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2024-07-09

汶川地震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共10篇)

篇1:汶川地震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回想起03年的非典肆虐,回想起98年的洪灾,我们甚至回想起一直以来中华民族承

载沉重苦难的沧桑历史。我们无不感到生命最伟大的光辉在于创造奇迹,我们无不感受到世间最不朽的精神在于生死瞬间人性的展示,我们无不感到人类最有力量的爱在于万众一心,团结奋进。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历史又见证了这一切真理。

谁也不会料到,2008年的5月12日就这样写入了历史。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我们看到了求生的强烈欲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就可以胜利。在灾难面前,生命高于一切,我们所唯一祈求的就是人的生命。也只有在如此毁灭性的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才能这般深刻地体味到生命的宝贵。

我们知道,我们应该不哭,因为,远行的生命可以作证,在这场劫难中,党和政府,人民军队,全体同胞在付出着怎样的努力——党和国家领导人急赴灾区一线,救援大军用血肉之躯打通道路,各种救援物资不断汇集,无数的同胞急切的关注„„

是的,生命至上!所以,在一座座死寂的城市中,有了10万大军不离不弃的嘶哑呼喊、倾听、搜寻„„ 请相信,也定会相信,这不是简单的生与死的考验,而是13亿人爱与被爱的执著!

72小时、100小时、140小时210小时„„但是我们相信,就是在此时,士兵们仍在源源地集结,无数的志愿者仍在赶赴支援,人民群众仍在捐款捐物,有更多的关怀与力量正悄悄的云集„„

因为对生命的尊重,20多名解放军官兵涉过齐腰深的河水,翻越3座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

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千钧一发之际,排长潘明旺一把推开搀扶着的老人,自己却被落下的木梁重重砸中,埋入瓦砾„„

因为对生命的尊重,15名空降兵冒着牺牲的危险,毅然跳到不知情况的瓦砾上

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年轻的民警、妈妈蒋敏,在失去娇女的悲痛中无私地救助他人„„ 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在过了黄金救援时间后,仍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继续着

用使命诠释大爱,用坚强缔造辉煌,于是便有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奇迹还在延伸„„

5月19日,全国上下共同哀悼的三分钟创造着世界的奇迹,当天安门前密集的人群在默哀之后,从胸腔中迸发出惊天动地“中国,加油!”时,世界的心被震撼了。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17日发表评论说,四川发生的大灾难催动了人类的大爱、大智和大勇,展现了文明史上伟大的抢救生命、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壮举,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俄新社播发评论说:一个总理在两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元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拥堵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面对天灾,我们可以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心生怨恨,但我们明白,怨天尤人不会让逝者复活,努力从废墟中挽救幸存者的生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悠悠万事,惟“灾”为大。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让我们此心如焚。大灾岂敢漠视,人事岂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断,灾难面前传递坚定,始能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不足畏。人言人不足恤。天若有情天佑华夏。

这个月即将结束,让我们擦干泪水,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尽一份绵薄之力。从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人会无助地哭泣。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都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吧,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废墟里的世界一样精彩!如果你有钱,捐钱;如果你有物,捐物;如果你有力,出力;如果这一切你都没有,那么请将这一份爱心用你自身的言行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传递下去!

祝愿伤者早日康复!逝者安息!愿你们的亡灵保佑我们的国家不再遭受这样的灾难,不久的将来,看到家园的重建!逝者,魂兮安息!向你们默哀!

篇2:汶川地震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整合资源积极促进灾后心理康复

周介铭 游永恒 王洵

关注灾后心理创伤

地震发生之后,当我们把关注焦点放在房屋、医疗、公共设施重建的时候,还应当看到,灾难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不能忽视,

研究表明,相当比例的受灾人群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通常,在突发灾难初期,大多数会产生一些心理与行为反应,如恐惧、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以及一些不良躯体症状如疲倦、失眠、发抖、噩梦、心跳加快等。这些属于“不正常情境下的正常反应”,在灾难之后一年内,大部分人都能够慢慢恢复,但仍有一部分人恢复较慢,而有约5%的人将持续终身。

灾后两个月我们的调查表明,心理出现应激相关症状的人占18.6%,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出现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长期遭受心理创伤又没有接受及时干预和治疗,将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行为失衡,出现重度抑郁、焦虑症,长期物质成瘾,有自杀的想法或行为等。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灾难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会波及与他相关的人,最终影响个人的社会关系和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

