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故事

2024-07-21

杜甫草堂的故事(共13篇)

篇1:杜甫草堂的故事

杜甫草堂的门券很多也很漂亮,券面有的是草堂建筑,有的是杜甫像,有的是杜甫故事情节,令人爱不释手。杜甫草堂不单门券多,这里边的传说故事也很多呢!

杜甫的诗歌悲天悯人,诗才超群被后人称为“诗圣”。因成都有亲戚,老友高适也在四川,公元755年,杜甫这位有才华的中年诗人,携家带口,逃难至蜀都。公元759年,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近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于是,有了“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他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草堂东边有清澈见底的浣花溪,南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西边可以远眺山颠终年积雪的西岭。更妙的是,草堂前有一株高大的楠树,据说有200多年了。

来到杜甫草堂,就见一条波光闪烁的河流从门前流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姑娘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的人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船,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后一年的多时间,杜甫的生活是闲适的,心情是平静的。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他常常捧着一卷书,在楠阴下,吟一会,写一会,然后倾听燕子的絮语,翠竹的和鸣。他也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溪边江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客商的大船。他热爱大自然,不管是飞鸟的轻盈,蝴蝶的翩跹,野花的幽香,他都喜欢。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诗人、文人、画家、隐士、僧侣,但是最多的还是那些田父、野老、花农,以及左邻右舍。

第二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骤然而来,将老楠树连根拔起。诗人悲歌:“我有新诗无处呤,草堂自此无颜色。”秋天的一个下午,大风怒号,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杜甫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后来在邻居和朋友的帮助下才重新修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2月老友严武上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此前老友高适代理一段节度使)。大地回春,草堂同它的主人一样,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遗憾的是次年四月,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接着四川又发生了叛乱,杜甫只好赶到梓州,结束了在草堂的第一阶段的生活。

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畅游梁宋,饮酒论诗,情同,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便常资助杜甫。上元二年(761),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大历五年(770),漂泊湖湘的杜甫一日偶翻书帙,重新读到这首诗时,高适已亡故。睹物伤情,感事怀人,杜甫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见寄》一诗,以寄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读来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一叶扁舟,载着这位创作了1400多首惊风雨,泣鬼神诗篇的诗人,在寂寞的湘江上凄凉北行。歌声渐渐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消失在廖廓无际的天空之中,诗人终于停止了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喉,只有青蒙蒙的群山,永远伴随着他。杜甫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护修葺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篇2:杜甫草堂的故事

草堂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古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S榛芜。入门四松在,步淹蛑袷琛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篇3:成都杜甫草堂景观美学鉴赏

1 从景观美学特征分析草堂之美

1.1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契合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蕴育了丰富的植被, 保存着众多的生物物种。杜甫草堂地处成都浣花溪旁, 浣花溪是大江或者清江或外江流经成都西郊的一段别称, 其虽称“溪”, 在唐代时候却江阔水深, 现在浣花溪淤塞的河道已经被疏通, 溪中再度呈现出绿水盈盈, 波光粼粼的生机, 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有古建筑群, 包括古民居, 祠宇等, 还有古道, 古桥, 石刻, 书画题记, 名人踪迹等。

人文景观融合在自然景观中, 点缀和渲染了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作为人文景观的背景, 映衬出人文景观的美, 使其相互契合, 构成草堂秀雅无论、林塘清幽的景观特点。

1.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草堂多处景观设计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比如说草堂茅屋景区, 即茅屋主景写实, 具有清晰美的特征。而河流, 山川, 林塘等则虚拟, 营建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再者, 成都被称为“雾都”, 由于草堂古树枝繁叶茂且密集, 雾天里草堂就披上了一层面纱, 若隐若现, 具有朦胧美的特点。

草堂的清幽、古朴、典雅, 是草堂清晰美的表象, 草堂的虚幻, 若隐若现是草堂模糊美的表象。清晰美与模糊美多数情况下相互交织, 相互变化, 而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

1.3 历史文化与景观环境相互协调

草堂多数景点的设置, 都是参照于最能代表诗人故居风貌和最能代表诗人情操的诗句。设置力求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的重现诗人当年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挖掘其文化内涵并融入景观。另外草堂里广泛收集了有关杜甫的文物与资料。更有在考古发掘原址上建成的唐代遗址陈列馆, 使杜甫草堂的优美园林景观愈发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站在唐代民居陈列馆里, 面对着那来自诗圣杜甫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场景, 的确可以好好的抒发一番思古之幽情。

2 从景观审美要素分析草堂之美

景观审美要素很多, 主要从感觉, 想象, 理解, 情绪, 情感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 从感觉力方面来说, 感觉力因个体的差异而异, 文化层次越高对美的感觉力就越强。草堂确实很美, 这是每个旅游者在身处草堂之后都能感觉出来的, 但是这种感受是可以分深浅的, 比如地学旅游者对草堂的美的感受力可能更深。

