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30

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精选10篇)

篇1: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有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思考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历史;多媒体;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117―02

1前沿

教育教学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如何从教育教学角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为历史教学服务,已经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并不断反思的课题。

2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基于对知识接收途径的敏感程度不同,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听觉型”和“视觉型”。其中,“听觉型”学生对听到的信息敏感;“视觉型”学生对看到的信息敏感,各种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更能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将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声并茂,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

历史学科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研究,资料繁多,结论又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分析、推理得出。多媒体课件存储信息大,调用资料速度快、灵活性强,满足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

如今,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无可代替的优势,已被教师广泛接受。在多媒体辅助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体现课改精神。

3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

搜集资料,整合内容,确定主题 科技发展与网络普及使教师备课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备课时上网查阅相关课件、教案、学案、设计、图片、文章、视频等课程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实际,首先抓住主题“统一”,确立教学线索:“统一之由”“统一之策”“统一之路”“统一之望”。研究大量的资料后,筛选保留“七子之歌”,有关香港、台湾、澳门的图片,香港、澳门回归时的视频,余光中《乡愁》的音视频,海峡两岸各领域交流往来的典型图片,并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课本,据教师提示的关键词,归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的过程,并准确掌握其特定含义;

2)学生依据图片、文字材料,归纳出香港回归的三个步骤,合作探究回归的原因、意义;

3)合作探究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

4)结合文字、图片资料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体会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

设计教学,呈现材料,适当使用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的导入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对课的导入有过一段经典诠释:“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本?课课前播放“七子之歌”,一张张有关香港、澳门历史和现今发展的画面交替呈现,熟悉的歌声、歌词把学生深深吸引,然后配上教师旁白。接着出示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学习目标。

除了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么做外,在环节过渡时也可以合理创设情境。如为更好过渡到“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环节,设计多媒体课件,徐徐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配以音乐《思乡曲》)。深情的朗诵,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们强烈的思乡情怀和期盼统一的强烈愿望。

2)动态地图,生动形象。讲述历史,当然不能忽视历史地图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挂图、投影地图等或因粗略,或因难以显示动态变化进程,显得呆板而难以达到教学效果。选用动态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处理能够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把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讲到“统一之由――港澳台分离的历史”时,用小动画的形式演示香港、澳门、台湾三地一步步被割让、割占、租借、与祖国分离的过程。由于这部分内容本节教材没有涉及,而是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又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必要知识准备,因此,动态化展示方式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既生动直观形象,又能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

3)视频展示,情境再现。设置历史教学情境,是历史教师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手段。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教学录像的应用是历史情境教学的首选方案。如能将录像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固化于教学课件内部,实时播放,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到“统一之路――一国两制”的首次实践时,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录像资料片段,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的激情一刻,重温洗雪百年屈辱的喜悦。伴随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感动自豪之情达到高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分析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水到渠成。

4)看图说史,以图引思。图片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形象的历史。教学中适时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时政图片,会再现历史,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本节课在讲到“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时,展示师生共同搜集的有关海峡两岸各领域交流往来的典型图片:遍布各地的台资企业、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访问大陆、“三通”实现……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并感悟祖国统一的必然。一张张图片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对史实的认识与理解,达到“借图说理”“以图启智”的教学效果。

4多媒体的应用策略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己也曾走了一些弯路,上课一味依赖多媒体课件,无论什么课型、什么内容、多长时间,都是从头到尾点课件,不再板书,不再写纸质教案,不再在黑板上圈圈画画。课堂容量虽增加了,但调查发现,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有时还没看清、没理解,投影片就闪过去了;找不到重点,知识体系建不起来,上完一节课往往感到很茫然。

孔子主张“过犹不及”,只有恰到好处才是“中庸”。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服务于历史教学,而不是主宰历史教学。用与不用、何时使用、用什么样的媒体、用到什么程度等,要看具体情况,也就是必须搞好多媒体教学与学科间结合的取舍关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进行取舍。

突破教学重难点宜用多媒体 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可以只把教学内容中某些重点、难点设计成独立的情景片段,把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解决。如教学“梨园春秋”时讲到京剧的“特点”,枯燥、难懂,理论性强,教师不好讲,学生没兴趣学。于是笔者让学生边观看网上下载的《京剧的特点》微课,边体会文本介绍,干巴巴的理论形象逼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把知识变抽象为直观感受,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某些生活、文艺内容教学宜用多媒体 比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古代文艺”“19世纪以来世界文艺”等内容时,搜集筛选展示典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图片,让学生欣赏文艺作品的高雅,引导学生挖掘不同时期文艺作品特色所折射出的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及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状况,感受历史之厚重。

