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2024-07-27

浅议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精选5篇)

篇1:浅议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一、《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的作用

《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有工程力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内容,在工程力学基础上又包含了机械零件基础、机械设计的概述、机械传动以及产品机构的图例和剖析等。学习《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除了要了解一些器械零件外,更关键的在于设计,需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用一定的设计技巧来将工业机械中的空间和审美表现出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将自身的思想用设计表现出来。虽然有的学生在之前没有绘画的基础,所以需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设计基础,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在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学生们培养了自己的工程意识,对自身的设计思维和方式进行创新,提高了自身对工业机械设计的方案。

二、《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工程意识薄弱,对机构及零部件认识不足。在高校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中没有为学生安排参观的课程,因此学生对机械的了解知识通过生活中偶尔的接触,在思想里并没有形成较深的意识,也缺少有关工程的概念。高校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没有将理论的知识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产生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2.教学内容应做相应调整。《工业设计机械基础》是一项设计基础的课程,很多内容比较经典,但是由于近几年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机械设计的学习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业设计,用图解的方法来使得教学的方式更加形象、易懂,会把解析的方法留给学生来进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已经设定好的,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而导致理论知识较多,实践和实验较少,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3.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需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多,而且学习的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教师们会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学,进而让学生没有时间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虽然现在的教学中已经结合了现代化的方式,但是也没有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工程的实践,进而就会使得学生没有教好的感性认识,造成自身工程意识不足,需要提高。

4.实践环节学时偏少。《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一般是4个学时,2周的课程设计,从中可以看出实践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少,而且在实践课程中的实验都是一些演示性的,缺少相应的创新,所以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在课程上也需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机械的模型或者是实物,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学习到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们的操作感。

三、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表可以得知课程教学改革后该课程教学方式的区别,以下是对改革后《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描述。

1.加强工程教育,引入工程实例。在《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课程改革中,加强了课堂教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而且在新形势下该课程的大纲中也引进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工程实例,将机械的创新设计加入到了教学的方法中,主要采取了一些大的工程为教学例子,着重要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的实践能力,并且将这种教育方式与科学相融合,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工程的教学来提高自身对工程的意识,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的思路是让教学的内容注重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实际的课程,将近期产生的一些有关机械设计中的最新成果适当的添加到课程中,向学生们介绍与生活相关的一些新的现代的机械设计方法,最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出最前沿的知识面,进而增加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信息量,进而调整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可以反映出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在之前的机械设计课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一人来完成的,从侧面上可以看出缺少相应的科学技术,进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改革后的教学中加入了CAD的技术,先用图纸来设计然后逐渐的CAD化,这样的改革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让学生通过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学习后提高自己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的实践能力,需要教师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精讲多练、自我学习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理论内容的讲解上要精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需要把握住其中的精华,将重要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总结其中的窍门进而让学生能更加容易的掌握,给学生们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其次,要安排相应的练习,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们预留出一定的练习时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提出更多的新的想法,让学生激发自身的新思想和新思维,用启发的教学方式来代替生搬硬套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后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工业机械的设计课程本来就是强调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针对该课程中应用极强与实践薄弱的不相对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实践的薄弱。首先要增加相应的实验室,在之前所设置的基础的机械设计的陈列室上来增加一些新型的以及典型的实物,可以和相应的工厂联系,对一些零部件进行收集,增加学生对机械零件的接触机会,进而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将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综合型较强的设计实验,开设相应实用性的方案,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兴趣提高,通过动手设计、组装来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注重技术和实践的课程,在新形势的趋势下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结合机械中常用的一些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设计和计算。通过改革要求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改革,进而使得教学中加入相应的工程实例,将教学的方法进行更新,挑选精选的课程,注重实践环节的应用,最终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为设计提高新的思路。

篇2:浅议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属于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学生必修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之一,是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综合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设计方法同时可以验证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工程技术的可行性也可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机械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大作业和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

二、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按大纲要求的基本实验有“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范成和参数测定”、“带传动”、“滑动轴承”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只作为课下选做。

实验考核成绩,一般以基本实验占期末总成绩一的比例计人总成绩,且作为考核标准,没完成或实验不及格,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因此,这项实验学生必须完成。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没有计人总成绩,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一般学生只是来走过场,敷衍了事,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大作业由于课程安排没有计划,只能作为一般作业进行,学生基本没有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本还没有开展。课程设计集中在课程结束后周时间,并单独计算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而作为锻炼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大作业,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3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没有开展,从而使得一方面学校实验设备还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培养。

因此,深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和研制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都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与设想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改变目前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总体比较单

一、落后于课程内容改革的局面,切实提高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加强大作业力度。大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措施。通过大作业可以训练学生简单的工程意识,同时达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综合型、设计性实验项目及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这项工作的开展,很好的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学生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也是学生通过设计检验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具体应用的体现。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设想

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实践教学不要仅局限于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基本机构,而要适应当前工业技术和机构学的发展步伐,加强组合机构及新机构的实践教学。例如大作业可以进行以下题目的训练,联接件结构设计、传动方案选择综合训练、轴系结构设计、结构分析等。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上述作业,并利用实验设备搭接出机构模型,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机械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基本机构的应用扩展和组合设计、变异等。