篇3:汶川地震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一、原来每个人都有烦恼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开始考虑未来, 选择生活的道路, 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由此会生出许多的烦恼。另一方面, 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寄予无限希望。然而, 由于受他们心理发展水平面的限制, 以及人生阅历的不足, 更加上不堪重负的学习压力, 如果现实生活中稍有不顺, 脆弱的青春期情感无力承受, 就会导致他们情绪低落, 感到迷惘、惆怅、失望, 甚至对整个人生失去信心。在学习或生活中碰到困难时, 有很多学生往往总会认为自己怎么会如此倒霉, 甚至会有种仇视一切的过激行为。

针对这些情况, 我经常会利用班会课、晨会课的时间与学生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还记得有一次和学生讲他们最熟悉的音乐顽童——周杰伦的成长经历, 其实这位音乐的宠儿, 也曾经在中考、高考中失败, 在工作中失败, 甚至没有人愿意唱他写的歌,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失败, 最后让他在十天的时间写好50首歌, 并出了第一张专辑, 从此一炮走红。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那些活得精彩的人生, 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梦想, 且一直把这个梦想放在心里。一个人认定一个目标后, 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不懈努力, 那么他就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周杰伦做到了, 相信更多的人也能做到。”当我讲这个故事时, 便听到一些学生在下面悄悄的说:“原来每个人都有烦恼”。

是啊, 告诉孩子们, 其实很多名人在年青时代也遇到过很多挫折与失败, 也有各种烦恼, 通过讲他们的故事, 让孩子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不足与失败, 同时, 利用名人效应, 使学生即使在处于低势状态下也有战胜困难的决心与信心。

二、把你的烦恼说出来

中学生对青春充满困惑、好奇, 对人生充满了问题, 但他们又会遇到不知向谁提问、叙说。告诉朋友, 但怕朋友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父母, 又怕父母不理解, 搁在心头, 又觉得是个沉重的包袱。教师, 应当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和长辈, 能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烦恼和忧愁。

经常在一些回忆老师的文章中会出现这样的语句:一次富有感染力的谈话, 恰到好处地使他沮丧的受伤的情绪得到了慰藉, 从而看到一片广阔的天空, 迈出挫折的关键一步;一番人情入理的个别谈话, 攻克了多年不化他心中的“顽石”;老师的一句极平常的鼓励, 成为一个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无数实例告诉我们, 和孩子们间的真诚谈话, 让孩子们把他们的烦恼说出来, 这不仅是了解孩子的一种重要方法, 而且也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成长中的各种烦恼, 促进学生思想的飞跃, 甚至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

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位学生, 特别喜欢上课讲话, 甚至跨组讲话, 结果当然既影响了课堂纪律, 还导致自己的成绩直线下滑。无奈之下我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我开始渐渐明白了他爱讲话的真正原因, 原来好强的他认为自己的家境不是很好, 总感到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 感到没有朋友, 所以每当有同学找他讲话, 他便会不分场合的去维护自己的“友谊”。原来如此, 我笑了, 感谢他对老师的信任, 也责问他为何不早些把他的烦恼告诉老师, 其实他所有的担心和烦恼其实都是不必要的, 而真正的友谊也不是靠和同学讲话维系的。长谈之后, 我欣喜的看到这位孩子上课爱讲话的习惯的确收敛了不少, 而下课后和我之间的谈话开始变多了。

三、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阳光少年

很多的调查研究表明, 孩子们最大的烦恼来源于学业的压力。“书包最重的人是我, 作业最多的是我, 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 是我, 还是我”。父母的“望子成龙”、教师的“谆谆教诲”、成绩排名的“自尊威胁”这些无形的心理压力, 就像是给孩子们背上了重重的包袱,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 一些学生迷失了学习目标, 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部分心理承受力脆弱的孩子甚至会发展到心理扭曲变形, 这完全违背了教育的真谛。

