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免疫

2024-07-10

中国计划免疫(共8篇)

篇1:中国计划免疫

“国培计划”:改变中国教师--《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1-05-12 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作为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启动的第一个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国培计划”甫一启动,就万众瞩目。2010年“国培计划”投入之多,规模之大,覆盖之广,机制之新,效果之显著、影响之大,在此前的国家级培训中是前所未有的。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100多万参培教师从中收获了什么——

2010年11月8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城关三小教师伍红书开始了自己62天的贵州省(2010)农村骨干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之旅。

与一些老师的兴奋、激动不同,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伍老师对“国培计划”并没有太多的概念,“觉得只要应付一下就行了”。但几十天下来,伍老师发觉培训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学习原来可以这样学。

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喜欢。这是很多人对“国培计划”的感受。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中学初中语文教师郭益坤甚至用恋人来形容自己和“国培计划”的关系。“多少个清晨,多少个黄昏,多少个不眠的夜!我们谈教学,谈人生,但决没有谈爱情”。

事实上,“国培计划”对教师的改变,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以前,觉得乡下教师没有前途可言,内心也没有什么追求。但参培后,工作16年的我,有了职业信仰。教师不仅要成就学生,更要通过成就学生而成就自己的人生。以前觉得教师这份工作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感觉自己的脚下的路更远了,更宽了。”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一中学英语教师祝红梅如是说。这句话正道出了“国培计划”的最终目的。

有了好脚本,才有威武雄壮的国培大戏

2010年7月26日,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暨“国培计划”启动实施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标志着“国培计划”全面启动实施。

所谓“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与以往不同,此次“国培计划”的出台,中央财政首次投入5.5亿元专项资金,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其中示范性项目主要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培训团队研修等五类项目。

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供的数据,2010年“国培计划”培训教师110多万人。“示范性项目”集中培训优秀骨干教师1万名,远程培训30万人;“中西部项目”培训农村骨干教师82万人,其中置换脱产研修1.9万人,短期集中培训10万人,远程培训69.4万人。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繁复浩大的工程。这110多万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又会将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进一步辐射到更为广大的人群。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启动实施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充分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

那么,如何确保“国培计划”的质量,为广大农村教师雪中送炭,培训方案至关重要。

对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说‘国培计划’是一出大戏,那么,项目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就是这出大戏的脚本,如果没有好的脚本,没有好的分镜头剧本,纵使导演和演员再出色,也无法演出威武雄壮的剧目。所以,现在我们首先要把功夫下在规划方案研制上,精心组织,精心研究,精心筹划,做好顶层设计,这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如何设计培训方案,成为每一个培训项目承担者首要的任务。北京大学是此次参加“国培计划”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大学。与教师培训方面的主力军——师范院校不同,他们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国培计划(2010)—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大学语文班项目主持专家蔡可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研修项目的理念是“拓宽问题视野,聚焦能力素养”,以新课程进入攻坚阶段的典型问题、疑难问题出发(同时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琐碎问题的解决),通过设计“学习培训+学习语文”的双线教学内容,落实“拓展问题视野+解决实际问题”的双层培训效用,充分利用“专家多年积累+学员问题生成”双重课程资源,形成富有梯度的培训内容。

北大还承担了国培示范项目的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国培中西部教师远程培训。北大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专家团队里既有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又有长期关注中小学课程教学的教授,有专事教育学及培训研究的学者,还有在培训一线长期从事教师教育及教师培训的学科专家、优秀的教研员代表和教师代表。这样的师资组合结构合理,保证从宏观理念、学科知识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从培训方案到语文教学,都能给学员以到位的指导。

当然,更重要的是培训内容的设计,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反复强调:“培训不能讲空道理,也不能纠缠概念,重要的是要务实,从培训的针对性入手,突出围绕解决一线教师最容易碰到、最困惑的问题,共同研讨解决的出路。这是研究的收获,也是进步。”

以教师为本,才会产生改变

对于参加此次“示范性项目”集中培训的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来说,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教师,他们久经“培训”考验,“国培计划”又能带给他们怎样的触动?

来参加国培计划(2010)上海师范大学高中语文学科第一期培训之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五十一中语文教师姜国栋毫不讳言,自己对学院派研究的“不感冒”。“那是一些专家、学者躲在书斋里静态生成的文本理论,是没有经过实践就得出的‘想当然主义’”。但与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等人相遇后,他发现自己先前的想法过于肤浅和幼稚,是纯粹的课堂“想当然主义”。

以前,姜国栋认为自己的授课方式还不错,语文教学就是老师展示学识、释放激情的表演嘛?听了主持专家王荣生教授讲的“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后,他开始意识到,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只有把学生看成是课堂主体的教学才可能是成功的。

“今后,我的教学方向要进行根本性调整,要重新打造一种基于学生起点的课堂授课模式。”姜老师说。

如果说姜国栋老师的课堂要基于学生起点,那么“国培计划”则完全基于教师,面向教师。

作为“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省份,广西教育厅师范处处长何锡光告诉记者:“这次培训完全是基于课堂,基于校本,基于网络。因为培训不能游离于教师的需要,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每次培训之前,我们都要先调研,目前教师有什么问题是需要迫切解决的。总结教师的问题之后,再形成本地化课程。”