第二, 从想象力层面来说, 草堂许多景点都是根据考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绘来重现的。设计者也会通过想象诗人生活的场景来设计, 游览者更会通过想象身临其境。想象能使旅游者联想到具体的事和物, 通过现实与想象的对比, 给人以美的回味。

第三, 从理解力方面来说, 例如, 要解释草堂茅屋真的就是杜甫的故居么, 杜甫的茅屋肯定无法保存一千多年呀, 现在的茅屋建成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这个我们就必须知道茅屋来源的历史依据是杜甫的240首诗作, 我们也得去了解这些诗作的涵义。

第四, 从情绪力方面来说, 杜甫看到草堂美景创作了大量的诗作, 这是情绪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因此, 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 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 景流于情, 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

第五, 从情感力方面来说, 例如我们多次到草堂没有厌倦之感, 实质为情感所致。我们觉得对草堂生情, 是由于某种熟悉的情怀, 可能是对故乡, 故土的一种眷恋之情, 也可能是对草堂的喜爱之情。

3 从园林景观要素赏析草堂之美

在以上杜甫草堂旅游景观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下面带大家欣赏草堂景观元素的美。

3.1 草堂建筑之美

草堂的建筑格局还兼具了纪念祠宇和居家庭院的风格特点, 于庄严中透出亲切, 于整齐中生出变化, 把纪念祠堂与诗人旧居风貌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物的体量相对较小, 结构亦较简单。草堂的建筑物, 在体量上非常接近于民居, 而丝毫没有宫殿、寺庙等建筑那般恢宏、轩昂的气势, 如中轴线第四重建筑柴门, 面积还不到20 m2, 檐柱高不过3 m, 檐口距地面仅2 m多, 确实与民居建筑相近。

从结构来看, 草堂建筑均以川西地区民居通常采用的木质穿斗式结构为其整体框架, 只在两山面砌墙, 前后或为敞厅式, 或砌成半桩墙, 其上再以图案简洁的传统花窗和门来进行封闭。由于建筑空间不高, 故在室内不装天花板, 裸露梁家。这些, 都与成都地区的传统民房相差无几。因建筑体量和结构与民居相仿, 草堂的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产生了至今仍是诗人故居的亲切之感。

建筑不加装饰与雕琢, 朴实无华各处建筑, 从上到下, 基本上无装饰物, 屋顶均以小青瓦覆盖, 四檐角都平直而不起翘, 不以常见的宫殿寺观之飞檐。楹柱、门窗漆以羊肝红, 梁架用土红涂刷, 山墙则以粉白覆面。如此青顶、褐柱、粉墙的建筑群, 坐落于庭院之中, 掩映于浓绿之下, 显得格外赏心悦目, 饶富诗意。

3.2 草堂植物之美

草堂的植物大多数是根据杜甫诗歌中所吟咏的种类来种植的。据杜诗描绘, 草堂园林其中最盛者为绿竹, 各类树木花果有:榉木、杨树、柳树、榆树、松树、柏树、棕树梅、橘、橙、梨、花红、桂花、菊花、荷花、菱、梅花等。草堂中的竹子种类并不多, 但是植物营造追求意境。草堂中种植的最多的一种竹就是川西本土常见的慈竹, 慈竹一般成簇拥状种植, 下部密集, 竹梢会自然向周边弯曲形成伞状, 弧线优美。在清风的吹拂下更显活泼, 富有动静交融的韵味。

园内的主要花木, 都是选用当地的本土植物, 比如楠树、竹子、梅花、荷花、桂花、海棠、杜鹃、茶花等等。本土植物的种植更具有适应性, 使园林景观与自然达到一种契合和沟通, 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草堂的园林层次也是非常丰富的, 各种植物形成的层次都具有个性, 如高耸的楠木, 青冥苍翠;簇拥的竹, 清幽秀丽;零星的梅, 朴素高洁;成片的荷花, 雅致纯洁, 等等, 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各个层次相互融合, 相互映衬, 使整个园林显得优雅而生动。

3.3 草堂山石之美

草堂内的山石并非像中国古典园林山石具有“透”“瘦”“漏”的特点。杜甫草堂中的筑山置石的理念继承的川西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杜甫草堂的山多为土山, 用土堆叠起来的山体较石山来说更容易在山体上形成植被景观。所以, 杜甫草堂的山体上一般种植着较多的树木, 形成一种自然山林的景象。草堂的石一般放置在山体的山顶, 山脚和起承转合处。一方面为山塑型, 另一方面起到点缀的作用。采用的材料都是本土的材料, 如青石、卵石、砂石等。自然的山林, 本土的石, 营造一种亲近自然、古朴乡韵的美。

