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

2024-08-05

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精选6篇)

篇1: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

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通过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以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连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下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提高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就郴州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及建议作一粗浅分析,供参考。

一、郴州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特点

(一)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近年来,郴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壮大。2011年,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20家,比2007年的56家增加764家,五年间数量翻了近4番,年均增长95.6%。农民加入合作社意愿不断增强,单个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农民合作社户均成员为71人,与2007年比增加50人。2011年末资产总额达到76768万元,比上年增加25251万元,增长49%,其中固定资产净值35287万元,比上年增长62.7 %。

(二)区域布局均衡发展。近年来,受政策扶持及规模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各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区域布局均衡发展的态势。2011年,全市农民合作组织数量最多的桂阳县达到124家,数量最少的临武县45家。按照农村户计算,全市平均1254户农民就有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例最高的北湖区平均632户农民就有1家合作组织,最低的临武县平均1576户农民有1家合作组织。

(三)行业分布比较合理。郴州市8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第一产业的各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体现了全市种养结构特色。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和其他行业分别为503、168、28、72和49家,分别占61.3%、20.5%、3.4%、8.8%和6%。种植业、渔业和其他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重分别比其产值比重高9.7、5.4和4.5个百分点。畜牧业和林业则分别比其产值比重低16.8和2.4个百分点。

(四)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总值207211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15.7%,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7%。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种植农作物面积84.5万亩,农作物产品总产量40.7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25.4%和15.2%;畜禽出栏总量373.3万头(只),年末存栏总量246.6万头(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

5.5%;水产养殖总面积0.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0.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9.1%和26.6%。林产品产品产量3.4万吨,增长25.8%。

二、郴州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成效

(一)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覆盖农业生产各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专业村、专业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例如,近两年,全市开展新一轮油茶改造,全市涌现30多家油茶合作社,涉及油茶面积占全市80%以上;桂阳县大部分烟农均与烤烟合作社有合作关系。

(二)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和品牌化经营。当前,农民主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获得农业生产方面的有关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联系农户不但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的支持,还向农民提供新技术、新手段,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2011年底,全市合作社实施生产质量标准154个,拥有注册商标42个,农产品质量认证数2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数52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240个,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三)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生产投入统一购买和生产产品统一销售工作放在首位,农产品销售渠道得到拓展,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得到缓解,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宜章岩泉镇泰鑫养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局的生猪定点供应基地,签订年供生猪15万头的合同。苏仙区长冲铺葡萄专业合作社组织产品的统一销售,其销量占全社葡萄总产量的70%以上。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水平。农民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联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拓展了销售渠道,从而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11年成员户均纯收入为2.75万元,比全市农民户均纯收入1.82元高出0.93万元,其中通过合作社生产经营获得户均纯收入达1.53万元,占成员户均纯收入的55.6%。

三、郴州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突出问题

(一)规模普遍偏小,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经营额仅187万元,户均固定资产43万元,规模明显偏小;户均拥有注册商标只有0.05个,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只占18%。当前我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20家,入社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远不及全国的15%的平均水平;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操作欠规范性,经营管理缺位。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定了章程,但不少均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与成员的利益关系比较松散,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盈余分配办法不够完善,财务管理缺失,大部分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比例较小,很大比例的合作社没有盈利,时常出现偏离实际运转的操作现象。

(三)资金和人才缺乏,发展壮大困难。当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面临资金、人才缺乏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筹措渠道主要通过成员合伙集资,而相应的金融机构供给合作社使用的信贷品种太少,贷款难度大。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瓶颈。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负责人以农民为主,目前不足5%的合作社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现象。有会计人员的合作社只占39%,其它的要么就是兼职会计或者没有会计人员;会计或兼职会计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文化程度的仅占14%。

四、郴州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党和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力度,使更多的农民了解合作社机构性质,从而支持合作社、参与合作社、共同办好合作社。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业务辅导培训,尤其是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理人、财务会计人员等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加大合作力度。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创办合作社,尤其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合作社就业合作等。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投入。各级涉农部门尽可能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尽可能实行免税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三是

健全信贷服务机制。要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降低担保门槛,健全信贷服务机制,引导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强化规范建设。重点抓好“三个一批”。一是引导发展一批。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打破城乡、地域、行业界限,以有一定产业基础、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主导产业为依托,发挥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培育形成一批有经营活力、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二是规范改造一批。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指导,帮助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要重点明晰产权关系,健全章程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内部管理。三是扶持提升一批。对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逐步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服务设施全、带动农户多、社会效益好的示范合作社。

篇2: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

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张竞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分析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到2011年6月,宁洱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均已按《登记条例》在县工商局登记),其中,2010年3月底以后成立的有59个,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4.13﹪。按产业划分,种植业39个,畜牧业32个(其中生猪产业11个),林业8个,渔业1个,服务业11个(其中,农机服务1个,植保服务9个,其它服务1个),其他1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68个,其他24个。合作社理事长92人,理事会成员231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92人,监事会成员184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1934人,其中:农民成员1898人,占成员总数的98.14﹪。带动非成员农户3026户。现有资产总额2564.77万元,负债总额420.3万元,所有者权益2144.47万元,其中成员出资1973.97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333.36万元);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29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9个,其中:茶叶种植协会10个、养殖业9个,其中:生猪产业5个、养鸡协会1个、养鱼协会1个、其他2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16个,技术信息服务11个,其它2个。协会理事长29人,协会理事会成员50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25人,监事会成员36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协会成员总数2500人,其中:农民成员2400人,占成员总数的99.52﹪。带动非成员农户4000户。现有资产总额170.2万元,负债总额6万元,所有者权益164.2万元,其中成员出资3.1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规范管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规范化道路