而对孩子们学习困难的原因调查显示:仅有9%因为基础比较差;2%是智力因素。可见智力、基础并不是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说真的让孩子一直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中徘徊, 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利, 其结果只会让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 烦恼越来越多, 学习越来越差, 人也越来越没有精神。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减轻学习上的压力、我认为不妨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比如开展野炊、春游等活动, 在蓝天白云下, 既能让师生敞开心怀, 彼此的心走进彼此, 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开展自愿者服务, 树立为他人服务意识, 让孩子们体会到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开展各种竞争活动, 让孩子们学会进取, 学会承受挫折和失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让孩子们发挥特长,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自我, 肯定自我。作为老师如果能适当地控制好孩子们的活动时间, 那么就能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生活的有张有弛, 享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篇4: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此时此刻,生命高于一切,我们惟一祈求的就是人的生命。也只有在如此毁灭性的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才能这般深刻地体味到生命的宝贵。正是基于对生命的无比尊重,让我们看到并冀望“多难兴邦”意义上的成长。

在政府的层面,中央政府此次在震灾发生后的快速反应,不仅赢得了国内民众的高度支持,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政府的快速决策和全面的信息公开,为营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相较于过去的突发灾难,这无疑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从而也为今后政府的应急行为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

在媒体层面,各路媒体深入采访报道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堪称实现了某种历史性的飞跃。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的两个频道、四川电视台以及成都电视台全部中断了正常节目的播出,对灾情和救援工作进行了24小时连续不间断报道,其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了最新、最全面和最细致的信息。这种强大的报道力度,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生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人动容。

更大的感动来自地震发生后所出现的一个个真情画面:“幼儿园老师舍身为孩子挡垮掉的水泥板”、“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唐山某企业家包车组织员工和医务人员连夜南下”……正是由于灾民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主动援助、子弟兵的英勇奋斗以及全国人民以献血、捐款等方式所表达的关爱和援助,不仅最大可能地降低了灾难损失,也使灾区人民的心灵创伤得到了极大的抚慰。

从非典到雪灾,从西藏事件到圣火护卫,众志成城的力量一次次让人如此感动。这一次的特大震灾,更是让13亿中华儿女前所未有地紧密团结在一起。救灾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灾难会放大生命的脆弱与命运的无奈,同时也会放大人心的善良和团结的力量。

以生命的名义,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愿生命的逝去能唤醒所有国民对生命的尊重,善待生命就是善待一切,因为所有的一切在入的生命面前都是一文不值的。

篇5:汶川地震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时寒冰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看到很多牺牲自己,保护他人的感动场景。这种爱,这种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他人或亲人生命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难以用文字表述的震撼!以下是我的同事霏霏小姐,在三个多小时前传给我的最新照片

上图: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

上图:张关蓉为牺牲的丈夫痛哭不已!这种痛谁能承受!愿得救的孩子健康成长,让谭老师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上图:北川,2008年5月14日,在父母身下与死神抗争四十多小时后,三岁的小女孩宋欣宜终于获救,救援人员喂她喝牛奶。她的父母在活着的时候,以脆弱的身躯拼死保护着她,直到双双逝去,还保持着那种姿势。父母的爱感动了上天,让孩子得救了,小欣宜父母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慰了!

上图:看到担架上小欣宜露出的小脸,忍不住心痛,漫漫长路,谁能驱走孩子的孤独?政府如果同意,我愿意当这个孩子的父亲,将她抚养成人,让她永远幸福。假如发生那一幕,我也会像她的父母那样,以躯体给她撑起一片生存的空间,义无反顾!

上图:北川,2008年5月14日,救援人员在救援废墟下的晏鹏。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川中学高一年级9班学生晏鹏本来已经被甩出了教室,已经安全了,但他舍不得同学,迅即返回教室,想救出困在里面的同学。然而,在他进入教室后,楼房继续垮塌,17岁的晏鹏也被埋在了废墟中。

上图,救援人员鼓励废墟下的晏鹏坚持住,他已经被埋了40多个小时。

上图: 晏鹏被救出!一个公心至上的人,感动了上天!40多个小时的苦难过去了。

上图:医护人员展开救治。愿舍己救人的晏鹏尽快康复!永享幸福!

上图:5月13日,都江堰市向峨乡中学的学生遗体。都江堰市向峨乡中学一栋主教学楼发生垮塌,截至目前,420多名学生中仅有不到100名获救。凄惨的一幕令人心碎!

以下是其他图片(非新华社系统)

上图:一只稚嫩的小手,曾带着求生的本能挣扎着,但他没能成功,沉重的水泥墙堵住了希望之路……愿孩子的在天之灵,永享幸福!

