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2024-07-17

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共11篇)

篇1: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案例一:2008年11月2日上午,xx乡李店村间歇性精神病人陈某,因怀疑自己没有得到低保户指标是村支书何某故意刁难,而去村支书家中理论,进而发生争执,最后将何某殴打并将其面部抓伤。

案例二:2008年11月4日上午,xx乡杨寨村何偃湾村民付某因臆想邻居何某一家要害自己,在上学路上将何某5岁的儿子骗到偏远地方,进而将其杀害。

据专家研究,绝大多数精神病与遗传有关,外界刺激只是诱发精神病的一个因素,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在精神病的药物治疗方面,目前世界上没有特效药,所有的各种药物只能控制病情,不能根治。精神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自虐和暴力倾向,人称“武疯子”。发病时,他们带有极强的暴力性,突如其来的伤害让周围的人来不及躲避,而且事态难于控制,往往造成不可想象的惨案,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在农村,因经济原因和管理不到位,造成精神病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现象层出不穷,且呈上升的趋势,现已发展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强制精神疾病治疗制度,也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量的精神病患者只能依赖自我或家庭的力量进行治疗、康复,事实上,家庭人力和财力的不足使这种治疗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同时,由于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特别是财政资金的供给不足,强制医疗取决于公安机关经济状况和政府的管理力度,而且并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最终导致这种监管措施成了一纸空文,很难实施。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加强管理很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首先,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应切实承担其监护责任,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民法通则》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当然,法律对精神病也不是放任不管,该条还规定,“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但是在农村大多数精神病家人务工在外,留在家中都是老人和小孩,监护一说如同虚设。还有的精神病是家族病,家庭中多数人均是精神病,由个别监护人去监护多数精神病人也很难操作。并且立法上并未具体规定监护人如何监护,也没有明确规定如果监护不到位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些都需要立法的完善。家庭监护是第一监护,要切实履行职责,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其次,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切实负起责任。一是政府应保证工作经费,将管理精神病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明确精神病人救治经费支付渠道和结付方式,完善救治经费保障机制,让有管理权的单位大胆的负起责任来,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加大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民政部门要与定点医院的协作,及时送治重症病人。三是逐步免费为精神病人提供基本的治疗药品,待经济条件发达时,应免费收治无监护人的流浪精神病人。四是尽快完善精神病人医疗保障机制,将精神病纳入城乡合作医疗保险的病种,并可在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上给予一定倾斜。五是国家应建立社会救助中心,统一开展弱势群体救助、救济工作,集中代养病情相对稳定的无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

第三,公安机关对辖区精神病人登记造册,行使对监护人的监督责任。公安机关应联合村级组织对辖区内精神病人的基本信息及发病情况详细掌握,并登记造册,定期对其监护人举办学习培训班,开展精神病人监护知识学习。无论哪那个环节都应该依法办事,不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监护和看管责任的部门和人员,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法律责任决不能成为一纸空文。

篇2: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据中国有关权威部门的保守估计:中国的精神病的患病率大概是千分之十三点四七,中国的精神病患者已达到1600余万人,其中有160余 万对社会治安构成危害。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人最易患的疾病之一。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治疗。我院是民政局所属精神病专科医院,从建 院起,就一直承担着收治常武地区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的日益便利,人口流动性的增大,流浪精神病人呈现显著增长的趋 势,自2004年至今4年时间,我院共收治734例救助病人,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对遇到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现探讨如下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目前主流流浪精神病人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针对救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对我市流浪精神病人管理体系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社会转型期内,各种社会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一些人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产生较为强烈的失落感和心理不平衡,心理疾患比任何时期都更容易发生。据统计,我国精神病患者达1600万之多,仅我县83万人口中,就有近4000名精神病患者。有的精神病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公路中间乱跑,阻碍交通;有的骂 人打人,甚

至残害邻里和亲人,一个社区、一个村如果有一个精神病人,尤其是重性精神病人,整个社区和村子的群众都会为之恐惧。

一、精神病人管控存在的问题

精神病患者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对他们的治疗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其他公民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精神病人的治疗、日常管控主要以家庭为主,而这种管理却存在许多问题。

1.1 精神病人接受治疗情况差。

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人口流动性的增大,流浪精神病人也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我院04年收治流浪精神病人128例,05年收治142例,06年收治202例,07年收治262例,上涨比例依次为10.9%、42%、29%。虽然经过数次调整,目前收容病区床位已增至93张,但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病人的需要,目前病房收治病人达116位。精神病人的治疗费用根据不同病情,每人每月在1000-3000元,无监护人和优抚对象精神病人所需的基本治疗,费用由县民政局 和镇街政府解决。对于“武疯子”,因其监护人不愿管理,在病情较重时,由于其社会危害性大,便由镇街政府出面处置,其治疗费用基本也由镇街财政解决。对于 镇街财政来说,这笔资金负担起来十分困难。有监护人的精神病人,由于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差,难以保证病人能得到长期正规的治疗,难以保证治疗效果,多数只 能找点土方来用,或断断续续在医院买些药,民政、残联方面也没有单独的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政策。

1.2 监护人监护责任落实差。

虽然法律在精神病人的监护上对家庭成员、村(居)委会、地方政府都做了一些规定,但因精神病人发病时间长、治疗费用高、难以控制其 行为等原因,加上多数家庭早已因此陷入贫困,无力监管,大多数监护人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基本上没有进行有效监护。村(居)委会的收入来源少,没有必要的设 施和资金,也难以落实对无监护人精神病人的监护。地方政府没有专项资金,也难以落实监护责任,只在“武疯子”肇事时才采取一些强制控制、治疗措施。

1.3 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涉及精神病人管理的牵头协调、经费渠道、救助机制、治疗管控、医疗保险、应急处置等问题,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一些规定,但是操作性不 强。如定点医疗、强制收治、监护责任等没有有力措施来保证落实,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人员,没有保障经费,没有纳入医疗保险病种等。一些精神病人经过 医院治疗后,自知力恢复,可以出院,却找不到接纳的地方。

1.4 流浪精神病人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人难以控制自身行为,经常脱离掌控,经常有精神病人到处流浪,为了不影响城市文明形象和市容市貌,一些地方将本城的流浪精神病人收集装车,转移到相邻省市区。1.5流出通道不畅,病人积压。

疏通流出通道是搞好流浪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必须要有准确的家庭、社会资料作保障,现有的问题是:(1)伴有聋哑、重度智能低下的精神病人根本无法说出家庭地址,只能在医院滞留下来,目前尚无有效的分流通道。(2)一部分病人经过治疗,病情缓解,能够搞清家庭地址,与家庭和当地政府联系后,对方却一直不愿来接,甚至拒接。(3)找到家庭住址需要护送返乡的病人,救助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首先必须与病人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取得联系,确认人员信息,对方同意接收该病人,才能根据苏福民[2005]56号文件规定,将其移送至跨省救助站(苏州)转送返乡,这样就造成了病人来不及转送。由于出口不畅,使滞留的病人逐渐增加,最后必然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

1.6 救治对象概念不清,家属监护不力。

流 浪街头的精神病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着的精神病人;另一类是有着的精神病人。公安等机关发现流浪街头的精神病人护送到救助站,由救助站进行甄别、鉴定,对有着的精神病人通知其家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监护、治疗,家属、单位拒绝接回的通知流出地的民政部门接回;对无着的精神病人,再送我院收治。