一是广泛宣传培训。2007年7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县政府专门组织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分管领导经参加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召开会议和各种形式宣传,使法律精神深入人心,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规范地发展。又对县、乡业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就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市场信息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使会员掌握了各种业务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二是认真执行政策,规范管理。向各乡(镇)农经站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试行)〉的通知》,各乡(镇)农经站对所辖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检查,根据《示范章程》指导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机构设置和各项管理制度。

2.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带动会员发展种植、养殖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村民的增收致富,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认真抓好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会员增收致富

“跟着协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协会干,农民有钱赚。”这句顺口溜总结了协会在宁洱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宁洱县已发展起农业经济协会组织29个,产业门类涉及中药材种植,鸡、猪、牛、羊、茶叶、烤烟种养殖等多个领域,带动2万农民发家致富。

4.积极规范引导

今年,宁洱县重点选择了6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完善、规范,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长、主管领导每人联系2家进行规范指导。引导合作社成员入股,保障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完善股金和社员名单登记造册,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培训室,积极开展对社员的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的日常培训。

5.整合资金,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县属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项目,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各个项目,增加了协会及会员的收入,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增强协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会员的素质。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农民素质

磨黑镇把边村岔河小组无核“黑旋风”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农户栽培经验缺乏等问题,派种植户到浙江学习,同时邀请浙江金华婺江葡萄研究所的专家亲自向村民传授葡萄栽培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萄农的科技素质、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如宁洱镇民政村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生产经营红薯的农户参与有组织的合作化生产经营,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收入,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首茬冬辣椒示范种植93.7亩,涉及45户农户,共销售商品椒16万公斤,每公斤销售价4元,总产值达61.3万元,平均亩产值达0.65万元,最高亩产值

达1.05万元,产生11户万元户,扣除物化投入964元/亩,亩纯收益0.56万元,与传统种植水稻亩产550公斤,亩产值1100元相比较,每亩增收0.5万元,户均增收1.13万元,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效益显著。

4.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磨黑镇星光村槟榔芋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品牌,进行统一种植、包装、销售,提高槟榔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5.加强了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

宁洱镇民主村肉猪养殖协会自2005年4月注册成立以来,会员已达168名,会员遍及民主村22个村民小组,2010年该协会出售肥猪4.1万头,协会实现畜牧业产值6000万元,占民主村经济总收入的68%,会员养猪年均纯收入达2万元,促进了会员的增收致富,协会得到了发展壮大,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我县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6.增加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四、存在的问题

1.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宁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市场的影响力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2.农民合作素质低

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

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思想品德以及经营管理素质的人少。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

4.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宁洱县多数农合组织结构不完整。影响了广大农民加入农合组织的积极性。还有许多农合组织没有注册登记,不具有法人资格。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农合组织发展产业立项困难,90%以上的农合组织无法获得有关项目资金的扶持,合作组织培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宁河县农业合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县农村经营组织创新的根本方向,是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重要组织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纳入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应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真正发挥合力。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较大突破。

2.正确把握原则,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意愿出发、从合作制要求出发,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一是坚持自愿合作的原则。坚持以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为依托,通过组织内部的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社员收益。在发展过程中,由农民自行选择,做到加入自愿,退出自由。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出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销售合作;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会员大会决定;坚持正确引导,对内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三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不采取行政命令和“拉郎配”的手段去盲目发展,真正做到了“五不”,即:搭台不唱戏、引导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增收不添负。四是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了农合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有关部门、基层干部、农合组织领办人、业务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加强其综合素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4.突出重点,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一是明确思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抓好“两个提高、两个结合、两个延伸”。“两个提高”:一个是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另一个是提高合作层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与乡、村与村联合社(会),把基层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利益。“两个结合”:一个是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我县林业、茶叶、咖啡、畜牧业、渔业、橡胶等资源,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另一个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围绕龙头企业办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解决好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难以对接的矛盾。“两个延伸”:一个是纵向延伸,在尊重社员意愿的基础上使合作领域逐步由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向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购买等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使社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另一个是横向延伸,逐渐由红薯、蔬菜等规模小、农户覆盖率低的小产业向茶叶、咖啡等规模大、农户覆盖率高的大产业延伸,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牵动能力,让农民在更大的产业空间里增加收入。二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对农合组织有一个认识和认可的过程,必须加以引导和推动。应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组织的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基层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生产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科技人员等组织和人员领办农合组织,扩大数量和规模,增强对当地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典型引路。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县农合组织的经验,表彰奖励农合组织先进单位和优秀领办人,提高农民对农合组织的认知度,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带动发展。四是建章立制。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的章程、财务核算、统计核算、登记办法等有关制度,积极指导各类农合组织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组建,按规定程序和内容制定章程,建立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依法组建、股权明晰、民主管理、规范运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农合组织自身建设。指导和规范农合组织提高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水平,鼓励大户和能人入大股,由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包括大户、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社会投资人等)担任农合组织理事长或总经理,并在股东中推选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能人担任监事会主席。帮助农合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多劳多得,结余奖励,调动人员积极性。抓好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成本核算,明晰账目,提取各项费用和公积金、公益金,按章分红。

