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

2024-07-01

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共8篇)

篇1: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指: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的地区。

一、简介: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2011年5月,第一批创建示范区(项目)名单公布,共有31个单位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经过两年的创建,2013年9月,第一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评审,获得示范区称号。

二、示范区意义:

1、探索新的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得到明确和加强。通过创 建,各示范区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并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评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层设施网络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通过示范区创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通过实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是对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对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对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对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少示范区城 市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在公共文化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创建工作:

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文化部党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通过对示范区、示范项目的统一、集中、有序的宣传,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工作内容:

(一)在文化部机关报和创建工作指定宣传平台《中国文化报》开辟专栏和专门版面,组织重要稿件,有效推动、指导各地文化部门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1、开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专栏和专版:及时报道文化部对创建工作的要求、各地创建工作动态。

2、开辟“公共文化论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刊发专家学者及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讨文章。

3、组织有关研讨会: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探讨,对研讨成果进行集中刊发。

4、组织示范区创建成果展览展示活动:在示范区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组织有关成果展览展示活动,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二)建立示范区(项目)信息报送制度,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沟通信息。各创建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及时报送工作动态信息,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整理后,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及有关内刊刊发。

(三)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理平台”(即“国家公共文化网”),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对创建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公共文化网”以专题报道方式反映创建工作动态,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全面报道。

(四)在文化部社文司指导下,组织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适时进行集中宣传。

1、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节点,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通过实地调查、集中访谈等多种方式,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深入报道。

2、建立与中央重要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机制,及时反馈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3、利用有关媒体的内部参考等平台,适时组织重要稿件,建立灵活的发稿机制。信息宣传内容要求:

1、创建工作动态:反映各创建单位工作进展,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对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要求,有关会议、文件的精神。

2、创建工作经验、体会:反映各地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措施和效果。

3、理论观点: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相结 合,以国家课题和各地课题为重点,通过专家学者的文章,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理论阐述。

4、举办有关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论坛、展览等活动,扩大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影响。

5、及时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他工作:对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进行全面的报道。组织机构:

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具体联系实施,并接受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领导。工作机制:

1、每个创建单位确定1名信息员,负责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的组织。

2、各创建单位应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报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

3、参加中央媒体宣传统一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协调安排。

篇2: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

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

去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名单,长沙市与青岛、苏州、成都等28个城市,共同获得首批创建资格。这为我区整合资源,突破瓶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加速构建较为完善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对56.7万开福人来说,意义重大。

示范区创建是提升开福综合实力的战略机遇。开福未来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实力,也需要文化影响力。随着中央、省、市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事业发展蓬勃向上的开福而言,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速整合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必将对我区‚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示范区创建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滨水新区,幸福北城‛是我区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描绘的发展蓝图,其主要特征是产业发

展两型化、城区品质国际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众多高效经济体和战略投资项目开始加速向滨水地区集聚,省会长沙的商业重心也加快向城北转移的背景下,在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突出滨水特色文化设施的布点、亮点品牌文化活动的推介、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成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提升城市品位以及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示范区创建是维护开福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我们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的重要时期,开福的发展,也有系列难题需要攻克和破解。在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政策环境多重性制约的形势下,如何又好又快推进黄兴北路等新一轮棚改征收?在思想文化交汇交融、交锋角逐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文明城市创建夺牌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市民素质,保持文明创建常态?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打造开福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对破解道德失范难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区上下用务实的举措抓文化基础、文化服务和文化精品,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推进示范区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湖南烈士纪念塔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开福寺、洪山寺、东岳宫、文昌庙、基督教北正街教堂、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遗产,以乾

