。失业者只有实现了再就业,才能在社会上得到真正的“保险”。失业救济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暂时的手段,再就业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因此,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拿出部分用于失业者的再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而要想做好这个工作,用好、用活这部分资金,关键是加强再就业服务体系的联合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还在加深。从甘肃省来看,受金融危机时滞传导作用的影响,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在原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矛盾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稳定企业就业、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安置大学生就业的新问题。全省城乡就业新旧矛盾相互交替,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双重任务异常严峻。因此,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行之有效的促进就业的措施,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制定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才能将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昌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2).

[2]栾茂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3]刘燕斌,陈玉萍.应对金融危机各国促进就业新措施[J].职业,2009,(13).

[4]李德,郝秋华.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J].南方论刊,2009,(1).

[5]陈冠群.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6).

[6]中国劳动力市场.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EB/OL].www.lm.gov.cn/gb/employment/2009-07/03/content_310738.htm.2009-07-03.

[7]江苏劳动保障网.各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稳定本国就业[EB/OL].http://www.js.lss.gov.cn/xwzx/gwxx/200902/t20090202_26107.htm.2009-02-02.

篇10: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国际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必须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作 者:张海霞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英文刊名: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年,卷(期):200928(11)分类号:X959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自我调适

篇11: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锐减、失业加剧。作为一个出口依存度超过30%的发展中大国,出口受到外部需求急剧萎缩造成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就业本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当务之急。运用政府法制来促进就业,规范政府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与危机中的法制建设

国家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保障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国家通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减免税费等措施,积极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给予定额税收减免、发放优惠贷款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劳动法》对促进就业作了专章的规定。我国政府促进就业的基本规则有:1.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2.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3.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4.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的服务体系。

对于政府法制在危机中促进就业的作用有一种消极的看法,认为政府应当减少干预,多由市场本身来运做。但在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中,美国政府的做法正好相反。当时高达25%的失业率使劳动市场几近瘫痪,美国政府承认减少失业是政府的责任。罗斯福的“新政”采取了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措施,开启了政府调节劳动需求、促进就业的政策与立法。二战后,为应对战后失业率重新上升的局面,美国接连制定了《全面就业法案》(1945年颁布)和《就业法》(1946年通过)。

《全面就业法案》根据经济危机中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法制规定:所有能工作和寻找工作的美国公民,都有权利获得有用的、有报酬的和稳定的全日制就业。为保证实现这一目标,总统在每年开始时要向国会提交全国生产和就业预算。预算要说明在这一财政年度中预计的劳动力规模、与此相应的充分就业下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说明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预期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并计算出充分就业下国民生产总值和预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进而提出政府为弥补充分就业下国民生产总值与预期国民生产总值间“紧缩缺口”或者“扩展缺口”而应当采取的政策和立法。《就业法》进一步确定美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干预和调节的任务和目标,规定了联邦政府对社会就业水平承担责任,政府要力争实现最大就业。

不难看出,在危机中,政府法制对于就业必须实行更加强有力的干预。一方面要限制市 场萎缩对就业的危害,另一方面则是要采取“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措施”。美国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与立法缓解了失业的严重性,20世纪40年代后的失业率平均低于30年代及30年代之前。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也由此成为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

《就业促进法》规定政府促进就业的具体规则

1.建立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A、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就业歧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帮助。C、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依法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实现就业。

2.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

3.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

4.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A、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战略。B、企业应当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和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为劳动者建构终生培训的体系,即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C、要求每一级政府都要制定职业能力开发计划,使就业计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5.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其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由财政提供资费,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不得参与经营性的服务,更不得从中谋取利益。

6.建立公平就业制度。A、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B、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进城就业的农民等群体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C、制定具体规则保障公平就业,政府出台新的配套法规,如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岗位是不适合妇女的:水下作业、矿山、井下、高空等,其他行业就必须招收妇女。