复习课宜用多媒体 复习课涉及内容比较多,学生已经学过,只不过比较零散,需要条理化,教师板书串讲费时费力;使用思维导图,将复习内容制成幻?羝?,逐级显示,将大量的知识网络化,便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

使用多媒体不要忘了板书 板书体现着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一堂课全部知识的浓缩,也是逻辑思维的呈现,更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媒介。教师可以用关键词写写简化的板书,既节省了部分时间,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利用板书可以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也可以集中精力听讲,便于消化所学内容。随着教师的一笔一画,师生在进行心灵和思想的对话。

注意材料的适度 无论是材料的选取,还是问题的设置,都要适度。如教学“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艺”内容,有的教师选用众多的图片、音像资料、文字材料制作了四五十张幻灯片,课上从头到尾播放欣赏。本来是想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不仅没有上完课,有的学生光去注意画面、视频情境了,忽略了课本文字内容,也没有了回味消化时间。5结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有效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对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选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让其服从于教学目标,因此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更好地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2: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文/刘绮筠

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其目的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激发、促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和高中语文新大纲的要求相吻合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电脑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供了条件。

-ヒ弧⒏咭挥镂淖匝Цǖ冀萄е卸嗝教迨侄蔚脑擞

-フ攵愿咭挥镂男陆滩牡奶氐慵靶麓蟾俚囊求,笔者尝试在自学辅导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这一年的尝试与实践中,我有下面的体会:

-ィㄒ唬┰擞枚嗝教蹇渭,能很好地在“启”的环节中创设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良好的文学熏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ァ捌簟笔亲匝Цǖ冀萄е械氖滓环节。通过“启”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强化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阔有极大的影响。高中语文新大纲也特别强调“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而多媒体教学软件则充分利用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教学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眼动、耳动、脑动的思维和情绪的兴奋状态,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提高了文学审美情趣,很好地培养和拓展了学生的语文思维。

-ジ叨册新教材《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在“启”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引入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现场录制的配乐朗诵,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听到声情并茂的诵读,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性;然后要求学生高声朗诵课文,体会骈体文的特点,并尽力记住一些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把学生的审美活动从感性引向理性,使他们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学生受到了文学的熏陶、美的熏陶,对课文进行鉴赏的渴望油然而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很快地记住文中的一些名言美句,就是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的明证。这时再对课文进行讲授,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串讲方法来讲这篇课文,审美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ビ秩缃彩凇兑文嚼字》一课时,通常学生会对文中作者提到的“《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与“推敲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较难理解。于是我先让学生看了这两个故事的动画,激起了他们的兴趣,然后提问:“《史记》原文好还是后人改写的文字好?为什么?”“贾岛诗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为什么?”这时,犹如投石击水,迸溅起阵阵涟漪,学生的思维兴奋了起来,纷纷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独到的看法。接着,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的精辟见解。这样,课文的学习难点迎刃而解;同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不禁对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及文学修养敬佩不已,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ィǘ)运用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有助于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ッ拦的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世界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创新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高中语文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么重要。而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因素。在“读-练”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它丰富的表现力引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

-ダ如在学习《胡同文化》一课时,大多在广州土生土长的学生对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其文化内涵了。因此我通过互联网留心搜寻了许多资料,上课时一一展现给学生看:北京最长的胡同、最窄的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北京的四合院及其结构示意图……当这些学生们平时未曾履迹也难得一见的新奇资料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不禁发出了阵阵赞叹声;在“读-练”过程中,我还特意以一段三弦乐曲作背景音乐,让学生点评课文时能沉浸在浓郁的“京味”当中。通过这些感性材料,学生们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了,而对于胡同文化方正、封闭、保守等特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在点评中竟然还大大地发挥他们的联想能力,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人文环境,提出“骑楼文化”“茶楼文化”“榕树头文化”等新概念,使人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赞叹不已。多媒体材料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提出了许多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这的确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

-ィㄈ)在自学辅导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改革了学生的学习观念方式,也改革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品质。