5.理顺管理分工,积极发挥有关部门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

当前,县委农办、农业局、供销社等多个部门都承担着对农合组织的管理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各部门优势,促进农合组织加快发展。但由于分工不明确、主次不清晰,多个部门都管又都不管,显然不利于农合组织的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任务。从部门工作性质出发,县委农办应侧重抓好面上的指导、协调工作,制定政策,检查督导。从历史上看,供销合作社一直是农合组织的组织者,具有组织、网络、设施、人才、技术、经营、服务等优势,可为农合组织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建议我县明确主要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组织指导全县农合组织发展的任务。各乡(镇)党委、政府应发挥农合会组织体系健全的优势,委

托农合会履行统计职能、推荐职能、沟通职能、监督职能等,发挥农合会的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6.加大资金扶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宁洱县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财政、税收、信贷、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农合组织相应的政策扶持。一是县财政应从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合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二是农村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对农合组织的发展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工商、税收、交通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农合组织在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四是对符合条件的农合组织,可优先列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并享受优惠政策。

7.加强领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篇3: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目前平凉市有各类农合组织332个, 入会农户总数106807户, 平均每个组织吸收农户321.7户。农合组织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资料51344.51万元,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21712.44万元。其发展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㈠从行业分布看, 主要分布在养殖和果品两大行业在全市332个合作经济组织中, 其中种植业19个, 占5.72%;养殖业109个, 占32.83%;加工业24个, 占7.23%;果品业88个, 占26.51%;药材业8个, 占2.41%;蔬菜业30个, 占9.04%;运销业35个, 占10.54%;农机1个, 占0.3%;其他18个, 占5.42%。养殖业、果品业合计197个, 占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59.34%。

㈡从发展速度看, 泾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处于全市领先地位从各县 (区) 的发展速度看, 崆峒区38个, 占11.45%;泾川县118个, 占35.54%;灵台县48个, 占14.46%;崇信县40个, 占12.05%;华亭县5个, 占1.51%;庄浪县57个, 占17.16%;静宁县26个, 占7.83%。

㈢从产业特点看, 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 形成地域特色明显、与支柱产业紧密结合、凸现辐射带动力强劲的发展态势静宁县是平凉市果品大县, 在全县26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 果品合作组织19个, 占70.08%;崇信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只占到全市总数的12.05%, 而其蔬菜协会却占到全市总数的26.67%;全市共有种植业合作组织19个, 而庄浪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就有11个, 占到全市总数的57.9%;养殖、果品、蔬菜是近年来泾川县农村经济的三大亮点, 该县养畜、果品、蔬菜三类合作经济组织数分别达到47个、45个、13个, 分别占全市同类合作组织总数的43.12%、51.14%和43.33%。全市332个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8.44万户, 占其总数的42.99%。

㈣从合作领域看, 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范围涉及生产、加工、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合作组织能够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 及时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市场信息、贷款担保等多项服务。如崆峒区白庙乡养牛协会中有经济实力的养殖大户为资金短缺的会员提供贷款担保, 仅2008年一年就为11个资金短缺的会员提供13万元的担保资金;崇信县高庄乡果树协会由务果能手为其他会员义务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泾川县党原乡丁寨裕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年统一为会员供应仔猪3万余头、饲料1.3万多吨。

㈤从发展模式看, 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四种组建模式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是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农合组织的组织下, 龙头企业负责收购, 会员负责种植和养殖, 并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 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全市目前有此类合作经济组织20个, 占总数的6.02%。如庄浪县强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就是以庄浪县金锁生猪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 吸收朱店镇中街、贾沟、三合、毛柳等村养猪专业户入社, 于2008年7月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该合作社现有社员128名, 集生猪饲养、收购和返运为一体, 按照“同源引种、四良配套、分段饲养、整进整出”新理念科学养殖, 建成生产区、繁育区、育肥区、粪污处理区, 采取自动控温、自动通风、自动饮水、自动供料、自动清粪标准化饲养, 注册了“强庄”生猪品牌。其中规模养殖500头以上的8户, 300头以上的20户, 100头以上的34户, 50头以上的66户, 并且1200头标准化父母代种猪场已建成投入生产。2008年养殖户累计出栏生猪7768头, 出售仔猪5120头, 销售总收入1404.72万元, 利润560.6万元, 户均收入达4.38万元。二是种养大户依托型。是由农村种养大户为扩大规模、开拓市场而积极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有此类合作经济组织118个, 占总数的39.1%。如泾川党原乡丁寨裕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养猪大户王德良牵头创办的, 现有社员386户, 带动周边450户开展养猪业, 年出栏生猪4.3万头, 年末存栏生猪1.8万头, 注册了“陇新”牌商标, 2008年养猪业收入达到1008万元, 实现纯收入621.8万元, 户均养猪收入16450元, 人均养猪收入4112.4元。三是经纪人或中介组织依托型。是由活跃在农村的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利用信息灵通、经营灵活、经销经验丰富等有利条件, 上联企业、下联农户, 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此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19个, 占总数的6.3%。如静宁县治平乡果友合作社就是由经纪人杨海明牵头创办, 现有会员280户, 合作社通过无偿提供市场信息、无偿开展技术培训、保护价收购苹果、联系外运销售后对会员进行二次返利等办法, 使会员真正享受到入社的经济实惠。2008年销售果品160万公斤, 销售收入384万元, 实现盈余13万元, 年底给每个社员二次返利138元。四是村级组织依托型。是由村支部或村委会负责人发挥自身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联合大户组建。全市现有此类合作经济组织176个, 占总数的53.01%。如崆峒区柳湖乡赵堡村果菜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村党支部牵头兴办的, 现有会员120户, 发展果园61.87公顷, 建设长富2号优质标准园13.33公顷, 2008年挂果面积30.67公顷, 种植蔬菜36.67公顷, 其中大棚蔬菜13.33公顷, 小拱棚4.67公顷, 果菜收入265万元, 人均果菜收入15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的48.4%。