常 州目前有六十六个派出所,有的派出所只要一碰到流浪人员,不管是否有精神病,或不管是否能找到家属,不经过梳理就直接送来我院,还有的派出所将一些刑事犯 罪分子和一些民事诉讼人员也送来我院,给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个别本地病人有家属,但家

属对病人基本不承担监护责任,致使病人屡次被送入我院,这无 形中增加了工作量。

1.7 治愈病人何去何从,缺乏相应的法规指引。

经 过治疗,一部分自知力恢复、临床全愈的救助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滞留我院,无法流出。我们能否让病人自主出院?目前尚无可依据的法规指引。还有一部分病人,虽然已达临床全愈,但精神病有其特殊性,有些病人需要长期服药,或残留一些如失眠、寡语、懒散等不影响其他人的症状,这些病人回归社会是最好的办法,有利 于社会功能的康复,对于流浪的无着的这部分病人,本该移送相关福利机构或敬老院,但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不理解或恐惧,其他福利机构都拒绝接收此类病人,或即 使暂时接收了,一旦发现其稍有睡眠差或异常举动不问原因就又立即返送回院,造成康复期病人长期积压在治疗病房内。针对这种情况,是否有更科学合理的解决办 法? 1.8 病人来源复杂,诊治困难。

流 浪精神病人最明显的特点是病史不明,对病情一无所知,没有主诉,根本不配合检查,这些对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其次,病人来源复杂,不同地方的病人口音 不同,文化存在差异,交流较为困难。第三,这类病人入院前流浪背景不清楚,有无犯罪前科或其他特殊背景都无从知晓。第四,流浪精神病人没有监护人,一些告 之

签字制度无法落实,有时会影响治疗,还有的病人躯体情况复杂,需要仔细检查、甄别等。

1.9 救治资金不足,难以保障。

首先,流浪精神病人大多无法提供病史,缺乏用药记录,为了控制精神症状,常使用一些价格相对较高的、不良反应小、较为安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第二,流浪精神病人伴有躯体疾病的比例较高,本文资料显示占34%,在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必须治疗伴发的躯体疾病;第三,近年我院在收治流浪精神病人工作中,曾收到伴有艾滋病、梅毒、肺结核、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故为 了保障医护人员及其他病人的健康安全,以防交叉感染,同时为病人负责,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另外,每个病人收治后,都要提供衣服、日用品、伙食等 服务,这些大大增加了医院的开支,加上目前物价飞涨,每人每月560元的补助只是杯水车薪。

二、精神病人管控措施

精神病人问题已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救治不及时或看管不严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精神病人特别是重性精神病人的救治和监管仅靠亲属 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将这一群体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投入的范围,从政策上、经济资助上提高家庭监护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2.1增开病区,政策向收容病区倾斜。

我院即将进行整体迁建工作,在新建的院址内,将加大精神科的设施设施投入,增开精神科病区,特别是收容病区,按目前的收容病人增长趋势,再过5年,积压在病房内的流浪精神病人将会突破200人,这就需要设置4-5个病房,为便于管理,最好专门规划一幢收容楼。同时,按我院“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宗旨,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加大对收容病区的投入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在政策上也要向收容病房倾斜。2.2协调各部门关系,尽量分流流浪精神病人

在收治无主精神病人期间,我院向司法局提供收治病人基本特征,由司法局向社会进行公示,在公示期满后,精神病医院开始全面康复治疗。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待病人病情稳定,能够查清住址,接送回原籍。无法查清的,报请主管机关同意后,可以送到福利机构或当地敬老院按“三无”对象进行安置,同时为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2.3与各派出所、地方民政部门增加沟通

常州辖区内共有66个 派出所,各派出所对流浪对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多同他们沟通,明确我们收治的对象,救助的范围及程序,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那些不履行 监护责任的家属,我们要和当地民政部门联系,让他们督促家属加强对病人的监

管,必要时我们也会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舆论的力量加以约束。

2.4完善告知制度,同救助站加强联系

流浪流精神病人虽无监护人,但并不是说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处置可以随心所欲,病人虽在医院,但还属于救助对象,因此一些特殊检查、治疗、用药等要及时与救助站沟通联系,取得其认可和配合,尤其是合并一些躯体疾病需要其他内外科治疗时,更应与救助站联系。2.5加大救治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资金及时到位

病 人的飞速增多及物价的上涨等各种原因导致救治经费严重欠缺,而目前采用的办法是年终按每月核定一个基数统一下拨救治经费,这种方式制约了我院工作人员工作 的积极性,救治的越多,经费开支越大,经费更加入不敷出。对于外地涌入的精神病人的救助救治,国家没有专项拨款,救治费用无法落实。因此,应将救治流浪无 主的精神病人的经费纳入救助的总盘子,政府财政也应给予大力支持。救治费用应采用实报实销的办法,这样才更有利于救治工作的开展。

总之,通过我院多年收治流浪精神病人的实践,我们觉得流浪精神病人缺乏有效监护,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对城市市容及社会治安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对这些病人加 强管理对维护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精神病人伤人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建议将这些

病人纳入社区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络中,实行属地管理,在住院费 用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以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作为医院方面,我们也不能仅满足于控制急性期病情,病情稍有好转,找到家属后,应尽量说服家属不 要急于带回,而应达到一定的疗程,这样才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要重视对病人的心理疏导,增强其应对各种不良刺激的能力,对家属做好出院宣教工作,指导他们 正确照料病人。

三、农村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农村精神病人群体不断扩大,一些病人散落在社会,成为极大的治安隐患。据了解,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因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极易造成无辜者群死群伤,从而引发信访诉求问题。而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而受农村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这些精神病人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救治和管理。

一、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是乡村管治能力的缺失。农村精神病人肇事惹祸后,乡村虽将其列入精神病管控人员进行监管,但精神病人发病有突发和不可预见性,乡镇往往只是提供信息,肇事 后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能督促其亲属加强监管,督促村委会加强防范宣传。其亲属出于多种情

况考虑,对其治疗不彻底和不负担,无力采取更安全有效的防范措 施。

二 是医疗等救助机制的缺失。一般精神病人发病后,乡镇卫生部门没有有效的便宜药物对其治疗,间接造成精神病人病情加重。一旦肇事惹祸,造成严重后果,公安部 门才会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鉴定。如果确定当事人在肇事惹祸期间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将不负刑事责任并被遣送回家,形成精神病人肇事“事前没人 管,事后也没人管”的局面。一些农村家庭为不让精神病人危害社会,往往简单地把他们关在家中不让外出,有的甚至将手脚锁住。这些病人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成为当前农村最困难的群体之一。乡村两级对这些人的帮扶也有心无力,除了给符合条件的精神病人办理低保外,由于没有其他的救治经费,只能逢年过节象征性地 送去一些慰问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家庭贫困现状。

三是大部分精神病人得不到有效救治。据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参合农民患精神病在省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补偿标准为减300元后按63%计算;门诊费用可全年累积起来报销,但封顶线为2000元。而一个精神病人每月的治疗费用在2000元 左右,长期住院治疗费用很高,一般农村家庭就很难承受,部分病人往往在病情得到控制、有所好转时,就拿药转到家中服药治疗,由于许多时候服药不及时、护理 不到位,造成病人病情反复。无钱住院治疗的病