上图:可爱的孩子突然去了,谁能接受这种冰冷的现实!除了痛不欲生的哀伤,亲人们还有什么?

篇6:在灾难中我们成长作文

虽然我们没有处在地震带上,没有亲身经历地震,但一次次惨痛的教训让我们知道,必须防范于未然,学习地震相关知识和自救知识刻不容缓。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更好的办法预测和控制地震,所以它造成的`灾害也是严重的。例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205月12日四川8级大地震,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地震虽然难以预测和控制,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震前的一些预兆来预防的,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光和地声。同时还要注意地震谣言造成伤害和损失的局面,只有省级政府才能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预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凡是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说得非常精确,那绝对是谣言。因为现在的预报水平达不到如此精度。

地震发生时我们要积极自救,正在教室上课的学生,不要慌乱向教室外面跑,有机会迅速撤离时,在老师指挥下有序撤离到操场等开阔地带;无法撤离时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背向窗户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指挥下有组织地撤离,防止因人多惊慌而造成的挤伤踩伤。在室外上课时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公共场所里时,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有组织地撤离。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在街上遇到地震时,迅速选择避难路线和场所,躲开高层建筑、电线杆和围墙,撤离到公园、广场等比较开阔安全的地方,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因为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外侧装饰用瓷砖、石材以及灯架、广告招牌等,极容易掉下伤人。如果不幸被埋应学会自救: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闷窒息,还应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最好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并寻找水和食物,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或敲击墙壁等。

汶川地震死亡了6万多人,芦山地震死亡200多人,虽说芦山地震震级小,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是地震科普知识降低了我们的损失。在灾难中,我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祖国人民的团结让世界瞩目,在灾难中,伟大的中华民族正不断成长。

篇7:汶川地震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一、广播连线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得以广泛运用的原因

连线报道亦可称为电话连线采访报道, 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 电话为媒介, 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 把新闻信息通过直播室直接播报出去[1]。现在, 广播连线已日渐成为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 尤其是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 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由广播媒体的特点所决定

广播是兼具大众传播功能与通讯功能的“二合一”媒介, 与其他媒体相比, 具有快捷、面广、伴随性强等特点。广播连线集信息采集快、发布迅速、互动性强、影响面广等优点于一身, 在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 其优势是其他媒体所无可替代的。

(二) 由灾难性事件的特点所决定

灾难性事件, 不管是自然灾害, 还是社会灾难, 都不可能是单个个体行为, 而是具有群体效应, 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它往往发生在较短的时间甚至是瞬间, 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 事物、环境和人的生存状态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动。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灾情传递出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情况, 继而参与到救援行动中来, 以期达到及时救援的效果, 需要最快捷最便利的媒体手段。而广播连线的特点使其适于担负起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2008年汶川地震中, 第一条地震快讯, 就是在震后不到半小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的。

(三) 由受众的知情权决定的

从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角度看, 新闻广播的本质就在于随时随地就社会生活的动向与趋势, 对听众作出最快最及时的反应和传播[2]。如果说顾客是上帝, 顾客的购买力是商品生产供应的直接动因, 那么, 听众需求和知情权的满足, 就应该是广播的不竭动力。而这一动力的取得与实现, 也有赖于广播连线, 主持人代替听众向现场记者发问, 现场记者用用声音报道现场, 拉近听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 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知情权。如在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前一阶段, 即灾情刚刚发生时, 听众最想从广播连线这一“听觉新闻”中获取最新灾情报道、以及救援工作的开展情况, 接下来才是伤员救治与灾民安置等相关情况。记者就可以针对听众的不同需求, 第一时间, 采用广播连线形式进行快速播报, 以便让听众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另一方面, 广播连线可以和听众形成互动, 借助广播连线将民众对灾区人民的祝福“速递”到灾区, 帮助他们走出灾难阴霾, 重建美好家园, 这也是对受众群体这方面特定需求的有效补充。

二、广播连线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广泛运用的具体体现

下面, 结合龙岩人民广播电台《抗灾救灾, 我们和你在一起》直播特别节目, 就广播连线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运用, 通过“快”、“量”、“质”三方面进行阐述, 探讨广播连线在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

(一) 广播连线的“快”

