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古诗

2024-08-28

杜牧的古诗(精选12篇)

篇1: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

有关于杜牧古诗有哪些的文章,由收集,希望能帮助到您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觚棱金碧照山高,万国圭璋捧赭袍。

舐笔和铅欺贾马,赞功论道鄙萧曹。

东南楼日珠帘卷,西北天宛玉厄豪。

[诗曰:鞗革金厄,盖小环。]

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

晴云似絮惹低空,紫陌微微弄袖风。

韩嫣金丸莎覆绿,许公鞯汗杏黏红。

烟生窈窕深东第,轮撼流苏下北宫。

自笑苦无楼护智,可怜铅椠竟何功。

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云暖下霓旄。

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

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

束带谬趋文石陛,有章曾拜皂囊封。

期严无奈睡留癖,势窘犹为酒泥慵。

偷钓侯家池上雨,醉吟隋寺日沉钟。

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琊邴曼容。

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终南地轴横。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

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

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

丰貂长组金张辈,驷马文衣许史家。

白鹿原头回猎骑,紫云楼下醉江花。

九重树影连清汉,万寿山光学翠华。

谁识大君谦让德,一毫名利斗蛙蟆。

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

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

天子绣衣吏,东吴美退居。

有园同庾信,避事学相如。

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

江山九秋后,风月六朝余。

锦帙开诗轴,青囊结道书。

霜岩红薜荔,露沼白芙蕖。

睡雨高梧密,棋灯小阁虚。

冻醪元亮秫,寒鲙季鹰鱼。

尘意迷今古,云情识卷舒。

他年雪中棹,阳羡访吾庐。

李给事中敏二首

一章缄拜皂囊中,懔懔朝廷有古风。

元礼去归缑氏学,江充来见犬台宫。

纷纭白昼惊千古,鈇锧朱殷几一空。

曲突徙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

晚发闷还梳,忆君秋醉馀。

可怜刘校尉,曾讼石中书。

消长虽殊事,仁贤每自如。

因看鲁褒论,何处是吾庐。

东兵长句十韵

上党争为天下脊,邯郸四十万秦坑。

狂童何者欲专地,圣主无私岂玩兵。

玄象森罗摇北落,诗人章句咏东征。

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

屈指庙堂无失策,垂衣尧舜待升平。

羽林东下雷霆怒,楚甲南来组练明。

即墨龙文光照曜,常山蛇阵势纵横。

落雕都尉万人敌,黑矟将军一鸟轻。

渐见长围云欲合,可怜穷垒带犹萦。

凯歌应是新年唱,便逐春风浩浩声。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佳节:一作令节。得意:一作称意。

过魏文贞公宅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直内署因寄

书怀四韵

御水初消冻,宫花尚怯寒。

千峰横紫翠,双阙凭栏干。

玉漏轻风顺,金茎淡日残。

王乔在何处,清汉正骖鸾。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篇2:杜牧的古诗

除夕的诗句有关古诗杜牧

杜牧没有“除夕”的诗啊,只有“七夕”的诗: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他诗人写“除夕”的诗:

《除夜雪》宋朝诗人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太原寒甚》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除夜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作者为宋代文学家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篇3:读杜牧的《清明》随想

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形象真切的春雨图。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雨纷纷”形象地凸现出春雨清冷明丽、似寒非寒、时密时疏的特征,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境界迷茫,令人惆怅。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借“雨”意象来表现内心的惆怅悲凉、孤独幻灭的思绪。“客愁多在雨声中”。“客———愁———雨声”是传统文学中雨的意象的典型艺术形式。雨声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与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又是哀愁的雨,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里“雨”既是实写,写出当时的环境和气氛,又是虚写,写出了诗人的凄凉漂泊与孤独幻灭之感。

第二句写行人孤身一人,在这风雨萧萧的清明时节,长途跋涉。细雨绵绵,衣衫湿透,苦不堪言,感伤落寞,心境更加凄迷纷乱沉重。“路上”写出了诗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下的沮丧,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疲惫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欲断魂”恰到好处,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心理,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感伤。