-ビ镂淖匝Цǖ冀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外因(教师的教)通过内因(学生的学)起作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外化形式,它不仅表现为教学的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创设最佳结合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索取教学资源,汲取所需营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ピ谘习《逍遥游(节选)》一课时,学生难以理解课文艰深的文言和庄子深奥的哲学思想。我就在课件中引入了蔡志忠的漫画,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们阅读和理解;学生们往往对古文背诵感到困难,我就在课堂上放映与课文意境一致的精美图片,并播放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背诵的任务……学生由“苦学”变成了“乐学”,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兴奋的最高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课件信息的开放性又使学生从记笔记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ザ、有关课件设计的几点思考

-ズ痛统教学方式相比,语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有其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在课件设计中,我感觉到以下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ィㄒ唬┎牧系难∪∫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不要把课件变成材料的堆砌。

-ァ渡衿娴募光》是一篇比较长的说明文,在讲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极光现象十分陌生,一般的做法是在“启”的环节中充分展示搜集到的许多在世界各地所拍摄的极光图片。神奇美丽的极光当然会引来学生的阵阵赞叹,但是,当他们看完图片回到枯燥的课文学习时,却觉得索然无味了,课堂气氛马上沉闷了下来。但如果我们注意多媒体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就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在“读-练”环节中,我们扣紧说明文学习中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三个要点,把手头的图像资料进行分类播送,如在展示第一部分资料后,让学生评点极光的特点;再展示第二部分,让学生评点极光形成的原理;然后展示第三部分,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说明,然后和课文的说明语言进行比较,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特点。这样组织和安排多媒体材料,就显得有张有弛,有节奏地调动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实现了学习目标,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设计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有注意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去选取适当的材料,以及注意材料展示的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ィǘ)课件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发,不要把课件的设计停留在展示学习内容上。

-ト绻多媒体的运用只是简单地利用电脑展示讲授的内容,那只是把“板书”变为“电脑书”、把“满堂灌”的“口灌”变为“电脑灌”,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和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在课件设计中,只有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为指导,注意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发,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ダ如,在讲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课时,在“启”的环节中我先给学生看了一段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南辕北辙”的影像资料,然后引发同学讨论这个故事的含义。讨论中,同学们很快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种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的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则故事赞美了执著追求的精神。我在肯定同学们积极思考的同时,向大家指出,他们对这则故事的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这提示我们要注意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我再指导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课文中提到的几则寓言的含义,并理解钱钟书先生写作本文的主旨。在这节课中,影像资料的引入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关于“南辕北辙”故事的讨论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由大家都熟悉的中国成语故事到不太熟悉的希腊寓言故事的讨论,则是一个思维的深究过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与只把课文的要点(如每则寓言故事的本意及其引申义等)一大段一大段地搬到到电脑上的做法相比,这样安排材料,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收获更大。

-ジ咧杏镂男陆萄Т蟾俚陌洳己褪┬幸约案咭挥镂男陆滩牡钠粲茫给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能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学模式的改变也直接导致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在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同时,真正促进了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3: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优化,数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 枯燥的数字、字母、符号等数学信息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加之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基础并不是太好,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这些特点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 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 更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优化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设置数学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自觉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 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 教师就必须想办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自觉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通过歌曲、图文等素材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比如, 在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时, 教师进行激情导趣, 用多媒体播放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伴随着儿歌, 大屏幕上出现鲜活的青蛙图片, 动感的嘴巴和眼睛, 活动的大腿。这些信息无不刺激学生求知的渴望,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和图片, 为学生创设数学认知情境, 使学生能够对儿歌和图片中的数字变化产生兴趣, 从而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表格, 进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深刻含义。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由于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不够深刻, 很难理解那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时十分困难。为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课件, 形象直观地展示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 彩色的线条对比, 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常识, 进而轻松解决数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 在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时, 教师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展示, 让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观察, 画出观察后的平面图形。由于学生座次的位置和观察能力等因素的原因, 很多学生画出来的结果不理想, 为收到好的观察效果,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展示, 通过直观的图形形象地揭示观察结果。在动画展示中, 通过颜色的变化, 线条的闪烁等方式提醒学生有意注意, 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环节, 丰富教学内容, 综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 多媒体能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 可以是语言文字, 也可以是图形动画等。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课件或者是网页课件, 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知识信息, 优化教学环节, 丰富教学内容, 节省板书绘画或者是书写的时间, 增多师生交流互动的时间,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活力, 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综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时, 教师在新课教学结束后, 在巩固提高环节, 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反馈习题, 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有选择的笔算训练。这样教学, 即可以节省教师板书题目时间, 又可以腾出时间在学生之间进行巡视, 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提高课上学习效率。同时, 学生在草稿纸上的笔算情况可以利用实物展台进行展示, 通过不同学生的笔算结果进行对比教学,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实现共同提高。由于多媒体能承载大量的信息, 在出示反馈训练题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题目, 做到分类推进, 使学生各有所得。