不仅如此,此次“国培计划”更加强调与教师的互动、教师的参与。

在很多老师的印象里,所谓培训,就是专家在台上讲,教师在下面听。但是参加“国培”后,那种“偷懒”的方式不管用了。

2010年“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乡村教学能手培训项目”教师培训班学员李小金坦言,在培训中,“互动”是自己最快乐也是最紧张的时刻。因为每播放一个案例,每讲一则故事,每做一个游戏,培训者都会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员思考并谈自己的感受。这对身为数学教师的李小金,不啻于一个很大的挑战。

“教师的培训模式决定着未来的课堂形态,很难想象一个在培训中被动接受的教师会用启发式教学面对他的学生。”蔡可副研究员说,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于听讲座、看课堂的单一培训方式,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研修对象,不同的研修要求,不同的研修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设计教学活动。

为此,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大学语文班采用了“工作坊”的研修模式,鉴于培训团队研修项目是培训者培训,小组中布置了教学设计、培训方案两项任务,只是与教师培训不同,培训者培训中的教学设计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让一线教师与语文培训者共同确定培训内容。由于每个小组都有培训者和一线教师,各小组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明确定位,适当分工——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线老师要提出教学设想,培训者要给予专业支持;进行培训方案制定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需求建议,培训者要针对教学现状确定合理的培训目标及内容。全班交流时,教师代表全组说课,培训者代表全组阐述培训方案。

实践证明,这种充分发挥学员主体作用的研修形式成为本次研修活动的一大亮点。

“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相比较,工作坊是一种同伴互助的研讨形式,组织形式更为灵活,交流更为充分。在合作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对共同遇到的问题找到合理解决策略,从而提高了效率,实现了共同发展。”天津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杜朝凤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不断创新研修方式,有利于研修可持续地开展,否则,中小学教师原本被动参加的培训,就很难受到认同和欢迎,教师培训也很难取得好的收效。所以,研究有效、创新的研修方式,将其充实到研修中去,并且将培训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联系起来,形成教师在岗发展的长线机制,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蔡可说。

远程培训,为农村教师带来机遇

不管是“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还是“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的两大项目,都将农村教师远程培训列为重要内容。

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这样评价远程培训:“覆盖面广、效益高、交互性强、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经费问题、师资问题、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等不足。”更重要的是,“远程培训能够有效整合和共享优质培训资源,激励教师学习提高,这对于大规模、高效益开展教师培训,尤其是全员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来说,远程培训是新的机遇,更是新的挑战。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乡中学语文教师马黔豫去年11月接到通知参加“国培计划”,因为家里没有电脑,她就抱着不到4个月的孩子天天往学校跑,到了12月,马老师下定决心买了电脑,开始了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学习的历程。

“早晨一起床,先打开电脑,登录培训平台,到班里‘逛逛’,与大家交流一下学习心得,看看老师给自己的评分,每天都觉得很充实。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我,让我找不到原来那个不爱学习的自己,连我们学校领导都‘夸’我爱学习了!”

与马黔豫老师相比,广西柳州融安县长安镇大乐小学教师莫雪香,在参加2010年“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乡村教学能手培训项目”时,闹出了不少笑话。“白天和同事谈论最多的是国培,晚上想的还是国培”,结果第二天早上,莫雪香出门时,发觉一只脚高一只脚低,原来右脚穿了一只高跟鞋,左脚穿了一只旅游鞋„„

作为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广西项目负责人,李宝镇更是深切感受到西部教师的变化。“很多农村教师都是第一次参加国家级培训,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针对农村教师课怎么上,怎么读懂教材的问题,我们力图从课程设置上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远程是载体,要传输的是课程资源。我们有公共课程资源,各学科教师都要上足20个学时。还有拓展性资源,征集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教案等,让教师更加感兴趣。同时设立研修日记版块,每个教师都要写10个左右的研修日记。根据考核标准,作业都由专家批改。”

李宝镇还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初到广西,因为听不懂当地话,他们还专门请人协助“翻译”,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教师,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在广西设立了办事处,承担广西各个地市的培训,每人负责一个地区。

远程培训指导专家、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蓝卫红告诉记者,以小学英语为例,广西这次共有2289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是培训面最广的一次。“大部分农村英语老师很少外出参加培训,现在有了网络,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他们就可以在家享用优质培训资源了。”

置换培训,模式创新的希望

“国培计划”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培训者、高校,还有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

如何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让教师有时间出去参加培训,是长时间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问题,远程培训是方法之一,但毕竟,不能一直“网上谈兵”。

于是有了置换培训,即高等师范学校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并置换骨干教师脱产培训。

“这是一个亮点,各省都认为非常好,师范大学也非常欢迎。”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在一次会议上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对于置换培训的作用,广西教育厅师范处处长何锡光更是深有感触。在他看来,置换培训实现了三赢:一是加强了师范生的实践环节,巩固了实践层面的东西。以前实行高年级师范生定岗支教,但是规模并不大,现在师范生在校的时候,就要开展备课、观摩课堂等环节,这对于师范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活动。二是师范生到学校后,有师傅的“传帮带”,可以很快从实践中走出来,对于他们专业化成长非常有帮助。三是师范院校指导了实践教学,可以实现有更多需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在岗培训。

“这就实现了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培训,师范院校也不再是高高在上了,通过实践,它和中小学的关系打通了。”何锡光说。