嘉年间大学士刘权之故居、清末军机大臣瞿鸿机府第、左宗棠祠和时务学堂旧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得地处长沙老城核心地带的开福区成为除岳麓山外长沙市内文物资源最集中,文物点规模和级别分量最重、最能代表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区域。加之湘绣产业的传承,民国公馆的聚集,古城墙的发现,在开福区既可看到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可领略湖湘文化的内涵真谛,还可感受近现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量上来看,开福已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省广电集团、省出版集团、省报业集团、省文化产业中心(省文化厅)、省体育产业中心(体彩中心)、省民政产业中心(福彩中心)等六大文化产业航母云集开福。据《2011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5.4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8%(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53.8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21.8%。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打造平台、建设队伍、丰富活动、提升品牌为重点,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呈现。群文活动广泛开展,群文团队不断壮大,‚湘江韵律‛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群文活动品牌;传统灯会、新春喜乐会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自2005年起,自主建成了月湖公园、太阳山公园、秀峰山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率先市内六区启动了农民文化屋场建设,至今共建成农民文化屋场34个;从2008年起,连续举办四届的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已初步成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品牌节会;连续举办3届的开福新春喜乐会,在全市乃至全省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09年,设立了开福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逐步形成了区、街道(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责任,应该符合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照创建标准,开福区在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的征程上,在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务中,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现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群众的需求仍不相配套。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建设档次不高,功能配套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一体化程度较低;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不完善,‚授人以渔‛的能力不强。

三、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工作思路

结合区域实际,我们拟突出‚建设好‘硬件’、整合好‘软件’‛的重点,统筹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

立足全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高起点、大手笔建设配套齐全、占地10亩集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宫为一体的区级文体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滨江文化广场、开福寺文化广场、月湖文化广场等设施设备,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实现乡镇、街道文化站全覆盖,全力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提质改造村(社区)示范性文化活动室(中心),深入继续推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新建农民文化屋场25家,今年内实现全覆盖,并打造一

批上档次、上规模的精品屋场。

立足实际,创新供给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实施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艺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以建立健全群文活动网络体系为重点的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以开展‚一街(镇)一品、一街(镇)多品‛以及‚一社区(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品牌培育工程,以将街道(镇)图书馆、社区(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纳入区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重点的书香星城‚211‛工程,以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为重点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和以建设长沙市数字资讯开福区支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同时,坚持创新性的创作文化精品,排练一台具有自创性、特色性,体现开福区水平的文艺演出节目。依托潮宗街、开福寺、清水塘、汉回村、滨江美食街等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扩大潮宗街历史文化、开福寺‚福‛文化、清水塘‚红‛文化、汉回村民族文化、滨江美食文化的影响力。策划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高岭村文化集市、以人口文化为主题的捞刀河社区文化集市、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彭家巷社区文化集市、以湘绣产业文化为主题的沙坪社区文化集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汉回村文化集市,形成一批具有开福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立足长效,健全一批落到实处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经费1000万元。深入开展‚百佳、百品、百星‛评选和星级团队达标评选活动,确保到今年底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比较活跃的业余文艺团队。建

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文化队伍培训教育机制,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办农民艺术培训学校,两年内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员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等200名。按照工作需求,各街道、镇配齐、配好宣传、文体专干1-2名,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文化辅导员,并在全区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篇3: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

立足于保山市列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需要, 以文化建设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为基础, 经过对保山市各村 (社区) 、乡镇 (街道) 、县区、市文化单位开展多方调研, 深入保山市文化局、龙陵县象达乡朝阳村、龙陵县镇安镇镇北村、腾冲县荷花镇甘蔗寨各自然村、腾冲县中和镇大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 发现保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缺陷, 一是缺少公共需求表达和收集环节, 网络信息技术设备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二是从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提供的各类保障来看, 有关制度、机制、法律保障仍有需完善的空间。为此, 我们选定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这个研究课题, 并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完善。

2 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的设计思路

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由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统计评估管理软件、统计评估管理办法三部分组成, 形成相互支持的三元共同体。