教师也可以将科研中新的研究成果,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加工,转变为适合的学生教学实验或课程设计题目。

四、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改革

考核激励机制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措施之一,只是泛泛的提出实验的要求而没有相应的机制,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因此就实践教学与课程考核办法,提出以下建议:

1基础实验和实验考试按计人期末总成绩;

2大作业和综合实验各按一定比例计人总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一40%;

3减少期末考试一次考试所占总成绩的比例,约为50%一60%;

4课程设计作为综合设计仍单独考核。

五、结束语

篇3:浅议新课程形势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从语文教学来看,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长期以来,语文课沦落到了机械分析课文、单纯讲授技巧的呆板生硬的让人生厌的境地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批评。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大语文观”的倡导与展开,这些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走入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崭新时期。现在我仅从阅读教学入手浅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我们的母语,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是简单地分析文字就可以的,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外在情节和中心,细心地品味和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的感染与熏陶,获取思想的火花及启迪,最终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可是,反思延续至今的传统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存在着不少与此相背离的方面:

1阅读训练不全面

一般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经常是只注意那种对文章字斟句酌的分析,而忽视了略读及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绝大多数的教师忽略了朗读训练,只要求学生能读下来或背下来,根本不要求抑扬顿挫及感情丰沛。其实略读也是新课标要求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而朗读也能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僵化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比较模式化、程式化,缺少变化与新意,教学也常常局限于课本,思路比较割闭,割裂了语文与这个大干世界的联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丧失阅读的兴趣,最终就逃脱不了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结局。

3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

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比较沉重,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几乎没有主动阅读的兴趣,也没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而教师只强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读书的方法。

4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

为了配合教学时数,很多教师将课堂上学生默读的时间减少或取消,这就使得学生在不熟悉文章的条件下对文章进行分析,自然学生就缺少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把本应该是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演绎成单纯的内容分析,重理性轻感性,重认知轻情感,重学得轻习得。

5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在积极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在这种表面的热闹下却有不少弊端: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只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动起来,教师也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往往是通过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连串追问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思考。这其实仍是一种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学习。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此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构建新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也只有在这一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根据上文所述的传統阅读教学的弊端,简单谈谈在新课程下阅读教学应注意的方面:

1注重略读和浏览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整合。传统的阅读教学一直都强调精读,但往往忽略了略读和浏览。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查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它们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自觉思维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是把略读、浏览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来定位的。因此也可说略读和浏览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略读和浏览。

另外,九年中学生在课外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总量,以及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日常读书看报的习惯,也都必须借助于略读和浏览。

既然《语文课程标准》把略读和浏览定位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略读和浏览的培养,并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尤其是要在课外阅读中运用略读和浏览。

2加强朗读教学

在阅读的过程以及阅读的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必须要朗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是不能相互分割的,是不能分开来要求的,而是要以一贯之,全面落实。

朗读其实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但很多教师对它的意义的认识是不够的。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其特点在于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言语,从而增强读物对读者的感染力量。朗读文学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听觉方面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感染力量。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读物中的文字比作一炉煤球,朗读则是让煤球燃烧起来,放出能量。这是在说,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阅读教学,指望学生去抄写、背诵老师概括出来的作品“意义”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3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应突破阅读教学中的模式化、程式化,要善于变化,时刻挖掘新意;教师应有大语文观念,冲出课本,联系现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阅读与世界的密切关系,具备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5以“引导”为课堂教学手段,实施对话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徑。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的课堂学习大致分为:学习的开始、学习的深入和学习的结束。

在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为理解文本打好基础。教师提供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感知具有目的性、方向性,避免盲目性。

深入学习时,教师应多“引导”,少“灌输”。教师要让学生再认真阅读一下课文,找出教师所列的思考题的答案。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对文本的质疑。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与提示、点拨、指导。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在进行学习总结时,教师应成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再就是要强化知识的重点,要揭示出知识内在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千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总而言之,广泛大量阅读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必经之路。正如最优秀的厨师也没有能力为所有的食客制订一道统一的菜单食谱一样,语文教材的编排不可能适合每位师生。所以我们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要广泛选择合适的文章来充实和改进课堂教学,扩大课堂承载容量。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他们,让他们的生命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下基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越俎代庖。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或获得生命体验的过程,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接触的时间,不能以教师讲授替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能以教师的个人看法替代。总而言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字体地位,鼓励个性化的思考,重视心灵体验。

篇4:浅议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我国大多数普通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都缓慢.在深刻领悟课改精神后,农村教育应加大课改的.步伐,创新适合于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方法.