3.4 草堂水体之美

草堂处于浣花溪溪水西头, 院内引浣花溪水入园, 深幽古朴, 展现了川西乡村的田园风光。草堂的水体以沟渠的形式贯穿整个园区, 又以池塘的形式汇合。池塘分布在园子的西部、东部和中部。园内采用了古典园林里的“掩”“隔”“破”的理水方式。水体设计为自然式风格, 池塘的驳岸采用自然式的驳岸设计, 并在池中建“岛”。植物点缀于驳岸与“岛”之上, 再有鲦鱼水中丛游, 描绘了一幅田园的自然风光。

草堂的美在于它的自然、草堂的美在于它的诗意、草堂的美在于它的文化底蕴、草堂的美在于它的乡土人情。杜甫草堂作为川西园林的典型代表, 体现了“古雅清旷、飘逸乡情”, 在造园上独具诗意, 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质。同时它又具有川西乡土风情, 给人以亲近, 让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周维扬, 丁浩.杜甫草堂史话[M].成都:四川出版社集团, 2010.

[2]吕琼梅.杜甫草堂园林艺术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篇4:杜甫草堂里的修复技艺

主持更换茅草工作的大师傅周礼春是位有名的古建筑维修手艺人,他参加了草堂三次维修。现在会盖茅屋的师傅越来越少。以前草堂两次维修,一共10多个人。这次一共只有6人,能够上房搭茅草的加上周礼春一共3个。“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这门手艺学成要三年,以后还不见得有活做。”

周礼春家住郫县古城镇中平村,祖传三代都是盖茅屋的手艺人。虽然以前的日子很辛苦,但上两代人都还能够凭着盖茅屋的本事养家糊口。但到了周礼春这一辈,仅凭盖茅屋的传统手艺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周平时主要是做古建筑的新建和维修,在锦里和洛带古镇都有参与新建和维修古建筑。盖茅屋这门手艺一年可能只用得到一次,想凭盖茅屋维持生活很难。

随着周师傅这批手艺人的老去,盖茅屋这门手艺如果无法传承,将来杜甫草堂的茅屋谁来维修?能不能通过列入非物质遗产目录进行保护呢?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明确规定,传统技艺当然属于非遗的范围。像周师傅的这种盖茅屋技艺传承了三代以上,并有百年历史,属于非遗的。周师傅可以申报区(县)级名录,在相关规定确定其价值后,可以继续逐级申报。

对于非遗传承人,国内相关部门也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并会评定出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每年将会得到10000元的经费扶持,由中央财政支出;省级传承人每年将得到5000元的经费扶持,由省财政支出。主要是用来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的。

篇5:杜甫草堂:一个中国人的杜甫情结

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我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与杜甫相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稚气的童声在老师的引领下朗朗而读,韵律和节奏、工整的对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绪……从这首《绝句》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和文字的美感,那是最早的文学启蒙。

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杜甫诗作:《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没有统计过,但杜甫很可能是入选语文教材诗歌最多的诗人,伴随了我的整个校园生活。巧合的是,我最喜欢的杜诗都是他在成都草堂中留下的作品,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今年初,西南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我便在心里默默念诵这首诗,而每次去草堂我也喜欢选择下雨或雨后时分,好雨滋润下的草堂最美。同样被这首诗感染的还有老外,,韩国导演许秦豪来到草堂拍摄电影,片名就叫《好雨时节》。

毛泽东将杜甫的诗歌称为“政治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政治诗”出现在稍高年级的课本中,那个清新明快的杜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苦难忧伤的愤怒老头儿,太沉重,离一个学生的生活太远,我很快淡忘了这些诗。

后来就工作了,和杜甫一般流浪南北,居无定所,在6年的租房生活中我搬了10多次家,买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奈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万间广厦中哪里是我的一间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脑海浮现,我感同身受,与杜甫心有戚戚焉!相信这也是广大中国房奴的心声。感动于他为了让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死亦足的博大情怀,如果活在当代,他一定是最受房奴拥戴的城建部部长。

后来我终于买了房,而且被“草堂”了——我住的小区名叫“盛世草堂”。今天的草堂是成都二环路内环境最美的地方,周边的房地产纷纷沾光,取名必带“草堂”二字,尽管其环境、建筑风格和草堂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我的小区,和草堂的唯一联系大概就是入口处墙壁上的杜甫浮雕像,与一旁的门卫一起每日迎来送往业主。这小区临二环路,车声嘈杂,好在距离草堂只有步行20分钟的路程,拜访草堂、融入杜甫气场就成为我逃避喧嚣、平静内心的最好方式。

这么看来,杜甫将要伴随我一生了。这也是众多中国人的情结,何以见得?两个数字足以说明:1000多年来,杜甫粉丝收集、刊印的杜诗版本多达700多种;而中国各地修建的杜甫草堂则多达37处,在中国文人中,只有杜甫享有如此殊荣。究其因,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由自身的苦难推及人民疾苦、国家安危,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了中国人;而他在成都隐逸生活时描写的田园和自然之美,不仅与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脉相承,更是当下中国人的向往,正如那句话所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隐居梦,或隐于野、或隐于市。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全国草堂中最有名的一处,以至于一提到草堂,毫无疑问,那是指成都的草堂。所以曾5次游览草堂的邓小平说:到成都不游草堂,等于没来成都。