人往往被亲属用铁链、铁锁、铁门像宠物一样囚禁在家中。一旦看管不严,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四 是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存在没人管、不愿管和没钱管“三难”问题。对那些家庭无监护能力和流落社会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单位、村委会和家庭都怕 惹麻烦,怕出力不讨好,反而招来事端。而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需要钱,有钱人不愿出,困难人家又出不起,村委会和基层政府又负担不了,相关职能部门 又无此项开支,最后导致收治管控精神病人工作难以开展。

1、完善工作机制。要完善定期排查机制,确保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控制;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把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 设立财政专帐,专款专用;要完善责任倒查机制,对摸排不细,工作失职,管控不力导致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造成严重危害的,实行责任倒查。

2、强化监督管理。对病情轻微的病人,可采取由监护人(单指家人)出一部分、国家帮扶一部分的两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对他们进行医学治疗,让其逐步康复;对高 危精神病人,可采取由县一级政府牵头组织,对他们进行医学及病情级别鉴定,由政府和个人双方共同筹集资金,选择合适的地方,安排适量的人员,实行集中强制 治疗和监控。对康复的精神病患者建立跟踪监护档案,定期组织复查,减少精神病复发引发的社会危害。

篇3: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精神卫生法的立法目的, 是保护病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大宪章, 是人权法。台湾精神卫生法第一条规定了立法目的是为了预防及治疗精神疾病, 保障病人权益, 支持并协助病人于社区生活。该法在第三章“病人之保护及权益保障”专门规定了病人 (患有精神疾病之人) 的权利及对其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规定需要体现在具体制度安排和规定中, 为此该法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以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

对病人享有的权利的规定

1.对其人格不得歧视

平等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精神病人作为弱势群体, 其人格权、人性尊严更应当有法律的特别保障。台湾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对病情稳定者不得以曾经罹患精神疾病为由, 拒绝其就学、应考、雇佣或其他不公平的对待。对精神病人人格权的歧视最常表现在就业上, 对此, 申请人可以根据“就业服务法”、“劳动基准法”等法律向“劳工委员会”投诉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2.隐私权不受侵犯

在欧美各国, 隐私权虽然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但是并未为宪法所明确规定。在美国, 最高法院曾经通过判决的形式, 从公民的住宅权不受侵犯中引申出为宪法尚未规定的隐私权这一基本权利。台湾精神卫生法第24条规定:未经病人同意不得对病人进行录音、录像或摄影, 并不得报导其姓名或住所, 严重病人需征得保护人的同意;精神医疗机构着眼于保障病人安全时, 可以在得到其同意的情况下在治疗机构安装监看设备。此时, 对病人隐私权的限制必须受限于比例原则, 这表现在:一是必须着眼于病人安全的考虑, 也就是说是针对有伤害他人或自己倾向的病人;二是必须对病人隐私权的侵害最小, 如安装监看设备的场所, 不得将录音录像用于治疗、安全等其他目的。

3.会客权不受侵犯

台湾精神卫生法第25条规定:会客权的主体为病人本人而非其他人, 精神医疗机构非因病人病情或医疗需要, 不得予以限制, 严重精神病人的保护人更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病人的会客权。该条虽然对病人会客权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但是也对医疗机构限制病人会客权作出了限制:根据病人病情或医疗的需要, 即在通常情况下, 医疗机构应当尊重病人的会客权, 并为病人会客提供一定的便利, 在病人会客过程中不得无故打断、限制。但是笔者认为, 这条规定对会客权限制的条款过于宽泛, 不明确, 实际上医疗机构可在任何情况下剥夺病人的医疗权。

4.申诉权

病人或严重病人的保护人认为,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侵害病人权益的, 可以以书面形式向精神照顾机构所在地的市县主管机关申诉。该主管机关应就其内容加以调查、处理, 并将办理情形通知申诉人。该条将申诉的形式规定为书面形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申诉权。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严重病人, 其会客、通讯、人身自由等都可能受到医疗机构的限制, 书面形式的申诉将给这些病人造成一定的困难, 甚至完全无法行使申诉权。当然病人或保护人还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以保护自己的权利。

5.严重病人享受免费强制住院 (社区) 治疗的权利

台湾精神卫生法26条规定:严重病人接受强制住院治疗的费用, 由主管机关负担;接受强制社区治疗的费用, 原则上由全民健康保险给付;在保险范围之外的, 由主管机关负担。

对严重病人的保护人的规定

为了协助严重病人就医、照顾其生活等, 湾精神卫生法制定了严重病人的保护人制度。该法第3条规定, 严重病人是指呈现出与现实脱节之怪异思想及奇特行为, 致其不能处理自己事务, 经专科医师诊断认定者。该条对严重病人的认定采用的是医学标准。经诊断或鉴定为严重病人的, 应当设置保护人一人。选定保护人应当着眼于严重病人的利益, 可以从监护人、法定代理人、配偶、父母、家属中选定。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病人涉讼, 其利益相反, 或有其他情形认定其执行保护职务有偏颇者;受停止全部或一部亲权宣告, 或经由亲属会议撤退其监护人资格者;体力或能力不不足以执行保护职务等人, 不能成为严重病人的保护人。

保护人的产生可由亲属之间互推产生, 也可由地方主管机关依申请或依职权另行选定。严重病人无保护人时, 医疗机构应当在诊断或鉴定后, 将其就医及陪同人员之相关资料, 通知其户籍所在地主管机关选定保护人。地方主管机关在接到医疗机构通知无法产生保护人时, 可邀请病人的监护人、法定代理人、配偶、父母、家属等会商选定。

严重病人保护人产生后, 应当填写自愿充任保护人同意书递交医疗机构, 后者于7日内通报严重病人户籍所在地主管机关。

保护人在履行职责时, 应当本着有利于严重病人利益的原则。该法第29条规定, 严重病人情况危急, 非立即给予保护或送医, 其生命或身体有立即之危险或有危险之虞的, 保护人应当予以紧急处置。紧急处置也应当符合比例原则, 即着眼于保护病人或他人安全, 采取的措施对病人权利限制最小。如果病人经专科医师诊断, 有全日住院治疗之必要, 其保护人应协助严重病人, 前往精神医疗机构办理住院。

对病人实施强制住院治疗、社区治疗许可的规定

强制住院治疗、社区治疗等治疗措施, 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人身自由, 因此需要法律的特别规制。台湾地区于1990年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第21条第2项规定:严重病人不接受全日住院治疗时, 应当由两位以上专科医师鉴定, 经书面证明有全日治疗之必要者, 应强制其住院。只需两位专科医师的书面证明, 就可判断精神障碍病人是否应接受强制就医, 这项规定忽略了病人拒绝就医, 所以为学者诟病。 (唐宜祯、吴慧菁、陈心怡、张莉馨《省思严重精神疾患强制治疗概念》, (台湾) 身心障碍研究, 2011年第1期)