㈥从发展路径看, 坚持走自主发展和项目扶持引导相结合的路子平凉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以农民为主体、自愿组建、进退自由, 使会员从合作中得到实惠。泾川县飞云乡元朝果品专业合作社坚持走自我发展的道路, 在3年时间内, 会员数由原来130名增加到438名, 果园面积由原来的90.73公顷增加到1400公顷, 户均果园面积近0.33公顷。目前合作社共投入资金37万元, 其中集资入股22万元, 中央补助资金15万元。2008年合作社销售苹果4613.75吨, 销售收入1107.3万元, 纯收入513.24万元, 户均果品收入1.17万元, 人均果品收入2923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 还注重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示范项目与各职能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支持相结合。2009年争取省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5个, 落实项目资金40万元。

二、取得的成效

㈠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是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又干不好的一些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调农户与客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保护了农民利益。如崇信县锦屏镇依托富民养殖公司成立了崇信县散养鸡协会, 协会依托企业的设施条件和市场优势, 组织会员与企业签订了种苗、配方饲料供应及产品回收协议, 并进行统一培训、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饲料购进、统一组织防疫、统一产品销售, 同时注册了“富民”牌产品商标。截至目前, 协会共有会员157名, 鸡饲养量达8万多只, 销售收入500.1万元, 会员户均纯收入5000元, 人均1250元, 占家庭纯收入的58%。在协会的带动下, 全县养鸡已涉及3个乡 (镇) 9个村, 养殖总量达到20.3万只, 养鸡规模100只的有200多户, 500只至1000只的12户, 1000只至5000只的5户, 形成了关河、杜家沟、位家沟、铜城、东庄、金龙6个养鸡专业村, 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㈡促进了产业发展,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依托, 建立生产基地, 通过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等多种要素的开发整合, 延伸了产业链, 做大做强了地方产业, 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 使组织实力不断增强,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如华亭县马峡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115户, 中药材种植已覆盖马峡、西华等4个乡镇16村46社, 形成药材产业种植区, 药材种植大户已发展到100多户, 带动药材种植户2300户, 培养种药能手315人, 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药材1333.33公顷。2008年在政府的扶持下, 贷款扩建厂房8间740平方米, 开展药材加工, 提高药材附加值。2009年2月马峡镇以土地流转形式, 给马峡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流转承包川地6.67公顷, 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开展地膜药材种植,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进程。

㈢强化了品牌意识, 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合作组织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申请商标注册、引进新品种、统一规范种植和养殖技术标准, 产品质量和信誉普遍提高, 提升了合作组织精品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如静宁县成纪绿色果业合作社统一制定了绿色苹果生产管理规程, 从果树品种的选择、育苗定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果品质量、包装、销售等方面采用了科学的苹果生产标准, 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树立了优质地方品牌, 李店河流域6666.67公顷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分别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出口认证、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静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和国家质检总局“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果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泾川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请注册了“泾龙”牌红富士苹果、“陇新”牌生猪、“回中”牌粉红水萝卜、“嫩玉”牌黄架豆、“泾丰”牌三早地膜马铃薯、“脆红参”牌胡萝卜、“泾州”牌大葱、“共池”牌芹菜等8种地方优质农产品品牌, 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统一质量标准, 统一品牌包装, 统一销售服务, 不断拓宽了销售领域, 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