7.建立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A、明确就业援助的对象和措施(包括家庭困难、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失去土地、年龄较大等,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的困难群体);B、对就业压力大的特定地区进行扶持(比如把老工业基地,已经资源枯竭的煤矿等);C、拓宽公 益性岗位范围,开发就业岗位(如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岗位,普通劳动者或者说技能不高的劳动者可以直接进入,开发这些岗位安排困难群体就业);D、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这实际上要求各级政府要保证所在城市或者地区的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就业)。

政府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具体措施是把全部就业优惠政策都能用在困难群体上:A、企业招收就业困难者可以享受减免税收的待遇、可以享受社保补贴,即企业应该交的税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定额给予减免,企业应该交的社保由政府交。B、就业困难者从事个体经营,国家就给予减免三年的税费,同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得到资金的帮助。C、通过当地社会公益岗位来解决,如劳动者在保安岗位上的工资由政府提供(岗位补贴),社保由政府接续,劳动者可以在这个岗位继续工作到退休。D、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就业,希望孩子就业,政府就为这个孩子提供

一、两年的时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免费培训,掌握了劳动技能后就业,解决其家庭就业问题。

政府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措施包括:A、找到接替的产业和接续产业,在发展替代和接续产业过程中国家给予扶持,包括对新的项目和新的产业给予相应的扶持。B、把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转移出来,政府为这部分转移的劳动者提供服务和帮助。C、鼓励劳动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利用当地的资源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比如在资源枯竭的矿山,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产业。政府提供培训等帮助。

8.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中小企业主要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企业,在服务业里面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载体。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包括:对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可以享受到税收减免的政策;对于中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比较多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解决资金困难;对于中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政策等。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鉴于“教育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2009年至2010年,国家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围绕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1.对困难企业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困难企业培训结束被培训职工取得职业培 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后,可获得当地财政部门按最高不超过培训费用50%的标准补贴资金。

2.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国家支持的铁路、交通、建设、电力及灾区建设等领域以及劳务输出的订单需求,组织相应的培训项目,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农民工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按规定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

3.对城镇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就业培训。重点开发面向城市社区就业的服务类技能培训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失业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其自主创业。开展培训所需的资金,按规定由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补贴。

4.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储备培训。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组织其参加6至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所需资金从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

在美国,把职业培训作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就业下降的手段归类为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全面就业和平衡增长法》规定:经济危机中失业的工人如果找不到由政府补贴的工作,可得到政府通过向雇主提供补贴来保持其就业,以使其劳动技能不至荒废。对经济困难的劳动者,当其为得到雇佣而接受培训时,公共部门向其提供暂时的工作岗位。对于缺少工作经历或没有稳定工作经历的非熟练工人,由政府提供津贴到公共部门或私营企业就业。对于就业特别困难的劳动者,政府作为最后的雇主,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在接受培训期间,这些劳动者至少能够得到最低工资。这种用工资代替福利救济的方式在有效地提高扶助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率。

法国政府在将失业保险金用于就业方面走得更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把失业救济转换为促进就业。对于因经济裁员失业而要求6个月内再就业者,可不领失业津贴,由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发给转业安置津贴,相当于原工资的80%。开始领取失业津贴而要求转岗培训失业者,经就业中心安排参加培训。从培训之日起领取的失业津贴水平保持不递减,最长培训期可延至3年。对已领取失业津贴达8个月的失业者可参加公约,与雇主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即被雇用。雇主从失业保险机构领取应付的失业津贴,用作支付部分工资,保证6个月内不解雇这名职工,最长优惠期为12个月。如失业者在领取失业津贴期间愿意接受一份比原工作待遇差的工作,同时继续寻找更合适的岗位,可继续领取失业津贴。但在这临时工作期间,每月工时不超过136小时,工资不超过原工资的70%,最长期限为18个月。