作 者:潘建齐 作者单位:宜州市福龙中学,广西,宜州,546327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农村中学 《思想品德》 教学现状 改革精神方法

篇5:浅议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导向转移方法探析

一、语文教学形势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教学改革难点

(一)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今语文教学的变化对比分析

1.从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讲解向语文能力的培养转移。传统语文教学以课本为本,把基础知识教育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教学方式,关注文法字词以及文学架构和文思逻辑。这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教育环境中是恰当的,以往的中国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人才知识,而随着时代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多元性因素,单纯的知识积累和课程内容传授与社会进步不相同步,21世纪我国的人才观,首先而且最根本的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为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迅速地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对于语文教学,其根本目的不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字词语句、懂得课文含义、铭记名人经典、理解文法脉络,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通过这些培养途径使得学生具有语文能力。而什么才是语文能力呢,简单的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接受、消化、扩展、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接受,就是接受语言文字的“形”;消化,则是消化课程内容的“脉络骨骼”;扩展,重点在于对既定知识的发散思维;应用,是通过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让语文技能成为一种表达、沟通以及内涵提升的有效工具;创新,则是通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结合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实现语言、文法等语文要素的改善和创新,生产更新的表达素材,创造更切合实际的交流方式。

2.从传统的说文解字向兼顾学生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方向发展。以往的语文教学,偏向于对课文的讲解,但是再高明的讲解也只是定位在课文本身,对名人篇章的过度崇拜,导致了学生作文的思维定势;对经典语言结构和语句辞藻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的不切实际。这些都是与学生思想培养和情操陶冶关系不大的。基于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其重点应以传统教学为基础,逐步向影响学生思想境界、情操培养方向发展。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背诵唐诗宋词以及认识生僻字眼,而是要在课文中学习境界,在语言中培养内涵,最终对学生思想构成高雅导向,对学生情操提供文学熏陶。

3.价值导向从提升学生知识积累向提升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工具的能力转移。传统语文教学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淀,由此丰富对母语内容和相关技能的掌握;而现代语文教育则打破了固有的“以本为本”的局限,把语文教学的的价值导向从“知识累积型”向“技能应用型”转变。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价值导向从传统的提升文化水平转移到提升人文素养的层面上来。

(二)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改革难点与创新关键

1.课程资源的调整与开发设计。事实证明,开放式教学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发散应用。而传统的课程资源局限于名人词句,大家篇章,并没有看清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途径的多元化。新形势下的课程设计,各家纷纭不定,有的认为应该以课外读物为主要资源,有的则坚持以经典例文为重点突破口。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课程设计在于,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想要按照怎样的思路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名人名篇对提升学生境界是必要的,但如果以此作为提升学生写作模仿能力的源泉,则会固化思想,学生空灵的思维难以绽放美丽的火花,最终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2.教学方式的多元应用与灵活设计。这在新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是难点,也是创新的关键。课程资源只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载体,而活生生的教学方式则是赋予这个载体以灵魂的工具。说文解字再精彩,再准确,再深入,也不及形象的教学能够给人以快速而具化的理解和启迪。而一味的追求创新教学方式,目前所流行的快乐教学以及开放教学往往让学生遗忘学科的教育目的,达不到理想教学功用效果。

3.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新的语文教学改革,绝非空口片词,一阵流行之风。多数教师在大谈特谈改革之重要,创新之关键,但在思想上并没有扭转对以往语文教育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新的改革必须有新的理念,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方面仍然不肯审视以往的教学理念,只是在教学方式的表现上显得花哨一些,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创新,是不科学的语文教学革命。

二、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路

1.扭转教育理念是前提。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会有科学的成果产生。旧的理论在新的形势下不能与时俱进,新的思想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是会背诵唐诗宋词多少篇,也并非能否比别人多认识几个字,而是一种基于母语掌握基础上的文字处理和应用能力。教学的目的性必须从“教人识字”扭转到“教人生活”上来,这种教人学会的生活,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生活,它应该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和个人认知能力相符、对母语的接收和信息提取要遵循语言逻辑和人情逻辑、对语言的运用要在语言的本体上滋长新的枝叶,最终做到用正确的语言,写正确的文字,能够正常的理解、恰当的表达,有效的沟通,并且自如的运用,这就是语文教学理念需要转变的方向。

2.丰富课程资源是重点。我们应该认识到母语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对象以及教育手段,其资源丰富,不必以一本教材为基本。母语是广泛的,构成它的要素来源也是广泛的,一张报纸也能教会一个人理解一件新闻背后的意义所在;一本杂志也能让人铭记很多震撼灵魂的语言;一句广告语也能让人动脑分析它的合适与否;一段电影也会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多元的教学资源整合,不仅能够有效扩大语文教育的视野范围,打破狭隘观念,也是丰富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3.课程设置的观念更新是关键。语文是无处不在的,并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学科,更是学习和运用其他学科的基础——我们都在用语言教语言,用语文教语文,教育本就是一种语言沟通的信息传递过程。对于课程的设置,笔者认为,语文课程设置首先要体现其统筹性和基础性,它统筹了其他学科的表现语言,没有哪种学科不是通过语言描述在书本上的,而语言就是语文的要素,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它的课程设计可以考虑到跟很多学科的关联性。其次,要考虑语文课程设计的社会性,把社会实践作为语文大课堂,一些尝试性的语言交际测试、户外实践、语言性的活动实验等都可以作为实践的方式予以贯彻,这样的语文教学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更具备现实功用。

上一篇:财务人员如何做好奉献下一篇:有关描写秋天味道的作文:我的秋天是什么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