2.1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1) 构建指标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通过学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西部) 创建标准》及《保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 (2011—2012) 》, 参考已有文献和方法[1,2]提出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首先是目的性原则。充分考虑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 (西部) 创建标准;其次是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反映评估对象的特征, 指标概念准确、涵义清晰,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合理, 指标体系应围绕评估的目的, 全面反映评估对象;第三, 以人为本原则。公共文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第四, 注意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量化方法的规范化;最后, 适用性原则。指标精炼简明, 容易被评估者、咨询专家、管理者、决策者和公众理解, 以保证评估判断及其结果交流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2) 评估对象及评估主体的分析

评估对象的树形结构分析。评估对象按行政区域分为市、县、乡、村四级, 应用《离散数学》图论概念, 可以将研究对象看作一棵四层有向树, 市、县、乡、村都是树上的结点, 其中保山市是树根, 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龙陵县、腾冲县是树根的子结点, 区县又有多个乡 (镇) 作为子结点, 乡 (镇) 还有多个村作为子结点, 村为树叶。每个结点有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还包含多个下级结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 课题组讨论决定:“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体现树形结构, 市、县、乡、村每一级都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统计评估指标体系, 并且上级指标体系包含下级指标体系, 实现市、县、乡、村均有统计评估结果。”

(3) 指标体系结构层次及指标内容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指标体系, 参考了相关指标构建原则与指标内容[3], 利用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这些专家具有代表性, 有文化服务事业领导、有基层工作人员、有文化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有普通居民, 他们对文化服务领域有自已的见解。经过充分论证后, 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估树, 树根为公共文化服务统计评估, 一级指标分为六大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 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方面, 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构建了二级、三级、四级指标。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指标体系四级六类的统计监测功能, 实现市、县、乡、村均有统计评估结果。

2.2 统计评估管理软件设计

管理软件架构为浏览器/服务器 (Brower/Server) 模式, 开发工具为PHP5与数据库My SQL, 管理软件运行服务器环境WAMP (Windows Server+Apache+My Sql+PHP) ,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Mozilla Firefox等常用浏览器;管理软件的基本功能由用户登录、用户管理、数据上报、数据查看、绩效考核等功能模块组成;管理软件的用户分为市、县、乡、村四级, 各级用户名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政区划代码。

2.3 统计评估管理办法设计

为保障管理软件的正常、高效、有序的运行使用, 制定相应的统计评估管理办法[4], 规范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的统计评估工作, 保障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管理办法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 (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 和实施主体 (文化事业单位) , 规定统计填报与绩效评估对象、范围、依据、机构、统计人员、管理和数据应用等内容, 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度, 规范统计评估管理工作, 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科学合理、协调有序的运行。

3 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

3.1 公共文化服务统计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方法

首先, 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实际,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构建覆盖整个示范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统计评估指标体系, 作为市级指标。其次, 为了实现市、县、乡、村层层统计评估, 又从市级指标中将县级指标取出来构造了一套县级统计评估指标体系;再从县级指标中将乡级指标取出来构造了一套乡级统计评估指标体系;还要从县级指标中将村级指标取出来构造了一套村级统计评估指标体系。最后, 将市、县、乡、村四套统计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复合, 完成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统计评估指标体系。

3.2 公共文化服务统计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模型法

在专家调查法的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指标权重确定模型[1]得到了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其步骤:

(1) 构造判断矩阵P= (pij) n×n。其中pij取值依据Saaty判断矩阵标准尺度表。

(2) 层次单排序。根据专家填写的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一指标而言, 本层次与其有关的指标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首先, 计算判断矩阵P每行所有指标的几何平均值;

其次, 归一化。计算

(3) 一致性检验。

其次, 查随机一致性指标表得到RI值。最后, 计算一致性比例CR并进行判断。当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2];当CR≥0.1时, 应该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

3.3 构造统计评估统计方法

构建“将各级上报指标数据标准化-->保序平移变换-->计算加权平均值”的统计方法, 其步骤:

(1) 设计各级上报指标数据表datab=[dij], 其中dij表示第i评估对象第j指标的上报数据, i=1, 2, …, n, j=1, 2, …, m, n为评估对象个数, m为指标个数。