根据对强制就医的批评及保护人权的呼声, 台湾在2007年对精神卫生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第15条规定:精神疾病强制住院、强制社区治疗有关事项, 由“中央主管机关”精神疾病强制鉴定、强制社区治疗审查会进行审查。审查会的成员包括专科医师、护理师、职能治疗室、心理师、社会工作师、病人权益促进团体代表、法律专家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士。由此规定可了解到, 由审查会介入强制住院或强制社会治疗的需求评估, 不但将专科医师权利限缩, 最终决定病人强制住院或社区治疗的单位并非医疗体系而已, 其他专业人士对病人治疗的观点也开始受到注意和重视。审查会召开审查会议时, 可通知审查案件之当事人或利害关系到场说明, 或主动派员访查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

审查会具有一定的中立性, 由其决定对患者是否实施强制治疗, 对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

另外, 台湾精神卫生法第42条、45条将强制住院治疗、社区治疗的期限限定为6个月, 但经两位以上主管机关指定的专科医师鉴定, 认为有延长之必要的, 经审查会许可, 可以延长, 每次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

对权利救济的规定

权利必须得到救济。“救济先于权利”、“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对病人权利的规定在于为其提供完善的救济体系。为了保障病人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台湾精神卫生法对强制住院、社区治疗的条件、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 只有在符合条件时才能对病人实施具有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住院方式。基于此, 该法第42条第3项规定:对于紧急安置或强制住院的严重病人或其保护人, 可以向法院申请裁定停止紧急安置或强制住院。对法院裁定不服的, 在裁定送达后十日内提起抗告。这条规定给予限于危急中的病人及其保护人以诉权, 保护病人的人身自由不受医疗机构的限制。

病人权益促进相关公益团体, 可以对强制治疗、紧急安置、社区治疗进行个案监督和检查, 发现不妥时, 应当立即通知各主管机关采取改善措施, 还可对强制住院治疗、紧急安置向法院申请停止紧急安置或强制住院。

现行法律在为病人提供救济的同时, 也授权社会组织对医疗机构的强制治疗行为进行监督, 为病人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权利救济体系。

篇4:浅析我国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制度

关键词:强制医疗;程序;刑事责任能力

一、强制医疗制度概述

强制医疗作为一种刑事实体措施,是指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针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使用的,旨在消除其危险性、帮助其恢复健康的强制隔离和医疗的措施。强制医疗具有以下特征:

(1)适用对象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规定,普通刑事犯罪人并不是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才是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正常的人因其具备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具有刑罚的可归责性,可以适用刑法及其它刑事法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2)目的在于消除精神病人的人身危险性和保障社会安全。强制医疗一方面通过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避免其在缺乏控制和辨认能力的情况下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保障社会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在精神病医疗机构进行专门性的治疗,促使精神障碍患者逐步恢复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从而消除其人身危险性,重新回归社会。

二、我国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1)适用条件仍不明确。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强制医疗的适用人员是须经法定的鉴定程序的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但是其中又规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若提出异议的话,可以依法重新申请鉴定或补充鉴定,那么就会产生不止一份的鉴定结论,若结论不同该如何处理?再者“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又该如何断定,对责任能力的鉴定是由以上述鉴定机构做出鉴定,还是由其他鉴定机构鉴定或者由审判法院认定。《刑事诉讼法》第284 条的规定意味着可以采用对责任能力的鉴定来评判是否需要强制医疗,这就不够严谨,在实践中容易致使精神病人员权利的受损。

(2)适用程序不够具体。就审理程序而言,《刑事诉讼法》中只有参与主体和审理期限的相关规定,对法定代理人和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并未予以明确。出庭的人员有哪些?谁来承担医疗的证明责任?采用何种强制医疗的手段?如何判断被医疗人员的精神状况和社会危险性?在解除程序中,医疗机构对被医疗的精神病人进行“定期”诊断,该怎么具体操作?《刑事诉讼法》规定医疗机构和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参加解除程序,那么检察机关的角色如何定位?法院是以开庭的方式还是以书面审查的方式处理强制医疗的解除问题? 强制医疗的解除条件中“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与“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该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那么强制医疗的解除是否还需要实施强制医疗条件中的“发生精神病”这一要件已经不存在呢?

(3)精神病人费用承担不明确。第一,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总体数量上是不足的,在地域间分布也是不均的。第二,精神病人的治疗及其后续的康复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的人员,但是我国这方面的人员却稀少。第三,医疗条件匮乏、医疗设备缺少、医疗环境恶劣,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对精神病人的强制治疗难度很大。由于精神病人在治疗中需要长期性,医疗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和反复性,需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撑,这笔昂贵的费用由谁来承担,在相关规定中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使得对精神病人的强制治疗往往会搁浅。

三、我国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

(1)细化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应采用不同的程序来解决适用条件中责任能力的确定与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鉴定人员只能对责任能力的生物性要素进行鉴定,法官根据案件情况判断其责任能力大小,解决鉴定结论冲突的问题。只有法官认定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后,才能启动强制医疗的程序,在审理程序中,由检察院聘请鉴定人员或专业医务人员对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进行评估,认定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具体操作中,应当聘请两名鉴定人员或医师进行,在两名鉴定人员或医师意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才可决定实施强制医疗。

(2)细化程序规则。在强制医疗的审理程序中,被告人或被申请人应出席法庭以核实案件情况,除非有正当的理由才可以不出庭;鉴定人员也应当出庭说明问题,否则其鉴定意见将不被采纳;强制医疗的证明责任由检察院来承担,证明标准达到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法院根据精神病人的具体情况适用不同的强制医疗措施。在强制医疗的解除程序中,应明确解除的条件是行为人因发生精神病而引发的人身危险性已不存在,强制医疗机构应每隔半年对被强制医疗人的精神状况和人身危险性进行评估。强制医疗机构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的,应将相关报告同时送达法院、检察院、被强制医疗人及其近亲属。解除强制医疗应以听证的方式进行,强制医疗机构、被强制医疗人及其近亲属、律师、检察官都应当出席。强制医疗措施解除后,可附加一定的观察期限,由负责社区矫正的机构对被解除强制医疗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跟踪考察和考核。

(3)规范对强制医疗的经费投入。首先,是强制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增加,政府加大对强制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的医务人员,在地级以上城市确保强制医疗机构和适当规模医疗人员的存在。其次是逐渐的增加对强制医疗领域的资金投入,并在空间和地域上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和人員,让精神病人的医疗能够切实的进行。国家是我们每个人权益的保护者,在强制医疗中应当承担较大比例的医疗费用,精神病人家属承担一部分,若家属确实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则由政府承担。最后,可以广泛吸纳金融保险机构和社会民间资金的进入,多元化的解决强制医疗的资金困境。

参考文献:

[1]王伟.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医疗制度研究[J].法律与医学,2003(3)

[2]曾绪承.司法精神病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马钰承.立法规范“被精神病”掌声背后尚存隐忧[J].法制与社会,2011(9)

作者简介:

篇5:易肇事精神病人管控方案)

服务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有效预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精神病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动态服务与管理,保障其合法权益,有效预防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的工作目标。现就加强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运用多种工作措施,扎实做好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排查、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属地管理、底数摸清、项目带动、救助到位、管理得当,处置有力、依法管理”的原则,做到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有人管、不脱管、不失控、管得住、管的好”。