广播连线的“快”, 首先体现在对地理、环境等外在客观条件, 依存度比较低, 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灾情第一现场, 记者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 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用手机拨通导播间的热线电话, 第一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广播连线, 借助记者的语言、电波的传输, 以及听众想象三位一体, “还原”灾难性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 从而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它不像电视, 需要在现场拍摄与后期制作上耽误不少时间, 也不像报纸, 还要将采访内容组织成文, 然后编辑排版, 翌日才能见诸报端。在《抗灾救灾, 我们和你在一起》直播特别节目过程中, 接到听众打进热线反映:漳平新桥镇有18人被困一胶合板厂里, 安全受到威胁。危急关头, 电台记者第一时间借助广播连线, 通过直播节目平台, 把信息传递给听众, 与此同时, 电台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将情况如实反映。接到情况报告后, 交警、公路、县乡政府等部门联合行动, 使被困群众得以安全撤离。可以说, 有了广播连线的“快”速反应, 才得以在这次灾难事件中及时有效保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 广播连线的“量”

本次直播节目中, 按时间顺序节选广播连线相关情况 (表一) :

从表一看出, 在16:27:39-17:29:29的直播时间中, 广播连线报道共12条, 平均约5分钟一条。连线时间密度高, 信息量大。连线内容多为实时最新报道, 都是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 比如城区交通路况, 出行是否方便, 汽车站是否恢复平时运力, 以及旅游景区是否受到影响等。另外, 抗灾救灾期间恰逢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灾区的灾民是如何度过这个特殊的端午节, 也是很多市民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此, 电台在抗灾救灾直播过程中, 及时对这方面情况进行连线报道。广播连线为听众提供了大量的最新灾情、救灾进度、灾后安置、保险理赔等信息, 是连线的“量”, 撑起了整个直播节目, 使节目在直播过程中充满了现场感, 拉近了听众和灾民之间的时空距离, 达到听众感同身受的“心理共振”。

(三) 广播连线的“质”

连线报道除了在“快”上求突破, 以及“量”的连续不间断播出之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广播连线进行“质”的把关。对“质”的要求包括连线报道内容的删选、梳理, 以及对新闻信息有所侧重的把握。以这次直播节目的广播连线报道内容为例 (表二)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建新认为, 人无论国家、人种, 从心理学角度讲, 内心深处都存在同情、同感和共情能力[3]。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 灾民的情况最能牵动听众的心。从表二中数据可以直观看出, 与灾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灾民受灾、安置情况与灾后重建三方面, 广播连线分别是36、33、34条, 合计103条。这个数据放到整个广播连线报道中, 占约为49%的比例。这是注重“质”的把关体现, 是此次直播节目得以顺利高效地完成的重要因素。

三、广播连线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这次直播节目, 体会到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 听众希望听到的是最新、最快的新闻以及灾难性事件最新的事态进展情况等。这就对现场记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能够及时发现最有价值的新闻, 且具备较好的判断力、应变力和观察力, 以及快速打腹稿的能力等。同时, 还要有流畅清晰的口述能力。这就要求记者的普通话要相对标准、口齿要清晰, 语言要尽量靠近广播语言的口语化, 使听众听完几分钟的广播连线之后, 能立即在头脑中生成“画面”, 才可能设身处地去感同身受。所以, 作为一名记者, 要想做好连线报道, 平时一定要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内涵,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新闻素养。

二是: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连线时, 要特别注意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互动。广播连线不是现场记者单方面的行为, 必须与主持人相互配合, 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换位思考”, 以听众的角度, 向记者提出听众最关心的问题。一方面连线中要注意不能随心所欲打断记者的连线, 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 由主持人自己“唱独角戏”, 另一方面要避免现场记者“一气呵成”, 从头至尾都是记者的讲述, 使得报道缺乏互动性。

总之, 广播连线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运用, 要从广播连线的“快”、“量”、“质”三个点上去把握。惟其如此, 才能使其在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更加如鱼得水, 凸显广播连线的优势, 从而使广播节目更具生动性与可听性。

参考文献

[1]吕春璐.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新亮点[J].新闻记者, 2010 (7) :80-83.

[2]李维红.突发事件中广播新闻的应对之策[J].视听界.2010 (3) :101.