(2) 计算指标的平均值。select avg (第1指标) as第1指标平均分, …, avg (第j指标) as第j指标平均分, …, avg (第m指标) as第m指标平均分from datab into array pjf。

(3) 计算指标的标准差。select sqrt (avg ( (第1指标-pjf (1) ) ^2) ) as第1指标标准差, …, sqrt (avg ( (第j指标-pjf (j) ) ^2) ) as第j指标标准差, …, sqrt (avg ( (第m指标-pjf (m) ) ^2) ) as第m指标标准差from datab INTO array bjc。

(4) 指标的标准化及保序平移变换。select ztjz+100/6* (第1指标-pjf (1) ) /bjc (1) as第1指标评分, …, ztjz+100/6* (第j指标-pjf (j) ) /bjc (j) as第j指标评分, …, ztjz+100/6* (第m指标-pjf (m) ) /bjc (m) as第m指标评分from datab into table pfb, 其中ztjz为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总体均值, pfb为评分数据表。

(5) 计算第i对象各指标的加权平均值 (qzb为权重表) 。

alter table pfb add zpf i

select*from qzb into array qz

update pfb set zpf=int (∑第j指标*qz (j) )

4 结束语

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 经过在云南省保山市五县区各选一个乡镇进行培训试运行, 然后, 在全市培训推广运行。目前系统稳定、操作性强, 统计和绩效评估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受到了广泛认可。研究成果的应用不仅对保山市示范区的创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示范区今后现代化管理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在云南省及西部各省类似保山市的州市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普映娟.从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看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方法[J], 保山学院学报, 2013, (2) :49-52.

[2]Lin C H, Wen L C, Sai Y M.Applying decision-making tools to national e-waste recycling policy an example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Waste Management, 2010, (30) :863-869.

[3]徐东, 张全辉, 熊云.保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评估指标构建调研报告[J], 探索与创新:保山学院教师学术论文集,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105-113。

篇4: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看报纸、看电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及鉴赏等文化权益的体现,也是提高人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也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关注焦点。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常人们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做出衡量时,会直接考量其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分布、服务及数量等公共文化服务情况。我国是一个拥有13.7亿人口和8.5亿农民的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复杂,因此,对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探索尤为必要。自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后,我国日益关注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展了各项惠民工程,不断健全相关基础设施,创新服务的供给手段,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指出要建设结构合理、实用高效、功能完善且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国家文化民生

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更好发展,我国财政部与文化部在遵循基本性、均等性、公益性与便利性的基础上采取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创建了一系列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示范区,起到了良好的领头作用。2011年5月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名单正式公布,各级党委政府优先考虑与重点推进相应体制、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通过撬动地方加大投入、促进设施建设、解决突出矛盾和加强课题研究等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飞速发展。到2013年9月,第一批示范区成功验收并展开了32个第二批示范城市的建设,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热潮。

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展困惑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府的热情能否持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示范区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领者也是文化民生执政效能的体现者,然而偏重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济效益较低,政府一般在刚性约束下不得不为之买单,若强制性约束消失,示范区政府的重视度是否还能持续。

(二)历史性遗留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从第一批与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过程来看,一些基层政府往往因绩效观不正而不够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投入,经费的不足拉大了区域、城乡差距,运行不力、结构欠妥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缺失、资源的匮乏、法规的不完善等都是示范区建设的难点。

(三)公共文化服务是否能升级为响应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经过制度设计成果验收、第三方调查机构测评群众满意情况、中期督导考核、实地组织驗收、负责人集中汇报评审后才能创建,示范区政府在考核督导和舆论关注下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并广泛动员文化资源。考虑到各阶层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传统的无差别供给无法适应个性化、针对性响应型诉求的要求。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