㈣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 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合组织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既提高了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也激发了成员学习实用技术、开展专业化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不仅掌握了生产、加工的实用技术, 也树立了互助精神和公平、民主意识, 做到了诚信、合法经营, 通过推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统一规范运作和标准化, 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保障。静宁县仁大果农合作社发展社员2216户, 在社长李恒义的组织下, 与河南灵宝市道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SOD精品苹果, 在首席专家汪景彦的指导下, 试验推广了SOD苹果生产树形改造、测土配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全园套袋等五项新技术, 使苹果优质果率大大提高, SOD苹果价格达到10元/公斤, 超出正常果品价格的3倍。泾川县章村益民蔬菜产销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 建办年产600吨的脱水蔬菜厂, 为广大社员销售蔬菜、加工增值、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该合作社2008年底拥有社员396户, 带动周边560多农户开展蔬菜生产销售蔬菜2021.5吨, 销售收入323.4万元, 实现盈余214.8万元, 户均蔬菜收入6051元, 人均收入1512.7元。

㈤增强了经营服务功能, 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引进新技术, 购置加工、储藏、运销设施、设备, 建立信息网络等, 增强了合作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灵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入股股金430万元, 现有社员172个 (其中个人社员152人) , 农机维修点10个, 农机配件销售门市部5家, 农机作业服务队5个,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7台、配套各类农机具156台 (件) , 2008年经营收入450.6万元, 实现盈余19.86万元。合作社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收费、统一开展机械维修保养和运输作业, 增强了服务功能。

三、存在的问题

平凉市在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㈠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还不甚了解, 对合作社的理解似是而非,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何发挥作用不够明白, 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㈡总量偏少, 各县 (区) 发展也不平衡近年来各县 (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已具备一定规模, 但依托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步伐比较缓慢。以泾川县发展最快,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占到全市的35.54%, 但有的县发展数量很少, 不能适应促进农民增收的形势需要。

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有的制度不完善, 内部机构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三会”的组建和运行也不规范, 仅靠领办人的个人权威来维持管理和经营运作;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有的账簿记载不规范;绝大多数合作社没有开展实施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 难以组织实施“农超对接”试点工作。

四、发展建议

㈠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认识水平要加大对合作社的宣传力度, 利用讲座、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形式, 重点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合作理论知识及典型经验等, 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农业部门干部、业务指导人员、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使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发展农业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各级领导特别是县 (区) 领导, 要从有效破解“三农”难题、提高农民和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当前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高度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落实工作经费, 抽组精兵强将充实到专业队伍中去, 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地发展。

㈡强化业务指导各级农经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作为一件大事摆上工作日程。要调整工作思路, 抽组专业人员, 加强政策指导, 在培训辅导、试点示范、交流推广等方面发挥农经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因势利导, 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步入依法、有序、规范的发展轨道;要注意总结经验, 解决存在问题, 积极引导和推动示范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的申报、审核制度, 加强对示范项目的跟踪指导和扶持资金的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充分发挥出示范带动效应。

㈢整合支农项目, 不断提高财政支持效果由单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整体推进转变, 尽可能地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委托给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在这方面, 市级宜选择2个、县 (区) 要选择3个~5个发挥作用好、发展潜力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示点, 帮助引导其规范完善, 壮大提高。在此基础上, 总结经验, 大力推广, 用典型引导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财政支持效果。

㈣完善运行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要依法规范合作社的章程、民主管理、股金设置、盈余分配、财务管理等运行制度, 逐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要规范合作社的服务内容, 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技术和培训服务, 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 统一产品、基地的认证认定服务, 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服务。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生产合作向加工销售合作转变, 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由单项合作向多项合作、一体化经营发展。

篇4: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

关键词: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08-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使相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服务的提供者自愿联合起来,采取民主管理的形式,使得市场经济与家庭分散经营有效对接,进而破解“三农”问题[1]的一种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合作社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家庭农场或大型农场,这样就让农业的发展有了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2]。其次,合作社给专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很多有效服务,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重组,调整和优化了农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第三,农民合作社规模大,服务标准统一,让单个农民联合起来[3],形成了竞争力和谈判能力都强的集体,让农民有了更强的话语权,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第四,合作社有组织开展大会,明细经营情况,投票决策重大事务,传播法律法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职权,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1 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3年6月30日止,荆州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2 563家,半年新增570家,入社农户23.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3.3%。带动农户6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1%。半年来合作社经营服务收入20亿元,其中纯收益3.2亿元,按交易量返还1.85亿元,社员比非社员人均增收37%。

2 荆州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质量不高 一是规模小。出资总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占70%,规模较小、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二是缺乏品牌意识。登记在册的只有196个,占合作社总数的9%,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只认证506个,现有的合作社没有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三是粗放加工和经营。当地合作社基本上都是产品原料,没有经过再加工,这样产值就低,农民得到的实惠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

2.2 内部管理不规范 现有的农民合作社没有实际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没有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一是内部机构不健全。据调查,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重大事项没有经过民主表决,这样就造成“民营、民管”基础不牢,不能得到长远发展;二是财务核算不规范。合作社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大多没有按照财务核算要求严格执行。

2.3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中央出台的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很难在具体操作中落实,突出的问题是贷款难和财政扶持资金不到位。荆州市金融部门没有推出适合合作社贷款的贷款品种,合作社贷款难的担保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另外,在用电、用地等方面也存在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的问题。