2010年秋季学期,广西钦州学院承担起“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任务,选派了150名语文、数学、地理、体育4个学科的优秀师范生分别深入到钦州市的乡镇中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同时置换出90名相同学科的被顶岗教师到学院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集中培训。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试点工作,钦州学院初步探索出符合本地的“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的实施模式:第1阶段: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1周,支教生在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实习;第2阶段:支教生独立工作和被顶岗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第3阶段: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总结和反思。

除了广西,很多地方也在总结“置换培训”经验,对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也在高度关注,并计划给予推广。

问题孕育于变化之中,希望也产生在变化之中。2010年“国培计划”投入之多,规模之大,覆盖之广,机制之新,效果之显著,影响之大,在此前的国家级培训中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最有成效的培训”,“‘国培计划’是献给教师最好的‘福利’”,在很多学员老师的叙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深植教师的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培计划”以其无声却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中国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

记者手记

这是一个教师培训最好的时代。对教师而言,“国培计划”不仅是好事,更是幸事。中央财政首次投入5.5亿元,以周密的项目设计,扎实的课程内容,为全国教师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成长大餐。

在采访中,我们欣慰地看到,老师们“动”起来了,“活”起来了,不管是还没有熟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还是进入“课改高原期”的教师,大家在“国培计划”中互助合作,迸发出巨大的教育能量。

这种学习热情来之不易,这个学习机会值得珍惜。我们看到了国家提升教师素质的一种决心。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培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高的重视。今天的教师培训,决定着今天的课堂和明天的教育。有了好的培训,才会有的好的教师、好的课堂、好的学生。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国培计划”更加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提升教师的课堂技能,加速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转变,更加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而无数老师的反馈也证明,只有贴近一线的培训,才是最适合、最有效的培训。

当然,作为一个由上至下的大规模培训,“国培计划”在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蜻蜓点水,与一线教学实际还有一定距离;一些培训方式还比较传统,过多注重专家教授的“讲”,教师的互动性、参与性不够;一些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网络不够畅通,给教师远程培训带来了不便„„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新问题,但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推进,它们会不断暴露出来,提醒教育行政部门,去真正聆听一线教师的意见,以更加翔实的项目设计,让下一步的培训更加圆满。在2011年“国培计划”启动之前,我想,这一点至关重要。(本报记者 康 丽 冯永亮 高 影)来源:中国教师报

篇2:中国计划免疫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是我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特制定如下训练工作计划。

一月份:

1、寒假假期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专项训练为辅。

2、着重把握基本功练习。

3、利用空余时间观看武术套路方面的录像带或与之相关的一些影视作品。

4、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做好各种步型、手型、步法、手法、身法等单个练习动作。

二月份:

1、制定并实施各种体能训练,使队员的体能尽快恢复。

2、从各年级(1—2年级)中挑选部分身体素质好,对武术有浓厚兴趣的队员充实到队伍中来。

3、安排武术表演队的训练工作。

4、针对今年的武术套路比赛,对老队员与新队员采取区别对待,老队员继续提高专项技能,新队员牢固掌握基本功,形成一套“以老带新”的方法与手段。

三月份:

1、采用重复及间歇训练法强化基本功包括压腿、踢腿、下腰以及直摆性、曲伸性腿法 训练。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强调习武之人以德为先。

3、身体素质练习,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避免单

一、枯燥的素质练习。

4、学习旋风脚、侧空翻、旋子等难度动作,以示范为主,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四月份:

1、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尤其是步型、手型的动作到位;压腿、踢腿的方

向、路线;身体的姿势以及眼神的配合。

2、检查队员文化课作业完成情况,对没完成者进行思想教育。

3、要求队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规定拳一、二段。

4、素质练习运动量增加,运动负荷适中。

五月份:

1、做好武术表演队的演出工作。

六月份:七月份:八月份:九月份:十月份:十一月:

2、促使队员在动作的力度、节奏、稳定性上取得进步。

3、学习规定拳三、四段,复习一、二段。

4、老队员复习整套动作,注意动作的细微之处。、老队员为比赛作最后准备,加大运动负荷,运动量适中,并注意营养和休息。

2、新队员先分段练习,再整套练习。掌握运动路线、节奏以及精气神的和谐统一。

3、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4、进行赛前动员。

1、参加比赛,力求更好。

2、进入比赛休整期,让队员积极休息。

1、进行适应性训练,制定下半年工作计划。

2、学习组合动作,不放松基本功训练,同时加强素质练习。

1、从一、二年级挑选部分新队员。

2、侧重步型步法手型手法组合、手法跳跃组合、手法平衡动作组合。

3、新队员入门训练,老队员基本功复习,让老队员带新队员。

4、学习短器械的基本握法、主要运动方法。

1、开展好武术表演队的训练工作,参加并认真完成表演任务。

2、学习短器械(刀、剑)的组合动作,培养队员良好的武术意识。

3、让队员了解部分动作的武术攻防含义。

4、采用游戏法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寓教于乐。

1、组织队员分段复习规定拳,动作规范到位,形神合一。1

2、学习初级刀术和初级剑术。

3、检查规定拳掌握情况,通过小型比赛调动队员积极性。

4、让队员观看器械比赛(刀、剑)的录像带。

十二月:

1、对本年的训练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年度工作展开设想。

2、让队员总结一年来的训练成果,自己小结后写好交给教练。

3、组织学生进行套路考核,展开自评与互评。

4、切实抓好素质练习,运动量加大,负荷适中

篇3:中国计划免疫

近代以来,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前后,日本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千方百计掠夺中国文物,企图令中国这个日本曾经的文化母体,成为“文化的沙漠”,让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因文物的缺失而断裂或模糊。有权威人士因此指出,日本战败前1945年前的50年,日本掠夺中国文物的行为是有计划的战略行动。

有这样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历史,那么请到日本去。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日本保存着大量的中国古建筑、古籍,以及难以计数的其他中国文物。比如,日本古都京都就是当时日本仿照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的。而这样的古建筑,在当今中国已经难觅踪迹了。

也正是出于如是的考虑,1944年二战期间,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向美国盟军提议,对日本本土的“地毯式轰炸”计划中排除轰炸古都京都和奈良。美军最终采纳了梁的提议。京都和奈良古建筑得以保全。

中日两国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深厚影响,大量的中国文物通过购买、赠予、交换等正常方式流向日本。但是,自近代以来,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渗透以及入侵,更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被日本有组织、有预谋地掠夺。

中国旅日华人学者萨苏感慨地说,在日本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或多或少都保存有中国文物。由此可见,中国文物在日本数量规模之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就流失了超过360万件又1870箱文物,741处古迹被毁。

日本有计划地掠夺中国文物

近两年来,追讨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的行动,深为社会关注。同时,给外界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中国的海外流失文物主要集中在欧美。其实,现实并非如此。有权威专家指出,最庞大的中国文物海外流失地很可能是一海之隔的日本。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掠夺以及长期存在的非法走私。

可是,流失到日本的中国文物究竟有多少?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可以肯定,数量十分巨大。这一点,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馆藏中就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佐证。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约有一万件,而该馆的文物收藏总量约9万件。

据了解,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上万件中国文物中,有上至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瓷器字画等等。而流失日本最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当属“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那是日本在侵略战争中从中国掠走的,之后便不知下落。

非法流失到日本的“国宝级”文物也是难以计数。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年近九旬,他如数家珍地谈道,抗日战争打响之前,日本人就派遣了各种探险队,到处搜集中国文物,比如天龙山佛像的头部就被日本人敲走。战争期间,日本人更是明目张胆地大肆掠夺。比如洛阳金村墓葬出土的大量铜器、古籍,宋代百善楼200个宋代版本的善本书等等。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也指出,1945年前的50年,日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都是有计划的战略行为。比如参与修建“满洲铁路”的很多日本人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考古方面的学者,他们以调查当地地理情况为由,摸底中国文物古迹,“他们对中国文化十分了解,知道哪些文物值得拿,哪些不值得拿。”

曾经有过成功追讨的历史经验

2010年1 1月14日,日本与韩国政府签署协议,日本答应半年内归还韩国一批古书,这批古书是日本殖民韩国时期掠夺到日本的。这则消息迅速在中国互联网论坛上引发了涟漪,有不少中国网民发帖说:“韩国的(文物)都还了,那我们中国的呢?强烈要求日本归还中国文物!”

巧合的是,正值中国舆论提出此疑问之时,日本有一位叫藤井庄三郎的古董商人,得知京都一次拍卖会上有人拍卖中国重要文物“康熙画像”,由此高价竞得,并转赠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藤井庄三郎还表示,他将把更多自己收藏的历史文物捐献给中国,其中包括已故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早期革命活动手迹。

藤井庄三郎的行为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和感谢。但是,像藤井庄三郎这样的做法当然属于少数。中国要想追讨回流失的文物,哪怕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都面临巨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中国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放弃过追讨方式。牛宪锋透露,他们目前正在关注一块流失到日本的唐代石碑一—唐鸿胪井碑,这块碑目前存放在日本皇宫内。唐鸿胪井碑是唐朝时期的文物,上记载着唐朝派遣使节前往“渤海国”册封的过程。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军大臣斋藤实将唐鸿胪井碑及碑亭(唐碑亭)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交给日本皇宫。1910年,日本为收藏日俄战争纪念品修建了建安府,井碑和碑亭就一直存放在建安府的前院。

为了讨回井碑,中国学者早早开始了准备,首先成立了唐鸿胪井碑研究会,加深对唐鸿胪井碑的历史研究,包括碑的历史价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过程。《唐鸿井碑》研究论文集也于2010年4月出版。尽管最终能否成功追讨回井碑,难以预料,但按照牛宪锋的话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牛宪锋举例说,韩国的北关大捷碑,记载了明朝时期朝鲜反抗日本侵略获得大捷的历史。后来,这块碑被掠夺到了日本,放置在靖国神社。牛宪锋总结韩国后来将其成功索要回国的经验说,韩国首先是通过民间层面沟通,沟通好了,再上升到政府层面。

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非常成功的追讨事例,比如在文物研究领域,人们很熟悉的王世襄这个人就是个典型代表。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曾赴日本各地追讨日本侵略时掠夺走的文物,一年之内追回七大批共1000多件。遗憾的是,追讨工作后因内战爆发而中断,解放后,王世襄先生受到政治运动冲击,被打为“右派”。