二、工作目标和项目要求

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协作联动机制,形成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预防为主、收治为先、及时处置、后续照管”的服务管理工作格局,实现“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行动态管理,保障其合法权益,有效预防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的项目工作目标,提升我区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水平。

三、组织领导

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镇综治办、残联、民政、卫生、派出所,各村、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成立凉伞镇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明确部门分工,整合部门资源,协调部门行动,加强督查督办,会聚工作合力,形成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协作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民政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四、部门职责

(一)镇综治办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排查、救助、管理等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对各、各部门以及有关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

(二)镇残联负责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向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基本药品费用补贴;承担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三)镇民政所对“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和抚养人)对象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施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无监护人、近亲属或户籍地在县外的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予以救助并护送回原籍;从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中为贫困精神病患者代缴其个人应负担的参合、参保资金。

(四)镇卫生院负责建立健全三级预防网络,逐步与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相衔接;负责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入院治疗期间的管理;组织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调查和信息收集,建立监测、诊断、风险等级评估、定点强制治疗“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做好重点人群心理干预。

(五)凉伞派出所建立定期排查收治机制,及时摸清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包括曾经和潜在)底数并录入《全国重性精神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方案。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处置工作;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依法委托相关机构做好司法鉴定,并送定点医院强制治疗;负责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出院交接接回后的就地管理;配合镇民政开展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并负责查找患者原籍。

(六)各村、各单位按照全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要求,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做好本辖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村、各单位,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以加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为基础,摸清底数;以建立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与监管的社会联动机制为根本,实施综合治理;以提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与医疗为手段,改善和稳定患者病情;以全面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监管重点,强化管理工作;以增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处置工作为保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切实履责,加强配合。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责任分工,负责本辖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工作。

(三)依法操作,共享信息。各部门在实施服务管理工作中要严格依法办事,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切实保护精神疾病患者个人隐私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在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发现、评估、服务、管理、信息报告等环节加强信息互通,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凉伞镇人民政府

篇6: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为进一步强化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消除精神病人对社会的危害,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根据市、区综治办的要求,九里街道在全处范围内开展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摸底管控工作,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

一、调查摸排、分级管理。

12月下旬,街道综治办、派出所对所属辖区内的精神病患者展开全面性的调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层层落实管控,实行责任人、监护人双项责任制。办事处、村(社区)委会、责任区民警是主要责任人,精神病患者的近亲属是主要监护人,落实监护人的看管责任;对没有监护人或近亲属的,所在单位、社区、村委会要相应履行监护职责;对生活无着落,流浪街头的精神病患者要积极护送到民政部门并妥善救助。平时密切关注一般性精神病人的动态,落实药物治疗、心里疏导、生活安定措施,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二、及时监控,迅速处理。

街道制定了防控工作预案,在遇突发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时及时出警并控制局面。今年以来,街道加大了对间歇性精神病人的管控力度,对辖区内精神病患者逐一落实监控责任、稳控责任,对病人实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其病情加重,立即上报,迅速处置,确保其发病前得到有效监护和及时治疗,避免了患者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

三、及时汇报,社会联动。

各村(社区)对摸排调查出的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重点管控人员,做到及时向办事处汇报,一方面联系患者所在社区工作人员,稳定患者情绪,另一方面协调民政部门实施医疗救助,如美尔社区蒲某一人生活,性格孤僻且经常在社区广场转悠,对社区内幼儿园师生人身安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龟山派出所协同办事处、美尔社区和二处落实管控措施,商讨解决办法,将其送往医院治疗,以确保社区居民、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积极动员,根除隐患。

为从根源上消除隐患,龟山派出所民警会同办事处和患者所在社区干部,主动联系患者监护人认真协商,动员监护人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治疗,监护任家庭确有困难的由街道筹集医疗费用,由警方护送患者前往精神病院医治或由其监护人带离本地回老家保守治疗。目前,辖区内蒲某、程某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已在医院接受治疗,郜某回山东老家进行治疗,情绪稳定。

篇7: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巡田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巡田乡迅速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管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各相关部门:

6月11日下午5时57分,隆回县县城发生一起精神病人持刀伤及14人的事件。为进一步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管控,有效预防和减少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各类案(事)件的发生,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新综治办[2011]9号《关于转发《关于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管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巡田乡迅速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立即展开排查管控工作,组织落实。

二0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主题词:精神病人 排查管控 方案 抄 送:县综治办 抄 发:各村民委会、各相关部门 巡田乡党政办公室 2011年06月30日印发 《巡田乡迅速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

管控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综合运用多种工作措施,扎实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工作,切实摸清底数,掌握现实情况,为加强救治服务、落实管理措施、有效预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有力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精神病人合法权益打下工作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摸清底数。以村、组为单位,对精神疾患人员进行普遍调查,做到逐人见面、逐人筛查,摸清底数。

(二)采集信息。全面采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详细信息和资料,上报乡派出所。派出所要根据排查结果,建立全乡重点精神病人信息档案。

(三)病情评估。切实掌握辖区内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现实情况,开展危险性评估,逐人制定救治、服务、管理措施,落实看护人员和责任。

三、组织领导

乡政府成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行动领导小组,由武装政法委员肖能强任组长,派出所所长杨友华任副组长,乡财政所、安监站、综治办、民政办等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统一协调指挥,监督、指导各项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乡综治办,各相关部门确定专人参加,强化检查指导,严格信息、数据保密制度,归口报送统计报表材料。确保整个排查行动有人抓、有人管,责任落实,措施到位。

四、职责分工

乡综治办:负责组织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和村重视、支持排查行动,落实排查管控工作措施,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收集本辖区各参与单位的相关数据和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县综治办。

乡派出所:负责排查、收集、梳理本辖区精神病患者的相关信息,逐一列出名单。并据排查结果会同乡综治、民政等部门和各村对排查出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制定相应管控方案,落实管控责任。

乡民政办:负责收集、疏理所管理的精神疾病患者相关信息,逐一列出名单;对排查发现的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信息,及时通报公安部门、卫生机构;掌握需予以救助的贫困精神病人数量,对需要救治的人员及时进行救治。

乡财政所:负责按照镇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领导小组的要求全力做好此次排查行动的经费保障工作,确保经费落实到位,保障排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排查范围

(一)全面调查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人员以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的精神疾患人员。

(二)重点排查曾经肇事肇祸和可能肇事肇祸的重性精神病人,即其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违犯《刑法》或者《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精神病人;或患有上述重性精神疾病,且病情不稳定、流露暴力倾向,经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评估为高风险的精神病人。

六、工作步骤

(一)排查摸底阶段(2011年6月30日至7月8日)。各村按照要求组织人员在辖区内开展排查摸底,全面疏理现有重 性精神病人名单和疑似精神疾病患者名单,掌握本辖区有危害行为的重性精神病人底数,并将排查情况以书面形式于7月8日前报乡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走访核实阶段(2011年7月9日至2011年7月29日)。派出所要根据乡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重性精神病人名单,逐一上门走访见面,落实可疑精神病人的诊断、司法鉴定工作。

(三)落实管控措施阶段(2011年7月30日至2011年8月4日)。组织派出所、民政、安监、政法等部门根据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危险性评估的结果进行会商,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或被评估为高风险等级、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逐人制定收治、管理措施;对出院的病人要组织相应村委会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控措施,加强跟踪监测,督促监护人加强看护,避免因收治、看护不力造成安全隐患,引发现实危害。