“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这里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冒雨出门的人定有急事要事要办,出了门却偏遇“雨纷纷”,身被雨打湿,路滑难走,又冷又饿,心急意烦,这是诗的浅层意思。在这浅层意思的背后,还有深层意蕴。作者的家族自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世代为官,门第显赫。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编《通典》二百卷。杜牧深受其影响,决心继承家风;他风流俊赏,研究政治、兵法,有忧国伤时之心,济世安邦之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意识。清初全祖望在《鲒绮亭集外编》的《杜牧之论》中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读其诗词,感其愤时,与长沙太傅(贾谊)相上下。”但杜牧虽胸怀大志,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却生不逢时。他出生在内忧外患、世事动荡、风雨飘摇、各种矛盾日益加深,元气丧尽的唐王朝晚期。杜牧自负其有经世之才,极欲施展报国济世之志。“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是他的宿愿和素志。然而,杜牧仕途坎坷,求名无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好把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的忧虑、内心的忧愤之情倾注笔端。

纷纷之“雨”,已使作者身体上“不胜寒”了;世事艰辛,心中的“凄凄惨惨戚戚”,在这高天旷野,纷纷细雨中,又到哪里去,以何种方式解脱。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写“行人”的心理活动,雨中行人又渴又饿又冷,想找个酒家,一来歇脚充饥,二来饮酒御寒;三来借酒浇愁,驱散心中的烦恼。附近哪里有酒家?一路无人,问谁?可以想见行人当时的孤独寂寞。“借问”显示出问者焦急的心情以及急于得到回答的渴望,是行人想要歇脚避雨解寒的心情,更是要借此消消心中愁绪的希望。“欲断魂”把作者内心苍凉伤痛复杂的情感真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篇4:杜牧生命的山水情结

初盛唐时,唐帝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其时代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如日中天,呈现出宏伟阔大的气魄和热烈昂扬的情绪,李白咏出“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安史之乱”后,唐代由治转乱,虽然诗人们的诗作里洋溢的更多的仍然是昂扬乐观的调子,但悲怆伤感的音响已日渐增多。……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中,晚唐诗人笔下常见的是枯荷衰草、落花流水、夕阳暮色。以和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为例,他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风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鲜明地体现了晚唐时诗人的阴郁心理。受这种心理的制约,他们的悲秋之作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正是在晚唐衰声四起的时代氛围下,却产生了杜牧乐观高迈的喜秋之歌。是“文变染乎世情”的规律不适用于杜牧吗?并非如此,在他众多的吟秋诗作中,格调悲凉低调的秋唱时有回响。然而,他却并非一味地沉浸其中,他的大部分吟秋之作基调是乐观健康的,他笔下绚丽多姿的秋天毫不逊色于温暖明丽的春天。在《樊川诗集》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诗作和诗句。如,《山行》“停车坐爱风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诗人笔下的秋气明净高远,毫无纤尘,令人胸襟开阔精神为之一振。其他诗句如“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题关亭长句四韵》)“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题白苹州》)“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扬州三首·其三》)“疏雨洗空旷,秋标凉意新。”(《早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中分明可见杜牧诗中的爽朗高华、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的秋天。那么,为什么杜牧如此的与众不同?也许清代刘熙载的一句话可以结实这一问题。他在《艺概》中说:“诗品出于人品。”一个人的诗文风格既受外部的时代精神民族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和主体的人格品质不无联系。同是一个“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感受。杜牧拥有远大抱负、豪爽不羁的性格、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斗志,自然会在与自然之秋相遇时从内心深处腾涌出一种或劲健或悲慨精神的格调。

杜牧这种乐观昂扬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良好的家学渊源自是不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乐观的情绪涵养了他豪迈的气概而顺利的科举及第更加刺激了他的锐气与豪气。值得一提的是杜牧诗歌中的山水风物也正是孕育他豪迈的性格浪漫的气质,造就其诗歌“豪而艳,宕而阔”的艺术特质的源头。

清人孔尚任有言:“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际交往有限的情况下,人的气质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自然山水的影响。长安为古雍州之地,西周丰镐之旧壤,战国时秦国故地,亦是杜氏家族祖居之所。因而杜牧云:“吾故秦人兮,故园秦地。”(《望故园赋》)就地势而言,它雄踞秦川之上,西、北、南三面山地高原环境,东面临河,构成所谓四塞之地。《春秋说·题辞》曰:“秦金坚,故秦俗亦坚。”“坚”,便是关中人特有的心理图式:刚健、质朴、雄阔。杜牧在长安度过了他前半生的27个春秋,“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的长安景象,激发了他胸胆开张含纳万物的胸襟气度,形之于文学,便形成了地理环境和心理气质相一致的奔放豪健的文风。“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我与东招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池州送孟池先辈》)以广阔的胸襟、新奇变幻的笔法,倾吐自己的人生意绪,昂扬慷慨,纵横疏荡。不仅如此,他还以其矿,其傲,其狷,笑傲礼法之外,卓立群小之中:“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念昔游》)自负于经邦纬世之才,嬉笑怒骂,我行我素。正是其豪直狂放、自负自信的个性气质,成就了其诗风中豪宕的一面。