在成都的草堂中,一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中国人对杜甫的深厚情谊和良苦用心。

大廨是草堂的第二重建筑,廨,指官员办公的厅堂,杜甫一生颇不得志,心向仕途却大官当不上、小官当不长,当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官署,后人修建大廨,寄托了让他永生为官的愿望。

大廨中立着一尊杜甫塑像,瘦骨嶙峋、满面愁容,苦难生活将他的腰压成弯月,这是他的晚年形象;在他后面,诗史堂中的另一尊杜甫像则英气勃发,是壮年形象,这两尊像都非常写实,是当代作品,敞放着任人抚摸拍照。而最后一重建筑工部祠中的杜甫像塑造于清朝,因为是文物,置于龛内高高供奉,这是杜甫的中年形象,面容饱满、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神色轻松,标准的官员和成功人士模样,与杜甫的境遇完全不符,他是人们愿景中的杜甫形象,同时也寄托了大众的祝愿:他这一生够苦了,让我们为他实现抱负,过上想要的生活吧!

杜甫生平*颠沛流离的一生

杜甫于公元7出生于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适逢唐朝盛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上杜预是晋代有名大将军,父亲、祖父都是唐朝县级官员,母亲也出身望族,家境不错。

杜甫从小就表现出文学天赋,中国文人素有游学传统,以开阔眼界、结交名流。杜甫从19岁开始云游晋豫(山西、河南一带)、吴越(江苏、浙江一带)、齐赵(山东、河北一带)各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公元744年,他与李白、高适相会,三大诗人把酒论诗、携手同游,成为文坛千古佳话。

35岁那年,杜甫前往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因昏官污吏玩弄权术而落第,自此旅居长安十年,此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靠卖药和朋友接济勉强度日。39岁那年,杜甫作三大礼赋直接投给朝廷展示才华,虽得到唐玄宗赏识,但唐玄宗沉湎于杨贵妃温柔乡,疏于政事,朝廷腐坏,杜甫并未获得机会。直到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才谋得一小小官位。此时安史之乱(叛军攻打长安,从公元755持续到763年,是导致唐朝由盛而衰转折的战争)临近,民不聊生,年底,杜甫的孩子被饿死,安史之乱暴发,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难,杜甫则在举家逃难途中被叛军抓回长安,后逃出拜见流亡途中的唐肃宗,先被封为左拾遗高官,后因仗义执言触怒肃宗而被贬,杜甫深受打击,拖着病身弃官举家辗转甘肃入蜀。

从公元759年底开始,杜甫在四川生活了近五年半,其间除因蜀中官员叛乱而流亡川北一年多外,其余三年零九个月均居住在成都西郊草堂,因朋友严武提携,杜甫曾在蜀中做了半年官,其余时间均归隐草堂,过着朴素安宁的生活。

公元765年4月,朋友去世,杜甫再度漂泊,下重庆,出三峡,入潇湘,晚年的他半瞎半聋,于公元770年59岁时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一生漂泊流浪,但遗作中依然渗透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草堂的前世今生

杜甫到达成都后,先客居浣花溪畔的寺院,后在朋友接济下,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浣花溪水水西头”建成草堂,占地一亩,“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杜甫离开成都后,邻居任氏住进草堂,她是四川官员崔宁的小妾,也就是传说中的浣花夫人,因曾带兵保卫成都而受到尊敬,今天草堂花径旁的浣花祠就是纪念她的祠堂。草堂经任氏修缮扩建后面貌一新,后任氏将房舍施与寺院,即草堂寺。

公元9五代时,前蜀宰相、诗人韦庄寻得破败的草堂旧址,重建茅屋,并居住于此。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草堂屡建屡败、屡败屡建达13次,从最初的一间茅屋发展到后来的4进院落。宋代时在墙壁上绘杜甫像,立26块石碑,遍刻1400多首杜诗,草堂成为正式祠宇;明代建工部祠及配殿,建立书院,凿池引水,修整园林;明末,张献忠剿四川毁了草堂;清嘉庆(18)草堂重建,确立了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布局,并在工部祠立陆游、黄庭坚像陪伴杜甫,扩为四进院落,形成今日格局。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军阀割据,草堂一度成为军队驻地,门窗被拆、楹联被毁,凋零颓败。新中国成立后,草堂获得新生,1955年杜甫草堂纪念馆开馆,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篇6:杜甫草堂的记叙作文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又被称作“诗史”。参观杜甫草堂,很多人都会想到他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句子,因为即便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不能说人人能够“居着有其屋”。在论及发展房地产重要性方面,杜甫走到了历史的前列。