(四)检查总结阶段(2011年8月4日至2011年8月7日)。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对前一阶段排查和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梳理,查漏补缺,上报工作总结。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迅速启动排查。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行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预防和处臵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有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村、各相关部门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及时向镇排查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和统计数据,确保排查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二)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措施落实。排查行动涉及综治、公安、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各相关单位要扎实细致地开展排查,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和关爱,对排查行动不做公开宣传报道,避免刺激病人情绪,防止给病人家属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 力和负面影响。对排查出的精神病人,要做好诊断、治疗等服务工作,多做其家属解释工作,通过落实现行政策,帮助解决基本医疗和基本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争取理解和信任。

(三)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责任追究。乡排查行动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排查行动的督促指导,将其纳入各村、各部门绩效考核。要将排查工作经常化,确保及时发现辖区内的重性精神病人,落实救治、服务措施。对因工作不深入、排查不细,未能排查出曾因肇事肇祸或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并引发杀人、伤害等恶性案件的,要严肃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8: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0年1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38例, 男72例, 女66例;年龄38岁±8岁;初中及以下62例, 高中48例, 大专及以上28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2例, 观察组76例, 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及采用入院宣教、责任护士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讲座;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

1.2.1 护理干预措施

1.2.1.1 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治疗在第1次心理测查之后即开始, 利用每天的治疗、护理、检查等机会随时进行。心理干预包括小组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①小组心理治疗:向病人集体讲解如何消除自卑、树立自信、面对压力和挫折、适应家庭生活和工作、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 组织病人讨论, 充分发挥小组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作用。②个别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些奇怪的思维及个人隐私, 特别是夫妻性生活上隐私均不愿让外人知道。因此, 应根据个别病人的病史特点, 采用个别的心理治疗。护士以耐心、热情、精湛熟练的护理沟通技巧获取病人的信任,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帮助病人认识问题, 消除疑虑, 改善心境。同时指导病人家属在各方面关心、支持、帮助病人, 给病人以温暖及勇气, 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2.1.2 放松训练

病人病情稳定后, 教病人依次对身体各部分肌肉先收紧再放松。首先, 闭上眼睛, 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逐渐握紧拳头 (约5 s) , 吐气时缓缓放松 (约15 s) , 借此可感受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 也可探测出身体各部位的紧张, 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训练, 整个过程与呼吸密切配合。每天2次, 每次10 min。

1.2.2 评定方法

①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 (SDSS) , SDSS共包括10个项目, 每项的评分为0分~2分, 0分为无异常或仅有不引起抱怨或问题的极轻微缺陷;1分为确有功能缺陷;2分为严重的功能缺陷。②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 , Berthel指数法评价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能力分级:>60分为良, 表示生活基本自理;41分~60分为中, 表示有功能障碍, 稍依赖;<41分为差, 表示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由经过专门心理学训练的精神科专科护士对两组病人在治疗前、治疗30 d、治疗60 d后各评估1次。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 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异常, 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病程多迁延, 在精神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最终约50%病人出现精神残疾,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致残率高, 有危害行为, 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严重社会治安问题, 有关治疗已有大量报道[1,2]。由于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活动比较复杂, 担心被别人讥笑、得不到亲属、朋友、同事的信任, 不能胜任工作, 害怕再次复发, 易出现自卑、焦虑情绪;由于维持治疗时间长, 需长期服药, 而抗精神病药物又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过度镇静、粒细胞缺乏、肥胖等, 影响工作、社交、恋爱和婚姻, 造成病人自行减药或停药甚至延误治疗;另外, 病人对疾病病因、治疗、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导致病人以为病好了不需继续服药或再服药病也治不好, 对治疗失去信心或求助巫医, 从而使正规治疗失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干预,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及回归社会。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治疗30 d、治疗60 d后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 , 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均<0.05) 。提示:护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缺陷、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使病人了解有关精神病防治知识, 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掌握了一些缓冲心理压力的基本方法, 使病人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新, 苏彦.精神分裂症个体的心理理论与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1) :35-39.

篇9: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早在古代,人们已经知道音乐能影响人的精神,有助于治疗某些疾病,尤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其特殊的疗效。如《旧约》上就曾记载扫罗王召大卫鼓琴驱魔(其实就是精神狂躁不宁,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的故事,后来那位精神失常的患者就好了。

西方最早较有系统介绍音乐治疗作用的书籍是英国的布朗所著的《音乐医学》;奥地利医生利希滕塔尔则在1807年写成了4卷集的《音乐医生》。都较详细地阐述了音乐在精神病人中的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以及治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有“五音五行”的说法;《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说:“角为木音通于肝,可制怒;徵为火音通于心,可养阴助心;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羽为水音通于肾。”这就把五音、五脏、五行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音乐对病患者是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的。

音乐治疗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学科。何为音乐治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是这样定义的:音乐治疗学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然而,在中国,音乐治疗学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甚至有人不知其为何物。因此,笔者力图通过本文对音乐治疗这个既具有心理及精神医学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美学艺术特性的学科作一个概括性的阐述。

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不仅涉及到了心理学、医学,而且还涉及到了精神病学、教育学甚至许多未知的科学领域。

那么,音乐真有那么大的潜能吗?有!看看下面名人的论述吧。

“音乐常使死亡迟延”!——伊索

“音乐这种艺术就其性质而言,对神经有着直接的生理上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

“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中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李斯特

由此可见,音乐治疗在多种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音乐能够治疗病痛的秘密是什么呢?

音乐的内涵是透过音乐的物理作用,直接对人体内器官产生共振而产生效果。因为声音是一种振动,而人体本身也是有许多振动系统所构成,如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脑波的波动等。当听到音乐产生的振动与人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时,会使人分泌一种生理活动物质,这种物质就会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让人富有活力,或朝气蓬勃,或理智清醒,或安和端详,或喜形于色,充满生机。

另外,如何运用音乐手段来为精神病患者做康复治疗呢?

音乐治疗过程必须包括有音乐、被治疗者、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这五个因素。

①用轻快活泼的音乐鼓舞振奋精神力量,可治疗精神呆滞症,老年性退化麻痹症,消极自我封闭症。适合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②用柔和优美的音乐,安抚烦躁不安或受压抑的精神患者可治疗失眠症、抑郁症、挫折感等。适合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

③用音乐情绪的转换释放患者的精神压抑,转变人的心理状态。

例如:对于狂躁性精神病患者先播放强烈的音乐使其产生共鸣,然后逐漸转换为平静的音乐使其安定下来。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④通过患者的演奏或演唱,使其恢复自信和平衡感,再通过合奏和合唱,使其逐步恢复集体意识,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取消对别人的猜疑。适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⑤将音乐作为医院的一种背景,较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有变化的定期播放,工作前播放以鼓舞振奋向上精神的音乐,休息时可播放安逸恬静的田园曲调。