2.4 存在“假合作社”、“空壳社”现象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大部分没有发挥作用,偏离了为农民增加收益的目的,更不用说组织社员共赢了,徒有虚名,成了“假合作社”;还有一些合作社社员存在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与合作社形成共同体。更有些合作社整天盯着政府的扶持资金,没有把整个心思放在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建设上来,没有真正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变成了“空壳社”。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3.1 科学指导办社 针对目前农民合作社规模小的现状,要积极指导农民办社。一是开展合作社知识讲座,增加农民办社意识。二是对合作社带头人进行管理、经营和营销等知识培训,培养一批素质高的合作社带头人,让这批带头人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3.2 建立并完善合作社内部机制 由于现有合作社存在严重管理混乱,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一是建立适合合作社发展的财务核算机制,实现合作社财务公开化和透明化;二是创建有效抵制风险的发展机制,增强合作社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三是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通过把散钱变整钱,把闲钱变活钱的方式,提高合作社资金运转能力;四是创建合作社盈余资金的分配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3.3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由上级部门对合作社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定期对合作社内部管理进行督查,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对合作社实施奖罚;二是加强合作社资金的管理和流通监督管理;三是让合作社权利在阳光下实施运作,不得存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让合作社管理层的权利真正用到为社员谋福利上来。

3.4 不断拓宽合作社服务渠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要把简单的从农产品输出向信息咨询,物流运输产品销售和加工等领域伸展,真正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3.5 强化合作社品牌发展和强强联合 通过“创品牌”“推品牌”“护品牌”的方式把本地区合作社品牌推向市场;另外,按照合作社自愿、政策扶持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合作社兴办联合社,加大对联合社的支持力度。依托省级百强社、市级示范社,探索资金、资本等更高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5-47.

[2]陈新建,谭砚文.基于食品安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水果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01):120-128.

篇5: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截止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65个,会员人数129103人。

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944个,占64。养殖业321个,占22。其他200个,占14;从会员所在区域看,乡内1375个,占94。跨乡或跨县90个,占6;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产品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即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 农户”的运行机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就是由刘振强等16位农民经纪人发起组建,会员现已发展到310人。连续几年来,协会所经销的打瓜籽、豆类、羊毛等农副、畜产品占到全乡的85以上。奇台县老奇台镇牛王宫生猪协会由8户从事养猪、贩猪的养殖大户自发成立,会员132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高峰期每天外销生猪120多头,销售范围由昌吉、乌市扩大到青海、西藏等省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焉耆县工业番茄协会,就是由焉耆县永宁镇新居村、九号渠村农民依托新疆屯河集团、凯泽公司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会员解决生产资金、农资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要求指导会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销售服务。木垒县博斯坦乡绒山羊协会,由木垒草原雪羊绒制品公司发起组建,形成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绒山羊养殖及羊绒的收购和加工,目前已占领整个木垒县羊绒市场。三是主导产品带动型。以某一农产品为主,成立专业协会,建章立制,连结分散农户,形成“主导产品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作形式,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玛纳斯县头工乡养鸡协会,以注册的绿色无污染的“天羽”牌禽蛋为纽带,带动256户养殖专业户。巴里坤县气候独特,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8年该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成立以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马铃薯亩均产量由过去的2吨提高到3.5吨。目前拥有会员2278人,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销售收入57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户2500余户。洛浦县吉牙乡围绕民族特色产品艾得莱丝绸,专门成立了艾得莱丝绸协会,通过技能培训、能人经济、大户带小户、龙头带一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册了“吉牙丽人”牌商标,产品打入新疆各地市场,还远销中亚、日本等国家。四是基地带动型。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基地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运作形式,带动农民致富。近几年来,巴州围绕已经形成的库尔勒、尉犁、轮台棉花、香梨产业带,且末、若羌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一批奶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全区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昌通、中基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4个乡镇、5000多户农民增收。五是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鄯善县辟展乡克其克依村11户养殖户出资70万元,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03年,共育肥牛羊5086头(只),销售皮张2.8万张,年纯收入39.6万元。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120户农户集资入股,组建股份制的冷水渔养殖合作社。玛纳斯县旱卡子滩精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60万元,县、乡供销社出资170万元创办的。六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由库尔勒市副食办牵头创办。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2个经济实体,12个蔬菜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达220万元。昌吉州奶农协会、呼图壁县二十里店乡养牛协会、阜康市三工乡蟠桃协会等,都是由政府发起组织,农民自愿入会,主管领导任协会负责人。

二、各地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尤其在我区尚处起步阶段,就更离不开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组织推动和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巴州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通过包乡住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农民

群众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无偿给养殖协会提供场地,政府出资组织协会负责人、村干部、农村大户、农民经纪人到内地考察学习,农业技术部门优先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等。塔城地区今年年初在地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出台了准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登记、注册部门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阿克苏地区地委、行署下发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营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引导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要为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金、销售、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阿勒泰地区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每个县级领导联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直帮扶单位和乡包村领导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具体指导和扶持,通过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克州出台了四条优惠政策:(1)每年县(市)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2)对发展较快、有突出成绩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和奖励;(3)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土地在流转中给予优先解决;(4)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沙雅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扶持海楼乡马鹿养殖协会发展,规定马鹿养殖户每户可划拨养殖场地3—5亩、种植饲料用地3亩,只需交纳水费,减免其他上交费用,大大调动了马鹿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规模生产。