四、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方法, 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提高教学实效性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进行科学实教, 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功能的多样性,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了手段保证, 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运用好这一辅助教学的工具,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进行“多边形”单元教学时, 总结有关三角形的知识点时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三角形的思维导图, 如图所示。使学生轻松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和具体内容。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法, 这将大大降低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 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大有益处。

总之, 数学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 学好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受益终身。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提高数学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实践技能。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内外教学, 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根基。

参考文献

[1]吴国峰.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 (2) .

[2]顾颖.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7) .

[3]刘洪竹, 史亮思.论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34) .

[4]刘芸, 金红梅.利用网络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初探[J].新课程·上旬, 2013 (9) .

篇4: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课外阅读 历史教学 学习视野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不仅要专注于教材知识的巩固,还要增强自己的课外知识,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逐渐融入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了解课外知识来引入课题,并且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为自己的历史学习储备充实的基础。

一、基于教材寻找课外阅读资料

历史的学习需要借助课外资料来加强对历史的全面认识,教师不仅要专注于教材内容的知识教授,更要引导学生去寻找课外历史资料来强化对历史的了解。但是寻找课外阅读资料也需要基于教材的内容,课外知识的普及是一个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扩展过程,所以学生一定要基于教材内容来进行阅读,因为教材的编排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并且把经济、政治、文化分得非常明细,这就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计划和要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第二单元“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个单元涉及到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关于“城邦只是成年男子的城邦”这个说法就是可以作为一个课外资料查看的素材。这句话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并且为什么要这样说,都是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查询到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一些历史评述网站查阅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课外阅读的途径,在网上会有各种学者会对一些历史事件作出自己的评价,学生在查看时也可以去学习别人的观点,并且从他人的表述中可以发现自己并不清楚的历史知识,这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所以,基于教材地去查找课外阅读资料能够把学生的学习规定在一定的范围之类,使得学生能够有学习道路可依,不至于无目的和计划地去盲目查阅学习资料。

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历史的学习除了教材知识进行掌握外,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也要在不断的阅读中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也只有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历史的学习才会不断进步。当然,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把每周的教学任务进行安排,让学生利用课外空余时间去记录有关的历史信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时,这一课的内容如果需要两个课时来教学,那么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这一课的历史信息,包括新航路开辟的首要国家、人物、经过、结果。在第一课时教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搜集的资料集中起来进行讲解和点评,并且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说出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哪一块的内容还应该加强积累……根据这样一个总结来进行自我反思。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再次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课外阅读记录拿出来展示,并且说出自己改进的地方,例如“新航路开辟”这一课包括的殖民扩张活动的细节过程就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或者资料查找来挖掘出来的。在第一课时学习时,学生可能对“新航路的开辟”内容还并不是特别了解,于是加强自己的阅读量和搜索途径,扩充自己对这一部分历史事件的知识,当第二课时的教学课堂进行时,学生便可以把自己所强化的内容再次展现给师生,共同再次学习和认识。所以,这一整个过程就是教师认真规划的结果,结合课时量,把学生的阅读记录内容渗入到课堂中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并且把自己的阅读内容拿到课堂上展示。

三、从课外阅读中构建自己的历史观

篇5: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尼采曾经说过: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考虑到这些知识对其所要成为的“人”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常常思考:通过一堂历史课,应该让学生得到些什么?除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外,是否应该考虑更加长远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这样的机会也来了。

一、审视课程改革解析教学价值

篇6: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等建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创新能有效实现新课程凸显人格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现对此课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谈一些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4-0089-02

随着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给老师带来了挑战。那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应对,怎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近两年来,笔者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在进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性思考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创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形式及有利条件

笔者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课题研究的主要形式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来,它是指教学过程是以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以个人独立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有许多有利条件。从建构主义理论原则、新课标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的过程,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也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学习作了明确规定:“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理解力。”从高中生的心理和意志品质来看,高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从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高中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学科特点来看,学校教育设施完备,如较多的历史音像资料可提供给学生欣赏;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有较强的查阅、搜索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知识是综合的、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