我撑着轻便的雨伞,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滴答的雨声,沿着幽深的竹径,慢慢来到草堂前。草堂前有个不大不小的院子,里面嘉木繁荫,翠色袭人。我试着寻找那颗枣树,因为杜甫曾在《又呈吴郎》中写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的语句,可惜没有。走进草堂,我发现这是五间房子,从卧房、书房、客房、厨房到茅房都有,我有点惊讶于杜甫生活的“奢华”。不过看得出来,这都是今人的杰作,因为里面还亮着电灯呢!不过已经很幸运了,至少我们知道杜甫确定在这里待过,这还要感谢五代诗人韦庄,是他寻找并重建杜甫草堂的。

五间房子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书房,里面还有书柜。我不知道杜甫刚来成都时的窘态,但他特意建了一间书房,这令我很感动,因为我想到了中国顶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中国人讲 “势”,主张顺势而为,讲究经世致用,因此有了“盛世学文,乱世学武”的说法。读书,最大的价值莫过于考科举为官,否则,就是无用的。杜甫刚来成都时,正是“安史之乱”闹得最凶的时候,中原战火连天,朝廷朝不保夕,哪还有时间组织科考呀?既然读书的终极结果已经不存在了,他为什么还要顾及过程呢?杜甫本可以丢下书卷,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经营自己的生活上,相信以他的聪明才智,也许早就富甲一方了。现实是,杜甫把自己关到书斋里苦读,并将自己的满腔爱国之情化入诗句中,还在战事刚结束就匆匆出蜀,最终客死江湖。

亚圣在《孟子·尽心上》中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指明了中国知识分子要儒道互补的处事原则,同时也为他们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从“穷”到“达”,到了唐朝就是科举,基础是读书。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国很多文学大家普遍在政治上不得意,如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被贬柳州、苏轼被贬儋州等。杜甫的一生谈不上“达”,他始终在“穷”的边缘挣扎,即便如此,他也要“独善其身”。即便自己身处困顿,他依然心忧国运,同情那些比自己更可怜的人,真的令人可敬、可叹、可怜。

生前的杜甫颠沛流离,死后的杜甫广受追捧,湖北、河南、四川等地都以杜甫的名义建起了纪念馆。当然,带给他安定生活的杜甫草堂名声最隆,我认为这是成都应得的,因为它曾经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一个极度落魄的诗人。在我还没离开时,过来一个五、六十人的大团,他们拍完合照后,就急急地离开了。

篇7:写杜甫草堂的作文

草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静。

进入草堂寺的山门,你立刻就能感觉出那种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气氛。于是,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嚣的闹市,嘈杂的人群。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都无不显示出草堂的清幽,僻静。

园中,青石小道纵横贯通,道旁绿树相依,几棵树和几朵花就能各自形成小巧的园圃,点缀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宇亭榭。

进大门往西北方前行约五六十米,便来到一小径入口,入口墙上“草堂”两个浑厚大字赫然醒目,这就是清末人士周善培所书的“草堂”影壁。进入小径后五六米处,有一隔门,两旁挂有郭沫若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原来,这条小径就是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提到的花径。

独自漫步于花径,必能想象到当年这里繁花锦簇、春满小径的景象。

如今,红墙外的几丛翠竹,荫蔽着弯弯的小道;轻风穿过竹梢,似在喃喃细语;偶尔几声鸟鸣,更添几分惬意。虽没有了锦里花香,却清雅胜似当年,的确可谓“青郊草木四时新”。穿过幽雅的花径,右转有座小桥,直达柴门。一听就明白,当年杜甫草堂中此门必是由木柴搭成的,故称为“柴门”,而今天却早已改造,建成一座美观华丽的“石门”了。

步出柴门,便来到了青松掩映的“工部祠”。

祠中供奉着杜工部及黄庭坚、陆游的塑像,还有草堂石刻图和碑记。

杜工部头戴羽巾,身着紫衫,腰系朱绶,圆脸红活含情,胸前直垂几绺青须,造型栩栩如生,显得十分庄重,令人敬仰。工部祠前两侧各有一院,一为“水竹居”,一为“恰受航轩”。三座分散的建筑组成一座整齐的院落。

院内存有名人墨士留下的字词书法:或雄厚圆润,或清秀健拔,或气势如虹,或清雅玲珑,实在令人赏心悦目。院外植有高大的楠木,翠绿的香松,苍健的腊梅,更显出院落肃雅、静谧的风貌。

工部祠东侧的荷池边,有座茅草覆顶的碑亭,亭内一座黑色大石碑上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苍劲大字,被九条龙环绕。这些龙如在空中腾跃,又似在云中穿行,活灵活现,显得十分威风凛然。

碑亭四周翠竹林立,随风摇曳,苍健秀拔,实在叫人喜欢。

欣赏着这些“吸翠霞而夭矫”的墨竹,眼中不由得浮现出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景色:“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穿过花径,往前直走,便可到有名的“诗史堂”。