英国为鼓励失业者参加再就业培训,对参加培训者发放旅行补助和训练补贴;对于接受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按照资格等级增发失业救济金。新加坡、德国创造出了政府与培训机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职业培训的模式。如新加坡的“政府拨款、企业赞助”模式,德国“根据培训性质(转业、再就业、在职培训)分别负担”模式,以色列“由承办者主要负担”模式。在目前流行的职业培训“基金化”模式中,无论是新加坡的“新技能发展基金”、日本的“雇佣调整培训资助基金”,还是澳大利亚的“青年培训基金”也都分别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为进一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2.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经济或者金融危机中失业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失业,其主要表现就在于危机对失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群体与地区差异。从总体上看,危机过后失业率并未随着经济恢复而下降至危机前的水平;就微观而言,青年人的失业率会大大高于平均失业率,某些地区的失业率会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失业率。因此,对严重失业的群体和贫困地区采取特殊的就业扶助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例如,美国《地区再发展法》就是为重建长期持续性失业地区的经济,为严重失业者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推进公共工程法》采取了更为直接地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并且限定一年内完工的方式,以此提供直接的临时就业机会,缓和严重失业的情形。这与我国长期行之有效的以工代赈方式相近,即在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中,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

在经济发展缓慢或就业问题严峻时,通常会由国家出资兴建能够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的公用设施,为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长期失业者和青年失业者提供临时就业机会。这些公用设施包括大型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社区建设、清洁卫生和垦荒绿化等工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公共事业看作是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也都通过立法鼓励对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进行劳动密集型投资,以便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城乡建设、维护和发展社区公用设 施。《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建设内容也有具体要求。在当前的情形下,应当更为灵活与有效地扩展运用这一方式,如对于返乡的农民工以此进行重点扶助;在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中应有专款直接用于严重失业和贫困地区的劳动者实现就业;将返乡的农民工作为特定对象提供“以工代赈”式的就业机会。

运用税收政策来影响就业的方式通常为三:其一是用税收刺激经济,即规定将收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减免所得税,或从纳税中扣除投资额。其二是用加速折旧方式鼓励企业大量投资并较快收回投资后再投资,并以此减少纳税额。其三是减税、降低税率或提高起征点,通过增加企业储蓄来增加投资。税收政策对于促进就业有用但也有限,因为任何时候税收都不会减至为零。因此,相关手段的综合运用更为各国政府所青睐。如法国对企业雇用失业青年6-24个月的,予以补贴5000-7000法郎培训费用、并免收所雇雇员的社会保障资金;对企业雇用长期失业者和长期领取社会救助津贴的,免缴社会保障费,并补贴企业1万法郎:对企业雇用特困失业者1年以上的,按每人每年3.8万法郎和同等数量的社会保障资给予补贴;对企业雇用失业者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免缴所雇雇员50%的社会保障缴费;劳务派遣公司为特困失业者提供750个工时以上工作的,免缴社会保障费并提供一定数量的补贴。英国政府对企业雇用失业青年6个月以上、并给予培训的,提供每周40到75英镑的工资补贴和一次性的750英镑的培训补贴;对长期失业者获得固定就业岗位、且年薪不超过1500英镑的、以及创办小企业的,提供1年每周60英镑的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瑞典政府对企业雇用6名以上失业青年的,提供60%的工资补贴;对企业培训内部富余人员而不裁员的,提供每人每学时40克郎的培训补贴;对企业雇用失业者,填补因培训而出现空岗的,提供每小时75克郎的补贴。

日本设立多项特别奖金用于资助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如为了刺激失业严重地区的企业创造就业机会,设立“地区雇佣特别奖金”;对于因招聘新员工而缩短工时的企业设立了“促进企业雇佣特别奖金”;主要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改善就业环境特别奖金”等,这些奖金的金额和奖励率逐年提高,并按照创造就业机会的绩效分列不同等级。