音乐有用于治疗情欲的旋律,有治疗忧郁和内心病症的旋律,有医治愤怒、生气、内心变化的旋律,还有治疗人的色欲的旋律。情绪失控的人听了令人心醉神迷的音乐之后,就会恢复到正常。某些音乐特有的旋律与节奏能使人血压降低,基础代谢和呼吸的速度减慢,使人受到压力时产生的生理反应趋于温和。音乐能促进病人的睡眠。高分贝的激烈音乐会使病人更加狂躁不安。古典音乐使人变得更加理性,而摇滚乐则使人更容易冲动。

总之,音乐具有调节人情绪的功能,音乐具有抒发人的感情的功能。音乐具有启迪人的智慧的功能。音乐具有陶冶人得情操的功能。音乐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特殊功能。

正如和元代名医朱震亨明确提出“乐者,亦为药也”的运用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治疗病人的大胆主张一样,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并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仅美国就有6000多名注册音乐治疗师在各种医疗部门工作。1989年我国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但整体水平还十分落后,急需解决,否则与我国目前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可见,对于音乐治疗临床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篇10: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连续性选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广州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帕金森病病人121例, 其中男72例, 女49例, 年龄 (69.03±9.73)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53例, 年龄 (70.27±8.66) 岁;观察组68例, 年龄 (69.14±9.16) 岁。本研究经过广州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病人或其家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评定标准

1.2.1 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评定标准[4]

(1) 必须有至少下列2项主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步态姿势异常; (2) 排除药物性、血管性、脑炎后、创伤后等各种原因所致的PD综合征及进行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橄榄桥小脑萎缩等PD叠加综合征; (3) 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4) 初发症状、体征或病程中有两侧不对称, 病人意识清楚。

1.2.2 抑郁状况的评定标准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RSD) 评定病人的抑郁状况。HRSD由24个项目组成, 可归纳为7类因子:焦虑/躯体化、体重、认识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每个项目采用0分~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为无;1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4为极重度。累积各项目为HRSD的总分, 总分超过35分, 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 可能是轻度或中度的抑郁;如小于8分, 病人就没有抑郁症状。量表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发放, 在统一指导下由病人自行填写, 文盲病人由护士口述并代为填写。

1.2.3 睡眠状况的评定标准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是评定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 PSQI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 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第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参与计分的条目可组合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 每个成分按0分~3分进行4级计分, 累积各条目得分为PSQI总分 (0~21分) , 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2.4 焦虑状况的评定标准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包括14个项目, 除第14项需结合观察评分外, 其余项目全依据来访者的主观感受和诉说进行评分。HAMA的评分为0分~4分, 5级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2分为中等;3分为重;4分为极重。累积各成分得分为HAMA的总分, 总分超过29分, 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 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 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 可能有焦虑;如小于7分, 便没有焦虑症状。一般划分界, HAMA14项版本分界值为14分。

1.2.5 日常生活状况的评定标准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评定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状况。ADL总共有20个项目, 每个项目均根据活动情况的完成程度给分, 完成程度分为不能完成、在帮助下完成、在指导下完成、独立完成但较慢和独立完成速度基本正常等5个等级, 计分标准分别为0分、25分、50分、75分和100分。所有项目总分作为最终功能障碍程度的评定依据。Barthel数计分法将ADL分为3级, <40分为有重度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 需人照料;40分~60分为有中度功能障碍, 需要极大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60分为有轻度功能障碍。

1.3排除标准

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存在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或合并出血、肿瘤, 或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伴有精神疾病者;近期行较大手术或严重外伤者;近1个月发生过重大个人或家庭事件, 可能影响病人情绪状态者;长期卧床不起者;语言沟通障碍者;定期门诊随诊或者依从性差的病人。

1.4 方法

1.4.1 评估时间

对所有符合原发性帕金森病诊断的病人在入院后24h内完成HRSD、ADL、PSQI量表评定, 4周后再次进行评定。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和自我护理。

1.4.2 自我护理的方法

根据自理学说理论[5], 护士为病人提供完全补偿性保护、部分补偿性保护、支持教育3种基本护理方法来满足病人的自理需要。

1.4.2. 1 完全补偿性护理

PD晚期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需依靠他人协助完成。此时, 护理工作要满足其所有需要, 加强生活护理、皮肤护理及营养、安全等护理。护士的行为是帮助他们接受补偿, 从而进行了完全补偿性护理[5]。

1.4.2. 2 部分补偿性护理

疾病相对稳定期, 护士和病人在满足自理需要时共同参与。包括肢体功能锻炼、翻身、进行有效咳嗽、叩背排痰、保持患侧肢体的正确位置等[5]。

1.4.2. 3 支持教育

自理学说理论认为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照顾的能力, 使病人主动参与健康决策及促进自我护理。因此, 无论在任何时期, 护士都必须经常反复地向病人及家属提供有关信息, 给予病人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支持教育[5]。

1.4.3 随访

出院后嘱病人继续服用抗帕金森药物。所有入选病人从入院当天开始算起, 采用电话等方式嘱病人按时到门诊就诊, 了解其4周内病人的抑郁状况。

1.4.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自我护理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护理理论家多罗西·奥瑞姆提出, 是指病人自己参与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使其更完善、更理想地达到目标。自我护理不再是机械地完成具体的护理操作, 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向病人提供完全补偿性保护、部分补偿性保护、支持教育3种基本护理方法, 护士根据病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而给予不同的护理行为, 由于其理论为临床实践提供确实可行的依据, 在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7]。帕金森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导致病人运动功能减退, 自身形象紊乱, 自尊心受损, 自信心降低, 从而易出现抑郁、焦虑。Reijnders等[8]曾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大约35%的PD病人伴发抑郁。国外研究显示帕金森抑郁与焦虑共同发病率为19.3%[9]。自我护理根据病人的心态提供情感支持, 耐心倾听病人诉说, 消除病人的不安全感及孤独感, 给病人传递希望, 使病人了解生活的意义, 同时通过护士及家属与病人展开深层次的沟通, 建立情感交流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在焦虑/躯体化、日夜变化、绝望感、体重、认识障碍、迟缓、睡眠障碍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1) 。睡眠障碍可使PD病人的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等症状加重, 是严重影响PD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0], 而对所有睡眠障碍病人来说,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最根本的方法[11]。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休息环境等。自我护理能使病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每位病人找到适合自身的睡眠时间及环境。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自我护理有利于病人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由于在整个病程进展过程中, PD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王桂荣等[12]报道通过健康教育、功能训练操等干预方法可延缓帕金森病人的致残率。王静梅等[13]采取Orem自理模式在42例帕金森病病人中观察干预效果, 结果提示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有明显提高。本研究采用ADL量表评价自我护理对帕金森病病人运动和认知功能的疗效, 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ADL及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帕金森病本身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实际上是指帕金森病痴呆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mentia, PDD) 的精神症状, 包括幻觉、错觉、妄想、抑郁、情感淡漠、快速眼动睡眠障碍等, 目前认为, 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是PD最常见的导致其失去生活能力的非运动方面的三大并发症[14]。自我护理作为一种非药物手段, 其目标是发掘病人的自理潜能, 以便能够自我照顾, 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病人提高自我照顾的能力, 使病人从被动接受护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护理, 充分体现了护理的重点是恢复病人自我照顾能力的特性[15]。从本研究各量表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不仅减少药物的使用及其副反应, 还能进一步促进病人的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护理对帕金森病人精神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21例帕金森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53例) 与观察组 (68例) 。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自我护理。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1个月后采用相关精神量表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评。[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时一般情况、抑郁状况、睡眠状况、焦虑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自我护理1个月后, 观察组焦虑/躯体化、体重、认识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和汉密顿抑郁量表 (HRSD) 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焦虑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对帕金森病病人实施自我护理, 在减少相关药物使用的同时, 有助于改善病人精神状况,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篇11:浅析对农村精神病人的管控