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真实地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反映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经历,所以后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此堂即由此得名。

诗史正堂中塑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立像:手拈胡须,凝眉深思,深刻地表现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的同情。

诗史堂两端连接着曲折深长的回廊,与东西两座杜甫诗意画陈列厅相连,组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建筑群。

各厅中分别展出了名画家为杜诗所配的诗意画。

这些画线条明快,立意深远,都较好地表现了杜诗中的韵味,绝大多数都是根据杜甫旅居成都草堂时所留下的二百四十多首诗画成的,为古朴的杜甫草堂增色不少。

此外,草堂还有浣花祠、水槛、大廨等有名的景点,都是游览的好去处。

杜甫留下的仅住了四年的草堂为何如此盛名?

因为这里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秀美风光,更重要的是诗圣那高超的诗艺和高洁的诗风,令人称颂。

不是吗?杜甫身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心,就连屋顶被秋风卷走后极度窘迫之时还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为全天下受苦人着想。这样的高风亮节,怎不令人佩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篇8:拜谒杜甫草堂

这里是一方神圣的土地,这里安厝着不朽的诗魂。诗圣一生颠沛流离,即使栖身在浣花溪畔的这座草堂时,也仍不时被饥寒所困,被风雨所欺。在饥寒交迫中,怒号的秋风将诗圣赖以栖身的草堂破坏殆尽,面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惨景,诗人没有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让人心灵震颤的诗句。这种大慈悲、大胸怀、大境界,震古烁今。他的《三吏》、《三别》,他的《哀江头》,他的《望春》、《白帝》,无不渗透着诗人对社会祸乱,战争灾难,以及官吏横暴,皇帝昏庸的无情揭露和批判,无不包容着对苦难中的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与悲悯。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囊括了他所有的不平和愤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熔冶着他炽热的爱国孤忠;“欲填沟壑惟流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抒发他在穷绝窘境中,不为困穷压倒的豪迈气概。他是一位文化英雄,他一生都在赞美着、褒扬着、歌唱着正义和善良,他一生都在呐喊着、揭露着、控诉着暴戾和邪恶。杜甫者,真英雄也!

面对这位“万间思广厦,一谏失微官”的英雄,面对他凝聚天地间的豪气,敢于为血雨腥风、饥寒交迫中的百姓控诉、呼号,试问,今人几人能比?

“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冯至语)。因为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脉,还彰显着文人的良知和胸怀。

杜甫草堂现已是规模庞大的园林式建筑,有着近百间多样建筑,园内挖有池塘,搭有藤架,植有繁茂的松、柏、榕、楠、梅、竹各色树木,密荫匝地,绿彩婆娑,微风习习,颇如人意。但是草堂呢?草堂哪里去了?尽管我知道那座标志时代见证的茅屋不可能久经千年而不衰,尽管我知道草堂的原貌不可能历经千载而容貌不改,但我仍然为草堂的湮灭而感到极大的遗憾和悲哀。毕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满园里不是飘逸着氤氲的诗香,承载着冲天的豪气,充盈着大仁、大爱的人文情怀吗?

篇9: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仍在遐思中就听到导游员阿姨说:大家如今来到了工部祠,这里边现有三位作家的雕像,正中间的这位便是杜甫,他左侧是陆游,右侧是黄庭坚。那俩位的诗都秉持了杜甫的设计风格。杜甫为逃难来到四川居住在这个地方,沒有经济来源要靠盆友的接济才可以凑合日常生活,因此最贴近他自己的应该是雕像前边这方面石碑上刻的那般,大家小学课本上杜甫的肖像就来源于这方面石碑。

从工部祠出去看到左边的房间内搜集了很多版本号的诗卷,听说一些早已是孤本,很宝贵的!右侧的房间有很多小摆饰,件件都表露着古代文化的气场;也有很多相关古诗词、自然地理、文化艺术、历史时间的书本和音像制品,能够使我们更强的掌握关于它的一切;令人兴奋的是我看到了闻名遐迩的我国非物质文化财产蜀绣,技巧是那般的细致,制成品是那般的精美、那般的优雅要我禁不住想据为己有,遗憾太贵了,一幅小小双面绣就几万块呢!简直精典!

饱了眼福大家就来到了柴门,听说哪个字是象形字:一个山、一个木、一把刀就变成,总之我不会了解,并且许多成年人都不认识,有趣!