杜牧在扬州生活前后不过三年,但扬州山水以巨大的感召力,对杜牧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扬州地处长江北岸,南北适中,四季分明,境内水网密布,只有逶迤起伏的丘陵。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关中景物相比,这里川秀泽媚、水软山温,更显其空灵飘逸的江左特色。“州内多水,水波扬也”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扬州人性轻扬”的个性特征。轻扬,即飘动游移,其本质是变。既是思想中的不安于现状,也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和易于波动。而多情善感,则正是一种精于体物的诗人气质。杜牧虽然狂放豁达,不拘小节,但扬州山水同样赋予他深沉细腻的情感气质,精细、敏锐的感受能力。自然界细微的物候变化寓于目中,能激起他心海的点点涟漪,引发他内在的情绪波动。“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秋日偶题》)春去秋来,荷柳华时已逝,这本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但它却引发作者的悲秋之感,人生仓促之思,因而便觉秋意憔悴,荷露似泪,金风吹愁。正因杜牧将注意力集中于自然生态的纤变,以此寄托个人的情感意趣,才使其诗歌呈现出幽微感性的一面,体现出流情秀倩的艺术风格。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形成的浓厚文化底蕴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长安处于以孔、孟、荀为宗的北方儒学文化圈内,其文学思想和审美崇尚受儒家传统诗教的影响,多经世致用的文潮,多中和之美的高标。在家学渊源和长安学术传统的影响之下,他满怀为国尽材的理想和愿望,剖心沥胆,恳悃血诚,作《感怀诗》等。这类诗以意为主,以理为主,铺陈功业,补益时事,诗风刚正儒雅,典实厚重,凸显其豪宕的艺术风格。而与之不同的扬州,以老庄为宗的南方道教文化也对杜牧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正是这些红袖翠钿增添了杜牧诗歌的香软之气,呈现出艳丽的风格特色。

篇5:杜牧写的清明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写的清明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⑵纷纷:形容多。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显示全部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显示全部

杜牧

篇6:杜牧《江南春》古诗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品赏析

[注释](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余恕诚)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service@shicimingju.com

杜牧简介

篇7:赠别杜牧古诗

赠别是杜牧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大家知道相关的知识内容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赠别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作者生平

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篇8:论杜牧诗歌的怀古意识

杜牧的咏史诗最直接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怀古意识。步入杜牧的咏史诗世界, 首先, 一股王朝更替、世事变幻之叹迎面而来。以杜牧名作《泊秦淮》为例, 该诗通过感慨商女歌唱亡国之音指斥了统治者的荒淫亡国, 以艳笔叹史事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全诗清丽绮美的风格因引史入诗生发出深远凝重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盛赞《泊秦淮》是唐人绝句中的“压卷之作”。

再如《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 五陵无树起秋风。

起句以沉著苍远之笔写天空远景, 历史的沉浮遂被纳入浩淼的宇宙空间, 令人不禁感到王朝兴衰、世事起伏都有其必然规律, 万古的沧桑变幻也不过是宇宙间的须臾而已。正因如此, 昔日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瞬间的辉煌, 而今可供凭吊的只有见证王朝兴衰的五陵秋树。同样, 杜牧在《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 夹溪居人》亦流露了这种思想: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雨五湖东。

帝王的改朝换代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荒淫无度葬送了他们的王朝, 如今那些历经六朝战乱血雨腥风的名胜古迹虽还健在, 但历史的天空已云淡风轻、照旧前行。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排挤, 难以施展抱负, 这种世事无常、古今同一的时空感遂令他对避离时事的隐士生活产生了强烈向往。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赞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 夹溪居人》“直造老杜门墙”。杜甫诗笔力沉著深厚, 有雄浑健拔之气。杜牧的这首诗起句、结句均寄古思于景、借景抒情, 不仅情思古幽高远, 意境亦愈发浑厚开阔, 其诗气格当不逊杜甫诗歌。