【关键词】 癌症疼痛;护理探究。

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为: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或潜在的损伤所引发的情感经历;或者就这一损伤所做的描述。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临床上50%~80%的癌症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病人更高达60%~90%,约有30%的病人临终前严重的疼痛得不到缓解,疼痛不仅会影响到病人的生理活动,如饮食、活动、睡眠,还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心理,出现烦躁、抑郁,甚至自杀,免疫力低下,促进疾病发展。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到200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让肿瘤病人不痛”的奋斗目标。如何进一步加大癌痛治疗的力度,不仅仅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任务之一。

1 疼痛的评估:

1.1 疼痛的原因:肿瘤直接压迫、刺激神经,肿瘤骨骼转移,肿瘤对痛觉敏感组织(血管、淋巴管等)的刺激,肿瘤分泌因子致痛,治疗后的疼痛,心理因素。

1.2 癌痛的分级和疗效的评价:根据WHO早期制定的分级和疗效的评价标准如下:

1.2.1 疼痛分级:0~3级,共分4级。0级—无痛;1级—轻度痛,有疼痛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中度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3级—重度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1.2.2 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度缓解(MR)、未缓解(NR)。

1.3 疼痛评估的原则:

疼痛评估最重要的原则是相信病人的主诉。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评估要以病人的自我评估为主,在临床工作中,要坚持“病人说痛,就是痛;病人说有多痛,就有多痛”的原则。

2 疼痛的治疗

2.1 药物治疗 癌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多年来国内外临床经验认为,药物治疗仍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药物治疗首先要遵循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只要正确遵循该方案的基本原则,90%的癌痛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一般用药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治疗轻度至中度疼痛,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增加(不是取代)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对持续性疼痛或疼痛初期即表现为中度至重度者,应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或提高阿片类药物剂量,并辅以“必要时”增加的剂量,如吗啡制剂等。此外,对严重疼痛不能控制时,应增加辅助药物。临床中有人建议,在癌痛治疗中不宜选用盐酸哌替啶,因为盐酸哌替啶止痛作用欠佳,且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而且盐酸哌替啶不符合癌症三阶梯止痛的口服原则。

2.2 “三阶梯外”疗法 晚期癌痛三阶梯治疗在临床上已经能够使90%的病人有效缓解了疼痛,但仍然有一部分晚期癌痛病人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所以“三阶梯外疗法”的应用非常必要,如椎管内和脑室内注药、抗癌止痛法、生物止痛技术和贴膜等。

3 疼痛的护理

3.1 健康指导和病情观察

3.1.1 做好入院宣教,了解病人有无疼痛,详实了解病人疼痛病史,及时建立疼痛评估表。

3.1.2 教会病人叙述疼痛等级、性质、规律,评估病人对疼痛的反应,使用止痛药的效果、副作用,造成疼痛增强或减轻的影响因素,确定减轻疼痛的有效计划。

3.1.3 注意观察病人由于疼痛所致生命体征的改变,如心率的改变、血压升高。病人的面容、体位、行动方式、心理及性格的改变、社会地位的丧失及社会活动的影响。

3.1.4 制定护理的目标,使病人相信医务人员相信他的疼痛确实存在,并能实施有效的止痛方法,维持减轻的状态。治疗疼痛的目标分3个阶段来实现:第一目标,保证病人在夜晚安静入眠不感到疼痛;第二目标,在病人安静时疼痛能消失;第三目标,病人在直立或活动时疼痛消失。

3.1.5 在使用各种止痛药物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一些干预技术,采取音乐疗法转移或分散注意力;纠正一些错误概念,如对疼痛表示怀疑,怕成瘾而不给药等;鼓励病人总结经验,对他能忍受疼痛加以肯定和赞扬,同时注意进行有关的健康教育。

3.2 饮食指导 做好计划护理,按医嘱在进食前半小时给予止痛剂,提供令人愉快的、舒畅的进餐环境;建议在厌食期间不要烹调过多食物;对于吗啡类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副作用,鼓励病人少量多次进食碎冰或清凉饮料和气味较小的冷食,必要时给予止吐剂;饭后2h避免平卧位;改进饮食,刺激食欲,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允许按个人嗜好选择食物的品种。

3.3 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护理

3.3.1 便秘 因使用阿片类药物最常见且顽固的不良反应是便秘。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粗粮;每日清晨用温开水冲服一些蜂蜜有一定帮助;鼓励病人尽可能起床活动及生活自理,每日按时入厕,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评估病人的大便情况,轻度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通便药物治疗。当大便每周在3次以下、腹胀、有直肠充盈感、可触及硬便、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及排便的疼痛时,应为病人制定可实现的目标,使排便时能减轻疼痛。使用药物治疗包括:刺激性导泻药物如番泻叶、20%甘露醇等;润滑剂如石蜡油,中药制剂如通便灵、麻仁胶囊等,或给予开塞露、直肠栓剂。口服泻药最好在睡前服用。大便嵌塞时,可行油类保留灌肠或戴手套将干便抠出。

3.3.2 恶心、呕吐 除了药物治疗外,鼓励病人服用冰块或清凉液体减少不愉快的气味和情景,呕吐后及时漱口;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主动吞咽来抑制呕吐反射,进食后坐立一段时间而不要马上躺下;每次少量进食,减慢进食速度;餐前后1h避免饮水,少吃甜食及煎炸的含脂肪食物。为病人创造适宜的进餐环境。

3.4 心理护理 疼痛不仅给躯体带来不适,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如焦虑、恐惧、悲哀、绝望等。因此,在护理中我们应注意评估病人的各种表现是否有改变,如面色、目光呆滞、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睡眠紊乱、疲乏等;病人是否精神紧张、易怒、焦躁、易激动、易失去控制。针对病人的不同表现,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方式,充分控制疼痛,减轻病人痛苦。缓慢而平心静气地谈话,要传达给病人一种富于感情的同情感,消除过多的刺激。配合使用一次性干预技术,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采用心理治疗,消除病人的不安和无助感;对绝望的病人要注意安全,积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自杀倾向,保证病人安全。当病人出现吗啡类药物副作用时,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必要的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鼓励病人对外界的环境发生兴趣,限制与其他有焦虑的病人或家人接触。帮助病人寻求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给予病人战胜疼痛。

4 总结

如何面对癌症病人的疼痛,这是对肿瘤护士专业能力的挑战,消除痛苦,治愈疾病应被看做献身医学事业的医务人员双重责任。肿瘤护士应全面了解癌症疼痛的相关知识,解决涉及在疼痛控制中的相关问题,提高病人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法荣,宗文兰,刘晓丽.癌痛止痛与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4):14-16.

[2] 周炳兰,郭凤.护士与病人癌痛评估差异性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4,19(14):13-15.

上一篇: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工作总结下一篇:2015秋季趣味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