国家应当重视公共文化的立法,在地方政府的考核内容中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健全示范区的相关通报、督办等制度法规,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文化设施管理等一系列法律规章。由各级政府共同编制真正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规划中的长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以超出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例投入公共财政,借助项目补贴、特许经营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端先进人才,确保收入分配、人才流动等机制与当下市场相适应,借助柔性引才等方式努力吸引高级文化专业人才,倡导以项目形式同高端人才进行合作。另一方面,要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做出升华,组织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并构建相关志愿者档案、注册系统、数据库等,让服务对象、项目和志愿者三者间进行有效的交互,利用科学的激励体系吸引文化志愿者。此外,还应着力健全本土培养人才机制,设立示范区高校、社科联等的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给公共文化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通过企事业单位学习资源的互联来建立开放性学习系统。

(三)加大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首先,要种送群众文化活动及文化精品,借助国家或省级评奖全力打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学、影视、戏剧等方面的精品,让图书馆、文化馆等发挥基层阵地作用来建立文化分队与流动文化车,展开流动培训、电影和演出等,丰富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增强其凝聚力。其次,要强化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具有宣传教育、书报阅读、文艺演出等功能的乡镇基层文化站,将城乡共建原则落实到城市文化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再次,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现有信息技术资源的灵活应用,全面调动科技馆、展览馆、青少年宫等的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域、领域、部门上的跨越,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活用先进网络、数字、计算机技术,做好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例如可以构建网上音乐厅、图书馆等。最后,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利益,通过政府补贴、采购、文化消费券分发等方式保证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和失业、退休人员的文化权益,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机制。

五、讨论

综上所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是对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的全面贯彻,是统筹我国城乡间的文化发展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的先进代表。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仍存在文化投入不足、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社会力量支撑等问题,需从制度、人才、资源供给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确保示范区的顺利构建,确保示范区领头作用的真正发挥。(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杨乘虎. 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39-146+161.

[2]高福安,刘亮.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6:1-5.

[3]齐勇锋,李平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1:64-72.

[4]白雪华. 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概述[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03:32-40.

篇5: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标语

1、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抓手,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休闲锻炼到健身广场,茶余饭后到文化中心

3、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广覆盖;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均等化

4、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6、落实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政策,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7、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活力、生态、智慧、人文、幸福之城

8、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9、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0、生活层次多级化,文化需求多种化,服务形式多样化

11、增强城镇文化魅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1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3、举全区之力,全力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14、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文化成果惠及人民 文化建设依靠人民

15、积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6、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大力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17、提高全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打造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品牌

18、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9、人人共建文化示范区,人人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20、发挥品牌活动示范作用,引领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篇6: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

示范区创建标准

东部(略)

中部(略)

西部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初步建成固定设施、流动设施与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1、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并建成与当地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都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图书馆建设。市、县两级图书馆80%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4册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5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2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2次以上。

3、群艺馆、文化馆建设。市辖两级群艺馆、文化馆80%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县文化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80%的乡镇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5、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6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6、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组织城市文化部门和单位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7、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8、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

9、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10、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1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

12、政府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13、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4、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5、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

16、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17、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18、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0%,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19、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

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20、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

21、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22、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3、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4、结合具体实践,参与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共性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课题报告通过专家组验收。

25、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26、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的达到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

示范项目创建标准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投入稳定,设施完备,队伍健全,活动丰富,服务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此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创新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和体制、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

2.导向性。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的典型性,在全省(区、市)产生广泛影响,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

3.带动性。与实践紧密结合,创造了好的作法和经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篇7: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

为确保我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开展,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特制定会制度,安排部署、加强交流、信息汇总。

一、例会的主要内容

汇总前一阶段工作,研究解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传达贯彻上级相关精神和工作要求,对下期的工作情况做进一步衔接。

二、例会的时间安排

每周一上午10:30,召集相关部门、科室人员召开碰头会:与会人员汇报天工作进展情况,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天工作安排;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安排一周的工作。

2、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上午10:00,召开月汇报会,会议主要内容包括:汇报月度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提出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措施,提出下一月主要工作计划;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分管领导进行工作点评;并部署下月工作任务。

3、每季度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4:00,召开全体干部季度考评会,会议内容包括:通报各县、(市)、部门、单位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提出下季度重点

