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上《出塞》

2024-07-09

北师大版六上《出塞》(精选6篇)

篇1:北师大版六上《出塞》

北师大版六上:《出塞》教学设计

桐城市范岗中心小学

占圣云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出塞》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生答)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最为著名的边塞诗——《出塞》,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手书诗题,齐读课题。(板书诗题)

二、解诗题

1、“塞”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

⑴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⑵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⑶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⑷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四、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行。读了这一句,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荒凉的 萧瑟的„„)生读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行。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又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

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板书:悲)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

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

12、汉代的将军李广,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启用良将„„)

13、老师想到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诗的后两行是什么意思?(板书:终不还)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

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生齐读)

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板书: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人未还——终不还

悲 壮

爱国

篇2:北师大版六上《出塞》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故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万里长征 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课件出示)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师:——所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生: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师: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生:凝重

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同情征人。

师:该怎样读呢?

生:同情。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师: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生1:对征人:„„

生2:对战争:„„

9、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生2: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

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生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生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师: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生5: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

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师:对朝庭的失望

生6: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师: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师: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故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万里长征 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课件出示)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生: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师: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生:凝重

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同情征人。师:该怎样读呢? 生:同情。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师: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生1:对征人:„„

生2:对战争:„„

9、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生2: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

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生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生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师: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生5: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

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师:对朝庭的失望

生6: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师: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师: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这样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 利用创设情景,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 读诗)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 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

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 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交流: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 面„„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

维能力。】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 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指导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 读,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并提高朗读水平】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1、师创设情景: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

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 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边关展示生活的艰辛困苦、想念家乡和情人、渴

望和平的情感。】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

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 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 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 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 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欲望。】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出塞曲》这首诗,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的战场,我们齐读课 文,表达对边关战士的敬畏之情吧!板书设计: 出塞

篇3:北师大版六上《出塞》

1.读懂诗歌, 感受作者对雪人浓浓的眷恋之情。

2. 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懂得感恩。

3.叙事清晰, 结构完整, 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揭示主题

1.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学生用心聆听或跟着哼唱。

2.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 唱出了对妈妈深深的爱。除了妈妈, 还有深爱着我们的爸爸, 每一天我们都是沐浴在他们爱的怀抱中。今天, 让我们一起大胆说出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歌曲的播放, 营造了温馨的爱的氛围, 使学生在动情的旋律中受到感染, 为习作定下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观察插图, 产生爱的共鸣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白小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1) 结合图片, 有感情地读小诗。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上半部分的惋惜、难过、无奈, 下半部分的真情告白。)

(2) 有感情朗读, 表达情感。

2.同学们, 我们每天都沐浴在父母的爱中。“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因为粗心而忽略了平时对父母的关心和问候。“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虽然我们现在还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是我们可以把内心对父母的爱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雪人》这首儿童诗是本次习作的情感铺垫。提示学生图文结合, 前半部分要读出惋惜、难过的心情, 最后一句要放开声音来读。通过小结, 使学生产生爱的共鸣。】

三、辅助取材, 再现爱的体验

1. 前段时间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 这次活动过后,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小组交流作前提纲, 回忆当时的情景。教师巡视、倾听。

3.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 学生借此积累素材。

▲提纲提示:想一想, 回味生活点滴。

(1) 从小到大我们无时无刻不沐浴在爸爸妈妈的爱中。用几句话写一写印象最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事情。

预设:生病时……过生日……学骑自行车……

(2) 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纲提示:试一试, 尝试表达爱。

(1) 选择你要表达的对象和表达方式, 提前试一试说出“我爱你 (们) ”。

(2) 选择适合自己的爱的表达方式 (打电话、发短信、写字条、当面说……) 。

(3) 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前预演、创设情境等。

(4) 关注自己的言行和心理变化, 记下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提纲提示:做一做, 大声说出“我爱您”。

(1)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表达对父母的谢意与爱意, 写下你的表达方式。

(2) 记下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变化。

▲提纲提示:看一看, 倾观美丽瞬间。

(1) 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父母的反应, 尤其是语言、神态以及动作。

(2) 注意自己当时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提纲提示:感一感, 难忘到永远。

(1) 通过这次爱的倾诉, 你有哪些感受或收获?