文物追讨需要政府鼎立支持

追讨文物的途径和方式与文物当初流失的原由密切相关。

曾任国家文物局组长的罗哲文先生说,流失文物分为好些情况,有些是国际公约所明文禁止的,比如盗墓、走私,这类流失文物可以依法追讨。还有很多是战争期间流失的,比如圆明园流失的文物,就是掠夺走的。站在被掠夺者的立场上,会认为掠夺者任何时侯都应该无偿归还,“但是对方也可以不理你”,因为掠夺者转手就把文物卖了,其和文物现在的所有者并不是一个人,现在的所有者就表示说自己是合法购得的,受到自己国家的法律保护。

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则十分关注那些因盗墓走私出境的流失文物,他认为打击盗墓,追讨走私流失的文物是当前的重点。“几百年前流失的文物,可以争取,那些文物权属相对明确,也处于被保护的状态下,只是需要国家依据国际公约堂堂正正去讨要。”

比如,有个例子值得一提。

2009年年初,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国家文物局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成功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专题展览,每一件文物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坎坷曲折的故事,其中的北魏菩萨立像1994年被盗后流往境外,被日本美秀(MIHO)博物馆购得。2000年,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尊菩萨像在日本美秀博物馆展览,立即与日本美秀博物馆进行交涉。经过磋商,次年双方签署备忘录,日本美秀博物馆同意将菩萨立像无偿归还中国。中国方面鉴于日方为此受到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无偿归还的友善态度,同意美秀博物馆借用该文物展示7年。

至于中国人高价购买流失海外的文物,谢辰生先生不太赞同。首先是文物来路不明,如果是侵略战争时期掠夺走的,那么应该通过法律途径正式追讨,虽然这很难,但是要保留这个权利,否则私人高价购买容易被对方误认为是放弃了法律追讨的权利。

篇4:“中国计划”大幕拉开

我们不能轻视了一对隐形的翅膀——习主席一年前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在这一年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如今,随着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隐形翅膀已真正现形。

中国与中亚、西亚、西欧的互通互联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东盟等地区的互通互联即是“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对提升境外直接投资、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破除贸易壁垒,最终确立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起到了举足轻重呢的作用。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当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开展合作的历史,虽然背景与当前有显著区别,但经济影响与产业变化类似,可谓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或者称作“中国计划”更为贴切!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产生的效应到底有多大,我们不得不再来回顾一下马歇尔计划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向西欧提供了共计131.5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对战后西欧各国提供了赠款贷款、重建协助、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对美国经济自身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加了美国的出口,帮助美国在战后消化过剩产能,为美国经济开拓了新的巨大市场;启动了美元的国际化进程,使美元在西欧各国间成为结算货币,为美元成为全球性国际货币奠定了基础,也就是日后“布林顿森林体系”的雏形。

置于中国是否也能得到像当年美国所获益的影响一样,便给我们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可以令我们坚定信心的是“中国计划”所具有的扎实现实基础。一方面是中国有过剩产能和过剩外汇资产,另一方面是新兴市场国家(EME)和欠发达国家(LDC)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发达国家由于自身陷入主权债务的泥潭无法拉动全球增长,于是,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成为了一个一石双鸟的战略。

建立国际间投资银行是中国学习当年的美国,通过供应商融资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外汇资产的收益率,另一方面,通过给新兴市场提供资金拉动其增长,从而带动自身过剩产能的消化。

篇5:中国肉类产业~计划

中国肉类产业2001~计划

近期在吉林长春召开肉类会议,国家经贸委以及肉类协会再次说明肉类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对肉类产业发展做具体讨论,主要核心如下:

作 者:王军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动物保健 英文刊名:CHINA ANIMAL HEALTH 年,卷(期):2002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中国白酒169计划

白酒是中国特有蒸馏酒,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产物。目前,白酒行业在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等方面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1025.55万千升,完成工业总产值3831.27亿元,实现利润571.59亿元,税金445.10亿元,为满足社会消费作出了贡献。

但是,目前白酒行业发展仍然存在问题:第一,特有的酿造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不完善,粗放传统的经验式操作使产品品质与安全性控制困难;第二,传统酿造过程的高消耗和污染问题影响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增长模式,产业制造技术急需升级换代。

因此,深入研究白酒的风味特征,阐述白酒风味形成的独特微生物机理,对于提高白酒产业升级,提高白酒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酿酒高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针对以上问题,江南大学首次在国内将“气相色谱闻香法(GC-O)”引入中国白酒的研究。2006 年12 月23日,江南大学完成该项目,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结论“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江南大学在长期酿酒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与贵州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首次在我国酿酒企业中应用GC-O 等风味化学的技术方法研究酱香型茅台酒,该“酱香型白酒茅台酒风味物质剖析技术体系建设及风味研究平台的建立”于2009 年顺利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的专家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以上中国白酒风味化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工作,为后面开展的“中国白酒169 计划”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储备。

2007 年4 月25日~26 日,在江南大学召开了“中国白酒169 计划”成立大会。明确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为项目组织单位,江南大学为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有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河北衡水老白干香型酒酿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陕西西凤酒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郎酒集团。

会上成立了以王延才为主任的“项目领导组”和以徐岩教授为主任的“项目指导组”。细化了项目实施方案,并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2007 年底,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加入到该团队。2009年贵州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加入该团队。2007年,江南大学与劲牌有限公司进行了相关合作,之后劲牌有限公司加入到该团队。