篇8:龙骑兵 让我们在越野中一起成长

当2003年港龙建立之初的时候,北京龙骑兵俱乐部也便随之诞生,八年风雨共济,一同走到今天,当时10几名的会员也发展到如今的2000余人,可谓发展之迅速。成立之初,龙骑兵作为港龙的一个附属机构,仅是为了帮助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品牌效应、增加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度而已。但到如今,龙骑兵也成了其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让客户对车型愈加熟悉、了解车性,更为其提供了专业的汽车资讯以及汽车各项服务。每一个龙骑兵的会员就在这样一个非盈利机构的带领下在祖国各地都留下了他们辉煌的足迹。

对于任何一个汽车俱乐部来说,都不可忽视活动的重要性。在龙骑兵俱乐部的论坛之上,你可以看到各个会员之间的密切交流,关于自驾、配件、改装、装饰美容、售后维修、保养、二手车信息都有积极地互动,甚至还有许多关于越野的趣味新闻,模特大片。网络总是无比强大,能让大家迅速找到同类,然后一起分享快乐。

最吸引我的,当然是那些上传的活动,沙漠、冰雪、山川、河流,每一处都充满了自然与人之间的灵魂碰撞,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蕴含着数不清的故事。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俱乐部的故事,一定要加入其中,听他们讲述其中的故事。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荒野之中自由地欢笑、奔跑,勇敢地面对其中的每一处险境,然后积极地面对人生,这便是越野的精神。

龙骑兵俱乐部的成员们每年都会平均活动20次以上,而在这些活动之中也总是有些令他们津津乐道的。

2010年5月的时候,龙骑兵带领会员20余人,历时20天,跨越了8省,行程约9000余公里,完成了由北京——成都——318国道(川藏线)——拉萨——珠峰大本营——北京的豪华视觉之旅。归来之后,会员们不仅上传了旅途之中的众多照片,同时还将此次的豪华视觉之旅制作成了视频,记录下这有意义的一刻。

同年9月,龙骑兵又带领了11辆战车,30余人,远赴旅游胜地阿尔山、中俄边境满洲里、俄罗斯民俗小镇室韦,探访天骄故里、体味民族风情、感受俄罗斯文化。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位驾龄52年的德国人,开车技术一流,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洋叔。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的元素,对于中国的文化也相当热爱。他用筷子很棒,喜欢吃肉,吃涮羊肉时总是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去夹肉,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同时德国人的严谨也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每次集合的时候他和他的妻子都是第一个到的。而像这种旅途中的小故事,在龙骑兵里数不胜数。

2011年当全国的千家万户还沉浸在春节合家欢乐的喜悦之中的时候,龙骑兵俱乐部的成员们就又出发了。他们带上了他们的10辆战车踏上了雪地撒欢、沙漠驰骋、快乐过大年的活动。他们先是到内蒙古红山军马场玩雪,体验了雪中越野、冰上漂移的乐趣,随后又到科尔沁沙地感受了沙漠驰骋、翻山越岭的快感。在这一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需要救援的活动,也让每一个会员在自救互救中迅速成长,也让大家真正感受到越野之中的不确定性,但也正因为这样的不确定性,才让越野这项活动充满了乐趣。

篇9:孩子,让我们一起成长

第一次走进课堂, 我精心备课, 收集了许多资料, 心想上课的时候可以和学生讨论, 可谁知道现实不是我想的那样。他们的基础很差, 最简单的词语都不知道意思, 更不要说句子的意思了, 课堂成了我一个人“自说自演”的舞台。为此我很苦恼,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这些学生。就在这个时候, 我和同事的一次聊天提醒了我:特殊教育学生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学生是有明显差异的。他们在学习中常常表现出阅读、书写、算术等言语能力的障碍, 或时空认知、运动能力和社会认知等非言语能力障碍。他们在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中成功体验少, 挫折压力感多, 社会适应不良及情绪、行为问题妨碍这些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在学习生活中采取的消极态度, 进一步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发展。

对于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应该有一套适合其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例如, 听障学生虽然置身于现实生活中, 但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主要是通过观察, 他们对一些直观的、自已已经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东西很容易理解, 对一些非直观或没有社会经验的事物, 往往表现不出热情和兴趣。于是, 我想到“兴趣教学”, 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 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以后, 每次备课时, 我都要根据讲课内容寻找一些对应的图片、视频给他们直观印象, 提高学习效果。另外, 我发现他们对电脑非常感兴趣,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我开始教他们运用百度图片搜索我们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在百度图片中输入词语很快就出现了相应的照片, 学生一看就明白是什么了, 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寓教于乐使我的教学顺利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实践证明:形象生动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提升了教学效果。