(2) 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 你将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习作提纲的引领, 学生会做得更细致, 更有目标性。记下真实的点滴, 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表达方式的选择, 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表达, 也丰富了作文素材。观察父母的反应, 则让学生在活动中有目的、有重点、有感悟, 使习作内容更加生动感人。】

四、教师总结, 激发表达欲望

篇4:苏教版六上《习作4》教学设计

1. 最近我们学习了《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那么你们对剪纸有了哪些了解呢?

2. 剪纸内容多,寓意深,祥和的图案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像娃娃、葫芦、莲花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篇课文中的剪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 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让画面在你的眼里活起来。

【设计意图】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剪纸作品,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习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内容入手,展开话题,消除习作的畏惧心理,并从课文中获得启发,读写渗透,为习作做好铺垫。

二、 指导观察,描绘画面

1. 下面让我们欣赏几幅剪纸。(出示习作插图:四幅剪纸)你知道观察的顺序有哪些?(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从主到次等)

2. 让我们选择一个画面来仔细观察,(出示习作插图2)你想按照什么顺序观察,你看到图上有些什么内容呢?

【课堂实录回放】

生:我看到一个少数民族女孩在翩翩起舞。

师:你们刚才都抓住了最主要的部分:少女起舞。再看看次要的角落还有些什么?背景有些什么?

生:少女的头上还顶着三叠碗。

生:她的裙子上有许多花边。

生:她背后有许多小花。

师:有许多庄稼。

师:(出示习作插图1)在这幅剪纸上,你看到什么了?

生:一个小男孩牵着一头骆驼。

生:天上有圆圆的太阳。

生:周围的景色很美,有小草小花,还有几只小鸟。

师:剪纸画面只有黑色,你能想象小草小花的颜色吗?

生:小草是绿色的,小花是五彩缤纷的,鸟唧唧啾啾地边飞边叫。

生:在骆驼的旁边还有几只蝴蝶。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到前面来指给大家看一看蝴蝶在哪里。

生:1,2,3,4,5,6,一共6只蝴蝶。

师:这么多蝴蝶在翩翩起舞。

师:(出示习作插图3)谁能一口气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看你能说出几样。

生:我看到了两个牧童,有一个牧童骑在老黄牛的背上,老黄牛头上还有两只非常可爱的喜鹊。

师:这两个牧童在干什么呢?

生: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拉下面的牧童,牛旁边还有三个字“好朋友”。

师:这三个字不仔细看还真是很难发现,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一起读这三个字。

生:好朋友。

师:谁和谁是好朋友,这就由小朋友自己去想了。第4幅剪纸有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细细观察,小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有序地观察,完整、准确地把握剪纸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这里对习作的三幅剪纸插图的观察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握图意的能力,为表达得具体生动、合理的想象做好铺垫。

3. 同学们,有一位同学是这样介绍第2幅剪纸的,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你建议怎么修改?

(出示)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少女,头上顶了三个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说不完的喜事似的。

【课堂实录回放】

生:这段话把剪纸上少女的样子写得很生动,比如说“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少女,头上顶了三个精致的陶瓷碗”,这样介绍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感觉剪纸主要是突出了那个少女,她在跳舞,但是对她跳舞的描写还不够具体。

师:你能不能试一试?

生:少女在生机勃勃的麦田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她一会儿旋转,一会儿摆动着修长的手臂,裙摆在麦田中飞舞,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师:你对少女动作的描写多么细腻,真美呀!有没有听到她的歌声呢?