工作目标等。考评形成会议纪要,考评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二、参加例会范围

单位及部门主要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办公室全体人员。

三、相关要求:

1.坚持例会正常化,不得随意改变或放弃每次例会。2.会议应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目的、议题、议程、参加人员、等。

3.每次会议力求高效。

4.参会人员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例会的实效。

篇8: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

(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脉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由政府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该产品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制度的综合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加快建立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大问题进行改革, 进一步明确了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不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并制定了具体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2015~2020) , 为今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

(二) 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图书馆是基础文化设施, 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看, 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文献整序、开发智力资源、传递文献信息、进行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多种职能, 同时也兼具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而其最基本的职责是为读者提供文化服务, 因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然要求建设图书馆服务体系。

2.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能够充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的公共性、均等性和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要求为导向, 以电视节目收看、收听无线电波、阅读书籍和报纸及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形式而展开。特别是公共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公民免费开放的公益性, 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性质和目的相一致。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任。“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概念的提出, 使“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运动逐步兴盛起来, 其不断发展也为人们在家庭和工作之外提供了另外一个相对“真空世界”。当今社会,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束缚, 快节奏、快餐文化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 能够提供有品位有品质的文化休闲生活的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满足了人们对缓解压力、释放自我的慢生活的需求。因此, 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馆,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二、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两种模式

(一) 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是以“公共图书馆服务”为研究对象, 以总分馆模式将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类建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即以市级或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 将县级、社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农村书屋作为分馆, 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各级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 从纵深方向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这种建设模式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都比较成熟了。例如深圳的“图书馆之城”, 东莞集群图书馆模式, “苏州模式”、“嘉兴模式”都是很成功的案例。

(二) 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这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相比, 看似只是词序的变化, 但是其含义和组成却迥然不同。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类图书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服务体系, 它不仅包括公共图书馆, 还将同一个地区的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如高校、科研、中小学、企业图书馆等一同纳入到整个图书馆服务体系当中, 构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这种建设模式需要各种类型图书馆分工协作, 更能充分发挥各类型图书馆的各项职能, 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而这种模式的建设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方面还都处于探索实验阶段。

三、廊坊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想和主要举措

(一) 建设构想和依据。廊坊位于京津之间, 地理位置优越, 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但是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小城市, 廊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图书馆发展现状, 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的优势, 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公共性、均等性和全覆盖, 廊坊图书馆服务体系采取了“总分馆+联盟馆”纵横结合的图书馆网格服务模式, 即以纵向服务为主、横向服务为辅的服务体系。建设以市级中心馆向县、镇、村 (社区) 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纵轴, 向学校、行业图书馆的联合服务为横轴的, 纵横交错覆盖全市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这种模式的构想基于以下两点:

1.现有图书馆基础薄弱。第一, 县级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薄弱。廊坊市辖2区2市6县, 仅7个建有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足一半达标, 只有三分之一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第二, 服务水平偏低。人均占有藏书、藏书年流通率、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等指标均未达到国家标准, 各图书馆之间未能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第三, 人力资源匮乏。县 (区) 图书馆仅4家有独立编制工作人员, 2家与中学图书馆合建, 工作人员属教育局编制, 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基本没有负责图书室的专职人员。第四, 经费保障不足。7家公共图书馆中有2家经费有保障, 4家经费严重不足, 1家无经费, 全市人均新增藏量为0.027, 未达到国家标准。因此, 依赖于公共图书馆系统建设的总分馆单一模式不仅建设起来困难重重, 而且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能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目标。

2.廊坊高校图书馆、行业图书馆间的紧密合作。1996年5月, 由廊坊市图书馆牵头, 联合廊坊市14所大中专院校图书馆成立了廊坊市图书馆学会。学会成立之初, 其会员单位仅23个, 截至2015年, 学会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31个。图书馆学会的各项活动不仅加强了各类型图书馆间的了解与协作, 而且为廊坊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合作基础。1个县级图书分馆和5个社区图书分馆及4个院校和2个企业联盟图书馆是这次纵横联合建设的主要成果。