江南大学高度重视“中国白酒169 计划”的开展,组成了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以及博士生、硕士生35人的强大阵容;各合作企业密切配合,从人力物力和实验条件等多方面给予“中国白酒169 计划”的实施最大的支持和诸多的保证,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进行行业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新模式企业参与人员53人。

2.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2.1理论与方法学的建立

2.1.1研究总体思路

针对我国白酒中微量成分丰富,但哪些微量成分对白酒风味有贡献却并不十分清楚,往往造成在酿酒生产中不需要控制的成分反而被调控,而十分需要调控的成分,却并不清楚如何调控等问题。本项目形成了风味导向技术,这是研究我国白酒是一条全新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2.1.2白酒香气贡献判定法

针对白酒微量香气物质种类繁多,难以判定其香气贡献的问题,采用闻香技术能够直接反映出样品中存在的呈香物质,因而在酒类风味研究方面已有较多应用。

在通常的情况下,只有OAV(风味化合物浓度与该化合物化合物阈值之比)大于1时,该化合物才有可能对风味有贡献。200多种甚至1000种的化合物要测定其阈值是一项庞大工程。

正常情况下,测定一个化合物的成本可能达到1000元~1500元。一种快速检测重要风味化合物的方法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而GC-O 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

近几年来,江南大学应用GC-O 技术对浓香型白酒进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1.3风味导向功能微生物研究学术理论

针对中国白酒特征风味物质不清晰,生产中缺乏准确、系统的酿造科学理论指导的问题,本项目明确了中国三大典型香型(浓香、清香、酱香)白酒中的特征及重要风味物质,尤其是突破性地发现了酱香及清香型白酒中特征风味物质的微生物来源,并首次获得了产生特征风味物质的功能微生物,明确了它们的合成代谢机制。本项目最终丰富了一系列白酒风味化合物的微生物学研究学术理论。

2.1.4白酒微生物研究的新技术

针对目前国内仍然主要采用传统技术手段对白酒微生物进行开发研究,对微生物酿造规律及酿造关键影响因素不清晰的问题。本项目有效的将传统酿制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中国独特、复杂的环境条件,将系统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固态发酵控制等技术综合运用于重要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中,形成了白酒功能微生物研究的方法学。

2.1.5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资源库

中国白酒丰富而独特的酿造微生物群体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针对我国白酒微生物丰富但是缺少系统研究和开发白酒微生物资源的现状,首次系统地建立了中国白酒微生物菌种库,该菌库包括了白酒生产中新发现的菌种、具有新功能的菌种以及已经进入生产应用的菌种等。

2.1.6白酒酿造微生物基因组资源

针对我国白酒酿造微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处于细胞水平的现状,首次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了我国酱香型和浓香型白酒生产中关键功能微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不仅在认识水平上提升到当今微生物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微生物酿造功能机制研究的方法学体系。

2.2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2.2.1中国白酒健康成分研究

首次完成了白酒中萜烯类化合物的检测与定量技术研究,在白酒中新发现了50种以上萜烯,并对萜烯的含量进行了定量;首次完成了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定量技术研究,定性与定量了26种吡嗪类化合物。

2.2.2中国白酒特征香味物质研究

针对白酒香气成分复杂,但重要香气成分不清晰的问题,首次建立白酒风味物发现新方法气相色谱-闻香法(GC-O)以及白酒中微量与痕量化合物检测技术;基于以上技术,首次鉴定了不同香型白酒中的特征风味物质,如药香型白酒中的萜烯类物质,清香型中的萜烯DMST 以及异味—糠味物质TDMTDL,酱香型白酒中的高含量的吡嗪等。

2.2.3重要呈香呈味物质形成机理研究

针对中国白酒风味物质形成机理不清晰的问题,首次采用风味导向技术,发现和建立了一批中国白酒中重要风味物质新的形成机理;建立适合中国白酒研究的微生物学研究技术体系;建立了中国白酒优良的酿造微生物菌种资源库;首次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解析了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小曲清香型、芝麻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演变规律;首次在国际上解析了浓香型(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 CCTCCM201021的全基因组序列)和酱香型白酒特征风味产生关键微生物(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 CGMCC3963)的全基因组序列;推动了功能微生物在中国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如实现小曲清香型白酒纯种微生物制曲工艺改进及发酵中重要风味物质代谢控制,在实现机械化改造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白酒品质及出酒率;通过优化传统发酵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了北方酱香型白酒传统发酵水平,提升白酒品质。

2.2.文章来源华夏酒报4中国白酒中呈香呈味物质专家阈值测定

针对中国白酒复杂,缺少感官科学体系的问题,首次进行了中国白酒规模最大的白酒风味物质阈值测定工作,完成了白酒中79 个风味物质嗅觉阈值测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不同于欧美的独特、个性化描述词汇。不仅形成我国首套用于国家品酒委员训练用“中国白酒国家评委品评训练风味物质标准样”一套,并且促进标准形成,其中《白酒风味物质阈值品评指南》(20101030—T—607)已审定通过标准。

2.2.5白酒年份酒研究

针对目前白酒年份酒难以鉴别的关键问题,首次建立了白酒荧光光谱测定方法,为年份酒的认识和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建立了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准确度、方便、快捷的白酒荧光光谱智能鉴别系统,并促进了年份酒国家标准的制定,相关标准正在制定中。