(二)试点示范,典型引路2002年,我区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专业协会和哈密市大泉湾乡棉花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其中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协会于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自治区又有三家专业协会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同时,全区性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原则上每个地州确定一个试点县。巴州从2000年起,先后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库尔勒市、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选择了10多个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样板。塔城地区采取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办法,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01年的48个稳步发展到2004年的200个。吐鲁番市选择畜牧业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艾丁湖乡作为养殖协会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共有养殖协会11个,协会会员5496名,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洛浦县吉牙乡艾得莱丝绸协会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挥10个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头推动作用,全乡织绸户现已发展到1500户,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创收110元。

(三)强化服务,促进发展我区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1.搞好信贷服务。吐鲁番市养殖协会积极配合农行、信用社等部门做好信贷工作,主动参与三种担保、四级推荐、五星级信用等级评定。一是积极试行养殖协会会员联保制。实行小户与小户捆绑联保、中户与小户互保、大户为中、小户担保的方式。二是坚持四级推荐制。在本人书面提出贷款申请的前提下,坚持担保大户、村民小组、村委会、养殖协会四级层层把关审查。三是在重点乡镇、村和农户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由养殖协会和农行、农村信用社共同确定贷款信用A、B、C、D、E“五星级”标准,凡评为C级以上标准的农户,可直接在农村金融部门办理贷款。该市艾丁湖乡牛羊育肥贷款额2000年为350万元,2003年增加到1780万元,增长了4.1倍,全乡人均占有贷款741.6元。全年出栏牲畜2000年为11万头(只),2003年达42万头(只),增长了2.8倍。目前该乡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昌吉市番茄协会一方面主动与农村信用社协调贷款资金,另一方面积极与加工企业协商,由企业为农民解决一部分资金,以保证种植户的正常生产。2003年春季,协会共为农民解决贷款13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今年共为农民担保贷款365.5万元。2.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配备8名技术人员,定期向农民讲解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管理方法,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培训农民8000人次。巴里坤县奎苏镇马铃薯协会,每年定期聘请专家和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传授科学管理技术,先后召开大型现场观摩会8次,举办专题培训班20余次,培训技术骨干4000余人次,编发科技宣传资料8000多份。乌鲁木齐县青格达湖乡食用菌协会把农村科技人员、科普工作者和“土专家”、种植能手、科技创富户组织起来,每年适时召开

一、两次经验交流会,推广实用新技术,发挥老户带新户、种植能手带动一般户的传、帮、带作用,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3.提供生产资料代购服务。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阿克苏地区不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为农户购进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这样既能争取价格上的优惠,又能保证质量,同时为农户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开支。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通过下属的绿色蔬菜农资有限公司在基地的10个销售服务点,向农户提供化肥800吨,农药60吨,地膜50吨,为农户节约开支1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积极与乡供销社协商,按“先用后付款、涨价按原价、跌价按现价”的原则,为协会会员提供农用肥、地膜等生资服务。2004年,共发放化肥1000多吨。4.疏通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带领农民闯市场,与区内外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经协会直接销往区内外。2003年,协会产品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当地市场价0.1—0.2元,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成立了英康果蔬配送公司,有一支60余人的营销队伍,配备了10多辆送货车,会员生产的蔬菜由协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全部包销。日销售量达70吨,日销售额10.5万元。除定点销往库尔勒市各大市场、酒店宾馆、石油基地、学校等50多个单位外,还远销乌市庆凌果菜批发市场、北园春蔬菜市场及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米泉等地。2003年,协会通过英康公司为会员销售蔬菜22300吨,会员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667元。昌吉市番茄协会与加工企业签订了严格的购销合同,规定了最低保护价。在果熟旺季,派技术人员参与收购,首先保证收购会员的产品,防止企业压级压价。同时,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为会员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去年通过协调种子赊销、运费价格、过路费、过桥费、信息服务费、技术指导费、培训费等,为会员节省开支70多万元。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地在抓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去年年初,自治区农经局就专门下发了《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登记和管理试行办法》。今年3月,又拟定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塔城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协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农民经纪人表彰办法及合作社、协会、经纪人联合会示范章程。阿克苏地区出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运作标准,明确规定了5条。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后,狠抓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了“三会制度”。即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二是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对协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核算,定期公布帐目,接受会员监督,确保协会的健康发展。

三、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内部运作不规范。目前尽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章程,但有不少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虽有但未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生产经营当中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济效益不高,未实行二次利润分配。

(三)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数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不少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指导不够。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指导未能及时跟上,工作力度不大,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三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自治区尚未出台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在信贷、税收、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四是农民自身素质还不适应。长期以来,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小农意识强,文化素质低,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四、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切实加强领导、服务与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各地应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点,对符合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基础、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参照自治区农经局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做到创建一个,规范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路。