生:她一边跳舞,一边欢快地唱着家乡的歌曲,那声音轻快明亮,委婉动听。

师:你真是出口成章。不仅具体地说出了画面上的内容,而且让内容生动、色彩丰富起来。

师:还有谁想说的,看看她的眼睛、神情……,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她的眼睛笑弯了。

生:我似乎闻到了花香。

生:我看到了这个少女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生:我从少女笑得弯弯的眼睛里感受到了麦田周围仿佛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设计意图】老师提供一段话,交流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怎么修改,这样的设计为把一幅剪纸描写得具体、生动设置了坡度,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交流、修改中学会表达,学会创造。

4. 你们看,剪纸就是这样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请大家从其余的几幅剪纸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幅,用一段话来介绍。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情,争取把内容写得生动具体。

【课堂实录回放】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把写的剪纸画面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描写得好在哪里,也可以提点建议。

生:我写第四幅剪纸:阳光明媚的一天下午,少女正坐在地毯上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大王》,一阵风吹来,她那飘逸的长发在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她双手抚摸着书,看得聚精会神,眼睛眨都没有眨一下。毡房边,成千盈百的牵牛花正倾吐着芳香,两只五彩的蝴蝶在门窗上翩翩起舞,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师:他的描绘美得像诗。说说看,他写的这段话好在什么地方?

生:他注意了环境描写。

生:语言优美,用词恰当。

生:最后一段话是用心去体会的。

生:“眼睛眨都没有眨一下”,“看得聚精会神”这句话,注意了神态的描写。

师:他的动作描写怎么样呢?

生:“少女正坐在地毯上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大王》”,这是他的动作描写。

师:是啊,我们要注意环境描写,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情。

【设计意图】习作评价不应该仅仅是打个分或评个等级,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的习作创造交流展示的机会,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把习作读给别人听,征询大家的意见,通过交流、展示、切磋,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也可以获得宝贵的建议,把文章修改得更好,提高学生习作的成就感,提升表达能力。

篇5:北师大版六上《出塞》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填一填。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能够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宽相当于圆的()。

(2)一个圆的半径是2 cm,它的周长是()cm,面积是()cm。2.算一算。5=()0.1=()1.2=()2.7 m=()dm 0.58 dm=()cm 4 dm=()m 50 cm=()dm 3.判一判。

(1)圆的半径越大,面积就越大。()(2)半圆的面积是它所在圆的面积的一半。()(3)如果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4)如果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那么大圆面积等于小圆面积的2倍。()(5)圆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不变,周长不变。()4.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请你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1)r=2 cm

(2)d=8 cm

(3)C=18.84 cm

22222222222

2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5.求下面各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6.下图是一个边长为10m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个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那么圆的面积是多少?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张伯伯要用长40米的篱笆靠着自家的院墙围出一块菜地。你认为围成什么形状的菜地面积最大?大约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第8课时

1.(1)略(2)12.56 12.56 2.25 0.01 1.44 270 58 0.04 0.5 3.(1)√(2)√(3)√(4)×(5)× 4.12.56 cm 50.24 cm 28.26 cm 5.7.7 4 cm 37.68 cm 13.76 cm 6.100 mm 78.5 mm 7.π×(222

篇6:人教版六上《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继续训练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能用“阻挠”、“主持”造句;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教学难点】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谈话引入,存疑激趣

同学们,这学期咱们第1课学了《长城》,也许你们说过:有一天我们登上高高的八达岭,亲眼去看看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长龙,领略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该多美!那么,今天,咱们就从这里出发,登上北行的列车吧。到了北京,再换乘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趟列车。火车奔驰。当我们经过长城脚下的青龙桥车站时,你们看,月台旁矗立着一座青铜像——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神情刚毅自若。

这时,我们似乎听到车厢里议论纷纷。看到这青铜像,你们想到些什么?(强调学生质疑)好吧,就带着你们的问题学习第15课。

二、整体入手,感知中心

(一)詹天佑是怎样一个人?