另一方面,为促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法律规定,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期间,必须每隔2周或一定时段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汇报一次寻找工作的情况。对年轻的失业人员,则要求每两周必须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汇报一次。汇报内容包括寻找工作的经过及与公司面谈的情况。若逾期不汇报,劳动局则向其发送延误通知书,之后14天再发警告书;再过14天仍不汇报,则取消其领取失业金的资格。波兰的《就 业与失业法》也规定:失业人员应在指定的时间向地方劳动局汇报其寻找工作的情况,且每月至少一次,以证明其具有就业能力,并在获得就业或者培训机会后会随时就业。同时,各国失业保险支付期多缩短为90天到1年,按失业期限长短确定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标准。失业时间越短给付标准就越高。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大学生就业特殊政策

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10万,2007年-2008年约有250万人没找到工作,据此,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为860万人。

国务院要求: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1.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A、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力争招聘人数不低于去年。B、鼓励和引导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聘用或吸纳高校毕业生。C、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应征入伍报效国家。

2.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3.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A、高等院校要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B、加快实施毕业生见习计划,认真做好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C、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在这些措施中,强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尤为重要也尤为必要。这实际上是在更为有效地运用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措施”。政府部门经常性地长期劳动力需求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措施。在上世纪经济危机中,美国以国家预算来保证政府直接雇佣人员数量的增多,使政府部门及公共部门成为继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后的第四大就业部门。单就雇佣劳动力数量而论,美国联邦政府是全国最大的雇主。州政府雇员多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雇员又大大高于前两者雇员的总和。

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就业的既包括政府机构雇员,也包括公共教育雇员。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扩大基础教育设施,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应当成为我们的首选。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又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提高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师待遇、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职人员身份、增加教师队伍的人员数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策。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缩短劳动时间和灵活就业

在经济不景气中通过缩短劳动时间来缓解失业压力是一种分享就业机会的思路,也是为解决失业问题而普遍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缩短工时,非全日制工作,提前退休及提倡非正规就业(小时工、临时工、季节工、自由职业等)。“法国经济学家博士联合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研究报告认为,企业如能平均削减工时20%左右,即实行每周32小时工作制,那么仅法国就能创造150万个工作岗位,相应措施是国家减免10%的企业社会保障支出或部分税收,以弥补其经营缺额。”

加拿大已在部分地区将每周5日工作制再缩短1-2天,雇员工资收入的损失由政府按日工资60%支付。为样做的前提条件是劳资双方自愿,并且雇员必须接受再培训。企业为此进行的职业再培训也可获政府补贴。德国通过减少工作时间、设置部分时间工作岗位、劳动就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及减少对企业在用工方面的限制(如最低工资限制、最低工时限制和解聘职工的限制)等措施来实现劳动就业市场的“弹性化”。并且通过减少雇员工时20%而工资仅减少10%的所谓“工作分享”模式使就业总量增加。政府为此给企业适当补贴。丹麦实行“替换工作计划”,即允许职工休假一年,去享受家庭生活或进修学习,一年到期后再回到原岗位。在此期间则由长期失业者代替工作,使其得到一个工作机会。此计划已使近10万人受惠。因休假失去工资收入的职工,如进修学习,每月可获435美元的补贴(失业津贴的最高额度);如照顾家庭或去度假,则获得上述补贴金额的70%。瑞典实行逐步提前退休的“在职养老金制度”。瑞典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为了使职工能逐步提前退休让出工作岗位,60岁以后逐年减少工作量和工资,同时提前享用养老金递补差额。养老金递补额逐年增加,直到65岁完全没有工资收入时,再发放全额养老金。

意大利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工作时间要与集体合同所规定的原则保持一致。因此,虽然法定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但几乎所有行业的集体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都低于40小时。政府还对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按照实际工作时数多少给予鼓励,在经济萎缩地区,鼓励部分工人提前退休以便招聘年轻人。

上一篇:结对认亲活动总结下一篇:俄语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