其次, 杜牧咏史诗着重论述了历代宫廷政变、王朝覆灭这类重大政治事件, 指出帝王将相的穷奢极欲、贤愚不分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并借此对悲剧里的“红颜祸水”表示了惋惜同情。这其中以本朝史事鉴当朝时政, 引发安史之乱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是杜牧吟咏的主要对象, 有《过骊山作》《华清宫三十韵》《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华清宫》《经古行宫》等七首诗。诗人揭露了统治者“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荒淫奢侈, 提出“君王若悟治安论, 安史何人敢弄兵”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这一严肃的政治主题, 亦把国家动荡、战乱灾害的责任者明确地归咎到唐玄宗身上, 此处的杜牧无疑是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客观的眼光。当然, 杜牧也保留了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一份同情, 写下了“先皇一去无回驾, 红粉云环空断肠”这样伤感的诗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悻名”, 杜牧留给人们的似乎便是这样一位放荡不羁、行为无检的风流才子形象。事实上, 从杜牧的咏史诗来看, 他对女性抱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自古以来, 统治者之间的竞相攀比、巧取豪夺使女性成为真正的受害者。杜牧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他借《金谷园》《金谷怀古》两诗哀悼刚烈不屈、自杀殉主的绿珠的同时, 也对息夫人的遭遇寄予了同情 (《题桃花夫人庙》) :

细腰宫里露桃新, 脉脉无言度几春。至息竟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

息夫人被楚王灭息掳去后多年不肯开口说话, 甚至在她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后也沉默如先。后人论此诗时多理解为杜牧指责息夫人不能像绿珠那样为主守节, 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即曰:“不言而生子, 此何意耶?绿珠之坠楼, 不可及矣。”沈氏之言代表了大多数封建文人的女性贞操观。杜牧则有他独到的看法, “脉脉无言度几春”包含了他对这位薄命佳人的同情, “至息”一语也并非如人所想, 是杜牧“红颜祸水”论的例证, 和前面的安史之言一样, 杜牧认为息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应在于息国国君的昏庸无能。末句“可怜金谷坠楼人”, 诗人又由息夫人联想到同样因美丽导致灭门之祸的绿珠, 她们都在宫廷斗争中沦为了牺牲品。此外, 杜牧亦针对统治者的贤愚不分、懦弱无能发出了感叹 (《春申君》) :

烈士思酬国士恩, 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 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不肯接纳朱英的建议, 听信李园而最终为李园所杀, 酿成悲剧。晚唐政权为宦官把持, 皇帝多懦弱无能, 更受宦官挟制, 杜牧亦希望借此诗使当政者引以为戒, 采纳群贤之言, 适时果断地清除身边小人, 而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难言之隐或许也包含其中。

第三, 杜牧的咏史诗还针对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展开议论。如他的《赤壁》诗将“东风”这一天时条件作为决定赤壁战役胜负的关键, 使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关注由诸葛亮、周瑜的军事才华转向天气这一决定因素, 可谓独具慧眼。同样, 他在《题乌江亭》诗中也以“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道出了对刘、项之争的新看法。杜牧的这些见解展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反映了诗人欲一显身手、为国效力的心理。现实生活中, 这位写下《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多篇论兵文章的大诗人亦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会昌三年四月, 宰相李德裕欲讨伐自称留后的前昭义节度使侄刘稹, 杜牧上书李德裕用兵之计, 不过数月, 唐军即覆其巢穴。

当然, 诗人对历史的积淀和生命的感悟并不总是以直接歌咏史事的方式来表现的, 在诗人的许多感怀诗、交游诗、赠别诗中, 我们也能体会到“史”的分量。大量引用史事典故加强时事论证是这些诗歌怀古意识的一个特点。如五言古诗《杜秋娘诗》写杜秋娘由李锜妾至为宪宗姬人再为漳王保姆, 后因皇子被废而流落民间的一生。该诗前半部分讲述杜秋娘青春红颜时的美丽得意与年老后的贫苦无依, 具有晚唐言情文学华丽铺陈的典型风格。但诗风至后半部分则大为转变, 春秋陈国的夏姬、越国西施, 汉文帝母薄姬、汉景帝母窦太后、汉景帝妃唐姬等诸多命运沉浮的女性均被杜牧拿来作为“自古皆一贯, 变化安能推”的实例。“女子固不定, 士林亦难期”, 杜牧随后又列举了春秋齐国的管仲、周朝的吕尚以及孟子、孔子、李斯等“士林”名贤的时运转变, 几乎句句论古, 这些史事典故的大量引用给全诗注入了一种悲凉凝重的史事氛围, 使杜秋娘个人命运的沉浮不定和整个历史的变幻发展相结合, 深化了诗中虚无迷茫的情绪色彩。《杜秋娘诗》的前半部分可谓风华绮靡, 到诗的后半部分, 杜牧则明显转入一种对历史的陈述思考, 在叙事风格上偏重冷峻与散文化, 于诗中运用一些历史典故, 增添了诗歌的深峭之感。