穿过柴门便是一座小桥,桥上边刻着很多花、树、云、鹿这些,爸爸说这座桥上的石刻都是以明朝留下的,沒有历经所有人为的修复。立在桥上,倾听着小溪静静的在脚底流荡,伸开胳膊好像看到了那时候的杜甫一发感叹的模样,奇妙!顺小路往前走有时候会看到一间间茅草屋,里边有做画的、恢复古书的这些。

不经意间中大家就来到了草堂影壁,进到里边就见到左侧是在我国三代领导人员来草堂的留影,在其中有祖父、祖父、祖父这些;右侧是国外领导人员和文人雅士的留影,在其中有美国的、比利时的、乌克兰的、荷兰的这些数都数不回来。哇,我真是太自豪了,想不到还能合那么多伟人立在同一片土地资源来赏析同一样物品,嘿嘿,是否很牛。

篇10:游杜甫草堂的作文

我们上午11点我们乘坐汽车到了四川成都博物馆。然后我们又走了一会儿的路到了伟大诗圣杜甫曾经来成都避难的地方。抬头一望,只见大门口的牌匾上写着“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我的同学胡清科说:“你们知道这个杜甫草堂的来吗?”“不知道”我们齐答道胡清科又说“由我来给你们讲讲吧,这个草堂诗圣杜甫原来是为了躲避安世之乱居住的地方,原来这里只是一个平坝”我们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就这样我们边说边走就买了门票进去了!

我们一进门就闻到了扑鼻的花香。听到了风吹竹子悦耳的沙沙声,穿过了一个灰砖的房子转眼就来到了杜甫的塑像前,他的像屹立在一块灰色的大石头上,炯炯的眼神里透着一丝庄重之气。

就在这里时前的.景色还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们就又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原来杜甫在成都的时候住的房子使用茅房搭建的走进那里面仿佛看到了当时杜甫在那里写诗也在思索着一些问题。里面分别有三个房间:书房、卧室、厨房由此我可以想到当时杜甫是怎么生活的他是多么简朴啊!

篇11:杜甫草堂的作文300字

杜甫草堂是杜甫生前居住过的地方,是完美的旅游圣地。

今天早上,我们乘着车来到了杜甫草堂,进去看到了一个杜甫的雕像,我不禁肃然起敬,不禁对这个诗圣而感到骄傲,来到了雕像旁,我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能做一个随意的人。我怀着对杜甫的敬佩之心,来到了他以前住过的家。门前有一条小溪,看了注语才明白,,原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里的“泊”描写的就是这条小溪,啊!看到这首诗,我不禁大吃一惊,杜甫简直把它写的活灵活现了。我被这种种场面迷住了,想起了杜甫的生事: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携全家来到成都,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想到这里我慢慢地欣赏起了茅屋,里面有起居室、会客室,吃饭间等,看到杜甫睡过的竹床,眼前好像浮现出了杜甫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的样子。我想这么破旧的房子,出了这么大的一位名人,真是不得了。在外面有几根木柱子,因为木柱子有了很多年的历史,所以这些柱子已摇摇欲坠。这间茅房凝结了岁月的悠久,也凝结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这是个智慧的象征。我爱你,这个充满无穷智慧的草房,你在我的心目中的地位一下高了许多。

有着岁月的悠久和智慧的房子――“杜甫草堂”一定会成为岁月中的一个奇迹。

篇12:杜甫草堂的故事

据了解,“唐风茶韵”从备器、取火、择水、灸茶、碾末、罗英、煮泉、育华、酌茗、品韵等,共有24道工序,体现了佳茗、妙器、活火、净水、胜境、精艺的高度和谐,展现了茶的真香、真色、真味。

四川峨眉雪芽跻身中国茶业百强

目前,2010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名单在京揭晓由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元祝挂帅,中国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业分公司以09年销售额3.14亿元的骄人业绩荣登“中国茶叶行业百强”榜单,排名行业第27位,为川茶打出了一片天下。近几年来,峨眉雪芽品牌创始人马元祝和他的茶业军团,带领和扶持景区及周边10万停耕还林农民科学和标准化种植峨眉雪芽珍稀有机绿茶致富,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峨眉雪芽茶叶为龙头的景区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之路和“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产业化合作发展模式。2004年至2009年峨眉雪芽的茶叶主要经济指标5年共计销售收入11.467亿元。峨眉雪芽项目区茶农茶叶年创收入从2004年的552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99亿元,增长277%。

普洱茶取经法国红酒分级制

云南仿效法国红酒,将于明年落实普洱茶的“原产地证明”等认证制度,希望进一步提升普洱茶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2011年1月1日起,云南省政府将落实普洱茶的“茶园履历证明”、“原产地证明”以及“生产履历证明”制度,这将让普洱茶的品饮与收藏价值将重新被定义。

为明确定义普洱茶价,不再随市场炒作而暴涨或崩盘,2000年起,即由云南省农业厅茶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领军,开始研究法国红酒的认证制度,并仿效法国红酒全球公认的“产区”与“分级制度”,建立云南普洱茶专属的国际认证制度。该制同时融入当地普洱茶相关的现行法令,今年10月底,云南省农业厅即将举办最后一场“茶园证明书”公听会,届时将完成所有的法令程序,并由云南省法规处对外公告相关制度