1.齐读课文首句。

2.再默读此句,在关键词下面记上“.”(杰出爱国);再按所注符号朗读。

(二)就本小节看,詹天佑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三)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崇敬、热爱、自豪)用朗读表达感受。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讲读2、3节

1.默读2、3节,思考问题;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讨论、讲读:

(1)当时的情况怎样?(帝国主义的阻挠)怎么阻挠的?(查字典,弄懂“要挟”的意思)帝国主义利用我们的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

(2)当地的情况怎样?“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观察灯片、联系下文理解“气势险要”、“气候劣恶”)

(3)全国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轰动)

▲想象:大家怎样议论?(争气)

▲回答:表现了人民怎样的心愿?(殷切希望)

3.连起来概括回答问题。(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

(二)讲读4小节

1.理清本意义段层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讲读4小节。

(1)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詹天佑说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又想到了什么?(默读:按要求勾画语句:说、想、做;思考;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工程师?)

(2)讨论:

▲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工程师?(爱国;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说:读出勾画的句子;理解“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体会人物精神(工作负责;严格要求;严肃的科学态度)。

▲做:分别读勾画的句子;打算强调哪些词语,读得更有感情?(亲自;常常„„)用一个词来概括。(身体力行)

▲想:遇到困难想什么?发现提示语中一个充满感情的词儿。(总是)比较、体会(为国争光,信念坚定)。

(3)引读:回答(1)的提问;逐步加深对中心的认识。

第二教时

一、紧承第一教时,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讲读5、6节

1.第5节(1)观察灯片,区分八达岭、居庸关示意图,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2)根据文字内容说出这两处隧道的开凿办法、画出施工示意图。

(3)从什么地方看出开凿居庸关隧道工程艰巨?

(4)“中部凿井法”为什么可以缩短工期?(补充讲述;两口竖井六个工作面)

2.第6节(1)为什么火车走“人”形线路能爬上青龙桥陡坡?(观察灯片,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2)面对世界首创的“人”字形线路,想到了什么?(创造精神,高度智慧)

(3)讲解“人”字形线路。(面对外宾:讲述清楚;具有民族自豪感)[相机

解决质疑问难]#娑酝獗觯航彩銮宄痪哂忻褡*

3.回答问题:从三处地方,不同施工方案,你悟出什么?(智慧超人、为国争气、扬眉吐气)

(二)讲读7小节

1.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竣工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回击?

2.补充介绍:这项工程完全达到詹天佑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要求。[相机解决质疑问难]摹盎ㄇ佟*

3.深究“赞叹不已”,进行有体验的表达:

(1)弄清词义

二、小结全文,认识中心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备受帝国主义者欺凌、侵略的情况下,詹天佑毅然受任,在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创造性地采用开凿的新办法、采取新设计,成功地修筑了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为我国铁路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一大胜利。“为深受侮辱的当时的中国人民出了一口大气,表现了我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李四光语)咱们敬爱的周总理对詹天佑的赞语是:中国人的光荣!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我们深情地说:詹天佑,中国人的光荣!崇山峻岭、广阔大地都回荡着这个声音!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教学完了《詹天佑》的第二课时,我总体的感觉还不错。课堂学习气氛很浓,我充分使用了电教手段,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不但使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还将本课的几个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充当铁路工程师这一角色,介绍设计意图的形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另外在教学中,学习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我提出质疑,请学生大胆猜想开凿八达岭隧道时会打几口竖井合适?经过学生分析后,我相机补充介绍了一共打了两口竖井,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二。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见识。在与学生共同探讨示意图的画法,既注意认真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型线路行驶的情形。就这样,学生的疑难全在读书和动手实践中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得到了突出。

其次,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加深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吸取以往教学的不足,我进行了重点训练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一节课有几个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如:

1、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精神不够。

2、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去挖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适当延伸到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3、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部分环节时间安排过于仓促,忽视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回答问题和动手的机会太少。

上一篇:工作总结,医院行业作风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网上祭奠英烈寄语