(二) 主要举措。“总分馆+联盟馆”纵横结合的图书馆网络服务模式打破高校、行业围墙, 打开高校、行业图书馆大门, 面向社会开放, 同时与公共图书馆建立联盟关系,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通借通还, 这将成为利民利国的重要文化举措。第一, 整合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 同时面向社会开放, 有利于提高各馆文献的利用率。第二, 把高校、行业图书馆纳入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有利于为市民提供更为全面的文献服务。第三,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行业图书馆联盟, 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平、均等覆盖。但是, 这种模式的建设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却还没有具体的实践案例, 建设处于实验摸索中。在廊坊图书馆的建设中有以下几种措施值得关注。

1.坚持政府主导, 宏观调控, 建立起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框架。政府作为最重要的责任主体,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还有把握大局、宏观调控建设方向和构架的责任。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依靠公共财政, 基础建设、文献资源的供给、文献服务的提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廊坊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2014年开始, 初步预算资金达到700万元, 没有政府的主导支撑是很难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 政府领导的支持也是完成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2014年8月, 廊坊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 同时廊坊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正式开展, 这也是2014年廊坊市委市政府14件便民服务举措之一, 为此正式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 这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加强横向协调, 达成共识, 提高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支持。廊坊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采取“总分馆+联盟馆”纵横结合的图书馆网络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在纵向强化了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服务, 而且在横向上加强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合作。横向合作, 将高校、企业等图书馆的专业文献资源纳入到图书馆服务体系中, 更能充分发挥专业文献的优势, 扩大文献资源支持的广度和深度。在建设之初, 联盟体系中的各个成员多次协商, 共同探讨, 最终在联盟建设的意义和设想上达成共识, 并积极参与建设, 为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基础。

3.延伸服务触角, 多元服务, 将各项服务向基层和个体人群覆盖。依据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公益性、均等化、全覆盖”的建设原则, 将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覆盖到全市的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体人员, 开展多元服务, 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建设社区图书室, 开展流动服务车服务、建设24小时街区图书馆、鼓励个人创办图书漂流服务点等多元化服务手段, 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随时随地满足广大群众读书看报的需求, 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家庭。

4.强化机制建设, 共同遵守, 建立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规章制度。“总分馆+联盟馆”纵横结合的图书馆网络服务模式将各个类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整合到一个服务平台上, 提供通借通还的联合服务。但是各个类型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单位, 而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因而强化机制, 规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在制度机制建设方面, 制定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 作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业务建设和开展联合服务的基础。馆藏文献编码规则、读者证号编码规则、中文图书编目细则、分类法使用级次、图书加工标准、通借通还规则等等各项管理规定由各个成员单位协商制定, 共同遵守。二是在人才机制建设方面, 建设一支数量合适、结构合理、能够胜任图书馆公共服务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开展服务工作的保障, 特别是一些基层服务单位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年龄结构不合理, 甚至是兼职人员提供服务, 极大地限制了文献服务工作的开展, 影响了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 使得一些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 因而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机制。全面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实行持证上岗;加强培训, 有效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行绩效考核, 制定奖励机制, 保证人员的稳定性。三是评价机制建设方面, 建立并实施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考核评估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及其成员单位在建设、管理、服务、效益等方面开展考评, 同时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以达到真正充分发挥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 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

四、结语

总之,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廊坊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总分馆+联盟馆”纵横结合的模式建立起了廊坊特色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着力推动了廊坊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也摸索出了一些建设经验, 为中部地区城市创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决策提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 创建工作会召开[EB/OL].http://www.gov.cn/gzdt/2013-11/07/content_2523718.htm

[2]郭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火如荼[N].廊坊日报, 2015-3-2

[3]许军林.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1, 12:12~14

[4]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

[5]廊坊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上一篇:违法违纪案件学习体会下一篇:十年后的未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