(三)注重相互结合,搭建发展平台。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应坚持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路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既可以代表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又可以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同时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使家庭承包经营从小而弱、小而散走向优而专、专而联,并与龙头企业联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环境。建议自治区进一步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和管理职能,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主要是争取财政、税收、信贷、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篇6:郴州市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及建议分析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一、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目前我县农村有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42个,其中:种植业占80%,流通、加工等占5%,畜牧业占10%,服务业5%。入社社员有4426户,带动农户10600户,建立生产基地93450亩。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初具规模。全县42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基本围绕当地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如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社,将乐县小杨笋竹产销专业合作社、将乐县南口隆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形式多元化。从层级上看,县乡村绝大多数是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建立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三是种类多。全县4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着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主要有六种类型:①全程服务型。其特点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对组织成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如将乐县玉华惠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将乐县蛟湖淮山专业合作社等。②技术服务型。其特点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服务,在社员中组织技术指导、典型示范、经验交流。③市场带动型。其特点是通过订单农业建立基地,如将乐县黄潭金溪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目前带动农户600多户。④实体经营型。其特点是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集资入股和自我积累,以股份形式对内为组织成员开展无偿或低偿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将乐县深山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乐县森鑫原林业专业合作社等。⑤“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型。其特点是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如将乐县新农键食用菌专业合作社。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基地+农户”联社型。其特点是合作联社由数个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组成,通过专业合作社联系农户和基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如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营造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将乐县各级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周活动,通过广播、张贴标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民兴办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将乐县人民政府出台了[2009]53号《关于成立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等有关文件,明确了将乐县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强调要集中财力加大对特色板块经济基地建设、深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要求涉农金融机构要努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如: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了竹业合作社的建设。2008年将乐县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开展“双十”“一百”活动,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既是“双十”中的十个合作社之一。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以福建竹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在漠源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于2008年4月17日正式成立。发起人7个,现已发展到合作社漠源总社和黄谭、水南、高唐3个分社,社员注册资金1000万元。

3.因地制宜,鼓励发展。目前,将乐县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之间的差异性较明显,农民组织起来的愿望也有强有弱,这就决定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程度等方面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引导不领导、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因地制宜,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从农民的要求出发,只要符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原则和机制,我们都给予积极扶持和引导。在组建方式上可以是农民自办、联办,可以是农民与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事业单位联办,也可以是农民与企业、公司联办。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也可以是多项,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能帮助农民办实事,能让农民得实惠,都积极引导支持其发展。

4.规范试点,以点带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规范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够持续发展。农业部组织开展全国试点工作以来,将乐县以搞好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了区域化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形成。如:将乐县茂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千亩种植基地,发展蔬菜(黄瓜、生姜)1200多亩,加工生姜600多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今年新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达650亩。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大大推动了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每年都在扩大。特别是上级财政扶持的盛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示范社建设,使合作社基本达到了“五有”,会员发展到116名,入股金额116万元,会员返利达40.6万元。

2.沟通农户与市场的联系,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如:光明乡永吉柑吉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发展到51户,果园面积 2000 亩,年产各类水果 1333多吨,产值400万元,定期技术培训、高嫁接换种、喷灌等。外销水果占总产的80%以上。

3.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将乐县华宇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践中与社员形成“五统二分一扶持”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供应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分户饲养、分户核算;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1000多户,成为全县较大的养鸡合作社。

4.保护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销,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服务,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相比与普通农户,合作社具有了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加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如将乐县金元宝养猪专业合作社,从2007成立至今,入社社员125户,现养母猪600头,每年可提供菜猪6000头,形成产、供、销猪一条龙服务,每户年可增收2万多元。

四、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资金短缺,制约着合作社做大做强。由于将乐县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得到项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极少数,因此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要来自社员出资。但不少合作社当初为了不影响农户入社的积极性,出资金额定得都比较低,有些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费用。而且由于合作社的资产普遍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强做大。

2.缺乏高素质人才,合作社运行水平低。目前,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90%以上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影响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内部管理不规范,合作社凝聚力不强。从调研情况看,虽然将乐县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有的合作社“只搭台、不唱戏”,没有任何经济业务和服务内容,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合作社,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无论是民主管理,还是财务管理,都存在着明显差距,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4.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承担着政府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县乡的配置相当弱,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将乐县大部分乡镇农经管理职能弱化,出现指导服务断层,成为影响指导工作开展的瓶颈。

五、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规范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全市先进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规模小、发展慢、抗风险能力弱,以及重数量、轻质量,重组建、轻运营,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问题。在工作措施上,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充分了解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运作机制及其较传统生产活动的优势所在,逐步改变农户的传统观念,调动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中央、省、市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典型合作社的经验,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广泛开展面向以理事长为主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种养能人,以经管干部为主的各级基层业务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为合作社的发展培养造就出一批实用人才。

2.进一步做好示范社建设,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全县整体推进。各乡(镇)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品,每年要培育2个以上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每年择优培育3个以上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培育扶持,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县逐步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及产业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体系。

针对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监管问题。要加强农经部门的建设,赋予其相应的管理职能,提供相应的工作经费,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在财务管理上,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适时组织开展合作社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在民主管理上,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营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开展“三化”建设,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创建一批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强化管理服务,做到合作社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

3.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合作社的发展能力。

通过示范引导和工作推动,促进全县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一是分期分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人员,培育一批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接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和发布农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以及为合作社之间的交流架桥铺路;三是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发布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4.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

上一篇:uml课设心得下一篇:感恩的心老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