3.成果推广应用

成果不仅在中国白酒169 计划以内的企业进行生产应用,而且在白酒行业相关企业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包括,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宝丰酒业有限公司、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曲阜孔府家酒业有限公司、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等共计10 家。通过上述应用,取得了以下显著成效。

首先,本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为白酒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五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达100 亿元以上。其次,通过本项目的开展,江南大学与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江南大学的协助下,众多企业建立起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技术平台(包括微生物分析与风味化学分析技术系统,如GC—O/MS、GC×GC/TOF—MS/O技术、未培养技术、系统生物学技术等),大大提升创新能力。同时,项目实施期间,企业建立了各类国家与省部级创新技术平台,包括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对企业的技术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白酒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人才培养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使中国白酒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江南大学对169 企业以及其它白酒企业生产以及科研人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白酒的生产与科研人员在生产与研究水平上也得到了提升。

第一,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学术带头人,包括与企业建立的博士后工作站以及研究生学位教育;第二,开设技术骨干研究生班,包括举办各类研究生班2 批,学术培训班等40 余场(次),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后备技术骨干;第三,为企业技术人员专题培训,五年来共为169 协作单位开设了专题技术培训达200 多人次。

5.研究体会及后续设想

5.1“169 计划”研究体会

“中国白酒169 计划”的实施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这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全面系统的白酒基础研究。“169 计划”为建国以来白酒最大规模科研项目。

例如:参与企业最多,投入人员最多,最系统、研究项目最多、研究技术手段及研究成果最国际化;第二,研究的成果将为中国白酒的技术升级和持续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首创的白酒行业首创“产学研”合作方式也将成为协同创新的示范;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和谐共赢是白酒产业技术创新之道。

充分认识我国白酒与国外蒸馏酒以及发酵酒可能存在的不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析我国白酒;传统的经验中蕴含着科学性,要遵循科学规律,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科学研究;坚持产学研合作,尊重知识与知识产权,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5.2今后工作设想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白酒基础研究,完善白酒理论体系。中国白酒属于天然固态自然发酵的产物,与其它蒸馏酒相比,微生物种类更多,生产过程更复杂。因此白酒的发酵机理更复杂,这也是无法完全借鉴其它蒸馏酒的发酵机理的原因。因此,中国白酒的发展只有注重原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深入的去解析白酒发酵过程,最终形成一套具有原创知识体系的中国白酒发酵机理。

篇7:中国助老公益行动计划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卫敏丽)一项旨在造福老年人的公益行动――“中国助老公益行动计划”8日正式启动实施。这是记者从此间举行的中国老年学学会助老公益事业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助老公益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了解到的。

经民政部批准,作为专门从事助老公益事业研究的全国性、学术性和具有公益性的社会团体,中国老年学学会助老公益事业研究委员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据中国老年学学会助老公益事业研究委员会会长刘坚介绍,作为委员会今年的工作计划,“中国助老公益行动计划”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助老公益有关课题的调查研究,重点是对贫困老人等的生活状况、家庭状况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帮扶需求;举办全国助老公益事业高峰论坛;举办“全国长寿明星评选活动”;开展“2009年度助老公益人物”评选活动;组织有关机构和企业等对定点帮扶的敬老院、社会福利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进行助老救济、设施建设和改造以及开展“光明助老”行动等。

篇8:中国计划免疫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免疫低聚糖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工程中心提供,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注射用中国对虾购自青岛南山水产批发市场,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养殖试验在山东无棣桃花岛养殖场进行。

1.2试验方法

1.2.1 D-氨基葡聚寡糖注射试验

试验分组及预处理使用不同剂量的D-氨基葡聚寡糖对中国对虾进行肌肉注射试验。将试验用对虾分为3组,每组对虾16~18尾,每组注射剂量分别为0.5 mg/尾,1.0 mg/尾,2.0 mg/尾,注射后于不同时间段0.5 h,1.5 h,4.0 h,8.0 h抽取血淋巴。采血时使用盛有预冷抗凝剂[3]的无菌注射器,从对虾的腹部血窦中以1∶1的比例取血,每次取血4~5尾对虾,将所得血淋巴混合后4 ℃下800 g离心10 min沉淀血细胞,将分离出来的血清于-20 ℃下冻存,以备分析血清中的各种酶活以及蛋白浓度。

酸性磷酸酶试剂盒采用酸性条件下的苯磷酸二钠分解法,以每毫克蛋白在37 ℃与基质作用30 min产生1 mg酚作为比活力单位[4]。超氧化物歧化酶试剂盒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以每毫克蛋白在1 mL反应液中SOD抑制率达到50%所对应的SOD量为1个SOD活力单位[4]。溶菌酶试剂盒采用比浊法,在一定浓度的混浊液中,由于溶菌酶水解细菌壁粘多肽使细菌裂解液浓度降低,透光度增强,故可以根据浊度变化来推测溶菌酶的含量[4]。总酚氧化酶(PO)活性测定方法按照王雷等[4]的方法进行。以L-Dopa为底物,取3 mL二甲胂酸钠缓冲液,加入0.1 mL L-Dopa(3 mg/mL),0.2 mL血清,0.2 mL SDS(1%)溶液,以蒸馏水代替血清作为空白对照。将各试剂在试管内混匀,于室温下分别测定0,1 min时刻490 nm处的光密度值,以每毫克蛋白每分钟490 nm增加0.001为1个比活力单位。