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条件、教师的研究能力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立足于课堂内,扩展于课堂外。

立足于课堂内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学习”、“辩论式”、“问题讨论式”等方式。这里主要介绍“自主学习”方式,其流程是:鼓励预习、深入探讨、点拨感悟、自主建构学习。鼓励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难点、疑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格外注意,从而避免在听课或讨论时舍本逐末。同时,在学生的感知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探讨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预习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的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如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罗斯福新政的“新”在何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影响?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讨论时,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在反馈探究结果时,如果学生的观点或结论是正确的,教师除了充分肯定外,更重要的是要论证他们的观点为什么说是正确的,要从问题答案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给予肯定;如果不完整或是错误的,除了指出其不足和错误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问题答案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校正。教师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点拨,还要引导学生重新尝试,使学生从自己的不断尝试中得出经验教训。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有学生提问: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对这一质疑,笔者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国的国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及民主传统),以及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等方面进行讨论。经过共同努力,使问题得到圆满解答。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建构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与核心。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对材料的搜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如上《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自主建构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局部、整体)等。对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当今现实进行探究,自主建构奥巴马执政举措与罗斯福新政的类似点。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是自主学习的目标和归宿。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流程多次循环使用,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目的。

扩展到课堂外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从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观念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课堂外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并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锻炼。课堂外探究式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研究性学习课题是课堂外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和表演历史剧,等等。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课题实践中,笔者在不同阶段,采用观察、检测、问卷等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期末测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反馈。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课前能够进行预习的学生达90%以上。有6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预习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大胆提问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分工明确,讨论深入,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得比较好,学生学期考成绩比以前明显进步。这说明,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了历史成绩。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创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经验的印记,有的或许并不完美,通过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正好能弥补一些缺憾,学生的需求、灵感、智慧可以启迪教师的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获得师生的双赢,达到教学相长。

四、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教师应认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成为规范程序化的教学行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师生双方会和谐共赢。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学生学习要遵循教学规律,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能力固然重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性思维?怎样将课堂教学与课内外探究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值得教师们深入思索。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养,要不断地再学习,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

总之,新课程下教学模式创新,既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又是一个教学模式问题。要让新模式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篇7: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在整个高中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若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学生也能够更加高效地记忆和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就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措施,以期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高中教学之中,高中历史教学亦不例外。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更深一步的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很有必要。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1.改正缺点,提高质量

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完全是凭借枯燥的语言去描述,不论讲述得如何天花乱坠,都很难让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只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对于历史事件和知识不能有完全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和知识有最为直观的认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一改往日课堂的枯燥无味,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此外,教材中的内容是比较有限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只能凭借教师的“博学”,因此知识获取量可以说是比较少的,从而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快速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直接改善了这种状况,能拓宽学生和教师知识获取的范围,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可以对历史进行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演绎,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

2.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电影《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最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8: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多媒体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1. 加强课前研究, 建立素材资源库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 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 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备课过程中, 运用“积件”思想, 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思路。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 运用“积件”思想,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 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 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 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同时, 教师可在Internet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把以网页浏览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 并把在教学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 从而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

2.使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以优化教学过程

实践证明, 正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 学生普遍感兴趣, 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这样知识接受快, 课堂效益好。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 以优化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历史教学中, 采用各种手段, 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复现情境, 或者创设情境, 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势, 多媒体功能齐全强大, 采用某种多媒体软件把历史图片、照片、地图、文物、电影和录像等制成历史教学软件, 复现或再现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有时还可以用一组历史图片资料配之以音频媒体模拟历史场景。这种模拟的历史场景极富感染力, 也同样能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作用, 在其中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达到优化情境的教学目标。