学习上的困难解决了, 但是他们行为上自觉性和纪律性的缺点,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有的班级的学生非常自觉, 非常遵守纪律, 为什么我们班的学生就是不听话呢?想了想, 我觉得是逆反心理在作怪。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 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 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往往来自“逆反心理”。所谓的“逆反心理”是指, 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 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特殊教育学生因自身身体的缺陷, 往往会比较自卑, 有时更需要通过其他行为来彰显自己的自尊。

刚带这个班的时候, 班上五个人中只有一个女生, 学校纪律最差的也是我们班, 时间一长孩子也就破罐子破摔, 犯了错也是一脸不在乎。记得有一次, 我早早地来到学校, 准备和孩子们聊聊出去的事情, 可还没等我进教室便听到教室里传来一声巨响, “出什么事了”, 我心里暗暗想, 正准备去教室看看, 一个学生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手舞足蹈。我赶紧跑到教室, 陆XX见我来连忙向我说明事情原委, 原来早上八年纪的一位学生来我们教室和邢XX吵架, 然后打了起来, 八年级的那位学生把桌子砸坏了。真是一帮不省心的学生啊, 我看着倒在地上摔烂了的桌子气得脸都绿了, 因为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学校的东西他们就是不懂得爱惜, 随意破坏。我知道批评是没有用的, 该想个办法让他们爱惜公物。我让他们回到座位上, 说道:“老师今天想让你们自己想想该怎么办?”话音刚落, 学生们个个出起主意来, 有的说叫八年级的那个学生赔, 有的说叫班上的那个学生赔, 还有的说谁弄坏的就叫谁用那张坏了的桌子……点子五花八门, 趁着他们兴致正浓, 我说道:“好, 你们的点子都不错, 那如果不是桌子, 是教室里的其他东西坏了怎么办呢?你们自己的桌椅是你们自己的, 你们会爱惜, 可教室的电视, 电灯等都是公共财物, 谁负责呢?”这下可把他们难住了, 一个个都坐在位置上苦思起来……“同学们, 桌椅平时都是你们自己用, 那么教室的电视谁用的?”我问道。“我们大家用的。”学生们答道。“既然是你们一起用的, 那就你们一起负责, 以后要是教室里的东西坏了, 你们一起负责。”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通过这件事情, 学生们明白了公共财产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 而不是你推我、我推你, 随意破坏。这件事情也让我明白, 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 自觉性和纪律性不能一味地通过批评和责备来达成,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疏导。

篇10:汶川,我们和你在一起

似乎与往常一样平静安逸。

工人在车间里聚精会神地工作,

学生在教室里朗朗读书,

司机哼着小曲在快乐地驾驶,

农民在田间挥洒着汗珠……

就在顷刻间,

高楼夷为平地,

生命猝然逝去,

仅有的声息被埋进黑暗。

这是一场8.0级的大地震呀!

这个原本景色美丽的山城,

一瞬间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原来六层高的大楼,

现在只似低矮的土堆。

一片片瓦砾下,

埋着死亡的恐惧和重生的希望。

这一震,震动了亿万中国同胞的心,

汶川,这个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

一下子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牵挂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党中央接到消息后,

立刻派出了大量的救援人员:

不惜一切代价救人,

什么也不能与生命等价!

医生、专家不计其数,

解放军、消防战士更是一马当先。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

不分黑夜,不分白天,

饿了吃一点随身带的干粮,

渴了喝一口煮过的山泉水。

为了营救受难的同胞,

他们就像变形金刚一样不知疲倦。

胡主席、温总理也先后赶到汶川,

来指挥救援的工作,

将温暖送到群众的心间。

社会各界纷纷组织捐款,

大人们将自己的工资捐了出来,

孩子也献出了自己的零花钱。

救灾物资一车又一车运向灾区,

志愿者一批又一批赶往前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让我们一起祈祷,

愿被困的亲人早日生还,

亿万同胞的手会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下一篇:旅馆业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