1.2.2 免疫低聚糖饲料投喂试验

2007年5—8月进行养殖对比试验,D-氨基葡聚寡糖分别以0(A组)、1‰(B组)、2‰(C组)、3‰(D组)、4‰(E组)含量添加到对虾配合饲料中,从养殖成活率、饲料系数等方面观察免疫低聚糖对对虾免疫力的影响,养殖试验持续95 d。

2试验结果

2.1 D-氨基葡聚寡糖注射试验结果

2.1.1 对中国对虾血清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注射D-氨基葡聚寡糖可以增强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特别是当注射剂量为1.0 mg/尾时,效果尤为显著,酸性磷酸酶活性大幅增加,并有继续上升趋势(图1)。甲壳动物中的ACP来自于颗粒细胞的颗粒体,是溶酶体的标志酶。酸性磷酸酶上升可以认为颗粒细胞中的溶酶体酶正发挥防御和杀菌作用,由此可以认为D-氨基葡聚寡糖可以增强对虾的杀菌能力[5]。

2.1.2 对中国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注射D-氨基葡聚寡糖在短时间内会使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SOD的活性会逐渐回落,并趋于平稳(图2)。SOD对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该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注射免疫低聚糖会诱导血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多余自由基,以免对机体造成氧化损伤。过多自由基被清除后,SOD的活性会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5]。

2.1.3 对中国对虾血淋巴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注射D-氨基葡聚寡糖后1.5 h,溶菌酶的活性会大幅上升,大约4 h后又恢复至正常水平(图3)。溶菌酶是吞噬细胞杀菌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碱性蛋白,能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中粘肽的乙酰氨基多糖并使之裂解被释放出来,形成一个水解酶体系,破坏和消除侵入体内的异物,担负起机体防御功能[4]。

2.1.4 对中国对虾血淋巴总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注射D-氨基葡聚寡糖后0.5 h后,总酚氧化酶的活性略有上升,幅度不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图4)。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在甲壳动物中起着重要的异物识别和防御功能,该系统中的各种因子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细胞中,外来信号按一定的顺序最终激活酚氧化酶原而成为有活性的酚氧化酶,激活的酚氧化酶诱导有关底物由酚变成醌,最终产生黑色素[6],从而杀死微生物及寄生虫,起到免疫作用。注射作为免疫诱导剂的低聚糖后,总酚氧化酶活性的上升说明D-氨基葡聚寡糖可以刺激大颗粒细胞经胞吐作用进行脱颗粒从而释放出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各种组分,参与免疫识别及免疫防御反应[7,8,9]。但是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只有在大量病原入侵等极端胁迫条件下才会过度激活,这对生物体来说也是非常有害的。笔者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注射剂量并没有引起酚氧化酶系统的过度激活。

2.2 D-氨基葡聚寡糖饲料投喂试验结果

由表1分析可知,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则比对照组低,D-氨基葡聚寡糖对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及降低饵料系数的作用差异显著。从饵料系数和成活率2个指标来看,饲料中添加≥3‰的D-氨基葡聚寡糖效果最佳。

注:成活率(%)=单产×每公斤尾数/单位放养量

3讨论

免疫低聚糖是继多糖添加剂研发后的又一值得关注的领域,有关低聚糖对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试验工作不是很多。笔者试验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研究免疫低聚糖——D-氨基葡聚寡糖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的效用试验,以期观察低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功能和应用前景。研究发现,低聚糖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免疫增强作用,注射可起到增强对虾相关免疫指标的作用;添加于饲料中养殖对虾可以提高对虾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然而,低聚糖完全应用于无公害对虾饲料仍需大量的试验和数据支持。与目前研究较深入的免疫多糖相比,免疫低聚糖更稳定,对制粒、膨化、氧化、储运等恶劣环境有更高的耐受性,可以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提高其免疫力和成活率;更为重要的是,低聚糖可以调节养殖动物体内氮代谢,提高蛋白利用率,有利于生态营养,较少环境污染[1]。

参考文献

[1]艾春香,李少菁,王桂忠,等.无公害渔用饲料的研究开发[J].饲料研究,2003(12):8-12.

[2]石军,孙德文,陈安国.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J].广东饲料,2001(12):21-23.

[3]张明,王雷,郭振宇,王宝杰.脂多糖和弧菌对中国对虾血清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蓝蛋白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4(7):22-25

[4]王雷,李光友,毛元兴.中国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与酚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及其特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5,26(2):179-185.

[5]刘树青,牟海津。免疫多糖对中国对虾血清溶菌酶,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作用[J].海洋与湖沼,1999,30:278-283.

[6]汪小锋.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酚氧化酶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几种免疫促进剂对中国对虾酚氧化酶和血细胞的影响[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2.

[7]樊廷俊,汪小锋.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部分生物化学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2,34(5):589-594.

[8]SIMPSON B K,MARSHALL M R,OTWELL W S.Phenoloxi-dase from shrimp(Penaeus setiferus):purification and someproperties[J].J Agric Food Chem,1987,35:918-921.

上一篇:幼儿园牵手两代备课下一篇:2024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