文人士大夫的建功立业思想令杜牧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 帝王将相、前辈英雄的功勋事迹也在他的交游诗、赠别诗中频频出现。如他在《送杜顗赴润州幕》中满怀激情地写道:

少年才俊赴知音, 丞相门栏不觉深。直道事人男子业, 异乡加饭弟兄心。还须整理韦弦佩, 莫独矜夸玳瑁簪。若去上元怀古去, 谢安坟下与沉吟。

诗中的杜顗是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 诗人热情地勉励他以东晋谢安为榜样, 成就一番功名事业。然而, 面对晚唐颓危的政治气候, 杜牧自己也无能为力, “酣酣天地宽, 怳怳嵇刘伍” (《雨中作》) , 嵇康、刘伶这类任情适性的前贤成为与杜牧共度失意的知音。更多的时候, 杜牧对古人的缅怀包含了一种“昔人已逝、功业不再”的惆怅。似为杜牧晚年之作的《赠别》诗明显地流露出对尘世功名的怅惘之情:“眼前迎送不曾休, 相续轮蹄似水流。门外若无南北路, 人间应免别离愁。苏秦六印归何日, 潘岳双毛去值秋。莫怪分襟衔泪语, 十年耕钓忆沧洲。”而在另一首《齐安郡晚秋》诗里, “可怜赤壁争雄渡, 唯有蓑翁坐钓鱼”则道出了历史对英雄的湮没, 语调尤为萧索苍凉。

杜牧所处的晚唐是一个日暮西山的时代, 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频, 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面对王朝这种颓危的形势, 具有忧患意识的杜牧似乎更愿意将眼光投到遥远的过去, 无论是古人的荣耀辉煌还是落寞失败都能给处于王朝末尾的杜牧以启迪感悟。杜诗的成就也许很大程度同诗人的怀古意识契合了晚唐这个即将走下历史舞台的朝代, 这是杜诗耀眼于晚唐诗坛的先机。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1960年版。

[3][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霍松林、杜维沫校注,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篇9:杜牧的仕途与诗

当然,杜牧曾几欲入仕,因为要实现他进步的政治主张。他的思想在《阿房宫赋》里已有深刻的阐述。阿房宫金碧辉煌、争奇斗巧,但结果呢,是“戎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原因十分简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尖锐地指出,要是统治者能有仁爱之心,就会“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之君”。由此,谁能说杜牧不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官员,一个名留青史的政治家呢?但遗憾的是,就是在唐代这样一个政治十分开明的社会里,统治者也难以听进真知灼见,这正是他无以报国的原因。

杜牧曾三次为官,但结局堪悲。其时,因为朝廷的穷奢极欲,造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的局面。对此杜牧一再上疏陈其弊害,并因此写出了痛心疾首之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以奢事荔枝为例,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而《泊秦淮》对统治者的批判更是入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借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及陈后主的灭亡,鞭笞了封建皇帝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存亡的奢侈糜烂。杜牧的政治见解在他的诗中多有流露。“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前者揭示了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原因,后者痛斥了玄宗溺宠杨妃而国破家亡的罪恶。作为文人的杜牧,即使做了官也脱不掉一遇腐败就拍案而起的秉性,这无疑是他终生不其志的原因,也实为做官之大忌、招祸之根本。

杜牧最厌朋党之争,但却因此落了个可悲的下场。他曾亲历牛(僧儒)李(德裕)两党之争。其时两党有异,杜牧尚向于李德裕的一些政见,但李党并不视其为同道,因为他和牛僧儒交往过密。杜牧在牛僧儒府下任推官时曾十分“潇洒”,有诗为证,“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落魄是因为无缘报国,于是那秦楼楚館就成了他排遣之地。牛僧儒每每派便装军士暗中保护他,这使杜牧十分感激。但他和牛僧儒仅仅是个人交情,然而两党之争中,谁都把他这个“无党派”人士视为异已。其结果自不必言了,这也当是书生文人之愚吧。

但杜牧无愧于历史。政治抱负虽未实现,却得以诗坛不朽。杜牧的诗作,以其流丽拗峭和矫健俊爽的风采自成晚唐一帜。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不曲深优雅、涵量深邃,闪烁着永恒的光彩和神韵。

篇10:杜牧山行古诗赏析

山行古诗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篇11:古诗江南春杜牧

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

篇12:杜牧古诗原文和赏析

《泊秦淮》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言】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赤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言】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上一篇:工厂考察实践活动实践报告下一篇:粗心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