如同1855年法国制定红酒分级制度一样,云南也将订定普洱茶分级制度,2011年可被称做“普洱茶元年”。而后,在云南境内六大古茶山上,拥有“顶级山头”、“顶级茶园”,并取得“茶园登记证”的茶庄,因有高品质稳定的茶源,才能成为高茶价的“顶级茶庄”。而“生态茶园”也将凌驾“有机茶园”,成为级茶园,因“空气品质”、“环境污染”以及“生态保护”,都将纳入茶园认证指标。

印度时兴嚼茶片

年轻女性有嚼奶片习惯,而现在印度研制出的茶片,也能像牛奶片一样,供人们咀嚼和;中泡饮用,不仅十分方便,而且更感新潮另类。

据悉,研制茶片的托克赖实验站建立于1901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茶研究机构,位于印度阿萨姆邦世界闻名的茶乡一一焦尔哈德镇。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茶片并不是把茶叶压制而成的,它的成分中80%是茶叶的提取物,再加上符合国际食品标准的香料,可配制成橘子、柠檬、姜、豆蔻等六、七种不同的香型,让茶客选择。茶片只有阿司匹林药片那样大小,携带非常方便。如果手头有杯子,有热水,你尽可以将它像传统的茶叶一样,泡开了饮用;但是在一时找不到杯子、热水,或者时间紧张的时候,你便可以将茶片直接放进嘴里,或含或吮或嚼,同样能欣赏到清醇的茶香,享受其提神醒脑的功效,还能一边工作一边品茶。

商品茶的传统格式

袋泡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当时,一位叫萨利文的纽约茶商为了节约包装铁听,改用纸来包茶叶,结果意外地发明了广受茶客欢迎的袋泡茶。而茶片的诞生,则反映了印度茶商求新思变的强烈愿望。印度生产着世界上一半的茶制品。但近年来来自斯里兰卡、肯尼亚的激烈竞争,茶产地频繁的劳资纠纷,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乱,使当地的茶产业举步维艰,人们渴望有新的亮点出现。

科研人员称,这次研制茶片也是为光大阿萨姆茶的独特个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新产品能进入欧美茶主流消费国。目前,茶片已申请专利,不久将正式投产。

张家界:首座“中华茶祖圣像”落成

“湘江日夜流,三分风起千堆雪,府第春秋伴,百载云开一盏茶。”10月12日,天降甘霖,张家界首座“中华茶祖圣像”落成暨湘府茶楼开业庆典在市城区迎宾路举行。

中华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的人。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故此,被炎黄子孙尊为“中华茶祖”。作为我市首家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大规模综合型茶楼,湘府茶楼将以立足湖湘文化,弘扬湖湘精神,传承中华茶道为己任,致力于推动张家界的茶经济成为继旅游经济之后的又一大经济体。“茶祖圣像”的落成,无疑将成为我市打造茶文化方面的一道亮丽风景,预示着我市的茶饮行业正走向成熟发展,从而将茶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斯里兰卡:一杯茶3万多人共饮

全球主要茶叶生产国斯里兰卡最近煮出全世界最大的一杯茶,并被写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斯里兰卡《周日观察者报》报道,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区近日出现了一个红色的大马克杯,杯子内注入了4546升水、64公斤茶叶、875公斤奶精和160公斤糖,经过几个小时的熬煮,最终变成了斯里兰卡民众平常习惯饮用的奶茶。据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人员已经对上述纪录完成认证,这些奶茶已经分赠给了大约3.2万科伦坡市民。红土发现200多年的茶树下

篇13:游杜甫草堂作文

走进草堂,一种清新幽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陶醉期间。石子铺成的小路通向远方,小路两边植被旺盛,有高大挺拔的楠木、青翠无比的绵竹等,真是诗一般的环境!难怪诗人能诗兴大发,和这儿的环境一定有关。

我们首先来到了浣花祠,这是当年冀国夫人任氏生活的地方,百姓为纪念她抗击叛乱,建立了这个祠堂。

转过祠堂,便是杜诗刻廊。历代下来,有许多大文豪与名人在此写了许多怀念杜甫的诗。人们便将字刻在木板上纪念,故称为诗廊。

绕过诗廊,便是茅屋故居了。只见故居的前面是一潭清澈的溪水,旁边还有茂盛的杜鹃花,古木和古桥相映成晖,让人不禁羡慕起诗人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转过去看茅屋,就是用土砌墙,木成梁,并加上茅草屋顶的屋子,简陋无比。进入其中,发现墙体已经十分破旧,仅残存墙垣。左边是卧室,右边是厨房,中间则是一个小厅,总面积也不过二三十平方米左右,还有摇摇欲坠之感……哪里还谈得上诗意?和刚进来时的舒适感无法比拟。大诗人就在这陋室里写出了那么多旷世之作,不仅感受到诗人生活的简朴。我深深被震撼了!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名句佳句下一篇:《孩子的睡眠周期》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