(2)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历史知识的特点是一度性即一去不复返。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 努力再现过去历史的生动情景, 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过去塑造了有价值的形象, 从而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知识。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经过时, 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了一条动态日军侵略路线:在战争形势图上, 按照日军侵略路线, 用软件中的擦除功能设计了一条动态的日军路线, 在讲到日军进攻平壤时, 通过操作鼠标红色线型箭头便逐渐向上伸展指向平壤, 接着代表旅顺的圆点在不停地闪动, 讲到日军进攻旅顺, 箭头又可以指向旅顺……在讲侵略路线的同时, 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功能强大的优点, 又在左上角设计一个窗口, 播放日军进攻平壤、旅顺等地的录像。这样, 用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把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以直观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 既激发兴趣, 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 运用多媒体加大课堂信息量。多媒体容量大, 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数据;兼容性强, 它可以把照片、各种图片、动画、VCD、电影和录像带等转换为计算机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硬件里;多媒体功能强大可执行多项任务, 因而它可以用多种方式 (如: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 传递大量的信息。我们知道, 人是用多种感官 (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来接受外界的信息的。因此, 借助多媒体技术, 充分利用多种感官, 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 不仅能加速某种具体的教学进度, 增加信息量,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 它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如下问题。

1.不可用电脑代替人脑

多媒体教学, 学生普遍认为信息量大, 且变换快, 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 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2. 不可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 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 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抛弃优势方面, 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 顾此失彼。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 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 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及各种媒体的特殊性质, 根据需要选择及有效应用媒体, 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努力提高课件制作技术, 切忌照搬他人

篇9: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优化整合运用;实践与思考

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音像和谐、图文并茂、动静自如、储藏海量和操作便捷等优势,在校园内逐步地登堂入室并为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先进独特的良好支撑. 时至今日,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一种时尚性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 然而,“任何科技产品的运用都要历经一个逐步适应和不断完善的较长时期过程.” 就高中数学而言,从认真审视中我们不难发现,多媒体活动模式既缺乏全面性又不够优化运用. 换言之,如何把多媒体优势功能全覆盖并优化服务于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这依然是一项值得重视并为之探究的艺术实践工程. 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多媒体模式既可激发数学课程的学习情趣,又能在有效构建和谐教学关系方面提供积极良好的活力支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性真理.数学学科具有理论抽象性、严谨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等基本特点,尤其在空间问题和复杂计算等方面,对于高中数学来说确是一种无可规避的重难现象,让许多学生颇感困惑甚至望而却步. 有鉴于此,教师如果善于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其中的教学信息予以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综合立体地呈现出来,既有数“式”的变换又有数“形”的变换,还有在几何模型中实行图像的平移、翻转和伸缩变换等,同时把蕴含其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在学生眼前,那么不仅可以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简单化、具体化,而且让学生从中领略了数学学科及其课程活动的风光乐趣,就一定能够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和“寓教于乐”效应.

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仅把多媒体模式作为“偶尔性福利”发给学生,而不是合理充分地加以运用,那么即使隔三岔五地激发学生情趣,那也是浅显的、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对于从根本上改善教学关系并无大用. 因为高中阶段是直面基础教育的决战时刻,学生们显现出不同以往的紧张与焦虑,学习和心理上的“亚历山大”以及青春期现象等让原本并不和谐的教学关系变得越发微妙起来. 在这种形势下,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课程学趣,而且非常有利于缓和紧张、纾解压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有利于构建一种民主互动、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

多媒体模式既可积极运用于对学生的启智益能,又能在有效培育人文素养方面提供先进独特的活力支撑

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分为智力型和人文型两大类. 前者多表现为“先天性”因素,后者则属于“后天制造”现象,对于前者能够有效发挥补充和强化作用,并且前后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合则共荣、分则互损. 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中赢得“1+1>2”的事半功倍效果,否则就是事倍功半.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说多媒体技术还能被比较广泛地运用于课程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启智益能作出贡献,那么在人文素养培育方面却存在尚未开发的巨大潜在市场.这既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一种教育渎职行为!

现代社会强烈呼唤全面发展的标准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基地,基础教育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全面发展”的战略活动.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内外兼修”的指导思想,善于借助多媒体这一科技平台,加大对以德育为主的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揭示并弘扬数学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底蕴,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如数学家祖日恒(祖冲之儿子)早在5世纪就总结了“体积公理”,领先西方1200年;我国于1261年提出的“杨辉三角形”,超前西方400年;还有华罗庚自学成才的事迹、苏步青出身放牛娃的故事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和爱国精神教育的优质资源. 再如,数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和归纳法等,蕴含着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等唯物辩证的丰富元素. 所有这些,不仅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滋补品”,也是激励其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必需品”.

多媒体技术既可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辅助教学,又能在环节延伸和补充拓展方面提供不可或缺的活力支撑

众所周知,课堂活动是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主体环节和重要阵地,而课外实践既是课内教学环节的必要延伸,又是对课内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和重要补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外天地,大有作为”,它还是学生群体在促进知识反刍、实施增补损益和发展自我个性等方面所必需的一种“自修性课堂”.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尤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是奋力冲刺和接受全面检阅前的决战阶段,如果光靠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内时间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的. 这正是多媒体技术合理优化和深入运用的又一潜在性时空.

多媒体技术具有强的人机互动功能. 如在某段数学内容教学后,教师可采取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方式,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与练习,从而积极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相应的学习技能. 这类CAI课件,一般先呈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知识点,通过动态图形、文字、声音的综合性刺激与作用,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然后进入练习状态,通过大量习题来促进学生的熟能生巧和步步深入. 再如,可搜集并下载相关内容的校外教学实况供学生们课后主动观赏. 还有,教师把学生感觉难懂的、容易混淆的、易错型知识形成“科技集锦”,并在课外时间适当地演示出来,让他们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学习、消化与巩固. 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促进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多媒体技术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能在培养学习品质和良好习惯方面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支撑

本文以立体几何为例. 它历来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一大难点,却是高考命题考查范围中的一个重点. 令人感同身受的是,许多高中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再受到平面几何的干扰与影响,他们在立体几何图形中并不容易发现线与线之间、线与面之间以及面与面之间的关系,这就为立体几何的教与学活动形成障碍. 比如,立体几何中的“两条线垂直”根本没有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垂直”那么直接与明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立体感不强的学生就很难能够想象与理解. 再如,由于深受平面几何的影响,有些学生对于立体几何中的“两条异面直线”现象本来就很不容易接受,再让他们动手作图,其立体感又能怎么样呢?这种现象往往成为让教学两难的普遍性因素!

然而在多媒体活动模式下,这种传统性困惑却能得以有效突破. 如教师借助Flash或者Authorware技术,对立体几何图形实行“旋转”“分割”“组合”和“翻折”等手术,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通过“缓放”“定格”“回放”等动静自如的动画过程,逐步增强图形的立体感,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他们在立体想象空间能力方面的不足与缺陷. 由此可知,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活动,其作用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激发学趣、提升质效,更重要的是实现化难为易,让许多学生(尤其是潜能生和学困生群体)在不断进取中逐步地增强学习信念,同时在良性发展中赢得可圈可点的进步. 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综上所述,多媒体活动模式的构建、完善与发展是一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教学相长课题.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努力让这朵科技之花在教育教学中越开越艳、大放光彩.

篇10: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即将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质疑。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科学的助产士。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意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以“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为例,以往教学的重点大多放在讲述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统治政策的评价上,而对革命过程中表现出的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没有或很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不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先后粉墨登场,执掌政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呢?它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联系?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看到它们之间特殊的因果关联性,并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而诸如此类的探讨正是探究学习和创造思维的突出体现。又比如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的评价等,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问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问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问题、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多极化问题等等,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教师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发现并提出问题,体验到质疑探究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从自主质疑到自由思疑是探究学习的必然过程。自由是创造的土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的责任不是答疑解难,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上述法国大革命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比较高,所以资产阶级的队伍比较大并且阶层分明,形成了金融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等阶层,它们虽同属于资产阶级范畴,但各阶层在革命中的利益和要求不一样,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便轮番掌握政权,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迭起,一浪胜过一浪,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所采取的措施也越来越超出资产阶级革命的本来要求。但“……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恩格斯)所以,热月政变和拿破仑统治时期保留下来的革命成果,基本上还是革命初期即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取得的那些主要成果。也就是说,法国大革命初期本来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历史使命,即推翻封建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资产阶级解决掌握政权的问题,以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是由于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所造成的,这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意义。再如,关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的评价问题,卖国求荣是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但与此同时,北洋军阀政府也进行了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努力和斗争。教学中切不可以简单的阶级标签而加以全盘否定,应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价,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使学生能够放开手脚进行探究。

课堂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平等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之中,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其次,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相信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第三,要树立学生个性差异发展观,注重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有所长,通过因材施教、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为学生创造不同学习的类型,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差异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发现自己的价值。

3.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实际上,合作存在于一切活动之中,只是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合作。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缄默使人愚钝,争辩使人聪慧。学生对所提问题经过自由思考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学生互相质疑、自圆其说,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深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作用、戊戌变法的性质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辨)论会。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上一篇:小学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汇报下一篇:小学数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